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佛经典籍

佛说出家功德经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概述

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全一卷。东晋时所译,然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佛陀欲令阿难度化鞞罗羡那王子出家,乃令阿难为之解说出家之功德,谓出家乃胜于布施等一切功德,诸功德中以此为最上。初时,佛闻鞞罗羡那王子之音乐,记彼七日当命终,遂使阿难劝其一日一夜出家。以此出家功德,命终后生于天上,二十劫间不堕三涂,常生天上、人间,最后得辟支佛果。阿难又问助人出家之福与障人出家之罪,佛具答之。

出家功德经序

功德经
功德经

  阅经得知:鞞罗羡那王子,以一日一夜出家因缘故,满二十劫不堕地狱、饿鬼、畜生,常生天人,受福自然。最后人中,生富贵家,财富珍宝具足。壮年已过,诸根熟时,畏恶生老病死患故,厌世出家,剃除须发,身披法服,勤修精进,持四威仪,常行正念,观于五阴,苦空无我,解法因缘,成辟支佛,名毗流帝。出家仅一日一夜,功德如是殊胜,三宝福田,何其大哉!而世俗中人,却多不知出家之功德利益,反受邪教蛊惑,不信因果,邪见炽盛,毁谤三宝,自毁长城,自堕地狱,可怜至极。然人生苦短,好景不长,或因环境逼迫,而厌世自杀;或因内心绝望,而自寻短见;或因病苦缠身,而痛不欲生。厌世轻生者比比皆有,生陷地狱者大有人在,却很少有人能觉悟到人间如梦,轮回路险,从而看破放下,出家修行念佛解脱,得大自在。每念及此,悲从中来,故倡印此经,开显出家之殊胜因缘,让世人明了出家之高贵明智,学佛之迫切实惠。而出家为学佛之慈航,成佛之阶梯。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修行,信愿念佛,自在解脱,而不至于穷途末路时走上绝路,轮回恶道。世间人往往为蝇头小利,起早贪黑,积劳成疾,在所不惜;而出家功德利益如此殊胜,竟无人问津,迷惑颠倒,至此地步,或许是愚民教育致使国人不知出家利益的缘故吧。如今生逢盛世,佛教中兴,佛光普照,佛法功德犹如杲日丽天,照耀大地,处处皆有解脱之道,菩提之路,人人皆有向善之心,成佛之志,对出家有随喜赞叹之心,欢喜向往之志,皆以出家为光荣,以持戒为根本,以般若为向导,以念佛为慈航,以净土为指归,以成佛为目标,则虽未出家而堪称佛子,身在娑婆而心在净土,此身登上三宝船,彼土绽开九品莲,报身一谢,弥陀现前,莲台接引,径登彼岸,花开见佛,圆满菩提!功德真实不虚,经文说得详细。希望大家恭敬阅诵,并以此教育亲友子女,即是广结佛缘,菩萨眷属,何其幸哉!

经文内容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

  时毗舍离城中,有一梨车,名 罗羡那。譬如天与诸天女共相娱乐。时此王子与诸 女,在阁楼上共相娱乐,耽於色欲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以一切智,闻彼乐音,告阿难言:「我知此人贪五欲乐,不久命终。却後七日,当舍如是眷属快乐,决定当死·阿难,如此人,若当不舍欲乐不出家者,命终或能堕於地狱。」

  尔时,阿难顶奉佛教,欲利益此王子故,次至其舍。尔时,王子闻阿难在外,即出奉见,以敬念故,请阿难入坐。坐已未久,尔时王子起恭敬心,白八难言:「善哉,好亲友来,我今见汝,踊跃欢喜,汝今当告我佛所教法,令我欢喜。」尔时王子如是三请。阿难为欲作大利益故,默然无言。

  王子又言:「 陀呵牟尼大仙,利益一切众生,有何嫌恨,默然无所说,不见少告?」时第三师,持佛法藏,利世间者,惨然告言:「汝今善听,却後七日,汝当命终,汝若於此五欲乐中,不能觉悟,不出家者,命终或当堕地狱中。佛一切智人,正语正说,记汝如是。譬如火烧物,终不虚发。汝谛思惟。」

  时彼王子,闻此语已,甚大忧怖,愁愦不乐,受阿难教:「我当出家,定且听更六日受乐,第七日中,我辞家眷属,定必出家。」阿难可之。

  第七日畏生死故,求佛出家,佛即听之。一日一夜,修持净戒,即便命终。烧香毕已,尊者阿难与其眷属,往白佛言:「世尊,此 罗羡那比丘,今已命终,神生何处?」

  时佛世尊,天人之师,一切智人,以大梵音,胜出雷鼓迦陵频伽众妙音声,以八种音,告阿难言:「此 罗羡那比丘,畏於生死地狱苦故,舍欲出家,一日一夜,持净戒故,舍此世已,生四王天,为北方天王沙门子,恣心受於五欲快乐,贪受五欲,与诸 女,共相娱乐,寿五百岁。五百岁已,命终转生三十三天,为帝释子,具受五欲,极天之乐,天妙 女,恣意千岁。寿尽生焰天,为焰天王子,自恣受天色声音味触,快心欲乐。受天二千岁已,命终生於兜率天王子,恣心受於五欲快乐,目视相欲,心自厌足,常谈法语解脱智慧,寿天中寿。满四千岁已。命终往往自在天上,为天王子,受受种种五欲妙乐,於 女中,化应恣意八千岁。八千岁已,命终生他化自在天,为天王子,此第六天,其中欲乐,下五天中,所不能及。生此中已,受最妙乐众乐之藏,受此乐时,心极迷醉,具足受於诸妙胜乐,万六千岁。如是受乐,於六欲天,往来七反。」

  「此毗罗羡那,以一日一夜出家故,满二十劫,不堕地狱饿鬼畜生,常生天人,受福自然,最後人中,生富乐家,财富珍宝具足。壮年已过,诸根熟时,畏恶生老病死患故,厌世出家,剃除须发故,身披法服,勤修精进,持四威仪,常行正念,观於五阴苦空无我,解法因缘,成辟支佛,名 流帝,於是时,放大光明,多有人天,生於善根,令诸群生种於三乘解脱因缘。」

  尔时,阿难叉手白佛言:「世尊,若当有人放人出家,若有出家者任其所须,得几所福?若复有人,毁破他人出家因缘,受何罪报?唯愿世尊,具尽告示。」

  佛告阿难:「汝若具满於百岁中,问我此事,我以无尽智慧,除饮时时,满百岁中广为汝说,此人功德,犹不能荆是人恒生天上人中,常为国王,受天人乐。若有於此沙门法中使人出家,若复营佐出家因缘,於生死中,常受快乐。我满百岁,说其福德,不可穷荆是故,阿难,汝满百岁,尽寿问我,我至涅盘,说此功德,亦不能荆」

  佛告阿难:「若复有人,破坏他人出家因缘,即为劫夺无尽善财福藏,坏三十七助菩提法涅盘之因。设有欲坏出家因缘者,应善观察如是之事,何以故?缘此罪业,堕地狱中,常盲无目,受极处苦。若作畜生,亦常生盲。若生饿鬼中,亦常生盲。在三恶苦,久乃得脱,若生为人,在母腹中,受胎便盲。汝於百岁,常问是义,我百岁以无尽智说是罪报,亦不可尽,於四道中,生而常盲。我终不记此人当有得脱时,所以

  者何?皆由毁出家故,或成就无边功德。以破如是善因缘故,受无量罪,由障出家故。」

  「於此清净智慧镜中,为於解脱诸善法故。若见出家修持净戒趣解脱处,破他出家,为作留难,以是因缘故,生便常盲。不见涅盘,由毁出家故。」

  「常观痴等十二因缘,应得解脱。以毁破他智慧眼故破出家缘,覆慧眼故,从生至生,常盲无目。不见三界,缘障出家故。」

  「出家应见五阴二十我见人趣正道。破出家因坏正见故,所生常盲,不见正道。」

  「出家应见一切法聚善法住处,应观诸佛清净法身。以破出家善因缘故,所生常盲,不能睹见佛法。」

  「以因出家应具沙门形貌及与持戒清净福田种佛道因。破出家故,於善法中断一切望,由是罪缘,生生常盲。由毁出家故。」

  「出家应善观察一切身心,皆苦、无常、无我、不净。破他出家,为作留难,则破此眼,破此眼故,不见四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趣涅盘城。是罪缘故,所生常盲。

  乃至不见空无相无作清净善法向涅盘城。是以智慧之人,知出家者,应当成就如是善法,不应破坏善法因缘,获如是罪。」

  「谁毁破他人如是出家沙门正见因缘者,终不能得见涅盘城,所生常盲。」

  若复有人满白劫中,余方出家修持净戒;若复有人,於此阎浮提出家持戒,一日一夜;乃至须臾清净出家,於十六分。彼百劫出家持戒,十六分中不及其一。」

  「若有颠倒 乱姊妹女,不应 处强生悭嫉,此中罪报,不可计限。」

  「若有一人,能正思惟有出家心,欲舍诸恶。若复有人,破坏此人出家因缘,不令愿满,是罪因缘增长於前,复倍百劫。」

  尔时,阿难复白佛言:「世尊,此毗罗羡那,所种善根,生尊贵处,当受福乐,为过去世亦有善行,为但齐今一日一夜出家功德受尔许福?」佛告阿难:「汝不应观过去因缘,於此一日一夜,清净出家,故此

  善根,六欲天中,七反受福,二十劫中常受生死。世间之乐最後人中,生福乐家,壮年已过,诸根熟时,畏於生老病死苦故,出家持戒,成辟支佛。」

  佛告阿难:「我今说喻,汝当善听。譬四天下,东弗婆提,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满中阿罗汉若盗麻丛林,若有一人,满百岁中,尽心供养此诸罗汉,衣服、饮食、病瘦医药、房舍、卧具乃至涅盘

  。後若起塔庙,种种珍宝花香璎珞幡盖伎乐,悬诸宝铃,扫洒香水,以诸偈颂,赞叹供养,所得功德,若有人为涅盘故,出家受戒,乃至一日一夜所作功德,比前功德,十六分中不及其一。」

  「以是因缘,善男子当应出家修持净戒。诸善男子,诸须功德者,求善法者,自受法者,不应留难出家因缘。应勤方便劝作令成。」

  时诸大众闻佛所说,莫不厌世,出家持戒。有得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者,有种辟支佛善根者,有发无上菩提心者。皆大欢喜,顶戴奉行。

出家功德大 尊僧福报

  在佛教中,出家为僧,除了个人的修证解脱、播种解脱种子之外,也具有住持佛法、宏扬佛法的作用,而与佛、法并列为“三宝”。 因此,出家人的功德和地位是很尊贵的。戒律规定:出家人不可以礼拜国王、父母、六亲,也不可以敬事鬼神,对于所有在家人士,出家者一律不可以礼拜。

  为什么佛制出家人不可以礼敬白衣(俗人)呢?这绝非以特权或等级制度凸显出家人的身份,以佛陀的智慧、慈悲,决不至于如此造作。其真正原因是因为出家的功德之大超出想象,出家人的福德和功德远远大于在家人,故在家人礼敬供养出家人能修福积德,反之则会折损在家人的福寿。所以,《顺正理论》说:“诸天神众,不敢希求受五戒者礼,亦不求比丘礼,以惧损功德及寿命故。”

  想想,以天神的福德高于人类,都不敢接受比丘礼,也不敢接受受过五戒的在家居士的礼拜,一般在家凡夫有多大的福德堪受出家众礼拜?可见佛教的戒律和教义都是建立在慈悲利人的基础上,而无半点私情。

宾头卢尊者与国王

  《四分律》记载,宾头卢尊者出家前是一个国家的大臣,出家后证得阿罗汉果位。他的顶头上司——该国国王优填王每次到宾头卢尊者修行的寺院参礼,宾头卢尊者都只是坐着,没有起来迎接国王。有一次,陪同国王前去的诸位臣子看不惯,在回程的路上挑拨国王说:“宾头卢这样对待国王,实在是不礼貌、不尊敬。”说了一堆坏话。国王被激怒了,打算下次来寺时,如果宾头卢再不起身迎接,就杀了他。后来,当国王再去寺时,一到大门口,就看见宾头卢尊者走上前来迎接,一共走了七步。国王生气地说:“以前本王来的时候,你动也不动;今天为什么却下座来迎接呢?”

  宾头卢尊者平静地说:“国王以前来,都是带着善心来,所以我不必起座迎接。可今天却不同,国王是带着恶心来,如果我不起来迎接国王,恐怕会被国王杀害的。”

  优填国王听后,大吃一惊,稍后叹了一口气说:

  “善哉!弟子实在愚痴,不应该相信别人乱说,分不清凡夫与圣者,差点造成过错。”

  宾头卢尊者说:“国王!请你发露忏悔,可以避免堕入地狱受苦。但已经无法避免的是,由于我起来走了七步,你的福德受到了折损,七日后国王必将失去王位,遭受到十多年的痛苦。”

  果然,七天后,邻国率兵来攻打,优填国王被打败活捉,戴上锁链被囚禁十二年。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能否得到启发或启示?不信佛的俗人自不必说,即使一些修行多年的在家居士,去寺院时也会在意师父、法师是否对他好?是否热忱招待他?如果不热情的话,以后就不搭理了,仿佛自己很尊贵、很重要,而出家师父们是吃他“头路”的。这是一种很错误的心态,不但不能得到佛法利益,反而折损自己的福德和寿限,实在是愚痴之至!

黄檗禅师与母亲

  这是一个僧人让母亲洗脚的公案,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一定会产生误解,指责出家人不孝;岂不知佛法超情离见,不可思议,大丈夫别具手眼,慈悲无尽,有不可为外人道之处。所谓孝顺有三:一为小孝,甘脂奉养,孝以物质;二为中孝,光宗耀祖,孝以精神;三为大孝,度其灵识超升,孝以灵魂。出家人修行得道,度父母成佛,孝以佛性,此乃大孝中之大孝也。 唐朝高僧黄檗希运禅师,原籍福建人,在江西出家,得法于百丈怀海禅师,在安徽南泉禅师处得到印证。 黄檗禅师很孝顺,但为了明心见性,自度度人,出家三十年没有回家省亲,但内心深处,非常牵挂年迈的母亲。禅师认为“必须放弃恩情,达到无为时,方才是真实的报恩”。因此经过三十年的苦行和历练,彻悟自性

  禅师的母亲日夜思念儿子,可一直毫无音讯,每天从早到晚哀伤哭泣,把眼睛都哭瞎了。为了便于打听儿子的下落,母亲就在路旁设了个茶亭,亲自烧茶饭招待过往的僧人,并且迎到家中,为他们洗脚,以示礼敬。母亲这样做,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黄檗禅师左脚上有颗大痣,母亲希望通过为僧人洗脚的机会,找到他的爱子。

  黄檗禅师五十岁那年,有一次在行脚参访的途中,从故乡路过时,见到了日夜思念的老母亲。

  望着白发稀疏、满脸沧桑的慈母,摸索着为僧人烧水、做饭、洗脚,禅师的热泪夺眶而出。

  但毕竟是开悟的一代高僧,没有哭着扑进母亲的怀里,而是静静地接受了母亲的供养,他知道,这是让母亲修福得度的上上策。

  于是,黄檗禅师一边让母亲洗脚,一边对母亲说法,述说佛陀出家修行的经历,希望母亲能因此闻到佛法,得到安心。禅师为了不让母亲动情,只将右脚给母亲洗,却不把左脚给母亲洗。

  黄檗禅师接连二次返家,虽然觉得难舍难离,但还是忍痛起程云游行脚,继续参访。邻居们忍不住告诉他的母亲说:刚才那个向你讲释迦出家故事的人,就是你经常盼望的儿子埃

  母亲听后说:“难怪声音好像我儿1说后就急忙追出去,一直追到大河边。不巧,这时黄檗禅师已经上船,船也开动了。母亲不顾一切地跳到河里,不幸被淹死了。

  黄檗禅师站在对岸,目睹母亲落水溺死的情形,不禁悲从中来,恸哭着说道:“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若不升天,诸佛妄言。”

  黄檗禅师即刻乘船返回,为母亲殡葬,并说一偈曰:

  “我母多年迷自心,如今华开菩提林。

  当来三会若相值,归命大悲观世音。”

  就在黄檗禅师说偈的时候,乡人都看见他的母亲在火焰中升空而去。

  我赞叹黄檗禅师的大孝大义,却也悲悯一切如母有情的执迷,祈愿众生皆能舍弃有为法,圆满菩提道!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上一篇: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

下一篇:玉耶经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