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智敏上师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智敏上师开示录五——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

智敏上师 讲
第一讲   今年,我们是第一次开讲。因为流动性很大,新的又参加了一、二位,我们就藉这个机会,把我们在讲经之前念的《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略略讲一下。我们在正式开讲《俱舍》之前,先把《广论》整个磁带听了一道,对修行的次第、内涵有一定的认识。那么对初来的,当然不可能重新再来一次《广论》的学习了,时间没有那么多。我们以前学了很久,好几个月。我们就把这个略的讲一下,先有这么一个概念,修行是怎么样的一个次第,它的内涵如何;有一个简单的概念之后呢,今后学《俱舍》可以比较有一个头绪。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   我们现在就把《戒定慧基本三学》的第一篇,《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把它略略的给大家讲一下。当然这个听过的人很多,在宝光寺也讲过,但是因为新来的,不得不将就一下,我们讲得略一点。这一个颂,一方面是求加持;另一方面也把整个修行次第一些主要的内容,我们该怎么做,全部讲完了,是一个最略的菩提道次第缩本,所以说还是很重要。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这是修行用的。这个还有修法,本来我们想把修法,就是马车,一起讲,但是我们想录音的,密法的修法,最好不要广传播,这个修法以后另外再说了。马车的修法是一套的,因为这个可能流通的范围要大一点,所以我们暂时修法不讲。 菩提道次第摄修,我们把菩提道次第说的内容摄拢来,修行的时候,这个就是摄修的颂,一方面求加持,自己没有力量,要求三宝的、本尊的加持。 什么叫加持?我们经常佛教里用加持这两个字,加就是加被,菩萨加被我,保佑;持就是任持,自己把它拿到,佛的力量加到自己来,自己任持到,将这个力量保持到,就是加持。我们凡夫众生,修行力量薄弱,在末法时期,尤其是五浊恶世,在这个环境之下修行——不要说修行,就是要得到修行的机会都极难得。 我经常收到一些居士的信,昨天也有一封。他说他现在工作很忙,他这里学了法了,但是回去了,他要修持的时间没有。有一些像烧香法之类的,要出供的,他现在这个集体宿舍里没有办法做的;就是时间也很紧张。有些持戒的问题,他说在一些他们应酬的场合,有些不得不开许。这个我给他说,这个烟酒的问题,如果你是公开的佛教徒,没有什么不好讲的,你说我们是戒烟、戒酒的;如果你是在某些场合不相宜说,自己表明身份,就可以说自己对这两种生理上不适应,吃了头昏难过,那么也就解除了。所以这两个呢,要自己善巧去避免。时间问题确实没有办法的,在家他有工作,工作又很忙。国内还好一点,国外去的人,一天忙得……我们有个归依弟子,他到美国去了,他说忙得好象天天在冲锋打仗一样的,时间紧张得不得了,要修行是很困难。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要修行,自己力量是不够,太薄弱,那么就要求佛菩萨本尊的力量加到我们身上来,我们把它任持到。这个打个比喻呢,我们说就是说佛的大悲,就是加;众生的信心,持。所以说,我们劝大家修四归依就是这样,你信心具足,加持的力量就可持住,佛加被的力量你持得住;你信心不足,佛尽量加被你,你持不住,就是拿不住了。 我们经常用的比喻,佛好象是太阳,太阳的影子可以照到一切水,月亮也好,太阳也好,因为太阳光大一点,我们用太阳比喻。佛假使是太阳,一切水里边都有太阳的影子,那么我们众生的心水,佛的太阳要把它照到我们心水来,就是佛,他的太阳力量加给你,自己心水任持到,这个就是加持的意思。那么我们说要任持这个加被的力量呢,要信心;如果信心不足的话,再怎么加持你,你得不到好处。 我们在过去不要说了,书上写得很多。在现实的,我们很多居士,他念观音菩萨,免那些飞灾横祸的,解除一切疑难病症的,多得不可计。就是现实的有名有姓的,这些人很多。那就是信心足够的话,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普门品》里边说,假使持观世音菩萨名的,若入大火,火不能烧,若入大水,水不能漂,这个就是信心的力量。只要相信,一心专念的话,就会产生这个不可思议的,因为观音菩萨就是过去佛,他有这个力量可以避免一切水火灾难的;但是能够接受他的力量,就是信心。 那么我们现在要靠佛的加被力量,自己能够任持的话,要有信心。没有信心的话,那是任持不住。所以说,我们要修信心,就是四归依,这个很重要的。新来的几位,四归依都传了。传了之后,希望你们抽空好好修。修了四归依,佛的加持力量有了之后,你就可以很快赶上去;否则的话,就是老修的,他没有佛加持力量的话,靠自己的善根的力量,恐怕是不会太快的。   南无第二法王无上悲智雪山善巧贤慧普闻文殊应化根本大师宗喀巴尊足下恭敬顶礼伏乞一切时处普垂摄护!   “南无”,就是归依、依靠、求救等等这个意思。 “第二法王”,法王,法中之王,王就是自在,对法上有自在,对一切法都能够知道,能应用,起一切作用的,那就是佛。佛是法王,为什么宗大师称第二法王?难道佛灭度以后那么多的祖师,那么多的大德们,都比不上宗大师吗?宗大师称第二法王,那就把前面的那些大德们都好象抹煞了吗,是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说并不是抹煞前面的大德。在宗大师前,说近一点,阿底峡尊者是了不得的;再往前一点,世亲菩萨、龙树、提婆都是大菩萨,那么为什么他们不称第二法王呢?就是说以前的祖师弘扬佛法,固然是他们的造诣很深,修证很高,但是他们弘扬的,要么弘扬瑜伽的,就是缘起的,就专门弘扬瑜伽的;弘扬中观的,性空的,那就专门弘扬性空。龙树、提婆,就是性空一派的,无着、世亲就是弘扬瑜伽缘起一派的。还有弘扬显宗的,不弘扬密法;弘扬密法的,也忽略显宗。而宗大师显密大小性相全部弘扬,全部的。把佛的一代时教,编成有体系的系统来教我们,修法跟教理配合起来,这样子把佛的一代时教完全把它摄拢来,广大的次第,圆满的次第,这样子来教的。佛本身是这样做的,但是佛以后,全面顾到的,只有宗大师,所以说,宗大师称第二法王。 这个并不是因为我们修格鲁派的,宗大师是我们的祖师,把他抬得特别高,不是有偏的意思。从他弘扬教法的全面、圆满来说,他是足以称为第二法王;不但是弘扬,同时起大作用,他的力量,这个法的作用也发挥出,不但是说教,不是口说,还是起作用的。这样住持正法,我们说作用最显著的,在宗大师诞生的那个时候,西藏的佛法也是衰退了,很多邪说,不正的那些教派,或者超越次第,或者偏于一边的,这个很多很多。那么宗大师来了之后,他发愿整顿西藏的正教,发愿要正法住世五百年,结果经过他的努力,经过他的发愿,他的大弟子们每年大家一起发愿,西藏的佛教,正法住世,就维持到五百几十年。 这个里边,当然是他们的修持,跟他们持戒是起极大的作用。宗大师是善律派,以弘扬、恢复一切佛的戒律,很仔细的行持,这样就做到正法住世。 什么叫正法?佛的正法里有两个,一个是教,一个是证。教是讲教理,把佛的教理学通,甚至于证到,教是教理,那么证就是修证。一个理,一个是行,这两个都有。不但是能说三藏十二部,同时能够修证,证果得道的,这样子是正法。单会说,没有证,不叫正法;单是有证没有教,自己修证有,但是说不来,不能说法,像独觉就是这样子。只会显神通,叫他讲一套理论,他讲不出来,那么这也不叫正法。而宗大师,他发了愿之后,五百几十年里边,有修有证,教理圆满,这个是正法。这样子,我们说确实不简单,作用极大。 “无上悲智”,他的悲心,他的智慧无上,无可比拟。 “雪山善巧”,“雪山”就是指西藏,因为西藏在喜马拉雅山的下边;“善巧”就是他智慧、方便都很善巧。 “贤慧普闻”,是宗大师的名字。 “文殊应化”,他是文殊菩萨应化,我们看了《应化因缘集》里边都知道。那么这个问题有辩论,有的说应化就是他修证之后,证到了文殊菩萨的功德,是文殊菩萨化身;也有人说,他本身就是文殊菩萨化投生的,那么这两种说法都可以。 “根本大师”,这是我们的根本的师,“宗喀巴尊”,他的“足下恭敬顶礼”,希望他一切时、一切处,普遍的来摄持我们,保护我们。   归敬颂 具德根本无上大宝师 安住于我顶尖莲月轮 大恩难得门中随摄引 身口意三悉地使我成   这是归敬自己的根本上师。前面我们讲四归依讲过,西藏跟印度特别重视师,一切法,佛法,三宝知道的,我们修这个三宝的一些教法,都从师那里来的;所以,西藏的人对师是非常尊重,当佛一样看。不但是教你修法的师,乃至教你这个藏文字母,“噶、咔、嘎、纳”的那个师,他们也摄在这个根本上师里边;就是一切有利于你学修的,包括你认字的那个师,都要很恭敬他。那么这里当然是最根本的,自己的上师。 这个上师,一般来说,也可以是宗大师,一般的像自己的灌顶师。西藏大概有这个习惯,凡是给自己灌了顶的,又跟了他学法的,满了六年以上的,这个叫根本师。那么单是灌顶,结一个缘,没有跟他学法,也不算根本师。 “具德”,具足断德、智德、悲德三个德的“根本”的“无上大宝师”。“大宝”,为什么?“大宝”就是摩尼宝,它能出一切宝。那么这个师,我们一切法的功德都从他那里得来。“大宝师”,观想他置于自己的头顶上,一个月轮莲花上安住。 “大恩难得门中随摄引”,“大恩”,我们能够在这个南阎浮提听到佛的教化,就全靠师,没有师,我们听不到,所以这个恩极大。我们无始以来流转生死,就是没有人教我们出离方法;现在有这么一位,他教我们修证,出离三界,同时能够广度众生,最后成无上菩提的,这个恩就是极大,“大恩”这是极难得的,这样大的恩的人是极难得。 “门中随摄引”,这个门就是法门,我们说大恩难得,固然这个人是难得,但是碰到这个殊胜的教,这个法门,也极难得。法门很多,但最殊胜的,圆满的,次第的,这样的法门能够碰到,那就是难得中之又难得了。我们不是给大家结缘有一本《值遇宗大师圣教愿文讲记》嘛,这个里边就讲得清楚,教,佛的教都是很难得,但是碰到宗大师的教,难中又难。因为这个是把佛的一代时教,把它有机的摄持成一个圆满的次第,这个一般人做不到,宗大师却做到了;做好之后,教授我们,这是难得中又难得的,所以说“大恩难得”,固然是这个师的恩是难得,而这个法门尤其也是极难得。 在这样的难得当中,就靠他摄持,引导我们,“身口意三悉地使我成”,这样摄持的结果,搞什么呢?什么目的呢?要使我成就身的悉地,悉地就是成就。我们不是讲这个四加行,百字明里边,一切悉地愿成就,悉地就是成就。身的成就,口的成就,意的成就,都要使我能够成功,能够达到。我们的目的,就是追求三个悉地,身口意悉地。那身的悉地是什么呢?就是成就佛的法身、报身、化身,这三个身;我们身的最高成就,就是成就法、报、化三身。口的成就,得到佛的四无碍辩。意成就,成就佛的大悲、大智、大愿。那么这样子,殊胜的身、口、意的三个悉地使我成就的,就是靠这个大恩难得的师、难得的法门得到,把我引导进去,将来就可以得到这样子的无上的三个悉地。这是归敬自己的根本师,下边是归敬传承师。   接引无比教王薄伽梵 补处菩萨至极不败尊 如来授记圣者无着师 佛佛子三恭敬作白启   藏地跟印度是一样的,凡是佛的教派,分成两个大派,一个广行派,一个是深观派。深观派又叫深见派;广行派,就是所谓讲缘起的,在汉地相当于相宗,就是唯识宗之类的,当然不但是唯识宗,像华严宗也属于缘起的。讲性宗的,相当于西藏印度的深观派,或者是深见派,讲性空,重点在性空。禅宗、天台宗、三论宗,这些都是性宗。但是入门,众生因为不能圆融,二谛圆融是做不到的;凡夫要进门,决定从一个门进去,或者从缘起的门进,或者从性空的门进。那么这两派从印度一直流传到汉地、西藏,历来都是这么一个系统。 先是说广行派。广行派的传承师,当然,第一个开头的祖师,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接引无比教王薄伽梵”,接引一切众生无比的善巧方便,是教中之王,这是法王,就是薄伽梵,世尊。这是指释迦佛,这是第一个创教的,从他开源的。这两大派的源头,都是释迦牟尼佛。因为众生份上,都有所偏,要么重于缘起的广行派,要么是重性空的深见派,从这两门入。所以后来呢,教派就分了大的两个支派。薄伽梵,为什么不翻?这个一般讲教已经讲得很多了,显教里边,五种不翻,就是因为有的意思他翻一个,就不能把薄伽梵的意思完整的衬托出来。本来薄伽梵就是世尊了,但是不仅是世尊一个意思,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等,那么他翻一个薄伽梵,不翻汉语。一般我们记住其中一个,就是世间尊贵的,世尊。 “补处菩萨至极不败尊”,“补处菩萨”,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将来补他位的就是弥勒菩萨,叫补处菩萨。“至极不败尊”,“不败”,不为烦恼所败,就是能战胜烦恼的。我们修行就是跟烦恼斗争,把烦恼习气都降伏了,消灭掉了,那就成佛了。烦恼能够消灭完的,阿罗汉;把习气也扫完的,那就是成佛了。一个烦恼,一个是习气。烦恼障、所知障,这两个全部能够打败它的,补处菩萨,再也不会败了,他马上就要登佛的位了,这是不败尊,烦恼不能把他降伏了,不会败于烦恼了。 这是广行派从释迦牟尼传下来,第一代的,就是补处菩萨: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又传给无著菩萨。 “如来授记圣者无着师”,这个无著菩萨,在佛的经典里面授过记的,将来有这么一位要出来广弘佛的法。“圣者”就是初地以上的,无著菩萨他自己谦虚,说他登初地,一般的传记说他远远不止初地,他功德很大,神通也很大。 “佛佛子三恭敬作白启”,“佛”,释迦牟尼佛;“佛子”,佛的子就是菩萨。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圣者无著菩萨,佛佛子共三位。“恭敬作白启”,这是代表广行派的传承,这是恭敬求加持。   庄严南洲善巧天亲主 获得中道圣者解脱军 住入信地解脱胜军师 世间眼目三尊作白启   除了这三个根本的广行派的传承师,下面还有几位值得要说的。 “庄严南洲善巧天亲主”,世亲菩萨,《俱舍论》的论主。他是庄严南洲,我们说南赡部洲是一个地方,使它庄严起来。我们人头上戴了珠宝,颈上挂了项链,把人庄严起来;那么庄严南洲的是什么呢?并不是说南洲也去挂一点珠宝,南洲有的地方也产金产珍珠,这个并不是真的庄严,真正的庄严的就是以佛法来庄严。世亲菩萨,我们学过《俱舍》,前面都讲过,他开始的时候,是从一切有部出家,他弘扬根本教,造了五百部论;后来通过无著菩萨——他哥哥的劝化,进入大乘,来弘扬唯识宗,又造了五百部论。世间人一般就称他为千部论主,他造了一千部论来弘扬佛教的教法。我们在《俱舍论》的序里边讲的很多,五印度全部弘扬到,那么这样才是真正的南洲的庄严,所以说明庄严南洲的“善巧”,说法善巧。“天亲主”,天亲菩萨。 “获得中道圣者解脱军”,下边两位为什么提他们呢?因为我们说弥勒菩萨造了一部很重要的论:《现观庄严论》,这是西藏格鲁五大论之一。《现观庄严论》的注解很多,宗大师最采取的是四个注解:一个无著菩萨的,一个是世亲菩萨的,一个是解脱军,一个是胜军师的,所以把他们几位也摆在广行派的名单里边,摆进去,求加持。“获得中道圣者”,佛教里边说“圣”,不是说世间上孔夫子称圣,他七十二弟子称贤吗?佛教里的“圣”却不是这么的。佛教里边见道以上的称圣,大乘的就是登地以上。那么这个圣者解脱军,他是见道以上的圣者。“住入信地解脱胜军师”,解脱胜军师,住入信地,一般说是十信地,十信地还没有登地,就是将要登地之前的加行位。这两位也是我们广行派的祖师,也值得我们赞扬、顶礼的。 “世间眼目三尊作白启”,世间上的眼睛,都是无明所主宰,盲目地乱走。菩提道次第就说,众生在三界里边流转,就好象自己的母亲,颠颠狂狂,在深山的险路上跑,一不注意就要掉下去。就是众生在六道轮回的话,以无明的烦恼作主,一下就到三恶道去了,很容易去。要生到人天极难,而生到三恶道的机会极容易,等于说一个瞎的疯疯狂狂的一个老人,他在一个悬崖峭壁的一个小路上走,那要掉到山坑里边去的机会是多得不得了。那么我们现在由他们几位来给我们作眼目,指示正道,那就是不会堕入险道,所以这个眼,“世间眼目”,就是以佛法来引导,作我们的正法的眼。对他们这三位也是恭敬作白启。   无比善说灭诸戏论主 普摄众智胜者妙吉祥 观甚深义至圣龙树师 妙说顶严三尊作白启   下边是深观派的。“无比善说灭诸戏论主”,戏论,在中观里边一开头,做为世间上都离不开执着,一执着就是两边,不能契入中道;就是生灭、断常、一异、来去等等,以这八个来统摄一切世间的流转现象。生灭就是存在不存在的问题,断常是时间上的分别,一异是空间的分别,来去是运动的分别。这些都是众生的虚妄分别里产生的一些现象,这都是戏论。真正的空性里边,既不是生也不灭,既不是断又不是常,既不是一又不是异,既不来又不去。《五字真言》里“不来不去不住如虚空”,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我们讲这一段也有意思的。因为这里呢,你们《五字真言》天天念,念了,到底念什么东西,我们略略的,把这个讲一下嘛,你们念的时候也可以有数,心里有一个底。“灭诸戏论主”,把一切戏论灭掉的主,就是一个,也有王的意思,那是释迦牟尼佛,把一切戏论灭除完的,而且最善巧的,没有可以跟他相比的。灭除一切戏论,那些正法的主,就是王,就是释迦牟尼佛。 “普摄众智胜者妙吉祥”,那最能够接受佛的那个空性智慧的,就是文殊菩萨,妙吉祥就是文殊菩萨。“普摄众智”,一切智慧,文殊菩萨就代表一切佛的智慧,十方诸佛的智慧都体现在文殊菩萨身上。有人就说七佛之师等等。反正我们说在念这个宗大师的赞:“无缘大悲宝库观世音,无垢大智涌泉妙吉祥,摧伏魔军无余秘密尊”,以这么三位菩萨呢,把十方三世佛的悲心、智慧,跟神力,就是威神之力,具体的代表,以这三个菩萨代表。那么文殊菩萨就是代表一切十方诸佛的智慧,普摄众智,圣者妙吉祥。“胜者”,他也是超胜一切烦恼习气的,能够战胜的,妙吉祥,文殊菩萨。 “观甚深义至圣龙树师”,龙树菩萨是佛授过记,将来要出来弘扬佛的性空那一方面教的。他能够观察最甚深的义,就是一切法空的道理。“至圣”,他也是登了地的,见了道以上的,“龙树师”。 “妙说顶严三尊作白启”,妙说一切佛的甚深的法。“顶严三尊作白启”,以前印度的国王,头上一个顶珠,是他一代一代的祖上的王传下来的,据说这个是对他统治他的领土有加持的。那么是放在,他们印度人不是头上笼个髻的嘛,把这个顶珠放在髻上边的。那么这是做他头上的庄严,一切庄严中,顶上的庄严是最庄严。那么这个呢,他们三尊是我们最高的庄严,这三尊是代表深观派里边的祖师,在他们足下作白启,求加持。 下边真正是《五字真言》里边有的,也是我们开始念的。   三士前导 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 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 善观察已恒时奋殷勤 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这个在菩提道次第是道前基础。菩提道次第总的分几个大科:三士前导就是道前基础,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最后是止观,要成就一切功德,就靠止观。那么前面的是把那些功德的修法都讲了,下士道怎么修,中士道怎么修,上士道怎么修;但是要成就这些功德要定火烧炼。那么定火烧炼之后,中间不能缺的,就是毗钵舍那,一切法空的这个空性见。这两个有了之后,前面的一切缘起功德都能成就。空与缘起相辅相成,不能离开一个。 “能成众德”,我们这是观师,一切功德,能够使我成就的,就是靠师。我们不能直接碰到佛,那么就靠师了,师是佛的代表。我们黄教有这个传承,就是一般的师,上师也好,根本上师,最好是找出家相的,现出家相的比丘身份的上师。那么其他的花教、白教、红教呢,他们就不一定了,在家师很多,在家的那个传承师很多。黄教,格鲁派里边是强调,如果有出家比丘身份的,最好是求比丘身份的。 “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能够成就我们一切功德的,功德之体。功德现在没有成就了,体,它的一个因素,是我们的具恩师,那么对这样的师,我们怎么办呢?“众德”,我们说分因果来说,因上说,成就戒定慧的功德;那么果上说,成就断德、智德、悲德。《俱舍论》里边讲的,佛的三个功德,我们这个因上的戒定慧的功德,果上的断智悲的功德,我们要成就,都要靠我们的具恩师,所以说我们要尊重师。 这个有的人呢,包括我自己以前也是这样子,好象密法里边把师承抬得太高了,四归依把师摆在佛的前头,好象心里觉得有点不大踏实。实际上,他这个摆在前后的次第,并不是功德大小的次第,是进门的次第。就是通过师的门,而慢慢接触到佛法僧三宝的;所以从恩的次第来说,先是从师上开始。 那么并不是说师的功德超过佛了,佛还不如他,绝对不是这个意思。这也不是我说的话,西藏大德们的著作里也说过这个话,并不是说师的功德超过佛了。或者有的师,他确实是佛示现的,或者真正成就的金刚上师,他的功德是跟佛等齐的,这个样也有的;但是一般来说呢,总之,并不是说超过佛了,这个是肯定的,最多是等齐,或者是他没有完全证到佛的功德。但是因为从我们受教的次第来说,从师开始,所以说把他摆在前头。那么这里也很明白的说明,我们一切众德,不管你因上的戒定慧,果上的断智悲,都是经过师的,然后才能成就。 “如理依止”,那么这样子的师,我们怎么对待他呢?既然要依止,那就是如理的依止,“如理依止”,这个依止法最详细的,就是《事师五十颂》,那讲得很严峻了,有些地方一不当心就要犯罪的。《三归依观》讲了很多,对师承不要随便的笑、骂、讥嫌,或者是看不起,或者什么,对师父要很恭敬。 一般说,这些我们大家一般人不知道的。当然,我不是说我自己噢,就是你们对一切的师,尤其是将来灌顶师,要做到这一点:师父的床、座位不要乱坐,师父的东西不要乱拿,师父欢喜的人不要去讥谤他,这个就是尊重师的表现。那么这一些呢,一般人很忽略。或者有的人,就是师父对这个人特别好象是器重,他偏偏不买帐,虽然不反对师父,他就对那个人看不起,说他过失,实际上你就是反对师父了。师父重视他,你却轻视他,这不是跟师父唱对台是什么?那你这个对师不恭敬。这些微细的表现,当然我们现在不能说得很多了,这个假使我们将心问心,细心体会一下,也可以辨得出来。 师父的座位不要乱坐,师父的衣服不要乱穿,帽子不要乱戴,这些恭敬的意思。你一时想不通,以前,假使在封建时代,皇帝的座位,你敢不敢坐?坐了要杀头的。那么当然,这是封建。我们不是封建,但是这个一个道理是一样的,不恭敬啊!皇帝的座,你怎么去坐了?你不恭敬嘛。你不恭敬,那当然,它的王法是封建的法律,杀头。佛教不是那个杀头,但是你不恭敬,自然的因果规律,要使你下地狱,当然坐一坐座位会下地狱,没那么严重了,却是要受果报。就是不恭敬的表现,看你不恭敬的程度怎么样?如果你非常不恭敬,那就完了,恐怕就要堕恶道的。 有的人很愚痴,他以为师的座一坐嘛,我可以得师的功德一样,将来可以成就师的威德了,有加持的意思。我们记得昭觉寺,有一个上海出家的,这个人不晓得你们有人认不认得?他精神不很正常。不是昭觉寺有两个座吗?一个是下边讲经,一个上边灌顶的。有人告诉我们,他悄悄的一个人,在上师座那里,两个座都坐一坐。他以为这样子做呢,将来好做上师;不晓得恰恰相反,犯了一个不尊重上师的过失,你没那个功德,你去坐那个位干啥? 上师的帽子,一般就是说这个桃尖帽了,当然是论师帽,在过去桃尖帽是论师帽,堪布、论师都能戴;但是现在的密法里边,就是金刚上师传位的帽,就不要乱戴。有人欢喜戴个帽子照个相,去宣扬自己,“我是上师”,这个我想愚痴得不得了。你自己上师功德没有成就。成就了功德,你不戴帽子也没关系;你功德没有成就,把帽子戴起,照片拍起去宣传,这个后果是什么呢? 我们说这个,当然不是封建法律,不过比一下。就是狂妄的态度,就像封建时代,你把皇帝的龙袍穿起,龙帽带起,拍个照片,去宣传,得的后果是什么?抓起来,杀头,是这么一个后果。那么当然,佛教里不是抓起来杀头,就是因果里边,要惩罚你的,因为你不恭敬嘛,狂妄了。自己不是上师,妄称上师,那个是狂妄之绝顶的事,当然有因果的。我们说你功德有了,你也不一定要显出来。 上师位是有一定的仪式的,要传的;传了之后,你当然可以了,但是也不要骄傲,这是一个任务,交你这个位置,你要干工作了,度众生的工作交给你了,担子重得很,并不是一个高兴的事情。一般人想的话,我可以指挥一切,大家顶礼我,大家供养我,好象舒服得不得了。实际上,那么多众生的出生死到彼岸的事情,都挂在你身上了,你要负责的,哪个人出偏差都是你的责任,所以说你灌了顶之后,灌顶弟子哪个出了偏差,哪个有了过失了,都有责任啊,不是好玩的事情,所以冒充的东西不要做。 “如理依止”,我们这里说依止法,那么我们要修行,第一步,就是如理依止。这一步如果你是如法之后,那你走路呢,第一步路走正了,那是方向盘拨正了;如果你第一步没有去如理依止的话,那么你以后越走越错。西藏经常说这个话,初一错误,十五、三十都会错完的。就是你初一错了,本来是不是初一,你当成初一了,好了,你以后初二、初三,一直到月半、三十,永远错下去:这个第一步错掉了。你第一步不错的话,以后也不会错;第一步错,以后肯定错,那就没有话说了。 “善观察已恒时奋殷勤”,这个道理好好的观察,观察之后,那就“恒时”,经常的,不是一下子,一冷一热的。我们现在末法时代的众生就是冷热病,发心的时候不得了,好象一切都可以牺牲;但是到一个时候的话,一下冷下来了,啥都不想干了,甚至于,本来是对这个恭敬得不得了,一下子反过来,对这个人简直是骂起来了,甚至于毁谤起来了,这个是不正常的现象。要“恒时奋殷勤”。 “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要大大的恭敬,既然依止呢,要大大的恭敬。 密法里边也不是强迫人家依止。要依止一个师,不管是显教的,或者密法的根本上师,都是你先观察一段时间,两方面都要观察,这《菩提道次第》都讲的。最少六个月,观察下来,你认为满意了,对方也满意了,然后就依止他。依止,如果你开始,粗心很草率的,闻名而来,结果一依止,后来发现很多过失,越看越不对,越看越不对,好,最后谤也谤起来了,骂也骂起来了,乃至于做事情反起来,反抗起来了,最后干脆要跑掉了,这样的人不少。 那么这个样子呢,自己得不到功德,也造了很多过失。日常法师在《广论》磁带里经常讲的,在僧团里边依止一个师父学法,你不但没有得到依止学法的好处,反而造了很多的罪过,这个是大大划不来。你如果开始认为这个不值得依止的,你不要依止好了;你依止之后呢,就不要乱说、乱动了,这个东西,自己造罪也不必啊。   偶一获此圆满有暇身 最极难得大事了知竟 日夜恒时决择心坚固 生起相续不绝求加持   三士前导第一步是依止师,依止师之后,那就是要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但这个前面还有一些根本条件,要圆满的有暇的身,那就是说八有暇,离开三恶道,离开盲聋喑痖、世智辩聪、北洲长寿天等,这个后面都讲,我们不仔细说了。那么这是客观上我们得到这样好的人身,而且“最极难得大事了知竟”,一切佛法,难闻的佛法,佛法里边难得的大事是什么?了生死的大事,自他离苦的大事,要成佛度众生的大事,能够知道,这个是极难极难的。 那么既然自己有这个圆满有暇身,能修行的身体,又把这么难得的事情知道以后,该怎么办?“日夜恒时决择心坚固”,日日夜夜的,“恒时”就是说一刻不停的,经常性的。“决择”,由智慧来判断事情。我们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一切离不开智慧,你把事情搞清楚了要智慧;事情搞清楚了之后,就要照它做了,就是这个道理是这样子做的,非照这个办法做不可,这个完全靠智慧。如果你一个人信佛是听人家说佛教好,佛教好,我也信了。人家说怎么修好,怎么修好,我要修了。人家说净土宗好,唉,我修净土了。这样子自己没有主宰的话,一天到晚跟人家跑。 温州他们说有个居士,当然是个传说,也是说的过分的,一个挖苦的话。他们温州的人,什么法都要学,一个居士,他们说平均给他算下来,最少要归依八个师父。这个师父来,大家说好,都归依,那个师父来了,归依。净土宗的也归依,天台宗的也归依,修密法的也归依,红教的也归依,黄教的也归依,乃至萨迦教的也归依,归依的师父很多,他很满意:我师父很多,我以后靠山很多,将来决定有办法。实际上东跑跑,西跑跑,我们说脚踏两个船,两个脚肯定掉到水里。踩了七、八个船,乃至十几个船,一开你怎么样?想也想得起来的。你到底在哪里?一个船也不在了,在海里啊! 修行要专一的,事先的抉择要谨慎,到底依哪个学,哪个法门学,一旦决定之后,就不要乱动。佛的法都好的,不要去说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快,那个慢;里边去,好象是挑肥拣瘦的,这样子,就是想拣便宜的思想。 说个老实话,不肯付辛勤的代价,要想占个善巧的、便宜的法门……以前好象海公上师讲经,他说最好你一个法门得之后,今天晚上睡一觉,第二天醒来成佛了,这个法门再好也没有了,快得不得了,又方便,又容易,什么功夫不要下,睡一觉好了,明天成佛了,这个没有的。写小说可以写写,那个客观上不会有这样子的事情。 世间上你要成就一个律师,成个工程师,那要花多少功夫啊。从小孩子进入幼儿园,一直到大学里。考大学,不是哪个人都考得上的,高考拼命的用功背,上榜的,考不取的人还多。考取的没有几个,考出来之后,能够真正学得好,技术高明的,也不过是学生里边占了一部份,不是绝大部份都好的。那么这样子,你说一个有名的工程师,有名的什么书画家,都来之不易,何况成佛呢?不要贪便宜。那么要心坚固,要坚固的心,经常把这个道理抉择清楚,哪个是是,哪个是非,哪个对,哪个不对,把它搞清楚。 “生起相续不绝求加持”,这样的心,不断的生起,不要给它退了;求加持,自己力量不够,求上师三宝的加持。 这是道前基础,又是三士前导,就是入道之前,必须要具足的条件。这些条件具足了,就可以上道了。这个上路怎么上呢?开始,幼儿班,小学,中学,大学,一步步上去。开始下士道,下士道是什么?求脱三恶道的苦。这个世界上轮回六道最苦恼的就是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那个听到了都害怕的,那么这样的地方不要去,我们希望得人天的安乐,那就是下士道。 《俱舍论》里边有个颂,后边有,我们现在还没有讲到。它也是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不是宗大师发明的,也不是阿底峡尊者他提倡的,早有的。《俱舍论》里有这么的话:“下士唯求乐,中士唯离苦,上士恒寻求,自苦他安乐”。“下士唯求乐”,下士道的人单是求快乐,避免三恶道,求人天安乐。 “中士唯离苦”,中士道的人,他唯一的就是要离开三界的苦,因为他是高明了,进一层了,知道人天的乐还不是真的乐,要把三界的苦都要离。人天还是苦,人固然是苦,就是欲界天、色界天,乃至无色界天都离不开苦,那么他要离开一切的苦,就是要求出离,出离三界,所以“中士唯离苦”。 上士道,“恒寻求”,“恒”就是恒常的恒。寻求,恒常勤恳的追求什么?“自苦他安乐”,情愿自己吃苦,为了人家的安乐,为了一切众生的安乐,自己要吃苦,修六度万行,牺牲头目脑髓,是释迦牟尼佛现实的这个具体的事,做给我们看了,所以上士道不是很容易做的,要发了大心,还是要下点决心的了。有的人就是,我是大乘、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你叫他牺牲点他的财物都舍不得,何况头目脑髓呢?我们说社会上做的慈善事业,固然是使人间安乐,但是并不吃苦啊。你把你财产全部送给他,你要饭去,你干不干?不干!最多把银行里的利息拿一点出来,跟你去做点好事情,这个可以的;要把钱、全部家产都捐完了,自己要饭去了,哪个也不干,我看。就是“自苦他安乐”的心还没有生起来。真正要成佛,为了人家的安乐,自己下地狱也不怕。这样子的菩提心起来,这才是真正的上士道。所以这个,很多人说大话,我们在家的是行菩萨道,出家是小乘,你到底是不是菩萨道?这个自己衡量一下。   下士道 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惟 死已如影随形黑白业 引起后果决定获不异 如是知已一切诸恶业 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 众善资粮究竟能修成 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   下士道观无常。下士道入门的就是观无常。念无常,观恶趣,归依三宝,明业果,这么四个大科。“身命动摇”,就是先要观察自己跟人家,我们的身和命,都是动摇,好象水中泡,不坚固的,任何一点点小的因缘就要破掉的,泡沫一碰、风一吹就破了,就是没有风吹它,自己也不能持久,都是要很快的坏灭的,灭了之后,就是死了。这个一定要想,念死,念无常,就是一切众生最后都要死的。 但人都打长久的算盘。秦始皇兵吞六国之后,还要去求灵芝草,要万世的做下去,要不死,寻求不死。这个都做不到的,凡是有生必有死。你要不死,那有个办法,不生,不生就不灭,要生决定要灭。哪个东西说产生之后不消灭?没有的。不管是有情或者是物质,它创造出来之后,或者是生命,有情生下以后,决定有一天要死的,从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是走向死亡的道路的过程。就是小孩子,婴孩一开始生下来,他就向坟墓已经走去了,没有什么好玩的。 好象有的人说,这个孩子将来前途无量,不得了,实际上,向坟墓走。等于说什么呢,漫长的一个路,走向刑场枪毙的,慢慢的,一步步向枪毙的路上走,有什么高兴啊?小孩子,不过路还远一点,老年是近一点,中年的中间,都在向枪毙的刑场走路。这个生死很苦,我们不去想它,好象麻痹了,好象在里边还要追求很多东西,搞什么事业。 昨天有个人,他说我这个人命里注定我要搞一番事业,所以不能出家,很苦恼。修法学了很多,他过年春节来的,学了法回去了,感到好象没办法,问我什么办法。这个什么办法?是你自己决定的,哪个是命里注定要搞一番事业的?你这个搞事业不搞事业是你心里要搞的,又不是命注定你要搞。你说要搞一番事业(他是工程师),你说你命要你搞,如果你说不干了,我不要搞事业了,那这个命也管你不了,哪个是命?这是推辞。自己要干一番事业,他说命注定要他干的。 有的人他要结婚,修行当然不结婚要好了,他说是过去的姻缘,好象他们两个人非结婚不可的。哪有这回事情呢?释迦牟尼佛跟耶输陀罗过去历劫都是夫妇,他要出家还是出家了。哪有这个命那么紧的啊,非要结婚,甚至于还没有结婚的人,他跟她两个人,决定将来要结婚的,这是命里注定的——这是笑话。你学佛法学到这个地方去了,那就是宿命论了,成了一个外道了。 佛教里说,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佛教是讲缘起的,因缘里边,最大的一个因素:自己的心,一切唯心造,这个佛教里最强调。你说我要出家,除非父母挡住你,暂时不能出家,将来还能出家。如果是父母不挡你的话,那你出家,什么命把你挡住,不准你出家?你除非是跛子、瞎子,那个是佛教里边有规定,不能出家的,那不说了。假使你是父母也同意,或者父母根本就不在,家里没有牵累,而社会上现在也是开放,那你出家,哪个挡住你?你说命不准你出家,要出家就出家,什么命不命的呢! 有生必有死,这个谁也免不了。道家就是修罗汉身,把身体修成罗汉一样就不死,金刚不坏身等等,这个金刚不坏身,佛教里有这个话,什么金刚不坏身呢?空性。空性就是不生不灭,那当然坏不了的,空性怎么坏呢?但是他们却想一边去了:这个身体像金刚一样不会坏的,是罗汉身,拼命去修那个罗汉身。你修吧,一万年也好,十万年也好,一亿年也好,总有一天它要坏的,有生必有灭,这是佛法,客观的规律,也不是佛创造出来的,所以决定最终总是要死的。 那死了以后怎么办?是怎么回事?那就是根据你造的业,黑业就是恶业,白业就是善业,跟了你自己造的黑白业,就受报去了。这个业就是形,这个报就是影子。有形必有影,一个报是跟了这个东西要跑的,你造了黑业就得受恶报,就是苦报决定;造白业决定是乐报,这是没有话说的。东西是长的,影子决定是长的;东西是直的,影子决定是直的;东西是圆的,影子也是圆的;东西是弯曲的,影子也是弯曲的,决不可能一个弯曲的东西有个直的影子。如果你造了恶业,我想得好报、得乐报,没有这个事情。所以说呢,你死了之后就是随业受报去了,引起的果决定不会差异的,善的乐报,恶的苦报,决定不动摇的,这是客观的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改变的。佛仅不过是能够发现这个规律,叫我们不要犯那些错误,根据善的规律去做,不要做错误的事情。 那么有的人说,一切法不是自性空吗?那么业报也是空的嘛。对的,业报自性是空的,但是作用是有的。缘起的法跟性空两个,本来是一个东西。从它没有自性来说,它是空性;从它的缘起作用来说,缘起。我们经常说那个公案,一个禅师他讲开示的时候,人家问他:大彻大悟以后还有因果没有?大彻大悟,空了,一切法空了,什么因果?不落因果,没有了。好了,错了,野狐身,五百世,他还是在修行的人,野狐。如果不是修行的人,地狱、饿鬼还要去。那么这样子,所以说,不要说一切法自性空,因果的缘起,还是一点不错的。 我们《上师供》天天念,不晓得大家有体会没有?“生死涅槃纤毫自性无,缘生因果如如不虚误”,这个是把龙树菩萨的空性的最结晶的东西拿出来了。因为太简单了,一般人就体会不到它的深义。如果你学过《中观论》、《入中论》,再去看这句话,那意味就不一样了。所以说,我们说不能简单化,凡是一句最精要的东西,如果你没有去深深地分析,学习过的话,这句话在你口头上,是一个标语式的东西,作用不大;经过深细学习,深细研究之后,同样一句话,起大作用。所以说,我们提倡大家学习,不学习,再好的甘露给你吃,你吃了,还是平平淡淡的,那么你真正知道它是甘露,你要学,它的价值才知道。 “如是知已一切诸恶业”,那么这样子业果知道之后呢,当然,你要避免苦了。下士道就是求乐,那么苦的东西当然害怕;如果你害怕果的话,你好好的,恶业就不要做了。 “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不要说大的恶业不做,再微细的也不要做,所以,细中又细的也要把它断掉,也不要干,要离开它。开始是降伏它,不给它起作用,最后把它断掉。 反过来,“众善资粮究竟能修成,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恶的是再小的也不要做,而善的,却是要拼命的做,不但要做,而且究竟把它修成功。“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要经常这样观想,这样子去照它的行,“殷勤”,很精进的;“求加持”,自己力量不够,求上师三宝加持。 想学佛的话,最基础的理论,除了归依三宝之外,就是要明业果。阿底峡尊者是印度的大德,他进入西藏之后,当时因为西藏的佛教混乱,第一重点就是把佛教徒跟非佛教徒的界限划分清楚,以归依三宝作为佛教徒的一个标准,所以他开始去教化的时候,专门讲归依三宝的道理。 归依三宝,这个不浅啊!很多人混淆,就现在很多佛教徒,你去问问他,什么叫归依三宝?他可以给你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结果他自己是不是归依三宝的佛教徒都成问题。归依三宝就是不归依天魔外道,这个不归依天魔外道里边,并不是说你拜一个外道师,就是归依天魔外道了。你对外道的理论、学说有点仰慕的心,认为他的这个很殊胜、很高妙,有想跟他学习的心,都是破了归依,所以说这个东西很微细的。那么他开始就专门讲归依的道理,把它区别非佛教徒与佛教徒的界限,用归依的这个道理来区别:以归依作佛教徒的一个标志。 后来呢,进一步就是讲业果,就是要明黑白业果,照这个业果的教导去做,好事尽量做,坏事细而又细不要做。他快圆寂的时候,他的弟子当然要求法了,师父要走了,无上甚深的法,给我们讲一点,最好的无上妙法,最殊胜的法。阿底峡尊者就说,你们要好好的明白业果,就这么一句话,这就是无上法。如果你这个基础都没有,你说无上法,根本就谈不上啊! 所以我们有的人,他讲空、空、空,真正的业果,他又不注意,那个空也空不了。菩提道次第讲,你要得空性,从缘起下手,从明白业果下手,从修戒定慧下手。龙树菩萨也有这个话,我经常说的:“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先要知道一切法缘起的,然后知道一切法空。《心经》里边也有:“照见五蕴皆空。”先要把五蕴明白之后,再深入一步,知道它自性空,并不是糊里糊涂来个空——这个空,空啥东西? 这是下士道,它就是要念无常,畏恶趣这个苦。下士道是怕受苦,求安乐啊。那么你是无常,要死的,死了之后,三恶道去的机会是怎么样一回事。做恶业就要去,恶业一点也不要做,做一点恶业,就是去恶道的因。恶业,所以说,细而又细不要做;那么要求人天福报,做善业了,善业再多,拼命要完成它,这样子呢,才是下士道。 但是我们说这个下士道,是不是就是以人天福报为究竟呢?菩提道次第讲得很多,一个是增上生,一个是决定胜。增上生,我们要修行,决定要有圆满的人身,这是增上生,下士道就是达到这个目的。修了下士道之后,下一辈子决定是圆满的人天身,能够修行的身体,是我们修行必须的。如果没有这个条件的话,你怎么修啊?你假使投一个狗,你看狗能修行吗?根本没有办法修啊,什么都不懂啊!你给它说了半天,它“哇哇哇”嚎一阵,弄不好还咬你一口,这个你不好搞了。那么所以说,我们真正修行,非要人天身不可,下士道就是把修行的基本条件——人天身得到。 能够归依三宝,佛法的缘有了,就是十圆满里边嘛。这个是下士道,并不是说以人天福报为究竟,就是要真正修行的最必要的基础得到了,下士道,也就是增上生,能够增上的人天身,把他求到。那么这个求到之后,不是叫你享福了,还要往上爬。我们爬五台山,朝中台一样,拼命爬,爬爬爬,爬了半天,看看好象很近。因为五台山山是圆形的,很厚,你这里看上去,好象这个是顶,可爬到这里看看,顶还在那里,再爬到这里,顶还在那里,永远好象是爬不到一样的。爬得累得不得了了,吃力得不得了,有的时候,要是一个人爬的话,恐怕要退下来了,不晓得哪一天哪个时候爬上顶了。一片荒山,一个人爬上去,确实害怕的。我们那个时候,有二十来个人,也不怕,再吃力,休息一阵子,又爬爬爬,爬到后来,毕竟还是北台顶看到了,哇!高兴得不得了。我们说就是并不是以人天身为满足,就是还要向上走。那么因为你说,这个最基础的条件没有,怎么走呢?根本就走不上去,所以说呢,先要得到增上生。 那么下面增上生得到之后,该干什么?小学毕业了,干什么了?进中学,中士道。   第二讲   下士道你要成就什么?菩提道次第的一个一个的成就,下边,下士道、中士道,乃至最后止观双运,乃至密乘的修法,要求成就,就希望上边的那些传承的祖师一位一位加持我们,祈祷求加持,成就下面的功德。 昨天我们讲了下士道,下士道的核心就是,第一个:念无常,不要起常的概念,一常就贪着,一切法都是剎那、剎那生灭,都是无常,最可怕的一期生灭就是死亡,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要知道这些,那不要专门为现世的享受追求了,那么念无常,观业果。 无常知道以后那么再看一看,畏恶趣。假使你造了业,将来你无常之后,眼睛一闭,什么地方去?我们佛经常打比喻的,至于现在的人,下一辈子再做人的,就是爪上的一点土;这辈子人,下一辈子做不到人的,就有大地的土那么多,那就是做人天的机会极少,三恶道的机会极多。那么在这样子的生死轮回之中,自己想一想,这一辈子眼睛一闭,下辈子哪里去?万一到三恶道,地狱、恶鬼、畜生,仔细想一想,这个苦是不堪忍受的苦。眼睛闭下来一想就害怕,何况你亲自要去。去了之后,受不是一天两天,是几劫的寿命,那么长在受苦,这个是很可怕。 你要避免这样子,怎么办呢?归依三宝,求救,求三宝。我们说整个的这个宇宙里边,能够解脱我们恶趣苦的,只有三宝,所以说我们一定要一心的归依三宝。其他的,他自己也没有超脱轮回,你求他,他怎么救你呢?他自己还没有超脱的嘛。 这个外道的教主什么,虽然他现在威德很大,有神通什么什么的;但是一旦他这个业报享完了,他还不是转入轮回,到恶道也有可能性。那么你求他还不是白白的。我记得有个笑话,以前我在上海,在医院里看病了,有个病人他来了,他专门找一个医生看。他说什么什么,某医生在不在?他们说那个医生病了。啊!医生还要病的?那你说医生是万能的吗?他固然能把病人治好,但是他自己还免不了害病。所以说这个在轮回之中,你说要靠某些人,他本身也没出轮回的,把你救出去,那是徒然的,所以化了很多辛苦,得不到所要求的果。三宝是唯一的可归依处,所以这个心出发了,就是归依三宝的心。这个归依三宝的心有了之后,再得到如量的师,经过如法的仪式,这三宝的归依体才成就,那是真正的佛弟子;否则的话,佛弟子的资格还没有得到。那么再后来呢,就是要明业果了。 我们说三宝的核心是什么?是法。在《俱舍》后边要讲,有部里边的归依三宝,根本就是法。那就是真正做到依法不依人。法是最高,归依法就归依最高的法,一切法中最高的法就是涅槃。涅槃,不要看成死亡,涅槃是解脱一切苦难的最安稳的地方;如果从积极方面说,就是菩提,那么最高的法就是这个东西。那么归依佛呢,并不是归依人。在有部的说法,归依佛就是归依能够成就佛的那些无学的法。成佛的可贵,也就是他把功德的法修成功了。那么我们说归依佛也就是归依那些功德的法。归依僧,归依三果四向的成就那些功德的法,还是法。所以说到底,都是法,这是真正的依法不依人。 那么到底归依法之后,对佛或者是僧的那些人,我们是恭不恭敬?这是一个辩论。世亲菩萨的看法,他说,因为佛身上有这么珍贵的法,我们当然对佛的身体,这个人,也是要恭敬,同样的尊重。那么真正的佛尊重他,归依佛就是归依他身上有那么多成佛的法,所以说我们归依他,还是相信他,那么佛的可贵,也是法的可贵,所以核心是法。 作为这个最高的涅槃的法,当然无上的,就是所谓的中道的那个空性的法;但是在事上表现的,就是缘起。那么我们要从法的初步下手,就是明业果,一切法的因果把它弄得清清楚楚,世间流转的因果,出世间的因果,都搞清楚了,那就不会走错路了,所以说最后一个就是明业果。 同时,我们要知道,最高的法是涅槃,要证到这个空性,但是你如果不经过那些明白缘起的途径,直接要去追求一个最高无上的不可言说的空性,怎么得到呢?这个菩提道次第很明确的告诉我们,它说你假使对这个业果还不决定,甚至于不大相信,你说你要得到正见了,那是不可能的;就是得这个空性的见了,是不可能的。 真正要得到中观的正见该怎么做呢?第一个要持净戒,就是从缘起下手。戒定慧是得净法缘起。这个流转的缘起是不能要的,贪、瞋、痴,推动造业啊,这些是不能要。但是净法缘起,那是戒定慧,决定要做到家,戒定慧圆满了,就是成佛。所以说,我们真正要得空性见,我们都欢喜要得空性见,最高的,但是这个空性见的来源我们一定要讲清楚,不是眼睛闭了什么都不要想,空性见来了,没有那么简单。这个空性见从缘起上下手来的。第一件事情,这个菩提道次第有,《广论》里边,以后你们可以看,有的人听过了可能有个印象。要得中观见的条件,勤护所受的净戒,把自己受的戒,好好的清净的护持;还要什么呢?精勤地积集资粮,净除罪障——积资净障,积集福德智慧的资粮,一切障碍、业障等等把它清除;还要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这样子,这个中观的见才会出生。 我们又回到昨天那个话,龙树菩萨说的,“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你要得涅槃智,一切法空的智,先要从缘起下手,明白一切因果缘起。知道苦、集、灭、道,苦就是苦,集就是集,灭就是灭,道就是道,这个道理,一点也不虚假;《遗教经》里边,佛问阿少兔楼驮,你对四谛有没有疑惑?他回答说,这个毫无疑惑。太阳可以冷,月亮可以热,须弥山可以推倒,这个苦、集、灭、道是不能动摇的,这个东西清清楚楚明白之后,这个法住智得到之后,空性见就从这个地方可以阐发出来;我们要明白缘起了,佛教是缘起法,你要得空性见,就得要从法住智下手,明白一切缘起。所以说,你单是把法住智不要,我不要学经,我只要空好了,你这样子得不到空的;假使你得到空了,那是断灭空或者恶取空,就是没有把空搞对,搞错的空。这个恶取空的再引申的意义呢,要堕恶趣的。这个空,就是错了的空,你把因果都抹煞了。所以说,我们真正的要得空性见,最高的,要从缘起下手。 佛好象说过那个话:见到缘起,就见到佛了。因为见到缘起,就能见性空,性空就是佛的法身,就是见佛。《金刚经》的须菩提,他是解空第一,当佛到忉利天为他母亲说法,说法之后,回来了,从忉利天下来。莲花色比丘尼,她要赶了第一个去迎接佛,她就化了比丘相,跑到最前,第一个迎接佛。须菩提却是在那里入定,空性定。最后莲花色比丘尼跑到佛前面,她认为她第一个见到佛了,很高兴。佛说你哪里是第一个见到我呢,须菩提第一个见到我。须菩提怎么见到佛?入空定。佛的法身,须菩提当下证到了,他就是第一见佛。所以说,从这一点看呢,真正见佛呢,是见缘起性空。 假使要见缘起性空呢,那就是从缘起法下手,这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有的人,就是欢喜想一个得到空了,什么都不要想,什么书都不要看,看了之后,是所知障。我们学过六离合释就知道,所知障,不是你学多了的障;搞错了,所知不够,你要知道的东西不够,这就是所知障。那么你这样子,以为看书是所知障,学经是所知障;什么都不要,没有障了,你得空性了,得不到的。所以这个知见非常重要,菩提道次第里边讲得很多,希望大家空了之后,以后有机缘,好好的学。 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里边,他对三士道也有几句话,我们把它引一下。“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若以诸方便”,以各式各样的方便;“唯于生死乐”,生死的快乐,就是人天安乐;而“希求自利义”,他去追求自己利益的那些事情。“自利义”,自利固然是对自己有利了,“义”,就是合理,不是损人利已的事,这个利是如法的利,以五戒十善这样子正规的方法来自利,“自利义”;那么这样的人呢,“知彼为下士”,是下士。 中士:“背弃诸有乐”,三有的乐,“诸有”就是三有;“背弃”,把它背舍,拋弃掉三有的快乐。“遮恶业为性”,他一切恶业都要遮止,因为恶业就是流转三世的因。“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为了自己求涅槃,不度众生,不以度众生为目的,并不是说声闻不度众生了,他最大的目的为修自己的涅槃,而度众生是附带的。那么这样的人呢,中士夫,中士道。 我们今天把它念下去了,“如是知已一切诸恶业,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众善资粮究竟能修成,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这个做了之后,得人天的乐,但是是有漏,不能超出三界。而且人天的乐又不稳固,你在人天享了快乐之后,肯定会放逸,造业,又要流转恶道去的;所以说这个是仅仅获得到一个人天身是准备下边的事情,要修的,跟着修中士道、上士道,一个一个修上去。那么这是一个次第,没有下士道的一个基础,中士道也修不了,上士道更谈不上。所以说,我们得了下士道的圆满的有暇身之后呢,那就是要进一步修中士道。   中士道 受用无厌一切众苦门 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 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 义乐广大生起求加持   中士道就是进一层了,“背弃诸有乐”,三有的快乐都要弃掉。“受用无厌”,三界的享受,我们一般的凡夫都是贪乐,不愿意受苦。那么下士道,就是人天,没有苦了,没有三恶道的苦,他修是希望得人天;当然我不是为了人天的享受,是为了得暇满的身修佛法。这里中士道他智慧高一层了,看到三界里边的受用,受用什么?欲界的财、色、名、食、睡,三界的色、声、香、味、触,这都是五欲。财、色、名、食、睡是欲界里边的五欲,是比较粗的。 “财”,大家知道,这个财利。“色”,这是最可卑的东西,在欲界才有。“名”好象高一点了,儒家就是提倡要名的,他说“贪夫殉财,烈士殉名”,贪夫,那些下流的,那些贪心大的人呢,他为财而死;而烈士,那些有名,甚至有节操的人,他是为了名而死,还没有逃开名的这个范畴。那么这个名呢,在世间上认为是很高尚的东西,而我们在佛教里看,名是一个虚名。欺世盗名,都是坏事情,把自己的名提得高高的干什么呢?还不是为自己我执服务的,所以名也不是好东西。 “食”,吃,生活的必需嘛,怎么不要吃呢?吃,我们说是维持生活,就是上一次我们讲的,等于说一部车子要推它走,那么它要上点油,这个吃东西就是跟车子的轮子里边上点油一样的,只要轮子推得动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上什么最香的、最好的、最高级的什么东西,涂上去干啥?只要轮子能够转就行了。所以我们吃东西一样,只要营养够了,身体维持到了,能修行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吃什么很好吃的了,要吃得胀胀的了,尽量饱饱的,吃得胖胖的,这样子干什么呢?胖胖的,瞌睡就大。我们知道,凡是人越胖,他越容易疲劳了,打瞌睡就多,所以说,我们不需要吃得太过分的营养。但是这里要避免一个极端,不要自己把自己饿得瘦得不得了,苦行外道一样,骨头都露在外边,这个也是一个错误的。 我们把身体维持好,是需要的,但不是为了专门享受吃东西。因为这个为什么要强调讲呢?因为出家人最容易犯这一条。他就是世间上一切男女之欲舍掉了,世间上的一些名,或者是多少舍掉一点。世间上的享受,我们说正规的出家人,他的娱乐了,什么看电影、电视,打麻将,打扑克,打牌,乃至冲壳子,摆龙门阵,全部都放下了,那么怎么办呢?如果是精进行道的,他是一刻都没有空,忙得不得了,紧张得不得了;但是有些老的出家人,他是职位也高了,事情也少了,他闲了没有事之后,就搞吃的。他弄个小锅,炒炒吃吃,这个吃吃,那个吃吃,一天到晚在考究吃些东西。这个好不好?你坏事不做,世间上的坏事不做了,倒可以,但是你从比丘的修行的角度上看,还不够,你贪着了吃的方面的话,你道进不了去。专门为吃还是一个贪——食贪 。食贪、淫贪,都是一个贪,但是食贪比淫贪要好一点,但是并不太高尚,毕竟比起来还是一个贪心。 “睡”,睡也是一个。你们还记得,我们上次讲过,菲律宾一个修密法的金刚上师圆寂了,那里法师很少,因为海外东南亚那些国家生活很好,出家人不大有的,一般都是大陆上去的。这个庙,他们的信徒很多,他们居士告诉我,这个庙的一切设备都是最新的,而且殿堂也做得很庄严。那么里边的出家人,不要你劳动,洗衣服、烧饭什么都有人给你做好的,享受的非常好。就是什么?居士要星期天才来一下,平时没有事情的,一天到晚空在那里的。海外的居士工作非常忙的,他们星期天来朝拜,磕两个头就走了,也不跟你说要听经啥东西,不大有的。 这位上师圆寂之后呢,他们没有法师了,怎么办呢?他们去请法师。到处请,好容易请到两个台湾的法师,请到了,好得很,他们一看也好啊,生活什么都安排好的。我们说,有的人要闭关,不想劳动,那是最好的地方,什么劳动不要你做,洗衣服人家给你洗,烧饭人家给你烧,洗碗、洗筷子都是人家给你做,你就坐在那里修行好了。他们两个开始也很好,但是住了一阵子,实在闲得难过了。闲得难过,怎么办呢?看书啊,念念经啊。再时间长一点,书也看不进去了,念了念得心里浮躁了,不想念了,怎么办呢?干脆睡觉,一天伸着两个脚,长长的,晚上也睡,白天也睡,睡得实在不耐烦了,难过死了。过一段时间,两个人爬起跑掉了。这个就是说环境再好,这个烦恼在那里,还是修不起的。 睡也是人的一个习气,烦恼,他没有事干,就想睡觉。我们这里恐怕贪睡的人不大有,因为我们这里人比较单纯一点。有些地方就有了,以前有个挂单的,他来了,睡得瞌睡啊,早上我们上殿,他也睡,下午也在睡。啊!睡了很久,不晓得他身体不好吗,不晓得怎么样?还是爱睡。反正这个睡,在出家人里边也是一个享受。其他的都放掉了,他就是吃吃喝喝,睡觉了,就搞这些事情。那么这财色名食睡,这些都是不行的。 受用无厌,这个受用是不是你享够了,就厌离了呢?不会!越享受越要,越享受越要,吃的越吃越好,越吃越要好;男女色,不要说了,一个不够,二个、三个、四个,乃至秦始皇有几万个,这样子享受无厌。这是什么?一般说,你的福气好?不是,“众苦门”,众苦的门。享受,将来的果就是苦,所以这个道理看清楚之后,这个从业果上来的。 这里再补充一下,哪一本书我记不起了,它说明白业果并不是一个很肤浅的事情。真正你将来发菩提心,为一切众生的义利,牺牲头目脑髓,这个根本的理论基础还在业果上。你明白业果之后,这样子做,感到是划的来;如果不明白业果的话,死也不干。为了人家把自己头目脑髓都牺牲了,他怎么能?所以真正发菩提心,菩萨的上士道的一些基础,还是明白业果。 所以说我还重复一下,阿底峡尊者临终的时候,人家问他最微妙的法,请他讲一讲。他说:明白业果就是最微妙的法。假使你问我的法门里边最玄妙的,就是明业果。佛就是最能明业果的人,佛的十力里边就有一切业报他能够说得清清楚楚,十力之一,这是佛的成就。那我们也要从这个地方学习。真正明白业果,将来的空性见等等,菩提心,都会从这个地方产生出来,所以说是最微妙的法。阿底峡尊者,还这么说的:假使你不明白这个是最微妙的法门,你自己另外求法门,那就是门外汉。门外汉这个词一说,实际上就是外道,你不是佛教徒嘛。佛教徒门外的汉,那不是外道是什么?你不明白业果,就是外道了,所以这个很重要的。 “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世间上的满足,一般人嘛,人天福报最好了。我们说下士道,不是就是人天福报吗?但是中士道就进一层了,人天福报再满足,再好,却是最深、最险的一个火坑,最造罪、造业的坑。因为我们说,物欲使你享受多了,越是你的地位高了,权越大了,造罪的机会也会越大。我们经常说,以前那些读书人,他还没有发达之前,那些人都是拼命用功;等到功名考上了,做了大官了之后,放逸,什么坏事都做起来了,那么最后甚至于会弄到自己犯了大法了,杀头。这个就是越是福报大,造罪的机会也大,烦恼就发展得越大。 这个神通一样的。神通,你如果没有断烦恼的基础在里边,就是外道的通。你烦恼没有断,那你通越大,造罪的心也越大,造罪的机会也越大。这个结果可能做坏事,会的,所以说,要明白,世间满足并不是好事,就是造罪造业的最危险的深坑。中士道就有这个智慧,中士道的智慧超过下士道了。 这里我们还要补充一下。下士道,我们不是说下士道求人天福报。求人天福报有两种,一种是求现世的福报。我们看到现在的一些居士们,所谓居士们,还是打问号的,有些还不一定是正规的居士,因为他拜神、拜佛,什么都要拜的,甚至于做一些迷信活动的。他们求的,去问好了,你们烧香、磕头求什么?一般我们在温州碰到的都是做生意的,求发财嘛。要么有些家庭里边不和的,或者是身体不好的,有病的,求平安,求身体好,求健康长寿。 还有一次,我在妙果寺。因为天很热,天王殿是最风凉的地方,我就拿个凳子坐在那里。结果一个穿得很端正的人,好象是干部,他在拜,他不知道怎么拜,法音师就告诉他该怎么拜,怎么顶礼。他很高兴,拜了很多拜。拜好了,我们就问他:你拜你求什么?升官发财。他很得意的,好象这么一说,他的目的就是升官发财。这是世间人的要求,这是现世的福报。 那么我们说真正的现世的福报,还不能算是下士道;下士道,就是要求后世的福报。就这个问题,我们在以前学《广论》的时候辩论过,现世的福报要不要求?很多人坚持要求。真正的下士道不是求现世福报,要求后世的福报,这样的人,才算是下士道。如果你说求现世福报的人,严格地说,不能安在佛教徒里边;下士道的,三士道里边,没有他的份。 我记得有一本书,好象是海外版,也是讲菩提道次第,它讲得很好。就是西藏有一个名词叫“且第诺统”,他就是说要放弃一切现世的享受。这样子,是真正修行上路的人。据说阿底峡尊者临终的时候,也有人问过他,一个弟子问他,要修什么最精要的法?他就说“且第诺统”,把现在一切享受放下,最起码求后世,乃至中士道要出三界,后世都不要。 那么这就是说,我们真正要修行的话,一定要把现世的事情放下。如果你现世的事情还放不下的话,那修行的路,连下士道还没上路,那就是还没有上路的人。这个很要紧。假使我们将来图书馆有了,这些书去请点来,你们以后可以参考参考。 这是中士道。中士道,就是把一切世间上的享受全部要拋弃。 “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义乐广大生起求加持”,这些事情,我们要坚决地,就是那些受用,享受满足,知道他的危害性,然后坚决地远离。有些人就是三心二意的,想着要修行呢,这个拋弃掉;可是拋弃之后呢,又感到很枯燥,再去尝点味道;尝点味道,看看又不对,不好,这样子翻来覆去。这样子修行,上不了路的。 去五欲,我们又想起海公上师摆的公案,也很值得警惕的。他说,苍蝇总爱吃糖的,那么人要捉苍蝇呢,就用涂满胶的纸摆了很多糖,苍蝇闻到这个糖的味道,香得不得了,很想吃。但是苍蝇里边据说也有它们的老师、头头,就告诉它们,这样子一张纸打开的,里边很香的糖,千万不要去尝。它有胶水的,一尝就胶住了,脱不了身的,要死的,一会儿就会被打死的。那么这个教授教诫它知道。 知道之后呢,闻这个香味,很香——这个罪业坑,要上当的,不要、不要,赶快离开。飞了一阵子,这个糖味道还是好吃,飞过来再看看,再闻一下。不吃,我闻一下总可以嘛。在上面兜圈子,闻、闻、闻。闻到后来熬不住了,唉呀!它说我去吃呢,要粘住的,我腿不要去碰到它,我用舌头把它舔一舔就可以了。这么就飞下去,用舌头在纸上一舔。一舔嘛,好了,舌头粘住了。舌头粘住怎么办呢?飞不动了。飞不动嘛,它说我两个脚一撑,把舌头拔出来。两个前腿一撑呢,好了,两个前腿粘住了。前腿粘住嘛,中腿、后腿再撑了,好,六个腿全部粘住了。粘住了怎么办呢?打滚。它说滚吧!粘住了,不能动了,只能滚了。它说滚吧,想把腿拔出来。结果一滚呢,全身粘住,动也动不来了,动不来就等死了。那么人来了,就打死它了。反正要死了,拼命吃,就躺在那里吃。 那就表示人的贪心,是有这么的习气啊!它明明知道的,人家告诉你的,不要做的,总是熬不住,要做一点。做了之后,实在没有办法了,逃不脱了,干脆就躺下来大吃,这样子的。我们千万不要做这样的人啊! 这个中士道,就是知道这个危害性,不要说大的贪,小的贪也不要。“坚意远离”,坚决的意志要远离它。得到解脱,解脱才是永远安乐的地方。那么怎么解脱呢?所谓解脱就是涅槃了,一切苦全部离开,招苦的因也离开,最寂静、最安逸的地方就是解脱涅槃。这个解脱涅槃,我们一般说的,常乐我净,这个常乐我净是什么呢?世间是无常,一切无常都甩开了,那就是常。这是相对的,跟无常相对的常。乐,世间是一切皆苦,苦苦,坏苦、行苦,还有三苦、八苦等等,这些全部拋弃了,这个叫乐。我,世间上只有我,从一个我执产生一切烦恼,那么被烦恼业捆起来,不自在;我有自在的意思,现在他已经把我破掉了,得大自在。净,世间是不净,把一切不净去掉了,就叫净。 这个常乐我净是相对的说,把世间的苦、空、无常、不净去掉之后,相对的就得到一个涅槃的常、乐、我、净。这个常、乐、我、净是对世间的那些无常、苦、无我、不净而说的,并不是还有一个真正的常的,是有我的,有快乐的,一个可求的,这么一个东西,不要误会。这是解脱了世间的那些苦、空、无常,才得到这个常、乐、我、净的涅槃四德。如果你不理解这个,以为有这么一个常、乐、我、净的东西,去追求的话,那是又成了外道了。这不但不是解脱,又是系缚,被这个常、乐、我、净——追求的东西,捆起来了。 所以说我们学法真正能够要理解佛的意思,不是很容易得到的。我们学了几十年的佛,也不敢说自己懂了很多,只能说好象比以前进步一点点。现在是不是能够完全体会佛的原意,我们也不敢这么说,总之比以前进步了。那么从这点推论,一般初学的人,可能要比他高一点,可以教一教。实际上,说真正达到什么水平,我们自己不敢说,跟佛比起来简直没有办法比的,还是一个很可怜的凡夫,就这么回事,但是自己的一些经验可以跟大家稍微谈一谈。 那么真正得了解脱之后呢,这个安乐,才是永久的。那么这跟世间的人天安乐不一样了,这是常乐我净的安乐,不是人间的那些安乐,这是超脱了。 “义乐广大生起求加持”,这个乐,就是义乐心。这个“义”就是合理的,正确的,如法的。这个如法的合理的义乐心,要很广大地生起来,自己力量不够,求三宝加持。中士道就是要做到这一些。这里再说一下,所谓“义乐广大”,这个义乐是什么东西?归纳起来,也就是菩提道里边两个东西。什么叫义乐?合理的乐就是义乐,这个成就有情义利的意乐心叫义乐。那么怎样叫成就有情的有利益的事情呢?一个是增上生,一个是决定胜,还是这两个东西。 增上生,就是一个得现世的人天安乐,一个是求后世的人天安乐。那么我们说,真正的下士道是后边那个,为了求后世的人天福报,就是圆满有暇身,这是下士道。为现世的安乐而求的,这个再殷勤,再怎么辛苦,也不能算在下士道里边,这是严格的说。另外一个,决定胜,也是有两个。一个是证解脱涅槃的,出生死,那是声闻果;一个是大菩提,一切种智证到。这是两种决定胜,最殊胜的事情,超出世间的殊胜。 前面增上生,是世间的,有漏的;后面决定胜是无漏的。我们所谓的义乐,就是指这两个东西。当然,中士道是解脱生死,既然解脱生死,自己要解脱生死,那么人家也要使他解脱生死,这个心推广去,就是菩提心,大乘的义乐,决定胜。所以这个义乐呢,是包含两层意义。 中士道的义乐,也就是大乘道义乐的基础。没有它,自己都不想出生死,度一切众生出生死干什么?那就是我们以前说的那个上海的居士,自己家庭很好,不想出家,但是想着出家有功德,赞叹出家有功德,拼命叫年青人,劝他出家。那么你这样子,自己的基础都没有,叫人家出家,人家就问你了,出家那么好,那你为什么不出家呢?那就慌了,这一将就把他将了军了。这个就是贪,贪功德。为什么呢?赞叹人出家有大功德嘛,这个我很便宜,自己又不出家,功德还是有,随喜人家出家,跟真的出家功德一样。真的随喜,功德是差不多的。那么他说我随喜随喜好了,赞叹!随喜、赞叹有功德嘛。那个贪便宜心,不是修行的。   即此清净出离慧引起 正知正见大大不放逸 圣教根本别别解脱戒 坚持修行能作求加持 中士道,到这里为止。前面说一切受用、享受,世间满足,看到它的过患,要坚决的远离;同时要生起广大的义乐,就是说要追求解脱生死的义乐。我们不要限于解脱生死,将来成佛,度一切众生成佛的义乐心,也是从这个根子上产生的。这样子清净出离的智慧引起来的正知正见,要大大不放逸,一刻一刻的把它提起来,不要松懈。 这里出离,出离有个条件,正知正见中间的正见是一个条件,再加上后面的菩提心,上士道里的发起菩提胜心求加持。这三个是什么?出离、正见、菩提心,是道之三要。我们说宗大师造《菩提道次第广论》,文殊菩萨现身给他指示,重点就是道之三要,一个是出离心,菩提心,加一个正见。 那么这里菩提心在后头,为什么?这个是与菩提道次第非常符合的。因为我们说出离心起来之后,解脱生死。这是解脱生死,没有空性慧正见解脱不了的。我们说要度一切苦厄,怎么度?要照见五蕴皆空,这是空性慧。五蕴空掉,你人都没有了,还有哪个在流转生死啊?那就是解脱;所以说,我们真正要解脱生死,也离不开正见,空性的慧。 这个空性慧,当然跟成佛的那个是差一点。因为这单是解脱自己生死,而还没有扩大到度一切众生出生死的那个范围;但是质是一样的,都是知一切法空的空性见。这个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后边要广辩。有的人认为声闻缘觉的智慧跟佛的智慧是不一样的,质的不一样。我们说是量的不一样。质是同的,都是知一切法空的;但是量不一样,佛就是扩大到最高的圆满的一个量,而声闻只要把自己能度脱生死了,到此为止,再不扩大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后边广辩这个东西,在毗钵舍那章里边。我们这里还是要知道一下。 出离,加正见,就能出三界。如果出离、正见,再加上菩提心,那就是成佛。所以说,正见是真正出三界、成佛的一个必需的东西,而菩提心、出离心是一个发动的力量。单是有出离心,有菩提心,而没有正见的话,还了不了生死,更成不了佛;所以真正成佛了生死,正见。正见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毗钵舍那章讲得很多。为什么?重要。没有它的话,生死了不了,成佛更成不了。所以说这个正见,不管你是要了生死也好,成佛也好,都离不开正见。但是,你要发动的力量,正见加上出离心,就是声闻果;正见加上菩提心,就是成佛的果,所以这个正见两边都要的。那么两边要的量不同,质是同的。 “出离慧引起,正知正见大大不放逸”,正见我们说了,一切法空的空性见。正知是什么?《菩提道次第》也有,时存正知资粮。我们这里这本书上也有一点,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大家翻一翻,定道资粮里边,时存正知资粮。什么叫正知?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你在做什么,就知道做什么,该做的要做,不该做的不做,这就叫正知。 我们看“时存正知资粮”。“复次正知住”,什么叫正知住呢?“谓往还瞻睹,屈伸用衣钵,饮食啖尝等,行住坐卧仪”,这是日常生活的事情;“精进悎寤事”,晚上精进悎寤瑜伽;“语默解劳睡”,说话或者不说话,“解劳睡”,疲劳了睡觉,“一切存正知”。这就是说,依佛的方式来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错了没有,是不是依佛的教导做的。 我们出家人,比丘的威仪很多。像走路怎么走,乃至看东西怎么看,衣服怎么披,钵怎么拿,都有一定的规矩的,清清楚楚。晚上睡觉该怎么?睡觉嘛,《广论》也讲过,要右膝而卧,做光明想等等。就是你做的时候都要正知,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同时自己看到是在怎么做,不要妄想连篇,自己在做什么事情都忘记掉了,这就是时存正知。 “五处不应往”。出家人,五个地方不能去。“唱令”,就是文艺唱歌的,那个做戏的家里。“酤酒家”,买酒的地方。“淫女”,那是更不能去。“国王家”也不能去,攀缘那些有权贵的人,不能去。“旃荼罗下贱”,那些杀猪、杀羊的,那些下贱处,也不要去。“又诽谤三宝”,诽谤三宝的人的地方也不要去。“邪见难回者”,他的邪见不容易劝过来的。这些地方不能去。 哪些地方去?“应往剎利家”,再就是那些长者、居士,“婆罗门居士、长者僚佐家”,“财富家商主”,这些是护法的。“虽往应观时,不太迟太早”,虽然去,时间有一定,不要太迟,也不要太早。太早,人家还没有起来;太迟,人家休息了,这个都不能去。佛在世,有人天黑了去乞食,他又长得黑黑的,正在敲门要东西,那个女人出来一看,哇!一个黑黑的,加上天上又打了雷,电闪一晃,啊!一个好害怕,吓得那个女人就堕胎了。这个东西是不好,所以说去乞食什么东西,要有时间,不能太早、太迟。 “彼家有遽务,戏乐营构等”,他们家里有特殊的事情,或者正在游嬉,或者在造屋子等等。“世间弊秽法”,或者做世间上那些不清净事情的时候,或者在斗争,“忿诤斗乱时”,斗争、斗乱的时候,或者有“暴乱”的“恶象马”,那些马、象不调的时候,乱七八糟的乱奔的时候不要去。“恶牛犬车乘”,在牛发性的时候,一个狗乱喊的时候,还有车子很多的时候,不要跟他们一起走。 “不入杂闹丛”,走路的时候,人多的,杂闹的地方不要去。“蹈荆棘逾垣”,荆棘,有刺的地方,不要乱走,威仪不好嘛。“越坑堑山崖” ,有的时候,一个坑,这么跳过去,的确不能跳。这个大家知道,比丘走路,沙弥就要注意,不能随便,假使前面有一个水塘,啪!跳过去,人家看了,威仪就不好看。如果你跳得不好,一跳,滑一跤,掉在水塘里边,人家,哗!大笑。你一个比丘,那多难为情,所以说我们走路的时候都要注意。因为不可避免,你跳过去,你知道一定不滑跤吗?就是不滑跤,这个跳的威仪就不好看了。如果你滑了一下,掉进水塘里,你把佛的形像都糟蹋了,这个很不好的。 所以这里讲的很多,那么不能全部念了。这些事情该怎么做,就要怎么做;同时自己知道,我现在在做什么。现在在走路,就是这么走,佛说的走路怎么走,就怎么走。我想到村子里去,佛说到村子里那些不能去,那些要去,怎么怎么,哪些该看,哪些不看,都要知道。总是知道之后,照它做,照佛的方法做。 这个我们自己看一看,哪些该看,不该看的,这里有的。“已往正往时”,去的时候,看的时候,“所见众色相”,看到的东西,色相就是看到的一些相。有应当看的,有不应看的,“当正知分判”,清清楚楚,自己知道某些东西可以看,某些东西不能看。这么我们都可以做参考,这个你们下去,自己可以参考参考,我们出去的时候,往返的时候,该怎么做。“戏笑诸妓乐,角力歌舞等,母邑盛妙年,形色并美好,诸障坏梵行,能起恶寻伺,若此等色类,是所不应观”。这些是不能够看的,人家在戏乐,高兴了,唱戏,或者做妓乐,或者是角力,在比武啊!或者是唱歌、跳舞;或者“母邑”,就是女人,“盛少年”就是年轻的女人,形色很好看的,这些东西都是障。我们修梵行,有障的,能够引起我们不好的思想,“恶寻伺”,所以说这一类色是不能看的。我们以前在一个寺院,对面敲起锣鼓来了,马路上耍把戏。有的就跑过去看去了,有的人站在庙门口看。这个照规矩是不能看,出家人是不能看的,我们这里就清楚了。 不能马路上去看女人,这个很要紧。海公上师讲过一个公案。他说一个上海的老比丘,海公上师每年要到北京去开人代会,他经过上海,那个老比丘就找上师了,他说经上说要远离色,这个东西我搞不懂,我想不通。他说我这个人,叫我坐在屋子里什么都不看到,心里好难过,经常要想女人,他很老实,认识这个烦恼心。这个淫欲心倒是经常冒出来。他说我到公园里,坐在那里,男的女的跑来跑去看呢,反而感到好象没有什么心,这个思想好象平衡下来了。他说这是什么原因呢?经上说要远离呢,他说照我的看法,远离并不是解决问题了。 海公上师就给他说,你以为你关在房间里不好,看了好,实际上你看,就是已经在受欲了,受了欲了,当然心平下去了,就在享受淫欲了嘛。这个《俱舍》里讲的,欲界的淫欲的方式,人间四天王天,交出精;忉利天,交而不出精;再高级一点的,再上去的天,互相拥抱就完了。所以他们说跳舞,问我可不可以跳。你想,男女拥抱在那里,就是行淫欲。天上的淫欲,是高级一点。那么再轻一点,再上的天,握手,握手也是行淫欲。现在社交方面,经常拥抱,交际舞,握手,都是淫欲的表现,所以说佛教徒最好不要参加这些事情。 海公上师讲个公案,有一次开人代会,他坐在那里,他也没有注意,一个少数民族老太婆,大概对佛教很有信仰,匆匆忙忙的跑过来,拉起海公上师,很高兴握手。海公上师难过得,他这次开会回来,侍者师说海公上师一个星期不高兴,就是这个事情摆在心上。虽然他没有动念,是她来握他的手,根本没有动念头,是不犯的,总认为不好。比丘威仪也不好,一个比丘在跟一个老太婆握手,万一他们这里新闻记者拍了个电视,那个多麻烦,这个东西一个星期回来心里都不高兴。后来他讲经的时候,给我们说:万一你们遇到这些情况呢,在这些场合,眼睛要注意,不要这样,好象是尽量光顾自己;要看看,如果万一有人跑过来,想跟你握手呢,马上合掌,这个他不会把你手拉开来,跟你握手,不会了。所以说这是一种方便善巧,我们要学会的。 再上去,眼睛看一看,笑一笑,两个男的、女的,互相看着笑一笑,也是行淫欲,这是天上轻的淫欲。最高级,他化自在天,两个眼睛相对,就是淫欲。所以说,你在公园里看了女的、男的,女的,你在看,已经在行淫欲了;你行淫欲了嘛,当然心好象平下去了。实际上,你这样子的经验多了,关在屋子里更难受,你淫欲的心在不断地发展。你真正因为过去习气,你关在房子里,远离了,它冒出来;冒出来,对治,知道淫欲的过患,这样子慢慢才息得下去。所以说这个对治的方式,像这些不该看的看了之后,增长恶寻伺,就是起坏念头。 那么什么该看呢?应当看的,“衰老并朽迈,伛偻凭杖行,上气身战掉,疾苦重病人,头腹手足肿,皮肤色萎黄,疮廱疥癞癣,遍身红腐烂,身形委不起,诸根极暗钝,缺肢体手足,是等所应观”,就是要看这些。像这些,有的人迷信的,看了要吐口水:这些东西看了之后,会倒霉的。佛教徒要看,看了怎么?出离,知苦。 所以这一篇很好,大家回去可以参考参考。那么我们就不要再念那么多了,还是回过去。 正知正见,这些正知,就是说,正知的内涵我们知道了,“正知正见大大不放逸”,那么既然我们这个出离心生起来之后,清净出离心生起之后,这个正知正见,大大的不放逸。不是小的不放逸,随时随地提高警惕,不要放逸。 “圣教根本别别解脱戒,坚持修行能作求加持”,我们要达到那个出三界的解脱,最高的解脱涅槃,哪里下手呢?别解脱戒。别解脱戒,就是一个一个给你解脱。解掉什么?解掉苦,解掉苦恼,烦恼重的,不能淫欲,甚至于不能跟女人一起说话等等,给你立了很多戒,帮你解脱这个苦。这一类烦恼,把一类的苦,帮你解除了;所以别解脱戒,就是一个一个,针对各式各样的烦恼,一个一个解除,解脱。 这是因上的解脱,因上烦恼给你灭下去了,果上的苦也不会来了,所以真正大涅槃,就从别解脱戒来的。很多人现在说要改戒了,什么把戒取消了,一些话,那你是涅槃不要了。涅槃不要,你就是不要修行了,就是五欲去享受好了,世间法,有漏法。真正要想证涅槃,或者甚至于证菩提的话,戒是必须的,根子。一个树,如果根拔掉了,你这个树还是什么树?这个树上要结果的,是枯死了,根子是最重要的东西。别别解脱戒,所以这个圣教的根本,它的别解脱戒,坚持修行,他认清了这个重要性,然后才能坚持修行。所以我们要提倡学教,这个重要性你没有认清楚之后,叫你坚持守戒,你会受不了,感到很苦恼,这个也妨碍了,不舒服,这个也做不得,那个也做不得,唉呀!好难过,赶快回去算了;那么你如果知道这个是解脱的根子的话,不但你不愿意放下,而且要坚持,一丝一毫的都要按了戒去做。 宗喀巴大师就是这样的,他看到整个西藏佛教的衰退,他就提倡别解脱戒。我们真正要自己想出离的,那个别解脱戒不能忽视,一定要坚持。宗大师看到西藏佛教的衰退,他感到就是戒松懈的关系,坚持提倡别解脱戒。他不但别解脱戒,三聚净戒、密乘戒都重视的。因为有些人是修密法的,不重视别解脱戒,他就强调修密法的人,别解脱戒是根子,不能忽视。那么他自己,在他的传记上说,一丝一毫,乃至用水等等很细微的事情,都根据别解脱戒的方式的做,粗的大的更不要说了。西藏佛教就是这么兴起来了,五百几十年。格鲁就是善律派,善巧持律的派,我们说这个要知道。 所以说,别解脱戒,真正要自己懂了这个道理,坚持修行,决定会坚持,照它修行。如果你对别解脱戒不愿持的话,烦恼重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智慧小,对别解脱的重要性不认识,教没有学好。那么我们说凡夫,当然你这个生起之后,力量还是薄弱,不够的,那就是求加持,希望上师三宝本尊加持。   上士道 如我沦落生死固如是 一切父母众生陷溺亦如之 见已解脱诸趣担负荷 发起菩提胜心求加持   自己解脱生死,中士道就做到这一点。但是我们回过来看看,我自己在生死流转受苦固然如此要求出离,但是一切众生同样都在受苦、在流转,这些众生是什么?都是我们的过去父母。你现在的父母,固然是父母;过去父母,何尝不是父母呢?不能说过去了,就不是父母了。他过去世,生生世世,做过不晓得多少次的父母,每一次做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对自己爱护,这样牺牲自己,为了儿女怎么怎么的操心等等,甚至于牺牲生命的,你怎么能不管呢?所以说一定要去救他们。 这个心生起来,这个道理一看到呢,“解脱诸趣担负荷”,那么解脱一切有情出生死的这个担子,就要担起来了。因为都是父母,你孩子不救父母,哪个救他呢?当然就只有我自己来救了,这样子就发菩提心。 我们说《五字真言》大家学过的,要发菩提心,修法,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心、菩提心,这七个次第,菩提心就这么生起来的。它根子就是说要知道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母亲,父亲还疏一点,都做过母亲的,母亲对孩子最亲的,最爱护的。那么他们既然都是母亲,你怎么不救呢?从知母下手,能够确定、起胜解心,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那么是母亲对我有恩。 知恩,每一个母亲对子女都有恩;念恩之后,要报恩。既然她对我那么大恩,甚至把自己的一切财力、身体、精神什么都为了我牺牲了,乃至生命都牺牲的,那么我们怎么报呢?一切安乐要施给她,一切苦要把它拔出来,慈心、悲心生起来;然后增上心,慈心、悲心生起来,这个责任心还不大,要增上心,这个担子我来担,这个事情你不能推给人家,决定我自己要把它做起来。那么这个担子担起来之后,菩提心就来了。所以“诸趣担负荷”这个担子一担起来呢,就发起菩提心了,菩提心直接从这个增上心生起来的,所以说,得到增上心,菩提心就很容易起来了。 这个菩提心要生起来,谈何容易。我们说海公上师得康萨仁波卿的法,有些藏族的弟子不大满意。康萨仁波卿就当着大众面前说,他是一个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那就是说你们还没有发。这个发菩提心就是那么不简单。那么我们是不是每个人发的起?尽管你《五字真言》背下来了,菩提心是不是生起来了?根本谈也谈不上。背下来不要说,你天天去修,观想,也不见得菩提心生起来。 菩提心生起来,众生一苦,自己难过得不得了,那何况在地狱里边。假使看到人家在打狗,狗拼命的叫……我们就是看到,温州后来不准养狗,警察到处拿棍子打。化药厂里有一个狗的,把那个狗打得头肿得不得了,主人把它悄悄藏在妙果寺门后的一个门卫的房间里,把它关在里边。因为警察对寺院里不大进来的,逃避掉了,总算一个狗没打死。那个是走路也走不动了,一瘸一拐的,连头肿得不得了。如果你真正菩提心生起来了,不要说人,打狗的时候,听到它惨叫,心里难过得会掉泪,这样子菩提心才生起来。一般说呢,做不到。我们说,有的人喊:“打啊!”高兴得拍掌了;这个枪毙了,“打得好!”这个东西,那个菩提心,那么谈不上呢。所以说,我们真正菩提心要生起来,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但是不简单,你要度众生,你非生不可。不生的话你不能成佛,不成佛的话,度不了众生,所以,菩提心一定要生起来。这是殊胜的心,发起菩提胜心,一定要生起来。虽然自己力量不够了,求加持。凡是我们现在密法里边就是求加持、求加持,一天到晚求加持。加持有没有用啊?就是有用,本尊三宝,三世诸佛,都是慈悲,都希望把一切安乐布施给一切众生,我们要不要?求加持,就是要,他就给,力量就来了。   仅唯发心不受菩萨戒 或受不修亦难成菩提 能善观已佛子三聚戒 起大精进受学求加持   这是上士道,到此为止。上士道在《道炬论》里边也有一个颂,我们也念一下:“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谓胜士夫”,殊胜的上士,士夫。“由达自身苦”,了达自身的苦,知道了,就是中士道,自身轮回的苦知道了。那么你自己的苦知道,其他的人也在受苦,都是父母啊!“若欲正尽除”,假使你发心要如法的,尽除,一切都除掉。除什么?“他一切苦”,一切有情的苦,把它要如法,依着佛的方法,全部把它除得干干净净;把它的苦全部除掉,救出来。那么这样的人呢,发这个心的人,“是为胜士夫”,是殊胜的士夫,就是上士。 这个三士道,《俱舍》里也有,《道炬论》里边有,乃至推上去,其它以前佛的经论里边都提过的,并不是宗大师自己创的。《俱舍》里说:“上士恒寻求,自苦他安乐。”所谓上士,他经常殷勤的去追求什么?情愿自己受苦,要使人家安乐,这就是上士道;菩提心生起来,就是这样子的。菩提心生起来之后,自己受苦不在乎了,只要人家得安乐,自己是下地狱也不怕,这个心生起来。地藏菩萨就是这样子,要度一切地狱众生,自己情愿在地狱里边。 但是你发心发起来了,你没有受菩萨戒,发了心之后要做啊。菩萨戒就是叫我们菩提心发起之后该怎么做,碰到什么事情该怎么做,碰到这个事情该怎么做;所以说要受菩萨戒,就是练习我们菩提心如何实行的。你单发心又不去受菩萨戒,或者受倒受了,受了之后没有去修。听人家说菩萨戒很好很好,菩萨戒条有几条,哪一条是什么不去管它,还是老样子,那么你这个还没有用的,成不了佛的。所以单是发个心没有行动是不行的,口头禅,嘴里叫菩提心,菩提心叫了半天,即使你懂得了菩提心的好处,但是行动上没有,还是没有用。这个很简单,假使你说北京好,北京好,天天想到北京去。那么你这个心倒是诚恳得很,要去,也知道北京实在好;脚不动,那怎么去?就是成不了佛。 “能善观已佛子三聚戒,起大精进受学求加持”,这个道理能够善巧地观察以后,我们说佛的三聚戒,要起极大的精进,“受”还要“学”。受了之后要学,学就是行。“求加持”,这个很困难,求三宝加持,本尊加持。 三聚戒,菩萨的戒里边包括三个部份。一个是别解脱戒,一个是摄善法戒,一个是饶益有情戒,在《五字真言》里边都有。别解脱戒,也包在菩萨戒里边的。居士嘛,五戒、八戒。出家的,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所以说菩萨戒并不是别解脱不要了,别解脱戒是基础。然后是摄善法戒,就是六度,我们每天念的菩萨戒的颂词,四十六,障施有七戒有九等等,每一个度有多少条,这是摄善法戒。然后饶益有情戒,最后十二个,饶益有情的。这是菩萨戒的内涵,一共有三聚,就是别解脱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你成佛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要受菩萨戒,菩萨戒的内涵,就是三聚戒,别解脱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那么这三个戒,别解脱戒做了,人家都受不了。我听说有人,就现在要提议,国际上要开一个会,把持午这条戒废除。这是现在,过了时了,不行了,要改戒了。自己行不起,自己做不到,你就做不到好了;叫大家不要做,这个心太不好了。我们说自己做到了,叫大家做,这是好心;自己做不到,大家都不要做,你要下地狱,大家一起下,这个东西,不大好,把戒都去除了。这个佛的戒,你不能随便改了,你不是佛,只有佛可以制戒的。 那么现在大家在这五浊恶世,要端正我们的知见。要成佛,要度众生,这个戒是不能少的,三聚戒都要受。这个受很困难。别解脱戒尚且人家受不了,要改,那么菩萨戒,饶益有情戒更难了。摄善法戒,要做好事,别解脱戒叫你不要做坏事就完了,不做就完了,熬不住;好事,这个要做,那个要做,那更受不了了。饶益有情戒,看到什么事情不做还犯戒,这个一般人更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求加持,希望三宝本尊加持我们能够做到。因为不做到的话就不能成佛了,那么一定要做到之后,才有成佛的希望;成了佛之后,才能度众生,这个是必然的逻辑。那么我们既然要达到我们度众生的目的呢,这个戒一定要受,有困难求加持。 我们这个颂里边,不断地求加持,前面是对那些佛,深广两派的传承师祈祷,祈祷使得我们能够成就下面的功德。那么每一行,都是求加持,求加持,求他们加持我们,使我们也能够成就这样的功德。   第三讲   昨天我们把前面念的三士前导,就是道前基础,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都讲完了。今天这个科,就是止观。《菩提道次第广论》到止观为止。这里止观以后,还有密乘道的,稍微再讲一点,最后是回向,一共几个大科。 我们把科大概分一下。开端归敬颂,第一颂是归敬上师,“具德根本无上大宝师”;第二个“接引无比教王薄伽梵”,一直到“世间眼目三尊作白启”两个颂,归敬广行派的传承师。再一个,“无比善说灭诸戏论主”,这个颂,归敬深观派的传承师。这三个总的是归敬颂。 下边是三士前导,就是道前基础:“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这就是依止善士,一直到听闻正法、有暇身圆满等,到“生起相续不绝求加持”,就是道前基础。“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念无常,观恶趣,归依三宝,明业果,这是下士道两个颂,到“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这是两颂,下士道。“受用无厌一切众苦门”开始,中士道,也是两颂,到“坚持修行能作求加持”。“如我沦落生死固如是”开始,上士道,两个颂,“起大精进受学求加持”。   止观 心趋倒境动摇能作止 且于正义如理起寻思 由是引发止观双运道 速急相续生起求加持   止观是《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边最难学的一部份。大家看过《法尊法师论文集》,法尊法师到西藏去学法,开始在跑马山听《广论》呢,他们那边有一个传言,“宁肯背石头,不愿听止观”,这个背石头,山上要造屋子,石头搬来搬去,那很重;但是听止观呢,这个负担比背石头还重,它背石头呢,你咬了牙齿,还能背,止观章,毗钵舍那,讲中观道理很深,你就拼了命,有的人还搞不懂。那就是这个要水平的,一定要按部就班上去的,你前面的那些基础没有,一下子听止观章,那是茫无头绪。那么这里止观呢,讲得很略。《广论》里边重点在止观章,毗钵舍那;前面奢摩他是毗钵舍那的一个前导,毗钵舍那没有奢摩他是不产生力量的,先要奢摩他把心定下来,然后观才起作用。那么这里呢,是略略的介绍一下,一个颂。 前面三士道都介绍好了,但是三士道,你照这个修的时候,假使没有定的力量,作用不起,或者是起极小的作用,真正大的作用一定要定中起来;所以说,三士道修好,一定要有止观。 海公上师经常打这个比喻:陶器是泥巴做的,瓷器、陶器都是泥做一个坯子。这个坯子,你说这个瓷的茶杯,坯子做好了,你把开水倒下去,马上就化掉了,没有用的;样子是一个茶杯,但是茶杯的作用起不了,你水倒下去,冷水倒下去,它还是要渗出来的,那么开水一下去就化掉。那么怎么办呢?窑里烧。窑里一烧之后,那你这个杯子摆在水里去煮也煮不烂,不会化掉了。什么原因?这个火烧炼过了,它里边的成份改变了。那么我们一样的,这个三士道如果没有定的力量呢,这个摄持力量很微薄,起不了作用。 很简单的,譬如不净观,年轻的人都要修学不净观,我们以前在三归依观都是特别抽出来要修一段时间。如果你看了不净观这个书,看了那些讲的一些论文等等,看了很多,修的方法也知道,你可以在看的时候感到这个人很脏,要起厌恶心,但是你马路上一走,就忘得光光的,力量不够。真的对着境来了,假使一个年轻的女人,长得非常端正的,跟你谈话,给你笑一笑,你魂都没有了,不晓得到哪里去了,糊里糊涂了。这样子说呢,就是说没有定的磨炼是不行的,所以一切功德都从定中生,这个话不是过分强调。因为没有定的话,这个力量很薄弱,经不起外境的考验,所以说定是必须的。那么定了之后,就要观了,单是定下去,什么作用不起。心是定下了,专一了,但是要起作用的话,还是要观,所以说止观。 “心趋倒境动摇能作止”,这是止。心,我们的心,攀缘心。“倒境”,颠倒的境。我们修定,一般知道,最大的毛病就是昏沉、掉举两个,昏沉就是说没有力量了,心不能摄持那些要观的境了,糊里糊涂,甚至于打瞌睡。打瞌睡那些是要不得了,就是你心里在修定的时候自己感到没有睡觉实际上很没有力了,心里抬不动的那个样子观也观不起来了,很沉重的感觉,这个就是昏沉了,这样子作用不起。假使你掉举、攀缘外境,有些人尽是想世间上的财色名食睡声香味触放不掉,有的在家人修定的时候就想把他家里的孩子东西搞好饭吃了没有,尽打如意算盘或者明天做生意怎么做怎么做,修着定就在打妄想,这也没有用。心趋向颠倒的境的时候动摇那就不能定下来了,动摇能够把它止下来,把心收回来,这个是止,能作的就是止。 “且于正义如理起寻思”,心止下来不是不起作用了,古代经常的比喻是一个蜡烛在风里边,放在那里它摇晃的,动摇的,照东西照不清楚。要把门窗关紧了,一动不动的那才能照东西。但是门窗关掉了,它不动了,那你不看东西、不去利用它,那这个蜡烛还是白照了。你就等不动不摇的时候,要看书就看书,干工作就干工作,那就是观。先把它定下来,不要动摇了,定下来之后,然后以“正义如理起寻思”,依靠了正义,就是正确的道理,那就是符合三法印的佛的教理,如理的起寻思,用因明的三支比量,这样子寻思,这个就是观。 我们假使看过《广论》的,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边,它要论证一个道理,假使“一切法无我、空”,或者是人无我、法无我等等,都是用极严格的因明来论证这个道理。一定要用因明来,不用因明证明,你怎么知道它是真的?论证一个道理不用严格的因明,这个道理的正确性可以打问号的;所以说,我们真正要把一个道理搞清楚,一定要用因明。所以说,真正的要学佛法呢,西藏是五大部,五大部里边,一部就是因明。不学因明的话,你的思想逻辑不正确,那么推论出来的道理就会错误。一定要严格的因明,不但要学因明,还要学得好,一点不用错,这才行;所以说我们的心止下来之后,就是依据佛的教理,就是符合三法印的或者实相印的佛的教理,以因明的三支比量的道理如理的去思惟它,这就是观。 我们说得了止之后,就要修观;由止观之后,再进入双运道。“由是引发止观双运道”,先是修止,后修观,然后止跟观连起来,互相的、平等的运转。这个止观双运的情况是这样子的:我们说在开始修止的时候,先定在一个点上,就观不起来;当你观的时候,心就要浮动,止不下来。那么当你止得到之后,再修观;然后呢,止观两个合起来修。这样,修止的时候可以修观,修观的时候把止也带动起来了,止观两个就平行了。一个起来,那个也起来了,两个东西没有矛盾了,这个时候叫“止观双运”。这个止观双运得到之后,那就行了。 “速急相续生起求加持”,这个力量就起来了,那么这样子,止观能够得双运道的,这样子,我们希望赶快的把它生起来。这个生起来很难啊。我们说要得个定,谈何容易?定得到之后,还要修那个空性的观,一切法自性空,人空、法空的观,这个修好;还要止观双运,就在观中把止的力量来引生起来,这个极难。那么这样子,我们需要求加持,虽然难,我们要成功它,自己力量不够,求三宝,释迦牟尼佛,深广两派的传承上师,自己的上师加持,赶快生起这个力量。 我们不是发给大家一本《值遇宗大师圣教发愿文》吗?这里就谈起这个问题,大家可能有人看过了,注意到这个问题。一般有人认为,黄教修行很慢,红教快或者其他的快,禅宗快等等。那本书就讲得很明确:黄教一点不慢,假使你如果根器成熟的,只要四十五天,一个半月就可以成就,即身成佛——不是成就其他的,是成佛。但是这样子的人,他要止观双运道已得到了,菩提心发起了,空性的见生起了,这样子可以。在足够的条件都具备了,一个半月可以成佛,那么这是快捷了。 即身成佛还要一辈子,几十年;四十五天,就一个半月。但是我们要想:止观双运道得到没有?这个谈何容易。如果你前辈子是大修行人,这辈子这些东西都具备了,四十五天;那假使差一点,六年;再差一点,一生;再差一点,两生、三生、十六生等等,这个就不一定了。所以说,我们说快慢,一个是看自己夙世的善根,一个是看自己现世的精进,再一个看修的法是不是最好的,圆满的次第的法。 那么宗大法的教呢,一般认为次第是最圆满的,是最好的法。殊胜的法碰到之后,你是不是真正的修?我感到,我们这里的人很多,四加行传过不止一次。我们有宝光寺的同学,第一次传四加行,就是针对他们这一批学生,大概那个时候,四、五十个,但是修的人几个呢?恐怕寥寥无几。也有的人参加过好几次的传法,但是到现在还没有动。这样子,当然懈怠了,可以说不精进,那你成就是困难。 再加上一个,就是碰到圆满的教法。这样子,几个条件凑拢来,就可以很快成就。但是你自己看,条件哪一个不足,就补足它。如果条件不够,你又不补足,又不精进,当然很慢了。 那么这就是止观双运道,显教的到此为止。 菩提道次第,我们修行的人,它有两个路子。很多人有误会,以为《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密宗的;我这里就可以很明确的给大家说,《菩提道次第广论》固然可以修密法,但是本身是显教的。如果学显教的,修到止观到顶了,所有显教的教理、修法都圆满了,那么到这个时候,在西藏就是到森林自己闭关去了,住山专修。那么可以得到显教的成就。假使你认为这个显教的方法,你还要进一层修密法,就是快一些,那么再从这个基础上进入密乘,金刚乘。 所以说菩提道次第本身是显教,但是密教也要这个基础,属于共同道。共同道,显密通的:显教固然离不开它,本身就是显教;密乘也不能离开它。在这个共同道的基础上修成之后,才能进入密法;如果这个基础也没有,你修密法,那就是妄执的,效果不能得到的,自己要求的效果是很困难的。 下边就是讲密乘了。假使你欢喜显教,到此为止,显教的一些教理、修法,你都已经够了。那么下边我们说,既然个佛的教法有显、密的,我们要把它圆满的讲完,密乘的还是要讲一点。止观一个颂,你们作个记号,显教的到此为止,已经圆满了。   密乘 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 一切乘中最胜金刚乘 堪能士夫契入正习修 决定稳速入道求加持   “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共同道,我们说这个显密,密教的基础就是显教。修显的人也要修这个道,修密的人也要修这个道,共同的,叫共同道。“共同道熟”,显教的基础成熟了,密器成就了,“成就已”。那么这里很简单了,密器如果成就,自己要成就一个学密法的根器,那么你怎么样子成就这个密器呢,“共同道熟”,共同道修完,修成功了,这个密器就成就了。 那么具体的说,要把三士道的修法,就是开始深明业果,对业果决定不疑的深信下去,对深广两个般若都能够通达,菩提心发起来了,菩萨的愿、菩萨的行都做起来了,还要证空性,最起码的理解空性,这就是我们说最高的空性,应成派的空性正见得到了,最好就是证到了,那么这个密器成就了。 如果你这些条件没有,最高的密法教给你也没有用。小孩子,三岁、五岁,你把大学的一切功课那些书都教给他,对他来说没有用的,他拿不动。他呢,1、2、3、4加减乘除都做不来的人,你最高深的数学教给他,怎么办呢?没有用的。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眼睛抬得很高,生圆次第,最好是圆成次第,生起次第也嫌麻烦,不要学:那么你修好了,教给你也没有用的! 我们又要打这个比喻:以前,一个小猫,还没断奶的,它该吃那些最稀的稀饭之类的东西,但是它心很猛,把老鼠的头咬咬,咬了吃下去了,连骨头都吞下去了,结果呢,胀死了,第二天早上就没有了,不会动了。这个你是没有堪能性,自己拼命,你心倒是勇,是好心,你要吃得好一点,但是不消化嘛。 我们说自己要科学一点,看看自己是什么根机,就修什么法,不要一味地望着高深的法。你不是那个器,高深的法给你,你受不了,或者修了不起效果。这还是好的。如果修了出魔障了,出了什么东西了,那就是糟糕了,所以说我们自己要想一想。 密器成就以后,才进入密乘。密器怎么成就呢?那前面修到了才行。前面的显教的共同道成熟了,修完了,那密器也成就了,这个时候可以进入密乘。 “一切乘中最胜金刚乘”,那么我们说每个宗派都说自己是无上乘,最高的,禅宗是教外别传最高,天台宗是圆教最高,华严宗也是圆教,圆顿教,也是最高--什么高都可以啊,反正成佛了,最后都成佛。那么密乘道,我们也不是自吹,因为它显教圆满了,才能进密乘,这是好象要高一点,一切乘里边最胜,最殊胜的金刚乘(金刚乘就是密乘了)。 “堪能士夫契入正习修”,这个里边就是有几个条件了。一个是“堪能”,“堪能士夫”,这个修行的人要有堪能。就是修密法呢,要注意的几个要件,一个要堪能,密法很深细,很繁,思想很繁,各式各样做法,很多很多,你要有精进的心,有大精进的心,什么都能承事下来,能够受下来,有这个堪能性,这是一个条件。“契入”,自己的根器跟法两个要配合,叫“契入”。契入那个正法,法与器相合。“正习修”,修的时候不能乱,挨着次第一次一个,一个一个按着次第修,照这样修,才有成就。如果你不堪能,一点点疲劳、一点点劳累就害怕,哇!吃不消了,那你怎么修密法?密法是要快嘛,你当然是很复杂、很细致的事情都要知道。 我们不要说旁的,我们修密法的人一天念诵,比显教要多得多,要背的东西多得多,那这个有的人就害怕了。坐在那里几小时坐下来,不得了,他们站了一个小时已经嫌多了,最后打个归依就完了,那当然这个不堪能,说了半天,就是不行了。堪能,像这样坐几个小时,不算稀奇。 我们道场的老规矩,每一个比丘,不晓得要背多少东西。平常的念诵的本子要背下来不说,因为五台山没有电灯的,那个时候上殿,只有中间一个油灯,根本就看不到东西,坐在那儿只能背。背这个不算,受戒之后,戒堂里边,《毗尼日用》要背;受了戒之后,《比丘日诵》、《比丘戒本》,还要求背《广颂》,那么还有其他的,这个《现观庄严论》要背,反正要背的东西很多啊,说起来好象是一大堆书要背的。害怕不想背,这个没有堪能。背下来还不一定成就,不背下来更不行。戒本你不背下来,条相不知道,犯了不犯都不知道,怎么行呢? 我们那一次,九三年夏天安居,把沙弥戒讲完了,最后说沙弥要背沙弥戒广颂。有的人就吓得跑掉了,嫌麻烦。上来背的就两、三个人,其他的都没有背,到现在还没有背。那么这个就是没堪能。没有堪能也不好勉强你,你成就没有就完了;要有成就嘛,要有堪能性。契入,器跟法要相合。不是那个器,你一定拼命占那个法,没用,那个法是好啊,你器不行也不行;器好了,学的法不够你要求的,得的效果当然也不太理想了。 还要“正习修”,修的时候按次第修,不要乱修,跳了修,前面的那个东西没修过,我们前两天讲的,对一切法的因果的缘起法都还不知道,就要来空了,空什么呢?糊里糊涂的空。这个修止也没有得到,修观了,要止观双运了,这些都是没有次第,中士道、下士道还没有修,要修上士道,这都是乱修,结果得不到效果的。 这个菩提道次第,就是把佛的一代时教,最合理的次第给你配好了,现成的方子都配好了,你不要它,自己去配。你又不是专家,你配起来的东西,自己吃不好,给别人吃,要害人;所以我们现成的最好的方子已经拿到手,老老实实跟它做就对了,不要自作聪明,自己来一个,搞一套,不按次第乱修,得不到效果的。 所以说这里几个条件,都要注意:堪能的士夫,还要契入,还要正习修。那么这样子条件之下,决定稳速入道,是肯定,既稳,又不会出毛病,又快,进入佛道。但是我们自己,假使放逸,力量不够,做不到:求加持,整个这一篇都是求加持、求加持——念了半天,有没有用?有用。你只要求加持,佛就加持你,这个是相应。你不求加持,加持也来不了啊,你不要嘛。   此时二种悉地成就体 宣说清净誓语三昧耶 无谄诳心决定获得已 胜于生命守护求加持   “此时二种悉地成就体,宣说清净誓语三昧耶”,那这个时候,两种悉地成就的根本的体是什么?就是戒。两个悉地是什么?这个说法很多。有的是说显密二种成就,显的、密的成就;有的说是自他二利的成就;也有说生圆次第的成就,这都可以说。那么这两种的成就,悉地就是成就,他要完成这个悉地,根本之体就是戒,这个体就是戒。 不但是前面所说的别解脱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还要加一个,因为这个殊胜的乘它的条件更要多一些。贪简单的,他的效果就不殊胜;你要殊胜,就不能贪简单,就是要多一点东西。那么什么呢?还要加一个三昧耶戒。“此时二种悉地成就体,宣说清净誓语三昧耶”,那么这个时候,你还除了受前面的别解脱戒、菩萨戒后,再加一个三昧耶戒;三昧耶戒就是灌顶的时候,给你受的一个誓戒,自己发这个誓言,要受这个戒。 那么三昧耶戒倒底是什么东西呢?我们说就是修密法必须遵守的一些作法,等于一个车间的特殊的一些操作方式,你要注意的,一不注意,会起火,会爆炸,一定要注意。那么这样子,遵守这个操作法呢,没有事。三昧耶戒,它的体总的来说,又分三部分,三种菩提心。一种是行愿菩提心,就是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这个是显教有的,行愿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一个是胜义菩提心,一切法空,把戏论全部灭掉的胜义菩提心,这是显教通的。还有一个三摩地菩提心,这是密法特有的,这是佛以他的功德平等的摄受加持有情的这个等持三摩地,这个菩提心,是密法特有的一个菩提心。那么这样子,三个菩提心合起来,就是三昧耶戒,三昧耶戒的本质就是这么三个东西。那么三昧耶戒的具体条相呢,当然,没有受过灌顶就不要说,但是《五字真言》里边基本上也说了,《上师供》里,也有说了一些。 那么这样子戒呢,“无谄诳心决定获得已”,这个戒,要去求。求的时候不要有谄诳心,好象自己不真实的心,是为了讨好人家的心。好!我去灌顶,什么什么,好象是灌了顶之后就了不得了,这个心不真实。或者在人面前去说自己是灌了顶的,什么什么,受过三昧耶戒的,这个东西不是修行的出发点,谄诳心都不要有。没有谄诳心,真正为了要度一切众生,要自己赶快成佛,这样子的心去受的,获得了这个三昧耶戒。 受了戒之后怎么办?“胜于生命守护求加持”,护持这个戒比护持自己的生命还要紧,这样子才有成就。这个三昧耶戒,并不脱离前面的别解脱戒。我们说菩萨戒的基础是别解脱戒,三昧耶戒的基础也就是前面的别解脱戒、菩萨戒;所以说这个原则上是一个的。黄密,宗大师强调这一点:这三个,别解脱戒、菩萨戒、三昧耶戒,一致的都要受的。有些人不是学黄密,认为三昧耶戒是最高的,得了三昧耶戒,菩萨戒、别解脱戒可以不要管了。那就是宗大师反对的。这三个东西本来是一体的,三昧耶戒里边就有别解脱戒、菩萨戒的成份,你如果前面不要,三昧耶戒也架空了,起不了作用。所以一定要胜于生命的去守护它,不要犯。自己万一做不到,求加持。反正我们离不开求加持。末法时期众生的根基薄,自己修行力量薄弱,就是求加持,密法就是自力、他力一齐来。   此后密部心要二次第 凡诸津要观行务精勤 胜义瑜伽四次不动摇 准如师教修行求加持   那么这个三昧戒得到了,也守护好了,就修行了。密法的修行是两个次第,一个生起次第,一个是圆成次第。圆成次第,圆满三身的修法成就,生起次第是圆成次第的基础,这两个不能跳,不能跳越。生起次第不修,我马上修圆成次第,不见效的,这个两个要挨着次第修:要深细的把生起次第修好了,定的力量产生了,再修圆成次第。如果你前面的基础没有,圆成次第,我们大家有这个感觉,圆成次第好象是容易一些,简单一些,生起次第是繁得不得了,一观里边要细致得不得了,金刚杵要叠起来,无量无边,这个心都想不起来了,重得不得了,没有办法。你如果这些锻炼没有,圆成次第交给你了,没有用,所以说,这个不能跳越的。那么这两个生圆次第的精要,里边要紧的关键,观行一定要精勤地去修,不能马虎。 “胜义瑜伽四次不动摇”,那么修的时候,瑜伽,当然是修定、相应。那么我们念诵也是一样,修定也一样,一天四次不动摇,在什么情况下不减少,不动摇。我们说这个是很不简单了。如果没有事,空闲的时候,一天四次,开始是念诵,后来就修定,瑜伽一天四次,好象还容易做,事情一多了,就感到好象有点吃不消。 我们可以讲个例,这个是榜样,就是昭觉寺的定公上师。他还没有出来之前,在上海提篮桥。有一年他害盲肠炎,提篮桥的医生又是一个老大粗医生,不懂,那么看看,没有看好,后来送大医院了。大医院里一看,已经穿了,成了腹膜炎,厉害了,马上开刀。就在开刀的那一天,他自己说的,四次仪轨没有断,还是念完的。这个一般人做不到了。这个盲肠炎,痛得不得了的,开刀,还有一个大手术,但是就是开刀那一天,痛的那天,四次仪轨完成,没有少,这个一般人做得到啊?很困难。我们说在这个情况之下,无论如何不动摇,什么情况之下不动摇,这样才有成就的可能性。 “准如师教修行求加持”,那么这些修法呢,一定要根据师的教诫修行,不可以自己搞一套。很多人就会这个,不但是修法,教下学法也是自己搞一套,自己想了一套,你讲的还没有我的圆满,你讲的好象我还信不下去,我自己这一套好,自搞一套。或者跟人家学。你明明在这里学法,这里的法教你了,根据其他的人的教授来修这个法,你搞错了。你是个木匠,你要学木匠,叫个泥水匠来教你,这么做,你不是开玩笑吗?你既然是跟这个,因为传承的修法,每一个教派,每一个传承,都有它特殊的一定的一套方式的。你既然学这个法,就照这个法的规矩修好了,好象嫌低了,我另外去找一个更高的老师,名师指点我,我修这个法,用他的办法来修。糟糕了,叫个泥水匠指导学木匠的事情,各有各的一行。唉!你修他那个法,照他的修可以。你学这个法,你就自己老老实实照这个方法修,不要去另外搞一套。 既不要师心自用,自己作主,也不要另外找一个师,认为高明的,照他的办法修。更危险的,没有人教,自己看了两本书,哇!修起来了,那个更糟糕了。其他的人,虽然他这个法不内行,但是还有他那个法;那么你实在不行,照那个法去修好了。自己没有传承的乱修,书上一看,修了,那不出毛病才奇怪呢!除非你修那些法呢,比较不太厉害,作用不太凶、不太猛的这些呢,假使念佛之类的。 “准如师教修行求加持”,既不能凭自己的意思修,也不能凭不是自己传法的师父的意见修,更不能没有师自已盲目的修,这个就是“准如师教修行求加持”。就是要注意这一点:既然是这个师父传你的法,就完全按照他的方式去修;如果你说你要扩充一些内容,那就跟师父前面说一下,我这样子观想加这么点,行不行?如果可以的,那就可以;如果是不行的,就不要加。因为很多的观想,假使金刚萨埵的修法,黄教有黄教的观想法,红教有红教的观想法,乃至萨迦、噶举派都有他的观想法。那么假使你认为那个观想很好,加进去用,那一定要陈白一下师,是不是可以?如果你自己东凑西凑的凑呢,恐怕不太好。严格一点说,最好是自己宗派的修法,就根据这个法修。其它的法,你自己还没有这个堪能性,不能自己配方子的时候,暂时就不要把那些都掺进来。如果你要修其它的法,干脆修那个法。 我们并不是反对修其他法,我们以黄教来说,主修决定是黄教的。但是,有些辅助的法,也修红教的,加一点进去也不是不可以,也可以,只要陈白一下师,他认为是可以的,也可以修。 过去在西藏,第五世达赖喇嘛他就是修红教的。他红教的法学了很多,他有这个能力,可以修,他的师父印证他可以修,也可以修。那么自己不要盲目的修。因为这个法,在基础的法,就是事密、行密,这些基本上相同;无上部的法,每一个教派,修法是很多不一样的,这个要注意,不要自己师心自用,自己作主,把它东拼西凑的。 我们说现在的科学,无线电的几种线路,每一个机子它有一定的线路,都是经过他的精心策划安置下来的,效果都好的。如果你自己是外行,这个线路那个线路东兜西兜的兜出来,那么不响,这个机子不运转是肯定的,弄得不好,爆炸了,那就糟糕了。所以自己不是内行,没有成就之前,不要自己搞一套东西。 密乘的,也讲得很略,就是指个大方向,因为这个是摄修。摄修就是你广的学好了,但修的时候不能把那么广的都天天念了,天天在入定修行了,就把那里边的精要把它摄起来。当你广的学好之后,提起生圆次第,你生圆次第的内容都翻出来,那里边的要点,你都知道了,这个摄修,就是略摄,把广的学好之后,它的纲要提起来,修的时候提纲要。这个是密乘道,三个颂。   回向 如此妙道依止善知识 如理修行善友能常依 一切内外魔障中断类 随即消灭清净求加持   我们修行重要的两个要点,这个不要忘记:一个是依止善知识,一个资财要具备。那么前面先说依止善知识,“如此妙道”,这个法,这个修的道是极微妙。宗大师的教是最圆满、最圆顿的法门,这个法门虽然是妙,但是你要修的话,一定要依止善知识。离开善知识,再好的法,在你身上你搞错了,不如理的修,不一定起大作用;所以这个重点,这个道是非常好的妙道,但是,重点要依止善知识来修,不要自己盲修瞎练。 “如理修行善友能常依”,善友就包括在善知识里边。善知识、善友是我们修行的最好助伴,一个指导,一个善的伴。那么假使你去跟了恶知识,你就完了。我们在学《广论》的时候,《广论》里边再三的讲,要依止善知识、善友,千万不要碰到恶知识,跟着他跑。但是,就是在那个时候,里边有一些恶知识,拼命地来吹一些那些相反的话。反正那么很多人,跟他勾得非常紧,结果就跑掉了。跑掉之后,现在想要来了,这个东西就麻烦了。所以说善知识、善友是修行不能离开的,而恶知识、恶友却是最麻烦的。 海公上师跟我们说,西藏有这么说法:当然一方面希望能够生生世世依止善知识,能够亲近善知识,依法修行。另一方面,发一个愿:希望永远不要碰到恶知识,对你修行有害的人,千万不要碰到;假使碰到,希望他不要与我说话;假使他跟我说话了,希望我不要听懂,跟没听到一样,就是这个愿,一定要发。 恶知识你说避免呢,能够避免不见面是最好了。但是我们在过去造烦恼业,跟恶知识打过交道的一个因缘在,可能他在你面前出现了,甚至给你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跟你讲了,把你说得活受受的;那你就发愿,最好见面不要跟我说话,万一他说话,最好我听不懂,或者不相信他的。这个西藏人,经常发这个愿,很要紧。看起来好象是笑话,实际上对自己修行非常重要。恶知识跟你碰着了,你就会糊里糊涂的,把正知正念失掉。 “一切内外魔障中断类”,那么这样子一切内的烦恼魔、外的天魔等等,都可以中断。修法的中断,是最害怕的,你快要成就,中间断一节,成就就没有希望了。我们说电线,从很远的地方,假使电话线了,很远的电话局,用电话线架子架过来,接到你的电话机上。那么你的电话,长途电话,乃至海外的电话都打得通。如果这个电话线好不容易接到你这个门口了,就在你靠近电话的接上来那个地方缺一节,断一根线,好了,这个电话不行了,不通了。中断就是这么一个危害性,本来好好修行的,断掉了,那就是成就的没有了。对一切内外的魔障,内魔、外魔,这个你们可以参考《戒定慧基本三学》的最后一篇《慧行刻意》。我经常介绍人家看《慧行刻意》,不晓得他们看了没有,这个是宝贝,最大的宝贝。 一切内魔、外魔,魔障中断这一些,“随即消灭”,马上消灭。“清净求加持”,依止善知识、善友,本身就能够避免这些内外魔中断。但是万一你依止得不如法,不太如理,那么你就是希望,自己力量不够了,求上师三宝本尊、那些传承师加持,能够消灭清净。   出生万善恩师永不离 诸法资财受用悉具备 地道一切功德圆满已 持金刚位唯愿稳速登   归根结底,“出生万善恩师永不离”,这是从恩上说。恩师,他是出生我们一切善法,都是从师上来的,这个也不是过分强调。以前儒家对师也非常尊重,为什么呢?你的学问都是师给你教来的,所以没有师的话,你再聪明,也不能成就你的才能,所以都靠师。当然师不是一个,各式各样的师,总的来说,都摄在你根本师里边,他们都是自己能够修行, 啊,有点成就什么,都靠他们;那么总的体摄在根本上师身上,所有的师一个都不能忘掉。 据说,这也是上师讲经时说的。西藏有一位善知识,他修行修得很好,很精进,一切的条件都具备,但就是成就不了,就是好象差一点点劲。后来他去问他另外一个善知识。他说:你对上师的恩,是不是一切上师都忆念啊?教我法的上师,我都把他观想,都观想出来的,都观在里边的。他说你再想想,有没有遗漏掉的?他说只有一个,教他字母的,这个好象跟法没有关系,这个我没观的。他说:要观进去!那你学了文字,学了才能学法了;把他忘掉了,你不是少一截了?观进去就成就了。所以说这个师的恩,都要包进去,不要说这个好象用处不大,没有摆进去。“出生万善恩师永不离”,就是发愿生生世世不要离开。 “诸法资财受用悉具备”,那是第二个条件,修行的时候,一切资财,固然是修法的外边的资财要,另外内部智慧资粮,福德资粮都包在里边。这个不能少,少了资财的话,资粮不够,那修行成问题。 一个是善知识,一个是资财要充备。那么这样的条件有了,基本上可以“地道一切功德圆满已”,十地、五道。十地:初地、二地、三地,登地以上的是称圣者。五道,那是资粮道,加行道,这是还没有证圣者;那么到见道以上,圣者;修道,登地以后就是修道;到了无学道,那是成佛了。这些功德都要圆满。 “持金刚位唯愿稳速登”,“持金刚位”是什么?持金刚就是成佛。“地道一切功德圆满已”,这些功德要圆满它。那么最后,“持金刚位”,成佛的位;“唯愿”,这是发愿,并不是说现在马上得到了,希望,发愿,地道的功德都能圆满;然后成佛。 怎么成佛呢?既要快,又要稳,“唯愿稳速登”。我们这些资粮、善知识的条件具备之后,就希望赶快登地,五道功德都一个个圆满,最后无学道,持金刚位,成佛的位子,既快又稳的能够达到。 达到之后什么?并不是自己解决问题了,最安稳,是为了度众生。你成佛之后,度众生的堪能性才圆满。如果你没有成佛,有一部分众生度不了,那么要圆满的度一切众生,圆满的把一切的众生的根机都能够知道,都能够用适当的方法度他,只有成佛才可以堪能。那么我们就是为了这个原因,要赶快成佛,赶快成佛就是赶快度众生了,那么彻头彻尾的就是利他。 大乘道、密乘道都是以菩提心为基础,所以说,我们要学密法的人,如果你菩提心没有发起,我劝你好好的把菩提心修起来,然后再去说生圆次第啊,那些高深的密法。如果你菩提心没有生起来,那么你还检查一下,为什么生不起?最大的原因,还是业果没有看透,出离心没有生起来。菩提心的基础是出离心了,我自己要出离,那么一切众生都是母亲,他们也受苦,也要他们出离。如果自己都不想出离,那么叫人家出离干什么?那真是像我经常说的那个居士,自己不想出家,叫人家出家,这个不合逻辑的。那么你自己都不想出,这个三界蛮好,叫人家:你出离,你出离,我把你送出去。那就是独霸主义,三界我来享受,你们都跑开,这个思想不是菩提心。那么真正的菩提心就是说,自己感到三界是苦,我想出离;但是众生不明白业果,我一定要把他们都一个一个救出去,这个才是菩提心。 那么我们说你菩提心生不起来,肯定出离心没有。出离心没有,三界的业果不明白。业果不明白,那你什么原因?无常、恶趣没有看透。无常恶趣没有看透,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没有做好。你一层层推上去,你下边的做好了,上边就来,上边的做不到,就是下边没学好;所以说,不要看下边的是浅的,上边是最深的东西,就从下边来的。一个宝塔,没有下边一层,上边一层不会来的,空中楼阁架不起的,一定要地基打好,一层打好,二层的才能上去,一层层上去,三层、四层、五层、七层、十三层宝塔,都可以架。那么这个道的次第一样的。宗大师是最善巧的,有了前头才有后头,没有前头,后头也出不来。那么前头、后头又不是绝然分割的,都是一贯性,一贯连串的;而且互相都有辩证关系,没有它就没有它,反正都是紧密的结构起来的。那么层次就是先要有它,下手就是这个开始,一个一个上去。这个结构呢,非常巧妙,在《广论》里边,法尊法师有一篇介绍《广论》的论文,就把这些地方发挥一下,可以参考。 那我们每天念的求加持颂,我们基本上就解释一下。一方面是天天在念,念什么?《五字真言》也念它的,倒底念什么?《五字真言》我们现在没有空给大家讲,先讲里边这么一段。那么每天念,念什么东西,你也知道一下。那么你念的时候就好好求加持。这是我们修行要的东西,不求加持,你不去要,就是给了你也没有用:你没有要,没有接下来。那么求加持、求加持、求加持,这些东西就是要接受它、接受它,那么加持就会来。               开智慧的缘起 戊寅(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廿一日晚课后开示   今天,有位同学送来一张条子,并谈了他的感受,在此给大家念一下:“近期的《福智之声》上刊有洛桑校长的一番开示,弟子阅后受用极大,心为感动。故从中摘录几句下来供养上师:为净除身口恶业,最殊胜的就是为上师执事——侍候上师,为上师做很多事情,这就是最好的净除身口恶业的方法。广大积聚资粮之后、广大听闻,所听闻到的,就可以更清楚、更深入的了解,没有积聚广大资粮而去广大听闻,不管听得怎么多,都不会有什么真正修持的进步。” 这两段文字,内容甚好,不过《广论》上都有。一方面说明这位同学很认真,受到启发;另一方面则说明《广论》文义较深,一般人不容易把它掌握好,因为这些道理都是《广论》中所含有的。 从中也反映了现在一般人所存在的“只顾学理论,不顾培福德”的倾向。阿底峡尊者最得意的弟子是仲敦巴仁波切,即噶登派的创立者。他是侍者师,他是给尊者做事的,并没有像他们想的那样一天到晚看书的,或在林间修禅定,没有。但是他培福净了罪障,最终成就最大,超出了专门闭关精修的大瑜伽师。 这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要开智慧,不能离开福报”,而有些人偏面地钻知识,那么我们再看看每日诵的《药师经》,此中说道“虽有多闻,而增上慢”,有了多闻而增上慢,为什么?甚至有的“佛学家”认为佛陀在某些地方说得很对,而某些地方对现在说来,却是不这么适合、或者有偏差了等等,没有信心的佛学者就会产生这些错误。或者呢,我比你学得多,比你高,“增上慢”这些都会产生。这是多闻的人,要提高警惕的,这是一种自然趋势,那么我们非提高警惕不可。 “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谤正法。”有了增上慢,便会出现“自是非他”,自己的都对,与正法不契合时就会“嫌谤正法”接着便是“为魔伴党”,多闻本是好事,但由于方向不正确,“我执”没有放下,便成了魔的伴党,于是“天变成魔”实在可怕! “如是愚人,自行邪见,复令无量俱胝有情堕大险坑。”自己堕邪见,还令无量俱胝有情堕大险坑。此文我们天天念,但真正警觉观照者并不多,由此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不能偏面地追求知识,我们多宝讲寺不办佛学院亦是这个道理。我们的宗旨是“学行并进”。 下面是《福智之声》中另一段文,大意是: 密勒日巴去拜见玛尔巴上师,还未见到以前,玛尔巴在定中观到一殊胜佛塔,但被垢尘所蔽,他亲自洗净这佛塔,当其洗净之后,宝塔大放光明,遍照三千。 从中表现密勒日巴尊者,内心本质修持很强,但由于身口之业障很重,故于前生未证果位,但其资粮却是积集足够,故此生则不须广闻,但经忏除罪障清净,就可以了。这也是玛尔巴上师用各种方法,房子拆而又建等等之用意所在。 所以学法修行不能只看今生,如六祖等,亦是往昔积集广大资粮,今生才能一闻千悟。我们修行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并非就此一世。但就我们来讲却是很难肯定宿世是否具有广大听闻,但以自己行持表现来看,大概可以知道自己宿世习气是哪方面比较重。故末法时代是两个方面都要做,广大听闻要做,积聚资粮也要做。 若是一闻百悟,这说明你过去曾广大听闻,反之,感到一窍不通,甚至苦闷,或理解错误,便说明过去没有多闻。所以什么都不学,开悟从何而来?我们要想有果实,首先要有种子,种子要发芽,芽长成树,然后开花,最后结果。种子都没有,芽也没有,芽无则树无,无树则不能开花,没有前面这些,果实从何而来?这些道理《广论》里面都有,但各人因缘不同,很多人对珍贵的佛经论典,因难以了解,而得不到好处,但对世间具体的事理,有时却易得领悟。文中又言:“应该广大听闻,但弟子的毛病,是对听法很有兴趣,但行持却很差,烦恼很重。”这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学法劲道很大,行持很差,甚至背道而驰,学法越多,烦恼越重。大家也有体会,一般人刚开始,一片虔诚,学法兴趣很浓。时间一长,头一剃,沙弥戒一受,或者登上了比丘坛。便认为培福之事,与我无干,该是其他人做的。而一个寺庙是靠大家护持起来的,你一个整天拿着一本书,超出大众之外,什么事都不做,自然便会产生矛盾,有了矛盾,便起烦恼,起了烦恼,则呆不住。这些人在本寺,已是屡见不鲜,越是学法,烦恼越重。初始来时,虔诚恭敬,到后来,矛盾烦恼越来越多,导致背道而驰。这些皆是“我执”之故。 文中又问:“如果不听闻,很容易流于盲修瞎炼。”该如何解决? 分析“这种现象,就是贪瞋所引起的过患”而我们的贪瞋从何而来呢?——从“我执”来,始终把自己放在主要地位,他人放于次要地位,甚至于损人利己。 “我们在修学当中,会有各式各样的障碍出现,但是,不要因为有这样的障碍而放弃。”应该断除烦恼,当烦恼生起时,要反观自己,即“照妖镜”要照自身,不要尽照别人,经常思惟“我这种想法,这种要求是否正确”。说的彻底一点,若这个常住垮掉了,大家学法亦谈不上了。所以要针对这些障碍,努力的去对治它,克服这一切,不应说自己没办法做到就放弃了。 “如果自己没办法行持,那你起码也要祈祷”。“另一方面要做到的就是——对今生利乐贪着你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对治它,要让这一种贪着减轻。” 现在很多人对学法兴趣提高了,这是好事情,但我们要知道,学法是学什么? 是得正知见,分清邪正、内外道,明白什么是佛的真正教义。 第二、是指导行持的理论——学的是用来修的,不是拿去“兜售”的。为了名闻利养,正如帕绷喀大师《三主要道》所说,这样将成为恶趣之因,将来亦难脱恶道。 一般人都是喜欢偏求知识,而不重视培福,福报与智慧的关系在西藏讲得很多,在此,将福慧两者之间的关系,向大家讲述一下。 宗大师广学中观,为了印证自己的见地,便请问本尊文殊菩萨,答言“还差”。宗大师祈请开示,文殊菩萨言:要得到真正的智慧(中观见),需要三个主要条件,因为一切法不离缘起。条件为: 积资净障——积聚广大的福德资粮,欲求智慧,要用福德去求,单有智慧,便易贡高我慢,甚至成为狂慧。而此种智慧,根本上说不会开悟,真正开悟的智慧是一切法甚深的般若智慧,我们学到的一般是广般若,真正深般若,是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此得到了,广般若的作用才会起,若无,则一切皆在世间上流转。如何得开悟?应广大的积聚福德资粮,净除罪障,并努力地忏悔业障以求。 第二、修上师瑜伽,求上师加持。 第三、依止善知识,即依止通达甚深般若的善知识,如理听闻正法。 这是三个主要因素,缺一不可,这是文殊菩萨的殊胜教授。依此,宗大师通达了甚深的中观见,欢喜之下,作了著名的《缘起赞》。他的智慧,就从积聚广大福德资粮,净除罪障等法而来的。 我们再举一个积福开智,现实的例子,这是海公上师常讲的一则公案: 金山寺有一位香灯师,名持律师,人品敦厚憨直,常被人作弄,夏日大家晒衣被,有人戏言应晒蜡烛。彼亦恐“蜡烛生霉”,结果一晒之下,化为蜡水。维那师知道后很生气,便想迁他的单,乃出一主意,对其言:“像你如此有智慧者,在此工作实为委曲,应该去学法,将来可作大法师,到时我给你敲引磬当维那。”彼信以为真,便去宁波观宗寺谛闲法师学法。因学不懂,谛闲法师便令其多多培福,令其行堂、背经等,彼一一依之而行,后来果然开智慧了。当上了大法师,因念及此乃行堂而来,故于讲经下座后,过堂用斋时,衣服一换,又行堂依旧,不怕丢脸……” 这个公案说明一个人只要诚心诚意学,虽然笨,亦能学好,不要自暴自弃,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善根,只要肯学。再则即是依上述三条件中的“依止上师”,谛闲法师令其做什么,皆一一遵行,再者积集资粮——行堂等事,再者努力学法,文殊菩萨开示宗大师的三要素,其中或多或少做到了,故开了智慧,当上了法师了。 我们闻后,应该有所感触,不要只作为故事来听,事情来了,还是老一套,“这个事我不行,那个事我没空。”甚至于有些人起“妒嫉心”见他人成绩考得好,我考试考不好,认为是客观原因,我事情那么多,我怎么考得好?认为自己差是因为太忙,若是换一换,让我闲起来,照样我能考好。世间这种思想很多,我们出了家实不应该这样。 总而言之,学法的场所是一个道场,若只为个人名利,而不顾他人与常住,犹如海中共乘一船而不愿同舟共济,各搞一套,结果便是船漏,全船覆没。道场若垮掉了,你还会有什么成就!所以我们要发菩提心——一切众生的苦,我皆代受,这个目标现在不用定得太高,一个道场四十来人,我稍稍为他们受一点苦,这对菩提心还谈不上,能不能做到?为整个道场修行者,这里来的都是学法修行的,菩萨示现的亦或有之,我为他们代劳,使他们能修行好。若人人发此心,道场才能搞好,学法也能学透。若皆不愿为他人服务,只希望人人为我,最好自己看书,不管常住,大家如此,饭也没得吃了,最后便散掉了。 “持爱自己灾害百损门”,持爱自己是灾害百损的门,一切灾患都从为争取自己的利益而生,客观因果规律是辩证的。想要大福须布施。欲求大贵,须忍辱持戒。如果不培福,单靠看看书,欲求开智慧,则不可能。即使满腹经论,滔滔不绝,若去弘法,亦弘不起。很多有学问的人,打不开局面,什么原因?福报不够。反之,福报不够,法也学不好。福报没有了,甚至寿命也就完结了。 福德跟智慧的关系是辩证关系。再看看日常法师出版的这本书,它的名字,《福智之声》。福放在前面——有福才有智,没有福,智哪里来?福智两者是硬拆不开的、辩证的,我们偏偏就发现有些人只要智,不要福。这个我们认为是不对的,你们听了《俱舍论》,最好你们是着重地深思一下。我们学了法,不仅仅是背得点东西,知道些名相,跟大家讨论起来争个胜负,内心还是有烦恼,而且更多,这不是学佛法。将来在信徒面前夸夸其谈地说一套,努力争取为名利,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吗?不是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出三界,发心度众生,也要教众生都能这样做。首先下手——断烦恼。烦恼是从无明产生的,为什么我们障住本性看不到,都是无明给盖住了。无明是烦恼的根,想要除无明,从断小的烦恼下手,打仗一样的,想要把主帅抓住,当然,主帅抓住了,事情就解决了,但他的部队在,他抓不住的先把他部队慢慢消灭了,要让他抵抗力没有了,他就可以抓住了。我们断烦恼,你要把无明去掉,自己要见自己的人空、法空的本性,那你先把那些粗重的烦恼去掉,贪、瞋、痴、慢、疑、邪见及悭嫉等等都去掉,要断烦恼的时候,那首先是要克服我执,就是要对人家多多利益,更要做到三轮体空,对照空性。一切法空它是提纲挈领的,不能当做口号来唤,学法不是唤唤口号的问题。大家到底怎么做?应该依照经、律、论去做。若是你为爱自己出发的话,一切灾害苦果都会造成,若为人家的利益出发的话,一切功德的基础都在这里,真正成佛也从利他这里来。菩提心,成佛的基础,就是利他,菩提心不是利他是什么?除了利他就没有什么东西了。那它最后的果呢?就是菩提的果——成佛。所以我们希望大家,真正学佛要从此处下手,要学会利他,为常住为正法,做些实事。勿要死于文字下边,只说不做,成个书呆子。                       要明确学法的目的和方式 戊寅(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廿二日晚课后开示   我们学法是闻思修的过程,法听过以后,心中应有所触动,不光是听闻了算数。我们学的就是修的,有多少的闻慧,便有多少思慧,有多少的思慧,才有多少的修慧。而要广大听闻,又必须积资净障,资粮聚集好了,方能听闻获得利益。 而普遍存在着一种思想:学法只重表面,加行不愿修,殿也不肯上,就是拿着本书要听经、听磁带、要自己研究。如此是否真正能得解脱利益?末法时期,要广大听闻,表面上看是在努力,而这个还需要资粮的积聚方能收效。正好《福智之声》第83期,谈到广大听闻与净罪集资,没有集资净障的前提,你虽广大听闻,却听不进去的,有时还会毁谤。如果你广大听闻而听不清楚,这时候赶快去广大积集资粮,再去听闻,就会听得更清楚,更深刻的了解。我们中间,有些人学法,皮面上了解一点,深刻的不谈了,即使皮面上的了解,也是根据自己主观的理解。到底对不对,还不敢说,这就不够了。没有广大的集资净障,不管你学得那么多,都不会有真正修持的进步,犹如种花,需要阳光、空气、土壤、水分等缘,不管缺了那一方面,都不会开出理想的花朵。 如何积资:礼拜、绕塔、布施、供养、持咒等等,这些都是积聚资粮的方式,而要净罪则是通过“四力门”,以此忏悔过现罪业。这些不做到,光靠听经是不会去除五欲的。又在此中,如礼拜,不但能净障,亦能积资,拜佛能灭罪,拜佛同时也是在培福,甚至还能开智慧,如五台山某法师拜《华严经》,到最后,不但罪障消除,智慧也开了。所以一个法有多种作用。《四加行》里的法,集资净障都安排好了,而我们有些人来了很长时间,连“四皈依”都不修,结果便是信心不坚固,在这里修不起,便跑回去,回去后又感不适应,又再来,来了又不修,跑来跑去,最后什么也未学到。所以我们学了法,要时常用法去观察,俾在事上起用,不要在文字上纠缠。 在广大听闻中,若过去造有许多恶业的,当此等业障来时,不管你怎么学,也抵不住。虽然你很用功,很努力,但是罪未忏净,便不会有什么进步,甚至于退道。业障来时,则会使你害病,或者出魔障,甚至还有生命危险。如过去传说中,经常听到某些人,念书多年,去京城赶考,在其考试房间里,若过去有怨业,便会出魔障,以前的冤鬼找上,使他考不上,甚至命也送掉了。在佛教里,这种情况也很多,尤其在受三坛大戒。最现实的,我们这里的宗归师,他在五台山受戒时,出障,他有一天眼睛一幌,见一人来,此人是他以前针灸治病扎瞎了眼的,见后、两眼就开始发炎,继而两眼红肿如球,最后渐成两块蛋白似的,如果在登坛前不治好,便不能受戒,幸亏他通过佛前忏悔求加持,又有几位师父的帮助,去台山针灸,才化险为夷。在大型传戒法会中,几乎每次授戒,都会出障。有些人明天就要登坛,而今天便死掉了。这些都是以前的业现起,障碍他们趋向清净解脱。 所以要忏除身口的恶业,便是要集资净障。而侍候上师,为上师执事,则是净除罪障最好的方法,这其中身口意都包括了。如所举之仲登巴,因为承事上师,使他成为阿底峡尊者弟子中成就最大的一个。 讲了这么多,有什么目的呢?就是叫大家把所学的法用起来,我们所应该做的,也是最主要的下手方法就是要断烦恼。因为从无始以来,根本烦恼是无明,它把我们清净的本性给障蔽掉了,而无中生有的执着有个“人我”,又执着一切法有自性,如此,一切都为自己,为了自己享受,顺的就贪着追求,不顺的对己不利的就排斥消灭,造了很多罪业,从而流转生死,受苦无穷。那么我们要解脱这个苦,便要认识流转生死的根本,不要再继续受苦,就不要再造业,不要造业,则必须将烦恼断除。因为有了烦恼定会造业,便要感苦。而如何跳出这个生死苦海呢?如果说要把过去无始以来的业,令它消掉或者受完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正当你消业受苦的时候,你的烦恼同时又在造业了。所以只有把烦恼断除了,宿业虽然还有,但没有烦恼的水去滋润它,这个种子则是干枯的,便不会生芽,不会感果了。所以说这个出生死的巧妙就在于“断烦恼”,亦即是释迦牟尼佛亲自证道所依之妙法。而外道则是修苦行,以受苦来消业,妄图以此出生死。他们拼命修苦行,用火烤、日晒,或者学鸡一足独立、学牛吃草、学狗啖粪,以为这样能把一切业消完,便能得解脱,这就是对因果法则不明白。经上曾讲,当时有个人去问佛,他说很多外道都很精进,持牛戒、狗戒,他们这样子修,能否得解脱?佛言:他们持牛戒、狗戒,如果清净不犯,将来就做牛做狗,倘若犯戒,则会下地狱!所以外道没有智慧,虽然辛苦,却不能得解脱,反而自找苦吃。而佛的伟大则以其最高深之智慧,看到宇宙的真理,让我们知道流转的因是烦恼和业,而其中最根本的是烦恼,能把烦恼断了,业再多也不会感果,这样就出三界了。所以我们从根本上下手,把烦恼断了,就不要像外道一样,把一切业都要受完,修无益的苦行,而其果还是苦的。 所以我们修行应该照着佛教授的去做,按佛的智慧去断烦恼,佛说的一切法,都是从断烦恼下手,我们学法就是为了这个。如果你学了法不去断烦恼,那么佛说了那么多法都是冤枉的,佛叫我们断烦恼出三界,结果你学了法之后,却是增长烦恼,在三界中受更大的苦。佛的法是叫我们如何脱离苦痛,而你恰如帕崩喀大师所言,学了法,却把它当作商品一样的,“到蒙古去兜售”,则将来会感什么果呢?感恶道的苦果!辛辛苦苦地把法学了,却感到三恶道的苦,这就是没有体会佛说的真正意思,还是为了自己个人利益出发,为了获得世间的利益,财色名食睡啦,离不开世间八风。真是“因地不正,果招迂曲”。 道次第的下士道,就是要放弃现世,而一切为自己利益,紧紧抓住现实的安乐,如此便脱离了佛的法的轨道,法学得再多却无半点收益。世间人所谓之“书呆子”拿了本书,不会用。如过去中国历史上“纸上谈兵”的公案:秦始皇时,并吞六国,打到赵国的时候,赵王欲找大将抵御,便想到大将军赵奢他有个儿子名赵括,挺聪明,但赵奢生前曾对赵王言,此子千万不可用,因为他是个“书呆子”,若用则必受其害。但当时秦军兵临城下,赵国无将,赵王无奈召见赵括,当赵括见赵王时,他把兵书背得滚瓜烂熟,讲起来头头是道,赵王听下,认为还可以,便以全军委之,结果中计受围大败,四十万赵兵投降后,全部活埋。当时赵国是个小国家,人口亦不多,几乎每户都有人去从军,当四十万人被活埋后,赵国人民全国挂孝,遍境嚎啕,凄惨无比。这些就是因为一个书呆子只会纸上谈兵,具体事情来了却应付不了,害了大事。所以说书看得再多若不会用,对实际毫无用处。 佛教里亦如此,有些人整天拿着本书,结果身体也搞坏了,学了法,不是用去断烦恼,而是增加烦恼——增长我慢,学了一点东西,能讲些书了,就有人来凑合,把你抬上去,抬得高高的,我慢贡高,更加大了。我们真正的敌人是什么?是“我执”。这是一个大魔,不去断它,反而令其增长,使其越来越强大,到最后,就是“天变成魔”。天本来是好的,但把我执渗在里面,便成魔了。 这里我们要推荐一本书,《利器之轮》,是专门用来对付“我执”的。此书乃瑜伽大师法护传于阿底峡,阿底峡又单传于仲登吉,整本书皆讲修心法要,下手就是为断“我执烦恼”。我们学了法要起作用,否则便是冤枉,让地藏菩萨受辛苦,到地狱来救我们。这样,对于佛来说,我们便成为不孝之子了。 “当我们一学习就心中疑惑时,是利器之轮回转到我们身上。”(28则) 因为我们对修习佛法不重视,过去如此,现在亦如此,所以感报即是疑惑。针对于此,我们应该做的是建立闻思修的习惯和方法,如果不闻法便无法思考,也不知修的方法,到最后则是越修越怀疑。过去欧洲一学者,不依闻思修而以历史考证的方法来研究佛法,发觉佛法里面都是矛盾,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空”;一会儿赞叹“出离”,一会儿又呵斥为“焦芽败种”,尤其是关于佛陀的圣诞竟有一百多种说法,于是他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佛陀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是后人编写出来的,因为众说纷纭,都不一致。既然没有佛,那么法也不是佛说的,是假的了。 另外一个现代例子:在文革前,我们五台山有个僧人,在北京佛学院学了十二年巴利文,四清运动时回五台山,宣传他学习的成绩。他说,佛教里说“须弥山顶有忉利天”,而现在探险队到达喜马拉雅的最高山顶,并没有发现“忉利天”,如此“忉利天”是没有的,则兜率天也不会有,其余更不会有,则色界天也无,既然没有色界四禅天,那四禅亦没有的,无色界也没有了,修行都是白白辛苦,简直将整个佛法推翻了……正在他洋洋得意时,文革开始,他被挂牌游街,挂的牌为山西榆木(最重的木料)制成的大门板,挂在颈上游街,这就是现报。因为谤佛谤法,如果不忏悔,异熟报则下辈子到地狱中了。以如此一个年轻有为的人,学了十二年巴利文,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 这就说明,我们学法要根据佛的方法来学。佛的方法你不知道,则依法流的传承来学。如果不相信传承,偏要自己搞一套,以佛学家的姿态来研究,批判这个,批判那个,最后便是谤佛谤法,祇相信自己,结果就是被我执大魔所牵引。 “当我们拜忏礼佛却未能如愿以偿时,是利器之轮回转到我们身上。”(32则) 这说明,不但是过去,甚至现在不依靠佛的法去修行,而是依于自己,过去做错了,现在并没有舍弃恶行,虽然精进,亦不能满愿。而应该换一种方式——断弃恶行,不再造恶,方能满愿。 “当我们祈求三宝但所愿无一实现时,是利器之轮回转到我们身上。”(33则) 这说明,我们修行不是完全信仰依赖佛陀,总是半信半疑,与自己相应则信,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学了法也是为了骗取现世的名利。这样发心,再精进亦不能满愿。有些人学佛后,生了病,去找气功师了,他认为佛是让我们断烦恼的,至于身体上的病,佛不会治,而求救于气功师、神汉等。正如《广论》所讲的,医生的一句话,捧如至宝,叫你吃什么,都遵照而行,佛说的却不在乎。如此信仰不完全,当然感到的等流果,就是不能满愿,以后应该“遍除一切偏见”,把一切偏见、邪见,全部扫光,广修诸行,完全依止三宝去修。 “当我们不乐为善,欢喜作恶时,是利器之轮回转到我们身上。”(20则) 有些人心里经常出现恶念,这乃是过去恶业之等流,不想修善法,对恶法、享受却很感兴趣。我们学法相,这本是最锐利的武器,如“原子弹”,用来降伏敌人——我执烦恼。但是你用不来,不是对付烦恼,结果炸的是自己,这不是很冤枉吗? “当我们一修行就困倦难当时,是利器之轮回转到我们身上。”(29则) 我们修行有时感到很疲倦,这是因为过去不精进,不尊重经书,或对有智慧的人看不起,嫉妒等等,自作高明,抬高自己,这些都是为了自己。所以从自己利益或方便出发,都会做很多的坏事,受很多的苦报,故不要私心杂念太多,对付我执大魔,要将其粉碎,手不要软,因为它是我们生死轮回的因。 “当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无法让上师高兴时,是利器之轮回转到我们身上。”(22则) 当我们对事师法做好或认真做时,而无法使上师感到高兴,这时,不要怪上师,是利器之轮转入我身。这是因为我们过去或现在对师“阳奉阴违,不行恭敬”,这时应该“励除虚伪,诚心而为”。人家好心教你,要诚心诚意受教,不要虚伪。 温州一个居士,他说我们学了《广论》,虽然也在讨论,但讨论些什么呢?就是“这个你错了!那个你错了!”专门指责别人,自己呢,好象什么都对的。他看了《福智之声》叫道“哎呀,他们结合了生活来学习,我们却从来没有结合思想。”我们且看看他们是怎么学习的。 《福智之声》第83期53—57页,有一段文: “许世坤先生,新竹人,大同工学院化工研究所毕业。本来在新竹一家化学公司做工程师,工作性质是研发新的化学材料做为涂剂用。那些化学材料都是有机溶剂,很毒,都不易分解,而公司并没做好环保的处理,反而偷偷把那些有毒化学废料当成一般废水排放到下水道去。当时许先生只是觉得公司旨在赚钱,自己也很无奈,所以工作很不起劲。 去年因慈心基金会在推动有机农业,不断听到农药化肥对生物及土壤的摧残,他想到自己的研发产品,其祸害不亚于农药,虽然自己不是像农夫直接地喷淋农药,施用化肥,但‘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想到自己制造出的产品只是饱了商家的口袋,对生物与大地却只有害处,无一好处,不禁打个寒颤:原来自己的工作虽然收入不错,却是造恶业、恶果之因!所以后来一听说慈心推展的食品加工需要人从事第一线生产,他毅然决定转业。这个心愿反应给慈心基金会后,凤山寺(位于新竹)正好要捐出制麺条机器,又有一学佛的朋友愿意提供制麺技术,慈心基金会便建议他做麺条。接受这个建议后,就决心辞职——愿为广大的麺食人口,提供健康无染污的麺条。 决定投入后便须要学做麺技术,愿教的师傅却远在台北木栅,而且师傅是每天一大早便动工,为了学这套技术,许世坤与他的助手清晨五点摸黑上路,花费两个小时到木栅。如此往返一个半月,学习麺粉的选用,不同麺粉加水的量、和麺、湿度控制、滚压机器使用……等等,从完全陌生到能够操作,终于把技术学起来。 许世坤从一个‘硕士工程师’转业变成‘做麺师傅’,外人已不太能接受,家人的反应也就可想而知,更不能接受这种‘不按牌理出牌’的状况。尤其他又是家集‘万千宠爱在一身’的幺儿,竟辞掉工作,放弃高薪。双亲面对这种‘突变’很难接受。一路走来,家人从反对(太没面子了!)变成观望(做麺那么辛苦,他一定会回头,让他试试吧!)演变成勉强支持(他似乎并没改变心意,只好帮他忙!)到最后每一地方都要帮忙轧一脚。许世坤一关一关疏通,一招一招拆解,既不伤害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又要家人清楚自己的原则,让自己有自主权。这段过程中的协调、沟通、尊重、折衷,所花的心力,真的不比学习做麺条轻松容易。 通过层层难关,终于在八十六年八月开工经营。算算第一个月的经营——赔;二个月再算——还是赔。这时心里开始着急,担心撑不下去。幸好慈心基金会出面,找寻北、中、南具有相同理念的卖场一起销售麺条,因而到第三个月便达到收支平衡。个人的理想,必须靠一群人来完成,许世坤对此,有了更深的体会。因为和卖场的人员熟稔,他们对许世坤坚持不添加防腐剂的行为十分敬佩,所以他们昵称他们的麺是‘硕士麺’。 ‘硕士麺’到底有何特色?(其实我心里是想知道‘硕士麺’好吃的秘密。我心里的底稿是:不外技术原因嘛,揉麺的时间,或是掺水的多寡、材料的天然,不加防腐剂或添加物等等。)没想到他并没直接回答我,却以深遂的眼光,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一则故事: 辞掉工作后,正在学习做麺时,有一天跑去菜市场,想看看别人做的麺如何,竟然发现许多人做麺时只放盐跟水,并没放其他添加物,顿时觉得自己做的麺也没什么特别。别人都可以做,还需要我如此牺牲?顿时心里凉了半截,但是已走到这个地步,也没啥退路,只好硬着头皮,把这问题摆一边,不去管他。后来经由日常师父的开导,慢慢体会到:珍贵的不是做麺这件事情,而是‘有没有用心’才珍贵。当我做麺时,如果心里是缘着大众——希望大家吃到健康的东西,这就是‘用心’。所以重点在我自己有没有用心,而不是别人是不是已经在做天然麺条。当然别人也在做是好事,而且愈多人做愈好! 原来‘硕士麺’的好吃在那一份‘用心’。难怪纯真的小孩都直接感受到了,而我这大人还在‘好吃不好吃’的外面绕。 ‘我是家中的幺儿,一向被呵护惯了,很少去想到别人,感恩别人。经由投入做麺条这行业,让我看到要感恩的人与事有这许多。这段过程中,我学到的、得到的太多了!’许世坤的脸相年轻,却有稳重的表情与音调,光听他说话的语气与内涵,很难猜他是个屘子。 ‘我思考过了,除了做麺,我已不做他想!’从这句话中,我能了解他已经找到了生活目标,以及他对人生目标的肯定。 访谈结束了,当我要下笔写这篇报导时,本来想以‘硕士麺’为题,但却愈写愈觉得不妥。在《死亡、奇迹、预言》一书里提到:‘真正珍贵的往往是生活上的小事,因为这些行为是自然产生,而且能表现出真实的自我。’同样的,许世坤的麺特色不在它是‘硕士’做出来的麺,而是他在做麺当中,放了涓涓滴滴的善心下去。所以,我想告诉大家,许世坤的‘硕士麺’,应该叫‘善心麺’!” 我们学法的,一般都尽量挤出时间去学法,而把自己的公务,要么马虎敷衍,要么干脆辞掉,说什么“我干不下呀,你们找其他人吧”!如果这样去学法,你法学了有什么用处?看看那位硕士许世坤先生,放下了个人一切,从硕士工程师,转业变成“做麺师傅”,这种精神,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吗?他是学习《广论》学出了成绩的人啊! 学法在于有没有用心去体会,发心好者,果报亦好。那么我们大寮、香灯、菜园等,是不是也放点“善心”进去?如果还像以前发展下去,《利器之轮》说得很好:你为自己的利益,祇有增长自己的我执、烦恼,将来的果报,还是要自受。受的时候不要怨天,不要怨地,你虽然在三宝前面求(指33则),但是你求的不是佛的本意,我们学法是为解脱成菩提,而你求的这些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是为自己名利,只有是自己受苦啦。学了法,肯牺牲自己的利益,心里时时念着他人,这才是学好的一个标准。这些乃是学法方式上应该认识的重要问题,今天就介绍到此!                   本讲寺的办学宗旨 戊寅(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廿三日晚课后开示   今天我们谈一谈本寺办学宗旨,在讲寺招生简章中有:“本寺依丛林讲学方式,为培养热爱祖国,住持正法具有真才实学,严持净戒,精修止观,教证结合,继承佛教优良传统,能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促进国家安定团结,世界和平作出实际贡献的合格僧才。”讲寺,顾名思义,讲经律论,但非佛学院,而是以丛林形式讲学。佛学院的产生,是清末民初,丛林大致纳为禅净二宗,禅宗只管参话头,净宗则一句阿弥陀佛,只重苦修,不讲教理,人来则一问三不知。于是政府方面有人建议提庙产办学。为此,太虚大师等提出办佛学院以保护庙产,同时也可培养僧才。佛学院重视学习佛教知识是好,但真正的内涵,学修结合,退步了,只讲学不讲修。我们真正培养的是学修结合的僧才。 在十一月分省佛协第四届自由发言中,本人曾说过:“本人一贯是从事于僧伽教育的,早在五台山清凉桥学法的时候,即从1962年伊始,就为本寺一些青年僧人讲过一部《俱舍颂疏》,为培养佛教人材,迈开了第一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佛教事业恢复,本人就从事于各地佛学院的教学工作,有厦门南普陀、莆田广化寺及四川宝光寺等佛学院。从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到佛学院有不足之处:一是学行不统一,佛学院是以灌输佛学知识为主,对行持是不加考核的,比丘戒更是无法讲的,因为每一个班里,都有沙弥。住持正法的主体是比丘,而比丘的切身行持不讲,这是一个极大的缺陷,学而不行,也会流于“说食数宝”之讥。二是佛学院教学规划,一般不能做到有体系、有次第。由于师资不足,那位法师能讲什么,就开什么课,整个教学规划就不能按理想来实施。如某佛学院,唯识、中观二门同时开课,学僧之间,学中观的就批评学唯识的,学唯识的又反驳学中观的,各专一门,分成两派。更严重的,各宗都自行采用一些教材,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教学的效果,自然不会太理想。 本人不是佛学院出身的,未出家时,在上海曾进过法相学社,从范古农老居士学唯识法相。后来在五台山清凉桥出家,依止海公上师学法,清凉桥吉祥律院在海公上师主持下,学行是一致的,所以本人受其影响,思想上始终贯彻着一条学修必须一致的基本概念。《俱舍论》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教正法”是决择修行之道理,“证正法”是如其抉择而起修行,二者成为因果。佛教的一切经论,都是指导修行的殊胜教授。学通以后,就必须配合行持。所以佛学院单方面接受佛学知识,而不联系实践,付诸行动,是一个极端。而一般丛林中,往往有些苦行僧,没有教理基础作指导而艰苦行持,又是一个极端。这两种状况,个人认为都不是培养合格僧才最圆满的方式。” 以前我在四川昭觉寺讲经,后宝光寺邀请办佛学院,有位福建僧青年来,很年青,高个子,长得端正,以为他来报名了。结果他没有报名,却回福建参禅去了。二年后又在昭觉寺碰到他,却是面貌枯瘦,形容憔悴,精神萎靡不振。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他在禅堂参禅,当时他还是很有志气,在禅堂里每日吃一顿,不倒单,很用功参禅,但没有明眼人教,参到一定的时候,他说,明确地感到有东西从自己头顶上进入体内,此后曾三次发神经病送医院,着魔走火了!问他到四川干啥?他说找某大气功师治病。我说:“哎呀,你糟了!你身上本来有鬼,着魔了,又找一个大鬼,给你治病,小鬼赶掉了,却被大鬼沾住了,你这是干啥呢?你还是去找定公上师吧。”这样,一个很好的年青有为的僧人,就因为没有学教,盲修瞎练,就入魔了,狂了,这是很可怕的一个极端。 另一方面,有位僧人学了很多,佛学院毕业了,回寺院分配了普通工作,不愿干。跑到另一大寺院,很受赏识,经常接触海内外大居士,最后钱多了,路有了,就回俗了。还有,赵朴老曾在中国佛学院培育了几个学僧,送他们海外留学,国家为他们花费了许多钱,但结果都还俗了,赵朴老气得流泪。这是另一个绝端,结果走的道路,是这样子。 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佛教讲闻、思、修,就是说听闻正法之后,要如理思惟,观察入定。这样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深入到自己思想行动里面去,转变自己的思想与所学的成为一致。所学的要跟自己的思想行动相结合。这个,我们昨天举的那个例,许世坤先生,他就是学了《广论》之后,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与《广论》的结合起来,不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为了利益大众,他放弃了高工资,高的职位,去做擀麺的麺条师傅,开始做得不好,人家都看不起,家里矛盾更大。但是他坚持下去,结果呢,做出成绩来了,对利他事情的坚强信念,说明世界观彻底改变了,不可思议的感应也来了。 这个就是我们要结合思惟,然后去观察,入定止观,就是说,要和戒、定、慧配合。闻、思、修的三个慧,要通过戒定慧三学才能转变。把所学的知识深入到自己的思想行动里去,这个方法可以转变思想。我们佛学院的佛学知识,你学得再多,思想却并不彻底的转变,你的思想还是老思想。你可以一口气说一套佛教的理论,说得很高,但是你的思想根本没动,还是执着以前的“我执”、“我爱”。可能一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办事情,所以说,在佛教里面,有些人的要求学通教理,是为了将来当个大法师啰,甚至想当个上师等等,这是一般学佛者最普遍的要求。至于说到牺牲自己,利益众生,这样的人恐怕很难找。所以要用这样的方法——真正把戒、定、慧与闻、思、修相结合的方法,把佛教的知识深入到自己的思想行动去,转变思想,把我们的思想与所学的成为一致。 这样子,一定会坚固不退了。单是在佛学院里拿几本书念了,是不够的。戒、定、慧是修持的功夫,假如说单停留在闻法阶段,佛教知识是有一点,但是修持却没有,世界观没有改过来,还是凡夫的世界观,那么就会像我们帕绷喀大师所说的那样,把佛教所学的法,当作买卖的资本,到蒙古等地去卖钱了。即使做的事也是很殊胜,但目的是为了世间名利,就不好了。甚至,有人本事学会了一套,赚钱的本领有了,就回到世间去了,把他的比丘身份也失掉了,不要了,这些绝对不是我们原来的设想和目的,所以说佛学院是不够理想和圆满。 那么佛学院是不是不要办了,那也不是。佛学院在宣传佛教的精深博大、慈悲利生的理论和精神,是起了一定的作用,使一切知识份子认识到佛教的重要性;过去没办佛学院,一般有学问的、有地位的知识份子,都认为佛教是老太婆的事,光念点经似的,年轻人不需要搞,等到老了,吃饱了饭,闲了,没事干了,免得你搓麻将、赌博啰,一齐信个佛法,念个阿弥陀佛也好,这样的看法,简直看成是消磨时间的一种消遣——比较没有什么害处的消遣。这个就是对佛教不正确的认识。佛学院办了之后,把佛教的真正特点,精深博大的教育与慈悲利生的这个精神也弘扬出去了,使人家对佛教有个正确的认识。这个方面也不能说它没有贡献,是有极大的贡献的。但仅仅是这样子。做的宣传工作努力很大,实际行动呢——不大。这样也不行,那是空头支票嘛,所以说实际的事情,还是要拿出来。 再讲一个,我们学佛教,在佛教里学法,大家都知道,要有依止法,要依止善知识。没有善知识,没有依止法,你学,学不好的。学了《广论》后都知道的,我们要学修,第一步,“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第一步就是依止,如果依止好了,第一步就对了,第一步对了,你以后就越来越对。反之,若第一步错了,以后就越走越错了。但是佛学院里面有没有依止法?没有的。你依止哪个老师?你对他行依止法?做不到的,老师很多,都是听了过后就算,不管了,甚至对老师扯皮的也有,根本谈不上依止法啦。 不但要有依止法,而且要有清净的传承。清净传承的法,西藏过去都有,我们学修的法应具足那三个条件,前几天对上海慈修庵来的廿多位比丘尼讲过,现在我重复一次,我们学的法是不是我们应该学的,我们要观察,这个法,第一个是从释迦牟尼佛亲口说出来的;第二个是这个法从释迦牟尼佛说了之后,经历代祖师学习,通过辩论抉择,解释无误的;第三,经过历代祖师,依着这个法修了之后,都取得了种种修证的。就是说,来源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经过清净传承的教和清净传承的证,有教有证。这样的佛法才是我们该学的,应当要学的。 要鉴别那些法,没有来源的,自己创造出来的,或做个梦,经人一教就成就了,甚至自己开建了一个宗派,到处宣传什么顿悟法门啦,成佛捷径啦,等等,千万不要把法身慧命去做赌博,还是走稳妥的路为好;或者呢,法的来源是正,但是法流中间中断了,没有修证了,或教证二法都断了。虽然源头是佛说的,但是中间断了。这个道理,跟电线一样,一根电线从发电厂到你机器这边来,中间断了,即使中间断了一点点,一毫米没关系吧。但是断了一毫米,中间电就不通了,机器就转不动了。所以清净的传承不断,还要有依止法,这个我们学格鲁教的人都知道。但是,佛学院里面的人不重视这些,那么他们的法学了,法虽然是好,但是效果可能会不太好。所以根据我本人的经验,办佛学院不是太理想的方式。 过去历代丛林,都没有佛学院,但是他们也培养了不少很伟大的人才——大法师、大禅师、大律师,过去我国从唐朝以来,层出不穷地涌现,他们并没有进佛学院。而再反过来看,我们从民国以来成立佛学院之后,到底出了几位从佛学院出来的大法师、大律师?弘一法师不是佛学院出来的;印光法师也不是;谛闲法师,他虽在宁波观宗寺办过佛学院,但他本身不是佛学院出来的;太虚大师也不是佛学院出来的;海公上师更不是。我们看很多的大法师,古来的当然没有佛学院,现在的法尊法师,好象在武昌学院学过一些,但实际上真正学到的,是到西藏去后,还是在丛林里学的。所以说从古到今,许多大法师、大律师、以及大禅师,极大部分都不是佛学院里出来的。 那么,我们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佛学院上面去,是不是能够达到我们的要求呢?恐怕有点困难。 我们这个多宝讲寺呢,本身就不是佛学院,我们也不申请办佛学院。有人说,佛学院挂个牌好象名声大一点,我希望大家不要图名声(利养),我的看法,佛学院的学生,可能会不如我们多宝讲寺学得好的学生(学得不好,走了的都不算),因为它是偏的,只有学,没有修,我们是学修并行的。 还有一些人会说,佛学院毕业有个毕业证书。毕业证书你拿着干什么?它并不能介绍你工作,还得回原地。除非学校需要,可以留校工作,这也是靠自己的成绩,不是靠毕业证书。 如果说,一般的佛学院(当然也有佛学院重行持的,也总不圆满)为一足人,讲寺应该说是二足人。我们办学,是学习古印度的那烂陀、超岩寺等,也是走丛林与佛学院相结合的方式,尽量采取佛学院的优点,如讲解细致,分析入微,旁征博引,启发思考,以及考试、答辩等方式,也想吸取西藏寺院的辩论方式,及保持我国古丛林艰苦行持、严谨持戒、摄心入定等长处。设想很高,实际行动,才始起步,要待以后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以佛教原始一贯的原则,结合现代人类的思想、环境,契机契理契时,组织成最完备的学修场所,以培养出合格的僧才,这是我们的希望。 (附注:本开示是对讲寺内部学法弟子说教,为了对讲寺教育方式有明确认识,故有一足人、二足人等譬喻,并非蓄意贬低佛学院,希各方大德谅察。)       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 智敏上师开示 壬午(公元2002年)仲秋于成都昭觉寺   今天,承昭觉寺的监院师演法法师代表昭觉寺的全体大众,邀请我在这里跟大家结一天法缘,我感到非常高兴。本来计划是讲一点般若的内涵,想从探讨宇宙的真理、从三法印到实相印,乃至如何由修六度达到(证到)空性的一个过程。但是在前几天,我接近了很多的居士,从他们那里了解到,有的是才初学,对佛法还不了解,无从下手;也有的人,他学得很高,现在已经修生圆次第了,甚至于见到了本尊了。这个,我们感到呢,上下高低、参差不齐啊。那么,修生圆次第的那一位,我就问他:你生圆次第修了之后得好处了,那你证空性了没有?他说:还没有。没有证空性,你说见了本尊,可不可靠?成问题的。所以,从这几方面来看,要真正地对大家有一点好处,我们还是要放低一点,能得真正受用的事情,讲一讲,可能对大家有一些好处。 先说生圆次第的问题。生圆次第是很高的一种修法,在法王周迦巷着的《宗喀巴传》里边,他曾经有这么一句话,不知道大家看到了没有(这本书流通很广),生圆次第不是有一个修法吗?双身法,这个一般人都很感兴趣,但是这个法什么人才能修?要最高的标准才能修的。法王在这本书里就说:在现在(那时还是清朝的时候),能够修习这部法的人,连梦里边也梦不到一个。那就是说,现在的根基,是末法时期,根基是差了,修这一法的人,是梦里边也梦不到一个的,那实际上是说当然没有的人了。修这个法是太高了,对现代的人来说,太高了,就要出毛病的。而且还有一点,尤其是我们学格鲁的,学黄教的,是宗大师的教授教诫的,现出家的比丘相的人,不能实修的!现代有些人自以为根器很高,甚至于比在莲花生大士的时候还要高。莲花生大士在的时候,密法还是密秘、极少数人修的,但是现在呢,公开的,很多。所以我们感到,这个是不是合适?有必要探讨一下。 我们就降低一点来说。这个要修生圆次第的,大威德法决定是要(已经)修了比较长的时间。大威德法怎么修呢?要经过无上部的灌顶。无上部的灌顶需要什么条件?在藏地有三个标准。最合标准的,真正要获得无上部灌顶要求,是要把《菩提道次第》学完——共同道熟、密器成就了之后,才灌无上部灌顶,才可以修大威德法;大威德法修有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够得到加持;得到加持了,就可以修生圆次第。 就是说无上部灌顶的要求是什么呢?要把《菩提道次第》都修好了——那就是出离心、菩提心、真空见,都要证到。那当然是比较高的了。这样的人(够条件的)很少。那么适当地降低一点要求,是要把三主要道学好,就是出离心生起了、菩提心生起了、真空见生起了,就可以灌无上部灌顶。但是这样的人,还少。再低的要求是:这个出离心、菩提心跟真空见修法已经会了、能修了。这样的人勉强也可以灌个无上部灌顶,然后,修密法。 但是我们自己要量一量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你这个出离心到底生起没有?菩提心到底修起没有?真空的见能修了没有?或者说,理解了没有?如果我们真空见没有生起来,菩提心没有生起来,对这些最高的法,是不敢修的。弥勒日巴尊者,那么即身成佛的大善知识,他也说了那个话:狮子敢跳的地方,野干是不敢跳的。因为一跳下去,粉身碎骨。菩提心、真空见没有得到,就开始修这些最高的法的话,以凡夫的烦恼来修,那是直接下金刚地狱的。所以说我们对这些法,要谨慎。基础巩固了,高的法,当然可以修了;如果自己基础没有巩固,那是不敢学的。 真空见,《菩提道次第》里边,广讲就是「毗钵舍那」那一章。这一章是最头痛的一章,跑马山有一个比喻:宁肯背石头,不愿听止观。《菩提道次第》的止观章是最难的,要了解它的「毗钵舍那」的内涵,十分困难。他们说「宁肯背石头」,这个止观章听起来比背石头还要吃力。 法尊法师在藏地学法的时候,学习《广论》,开始人山人海,充满的,但是到毗钵舍那章讲完的时候,据他自己传记里面说,「只剩下一个人」,所以毕业生就他一个,唯一的就他一个。那么从这一句话看呢,藏地那么多善知识,格西、佛爷,很多,而听完毗钵舍那章的,还没有。那就是很高的了。那么我们自己量一量,毗钵舍那章能懂了没有?更不要说证到了;如果还没有的话,这么高的修法我们是不敢学的。 还有,在修真空见之前,我们先要修菩提心。因为如果不修菩提心,空性见得到之后,会堕落声闻,一切法空,自己也空了、众生也空了,既无能度之人、又无所度之众生,他就不度了,就躲在涅槃里边去了。所以说在真空见证到之前,我们还要先发菩提心,菩提心生起之后,利益众生的担子才能担负起来——要普度一切众生!证了空性之后,那就可以从空出假(见《六妙法门》卷一:「今明从空出假旋转六妙门,即是法眼道种智。法眼道种智,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云何菩萨于数息道中,修从空出假观,起旋转出一切诸行功德相。所谓菩萨行者,当数息时,当发大誓愿怜愍众生,虽知众生毕竟空,而欲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尽未来际……」),来广度众生,不会堕在声闻的涅槃中去。 而菩提心要生起的话,必定要有出离心,没有出离心的基础,菩提心是生不起来的。菩提心,是广泛的出离心——自己看到三界的苦,要出离,然后想到一切众生都和我们现生的父母一样,对我们有极大的恩,他们在三涂六道里边受苦,我们当然于心不忍,要把他们救度出去。这个「要广度一切众生,一个不漏地把他们全部救度出这三界火宅、六道轮回的苦海」就是我们说的「发菩提心」了。 所以说,在修真空见之前,还要发菩提心、修菩提心;菩提心之前,必须要修出离心。出离心从何而来?要修苦、集、灭、道四圣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第一个,知苦,三界的苦要知道。三界的苦,苦苦、坏苦、行苦,我们知道了没有?苦苦,哪个都知道,大家都不愿意受嘛;坏苦,这个迷惑性就大了,很多人看到乐受来了,就忘乎所以了,「三界是苦」就忘掉了,要生西方的愿也就会薄弱下来。 这里我们再摆一个公案,这是我经常说的。在文革的时候,我被从五台山赶回上海,那时候,有一群小孩子经常到我的住处来玩,在我住的地方,隔一条马路,有一个里弄,住有一位寡妇,已七十多岁了,她是一生念佛。她是年轻的时候就失去了丈夫的,她就信佛了,一心念佛,《法华经》天天念,甚至于手抄本抄了三本。当我回到上海的时候,她从那些孩子们口里知道,佛教圣地五台山的经书都被收掉了,她就把自己亲手抄写的《法华经》供养了一部。这是非常好的,那时候经书都拿不到了,都是收掉了,新的也不准印的。这么一位老太太,是一个很善良、很虔诚的佛教徒,专志念佛,该是生西方的,但是在她临终之前一个月,那些小孩子就告诉我,这位老太太做了个梦,梦见她的丈夫在一个很漂亮的花园洋房里边向她招手,她也感到很欢喜。因为她从年青就守寡,看到丈夫来了,当然很欢喜了。那么我们这里看一看,这个「欢喜」,对她往生西方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吧?因为现在是坏苦嘛,这个「乐受」是坏苦。如果坏苦认不清的话,那么你西方去的这个「愿」,可以被减弱,甚至于丧失。 最微细的还是行苦。超脱了苦苦、坏苦,在四禅八定里边,第四禅以上,它是既没有苦苦,也没有坏苦,都是像定中的一些轻安的受,但是这个就是行苦。这个行苦是刹那生灭,一切跟着那个业转的。你现在修了这个禅定的业,固然能在禅天享受这个定中的安乐——轻安 ,但是一旦这个业享完了,你还得再随其它的业投生,甚至于下地狱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就是这个行苦,牵着我们的鼻子随着业到处转。 这是说三界之中真正的充满了这三个苦:苦苦、坏苦、行苦。苦苦,哪个都认得到;坏苦,很多人就迷惑了;行苦,更是认不到了,圣者才知道的。所以说我们要真正地把三苦都能够理解了,然后这个出离心才能生起来。 那么我们自己问问自己,这三个苦到底认识得够不够呢?如果不够的话,你这个「出离心」绝对是不究竟的;出离心不究竟,菩提心也生不起来;菩提心没有生的话,真空见也不敢修,这个无上部的灌顶你还是没有资格。那么你怎么修生圆次第呢?再说,无上部灌顶灌了之后,并不是说你就可以一往直前地去修密法了。灌顶仅仅是一个手续,是你受三昧耶戒的手续。灌了顶之后,还有很多的三昧耶戒,十四个重的,八个轻的,再加两个,还有五方佛的戒,都要守住。如果你不守的话,要是犯了根本的,下金刚地狱;犯了轻的,将来是生尸林里边去。如果三昧耶戒都能守住无有违犯的话,即使你这一辈子生圆次第没有修、什么密法都没有修,但是有保证:(最迟)十六生,决定成佛! 所以灌顶有灌顶的好处,但是灌顶之后,三昧耶戒一定要知道。如果你三昧耶戒不知道,糊里糊涂犯了的话,那你不要说成佛了,金刚地狱就是要去的了。所以说这些都要谨慎。灌顶是好,但是灌顶里边的一些要求,也要做到,否则的话,就如跳悬崖一样,是很冒险的行动。从这一点上说,我们对高的修法,固然要欣乐地去要求,但是一定要有一定的资粮之后,才能去修。资粮不够,不敢乱修。很多的居士跟我反映,他修大威德之后,出现很多的障。那就很明显了,资粮还不够。那怎么办呢?补修资粮,资粮赶快补起来,否则的话,你这个障出来之后,将来会中断。如果中断了、退失信心的话,那更糟糕了。 这是修出离心需要知道的。但这些知识,我们是不是自己看看经书就能够得到呢?有一居士告诉我,他看经书看了很多,但是呢,还是无从下手。根据我们格鲁派的传承,我们是这样看的:经书,固然你有文化,可以自己看,但是你自己看,是不是符合佛的意思呢?不敢说。大家知道,我们汉人有这句话,同样一个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法是不一样的。当我们以自己充满烦恼的第六意识看佛经的时候,反映到我们脑子里的是不是真正佛说的原意?这个,就不敢说了。戴着有色眼镜的话,看见东西,都要变形的。比如说,我们以前小孩子在「上海大世界」照那个哈哈镜,那简直不像的,一个人,这个镜子一照,一会儿变成又胖又矮的人,一会儿又成了个又瘦又长的人,跟原来的样子,全部变掉了。那么我们自己看经书,是不是能够保持佛的原意呢?谁也不敢说。而根据藏地格鲁的传承,是这么看的:自己看的经书,是不起作用的,都是第六意识的虚妄分别。那怎么办呢?一定要从善知识那里得到传承的教授教诫。这个传承的教授教诫,是哪里来的?是师父教的。师父又哪里来的呢?他的师父教的。他的师父又是哪里来?是他的师父教的。……最高的师父是哪个呢?释迦牟尼佛。那么这一层层教下来的传承,如果法流清净、没有断的话,这个教授教诫是可靠的。 海公上师曾经打个比喻:有位钦差大臣,他到昆明去办事情,但是到了那里之后,水土不服,总是害病,怎么办呢?一位医生就告诉他,要吃家乡的水。家乡的水,过去没有火车,更没有飞机,运过来都臭了,怎么吃呢?他说:有办法。那时候赶路是乘马的,到一定的路程就有一个站口(驿站)。于是就叫人从他家乡取水,用马运过来,每到一个站口,那里有井嘛,把水倒在井里,第二天要启程的时候,把井里的水打一口袋,带着赶路。每到一个站口都把水倒进井里面,第二天再把井水打起来赶路,这样子把水送过来。我们想一想,家乡的水,一口袋,并不多,从他的家乡——假如说是北京的话——一直到云南的昆明有多少站口呢?那个水,我们看,几乎已经将家乡的水换得恐怕都没有了,但是有作用,他水里的细菌,蔓延在整个井里,这个井里都有着家乡水的气氛,虽然经过那么多的站口,运到昆明来,一吃就好了。那就是「传承」,虽然经过很多的祖师,每一个祖师的修证也不一样,但是原来气味没有丧失,那么「吃了」(如理行持,真修实干)呢,那些「水土不服」的「病」,就会治好的。也就是说传承的见,是必要的;自己看的书,是不起作用的——不能由此来指导修行,如果你依它来修行,可能会出毛病的。所以一定要有传承,清净的传承就会起保证的作用。海公上师打的这个比喻很恰当。 自己看书不行,那么该怎么办呢?根据菩提道次第,第一步就是要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之后,听闻正法,听他开示、教授教诫。这个也是要有传承的。然后,如理思惟。听闻教诫,我们接受的是闻慧,听了之后,仅仅是一个认识,这个认识要跟我们的思想合在一起,那要经过思惟、考虑。如何把自己的身、口、心跟所听闻的经、律、论等等教授教诫的距离拉拢来,乃至合而为一,要多多地思惟。这也是修,思惟修。真正的修,是在定中。定中把这些道理观察修之后,得来的果,就能产生一定的正见,也能断烦恼。所以说,真正的下手之处,要从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开始,所以今天我们还是从这方面讲起。 依止善知识,有的人就说,出家人嘛,都是师父,他们都是善知识啦,我随便碰到个出家人向他请教就可以了。我们说,这个还是要有一定的简别。出家人,当然是师父了,要恭敬、礼拜、供养,这是对的,但是,要做善知识的出家人,却是有条件的,不能随便碰到某一个师父就向他请教、求法。大家都有体会吧,现在的出家人里边,也有些修证很好的,也有些不懂的,甚至于有些修气功、外道的。若不加简别,你随便碰上一个,他如果不是修佛法,而是修外道的,那你怎么办?你也成了外道了。这是很危险的。 所以说我们对出家人要恭敬、礼拜、供养,这是一定的,但是要请求他传法、向他学法,这样的一位善知识,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呢?这个在《庄严经论》里有提出它的要求,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里也引了这个条件,它就是说,要十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戒,持戒严谨、戒行清净的。我们的身心都是烦恼作主的,无始以来正因为烦恼做主,才使我们受了很多的苦。那么现在我们要不受苦,不要随烦恼走,那跟哪个走呢?第一步,依戒。戒是佛制的。佛,洞察一切因果,知道这么样子做会感苦果、那么样子做感到的是乐果。依戒行持的话,是绝对不会感苦果的,是保证我们不受苦的一个方便。所以说我们要选善知识呢,这个善知识,第一个条件是,一定要严格地依戒行持、以戒来调伏自己的身心——依戒而行的,这是第一个要求。第二个要求,在持戒的条件下,使心能够静下去,趋向于入定。第三个要求,心静下去之后,能产生般若智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嘛,这个「慧」,是能断除烦恼的。 就是说,依戒、定、慧来调伏、断除烦恼的,这是对这位善知识的前面三个要求。这是从「证」方面来说的了。佛法有教、证二法,「证」的方面就是修持的方面,要依戒、定、慧,但是「教」的方面,也不能少,缺了一个支分,就不完整了。有「证」,必须要有「教」。 那「教」是什么呢?就是第四个条件,要通达教理,学的经教要丰富,不是仅仅学一部经、一部论就算数的。我们说佛的果是圆满的,佛的成佛的因也是要圆满的因。这个圆满的因从何而来?要从圆顿的教法中来。所以说,真正能做善知识的,他对佛的教法,一定是要有圆满的,都要学会,仅仅局限于一经一论是不够的。因为佛万德圆满,成佛的圆满的因我们要得到嘛,所以我们要他(善知识)指引我们的路呢,当然,他必须要通达圆满的教法。这是第四个条件。 第五个条件,教法是讲缘起的,更重要的,要通达空性。通达空性之后,才能解脱生死,才能成佛。《心经》不是一开头就说了吗?「照见无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苦,怎么除掉?要「照见无蕴皆空」——一切法自性空,然后一切法当体是空,苦从何来?流转生死的却是哪个?没有了。没有了,苦也没有了,受苦的人也没有了!所以说,空性是一定重要的。所以不但要能够通达缘起的教,还要通达空性。 这个善知识的要求,六条是自利的,而利他方面的还有四条。哪四条呢? 第一,说法要善巧。我们虽然自己学了很多,但是说法不对机,那样子对众生还是没有用的。 这个公案,大家都记得吧:舍利弗有两个弟子,一个是打铁出身的,一个是洗衣服出身的,舍利弗教打铁的修不净观,教那个洗衣服的修数息观,结果他们修了很久,不成就。后来去问佛,佛就问他们:你过去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我是洗衣服的。佛说,你修不净观。又问另一位:你过去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我是打铁的。佛说,你修数息观。就这么一调,不久,都成就了!为什么?洗衣服的,给那些病人什么的洗衣服,脓、血、大小便的,这些很脏啊,修不净观,很快,不净就生起来了;数息观呢,那个打铁的,打铁,一、二、三、四地打,那么他数息,一、二、三、四,这么样子一数,也很快地成就了。那就是说,说法对机呢,对众生有益、很快成就;如果不对机的话,他就不能成就。所以说,不但自己的教法丰富、通达空性,说法还要对机——善于说法。 第二,就是说法的动机。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名利,也不是为了地位,更不是为了权力,是为了众生,解脱他们的苦恼。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现在的父母。他们有的在地狱受苦,有的在做畜生给人家杀来吃,有的在饿鬼,几年吃不到一口浆水,乃到大小便都吃不到,乃至于人间也有很多人在受苦,有害绝症的、有横死的,生老病死等等苦的,这些有情,我们就是要度他啊。那么从悲心出发,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更不是为了红包。这又是一个条件。 第三,就是利他要有勇悍。利他的事情,很辛苦,往往还要遭到一些挫折。你是好心度他,他还骂你——你这么搞,你看你干啥东西,你说错了,你不是对的,你要害我……等等,甚至于他还要用暴力对待你。那么这样子的情况之下,我们要有精进、勇悍的心,不退。 最后一个,就是说,离开厌倦。一些居士,滔滔不休地讲一些话,不要厌烦,这是从悲心出发,好好地度他。 总之,我们说,具备这么十个条件的人,才可以依止他学法。那么有人说了,现在我们去找这样的人,哪里去找呢?确实,是不好找。有这个条件的是做不到了,不好找了,那么放低一点,有没有?这个,放低一点呢,我记得是藏地的一位大德,博朵瓦,他说,这十个做不到的话,那么五个一定要有,就是戒定慧三学要有、通达空性要有,还要有悲心。这五个有了,也可以了。但是,现在是末法时期,我们看看,要通达空性——不要说证到,我刚才说的,在藏地讲一部《广论》,通达毗钵舍那的人,在法尊法师那一班里边,毕业的只有他一个。那这样也很稀少啊,我们哪里去找呢?这五条,也不好找嘛。这五条:有(精通,实修)戒、定、慧,通达空性,有悲心。这样子五个条件的人还找不到的话,我们就根据近代的大德,康萨仁波卿和帕绷喀大师,他们两位的标准。 康萨仁波卿说,在十个条件不够的情况下,只要他是持戒精严的,同时以悲心出发、度众生的,就可以依止他。那么他经教不通,怎么办呢?我们至少可以跟他学戒嘛,也可以至少跟他学悲心啊。我们说成佛,是智慧、悲心圆满,那么悲心就可以跟他学了;那么戒,戒上边就是定,定上面是慧,戒学好了,定、慧也会得到。所以说,如果这一位善知识持戒精严,而且有悲心的话,我们也可以依他为师。反过来,假如说他其它八个都有,而戒不精严、悲心没有或者悲心稀少的话,能不能依止?不能依止!这个很要紧,戒是最重要的。这是康萨仁波卿的标准。 帕绷喀大师的标准,他说,我们要找善知识,这位善知识,他把利他重于利己,就是说,对自己的利益放轻,而对人家利益重视,这个人就是大乘的根器了。这是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不重于现世,而重于后世。那也就是说增上生了,现世可以放弃,现世的一切名闻利养、世间八风都可以放弃掉,而后世的增上生、成佛的基础是要求的。这样的人,也可以去依止。 那么这个标准,大家记住,你们要学法,要根据这个要求去做。十个功德的要求,太高了,五个恐怕也很困难,而这两个,现世可以找。 再重复一遍,康萨仁波卿的标准:第一,是持戒精严的,比丘戒一丝不拘的;第二,一切弘法利生的事业,动机是从悲心出发的,不为名利、地位、权力,不是从这个出发的。这样的善知识,可以依他为师。帕绷喀大师的标准:这一位善知识,他是利他重于利已的,一切以众生的利益为重,个人的利益撇开的;再一个,侧重于后世的增上生,不重于现在的得失。具备这两个标准,也可以依他为师。就是说,我们要真正研究佛法,一定要找个师父,这位师父是怎么样子的师父?就是这样子的师父!就如上面说的。这是大善知识教授我们的,不会错的。依这个去做,我们决定会走上正路。 这个就是我们一开始进入佛教就要找的善知识。善知识,不是听人家说「哦,这个人了不得」就好了,要亲自去观察。观察的时候,最少的要六个月,乃至六年都可以。所以说,不能随便。你一依止之后,那就要跟着依止法,好好听话。不能犟着、不听话。那就不行了。没有依止之前,要仔细地观察是不是够格;既然已经依止了,就不要随便地调动了。这个违背依止法呢,有过失的。 这里就把如何找善知识的标准,给大家说了。找到善知识之后,我们如何依止善知识,这个也很重要。有的人,开始,听到某某善知识名声很大,兴冲冲地依止他,依止了不久,就看了很多的过失,甚至于毁谤、背叛,跑了。这个,罪很大。这个等一下我们要讲,这个罪是极大的。 我们依止善知识之后,如何依止、以什么方法来依止,书上分了两条:一个是意乐,意乐是心里的意乐心;一个是加行,该怎么做。心里边要怎么样的心态去依止,事上对这个依止师该怎么做,以这两层来说。 这个意乐心,是根据《华严经》里边,讲了九种心,以这九个心来对待善知识。我们略略地介绍一下。 第一个,放弃自己,来听善知识的话。众生的烦恼,从哪里来?从我执来的,我执是烦恼的头子。从我执出发,有利于我的,就贪求;不利于我的,就要排斥,甚至于消灭它,那么贪、瞋、痴都来了。所以说真正的烦恼的根子,在我执上面。现在我们要依止善知识,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了,把我执撇开,一切听善知识的话,善知识叫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把自己想怎么怎么的,丢开。这是一个困难的事情了。无始以来,我们都是自以为是地在那么做,今天呢,我们要放弃自己、要听人家的,有的人就不情愿了:我为什么要听你的?我自己自由不好(不可以)吗?我来做你的奴隶啊?——不是这个意思。因为我们自己没有修行,我们做的事情往往错谬,我们与其以自己错误的烦恼去做、受苦,不如听这个善知识,他学了很多佛法,他的标准很高嘛,那听他的话不是更好吗?他以佛法来教导我们,依他去做,不但不受苦,将来还慢慢地会成佛,当然这个效果是大大不一样的了。我们看到这个利害关系了,我们应当知道,自己没有修行过,对于佛法不了解,就不要自己讲一套,「自以为是」这个法(心)一定要放下,然后,听善知识的话。 那怎么样子做?后边就要讲到了,要求把善知识,看他的功德,看到什么程度?要看到跟佛的功德一样大。这个不容易。这个仔细的观法,在帕绷喀大师的《掌中解脱》里讲得很多,我们这里当然了,解说这一些,一天的时间是不够的。 要修佛法,最困难的是打破我执。第一道难关——把善知识当佛来看,一切听善知识的,把自己的我执丢开,这是第一个、最难的一个。第二个最难的难关呢?发菩提心。我们从来都是为自私自利而追求、造作一些事情,结果呢,造了很多恶业、受了很多的苦,现在我们要放弃自己,把自利都全部丢开,把利他的事情全部拿起来,这又是一个跟我执恰恰相反的事情,所以说也是很困难的。修行,最大的困难,一个是依止善知识,把他跟佛一样地看待;第二个,发菩提心,把自己的利益全部拋开,为一切众生,甚至于牺牲自己的头目脑髓,也是为了利益众生。这个很难的,但是,难是难,有方法的,依着佛的方法去做,难的也可以做得到,不要因为难就不做了,那永远受苦了。 这是九种心中第一个,如孝子心,对善知识,要放弃自己的自由自在,就是说我一切都听善知识的话,自己呢,不要自作主张了。 第二个,如金刚心,对善知识的信心,任何人也破坏不了,就像金刚那样的坚固。很多人,开始很好,后来碰到一些恶友恶知识,说,唉哟,你依止他干什么,他有什么了不得?他很多过失的啊,他有哪些哪些都坏得很呀。这么一说的话,你心动摇了,那你这个信心退失了,你这个依止法就破了。所以要有坚固如金刚的心,任何人不能破坏我们的这个信心。 第三个,如大地心,要跟大地一样,一切事情,负担起来,不怕麻烦,师父叫你怎么做,再大的事情、再困难的,都要做。大家都知道,弥勒日巴尊者传,大家都看过吧?一般都看过。他的师父叫他造屋子,石头一块一块地搬好,搬起来造,造好了,说,不对!拆掉!不但拆掉,还要石头一块一块地原地摆好。这样子折磨了好几次,一般人都不干了,哎呀,是你叫我造的,你说又错了,又叫我拆,这搞来搞去干啥呢?这个,不退!再大的担子,肯承担!要生这个心。这个担子担起来之后,一切苦恼,忍得下去,如轮围山心。 还有,最下贱的事情还要做,如除秽人心。那是扫除我慢嘛。假如说师父叫你扫地、除粪、打扫厕所,也做。这个好啊,这些东西除我慢的嘛。人就是慢性高,要做高贵的事情,不愿做下贱的事情。那么就是要什么事情都肯干,不要我慢贡高。 还有一个,就是说,再重的事情、再难行的,也去做,如乘心。 师父骂的话,不起瞋恨心,如犬心,就像狗一样。狗,你再骂它、打它,它对你还是摇尾巴。我们对善知识,也要有这样的心。有这样的心才能够得好处。并不是叫我们做个狗,人怎么是狗呢?这是如何从善知识那里得到好处,要有这样子的心。……这九个心,大概就这些了。   另外,对善知识,你要依止他、如法地依止,就要有信心,这个信心从何而来?天上不会掉下来,地下也不会长出来,自己心里也不会冒出来。那从何而来呢?要修来的。怎么修?就是观师的功德。观功德呢,很难,观过失却很容易。一般人在师父身边的,总是找过失。藏地有个格言:越是靠近上师的人,他越容易退心。为什么?以烦恼的心看上师,都是看的过失,功德倒看不到。那么这样的人,就危险了。所以我们要观功德,不要观过失。这个观的功德的高度是怎么样子呢?要像佛那么的高度。因为诽谤、看过失,对一般人,容易生起来,而在佛身上,哪个找过失呢?不会找了,佛是万德俱全的。如果你把师(善知识)的地位看到跟佛的功德一样大的话,那你绝对不会看过失了,那就保险了。 所以说我们观师的功德,要提高到佛的高度。但是这个实在说是困难的了:我明明看到的是凡夫,怎么他是佛呢?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有神通广大,什么十力、四无畏等等,他啥都没有,我也看不到嘛。 这个我们要这样看:我们是凡夫,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要看到佛的三十二相的应化身,是什么样子的众生才能看到呢?要得到法流三摩地,把一切业障清净了,我们看到的佛,才是这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应化身;如果是佛的报身,那得要登地以上,才能看到;而圆满的法身呢,佛与佛相等,才能看到。所以说,我们看到的佛,只能够是凡夫身——佛在我们面前现的就是凡夫,因为我们的业障盖住了,我们看不到真正的佛,法、报、化三身都看不到。 正如藏地经常说的一个公案:无著菩萨修慈心三昧,要见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慈心成就的人,要见弥勒菩萨,那就要修慈心三昧了,自己慈悲的心成就了,那才能见到弥勒菩萨。他修了三年,见不到,就退心下山了,路上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根铁棒子在磨,无著菩萨就问他:你这是干什么?他说:我磨个针。噢,这么大个铁棒子磨一根针,你磨到哪年去啊?哎,你怎么这么说呢?我天天磨、天天磨,铁棒子只会小下去,不会长出来的,哪有磨不成功的呢?——哦!无著菩萨一听,开悟了:他磨个铁棒子还那么耐烦,我是要修慈心三昧,怎么马马虎虎就走了呢?回去又修。又修了三年,还是没有印象,又下山了。他下山之后,路上又看到一个人,拿一条哈达,在石头上这么刷,轻轻地刷,他问:你在干什么?啊,这块石头不平,我把它磨平。这个石头那么粗,哈达那么细,你这样磨,磨到哪一年去啊?哎,你怎么这样说啊?我天天磨,石头又不会长的,我磨一天算一天、磨一天算一天,总有一天会磨平嘛。噢,他又感到这个要下功夫,又回去,回去再修。又修了三年,还是没有印象,又下山了。这次下山呢,看见一个癞皮狗,下身都烂完了,都是脓血,他是学过医术的,像这一类的病,要把这个毒吸出来之后,才医得好。他因为是修慈心三昧,看这个癞皮狗,虽然是个狗,也很臭,但是已修了那么久的时间的慈悲心了,那么也起个慈悲心,勉强去帮它,在它疮口里吸脓,把毒吸出来。第一下吸下去,哎呀,吃到嘴里,恶心得要吐,唉,这个,不好搞。但还是耐烦,再慢慢吸。吸到后来,不对了——不臭了;再吸下去呢,甜了,成了甘露了。再一看,不是狗,就是弥勒菩萨。那就是说,慈心成就了,就能见到弥勒菩萨;你慈心没有,弥勒菩萨就在你眼前,你还看不到,纵使看到了,一个癞皮狗。 所以说我们看到善知识,不要看他是凡夫相就不是佛,而要当佛的想。这个很重要。就是说,对善知识要敬重,多观他的功德,观得跟佛一样,那么我们的信心绝对退不了!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很多人就观过失,开始,依止法做得很好,后来就慢慢地退失信心,甚至于诽谤、背叛。要避免这个呢,就要多修信心。 另外一个,修敬心,恭敬的心。假如说相信了,不恭敬,也不好嘛。欲要得法益,应该修恭敬,「一切功德从恭敬中来」,这是印光大师说的话。这个一样的,佛法都是一样的,要从善知识那里得到法益,一定要恭敬。有的人求法,好象是「你没有人传法了,没地方送了,就把我喊来,喔,总算你传了个法」。这个是完全错误的想法。「法」要「求」的,不求不给的;「法」是最珍贵的,不能随便乱给的。这是说恭敬心很重要。 那么恭敬心从何而来?从思惟善知识的恩德而来。我们要想一想,我们之所以能够得到现在的这个地位,生活很安全,生活有保障,也能够平稳地学法,都是善知识加持我们的。过去善知识给我们说法,使我们归依三宝,受过五戒,修过十善,才保证我们的人天身,得到增上生,碰到佛法,现在在善知识的摄受下,我们是如何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慢慢地对佛法了解、甚至于能深入,对法也能够起修习的信心,修习的能力都生起来了,这个,都要归功于善知识。这些要多多地思惟。最好的参考,《广论》当然很全面了,但是帕绷喀大师的《掌中解脱》,讲得更具体,是针对现在的人来说的,所以对现在的人看起来呢,感到更亲切一些。 我再说一遍,介绍你们看一看帕绷喀大师的《掌中解脱》,如何对善知识修信心、如何对善知识修敬心。修信心,观功德;修敬心,观恩德,对我们的恩,要多思惟。这样子,我们可以对善知识信心不退,同时,恭恭敬敬地学法、得好处。因为我们知道,从我们开始起步、一直到成佛,这个道路,需要善知识带路的。我们到北京去,如果你一个人,从来没有出过门的,你连方向都摸不着,总要一个人带你走吧?带路的人,就是善知识了,没有他,你走不到北京,你乘什么车也不知道,东南西北也辨不清楚,你怎么走呢?何况这是成佛的道路。这些世间的道路,我们无始以来走过很多次了,但是现在都忘了,而成佛的道路无始以来从来没有走过,离开善知识,你怎么走呢?所以说,这个事情(依止善知识),一定要把依止法做好,然后善知识的益处才能得到。 下边,我们大概介绍一下,因为这个内涵很多,我们不能全部都说,就依止善知识有什么好处,这个我们稍微介绍一下。 依止善知识,有什么好处?第一个,能够很快地走上佛的地位。怎么说依止善知识可以很快地成佛呢?这要从两层方面来看,我们根据善知识的教授教诫好好去做的话,决定稳速成佛。《五字真言》中叫「稳速登」,能够很快地成佛。再怎么说呢?这里是修密法的了,大家上师供都念过吧,「谁之悲心使我大乐界,乃至三身胜位现世成」,谁之悲心?上师的悲心,使我这辈子,佛的三身、这个殊胜的地位能够证到。就是说,上根利器的,即身成佛;根器差的,或者是十六生,或者再多一点。总之,依止善知识,成佛决定不要三大阿僧祗劫、决定能够缩短时间。这是说依止善知识的好处。这个颂,大家上师供都天天念,这是善知识的功德了,他可以使我现世佛的三身殊胜的功德都能证到。大乐界,空乐无分的境界得到、证到,只有依止善知识;没有善知识,得不到的,没有那么快的了。就是最快的,现世成就;慢一点的,十六生——灌过顶(无上部)的,十六生决定成就。 这里我们要提一下,在般若经里面常啼菩萨,他到处参访,见了很多佛,法流三摩地也得到了,就是进了资粮位。见了佛之后,我们说,佛嘛,比善知识还高了,这样该满足了,但是常啼菩萨并不以此为满足,见了很多的佛,他还要参访他的善知识,那就是上师了,最后他就碰到那个法涌善知识,给他说法之后,马上登八地。这就快了。 这是什么原因?佛,固然功德很大,但是,真正得好处的呢,要跟自己宿世有缘;宿世有缘的善知识你碰上之后,一下子可以给你极快地成就。常啼菩萨见了法涌善知识(他过去的有缘善知识)之后,一下就从资粮位登地,登到八地,不是初地。那么这个是快了。见了佛,也仅仅证到法流三摩地,还是资粮位。这并不是说佛的功德不如善知识大,这是有缘没有缘的问题。 我们在南无寺,当家师就说:医生,这个技术高低不是重要的,在于有缘没有缘。在康定有一个很好的医生,当家师去看病,没有效;而这位医生下面有个徒弟,在诊所里边没有人请教、闲在那里打瞌睡的,他偶尔请教一次,一下子病就好了。那就是说有缘了。有缘的,正好碰上了,病就好了。那善知识一样的。善知识无始以来跟你有缘的,你找到他之后,一下子就把你抬得很高了;佛的功德很大,但是你跟他没有缘,你接受的很少——即是说,佛的功德能量是极大,我们接受力没有,我们的接受力跟他的缘阙,只能接受这一点点东西。所以说,善知识,可以使我们很快地成佛,这是有依据的。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说,我们供养佛,因为我们没有碰到佛,我们供养,只是供养,佛到底吃不吃?我们不知道。你供养善知识,善知识就是佛的化身,佛都摄在善知识里边,善知识做佛的事情,你供养善知识之后,不但是你供养了,他还吃下去了,欢喜了。这个,效果就不一样了。你这样子的亲侍他吃下去,「欢喜乐受」了,那感的福报就「无量无边」,这个福德资粮一下子就完成了,所以说呢,很快成佛。这也不是随便说的。 而且,如果你这辈子好好地依止善知识的话,下辈子,这个等流果,生生世世都会碰到善知识。反过来,假使你这辈子远离善知识、亲近恶知识的话,下辈子要找善知识也找不到了,那是等流果,而恶知识却成群结队地在你身边纠缠,那就跟着恶知识跑、造恶了。所以说,要发愿,生生世世不离善知识,那你生生世世绝对会碰到善知识,这是等流果。关键还是在于你这辈子对善知识要如理地依止、不要离开。这个话,也不是我说的,宗大师乃至历代的祖师,包括现在的佛爷,都这么说。 还有,依止善知识、听了他的教授教诫,可以不到恶趣去,不堕恶趣;烦恼,也可以轻下去。在善知识的教授教诫之下,你说你要随随便便起烦恼、作恶业,不敢嘛,无形中就把你的烦恼减轻,恶业就不造;不造恶业,当然恶趣就不去了。你假使是修菩萨道的,在善知识的引导之下,也可以不犯菩萨戒,好好地守住正知正念,这样子功德能够慢慢聚集,成办现在的增上生的利益,乃至究竟的成佛度众生的利益,都能够很快地成就。 这是依止善知识,我们简单地说,有这么多的好处。反过来,假使说,不依止呢?那就不好说了。 我们另外再说一个,就是刚才说的,对我们这个业障深重的凡夫来说,即使见到佛,也只能现个凡夫的样子给我们看。佛要度众生,必须要靠有缘的,跟你有缘才能度。我们念上师供「无数诸佛出现未就驯」,过去那么多的佛出世了,我们没有缘,度不了,那么怎么办呢?现在的善知识碰上了,佛就借这个善知识的身来度我们,这是最恰当的——因为再高的身,我们看不到,不要说应化身,报身更看不到,那么就现比丘身。如果现一个凡夫的在家身,那就不殊胜;如果现一个畜生身,更不殊胜。那么最恰当的,就是现上师的比丘身,这个是佛度众生的一个善巧。 《上师供》有一个颂:「如来三智三身幻化轮,方便善巧变化欲影事……」这个颂就是说,一切佛的三身,都摄在上师的体性里边、三密的体性里边。三密就是身、口、意三密。就是说,上师即一切佛的化身,佛即一切金刚持,他的道德体性里边流露出来的一切度我们的上师,都是佛(金刚持)化的。这个道理,大家要知道。所以,在上师供里边:「如来三智三身幻化轮,方便善巧变化欲影事;初业修行融和通常理,圆满大悲依怙所瓦德。」这个初业修行融和通常理就是现凡夫的身来度众生,因为在末法时期,佛没有办法现三十二相——我们看不到,只有现凡夫的上师身来度我们。 再一个,我们说《上师供》是个宝贝的书。我们观上师的功德——不是说要观功德、观恩德吗?这个,在哪里?「功德生源戒海广复深,多闻宝藏积聚善充盈,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恒常安住调伏所瓦德。」这是说上师的戒的功德,多闻的功德,乃至出离生死的功德。这是观佛的根本的功德。 接着,就是观佛的大乘的功德:「谁能具足依止世尊道,适合导师功德十种全,无余诸佛血统法之王,胜乘知识足下所瓦德。」菩提心,加上上师的十个功德,这是佛的血统。佛的血统传下来的,就是菩提心跟十个功德;有菩提心的,有十个功德的,就继承了佛的血统,这个血统就体现在上师身上。所以说,上师的一切功德,就是大乘的功德也在里边。 最后,是密乘的功德:「三门善护慧忍而正直,持重不掉默密智念存,欲影百忙纷动巧持真,获金刚主上师所瓦德。」这三个颂是连起来的,根本乘的、波罗蜜乘的跟金刚乘的功德,这三个颂都是观上师的功德。 再接下去,「无数诸佛出现未足驯……」,观恩德。出了那么多的佛,我们都没有缘,度不了,一直到现在,依然流落生死,但是这个上师,就现这个身来度我们,「为胜为导近行作成就」,现这个凡夫的身,一再跟我们靠近,把我们提上去,使我们能够成就。那就是观上师的恩德。 所以说我们念《上师供》,里边就是修依止法啊,既是观上师功德,也是修依止法。很多的法门都在这个《上师供》里边,都包括有,希望大家念的时候把这个心联系起来,跟菩提道次第连成一个整体——一个是学的,一个是修的,这二个是配起来的。那么这个里边,我们说,诵的时候,要多用心了。 依止的功德是这么大,那么不依止的过患呢?那就多了。 假使说,你不好好依止善知识,或者不如法依止的话,乃至毁谤上师,就跟毁谤佛一样了,因为上师是佛的代表。在这个时候,佛要度一切众生——大家知道,每一个人成佛都发菩提心要度尽一切众生的,那么佛的这个愿就是靠上师来圆满了。因为佛对你没有缘,无数诸佛出现了,你都没有得度,你碰不上,那么就靠上师这个缘来度我们。所以说,上师做的事情就是佛的事业。那你毁谤上师,就是毁谤佛。这个很严重。所以说,这个要注意。 第二个,假使你对上师起一个瞋恨心,这个瞋恨心不长,假使说十个刹那。这十个刹那,很短的时间,一个法一生一灭就是一个刹那,那是极短的时间,一秒种也不到,极短的时间。假使说你对上师瞋心连续十个刹那,那么这十个刹那的数字,要十个劫的善根都破坏掉了,自己过去十劫所种的善根,破坏掉了,而且还要以十劫的时间在地狱里受苦。那是很严重的。所以说,既然依止呢,千万不要去违背依止法。 再一个,你如果对上师不如法依止,起瞋心、毁谤,等等,即使最高的密法你拿到了,不能成就。我们说密法不是能忏悔一切罪障吗?对,五无间罪,这些罪人,是最重的了,无间嘛,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是最重的罪,但是这些罪人依了一些无上的密法,比如前面说的大威德法等等,他可以成就;而毁谤上师的人,再高的密法拿到手里,不能成就!这个毁谤上师就是很严重。假使说你是毁谤上师的,你拼命地修,管你显教也好,密教也好,修的很下苦心,苦行地修,结果你修的呢,不是佛道,修的是地狱。这么严重。因为你动机不对嘛。动机不对,方向就偏了,方向一偏的话,速度越快,下恶道越快。就是说,如果毁谤上师的话,再怎么用功也没有用,再好的法给你也没用。这个一定要提高警惕。 再一个,功德没有生的,当然生不出来;已经生起来的,会退掉。 还有一个,不要说下辈子,这辈子的苦也是够受的。这个,有一部经上这么说,假使有人毁谤阿阇黎的,他要感什么果报呢?佛就说,哎呀,这个事情就难说了,一说的话,世间上的人听了都要害怕,生恐怖心,但是可以略略说一下:将来的果报是无间地狱,在那里住的时间是无边的劫。这个果报极大。这是下辈子。那么现辈子怎么说呢?毁谤阿阇黎的,这些人是最愚痴的人,他要碰到什么呢?这辈子要碰到的,疫疠,就是瘟疫病,还有这个魔,还有中毒死掉、王难、火难,碰到毒蛇、罗刹、盗贼、非人的杀害……。现辈子就受很多的苦。后世,后辈子当然无间地狱了,不用说了。那么从这一点看,有一点智慧的人呢,不要轻举乱动。 而且,现在诽谤善知识,它的等流果,以后生生世世碰不到善知识了,碰到的是恶知识。恶知识就是让你做坏事的,不能修行的了。 所以我们今天就说了一个,什么呢?我们真正要修行,第一个是要依止善知识。这个善知识,不是碰上某一个出家人就是善知识了,要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前面说的,原则的有十个功德;略的,五个;在现世末法时期,康萨仁波卿跟帕绷喀大师的标准是两个,能够找到这两个标准的,就可以依止。依止呢,还要看了——功德,不是听人家说了就相信了,要亲自观察,最少六个月,乃至六年,在这段时间里观察,确确实实是好的,那么依止;依止之后,就要如法依止,不要再违背了。因为我们凡夫的眼光,往往是错误的,看东西往往会错。假使说两只船,对开,对面开过来的时候,我们的眼睛都看花了,这个方向呢,好象是它会撞过来一样,实际是不会碰上的;天上的云在走,而我们看见的,是月亮在走。所以我们眼看经常是错的。一支筷子放在杯子里边,一杯水中,我们去看,这筷子是断的、弯的,实际上是直的。所以说靠我们自己凡夫的烦恼的眼光看问题,经常会看错。那么要怎么呢?要听佛的话。佛的话,不能掺假,一定要是正规的清净法流等流下来的才好,那就依止善知识的教授教诫了。所以说,我们真正要学佛法,要不错误地修佛法,一定要依止善知识。 什么叫清净佛法?有的人跟我说,他现在好象是无所适从,到底学哪个法好?这个我们也要跟大家说一下,这是一个简别的标准。如果失去这个标准,很可能会弄到*轮功这一类的邪教去。现在藏地里边,黑教成了个合法的地位了。黑教是苯部教,是外道,但是现在藏地,黑教的上师到处灌顶,到处传法,政府也是公认了。那么这个我们要简别了。 什么样的佛法才是我们可以接受的?三个标准。第一个,是释迦牟尼佛亲口说的。梦中、定中得到的,不敢说很可靠,要释迦牟尼佛亲口说、从印度贝叶经翻译过来的。第二个,释迦牟尼佛说了这个法,经过历代祖师辨论,没有掺杂个人意见的清净法流。第三个,释迦牟尼佛说了这个法之后,历代祖师依这个法修,有修有证的。前面两个,经过辩论、没有错的,是教法;经过祖师修持、能够有证有验的,是证法。教、证二法,源头是释迦牟尼佛。是这样子的法呢,可靠,我们可以放心地去修。如果说中间、三个里边缺一个,不是释迦牟尼佛亲口说的,那要打个问号,是不是真的?如果是释迦牟尼佛亲口说的,没有经过辩论,里边可能渗了水了,这个对我们有害;这个渗进去的,不是佛的原义,那么要排除——这样子的法,也要谨慎,不要随便拿来就修。再一个,释迦牟尼佛说的法,经过历代祖师修了,没有修证的,那也是值得怀疑的,到底是不是真的?要是真的,依法修行,决定有修有证,有证验的。 这样子的标准拿到之后,我们可以不上当。什么气功也好,现在的什么*轮功也好,这些法,我们这个标准一看,不符合!不敢修!也不会上当了,至少你不会去修了嘛。所以上当的人呢,都是看了一些稀奇:嗬,有神通,把病治好了……。这些鬼神也会啊。一看到这些稀奇、上当了之后,甚至于执迷不悟,把自己都杀掉了,烧死了,把父母都杀掉了,这个将来感的果是什么呢?那是害怕得不得了的,五无间罪都造了! 今天,我讲的是比较杂,但是对初修的人来说,有一定的好处。如果依这个标准去做,以后的路是顺的。大家念过《五字真言》吧:「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你如法地依止,找到如量的善知识如法依止的话,第一步就正了,第二步也不会错,乃至从依止法一直到止观双运成佛,这条路子是稳速能登的,很快、很稳的能成就。假如说你第一步错了,初一错了,初二初三……全部错完了,以后要得到止观双运成佛的,就成问题。所以说,这个法(依止法)看起来很低,实际上,从开始进入佛道,一直到成佛,都管用的;离开了善知识,一切成就不会有的。 再一个,依止善知识的方法,这个《事师五十颂》,希望大家看一看,尤其是受了无上部灌顶的,这是第一条三昧耶戒,绝对不能犯的。其它的几条,还是要注意。因为无上部的灌顶灌好之后,只要你三昧耶戒不犯的话,十六生,决定成佛,这个是佛下了保书的;即使你现在不修,一样的,十六生,决定成佛。这里大家大概都灌过顶吧?已经得到这个殊胜的加持,就要好好地保持这个加持,能够得到效果的话,三昧耶戒一定要好好地守护。         回向偈: 所有益我善知识 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 于我常生欢喜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 及诸佛子众围繞  于彼皆兴广大供 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 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 尽未来劫常修习 十方所有诸众生 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 灭除烦恼尽无余 悉除一切恶道苦 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剎尘劫 十方利益恒无尽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法王宗喀巴 圣教日兴隆 违缘俱消灭 顺缘悉增长 自他三世善 回向二资粮 无垢亦无染 法炬常明耀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