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宋智明

禅观入门 一、禅的基本原理舆性质 佛性与修行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佛性修行

佛性是宇宙人生的内在根本,是十法界或净或染的实相本体;修行则是悟证佛性的手段和显发本是妙德的途径。对於佛性与修行的不同层次的认识和体验,可以看出一个佛教徒的精神面貌与修为素养。

通过观察而知,在一般佛教徒中存在著以下六个层次的修性问题:


一、不明佛性,不知修行

不明了佛性的真实意义,也不知道如何去依法修行。这有二类人:一是专事求拜的信佛者,只会到寺里烧香拜佛、祈求福佑,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如何才是修行等等,故全然不明佛性义与不知修行法,属於佛门中的迷人。二是偏於文字名相的滞法者,仅从事於概念性的探索,不知会归自心,也不去转化身心,改造习气,因此,虽知佛性的名词而不明佛性的真实义,虽然了解修行的方法,却不知修行中的真法味,仍属於佛门中的愚人。


二、性外执法,盲修瞎练

认为在本性外必有一个真实的法,可以通过修行而证取,於是偏执身心境相等虚妄之法,而去盲目地修持,无智的练心,结果必将因执法之故而入魔。这也有二类人:一是由於外道著相的习气,或是因为练过气功受其影响,在进入佛门後,总以为有一个实法可以修,有真实的境界或功能可以开发,於是偏执身心境相,一味追求虚妄的体验,其结果与佛法适得其反。二是行者虽然没有严重的执法著相习气,但由於师父在引导时,不注意智慧的启迪,解脱的现证,而只侧重於法与相上去教导,结果导致执法入偏,以自己虚妄的体验为真实,坚执不去,同样也落颠倒之中。

智者大师曾说:「一切佛法只是除障显理的方便。」佛性本具一切法、一切智,如果理外执事而修,必落邪道。所以学佛者应从理起修,返修归理,方达事理不二。


三、谬执佛性,不务修行

没有真正明了佛性真义,而以谬见所执的某一种理解或某一种境界做为佛性的契悟,并以为佛性本具一切法,是现成的,只要守住此见或此境即可成道,而不必通过修习的手段,於是依旧是凡夫颠倒的思想与行为,反自肯为超脱与自然。这一层次是由於对佛性的片面理解所形成,在禅宗里所谓的口头禅或文字禅,自以为悟境超越,而实乃意识分别在起作用,仍然是妄心取理而成谬执,因为谬执佛性本然,不必修习,不转身心,其结果不是「莽莽荡荡招殃祸」,就是随境流转入生死,於成佛成道之大事毫无裨益。
另一种现象是因为某一种境界的开发而谬执以为是佛性的,如见到光、证於空、发慧解等等,从此便住於此境而以为见性,不知仍是能所对待的妄知,因谬执为是故,便产生了连锁性的妄境叠现,於是执守不离,以为得道,不再从事改造身心、扫荡妄习的修持,从此一迷再迷,或呈诗偈,以为了悟之杰作;或呈神异以为道力之充盈;或慢心高举而自立祖师,如此等等,其结果是一盲引百盲,相牵入火坑,滑到邪道上去了。

佛性即是觉性,本来没有生灭、能所等对待相,因是常住不可变改的,所以只有真正离知之後,才是真实的悟入。如果执有一见,著在一境,都与佛性毫不相关。反之,如能依性起修,亲切契证,那么,无一法而非佛性之妙用了。


四、依法行持,暗契佛性

以正确的知见,遵依符合自己根性的法门去努力修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久久之後,尘垢渐脱,妄习得转,心智迸发,虽不求见性,而於冥冥之中,即与佛性之空灵无住之德,暗暗契合不二。这一类人往往是老实修行,知见正确,行持专一,不再抉择分别、取舍不断,而是一心一意地朝於斯夕於斯地绵密用功,由於行解相应,净慧便得以开发,自然能与佛性合拍。净土宗老实念佛人,以及禅宗真心参究者,或密宗中遵师法而观修者,都是属於依法行持,暗契佛性的行者。
佛性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只要消妄,必得显真。因此,证不证真,只在消不消妄。如能不滞路途,功行不止,必有大显妙德的时刻到来。


五、初明佛性,善养护持

刚刚打开本来,亲见佛性,真明虚豁之心,历历目前,时时不昧。由於是初初明悟,其力未充,无始以来的无明积习仍然深藏识田之中,因此还须善自保护此一段灵妙真心,不随逐妄境,不依倚身心,使养之成大——成就处处无碍的自在妙用。但是如果守护不当,或住於偏空,或执著稳当,或妄生实见等等,便难以发起广大菩提心,行度生之方便道,那么,也就不可能成无上胜果了。

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卷第十中说:「佛性有五:正因佛性通互本当。了、缘佛性种子本有,非适今来也。果性、果果性定当得之。」意思说:「真如法性的理体无论是圣是凡都是同具的,而智慧观照的了因佛性与六度万行的功德行愿的缘因佛性,是由过去生修习熏陶而种下的,而正觉之智的菩提果佛性和大涅槃的果果佛性,则是通过了缘佛性的修习而必能证得。」

由此可见,虽有正因佛性,还应以正智观照真俗、空有不二之中道,再施以广利众生的六度万行之方便,才能够成就无上菩提果觉。所以初明佛性的人,切忌死住此性而不行菩萨之道。


六、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佛性是无在无不在的真明,随心所照,即境明心,所以一切改造身心、调断妄习之修持,一一均从此性真明而起用,即是无修之真修。而时时处处的心身之法,也无不是空灵佛性的本然之妙德,真修无修也。这一层次的人最得圆融妙悟,真正会得性修不二的中道正旨,如此称性起修就是圆修,而因无处不圆故,即得活泼妙用矣!

佛教最注重的是中道精神,无论学那一宗,修那一法,都要体现这一精神,而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之旨,正是中道精神的实际体现,如果行人按照这一精神去行持,必能速得成就。蕅益大师所谓大开圆解与未开圆解之人的修行日劫相倍之说,正是说明依此中道精神去修行,虽仅修一日,却又超过不得要旨的一劫修持之力,所以功德真是不可思议!

以上所述的六层状况,乃是概指诸宗行人所出现的现象而论,实未详尽披陈。学禅者可以藉此六层之意境,对照自己的行持与体验,使自己在菩提道路上,更加深化透脱,使一一之行均符佛意,契合中道,则圣道必得证成矣!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