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佛教文化

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各位同学:

  我今天第三次来和各位讲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的问题,记得三年前学院招考新生的时候,曾经出过一个作文题目:“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当时有些青年连题目都不懂,就是懂的人也把握不到要紧的地方,可见青年对自己未来何去何从,自己将来成功立业的道路究竟在那里都茫然无知。所以,我有感于此,很想把这个问题好好告诉大家。

  政府正在提倡一件事,希望各个学校能够经常请社会上工商界事业成功的人士对青年们现身说法,告诉青年他们是如何成功立业的。比方我们举办大专佛学夏令营的时候,有人建议我请吴修齐先生、潘孝锐先生等来讲演,希望他们代表在家佛教徒向大家说明其成功立业的方法。一个已经上了年纪有经验的事业家,他的成功立业之道可以说都是经验之谈,都是金玉良言。我与各位比较,我在佛门的时间比各位长久,对于佛教中的人与事,我知道的比较多,所以,由我讲“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我相信对你们会有帮助,至于你们能否成功就要看你们将来是不是真的能够心领神会,能有所得。今天仍然提出六点来和各位说明。

  一.从工作中发挥热忱

  一个没有工作的人是世间上最苦的人,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寂寞无聊。有些年轻人成天闲荡,无所事事,像孤魂一样,不知道在那里安定身心;像浮萍一样,不知道将飘向何方?那是何等的不幸!可知工作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工作的益处很多,我只简单地举出三点告诉各位:

  (一)工作中才有生命

  一个人如果没有工作,等于行尸走肉,没有精神,没有灵魂;一旦有了工作,才能发挥生命的潜力,表现出生命的价值,所以说工作才有生命。

  (二)工作中才有人缘

  在一个团体中,最不得人缘的人,就是最懒惰、最不发心、最不肯工作的人。在许多小动物中,大家常常赞美蚂蚁,因为蚂蚁工作勤奋,储蓄粮食;大家也赞美蜜蜂,因为蜜蜂勤劳操作,采花酿蜜,它们都活得很有意义。因此,一个人要发心工作,从工作中获得人缘;要勤奋工作,群众才能接受你。所以,我常常勉励大家:“工作无贵贱,服务最神圣”。因为在神圣的工作里面,我们才能广结人缘。国父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可见有工作的人生才有意义。

  (三)工作中才有财富

  世间上有很多人都想拥有万贯家财,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呢?致富之道是什么呢?就是工作再工作。世界上没有天上掉下来的财富,即使有一笔横财到了你的手边,如果你没有继续努力工作,坐吃山空,再多的横财也不长久;再说,不劳而获的财物,是不可贵的。唯有掺和自己的汗,发挥精神、用尽力气去赚取的财富,那才是最可贵。俗语说:金砂随潮水流来,也要你动手去淘洗,才能得到黄金。这说明一切的收获都要靠自己去从事工作。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有一位父亲,临将去世前,召集儿女们到床前来,告诉他们说:“我有不少的财产留给你们,那是一些黄金,就埋藏在葡萄架下。”父亲去世后,儿女们于是在葡萄架下面挖掘土地,希望取得父亲的遗产。葡萄架下有黄金吗?没有。但是因为经常去挖掘,翻松泥土,土壤肥沃,架上的葡萄遂长满了累累的、甜美的果实,终于让这些儿女们获得很多钱财。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唯有工作才能获益,工作中自然有精神有力量,也唯有工作才能安定我们的身心,因为工作能给我们乐趣。人生有了工作,生活才有意义,生命才有价值。

  佛教常讲发心,这个发心,主要就是告诉我们要发心工作,要奉献自己的力量。一部机器,如果长久不发动、不使用,它也会生锈;人的身体如果不经常磨练,也会衰弱;不经常工作,意志会消沉,心思也会枯竭。再说,一个人不经常工作,好比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设下了障碍,使自己寸步难行。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想要活得轰轰烈烈,那他就要工作,不但要工作,并且要竭诚的去工作,从工作中发挥青年的热忱,那么他的人生定能辉煌腾达。

  现代的佛教,形同老迈的枯藤,毫无生气,主要是因为我们佛教徒缺乏热忱。记得曾经有人感叹的说:“我进入佛门之后,所感受到的是‘冷’的气氛!”这个“冷”,不是气候寒冷的冷,而是气氛的消极,令人感受到处处一片寒意,因为大家缺乏热忱,工作没有热忱,修行没有热忱,待人没有热忱,卫教没有热忱,因此给人一种“冷”的感觉。

  翻开历史,每一个朝代里救国救民的事业,莫不是仁人志士们奉献出他们的力量与热忱所创造出来的。所以,工作要有热忱才有力量;工作要有热忱才有内]容,也才能支持长久。一个宗教家,对于救人救世的事业,必须要具有高度的热忱。因此,我们佛教青年,更应该本著“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志愿,鼓舞起热忱去担负我们弘法利生的工作。

  二.从反省中检讨功过

  一个人要天天反省自己。自古以来的圣贤,他们能够变化自己的气质,修身立德,主要是因为他们有反省的功夫。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袁了凡以“功过格”记录自己的功过,以反省自己举止的得失。所以一个人要时时反省自己。有些人,眼睛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嘴巴只讲别人的过失,却从不检讨自己;因此,养成抱怨不满、怨天尤人的坏习惯。其实,人与人相处,要能做到“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时时反躬自问,检讨得失,方能增进道德,升华人格。

  反省究竟有什么益处呢?益处很多,仅提出下列三点说明:

  (一)反省是悔过的勇气

  有些人犯了过错,却不肯悔过,因为他没有反省,他不能自知,如果他能够仔细反省,就会生起悔过自新的勇气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青年人在修学的时候,应该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痛痛快快、切切实实地把它表露出来。譬如:害了盲肠炎的人,一定要把盲肠割掉,去除后患。一个人的过失也要用反省忏悔的快刀把它切除。

  一般人最大的弱点就是护短,覆藏自己的过失。面对自己的过失,不肯改进。因此,出了学院之门,真正去负责一方时,便显出自己处处都是毛病,而无法立足。大家今后不应该掩护自己的短处,要有反省过失、努力改进的勇气。

  (二)反省是自知的镜子

  古语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长相,必须照镜子;若要了解自己行为的得失,则必须用“反省”的镜子来看。反省]如同一面镜子,在反省的镜子中,自己的本来面目,将能显现无余。

  有时候,我看一些青年同学们写日记,凡是品德较好的学生,他的日记,通常重在检讨自己的功过,总认为自己缺点很多;凡是品德不好的学生,大都在批评别人的好坏,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是,似乎天下的人都不能令他满意。事实上,这是他不认识自己,他所看的是别人的缺点,他所想的也是别人的过失。一个人到了连自己都不认识时,那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可怜。所以一个人不必忙着去认识别人,重要的是要先认识自己,从反省中去认识自己,从反省的镜子中去了解自己的真正面目。

  (三)反省是明日的祥和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贤君之一,他所以能成就千秋万世的伟业,主要的原因乃在于他能谦冲自牧,肯虚心反省。专门记载唐太宗言行的《贞观政要》一书,即曾记录一段他的自述。他说:“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可见一个伟人之所以成功,确有其为常人所不及的地方,今天有了过错,如果没有反省,明天还是一样的犯错;如果能够时常反省,那么,今天错了,经过反省,知道犯错的缘由,随即改正过来,那下一次就不会再有过错。所以说,反省是明日的祥和。

  譬如甲乙两个人相处,甲得罪了乙,经过反省后,知道自己错了,翌日,随即向乙道歉,两个人前嫌尽弃,和好如初,这不是由于反省得来的好处吗?大家都知道,佛教最重视戒律,犯了戒的人必须忏悔,才能消除罪业。所谓忏悔,其实也就是赤诚的反省。

  佛经上记载:“有一比丘,名曰欣庆,犯四重禁,来至僧中,忏悔自责,罪业即灭,戒根即生,如初受戒时,无有异也。”一个犯了四大重戒的人,经过反省忏悔之后,居然能够与初受戒时相同,可见赤诚反省的功用,几可谓能使人获得“新生”。所以说“反省”是明日的祥和。

  反省的利益很多,譬如:反省是智慧的果实,反省是进德的阶梯,反省是青年们修学中重要的功课。一个人不要随便责备别人,要能以责备人之心来责备自己;也不要任意批评别人,要能以批评人之心来批评自己。更重要的是要时时反省自己,只要觉得是有利于大众的事,那么就要热心去做;时时反省,知道自己言行不合乎道德标准,那就要赶快改正过来。一个青年人,想要成功立业,首先必须健全自己;那么如何健全自己呢?就是要不断的反省、再反省。

  三.从宽容中扬弃嫉妒

  同学们现在正在求学的时候,大家要学习把自己扩大,尤其是要把心量放大。记得《释迦传》中有一段记载:有一位犯了五逆十恶的坏人,最后想回头忏悔,但是他有恐惧心。心想:我过去那样冒犯佛陀,如果现在向佛陀忏悔,他能宽宥我吗?有人了解了他的心意,便告诉他说:“佛陀的心量尚且能包含天地,怎么会包容不下你一个人呢?”他终于去忏悔了。

  佛世时,摩揭陀国阿阇世王,忤逆父母,大行不孝,最后知道自己错了,想求忏悔,可是父亲已经去世了,忏悔已经来不及了,谁能原谅他呢?他很悲伤,因此自暴自弃。他的母亲很了解他,对他说道:“诸佛心量,等同虚空,你父亲是学佛的,你虽然忤逆了他,但是,我能了解,他一定会宽恕你的罪过的。”

  所以,要做一个伟大的人物,先要养成宽宏大量的气度。海阔纵鱼跃,天高任鸟飞。一个人要养成海阔天空的胸襟,要有宰相肚内能撑船的器量,不但能够容纳好人善人,甚至于我们的仇人敌人、看不惯的人,也都要能宽容。唯有宽容才能去除嫉妒,唯有宽容才能够成就一切。一个人若不欢喜别人好,不欢喜别人快乐,常常令自己活在怒火之中,那是多么痛苦的事啊!至于如何宽容别人,如何去除嫉妒呢?要能够做到下列三点:

  (一)不念旧恶

  一个小孩子,如果和玩伴吵架了,他总欢喜算旧帐,譬如:“你过去拿过我一张纸啦!”“你过去吃过我一块糖啦!”大家现在都不是小孩子了,都不会那么幼稚了,所以不应该再算旧帐。但是一个愚痴的人,他就喜欢算旧帐,喜欢把过去芝麻绿豆大的事情提出来讲。佛法有一句很好的话说:“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未来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是告诉我们,既往不究,我们要讲的是现在,要重视的是未来。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误会或磨擦的事情产生,只要我们有宽大的度量容人,不念旧恶,犹如大海之深广,能容任何污秽之物,且不失去大海的清净;又如虚空之宽大,任何美丑之物,皆能包容无余。所以一个人与人相处,不论任何的讥嫌、误会、过失都要以宽宏的心量来包容,如大海之容纳百川,如泰山之不辞土壤。

  在佛教里,有人犯了过失,经过至诚忏悔之后,罪业就可以消除。佛法中说:一个肯悔过的人,比没有犯过的人更好,对于忏悔之后的人,如果你还要攻击他过去的过失,那么你的过失会比他更严重。僧团中最忌讳的事就是算旧帐,希望大家今后不要再翻陈帐,不要再念旧恶,和谐相处才是佛弟子应有的态度。

  (二)以德报怨

  经中说:以怨报怨,永远不能息怨;唯有以德报怨,才能结束一切冤怨的根本。你有仇敌吗?假如有的话,以后更应该用道德去感化他,不要生起怨恨心,因为以怨报怨,永远不能化敌为友。

  (三)与人为善

  一般人对于犯过的人,往往不肯给予改过向善的机会,也不肯给予一条方便的道路;我们是个学佛的人,学佛的人应该有责任将欢喜布满人间,把善良的风气传遍各处;应该予人方便,予人好处;应该不舍弃任何一个改过自新的人,不拒绝任何一个心向佛道的人。

  有一些人,往往缺乏助人为善的心量,甚至于嫉妒他人的善举。这种态度不只障碍了他人,也障碍了自己,我们应该学习用宽容来扬弃嫉妒。“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泰山所以能高大,是由于它不舍弃任何一块小泥土;大海之所以能深远,是因为它能容纳任何细小的溪流。一个人生存于世间,待人处世,也应该具有泰山、大海的气度,不嫉妒好人,不排挤异己,因为唯有宽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

  四.从讥谤中庄严福慧

  一个伟大的人物所以成其伟大,一定要能忍受很多的讥嘲毁谤。因为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处在人群中,也难免会遭遇到讥讽诋毁。那么,处此情形,一个人如何给予自己力量?如何使自己不消极?那就要从讥谤中学习庄严福慧。

  经上说:一个修道者,如果不能忍受恶骂毁谤,则不能名之为修道的人。一个真正修道的人,听到别人对他的讥讽毁谤,不但不会觉得气愤,反而觉得如饮甘露。布袋和尚曾经说过:“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他自干了;你也省力气,我也少烦恼。”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布袋和尚对于别人的毁谤打骂,他处理得多么洒脱自在

  昔时有位宰相,气度宽宏,行忍工夫到家。有一天,弟弟要到外地去做官,来向哥哥告辞,哥哥说:“你脾气不好,此行我担心你的事业不能顺利。”弟弟说:“不会啦!这次我听哥哥的教导,别人给我的讥讽毁谤我都不会计较!”“真的吗?假使有一个人在你脸上吐一口口水,那你怎么办?”“我一定照哥哥的指示去做,不和他计较,把口水擦干就算了!”哥哥听了以后,顿了一下,又说:“如果是我的话,我就不是这样做。别人所以对你唾面,就是因为不高兴你,你把他擦了,那么他会更不高兴。这种情形之下该怎么办呢?让它自己干了,不必用手去擦,这才算是到达忍耐的上乘功夫。”

  一个人,从他懂得人事开始,所遭遇的讥讽毁谤,不知凡几。譬如倍受社会大众所崇拜的胡适博士,也是“誉之所至,谤亦随之”。有人赞美他,也有人毁谤他。试观世界上伟大的圣贤,那一个不是从讥讽毁谤中成就出来的?讥讽毁谤会打倒一个人,但是,它只能打倒一个庸懦无能的人;讥讽毁谤打不倒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的人。对于讥毁,我们要把它看做庄严我们福德智慧的逆增上缘,千万不要让它激起你的嗔恨心。《成实论》曾记载几句有意义的话:“恶口辱骂小人,不堪如石雨鸟;恶口骂詈大人,如华雨象。”小人物与大人物的区别,从应付外来讥毁的态度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台中李炳南居士,初到台湾弘扬佛法的时候,也遭受到很多麻烦。当时李炳南居士总是效法常不轻菩萨的行持,谦和地说:“善知识,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做佛!”甚至于又说:“善知识!谢谢你,你给我的这种难堪,是在消除我的罪业,谢谢你给我消除罪业的机会。”由此看来,讥讽毁谤不但对人没有坏处,甚至于对一个真正有作为的人而言,反而成为庄严自己,增长福德智慧的助缘。佛陀在世时,提婆达多以及许多外道经常蓄意陷害佛陀,但是,却都不能伤到佛陀,尤其佛陀每一次遭到外道的陷害以后,佛陀不但没有减损什么,反而声望更加提高,佛教的弘化也更形顺利,更为普及。所以,黑暗就是光明的预兆;外来的拂逆,更是行善的逆增上缘。也可以说:没有讥讽毁谤,就显不出伟大的人格,显不出圣贤的节操。

  至于如何忍耐讥讽毁谤,我提出下列三点来说明:

  (一)不说讥谤

  讥讽别人的话不说,毁谤别人的话不说。一个人如果发觉自己平时好说别人的闲话,那么,从现在起,绝口不说,这就是不恶口。

  (二)不听讥谤

  不要理会外传的讥讽毁谤。一个人如果经常注意外传的谣言,则心里会愈难过,一难过,就愈没有力量、没有心情去做其他事情。要知道“是非之言止于智者”,一个有智慧的人,绝不会乱传谣言,当然他更不会轻易听信谣言。

  (三)不怕讥谤

  因为讥讽可以消除我们的罪业,是我们修道人的逆增上缘。所以一个人,尤其是一个修道的人,不但不必惧怕讥讽,更可以把讥讽转变成激励身心的力量。

  五.从听闻中确实奉行

  经上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学佛要多闻薰习,听闻佛法是学佛必经的过程。任何一部经,开头必是“如是我闻”,最后是“信受奉行”,经典的这种形式,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同学们在学院求学,多闻是做到了,但是在“确实奉行”方面却还嫌不够。我常常有一种感觉,同学们往往只学到半部经,也就是只学到前面的“如是我闻”,但却没有学到后面的“信受奉行”。

  佛经说:“虽有多闻,不制烦恼,不能自利,徒无所用。譬如死人,着金璎珞。”一个多闻而不能奉行的人,确实就像死人穿上华丽的衣服一样,一点用处也没有。因此,一个人想成功立业,必须要从多闻做到确实奉行。关于这一点,我也告诉大家一些切实的办法。

  (一)闻是要说好

  听到好的道理,要赞美,要随喜赞同。现在的青年朋友,常常在听到别人说了很多道理后,也不表示赞同,反而还说:“你讲的道理固然很好,不过,我的意思是……”、“你讲的话虽然不错,但是,我以为……”、“你的意思虽然很好,不过,……”不管你如何苦口婆心的教导,他总是一开口就把它否决,甚至于你的话还没说清楚,而他的意思本来也与你一样,但是他却一开口就表示他不完全同意,他总觉得赞同别人的意见,会使自己矮了一截,因此,总不肯爽爽快快地承认别人的正确,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

  (二)闻善要奉行

  经上曾经记载:三恶道中有一类众生常有“闻善不着意”的坏习惯,就是说听到了好的话,丝毫不加以留心,更谈不上切实去奉行。因此,终于使他们在三恶道中流转。人为万物之灵,具有辨别善恶的能力,如果能闻善奉行,则道业自能快速增进。

  (三)闻理要相应

  听到了符合真理的话,就要设法与它相应。有人说:你的话打动了我的心坎,你这话好像是为我说的。这就是听话的人,能与对方的话相应。我们常常称赞佛陀为“如理师”,说他是真理的体验者,是真理的证悟者,是真理的榜样。因为一个与真理相应的人,一定是一个真正慈悲的人。这时,即使他骂你,或者打你,其出发点也都是慈悲的。诸位若想与真理相应,则必须从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去体验,养成事事都“如理作意”的习惯。

  同学们!你们不是有人常写日记,或写周记吗?希望大家在日记上、周记上,要常写些如何与真理相应,如何与真理结合在一起的话;因为一个烦恼无明炽盛,怨天尤人,处处不满现实的人,他是不可能与真理相应的,他的言语举动更不可能与真理结合在一起。

  六.从克难中创造明天

  “克难”,顾名思义,是克服困难。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有什么困难需要克服的呢?譬如:有人觉得“话难说”。如果你觉得说话很难,国语不容易说得正确,那么,你就要克服说不好的困难,就得努力去学习;有人以为写文章很难,那你就要去克服文字的困难;思想不能畅达,语言文字不能流利,就要先找出困难的所在,然后再去设法克服它。

  也有人觉得“事难做”。所谓“事难做”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事情本身的条件困难,一种是人事关系的困难。一个人不论在什么情形之下,绝不可因为事情难做就不去做,也不必因为人事关系困难而灰心。佛法说:“佛道难成誓愿成”,世间上的事情没有一件会比学佛更困难,成佛的困难我们都不怕了,那还怕世俗成功立业的小困难吗?

  法国英雄拿破仑曾经说:我的字典里没有一个“难”字。自古的豪杰英雄也常常自夸说:我不知道什么事情叫做困难。“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心,则虽移山填海,也终有成功的一天。希望青年朋友们,要把难字从口边、从心里去除,脚踏实地,切实地去做,相信不会有什么困难的。

  此外,有人会觉得“道难修”。修道有什么困难呢?为了修道,我们就要淡泊名利,忍受寂寞,委屈吃亏,忍耐压迫;为了要修道,亲情要放下,故乡要远离,朋友要少来往,一切功名富贵的念头都要舍离。有的人修道,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到头来反而背道而驰。所谓“修道一年,佛在眼前;修道三年,佛在西天;修道十年,无影无边。”这种人因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能耐烦,经不起挫折,终于半途而废。像这种自暴自弃的人,能完成人生吗?能成就道业吗?所以,一个修道的人要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毅力,不只要具备“勇猛心”,而且要具有“恒常心”,这样,菩提大道才有展现在眼前的可能。

  今天提出六点来勉励大家,希望今后大家要努力去奉行,确实去实践,以开创自己未来的前程,走向成功立业之大道。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