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佛教文化

从佛教智慧里悟得摆脱烦恼的方法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在古老的佛教哲学中,烦恼的定义是指一切干扰人平静心境的情绪。

烦恼有数千种,总结起来有六种烦恼危害最大。

包括用错误的方法喜爱事物,用错误的方法憎恨事物,傲慢,不了解事物真正的运作过程,对重大真理怠惰怀疑,以及错误的世界观。

为什么说到烦恼呢?因为在喜马拉雅山区流传下来的典籍中,有着十分详细的描述,人衰老的过程与烦恼有密切的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在工作或生活的时候,你感到心烦意乱,感到愤怒发火的时候,产生妒忌的心理或者压抑的情绪,这个时候,这些负面情绪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在日积月累之下会导致衰老,失去年轻的旺盛精力。甚至烦恼就是造成我们死亡的主要元凶。

因此,想要延缓衰老的秘诀就是及时觉察烦恼,摆脱烦恼对自己身心的危害和影响,而能以一种平和的心境状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当中。这也是一种智慧的呈现。

 

首先,需要自己有不抱怨的态度去面对工作学习和所有关系,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从而逐渐避免烦恼的情绪出现,避免烦恼对身心造成伤害。

烦恼心最本质的原因,是由于太过于沉浸在三维世界,太过于沉浸在经历的种种事件,很难及时抽离出三维空间生活的状态。

 

如何才能拥有一种智慧,避免烦恼对自己的影响呢?

我们可以学习圣贤的思想和智慧,也可以学习宗教文化中的一些经典故事,启发开启我们内在的智慧。

 

在这里就有一个非常具有哲学思想的故事。讲的是佛陀有一世是一名僧人,以“忍辱之师”为名号修行

有一天,他在森林一棵大树下冥想禅修的时候,歌利王和王后一同出游,而在歌利王打猎时,王后则在林中采摘鲜花,四处游荡,走着走着发现了正在冥想禅坐的僧人。

王后对佛教很是虔诚,一直想等待时机询问德行殊胜的上师关于灵性方面的问题,因此,她打断了这位僧人的冥想禅坐。

 

僧人也是竭尽所能为王后解答所有的疑惑。

但,这时国王和他的猎手们正在追逐一头野鹿,野鹿则刚好闯进这里,国王从马上往下看,看到了王后和僧人正在热烈交谈。

 

他心想,他们两个人之间一定有不可告人的奸情。

于是,国王命令手下将僧人绑在木桩上,四肢大开置于林地之上,国王慢慢的一节一节的切下了僧人的手指脚趾,以及身体的其他部位。

 

在我们看来,这是何其残忍,如果我们以三维视角看这件事,僧人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平静对待这件事的。

但是,正是因为佛在这一世修持忍辱,所以他将自己的心识安住在“明了与忍辱”三要素相关的修习上,受了这次灾难。

他的意识里没有真实存在的“自我”的概念,就是没有了我相,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的概念,就是没有了人相。

这种境界完全超越三维空间大众所能理解的境界,但是,我们可以借由佛陀所说的这一世的经历,洞察一些浅显的道理。

实际没有什么真正的烦恼能伤害到自己,当我们陷入到烦恼中,就陷入到了一种假象当中。

这种假象不仅会扰乱自己的身心,也会牵扯更多相同能量频率的事物进入到自己的生命里。

 

我们要做的就是了缘,如何才能了缘呢?

就是当我们觉察烦恼心既要升起时,明白这是由于我们曾经在心里种植了这种烦恼的业因在结果,反应在我们的身上。

我们能做的是小心避免在心识中植入任何新的类似印记,我们需要及时止念,止住这种烦恼的念头,避免扩散同时受了。

还有一个更加智慧的方法,就是任何情绪的升起,实际都由一个念头而生,我们应该避免自己升起让自己感觉烦恼的负面念头。

我们需要敏锐的思维和快速的反应。当受到强大的愤怒和痛苦的情绪袭击时,我们有三秒钟的时间能采取防卫行动。

如果能牢牢把握住这三秒钟时间,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快速断绝即将袭来的负面情绪。

甚至扭转成为一种正向的情绪和行为,我们实际就在践行一种非常高深的智慧。

 

不仅打破了旧有生命模式中的负面循环,我们同样也在开启正向生命意识运行方式。

久而久之,就能逐渐摆脱烦恼对自己身心的危害和影响,我们会因此获得更加清静的生命状态,获得更多智慧和更多思考力量,让我们专注的做出更多成长。

而我们坦然面对一些问题,并且认识到这是由于过去的一些行为模式招致而来的,杜绝抱怨而是承担下来,并避免用负面情绪去回应。

将让自己保持在较为稳定高品质生命状态里,就能让自己的身体机能避免被烦恼所侵蚀。

尽量保持健康愉悦的生命状态,身体机能也将会在正向高频的状态中呈现年轻的模样,祝福大家越来越年轻!

喜欢 (4)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