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法师开示

其它法师:从龙树性空学探究轮回主体(普进)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从龙树性空学探究轮回主体
普进
闽南佛学

  前言
  佛教的根本论题是业果轮回与还灭涅槃。业是形成人生宇宙的基因,是人生宇宙展开的动力。如无业力,世界则将静止停滞,有了业力,有情又沉浮生死佛陀对业进行解剖,旨在说明生死的关键是什么?解脱生死应如何著手?如何从黑业转为白业,从烦恼菩提。在整个佛教思想发展中对此一问题的争论,是非难辨,胜负难分。笔者现就龙树性空学的角度对业果轮回作一番探究。
  一、佛教业果功能及存在问题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三世因果,这是印度各宗派都是共许的。尤其是佛教中都承认经上所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的业果道理。业能够推动创造和摧毁整个生命现象界,支配著整个有情世间流转与还灭。每一个生命体的存在,不论其动机是善是恶,都必将伴随一股剩余力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另一行为的产生。在这连接不断的业果相续中,于是便构成了整个生命的循环现象,我们称之为“轮回。
  本来,业果轮回的观念,业非佛教本身所独有,早在“奥义书”时代这种思想已经在印度广泛流行。印度的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仍不免流于神我与断灭的两种进极端。而佛教本身为了避免陷入此种独断主义的流弊,于是便从事物之缘起现象中悟觉出流动之业力存在观,藉以透彻剖析有关生命存在之根本问题。可是,对于业力本身到底以何种形式存在,以及其存在之体性方面等问题,各派展开激烈争论。在部派佛教中,业是存在?抑非存在?若存在是如何存在?非存在又如何感果?从造业到感果的过程中是怎样保存着?是怎样和后来的果报联系使之成为不断?这就成了佛教思想理论上的一个大问题。若说这个业从造成后,一直保存到感果一成不变。那么,业就成了恒常不变的实有之体,它也就没有感果的作用了,这是佛教中任何宗派都不承认的。在佛教中都说“业”是有为法,是刹那生灭的。那么,巳谢灭的业又用什么力量来感果呢?已灭,即不能感果,业不是亡失了吗?现在造业的身心,与未来受果报的身心有什么联系?造的业早巳灭去,受果的身心尚在未来,那“自作自受”的理论又怎么能够成立?轮回与解脱间的联系,也同样不易说明了。
  业是不是无常?无常即生即灭,那又怎能说业力经百劫,千劫都不失呢?倘使业依旧存在,那怎么说渚行无常?假若存在;是在未来,在现在,在过去?从这三世的相续,业力的任持,作进一步考察时,这流动的轮回生命观,自然就会感到它的深奥难知。佛教学者,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便从种种的途径,企图给予圆满的解答,因而匣产生了各种不同思想体系的业力感果说。不论是外道,还是部派佛教中的各学派,都独创其说,于是展开了轮回“主体”的争论。二、各学派所主张的轮回“主体”
  上面简单探讨了业力的功能与存在问题。但是在佛教中既然承认有生死轮回,便不能否定有自我存在的价值,如果没有一个帼续不断的常我(轮回主体),那么,活跃于三世六道之中的到底是甚么?既然确定有一主宰生死轮回的常我主体,那么,无常无我的道理又从何而成立?佛法淡轮回又说无我,的确是容易使人产生疑难的问题。于是便在外道中及佛教内部引起广泛的争论,对轮回主体提出各自主张:
  1、印度正统婆罗门教的轮回主体说
  婆罗门教主张梵冲为创造主,不但创造了人间天堂,而且也创造了其他五道,有情的灵魂是梵所赋予。所以梵是“大我”,人的灵魂是“小我”,小我的灵魂居于有情肉体的心脏。故主张以净洁的自我灵魂,以苦行克服肉体上所发生的物质欲,将来的小我灵魂便得与梵的大我同住。
  2、宿作因论的轮回主体说
  宿作因论是极端的机械宿命论。他们不仅主张今生灵魂上肉体上所受的苦乐是过去业所规定,即今生的所有行动都是过去业所规定。宿作因论者认为人就应该听天由命,待过去宿业消灭,自我灵魂也就自然会得到解脱。
  3,瑜伽行者的轮回主体
  佛陀时代已出现反婆罗门教的学派。其中最著名的是数论派,它已否定了自我灵魂从梵神转变而来,而主张每个人的自我灵魂是独立,而不是附于神。自我的灵魂原是纯精神界的东西,叫神我。这个神我是甚微细的,一刹那中可周转整个肉体,纵欲冲我则堕恶道。静修瑜伽行,制止神我上所起之物欲,使身如枯木,心如死灰,神我便超脱了物欲拘囚,死后主体归之灵的世界。
  4、顺世外道死后无轮回主体论
  顺世外道否定一切,否定了神与灵魂、轮回,甚至还否定世间善恶的道德标准。他们认为人的身体是四大所组成,于是便产生感觉思想,到了死时,身体还归四大“身如油尽灯灭”,精神也随之死灭,既无灵魂,也谈不上轮回主体的转生,经中称之为顺世外道。    :
  对轮回主体之净,经沦中揭示出当时印度思想的状况是:六十二见,九十六种外道并出。各自称为“唯我道尊”。以上所举四种类型,可以代表当时印度外道思想对轮回主体的主张。除顺世派否定一切外,其他三派类型对灵魂轮回都认为是实有不断的。佛教对顺世派称之为断见外道,对后三类称之为常见外道。
  以上是外道对轮回主体的主张,在佛教内部则各寻途径,自唱一调,独树一帜。主要有下面几个学派:
  1,犊子系的轮回主体
  诸法无我是佛教的常谈。小乘学派,虽有有我论的倾向,但明白提出有我论的,要推上座部的犊子系。犊子系和它的支派,法上、贤胄、密林山,都建立不可说的补特伽罗。  “补特伽罗”意泽“数取趣”即是不断招受轮回生死的主体,本住是我的异名。今加以不可说的简别,当然非外道的神我可比。  《俱舍论·破我品》谈到犊子系所认为非有补特伽罗作轮回主体不可的理由:    等一切
  若定无有补特伽罗,为说阿谁流转生死?……若一切类我体都无,刹那灭心于曾所受久相似境,何能识知?……若实无我,业已灭坏,云何复能生未来果?《成唯识论》说:其犊子部本宗同义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从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伽罗,可说有转。
  犊子系的不可说我,是为避免外道神我论的问难,而采取了双非的论法,建立非假.非实、非有为、非无为、非常、非无常、非即蕴、非离蕴,只可以说是不可说我。从补特伽罗的作用上去考察,就充分说明其建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业果轮回主体。
  2、说转部的胜义补特伽罗
  经量部主张有蕴能从前世转到后世。所以又称说转部。说转部初从有部流出,是有部与犊子系的折中者,此部建立胜义补特伽罗。  《异部宗轮论》说:  “其经部同义……执有胜义补特伽罗”。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有关于胜义补特伽罗的解说:
  “有实法我,能从前世转至后世,但是微细难可施设,即实我也。不同正量等非即蕴离蕴,蕴外调然有别体也……。”照这样说,胜义补特伽罗,就是诸法真实自体的实法我,其建立的目的无疑是为了解决轮回主体的问题。
  3、有部的轮回主体
  一切有部的三世,是单就法体作用的起灭而建立的。当诸法正生未灭,是现在的存在。从现实的存在,推论到未生未灭,巳生已灭的存在,建立过去未来的实有主体。所以有部常说,过去未来同样具有色
  4、正量部的轮回主体说不失法
  正量部主张不失法,是三世实有者。这派认为,法入过去,业还是存在的。他们讨论的业入过去以后,怎样与有情身心相续发生联系。是因了系属有情的要求,建立了心不相应行的“得”。正量部在“得”以外,又建立一个不失法。它用债券作比喻。像《显识论》说:“正量部名为无失,譬如券约,诸业不失,无数劫中,至聚集时,众与生报。”正量部提出的不失法,主张业体非刹那灭,要到感果以后才消失。《随相论》说:“业体生即谢灭,不失法不灭,摄业果令不失,无失法非念念灭,不失法不灭,是待时灭法,其有暂住义,待果生时,其体方谢。,《中论·观业品》说:“不失法如券,业如负财物。”正量部的业联系者(主体)就是不失法。他根据“业力不失”建立不相应行的不失法,作为轮回的主体。
  5、分别说系化地部与经部譬喻师的主体   
  分别论者,是上座部三大系之一。它流出饮光,法藏、红衣三部。本系在探究系缚解脱的连锁和三世轮回的主体时,巳发现了深秘细心的存在。
  印度北方的化地部,转化为穷生死蕴与经部合流。经部譬喻师,不满于有部的业力说,提出心相续的业力主体说。以为心心相续的业力,不断不常,才可以轮回受生。经部譬喻师的业力说,以世间的植物由种生果的现象,悟出转生的道理,成立他的不断不常的轮回主体。
  通过以上对印度婆罗门教的神我、梵天、宿作因论、瑜伽行者、顺世外道、犊子系的不可说我,说转部的胜义补特伽罗、有部的三世实有主体,正量部的不失法、分别说系的细心说、化地部的穷生死蕴、经部譬喻师心心相续的种种说法,一言敝之,它们共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承受业力轮回主体。除此诸如:萨婆多部的无表色、经部的思种子,成实论的无作业、大众分别说系的成就与曾有,乃至一味蕴、本计等。这众多学派,百家争鸣,无不兰菊竟美。他们的苦心,无非是在寻觅一个如何承受业力,从前生转后生的轮回主体。诘难a--律背反”式轮回主体矛盾的
  以上分析说明了各种学派对轮回主体的主张。现在,再回到初所探究的论题上来。在上述诸派轮回主体中,无论是不失法、不可说我、神我,一味蕴,成就、得、乃至顺世外道的无轮回主体的主张。这一切的一切,我们便可质问,这种轮回主体到底是常?还是无常?他们本来是为了避免这两个极端才另寻途径,但终点又回到起点,最后还是陷入无底深渊之中。如何从这困境中摆脱出来呢?先让我们找出困境之谜的病根,然后在龙树性空学的正见之下,摆脱此‘谜网’。而得到最究竟圆满的解决。
  龙树在《中论·观业品》对上述传统的业果问题提出其辩难谓“业住至受报,是业即为常,云何生果报,若灭即无常,云何生果报。”业住,是指业力的存在不灭之主体。换言之,所谓业能受报,到底是业住受报,还是业灭受报呢?若业主体是恒常的话,这恒常业体便不应有任何变化可言。那么,—切改变之努力即将成为不可能的事。且受报更应恒常受报,定业不可转故,万劫不可改。这便与诸行无常,随业流转之教义相矛盾。若业主体是刹那生灭,无常变迁的话。那么,则业灭时果尚未生,灭了以后即无所有,那么谁来受报呢?
  龙树以业主体是实有存在,与抑是业主体非存在,直责传统印度的各种轮回主体论题。于是我们可将龙树的辩难,以康德a---律背反”之形式加以表示,进一步探究主体之无常与常,则产生下列的诘难;
  A、业力主体恒常问题
  正论题:依照理性思维之法则,作为推理本身之业力的承受轮回之基本需求。业力主体恒常不灭的假设是对的。
  证明,在理性思维之要求上,必须首先肯定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实有轮回主体存在。不然的话,则一切业力作用轮回,亦将无法成立。故基于此一推理之要求,业力主体本身应该是恒常不变的存在。
  反论题:没有所谓恒常不变的业力主体存在,轮回恒常不变主体的建立是不可能成立的。
  证明:若业力主体本身是恒常不变的话,这恒常不变便不应有任何流转生死可言。那么,受报即应恒常受报,且无任何改变之可能。这便与教义中“诸行无常,随业流转”之理产生矛盾。故此主体不可    物从日能是恒常不变的存在。
  B、主体无常的问题
  正论题:主体应该是刹那生灭,变迁的,这样才能成立轮回。无常
  证明:站在“诸行无常,随业流转”的轮回事实而言,轮回主体应该是刹那生灭,无常变迁。若主体是恒常不变的话,那么受报时便应恒常受报,不能更改。这又与轮回相矛盾。所以,唯有透过主体之刹那生灭,流转变迁的关系,主体受报的条件才能建立。
  反论题:若主体本身非刹那生灭,无常变迁,则主体受报便不可能成立。
  证明:若轮回主体是刹那生灭,无常变迁。则主体灭时(轮回再生)后的生命尚未生起,灭了以后则无所有。那么,何来受报呢?这亦与轮回事实相矛盾。所以主体本身不可能是刹那生灭,无常变迁。
  以上这两个“二律背反”式轮回主体常与无常的问题,在逻辑结构上,都是可以相互成立,但本质上又是极端矛盾对立的,这也正是龙树性空学批判精神之所在。从以上问题来看,不难发觉,印度传统哲学及部派各种思想所建立的轮回主体,都必须审察反思以下两个问题:
  l、对于轮回主体问题导致“二律背反”之原因何在?
  2、理性思维如何可能突破此一矛盾之对立。
  对于第一个问题,导致此“二律背反”之主要原因,乃人类“自性见”所产生之必然结果。换言之,这就是人类理性思维与存在事物之间所产生必然矛盾的结果。当人类尝试以理性作用去推理存在事物,而成为抽象的概念时,人类之理性作用往往会透过统一化的绝对过程,而把事四、龙树性空学的流动轮回观
  通过上节以二律背反式,探究考察了轮回主体。其结果很明显,无常之主体不能构成轮回之事实,恒常之主体亦同样不能建立轮回流转之理。那么,应如何突破此一困境,无非龙树性空学之莫能为。此中先剖析不能成立之理由,然后揭示缘起流转之性空轮回。
  诸学派皆成立一个永恒的轮回主体。以下我们就此一“主体”之建立进行考察。
  假定说:轮回决定是有“实有主体”存在。这不但本来存在而:不成造作,也应该永远存在而不再灭失。那就应该这生“受”了果报,此主体仍不失,来生更受新的生命。若这样,就失去轮回主体之意义。人类则永远无法以新作的善业,改善自己了。因为一切都受轮回主体的支配,由此,主体必定是实有、独存、常恒不变,具备此三义方称“主体”。若主体是实有的永恒不变,那么,就意味着前后生命没有变化。如果是不变的主体,生命还能相续吗?当然是不可能的,若是不变的主体,他是非缘生,是独立自存,常恒不变的。
  从时间上考察:实有轮回主体的实有论,认为主体是实有的。那么,前生的造业,是如何相续到后生?今生造业又如何相续到来生?从时间考察:主体恒常立足于中心,不向前迁动,亦不向后延伸,生命线的据点、滞固于时空的一点上。有情刹那生灭,那么流转又应如何说明呢?
  从运动看:有情的生命无始以来生灭不止,生命经过一期一期的运动而得以相续延伸。若轮回的主体是实有,那么,又如何使有情在诸趣中相续展转不断呢?
  再从主体自身之体性考察:若主体实有、实无则根本不能成立主体,乃至非有非无,亦非有亦非无的四种,亦不能成立流转的主体。我们可以从主体的因果去剖析,这主体是否需要由因才能感招后来的果。回答只有二种选择:其—,是主体需要因。那么,因与果有什么区别(前期生命与后期生命)当然应当是有区别,才能合于因果之规律。其二,若有主体,其如何能感果?假设因中已有果,当然不待因而立。岂不成多因?前生与后生亦根本没有区别。若因中无有主体之果存在,那这后来的生命主体又依凭什么而轮回受生呢?任凭从哪个角度考察,实有的“主体”或实无“主体”都不能成立轮回这桩事实。
  剖析了主体不能建立,我们再转入龙树性空学缘起的流转观。龙树《中论·观十二因缘晶》以十二缘起揭示了有情缘起之轮回。
  在此我们依缘起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角虫、受、爱、取、有、生、老死,来探究生命流转之来龙去脉。探索生命之流转,第一支便是无明。“无明”是生命的始因,生命由此开端。应知,愚痴就是无明,一切众生为愚痴所覆蔽,对诸法真理,不能正确显了,真智不能生起,这是生死的根源之所在。因无明不了因果,三宝、谛理,因此产生种种错误认识。最主要的是,不了缘起性空,不了无自性空,就不了知善恶因果宰相。因此实为生死之根本。因无明的蒙昧,不能解脱爱结。反而执常、乐、我、净,引发种种爱欲。为后有生命起爱取业行,造作一切行业。感于无尽之生命苦报,这便是生“动力”的根本所在。
  由此可见,外道及各派实有生命轮回“主体”诸学说,在正见的十二缘起窥探中即可发现“主体”其根本是实有执。当然以无明为始因,仍然是无明的奴隶。若不以十二缘起正见观察有情流转根源,一切探讨皆是徒劳无益的。印度的外道说人生的一‘切生命现象,都是梵天、大自在天所造。龙树主张,认为有情相续流转是性空的,唯是惑业苦的因缘钩锁。此十二支中,无明是根本,从识到有,详细的叙述现实生命的一切发展。以及造作未来生命“因”的业力,从过去至现在是以无明为本。从现在看未来,是以触、受、爱、取为引力。那么,怎样解脱生死?扼要的说不从过去的无明下手,唯有从现在的境界上生起正确的认识,不起我爱法爱,不造新业,这才能杜塞未来生死的源流。十二缘起的流转观,是无限生命发展的动力,是以无明及爱为根本。若解决这一问题,一切生死痛苦也就解决。
  缘起流转的生死律是大小乘共有的。不过,小乘人“视生死如冤家”、  “三界如牢狱”,急于切断流转,证得还灭的一面,从无我入空寂,大乘学者,知生死是涅槃,一切法性木自空寂。无明也是空寂,了知如幻如化不执实有。本来如此,还复他本来面目,故生死大事不了而了。实有主体论者,不能观缘起性空。以为缘起是缘起的一面,空寂是涅槃,所以就起种种法执,执著有主体在轮回。其实,构成流转的十二缘起本性空寂。故就体现流转是本寂,还灭也是本寂,因为本寂的缘起才能轮回与还灭。然而,实有主体论者,为了揭示“轮回流转之谜”,费尽心血去臆造一个恒常不变的“主体”,将轮回受生的相续问题,都依赖主体而建立。他们在缘起法外去另寻觅,一个恒常之轮回主体。
  以上从十二缘起揭示生命轮回之相续。实有主体论者,在缘起的正见下,无疑是不能立足的。
  缘起有流转观,有还灭观。前者是说苦的集,后者是诸苦的灭,也就是生死与涅梁的两向。佛说的生死与涅槃都是建立在缘起法上。因果的存在,是此有故彼有,因果相生,此生故彼生。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如是纯大苦聚集,这是缘起的流转律。反之,无无明就无行,无行就无识,乃至无老死,如是纯大苦聚灭,这是缘起的还灭律。所以,依缘起的轮回生死,自性本无。依缘起建立轮回,也就依缘起成立一切本空的诸法。说明有情由惑造业感招轮回之过程,依缘起流转还灭,揭示了轮回生死之真相。因此,就不须建立一个实有的轮回“主体”了。
  然实有主体论者,对业能否感果,存在还是非存在?假使存在,相续后有,却有了常住的过失,不存在却又有无常断灭的过失,这是两个极端的难题。各种学派都遭此困扰,于生命相续的主体,陷于深渊之中。近代还有些学者在讨论轮回主体的问题时主张;  “佛法的最高至理是在无我的一边。至于轮回之说,那不过是佛适宜时机的权巧方便而已,实则轮回思想与佛法根本教义(无我),是互相违背的。”②不消说,佛法是无我论,但又主张三世轮回的转生。现在,让我们来讨论既不违根本教义的无我论又不碍轮回流转之理:
  轮回是有情、在时间、空间的缘起关系上,而形成的刹那变动的世间相,组成轮回世间之原素,不外是五蕴,十二缘起,十八界。如果没有蕴处界的组织,即不可能构成轮回的世间动相,如没有十二缘起的关系,蕴处界即无法结合。所以我们探究轮回主体,从横的角度上看,是蕴处界的结合,自纵的角度上看,是十二缘起支的流动,纵横交错融合,即是轮回的圆满答案。
  龙树性空学的流动轮回是如何启示?是否轮回一定要与常我主体互相结合?不,绝不不但是不与常我结合,而且彻底地勘破常我主体顽见,绝对地成立无常无我的谛理。佛法的无我真理就在这轮回的现象上充分观出来。龙树性空正义揭示:业是缘起幻化的。因缘和合时,似有业的现象生起,但究其实没有实在性。即不从何处来,也不从无中生,更不从自然而起实在性主体。一切诸业本就不生,一切诸法本来不灭。他之所以不灭,是因为本来不生,一切诸业相续生灭,是因果观象的起灭。不是有一实在性的主体在流转生灭,没有实在的生灭。唯是如幻化的缘起业相续轮回。依因缘和合离散而幻起幻灭,如幻生灭,不可以追求他的自性。他不是实有的常在,也非断灭,是因缘关系的幻生。幻用是无用的,此如幻的业用,在没有感果之前不失,感果以后,如幻的业用灭,但不司‘说某一实法消灭,故说“灭无所至,诸业不生,无定性空,”虽空无性但缘起的业力不失,所以相续不断。缘起故非常,有情轮回无须建立轮回主体。无我之教义与流转生死并不矛盾,有情之相续,业的不生灭,可以建立于如幻缘起的业果关系上。五,探究后的结论
  通过对轮回主体的剖析,我们在此必须深刻反省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轮回主体,能否为人类理性思维所认识,所体验?有关这一点,也正是实有轮回主体诸派所诤沦的核心。传统的佛教对业力保持承受。如有部、成实沦师、经量部和大众部,正量部对于处理业力感果过程的存在问题,最后总是将其归之于“法处所摄”或“心不相应行"里去。然而,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实未免过于混淆不清,对问题的疑虑,仍然存在。印顺法师的《唯识学探源》一书中,亦指出这一问题的矛盾性。谓:  
  “释尊:于心不相应行,很少说到。它在佛学中,是相当暗昧的术语。部派佛教开展以来,凡是有力法中心,心所、色所不能合摄的,一起把它归纳到不相应行里。大众的随眠成就,正量的不失法,有部的得和命根。
  成实论的无作业。这些都集中到不相应行中来。”由此可知,部派佛教在处理业力存在问题时。最后却往往以另一个更笼统的答案来加以取代,认为这样即可根本解决主体问题。这种情形,实在已充分暴露出实有主体论者在处理业力轮回问题上,导致知识幻相,已经渐有理性能力之不足感存在。由于这种力不从心所导致的知识幻相,更构成了语言文字之滥用,而成为部派佛教形而上学之最大致命伤。无怪乎圣龙树在《中论》开门见山即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其实,佛陀之缘起论,尤树之中道观,其用意正是要教人如何破除“自性见”的根本执著。从根本上,远离断常等边见,不执一法,进而便能契入法性之流,亲证无上菩提。其用心良苦,意即于此。可是,人类思想的本身,其自性见及边见之执著已成为理性思维之根本缺陷。但它同时又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所必须具备之条件。换句话说,人类运用理性思维尝试去认识所处理之对象时,其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以及最后不变之本体观念。在人类理性中,几乎已经成为不可缺少之先天形式。其成见无始以来根深蒂固,已非偶然形式。因此,当人类在处理认识对象时,不得不建基于这些矛盾对立的假设关系上。否则,一切的认识推理亦将无法进行。由此构成了认识作用之根本颠倒。而造成理性思维与存在事物之间的脱节。
  因此,实有轮回主体问题,其实正是人类形而上冲动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倘若我们不能体认到这一点,而欲设法把这个问题作为形而上之研究对象,其幻相知识必会导致思想上之大混乱。所以,对于轮回主体的建立问题,唯一解决的最佳途径,便是从根本上勘破无明。体认到思想本身之虚幻性。从闻,思、修、亲证无智,达到对事物本身之如如实智,契入法生法忍,大彻大悟。从而远离种种颠倒性之流,则有情流转相续轮回生死的问梦想,究竟涅梁。彻底圆满成就萨婆若海    题,便可迎刃而解了。注释:
  ①《俱舍论.破我品》
  ②《原始佛教思想论》
  ⑧《唯识学探源》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