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开仁法师

「佛法概论」简介(佛宝及僧宝)2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佛法概论」简介(佛宝及僧宝)2

  开仁法师LA弘法﹝二﹞

  讲题:「佛法概论」简介(佛宝及僧宝)

  地点:美国洛杉矶

  日期:8/4/09

  第二节 佛法的创觉者 ── 佛

  「佛法概论」最主要讲的是三宝,上一堂课讲了法宝,这是主要的内容,现在要说明的是佛与僧,这两者是属于人方面的,不是抽象的「法」,人与我们较亲切。

  佛陀觉悟的人,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八十岁入灭,生为太子,舍去荣华富贵,毅然决然的出家,成道后是有再回来渡他的父母,虽然佛陀是私自出走,但后代的人出家还是要遵循父母的同意。

  佛陀出家的真义

  佛陀是看到人们的生老病死而出家,于菩提树下他思惟的是:为什么人会老死。因为这个问题的思惟而觉悟了「缘起」,我们是因为有「生」才会有「老死」,所以我们要学习「不生」,要去观察如何能不要「再来」。

  真正的出家是一种大丈夫的心态,平常我们都只爱自己的家人,而他将这个界限打破了,所有的众生都是他所爱护的对象,当他打破这个我执的时候,所有的众生对他来说是一视同仁。这种我执如能从心里面连根拔起的话,就会尽其所能将自己所知道的教导众生,当然时间到了他还是要入灭的,但世尊于四十五年中所讲的法,我们这辈子要完整研究,也没办法研究完。

  所以出家是「为家忘一人,为村忘一家,为国忘一村,为身忘世间」,一个出家人是要有这样的心愿,其中「为身忘世间」不是忘掉世间逃避现实,印顺导师的解释为:「忘却我所有的世间,勘破自我」。一般人即使能爱家,爱村以至爱国,但到生命要结束时最爱的还是自己,一般凡夫还是爱自己比较多,如果把这个「身」看做不是自己的,就不会受此最难破的一关的限制,不从自我的立场来看世间才是真正的理解世间,进而救护世间。一般我们的分别心都很强,假如我们要做到无我的话,这是要慢慢提升的。因此真正出家的意义不是离开家庭反而是更接近了人间,因为看破了自我的、私有的家庭、个人,而把自己给了所有的众生。

  佛陀觉悟中道而成佛

  佛陀是觉悟中道而成佛,他不会只是追求禅定或者苦行,定乐与苦行不见得就有智慧,有的认为多吃苦就是修行,这不见得有意义的,无意义的苦行有时只是「我执」的另一种表现。

  即人成佛教

  佛陀是由人而成佛的,他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们照着做的话同样也能成佛,这是佛的教育,他是说大家都能够成佛,而不是永远只能做他的弟子,他不怕人家成佛,只怕你不成佛。

  人会能够成佛是因为人有三种其他道中所没有的特质:

  ˙ 忆念胜

  这是会让人产生智慧的记忆力,如我们在一个地方跌倒了几次以后,我们就会记得那个地方会让你跌倒,但动物或者其他道众生不见得会有此能力。我们知「苦」了以后,想到要修行不要再有这种苦,时间久了,累积经验,常常可以让我们避开一些障碍,少走一点冤枉路。正常来说;人的经验是智慧的累积,我们年长了也会累积了一些智慧,但我们的孩子是否一定照着我们的智慧来做,那是不见得的。从古以来,这么久的时间里有太多的人留下这种智慧财产,我们的孩子可能不适应我们的这一套,而适应另外一套的,只要是真正的智慧,那是没关系的。

  ˙梵行

  「梵行」于佛法里面的意思就是希望除恶向善,清净心,惭愧心。我们如果没有惭愧心,那跟其它动物就没有两样,泰国的阿姜查说:于修止观时,如果你想要让你的mindfulness(正念)越来越强的话,你的惭愧心要不断的提升。比如这支香我们坐的不好,要反省为什么坐的不好,这就是要有惭愧心,这就能由惭愧、反省中让你的Sati(念)越来越敏锐,越来越坚强。以后就会非常的注意不离开你的所缘,一离开的话就是「放逸」。

  ˙勇猛胜

  勇猛胜就是坚忍,人的坚忍心就是达不到目的誓不低头,也是一种愿力。如学习打坐,一定要到有某种念力的提升,才觉得说我在好好的用心学习,不要太容易放弃学习成长的机会。

  自觉与觉他

  自觉

  佛是觉悟缘起的,这种知觉性是很有意思的,我们在打坐时后要培养我们的正念正知,我要清清楚楚的了知觉知我的动作、呼吸,这算是自觉吗?也算的,觉察自己身心的变化,觉知的涵意是能够了知所有生命的现象,以及外在的所有一切,自觉性强的人一听到了善法就会自发自动的去做了,如打坐昏沉了,自己就会很惭愧的。《法句经》有一句话说:「愚者自知愚,彼即是智者」,一个愚笨的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他就会想办法来改善。

  觉他

  自觉是佛陀的功德,觉他是「佛陀的真实道为时机所限,慧命寄托予僧团」,把自己所了知的教法传下去,除了教法之外,还要有全心全意实践的人,就是僧团,由僧团承担这个传承的重任。所以我们如果还能看到出家人的话是很有福报的,有些地方是看不到出家人的。我们下辈子到那里,能不能看到三宝还不知道,今生能跟三宝结善缘就要结深一点,下辈子到那里都没关系但不会离开三宝。

  佛陀是创觉者,觉悟的人,佛弟子虽然也是觉悟缘起,但他是后觉,释迦牟尼佛是先觉,所以称「创觉」,先觉觉后觉,后代的弟子虽然也是证悟的人但他们是属于后觉。佛陀也称为阿罗汉,弟子们也有阿罗汉,但他们不能称为「佛陀」。

  佛自觉的正法就是「缘起」,如果代代都有人证悟缘起的话,那佛陀的法身就会常在不灭,就是有人照着佛陀觉悟的法去做,那佛的法才会不灭。「觉他」就是佛将此重任交给僧团,僧在法在,正法久住。

  第三节 佛法的奉行者 ── 僧

  我们所说的「僧」不是指一个人,指的是三个人或四个人以上的僧,如果一个道场要组织僧团,那至少要有三个师父,一个人不能成为僧。出家的制度让一些有心人可以专心的修习佛法,住持正法。

  「佛法虽是探本的,简要的,却是完成的。在传布中,可以引申、阐发,可以作方便的适应,却没有修正或补充可说。」,释迦牟尼佛所觉悟的法已经圆满了,我们后代的人不管如何去发挥,去讲解,都在其范围内,没有人可以再有其他不同的体证,佛的法已经是最圆满的,我们只是住持正法。

  建僧有十种因缘,而这十种可以归纳为六种,就是僧团中有六种很重要的精神:

  ˙ 和合,大家和和气气,在一起要和气。

  ˙ 安乐,大家要安贫乐道。

  ˙ 清净,出家人要清净,有不好的要忏悔

  ˙ 外化,除了自己修行以外还要渡化众生。

  ˙ 内证,除了去建道场、盖庙渡化人间,最重要的是内证,就是自己要修行。

  ˙ 究竟理想,一为有实证的人,也有被教化的众生,这样让佛法、佛教可以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这就是十种因缘中的最后一个「正法久住」,让佛陀的梵行久住世间。

  六和敬

  僧团之中本身有「六和敬」:

  ˙ 见和同解,我们同住思想要一致,来出家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佛陀说:出家人共同的思想是为了解脱的,再来是帮助众生,这是佛陀对出家众的要求。

  ˙ 戒和同行,出家人要守共同的戒。

  ˙ 利和同均,大家所受的利益是一样的。

  以上是和合的本质,有了和合的本质,表现于身口意的也是和合的。

  ˙ 意和同悦

  ˙ 身和同住

  ˙ 语和无诤

  佛弟子有分出家与在家,于解脱上来说,真实僧就是依胜义僧来说是没有分出家、在家的,在家人也可以证果,有一些认为在家人也可以证到四果,有一些部派认为在家人只能证到三果。僧宝是体验缘起法的人,纵使是在家人也是可以称为僧,但是在事相上还是有分的。在家人于印度称为「白衣」,僧伽是穿黄色的,出家人又有分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还有式叉摩那尼,在家则分为优婆塞、优婆夷。

  导师认为僧宝,重视这种胜义僧﹝有修证、有体验法性的人﹞是很重要的,不管在家、出家。但是在这个世间上,纵使我们在家人有证果,我们都要恭敬有出家样子的人,于世间法上我们还是要随顺世俗的。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