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佛教文化

参加共修或个人独修应依个人条件而定[普巴扎西仁波切]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弟子:上师,有人说参加当地共修比参加网络共修更有加持力,这个说法对吗?请上师开示!

  上师[普巴扎西仁波切,以下同]:   嗯,这个我想还是要看人。你独自一人修行或者是跟随着很多人一起修行,我想这个好与坏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像有些人的性格是不适合在很多人当中修行的,有些人的性格就非常好,他适合在很多人当中修行,即便与很多人打交道,他也不会有太多的烦恼

  刚刚我们说,为什么有些人不适合在很多人当中修行呢?这不仅仅是我个人口中说说而已,历代传承祖师也有这样的一些教言。

  像汉传佛教的一位祖师就说过:“一人修佛、二人行善、三人以上贪瞋痴”。

  平常,我也看见很多人都这样。比如第一次与很多人接触的时候,临时还有一种新鲜感,大家在一起讨论下佛教并同时修行,觉得挺好的。但是人都有性格、都有习气,时间长了以后,你说他的嘴不对、他说你的鼻子长得不好、他说你的眼睛可能长歪了等等等。这只是举个例子啊,所以就议论纷纷的,这样难免会在每个修行者心中造成很不舒服的感觉。

  平常我也听到,如今在汉地也有很多很多小组,每次都在共修、共学。有时候我也在打听这些小组,平常这些小组是这样下去好?还是怎么修行好?每当在打听的时候会听到一些情况,比如说,今年某一个小组有七个人,第二年的今天,可能说不定还是七个人,甚至可能增加到了八个人,但除了这个小组的组长之外,下面的六个人决定不是去年那六个人了。

  一阵时间以后,那六个人慢慢慢慢就退走了,组长又开始去寻找新的一些学员。虽然数字没有减少,还是七个人,或者还增加了一个人,是八个人,但是决定不是去年那七个人,完全是为了计数。看到这些情景,有时候就觉得,这样的修行是好还是不好呢?

  当然,有时候由于个人的一些条件的缘故,暂时不能与众多人长时间在一起共修共学,这个还说得过去。毕竟是一个在家居士,他有很多琐事,肩上担负着家庭很多的责任,有时候难免会出现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解决。

  这些事情是不定数的,比如说,今天好像没有事情,但是明天就有了,明天刚好是要学习的那天,但自己就出现了很多事情,自己必须要解决这些事情。生活在这样的世间里,有时候什么都不做,那这个家庭该怎么办呢?包括自己在内。所以他可能还是会偏向于这方面。这样一来,难免会造成“不能长时间共同学习”的结果。这个可能是很少的部分,大部分都是因矛盾而分开,因为大家处的时间太长了,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这个倒不是理论,现实当中就是这样。

  我们先举个例子,即便家里最亲近的人之间,因为长时间熟悉了,后面也会产生一堆的烦恼,那何况外面的人呢!说是金刚道友,但是内心当中还有一定的距离,只不过我们会口口声声地说:“金刚道友比自己亲人还亲,这才叫金刚道友”。但现实当中恐怕还是很难做到。由于长时间熟悉的原因,连自己与身边最亲的人之间都会产生矛盾、造成烦恼,其他人就更不用谈了。

  从这些角度来看,有时候与大众在一起,到底好还是不好?我也不知道。当然,有时候与大众在一起,大家可以坐在一起探讨下道理,修行过程当中也相互之间咨询一下“该怎么修行”等等,这些都能提供很好的方便。

  这方面还是先问问自己:“我应该属于前者还是后者”?

  我刚刚所说的,这句话好像无法从我的口中说出,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习气不一样。所以,当我们在选择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要符合个人的条件。有些人可能“这样会好一点”,一是这个过程当中没有烦恼;二是更长久一些。有些人可能“以那种方式会更好些”,因为符合修行,甚至更长久。

  所以这个永远没有什么对与错,我是这么想的。要不像我们刚刚所说的一样,虽然汉传佛教历代高僧大德的教言也不是说“每个人都这样”,有些人可能不是这样,但是从多数人的角度来说,这种现象还是多一些。

  我们先举个例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从第一次形成家庭直至今天,按照理论来说,原本应该越来越恩爱才对,但实际上最终的结果真的是这样吗?可能不是,完全不如以前的时候!到了后期很多人都说“凑合着过”。什么意思呢?由于接触时间太多的缘故,相互之间太了解对方了,慢慢慢慢也就变成习惯了,没有像以前那么敬畏了。

  第一次你和很多人共修共学的时候,由于不太熟悉的原因,我相信相互之间都有一点敬畏,就是很尊重对方,因为他是自己的金刚道友。也不是说自己怕他,在恭敬对方的同时,自己要做出很多适当的行为,做出在他的眼睛当中入眼的一些言语以及行为,因为怕他们说自己不好。所以还是有些敬畏,前面恭敬的同时还有些敬畏。但到了后面可就没感觉啦!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到底哪样好呢?还是自己去看看一些。

  要不像我刚刚说的一样,如今在各个地方,各式各样的小组太多啦。前面都好好的,到了后面可就没有像前面那样了。就像刚刚举的例子一般,去年的今天,这个小组成立时有七个人,今年的今天,若要没有太多的烦恼,这个小组的组长可能不会退,毕竟怎么说,在七个人面前他还有一个组长的头衔,所以他可能不会往下退,但下面的这六个人是不定数的,到了今年的今天,这六个人是否还在呢?这就很难说啰!

  这样在与不在,我们先不管,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让自己产生众多的烦恼就不值得啦。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减轻烦恼、减少烦恼、消尽烦恼,这是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由于我们平常修行方便和很多做法不太如法的缘故,如此令我们产生更多的烦恼就不值得啦!

  世间已经够我们烦恼了!在世间时,我们时时都在制造遮止本来面目的污点,不需要“在修行里再去制造烦恼了”,这很不值得。在共修共学这么短短的修行时间里,本来我们想去寻找清净,寻找对治力,甚至可以起到对治一切烦恼的作用。但恰恰相反,如果这短短的时间里也在寻找一种烦恼的话,那昼夜二十四个小时里没有一瞬间是清净的。

  不在修行的时候没得说的,天天都处于烦恼和造业之中,如果修行的时候也在造业、也在烦恼的话,那哪一天才是对治烦恼的修行呢?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