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基础知识

何谓“食存五观”|对饮食起贪瞋痴慢会使自己堕落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据说,当年佛陀曾教诫弟子《食存五观》。即于饭食时,需作五种观想。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首先,应想这份食物的来处,它凝聚了无数人的辛勤劳动,才成为你的盘中餐,因而要珍惜它;

  其次,衡量今天自己的修行,是否对得起这份饮食,否则应该怀惭愧心受食;

  第三,对美味饮食也不应生起贪心,不要暴饮暴食,要有节制地食用;

  第四,就像病人为治病而吃药一样,不应挑剔饮食的好坏;

  第五,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顺利地进行修行,我们才接受这份食物。

  佛陀的这一番话,使人对佛门的“吃饭教育”肃然起敬;同时也不怀疑其教育效果——我亲眼见到僧人们将散落在餐桌上的饭粒,习惯性地捡起来放进嘴里……

  我们坐在长条凳子上,用一生中从未有过的郑重对待碗中食物,心里却惊喜地赞叹,原来饭可以这样吃!

  吃饭时,僧人们所诵的经文,我一句也不懂。

  向僧人询问,才知道,吃饭时念诵的是《二时临斋仪》,大意是让天下的人都有饭吃。他说,如果你要多了解,可以到佛经流通处去请购一本《佛教念诵集》,那里面很详细。

  在流通处,我在《佛教念诵集》上,找到了《二时临斋仪》。

  早餐时,念:“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

  午餐时,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法界有情,普同供养”,就是祈祷天底下所有的生命都有饭吃。

  吃饭是庄严佛事,既是习禅的入手处,也是对礼敬佛陀的仪式。因此,要带着感恩的心进餐。

  我们几时是带着感恩吃饭呢?

  早饭:一家人胡乱地吃几口,匆匆忙忙地赶去上学或上班。午饭:各自在单位或学校用餐。晚饭:一家人终于有时间聚在一起,平静地进食,却又常常被电视里的动画片或新闻打扰,注意力全都集中于荧屏。这时,血液集中到大脑皮层,影响消化道的供血,而且食物的色、香、味对有关神经中枢的刺激被抑制,感觉不到自己正在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又怎能生发一丝一毫的感恩之情?

  现代医学研究和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胃溃疡、神经性厌食、糖尿病、胆结石、高血压和精神病等多种疾病,都与人们忽视就餐时的心理卫生有关。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心情不佳时,饭量减少甚至什么也不想吃,持续几天后,身体上的反应就出来了,无力、疲乏、虚弱。不愉快的情绪,通过大脑影响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加重消化器官的负担,胃肠蠕动失调,食道、胃和肠的括约肌会强烈收缩。

  用餐时的感恩,能够帮助我们放下烦恼,体验宁静与喜悦,回到“吃饭就是吃饭”的本来状态,回归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食物反映出我们与地球的关系。每个米粒、每片绿叶,都蕴涵着太阳和大地的生命力。我们可以来观察食物所展示的丰富的内涵。金黄的面包片,如同一片金黄的阳光;小小的绿叶,传递着阳光的温暖。

  吃一顿饭要把它与佛法结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钢铁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难以消化。因此,佛门中过堂有一语:"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也由于观想此五事之故,斋堂又称五观堂。

  【前言】

  王阳明有一首偈语说:“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修行本是如此,日常生活里处处有禅味,吃饭睡觉中都能见出自己的清净本性。

  如何吃饭睡觉才是修行,才能悠游自在呢?从前的高僧大德生活简朴,粗茶淡饭而怡然自得;现在的人豪华奢侈,山珍海味,却烦恼无尽。这便是“修心”和“着境”的差别。

  就饮食而言,食物能够滋养我们的色身,固然是重要的,但是许多人常过份贪着,没有节制,随着自己的喜好,暴饮暴食而伤害了身体。如何吃得健康卫生并且不离修行呢?佛教在进食时的心存“五观想”,就是一种不离修行的健康饮食法。

  食存五观的内容

  佛教认为进食时应存有五种观想: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古人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我们平时所吃的饭菜,都是由农人垦植、灌溉、施肥、锄草、收成,然后经由商人贩卖,再淘洗、炊煮,最后送到我们面前,不知已花费了多少人的功夫与心血。所谓“锄禾正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所以,当我们用餐时,应当要心存感恩及惜福的心。

  爱物惜福,本是生活的美德,但是现代社会,经济繁荣,物质丰裕,许多人已习惯奢侈浪费,饮食无节制,或任意糟蹋丢弃,暴殄天物,不知惜福。有一个故事说,有位富翁,家财万贯,生活奢华,常常将米粒丢弃在水沟里。有位节俭的出家人,每天从水沟里将这些米粒捡起来晒干,并加以储存。后来遇到饥荒,富翁沦为乞丐,这位出家人便以富翁过去丢弃的米粒施舍给他,富翁知道后,觉得非常惭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当得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时时提醒自己要勤俭惜福。

  佛门中,饮食都是檀越所供养。《僧只律》说:“皆为信心檀越减损口腹,为求福故,布施我等,所谓檀信脂膏,行人血汗,若无修行,粒米难消。”“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汝若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一粒米是集合一切因缘所成,怎可轻易浪费?所以,做个佛弟子应该生惭愧心,对于饮食要知道惜福,是好是坏,都不生增减贪着的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身为佛弟子,接受饮食供养时,要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戒行?能受得起供养吗?如果具备勤修三学、化导众生的二利德行,称之为全,便可以承受供养;没有具备的,则名之为缺,受之当觉有愧。

  许多经典里都提到,佛弟子受人信施,如不好好修行,会有无量的罪过。如《毘尼母经》记载:“若不坐禅诵经,不营佛法僧事,受人信施,为施所堕。”

  《法句譬喻经》也说:佛陀在世时,有位比丘,每天吃饱饭后,就回去睡觉,只图色身的舒适,不知精进修行。佛陀知道后,严厉地训诫他,并以他的前世因缘果报来开导:“过去维卫佛住世时,你就出过家,但是由于贪图利养,平时又不念经诵戒,不精进修行,后来你的神识便投生为牛马身上的虫,一过就是五万年,五万年过完了,又投生为螺丝蚌壳之类的水虫,和树木中的蠹虫……. 如今,你好不容易受完罪业的果报,又出家作沙门,为什么还如此贪恋睡眠呢?”

  比丘听到自己的这段前生往事,又惭愧,又恐怖,五阴迷盖顿然消除,证得阿罗汉果位。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一生躬亲耕食,立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千古楷模,到了八十多岁,每天还到田里辛劳作务,弟子不忍心,于是将耕具藏起来,怀海禅师找不到工具做事,便不吃饭。所谓“不懈怠一日,不妄食一餐”。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一般人饮食常犯有三种过失:

  ○ 见到上品美食,或对能使身体强壮、皮肤光滑的食物就生起贪心。

  ○ 对下品粗糙食物排斥瞋恨。

  ○ 对不好不坏的中品食物,不加分辨,不知来处不易,便是愚痴

  饮食上如果产生上述的贪瞋痴三种心,会使自己堕落,应该警惕防患。

  另外,对于饮食,如果食之过多,不知节制,也会产生许多疾病。《佛说医经》说:“人得病有十因缘:一、久坐不卧,二、食无贷,三、忧愁……。”《尼干子经》说:“人食太过时,身重懈怠,于现在与来世失大利,睡眠自受苦,又恼他人,又迷闷难寐,故应时筹量食物。”由是可知,饮食过量有多睡眠、多病、多婬、不能精进、多着世间享乐等五种罪过。过度饮食既然有如此多过患,我们实在应当多加注意,善予节制。

  饮食贪多的另一个后遗症是“肥胖症”。过去波斯匿王便是由于贪着饮食而过份肥胖,甚至因为行动不便,呼吸困难,而焦急地请示佛陀如何减肥。

  凡事以中道为宜,饮食也是如此。《阿含经》里记载:“若过份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不调,使心壅塞,坐卧无安;又减少食,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可见饮食适中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用餐时我们要以慈悲喜舍的心来代替贪瞋痴等不净的心,才能真正吃得身心欢喜健康。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的。经中说:“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生。”身体真正的大病,便是饥渴,所以经上说:“饥为第一病,饥苦难治,饥病而言,从生至终,永无暂息,余病不尔。”因此,饮食就如良药一般,能治疗形体饥渴的疾病。

  《遗教经》说:“受诸饮食,当如服药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

  《杂宝藏经》说:“是身如车,好恶无择,香油臭脂,等同调滑。”车子有油才能发动,身体也是如此,有了食物的滋养,生命才能延续,道业才能成办。所以饮食是重要的,只是不要在食物上起分别,就如车油,只要可以转动,不一定要求最高品质。又如穿衣服,目的在保暖,而不在质料的柔软舒适,颜色的华丽夺目与否。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对色身的爱护,在《那先比丘经》里有这样的记载:“弥兰陀王问那先:“沙门宁能自爱其身不?”那先言:“沙门不自爱其身。”王言:“如令沙门不自爱其身者,何以故自消息卧欲得安温软?饮食欲得美善自护视何以故?”…那先言:“沙门亦如是,不爱其身,虽饮食,心不乐,不用作美,不用作好,不用作肌色,趣欲支身体,奉行佛经戒耳。””

  一般人常被欲望牵缚,对身体总是费尽心思地保养爱护。但是对修行人来说,饮食只是用来滋养四大假合的色身,《行事钞》卷下之二说:“为成道业观三种:一、为令身久住故,欲界之食,必假抟食,若无,不得久住,道缘无托故。二、为相续寿命,假此报身假命,成法身慧命故。三、为修戒定慧,伏灭烦恼故。”饮食是为了维系色身,借着四大假合的色身而成就真实的法身慧命,因此,不能起贪着。

  结语

  有学僧问大珠慧海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

  大珠慧海禅师回答说:“吃饭睡觉。”

  学僧说:“平常人也会吃饭睡觉,又有何别意?”

  大珠说:“平常人吃饭,挑肥拣瘦,千般挑剔;平常人睡觉,反覆思惟,展转难眠。”

  吃饭和睡觉自来就是佛门重要的修行,并且被定为五堂功课,许多的戒律、清规也绕着饮食的问题而设立。

  我们的身体每天在新陈代谢,每天行住坐卧的活动都在消耗能量,如果没有充份的饮食营养,生命便会枯竭而死,那里还谈得上修行办道呢?

  只是在接受饮食时,不可以用不清净的贪取心、瞋恚心、差别心、轻慢心去受食,去计较东西的好坏,拣别食物的精粗,而应该以惜福心、感恩心、精进心、平等心、惭愧心、忍耐心来接受供养。每餐进食前修持五观想,思惟自己的道业,便能享受天下的“千家饭”,而不曾咬住“一粒米”。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