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藏传佛教

大灌顶的重要性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地点:新加坡萨迦寺 编译:文殊季刊编译小组整理

  我非常高兴能在此和这么多佛友们分享珍贵的佛法。我们的中心在此已有数十年之久,有许多上师已给过许多灌顶与教授,所以有许多人已经非常了解佛法的修持。我认为他们的修行道路已然展开,并且已进步到某种程度了,我非常高兴看到如此的发展。

  今天要讨论的佛法是关于:为何必须先接受大灌顶才能参加随许的小灌顶?

  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解释的。事实上,只用一个答案来回答,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要以一般性的解释做开端:

  佛陀具足无量智慧慈悲与力量,并且善巧地教授了无数的法教。佛陀成就诸多伟大的事业,有身的事业、语的事业和意的事业。其中最重要的,要属语的事业,即转法轮。由于法轮的流转,我们才能逐渐在道上前进。

  佛陀成就伟大的证悟并将证悟法门教导我们。经由法轮的转动,弟子们依教实修,才可以向目标前进。

  佛陀不仅示现神通度众并且教授佛法。他说:“这是对的”和“那是错误的”,我们非但不应跟随错误的法,更须依循正法。唯有根据正法我们才能在修道上前进,最终达到解脱和证悟。

  佛陀的无数教法,概而言之为八万四千法门,但这个数目并非教法之总数。八万四千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弟子所听到过法教数目,故佛陀的教授总数是无量无边的。佛法的目的是为利益有情众生,而众生就如虚空无止境,佛陀的教法亦然。无量的法教可以用许多不同方式来分类,例如用时间的先后来分类或以主题来分类等等。最常用的分类是依二种种性的弟子:小乘种性和大乘种性。所以,我们今日有小乘和大乘二种主要的传承。小乘主要是着重个人的涅槃解脱;大乘则不以个人解脱为目的,而是为了一切有情众生之解脱。所以一般而言,我们有大乘及小乘,而大乘中又含有金刚乘。其中又有许多不同名称,例如:经乘、般若乘、因乘和果乘,他们都是一样的。尔后又有胜乘、密乘或咒乘,这些都和金刚乘一样的。

  经乘被称为因乘,因为因和果是非常不一样,而且因和果之间有极大的距离。金刚乘被称之为果乘,因为行者从一开始就是以果位来修持,所以比较容易得到成就,故被称为果乘。

  当有佛值世时,称为明劫,而无佛值世则称为暗劫,而我们现今将有千佛值世故称为贤劫。虽然共计千佛,现在的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佛,有始初佛、第二佛、第三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佛。虽然共计有千佛,但只有释迦牟尼佛传授金刚乘的教法给予一般大众,并无其它诸佛传授金刚乘的教法。据说在许多劫前,千佛皆聚集一堂,祂们一齐祈请和发愿,之后他们皆出生为宇宙之王的一千位王子。他们的精神导师是一位婆罗门,婆罗门将他们的名字分别写在纸条上并与珍宝等放在一个宝瓶内,然后再一一从宝瓶中取出,以此授记祂们各自何时得以成等正觉,何人将第一位成佛、第二位成佛等等。没有其它王子愿意在减劫中成佛,因为那时的众生染污极重,极难调伏,所以并无任何王子发愿在减劫中成佛,他们都希望在黄金时间中成佛。

  我们现在的释迦牟尼佛有着特别的慈悲,他有一个特别的法轮和与众不同的愿力,当他所有的兄弟都不希望在减劫中成佛时,只有他希望在减劫中成佛,他非常坚定、勇敢而慈悲地祈请。虽然在减劫中众生的染污业重,他祈请世人的染污可以被利用,虽然那是障碍,但却可以转为修道上的助缘。自从他如此勇敢的决定后,他是唯一传授金刚乘的法门。

  这是因为一个人去到一个最贫穷的国度,他身上应该带着最多的财富。因此,唯有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一般人才能领受到金刚乘的法教。然而,在其它教授中提及,例如文殊真实名经,所有过去的佛传授金刚乘教法,而且所有未来的佛也将教授金刚乘教法,现在佛也同样教导金刚乘教法。所以这与一般大多数的密续教法所说,并无他佛传授金刚乘教法有异。当萨迦五祖八思巴被提及这个问题时,他的答案是,这其中并无矛盾。因为所有的佛皆把金刚乘的教法传授给上根的弟子,并没有把这些教法传授给一般人。所以真实名经的观点是指上根者。因此事实上,我们现在十分难得可以听闻金刚乘的教授并能依之实修。

  欲入金刚乘的修道绝对必须接受灌顶。如果不是经由真正具格上师领受灌顶,即使一个人知道如何观修和持咒也无法获得任何成就,反而还得面临非常严重的果报。所以灌顶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际解释之前,我先说明三种灌顶,“旺千”是大的灌顶;“今拉”是加持灌顶;然后是“解囊”是随许的灌顶,所需时间较短。

  “旺千”或称为大灌顶,一般约需二天的时间,是最重要的灌顶,因为经由大灌顶而成熟弟子的心续。成熟的意思,例如一个水果成熟了,那么就可以吃这个水果。假如水果未熟,那就不能拿来吃。同样的,假如一个人想要修持金刚乘道,应该要先令他成熟,净化他的身语意,故需要接受灌顶,而且不能只是个短短的灌顶,必须要二天的时间;大多数是二天,但有些并非二天,当然这些并不太寻常。如果是个大灌顶,这表示第一天是前行,主要是预备的仪式如投掷齿木用来显示此人将可得到何种成就或果位,并且也经由金刚绳来保护此人,藉由观察当晚所得之梦兆,预知此人当得何种成就。所以这是一种测验,经由这些测验,假如你得到吉祥的梦兆,表示第二天堪受灌顶。正行灌顶,一般分为二个部份:第一部份是“进入坛城”, 藉由投掷花朵来观察此人与金刚乘道中五部佛之那一部本尊有缘等等,之后是接受正行灌顶。

  有缘领受一个大灌顶是极为重要的,比如喜金刚灌顶,分为因灌顶与道灌顶。因灌顶很重要,经由其灌顶引导你进入金刚乘道,得以起修观想、持咒和禅修,否则不允许做这些修持。因此接受一个大灌顶是很重要的,而且这个需要做许多的前行准备工作。就像一个人要在荒野中开垦,首先须做许多准备工作:需要犁田、挖土、除草和耕地等等?为了开垦一块地成为良田,用来种植谷物,需要先做完善的准备工作。接受灌顶,就像把荒野开垦成良田一样。接下来,解释“今拉”加持灌顶,例如金刚瑜珈母的加持灌顶。未经领受一个大灌顶就绝对不能参加加持灌顶。因为加持灌顶表示一个人的心续已经成熟,堪入金刚乘道了。加持灌顶就是加强与帮助开启他的俱生智,就像协助种子早日成熟。如果你领受一个加持灌顶,必然表示已曾经领受过一个大灌顶才行。加持灌顶是加强你已有的东西,对于一个从未接受过大灌顶的人就不应该引荐他领受加持灌顶。就像改善现有的农田,无须花太多工夫,只要做一些改进就可以使这块地更臻良善;已经领受过大灌顶的人,可以在大灌顶之后领受加持灌顶,藉此改进已有的,如同将种子播植于肥沃之地,种子将更快成长。

  为了要长得快,你需要接受加持灌顶。所以“今拉”是绝对必要的,之后就可以参加“解囊”,意思是随许。一般而言,“解囊”是较短的灌顶。

  金刚乘密续,一般来说分为四部瑜珈。

  在此我要强调,金刚乘教法较繁多,所以不同的成就者依据不同密续传承而有不同分类,例如:六部瑜珈、四部瑜珈或三部等等。在我们的传承中是分为四部瑜珈,主要是事部、行部、瑜珈密部,和无上瑜珈密部。

  事部瑜珈是非常基础的一种瑜珈。事是指事业、行动、身体举止。所以这是非常基本的修持,是针对初阶的人,不能专注于内在禅修的人。主要的修行方式是注重于外在的形式,例如:“纽涅”八关斋戒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这是属于事部。

  行部瑜珈,是为中根者,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禅修并重,是针对中等根器之人。继之,瑜珈密部,是针对较上根之人的修行方法,是着重在内在禅修。

  无上瑜珈密部,是为了根器非常敏锐的人。修行重点是指针对所有好与坏等的一切状况,皆可以导入并转为道用。无上瑜珈密部是最高层的禅修方式,“无上”的意思是无有其上,是故这是最顶尖的了。

  以上这四部瑜珈各有其不同修持方式,不同本尊和不同的灌顶,故有其各自不同形式,例如:事部为一种非常基础的瑜珈,针对初阶者。所以严格来说,事部中并无自生本尊,与经乘非常相似。在经乘中说众生皆具如来本性,但未成佛。为了要成佛,我们需要积聚很多功德和智慧等等,尔后方能得到证悟。在事部瑜珈,佛与众生是非常不同的,故而在事部中并无自生本尊,不能观想自己为佛或本尊。在事部的修持中,自己是维持一介凡夫身,而本尊降临在己前面,对其恭敬、赞颂后持咒,是取悦本尊,令本尊欢喜,然后向彼祈求赐己成就。这种方式如同本尊是你的老板、统治者、国王或王后,为了达成愿望,你必须令统治者欢喜,然后才能达成愿望,获得成就。

  在行部中,你迎请本尊到前方。本尊有二种,即三昧耶尊和智慧尊。三昧耶尊是本尊的外相,而智慧尊是其智慧相。换言之,即外在身相和内在精神。所以行者为本尊的外相,但非智慧相。而智慧本尊是在己之前方;自己虽为本尊身形,但好像是身上戴着本尊面具一般,而真正本尊是站在自己的前方。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一个统治者与一个百姓,而像是处于相等的层次了。所以我们就好像是由一个朋友那边获得成就,你自己和你的朋友是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

  瑜珈部又再高深一些,把你自己观成本尊身形,同时召请智慧本尊融入自己。然而这样的融合并不完全合一,你必须将之捆绑在一起,如同二块木板需要用钉子使他们二者合起来,所以在此有不同手印。在修持仪轨时以不同手印使三昧耶尊和智慧尊合而为一,仪轨最后圆满时,再将它们分开来,把智慧尊送返其净土,自己仍维持本尊身相,这就是瑜珈部。

  无上瑜珈部中,观自己为本尊相,然后迎请智慧本尊,融入自己,就如同水融入水一般。故而,本尊身形的三昧耶尊和智慧尊融合在一起,而且完全不可分离,自己即是本尊。

  所以说,四部瑜珈个别的仪轨和修持方式非常不同,灌顶也是各不相同,所有四部都各有其灌顶和随许。一般来说,接受灌顶是非常重要且必须的。最好是一个人可以接受不同部的不同本尊灌顶。就譬如一个人要接受事部的随许,那么他应该先接受事部的灌顶,例如:三怙主灌顶;其它行部与瑜珈部等也是这样的情形,无上瑜珈部亦然。但是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形,例如:简单的随许或“利得”,意思与某种“传咒”相似,一般是行部的本尊。“利”的意思是咒语或明咒,“得”则是给予的意思。这是非常简单的随许,而他们绝对不需要先领受大灌顶。

  所以根据我们的传承,必须先领受一个大灌顶,以便参加其它的灌顶。如果想参加其它灌顶,而未先领受大灌顶就不正确了。然而,不同的上师有不同的解释,而且不同的传承也有不同的传授方法,所以这并非一成不变的。我可以确定的是加持灌顶必须先接受大灌顶。而下部瑜珈中主要是指行部的有些“利得”或简单的“解囊”(随许灌顶)就不需要先领受大灌顶。然而,如前所说,不同的传承有不同的解释。就如大家所知,藏密共分为四个主要传承,例如格鲁派也主张为了如法接受“解囊”,必须先接受大灌顶,但是他们公开给予每个人“解囊”,其解释是说,已领受过大灌顶之人,应该观想自身为本尊相,因为已在领受大灌顶时获得允许作如此观想;而那些尚未接受过大灌顶之人,是不允许做自生本尊观想的, 应该观想本尊在自己头顶之上如同给予加持。所以这是一种把“解囊”传授予每个人的方式。

  其它传承如宁玛派和噶举派比较方便。

  根据他们的观点,有些“解囊”较繁琐,甚至可以取代大灌顶,所以可以传给所有人。

  在我们传承中,有些简单的“利得”或简单的“解囊”是绝对不需要先接受过大灌顶的。然而,就如我已经说明过的“今拉”,尤其是像无上瑜珈部等较高阶的“解囊”共有四部灌顶,就确实需要先领受大灌顶了。

  因为简单的“解囊”,像是短短的灌顶是不能取代一个大灌顶。大灌顶是为了令你的心续成熟,这不是一个小小的“解囊”可以取代的。

  所以这就是我要解释的,例如我们在此所做的观音大手印,慈悲和大手印合一的观音菩萨修法是个高阶的法门。要修持这法门之前,绝对需要先受过高阶大灌顶,之后才可以接受这个随许灌顶,继之而实修。

  在许多教授中提及,一个人不论学佛与否,当然均在个人的意愿,没有人可以强迫你来学佛的。然而,如果你是个学佛的人,那你就得到好处了。如果你不要修它,再也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承担这个果报。如果一个人要修持佛法,最好是依循适当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小乘、大乘或是金刚乘。

  不管个人所遵循的是哪一个传承,就应该依其规则与传统去修持。一个小乘的追随者就应该遵照小乘的方式;一个大乘的行者,就应该一开始就将慈悲与方便的修持合一。

  一个金刚乘的修道人,就必须依据金刚乘道,首先应该要领受一个大灌顶,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它可以令我们的心续成熟,具格起修金刚乘道,“身”具格观想本尊的形相,“语”具格持诵咒语;“意”具格禅修自性俱生智慧。如此一来,他就具格在修道上前进了。如果一个人领受了无上瑜珈的大灌顶,例如:喜金刚,那么他的心续已成熟了,就绝对可以领受下部瑜珈灌顶了。所以一般而言,对所有密乘的行者来说,领受一个主要大灌顶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那些已在修持或想要接受高阶“解囊”的人,就绝对必须接受大灌顶。假如你接受了大灌顶,就比较安全,是较为恰当的修道。再说,我们可以随之领受许多较基础的密续本尊的“解囊”和“利得”,因为那些过程并没有完整的观想。

  一般传统的大乘佛教并没有像自生本尊等的修持。一般来说,是像我们请佛加持、忆念佛的功德,寻求佛的加冕与加持。但我们尚未成佛,故而不观想自己与佛一样。

  所以就像这样子,在下部密续中有些可以传授“利得”,但是大部分的“解囊”——尤其是上部“解囊”(事实上,有四灌顶的“解囊”只在上部密续中才存在),绝对需要领受过大灌顶。

  要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接受过大灌顶很难,而且谁堪受大灌顶也很难下定论;给予灌顶的上师必须具有许多功德和条件,即使他们已受过大灌顶也修持了,但是他们是否堪传授与灌顶却又是另一件事了。就弟子而言,即使身在灌顶现场,但不表示他们已领受灌顶了。要领受灌顶,须具备正确的发心,了解其意义,其所净基,能净基以及清净的方法。当一个人完全了解这些意义,那么他是可以接受正行灌顶了。即使一个人已参加过许多次主要灌顶,如果他不了解其中的意义,也不具备正确的发心与清楚的了知其中意义,那么他是否实际有领受到这个灌顶,又是另一件事了。

  金刚乘十分重视“虔诚的信心”,例如以我自己来说,我有些灌顶是在非常年轻时就领受了,所以,当时有许多不懂的地方。对我而言,再次领受所有灌顶很困难。所以我认为,即使当时我年纪很轻而且不了解灌顶,但如果我记得当年领受的时间和地点,那么我就认为我已领受过这些灌顶了。然而,也有些灌顶当时真的年纪太小了,已全然不记得。所以我会认为我是接受其加持,但不认为我全然领受这个灌顶。所以我会试着再次接受这些灌顶。有了早年受过的加持,加上有了些许的了解(我不能说我有全然的了解)再次领受这些灌顶,我认为我就接受到了灌顶。

  要给予灌顶并不容易,尤其是金刚乘道上的行者,必须从一开始到最终都尽力而为。然而,没有人可以从头就能做到完美。但一路走来,我们逐渐改进,减少过患,增长功德,如是在修道上尝试着前进,至此我们结束这一部分的讲题。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