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持戒

智光法师:参禅路头见闻录 第一章 认识路头与持戒因果的重要性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第一章 认识路头与持戒因果的重要性

  古德云:“修道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时休。”又云:“欲知山前路,须问过来人。”想用功办道,首先要把路头搞清楚。所谓的“路头”,就是掌握用功办道的方式方法和识破路头上的一切差别境界与对治方法。我们在参禅过程中,遇到任何善恶境界,要能把持得住,作得了主,方不会被内外境界所转;用功首先知见要正确,理路要明了。要想达到知见正确,理路明了,也不是一桩简单的事,必须要谦虚谨慎,多请问、多参学。无论修任何法门都必须亲近善知识,依止善知识也。下面所介绍的即是围绕此一路头,转凡成圣之过程也。无论修任何法门,都必须把路头搞清楚。

  (一)善恶果报与路头的关系
  所谓的路头,也就是修行的“道理”与“功夫”怎么用。比如我们发菩提心、了生死,首先要晓得什么叫“生死”?生死应该怎么了?造无量无边的善恶业,将感无量无边的善恶果报。
  《普贤菩萨行愿品》云:“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们内在的是贪痴瞋,引发身口意,造诸恶业无量无边。身口意是造业工具。教下说:“身三业,杀盗淫;口四业,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三业、贪嗔痴。”三业清净,自性佛显现;三业污染,自性佛就见不到了。我们现在都是用妄心办事、迷惑颠倒,所谓造生死是“六根”,了生脱死还是从六根下手。由贪嗔痴造诸恶业无量无边,堕落三途(三途即地狱、饿鬼、畜生也。),痛苦不堪。而今我们“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中国难生今已生,善知识难遇今已遇;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现在发起了菩提心,晓得起心动念都是生死,动一个念头,将来就是一次投胎种子。所以我们一天到晚不知动了多少念头,打过多少妄想,这个都是造生死业。《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非是无,非是业罪。”何况说人我是非?乃至造杀盗淫妄酒等重大恶业?再回忆我们没学佛以前,杀害过多少众生,吃过多少众生肉?所谓吃它一斤,将来要还它十两,因果报应,如影随形,丝毫不爽呀!我们各人要检点、反省,造了多少业说错多少话,做错多少事?学佛以后又如何?受戒以后戒守好了没有?真正想了生死,必须深信因果,严守戒律。须知贪嗔痴三毒之因,就是感地狱、饿鬼、畜生之果报。而贪嗔痴三毒,范围广泛,微细难断,所以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痴嗔。要时刻观照当下一念生灭心,若观照功夫纯熟,念头一起来便知。祖师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不要怕妄想多,晓得妄想没有自性,本来空寂,不理它,不相续它。若是念佛人,只顾一句佛号,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无论出声念,还是默念,须用耳朵听得清清楚楚,心才容易归一。

  (二)持戒与路头的关系
  真正想了脱生死,出离三界,必须严持根本大戒。《楞严经》云: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其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波旬即魔王也)。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玄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象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热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锤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迥为已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当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糞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在家居士正式夫妻名为正淫。与人私通即是邪淫,正式夫妻居住寺内,染污清净伽兰亦有大过,何况邪淫?(请参看地藏经便知过失之大)出家僧尼其想了生脱死出离三界,必须断绝淫心,连淫欲念头都要断尽。在家居士真想了生死,必须少欲知足或断淫清净。佛子上述四条根本大戒未守好者,须生大忏悔心,如法忏悔,持之以恒,直到见性。
  有人问:参禅没有开悟,念佛还没达到一心不乱,死后到哪里去?佛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也就是说人死后随业漂流,如是因如是果。若五戒不犯,不失人身,转生再来,根基则胜于前生也。要想不失人身,贵在严守戒律。佛制订戒律,为的是防护众生不堕恶道。如果修道之人,连戒律都无法守持,实在也不敢说什么修行,更谈不上参禅了。作为一个参禅者,掌握参禅的基本要领固然重要,但守戒一事可谓所有行者之“共相”。佛说“三学”——“戒、定、慧”,之所以把戒放在首位,确实是因为戒可生定之缘故。假如不守戒即可得定,这等于天方夜谭。尽管现在有人通过静坐求得一些“小神通”,但观其所为,仍属于有漏范畴之外道人。试看他所求目的,不过想成就自己某种功能,而后标榜己能,用以谋取名利罢了。如此求能,所用为己,甚至以己之能欺人压人,又岂是我佛所示呢?却不知尽是造生死业也。学道人如不依戒得定,与前者外道实无两样。
  佛陀制戒主要有二义:一是对外不造作杀盗淫等恶业;二是于内对治贪嗔执着种种妄念。本来世间万有都是缘起性空。一切法因缘而生,悉无自性。《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修道之人,不应被世间假相所迷惑,尤其是临终一关,至关重要。如果有一丝毫贪著迷恋而看不破放不下,即不能往生。古时曾经有个老婆婆临终时拉着小孙子的手说:“别的孙子都大了,就是你这么小没人照顾。”于是断气后,阎王审问时对她说:“你既然担心小孙子没人照顾,你去投胎给他作媳妇,可以照顾他一辈子。”后来果然如是。所以说情爱乃生死根本也。末法时代出家人,无论职事与清众,如果不懂因果,不讲因果,违背因果,甚至不怕因果,将来果报可怕也。佛法僧三宝钱一文不落虚空地。有的在家人挂着佛教招牌,建道场,佛前香火钱归自己所有,将来果报说之不尽矣!
  (佛前供果未供好或未收起,不可随意拿一二个吃或送客,此是盗三宝物。如若急须送客,必须全盘端起,如同供佛相似。盗三宝物记罪等于盗十方世界三宝物。过去有个小沙弥盗吃大殿饼干而后堕车轮地狱;又有一沙弥,大众结缘蜂蜜,未分前,小沙弥先吃一勺,死后堕落做蜜蜂虫矣!因果报应实在可怕也。)
  下面讲几个公案来证明:
  1、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经》云:当初有个杨和尚,是个道行好僧。在山修行,功圆果满,一日思维,云游参方,方才发足起程,就被护法神扯住:汝要还匹绢去。杨和尚曰:我在山门,并无过犯,为何要我还绢。神王曰:正是汝无过犯,是你当初在我常住,拿纸一张,包果子给母亲去了,算至于今,该还绢一匹。杨和尚曰:即今天下,一切不学道者,几多胡作非为,败坏山门者,你都不去找他,为何独来扯我。神曰:他众人不学好,胡作非为,任他自作自受,我岂不寻他,待他阳命将尽,我不容他,铢录对算,打入地狱,受罪满足,罚出阳间,作种种畜生,偿还人间夙债。你今肯入地狱,我也不来扯你。杨和尚说:拿一张纸,如何要还一匹绢。神曰:我昔日在灵山会上受佛嘱咐,教我管顾山门常住之事,故我当时对佛发大誓愿,毫茅寸草杂物诸般,凡是我山门物器,吾等尽皆掌管守护。十方信施进门有数,出门注薄,日长三分,夜长七分,一日一夜对充利息,我发誓砖瓦成灰吾即不管,所以算至于今,你该还我山门一匹绢布矣。杨和尚见说分明,胆碎心寒,连忙拜倒:万望宽恕,容我转俗家,办来还你。神王赞曰:善哉善哉!快须办来,还我矣,免作负恩欠债人。杨和尚回舍,即取纹银三两,填还常住,拜辞伽兰菩萨乃作一偈,警诫后人。
  日打勤劳夜坐禅 免得伽兰算饭钱
  若不依吾言警戒 堕落地狱万千年
  说偈已毕,只见云生足下,腾空而去。
  伽兰菩萨复作偈曰:
  蛇岳灵王不可欺 威灵显应不思议
  昔日灵山曾发誓 茎茅寸草尽维持
  侵害山门人绝种 偷盗常住祸相随
  不信但观杨和尚 拿张纸去绢还归
  若不补还常住物 万劫轮回没了期
  
  2、古时库房有一对联:“扬岐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扬岐、宝寿为人名,他俩讲究因果,后来都当了方丈。扬岐管库房,办公事用常住油,办私事用自己油点灯,后来众人推举他当方丈。宝寿管库房,方丈感冒叫侍者去库房拿生姜,宝寿师不给,方丈想:对因果这么认真的人实在难得,吾今年事已高却尚无人选来接法,于是就传法给他,请他当方丈。今人不信因果,违背因果,难逃报应。《僧伽自训录》记载了许多古人错因果而招报应的事,我们末法众生当吸取这个教训。
  3、古代有个方丈,有个做官的归依弟子,拿一笔钱给他修大殿,方丈把钱拿去修方丈室,错了因果,死后方丈室楼板响声甚大,新任方丈不敢住。有一个掛单禅和子功夫甚好,新方丈请他去观察一下。到了晚上,禅和子静坐,亡魂跪在面前说:“我生前错了因果,要把楼板翻窳(窳y“:坏,形容慢慢消除罪业)才能脱苦。请您帮我跟那个做官的归依弟子讲,叫他去佛前说一下,同意原先那笔钱拿去修方丈室,而且愿意再拿一笔钱修大殿,吾即脱苦唉!!”佛门常讲施主买瓦钱不能拿去买砖,施主讲作什么用即作何用,如要改作别用必须经施主同意方可。末法时代,不懂因果、不讲因果、不信因果、不怕因果的众生说之不尽呀!!有道心者若想不错因果、少错因果,请参看《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和《释门法界录》,此中记载唐宋时代众生错因果而招果报事也。
  了知持戒与因果的重要性后,我们平常求法还应谦虚谨慎向人求教。因为谦虚谨慎是我们学佛法的良好态度,也是对治所知障的最好办法。
  《碧岩录》载,太原孚上座,在扬州光孝寺,讲《涅槃经》,有游方僧,即夹山典座,在寺阻雪,因往听经,讲至三因佛性、三德法身,广谈法身妙理,典座忽然失笑。孚乃目顾,讲罢令请禅者问云:“某素智狭劣,依文解义,适来讲次,见上人失笑,某必有所短乏处,请上人说。”典座云:“座主不问,即不敢说。座主既问,则不可不言。某实是笑座主不识法身。”孚云:“如此解说,何处不是?”典座云:“请座主更说一遍。孚曰:“法身之理,犹若太虚,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二仪,随缘赴感,靡不周遍。”典座曰:“不道座主说不是,只识得法身量边事,实未识法身在。”孚曰:“既然如是,禅者当为我说。”典座曰:“若如是,座主暂辍讲旬日,于静室中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时放却,自穷究看。” 孚即依所言,从初夜至五更,闻鼓角鸣,忽然契悟,便去叩禅者门。典座曰:“阿谁?”孚曰某甲。典座咄曰:“教汝传持大教,代佛说法,夜半为什么醉酒卧街?”孚曰:“自来讲经,将生身父母鼻孔扭捏,从今日已后,更不敢如是。”笔者曰:“若不虚心求法,得不到指点也。”
   “一念精进超百劫”,是说精进之重要性,如初修人理路不明,功底不够,盲目精进则易出毛病矣!当然开悟还有其它各种因缘。讲这个公案的目的,是启发我们,直心是道场。只要我们老老实实、谦虚谨慎地去用功办道,定能到达彼岸。尽管由此岸到彼岸艰难曲折,各种份内境界,路头上各种顺逆境界千差万别,正如古德说:“有志者事竟成”。印光法师云:“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笔者曰:特别是亲近善知识更要虚心恭敬。但“善知识”有真有假,须要学人有能力辨别其真假邪正也。)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