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阿弥陀经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玄义讲记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玄义讲记

  各位同学:

  去年六月在此教室讲了一部《无量寿经》,今年同一月份也与各位共同研究净宗另外一部重要典籍,这是?益大师所作的《弥陀要解》。过去《无量寿经》尚未普遍流通时,修学净宗所依据的典籍即《阿弥陀经》、?益大师之《弥陀要解》、与莲池大师之《弥陀经疏钞》。近一千年中净宗修学能有成就者即靠这两部注解,尤其《弥陀要解》,特具权威。过去印光大师对《弥陀要解》推崇备至。他说:即使阿弥陀佛降世为《阿弥陀经》作注解,亦不能超出其上。甚至于肯定这个注解就是阿弥陀佛的全意,一点也没有错误。我们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化身,?益大师的身份没有泄露,一定也是再来人。印光大师对《要解》如此推崇,则?益大师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也必定是观世音菩萨之流,否则当不起大势至菩萨如此之赞叹。

  末法时期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人类烦恼重,苦难多,如想在一生当中能得到真实利益,解决现前问题,无论个人、家庭、事业,更进一步能解决我们的永恒问题,即佛门中所说的生死大事,确实有效,确实可以做到者,在所有一切法门中,唯独净土法门可以承当。古德说这个法门简单、容易、快速、稳当,具无比的殊胜。祖师大德异口同声都说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自古以来对于净土法门真能修持有成就者,只有两种人:第一种是善根深厚之人,根性很利,特别聪明,一听此中道理与事实即能深信不疑,竭诚接受。第二种是有福之人,非世间五欲六尘之福。世间的荣华富贵全是假的,真正福报是听此经后,虽不懂道理却能深信,至诚遵行。最难的是中间分子,为数甚多。历代高僧大德善知识,苦口婆心讲解介绍,也是为了这些中等人。

  佛教是佛陀对一切众生最好的教育,绝不可视为宗教。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所说的法后人把它整理出来,传到中国,又经古德翻译整理分类,编成大丛书,名之为《大藏经》,其内容一言以蔽之,就是述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今天讲此《要解》,也是研究宇宙人生之真相。《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清西有沙门?益智旭解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经题是《佛说阿弥陀经》。有些经题冠上“佛说”二字,有不加者,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皆未加佛说,而此二经确是佛说。在一般惯例上,经典从正宗分开始,第一句是佛说的即加“佛说”二字,如非佛说则免加。

  佛所讲的经,从内容性质将其分类称为十二分教,其中有一种是无问自说。佛看众生机缘成熟,可以接受某一层次的教化即无问自说。阿弥陀佛是梵语,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阿弥陀佛即“无量觉”。佛本来是一切无量,惟经中特别说出两个意思,即“无量寿”与“无量光”。寿指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光指无量空间,十方世界。时空包括一切,光寿虽代表时空,而光寿二字远比时空二字来得活泼,意义深远。在一切无量中寿命是最重要的,如果寿命有限,则一切智慧才艺德能财富均落空。

  符按 前面所提十二分教又称为十二部,就是按经典的体裁分为十二类别。有偈云: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广论议及授记。

  (1)长行、就是一行一行的长文。

  (2)重颂、将长行的义理,用偈颂方式重新说一遍。

  (3)孤起、单独的偈颂,与前后经文无关。

  (4)譬喻、用比方来说明经文的义理。

  (5)因缘、叙述某种事发生的因缘。

  (6)自说、平时有人请法,佛才说法。唯独《阿弥陀经》,无人请法而佛自说。

  (7)本生、佛说过去弘法利生的经历。

  (8)本事、菩萨罗汉在因地所行的事迹。

  (9)未曾有、从来没有见过的神通变化。

  (10)方广、就是方正广大的经,有圆融无碍的境界。

  (11)论议、佛弟子研究经律的报告,或者佛与弟子讨论的纪录。

  (12)授记、佛给菩萨授记何时成佛,在何净土等等的预言。

  中国古代圣贤,对宇宙人生真相有相当的认识。例如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其一开端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知道名是假的,佛菩萨的名号是由其教化众生的宗旨而定,用现代话说就是口号。如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其教学的方针,须对症下药。这个世界众生毛病太多,第一是缺乏慈悲心,第二是妄想执着太重,所以佛取名“释迦牟尼”。“释迦”是“仁慈”义,“牟尼”是“寂灭”义。化导众生以慈悲为怀,心地清净。如阿弥陀佛来此世界作佛也要用“释迦牟尼”尊号,才能医治我们的毛病。若释迦佛到西方极乐世界作佛,即不能用“释迦牟尼”,因西方人都仁慈,每人心地清净,不需要仁慈寂灭之药。佛无固定名号,亦无永久名号,乃是应机说法,亦无定法可说。佛教化众生,随类现身,无一定相貌,随各民族之相貌而示现。如《楞严经》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符按 前面提到老子《道德经》,其第一章开端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几句话实为全部《道德经》之纲领,殊不易解。兹为便于初机,略作补充。第一个道字是指“真常”之道,即是道体。第二个道字即“说”的意思。就是说真常之道,无相无名,一说便错,动念即乖。也就是《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真如,其言曰:“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老子所说的“道”即佛家所说的“真如”。哲学家称之为“本体”,这个本体在佛经中随处可见,但其名称变化多端。在下平日读书,将此真如同类异名之词汇登记有七十二个之多,尚不齐全。老子又说:“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道本无名,如勉强给它一个道的名字,乃是一分假名而已,并不能完全代表道之体。他又想到,道既是无相无名,然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变化出来的,所以他又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是体,有名是用。无名是性,有名是相。相非性而不融,性非相而不彰。老子深观至此,其哲学思想在我国古籍中首推第一。在下有一分不成熟的想法,总认为老子孔子都是大菩萨再来。他们是释迦牟尼佛的先遣部队,佛叫他们来中国,给华人先打好一个哲学底子,然后才能接受博大精深的佛家思想。但是老子虽然观察到本体的轮廓而究竟没有登堂入室,常谓吾有大患,为吾有争身。颇似二乘,虚无自然,又似外道,究其实,他是人天乘兼修梵行者,而终不能彻一心之源。假使他能有机缘受教于佛陀,可能经佛一指点,即成为有修有证之法身大士。

  佛经万古常新,适用于各时代,三千年前在印度所讲的经典对当时的印度人有受用。三千年后这些经典对今天的众生一样有受用,无有差别。然而人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古今大不相同,如何能普遍适用于各时代,就要有注解。注解就是将佛经现代化、本土化。此《要解》是?益大师在明朝所作,距今已有五百年。今天讲此《要解》又要以现代化的方式以解释之。至于何人能译、能讲、能解,皆是严肃问题。翻译经典如不能明白佛的真实义,可能翻译错了。古人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必须如开经偈所说“愿解如来真实义”。

  各位同学必须知道,中国近代受尽了屈辱,好像样样不如外国人,其实中国人乃是最幸运最有福的人。佛教传到中国,历代高僧大德都是修行证果的人。证果的意义是对于佛在经中所讲的理论,他完全明白,如不能亲自把它证实,只是听佛所说而自己未能亲证,他翻译经典或讲经说法一定会发生错误,所以古来大德翻译经典讲经说法都不是凡人。如果我们愿意继承这份宝贵遗产,我们的祖先只要求我们一个条件,即熟谙中国的文言文。我们祖先聪明,知道言语是会随着时代变的,而文字不变,把语言与文字分成两条道,因而文言文传了千年而无变化。现在读《论语》等于同孔老夫子交谈,读《孟子》即与孟子见面。

  佛经最晚的翻译是在南宋时代,为数不多,十分之七八是隋唐时翻译的。经典的文字是译经时代最浅显的,也是就当时的白话文。例如《阿弥陀经》是姚秦时代翻的,尚在隋唐之前,但是比同时代陶渊明的文章容易懂。如对于文言文有造诣,即能接受古圣先贤的宝贵智慧遗产。学文言文应由背诵古文下手,尽量从《古文观止》里选择,背熟五十篇即能阅读古文,背熟一百篇即能写文言文。我常劝勉同修要教你们的子女背古文,现在他们虽然感觉有些困难,将来他们会感激你们父母一辈子。如年岁稍长,碍于工作,无此精力时间,最好背诵《无量寿经》,只有四十八章。夏老居士的会集本非常好,最重要最精华的经文均予纳入,包含五种原经,最早的是后汉时代翻的,最晚是宋朝。若能读熟,则阅其他经典即无困难。

  《阿弥陀经》是姚秦时代罗什大师翻的。中国以秦作国号的有四个朝代,历史学家即冠以帝王之姓以区别之。第三个朝代是符秦,帝王是符坚。他的大臣姚苌发动政变,推翻符坚而自立为王,称为姚秦。当时出了不少高僧大德如慧远、道安、僧肇、谢灵运、陶渊明都在同一时代。三藏法师是学位之称,对佛所说经、律、论三藏无不通达,方可称为三藏法师。?益大师生于明末,殁于清初。大师的生平在其传记中有详细记载。另外在《弥陀要解讲义》与《亲闻记》中亦均有详述。《要解讲义》是圆瑛法师著的,《弥陀要解亲闻记》是宝静法师著的,这是两部很好的注解。大师晚年专修净土,所以他取了一个别号叫西有,其含义是指佛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有。

  佛所说的娑婆世界,从前大家均认为是银河系,依黄念祖老居士的解释,银河系是佛经所讲的一个单位世界,由此推算,三千大千世界包括十亿个银河系,是一尊佛的教化区,可见宇宙之大几无法想像。

  佛最初讲《无量寿经》,次讲《观无量寿经》,最后讲《阿弥陀经》。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有,阿弥陀佛也真有。怎样才能去呢?第一、要真相信。第二、要真发愿肯去。第三、专念阿弥陀佛。专念必须把妄想、分别、执着一齐灭掉。今生如不能生西方,来生一定更苦,因为我们从早到晚,思想不停。如所想的是利益众生之事少,而自私自利之事多,则来生定是苦多乐少,每况愈下。

  “沙门”为古印度各宗教出家人之通称,又名“勤息”,“勤修戒定慧,自灭贪?痴。”传到中国之后,沙门即变成佛教出家人专用的名称,并含有在学习期中之称谓。?益大师自称为沙门,乃自谦之意,不敢自称法师。有人以“大师”称谓出家人实属过份,观音普贤大势至等觉菩萨与弥勒后补佛尚且称为“大士”,“大师”乃对佛之尊称,今人不了解佛学常识,竟以此名号称呼凡夫,近乎讥嘲。?益是大师的别号,智旭是大师出家的法名。

  “原夫”二字是文言文之起题话,乃虚词,无何意义。佛是梵文音译,全文为“佛陀耶”,义为觉者,乃尊重不翻。华人喜简,只采用佛字。对宇宙人生真相真正明白谓之觉者。宇宙是生活环境,人生是自己本人。谁认识自己?由何而来,将来往何处去,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小则个人家庭,大则社会国家,甚至于广大的虚空法界,如真能了解,才能作得了主宰,得大自在,不会受环境之支配与压迫。成佛是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诸佛是彻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者,为数无量,他们能作到,我们也可以作到。

  益大师把这个念佛法门解释给我们听,依其方法修学,在一生中亦能得到如诸佛菩萨之成就。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大德,决无欺骗,他们对我们一无所求,骗我们作什么?故对于他们的教导应深信不疑。佛佛道同,无量诸佛都是慈悲、真诚、清净,悯念群迷。“群迷”指九法界,包括菩萨、声闻、缘觉、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菩萨”译为“觉有情”,而觉的并不圆满,至少仍有一分生相无明,故仍在九法界。佛教我们用理智,不用感情,佛以无条件慈悲怜悯一切众生,全心全意照顾众生,随机施化,教导众生修持正法,直至成佛。

  悯念是慈悲义,如果没有慈悲心,佛对于教化众生的原动力就没有了。世间人一天到晚努力工作是名与利在背后推动。佛菩萨即不贪名,又不图利,只是怜悯一切迷惑的众生而随机施教。在教学内容与方法,因众生根性、迷悟、生活方式、教育程度均不相同,不得不因人施教。所谓教化,教是由因上讲的,化是由果上说的。接受佛教导之后,应有气质变化,从前愚痴,现在聪明,从前觉得苦恼,现在感到快乐。佛教学的宗旨对一切众生均相同,都是教众生圆满成佛。此之谓归元无二,方法虽多,目标则一。

  中国隋唐以后佛教分为大小十宗,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后人往往存门户之见,认为自己所修的法门是对的,其他均非。但佛说“归元无二,方便多门”,幸勿自赞毁他。佛在世时,有人向他请教,他一定指示一个正确的方法令其得到圆满的成就。现在佛不在世,只能依靠佛经修学。这些经典如同医生对病人的处方,如药方与病症不合,恐怕会发生严重后果。?益大师为我们介绍的《阿弥陀经》是佛看众生机缘成熟,无问自说,不是专对某一种人说的,而是对当时及后世一切众生说的。自古以来修净土法门得到成就者为数最多,它是最直捷、最圆顿,可以躐等,不要经过渐修而可以顿超。从小学一年级可以直升博士班,超越菩萨五十一个阶级,而且方法又极简单,叫人不敢相信,很不可思议。

  符按 前面法师说:念佛法门可以躐等,可以超越,不要经过渐修,这话说的一点不错,十念成就在《无量寿经》中载有明文。但是初机同修不要误会,学佛没有取巧,所谓顿超也是由渐修而来。慧能六祖大师是卖柴的,不识字,一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大悟,还说了几句开悟的话,五祖乃传与衣钵。六祖修了多少劫谁知道呀!善财童子参五十三位善知识而证入法界,但须了解,善财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故相师建议给此儿以善财之名,谁知道善财修了多少劫。一个下愚人一听念佛法门即信而行,此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他是有来历的。我们也不要小看自己,也是修了多少劫,现在才肯来听经接受念佛法门。今生既然遇到这个希有难逢的机会,可千万不要再错过。

  六道轮回是自己造的,因迷惑而造业,造业必受报,善恶果报,丝毫不爽。如想超越六道,要不造业。不造业、很难。不迷惑、更难。何谓业,业是造作之果。事有善恶,业亦有善恶。业分三种:身、口、意。身体的造作,口中所发言语,意起念头,身口造作听命于意。要想超出轮回,须先断惑。三界六道之业因即见、思二惑,完全断掉才能出三界,这不是一生所能作到的。若想得人天福报比较容易,世间圣贤及各宗教家都可以令人作到,超出轮回是世间人办不到的,所以佛才出现于世,便众生能遇缘得度。

  符按 见思二惑是三界烦恼之通称,兹将其列表于后:见思惑思惑(生活上的心理作用)贪?痴慢疑烦恼障(迷事的恶见俱生起的)见惑(知识上的心理作用)身见(即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所知障(迷理的恶见分别起的)以上见思二惑各有五种,初机同修读其名词即能会其义。惟最后两项略予说明:(一)见取见、见就是主观的见解,取是执着。执持自己不正的主观以为是正确。如外道以升天为永生,称之为“非果计果”。(二)戒禁取见、戒是性戒,如杀盗淫之类,禁是遮禁,如饮酒食肉。持戒持禁本是善法,其过在执取一种偏差之成见,即以错误的观念而持戒禁,徒劳无功。如外道得天眼通,看见牛生天,以为学牛的生活即可生天,于是学牛吃草,只有自己吃苦头而得不到结果。此之谓“非因计因”。

  念佛法门是带业往生,带业才有希望,不带业就难了,其他法门未有带业之说。前些年有人说:净土宗带业往生之说在经典中找不到根据。一九八四年沉家桢居士请我到纽约讲经,在洛杉矶转机时,周宣德老居士到机场接我,一见面他就说:“法师呀!不得了,有人说念佛法门带业不能往生,我这几十年佛不是白念了吗?”态度非常严肃。我说:“带业不能往生,就不要去了。如带业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有阿弥陀佛孤家寡人一个,我们去作什么?文殊普贤大势至观音诸位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都是带业,如果不带业,还会有三辈九品之分吗?”他听了这些话才放心。

  《净土三经》古大德称为“往生经”,后来祖师们又把《华严经》之《普贤行愿品》与《楞严经》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附在三经之后,称为《净土五经》。五经中提到念佛法门分为四种:第一、实相念佛。第二、观想念佛。第三、观像念佛。第四、持名念佛。佛非常重视持名念佛,在大本《无量寿经》与小本《阿弥陀经》中,佛都教导我们专持阿弥陀佛名号。不但本师释迦牟尼佛如此,一切诸佛都同声赞叹。念佛究竟有什么好处,一般人如不深深契入其境界,实难说出。古德如善导、永明、莲池、?益诸师的著作,确实发挥得详尽透澈,可惜我们业障深重,读这些书之后依旧不能生起清净心,必须要善知识开导解释,还要自己认真修行,才能得益。否则不过在八识田中种一点善根而已。

  四种念佛法门,以专持名号简单易行。专是专一专心,持是保持不能把它失去,名号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我们一天到晚,一年到头,不可离。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