//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抑郁

用开悟和解脱赶走抑郁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关于烦恼,《心中之鸟》中有一则故事。

  一天,师父带着徒弟到山里面,走着走着,师父突然像着了魔似地抱着一棵树,口中还大喊着:“徒儿,赶紧来救我啊!”徒儿说:“师父,我要怎么救你?”他说:“赶紧拉我啊!我一直抱着这棵树,相当苦啊!”徒弟就拼命地拉他,但总是拉不开。最后,师父自己把手放下来,说:“你这个笨徒弟,只要我放开手就好了嘛。”

  烦恼就像抱树的手,若是勇于放开,就等于放自己一马,什么烦恼就都消失了。佛法告诉我们,要学习释放—赶紧放开烦恼,不要紧抓不放。

  智慧从何而来?当我们面对无量烦恼,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这就是智慧;当我们的心智突破了物欲的蒙蔽,跨越了成见的妨碍,避免了情绪的干扰时,般若就会流露出透彻的省察力,这就是智慧。

  “平常心是道”“平直心事道”。这无非是要人们放下成见,放下人与人之间的虚幻臆测,破除对色相的执著。执妄是一个人的偏见、成见、刻板印象和种种情形,它会在知性方面形成知障,在情性方面构成恼障。它蒙蔽“般若”的功能,造成人们思想、感情、情绪的错误和痛苦。这就是破除执妄的因为。

  如果没有虚幻的障碍,我们放眼所及之处都会看得清清楚楚,会深刻领悟其中的禅味。如此一来,花草树木都会变得美妙动人,就真能看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而体悟到“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春宵”。

  禅的世界里,何谓功德?何谓福德?通过生活的实现,成就世间种种事业,使自己和同胞乃至一切众生的生活都得到改善。同时般若放光,破一切色相,毁一切执著,不断从自己的我相、认知、情绪和情感等烦恼法中解脱出来,这就是功德;自然地投入生活,让般若性大方光明,成就一切法,实现自己的潜能,布施给社会,这就是福德。

  般若让人们保持慧性和清醒,使人们有能力去布施,去净化自己,这就是“见自本性”的生活。实现的生活等于净化了业力,把潜能和能力化为布施。实现是喜悦的,解脱是清净的,只是当人们生活在“真空妙有”中时,才能验证到“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佛心。

  放下一切虚幻的障碍,不合理的抱负水准,不模仿别人,不嫉妒别人,好好接纳自己,根据自己的根性因缘实现自己。同时,要用清醒的生活态度和自由的心智,去体验生活的意义,发现精神生活的永恒之美,这就是生活的真谛。

  生老病死往往带给世人悲喜等情绪,但在禅的法眼里,不过是一种现象,现象的背后就是般若佛性。人们用它来分辨现象,处理生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来肯定“人身难得”,来赞叹“一朝风月”。但是,一旦人们被种种色相和情感烦恼所缚,般若之光就好像被层层浓云多障蔽,失去光明,失去温暖,失去一切生机,随之而来的是冷漠、死寂、绝望和苦闷。

  宋明理学家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前两句是说,在一方池塘水面上,阳光、月影、云彩,都一一映现出来。《华严经》中有一首偈语:“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意思是说,菩萨像是天上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天空上,众生心湖里的水,如果清净没尘垢的话,菩提月光就会映现;如果众生的心境不清净,人品污秽,光明就不会显现,佛性就不会出现。

  六祖慧能大师悟道时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你能生万法?”修道者的心湖怎么会那么清净呢?因为人心像池塘的水一样,本来就是清净的,只是被烦恼无明的风掀起了波浪,污染了清净水性。这就与“问渠哪得清如许”一句的隐义契合。

  树有根,水有源,只要心中的本源清净,不断把活泼的清净水流出来,塘水就可以永葆清净。什么是心中的活水呢?就是般若智能、心中的慈悲、心中的清净、心中的菩提、心中的忏悔、心中的惭愧、心中的信仰、心中的禅定。假如心中能恒常不断地流露出智能、慈悲、清净、菩提、忏悔等,心海就会非常清净、美妙。如此便“为有源头活水来”。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