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南怀瑾

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二日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第二日   

   第一堂

   爱人如己

   初次到这里,什么都搞不清楚的,先把打坐姿势调好。有一点要注意,在这里的同学对没有学过的同学,没有做到爱人如己。譬如我讲七支坐法,很多内容没有详细讲;可是我不讲的时候,你们诸位老同学有没有帮助新同学再研究呢?没有。你们有几个心理:第一,哎呀!他都会。第二,他相信我呢?我当然比他高明,但是我讲了人家不相信。第三,他的事,我管什么!这些都不是学佛的心理,是自私。学佛的人爱人如己,鼎力相助,可以彼此讨论,帮助人家,但是你们不会的。尤其知识分子更自私,只管自己,有很多的借口。

   昨天讲七支坐法,大家要研究,尤其有医生在这里。黄医师非常科学的,生理方面,尤其妇女的问题,抓机会赶快问他。他见多识广,尽管问他。所以讲打坐,与生理都有关系,男性也可以跟他研究。他原来不相信修道成佛的,现在他学佛修道比我还迷信,所以你们都应该找他讨论。难得在一起,人生能有几次碰面机会啊!

   你们听了有一个心理,哎呀,南老师特别捧黄医师,才不是这么回事!又错了,我是教你们占便宜耶!他坐在这里是我们同学耶,你到医院找他就不容易了。他这个人是菩萨心肠,凡是我们朋友有问题,他都拼命帮忙。譬如最近有人在香港跌倒骨头断了,黄医师知道了亲自去看他,发现问题严重,所以马上叫骨科医生儿子赶来,一看骨头断了,立刻帮忙送医院,马上开刀。我讲这个故事,是说在香港跟他认识以后,对我们的朋友、同学,随时这样帮忙。

   这是对我这一方面讲,他对别的方面也是如此,我很佩服他的人品道德,他做到了有力即相助,很少有医生的架子。我听香港很多人提起他,都很佩服的。

  

   佛学里的生命科学

   这一次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还记得吗?就是"禅与生命科学的认知"。这个题目里头包括了三个大题目。第一个什么是禅?你们要想一想,你们许多都是大博士、大教授,不要马虎耶!第二什么是生命科学?现在叫得很闹热。第三是新兴的认知科学,什么是认知?三个大题目可以写一百多万字的书了。本来要讲这个,我说来不及,所以分段分段地讲。

   昨天晚上讲到什么是佛法,佛法是个大科学、大哲学,不是宗教,但也包括了宗教。佛为一大事因缘出世,虽说大小乘的佛法浩如烟海,不过是讲解禅与生命认知的问题。再归纳起来,就是全人类所要追求的宇宙来源问题。究竟人类生命的来源是唯物或是唯心?今天的科学发展到了太空,尤其是从爱因斯坦以后,科学家讲量子力学这个问题,诸如纳米科技、信息的发展、人文管理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都是从量子的问题来的。当然后面还有很多的问题。其实佛学里头就有,只是大家拿不出来。如果你们这些大博士、大教授学会了,把这个问题配合科学拿出来,你们退休后,可以向这个新的科技方面发展,这是贡献人类啊!

   今天中午还刚刚批评了他们,明知道我要讲这个问题,人怎么生怎么死,当我没有上来时,你们可以选一选讲课的录音带,严格规定他们再仔细听一下,这样对你们也好,对我也好。可是每个人都不动脑筋。也许动了,考虑很多,却不执行。要讲道德行为,儒家叫这个"为德不固",做功德发心的事,自己虽看清楚了,却不坚持一定要做,就是"为德不固",也就是阳明哲学讲的"知而不行"。以华严道理"理即是事",道理到了,事情就要到达。跟了我那么久都做不到,常常听也听疲了,如果说你们没有想起来,那更错误。

   我今天下午上来就骂人,你以为在骂人啊,这可是学佛的菩萨行,思想就是行为。你们学佛吗?这些都不学,学佛不是只管自己利己利人最重要。像这么大热天,我们搞这个地方请大家来玩的吗?是为了利人耶!你们打坐不是看热闹,不是看着我喔!是要听我讲话!生死问题你们听过再多,仍要重复研究,这一次要切实发心,真修行,了生死啊。

  

   第二堂

   你的学问工夫上身了吗

   为了讲这个生死问题,认识佛学,讲的都是重复的讲,你们跟我很多年的朋友都会,可是我观察你们都没有深入。什么叫没有深入啊?学理跟工夫没有上身,没有到身心上面来。这是中国道家过去的一句老话。我看到过去老一辈做学问修道的,一边谈话,一边说,哎呀!我不跟你们讲话了,大家同学问为什么?他说工夫上身了。他自己眼睛一闭就打坐了,这是真工夫,这是实验。所以你们学了多少年,学佛修道做工夫没有上身,做事业倒是蛮上身的。有些朋友官也做得好,生意也做得好,非常用心。只要讲到修养就不相干了,那是搞着玩玩的,这就是世法与出世间法的差别了。所以我说老同学们跟我很久的,理论都会讲,工夫没有上身,都是空洞理论,到学校做老师教人家可以。我认为有些教书是在骗人的,表示自己很有学问,给大家赞赏,可是对自己并没有用。一定要学理工夫上身才算。

   现在为了讲重复的话,我再说一遍,我想在座我们很多老同学,学问都很好,叫他们来讲也许讲得比我还清楚,可是我还不放心他们讲,听起来都很对,但很不扎实。释迦牟尼佛悟道以后出来弘法,照一般研究佛学、讲宗教的,他先完的是小乘法门。现在人一听到小乘,马上就看不上,意思好像是幼儿园小学生的课。错了!你学问尽管大,都要从幼儿园小学开始扎根。

  

   纯苦无乐--一转

   比如,我们研究佛学的,我先讲一个小题目,就是认知小乘是什么,先不要说认知的本身是什么,只能借用这个名词。对小乘佛学,我们的认识,只晓得佛开始说四谛。谛就是要点,哪四谛?苦、集、灭、道四谛。小乘法门讲四谛叫三转四谛*轮。记住哦!然后说到二十因缘。这是给你们上佛学的课了,也是科学很有用的哦!你们出去做事业、做生意、做官都有用哦!只要你充分明了四谛二十因缘的法门。综合起来讲,有三十七菩提道品,大小乘佛学的基础都在这里,是大彻大悟,自己了生死而成佛之路。一切大小乘的经典,禅宗、密宗,不管你什么宗,什么派,包括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都逃不开这个法则。如果你们想修行的话,这个学理搞不清楚是不行的不行的。

   我先把理论讲了,再讲修持的实际方法,这不要靠本子记哦!停一分钟大家想一想,刚才讲的四谛法门,苦、集、灭、道。佛三转四谛*轮,我常问这些佛学大家、大师们,三转怎么转法?像轮子一样旋转吗?这都是最基本的。不要认为这只是讲学问,打坐用功,马上要体会的。

   譬如第一转,佛普通的讲法,教育法,就告诉你人世间都是苦,非常痛苦,只有苦没有乐。这个世界上的人认为的快乐,是把轻度的痛苦颠倒,当成快乐。颠倒就是错误的意思。比如我们花了很多的钱去按摩一个钟头,或者说洗三温暖,洗了又按摩;哎呀!昨天花了六百块钱洗了三温暖,按摩,好舒服啊!众生颠倒,实际上找个人来虐待你,冷水热水给你出汗,然后按摩,轻微地打你,就叫做舒服。按得重了,喔!轻一点,太痛了。

   世界上纯苦无乐,因此分成八苦、十苦,看起来很消极,都是很实在。八苦之中的生老病死苦,这四个大家都知道。讲起来生老病死苦,现在我看看有些科学都老了,用我一样老了,但是忘记了自己老的痛苦。我是深深感觉到老苦的。刚才我跟沙弥讲到这里的建筑,她当时问我这个浴缸太高吧!矮一点好吗?问过我三次。我今天才悟到当时我错了,今天洗澡出来的时候,我才晓得浴缸太高了;我想到五六十岁的人,两个腿都动不了,爬得出来吗?这就是老苦。眼睛看不见了,腰酸背痛了,各种病痛都来了,生老病死,大家在苦中自己不知道。不知道就是没有智慧耶!知道了,有智慧,就要想办法跳出来。

   第五是爱别离苦,喜欢的人,喜欢的事,别离了,分开了。自己所希望的做不到,随时随地都在爱别离苦。六是怨憎会苦,不喜欢的偏碰上,普通讲的,骑马碰不到亲家,骑牛就碰上了。七是求不得苦,要发财,偏偏倒霉;要升官,偏偏没有官做了,所求不如意。第八个苦大家不知道,什么叫五阴炽盛苦?哪一个年轻学佛的同学来回答问题?(答:色、受、想、行、识。)

   对,色、受、想、行、识叫五阴。这五个包括心理跟生理。"色"就是生理的地、水、火、风、空。"受"是感觉,我们每天气候冷热,舒服不舒服,思想感情等都是。"想"就是思想,知觉。

   "行"呢?就不知道了,不是行为,是宇宙间有个动力,生命的背后有一个动力,电能一样永远在发动。这个生命,这个发动的动力在哪里你找不到,找到了才叫做修行。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衰老生病?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有情感?这个"行",它的动力、动能是什么?是唯物还是唯心?

   "识"呢?勉强的解释是精神方面,佛学把生理、心理,整个人的身心两方面合起来叫"五阴",也叫"五蕴"。"蕴"就是包含在内的,像那个电能的电场一样,那个能源你看不见,电能这个能是什么你不知道。嘴里都会讲能量,能量是什么东西你看见了吗?现在科学发达,谁能够找出来宇宙最初的能源是什么?找得到吗?所以这个第八的五阴炽盛苦,很不容易懂。

   佛说我们每天受生理、心理的煎熬,自己在受罪,所以叫八苦。这个八苦,大家讲佛学就讲过去了;如果现代聪明的年轻人,拿八苦的观念,换一个文字语言写文章,写小说,写散文,写理论,可以写出来很多好东西。佛把这个叫"苦谛"。这个世界的生命,以消极的角度来看,整个是苦的,所以生命是很痛苦地活着。因此我经常给你们说人生三句话--"莫名其妙的生来,无可奈何地活着,不知所以然的死掉。"这个生命是五阴炽盛苦,佛说得这样彻底。这三句笑话,大家听了哈哈一笑,觉得我的话好笑,我看到他们好笑觉得更好笑。意思是说,你笑,你懂了吗?笑个什么东西!当时大家闲谈,不好骂人。换句话说,这三句话是在骂人耶!你生不知所从未,死不知所从去,白活了一辈子。

   佛说了四谛因缘,第一步是消极地看人生。其实每个宗教都是这样看法,佛讲得最彻底。但是这个苦,普通讲佛学只讲到八个苦,他在别的经典上说到十个苦。总而言之,活在这个世界太痛苦,太吃力,太难受。不过,苦不是灰心哦,不是消极哦,而是告诉人们,我们人有本事、有智慧、有能力,跳出这个苦海,这就要学佛了;你不要被苦打下去,被打不去就不是大丈夫,不是英雄。所以佛称为大雄,大英雄打破这个苦的牢笼,跳出来,这叫做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庙子的大殿叫大雄宝殿。能征服天下做皇帝、统治全世界的人,不算英雄,你能够跳出生死吗?跳出物理世界痛苦的拘束吗?唯有佛才是大雄、大力、大慈悲啊,他跳出来了。刚才我讲四谛三转,这是第一转了。

  

   求解脱--二转

   这一切苦从哪里来?苦是果哦,这个果是从因来的,原因是"集"来的。集是集中,抓来的,你自己集进来的。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所以我们打起坐来为什么空不掉?顺便讲科学给你们听,我们的生命像一个磁铁一样,在这里你觉得在修行,两腿一盘打坐很舒服,等一下这里不对,那里不对,你那个心一静了以后,磁铁一样把宇宙的一切能量痛苦集中在你身上。然后想起来,我的老公对我不好,我的儿子对我不对,我的那个生意怎么办?都在集。集就像一个磁铁一样,把一切不应该的都吸进来。

   你们在打坐,以为自己是在修道,其实是在集中一切痛苦到身上!所以叫你放下,你放得下吗?放不下啊。这个身体不打坐还好,一打起坐来,这里不对,那里不对,都是在集。你这就晓得这个身体是个磁场,它把一切都集中了,越讲放下越集中,如磁石吸铁。佛经一句话,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昨晚有个跟我讲,全身难过。唉!不理它就舒服一点。是啊,你不去集,自然就轻松了。这是哲学,是学理也是科学,要实验。

   苦集下面是灭道,要灭除一切痛苦,跳出痛苦的范围,跳出物理世界,只有得道才做得到。道是灭的因,灭是道的果。涅槃就是寂灭,一切都休息,解脱了就得涅槃。只有得道,智慧上大彻大悟,修证到了,所以道是进入寂灭的因。灭是灭除了一切痛苦,梵文叫涅槃,中文叫做寂灭。这个涅槃寂净的极乐世界,怎么才能达到呢?不是菩萨上帝给你的,是要你自己做到的。道,只有智慧悟到了才算。道是寂灭的因,寂灭是修道成道的果,所以叫苦集灭道。

   所以三转四谛*轮,我问一般的学佛大家,他就哑口无言了。佛经上说的三转四谛*轮是怎么转?我今年九十了,从二十几岁研究佛学,当年问了许多的人,大家答复不出来我这个问题。我自己怎么答复呢?我是找佛答复的,现在我跟你们讲起来很东寻轻松,我是痛苦了几十年的。后来回过头来发现佛经上都有了,都讲了,自己就是笨蛋不懂。

   其实你懂了这个道理,现在放不坐在这里就舒服了,何必用功啊!如果说不用功,这个才是大用功,一切放下就是了。连自己的身体都不要,都丢掉了。这里难过,那里腰酸背痛,根本都不理,你去集中它干什么呢?越集越痛苦,你越想办法对付它,修理它,越麻烦。该死就死嘛,它是物理、物质的东西,要坏就走吧。换句话说,我讲的"去你妈的",滚吧!你该死就死吧。有一个同学,有一次忘了什么事,我说我传你一个最好的咒子,"去你妈的"。后来这个同学告诉我,哎呀!老师,你这个咒子真有用,当我最痛苦时,我就想起"去你妈的",就好了。不集嘛!这是二转了。

  

   十二因缘--三转

   第三转四谛*轮,转出了十二个因缘,这是科学,是大哲学了。十二因缘你透彻了,你修行了,你得定了,你成道了。这一个圆圈先记住,不要靠笔记,我背给你们听。"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这两个地方特别注意,大关键。"六入缘触,触缘受",你感觉空气好不好,冷啊、热啊,这就是触、受,跟物理世界有关。

   昨天讲到触是什么,瑜珈叫做相应,就是交感。一触就有交感,心理上就是舒服不舒服。触跟受,你打起坐来腿对不对,一触就有感受,按摩就感受按摩的舒服。受,男女两个爱得要命,什么叫爱情?我说那是荷尔蒙在作怪,那一点荷尔蒙消耗掉了就没有了,算什么爱啊。这是贪爱,因爱就抓,就是集,拼命要抓来,爱钱、爱名、爱利、爱虚荣,有爱就取,有取就有现有的世界。存在哲学来了,"我思故我在",有我思想就来了,就有了。天下的有抓得住吗?苦集灭道耶!有就是现在的生命,有就缘生,现在的生命必然要老死,一定老,老了一定死,这是十二个因缘。

   死了以后呢?生命还存在不存在?西方其他的宗教,死后善人升天堂,恶人下地狱,这是一般的宗教。佛说不是的,死了以后还会再来受报。死后一片无明,莫名其妙,黑茫茫的,什么都不知道,又来投胎了。像昨天睡觉一样,睡着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一片无明,脑筋也不清楚,什么都不清楚,糊里糊涂。无明也不错啊,没有痛苦,也没有烦恼,大昏沉,不错啊!所以外道入了无想定,入到无明境界,什么都没有,等于睡了六个钟头,什么痛苦快乐都没有,无明!一醒了又行,动力又来了,无明缘行,十二个因缘先背一下。刚才我讲过,为什么讲到这里?是要讲真正生死问题,怎么了生死,修行做工夫,所以先要把这个基本弄好。

   "无明爱取三烦恼",无明、爱、取三种属于根本烦恼。随烦恼、小烦恼、大烦恼都是这样来的。我们自己莫名其妙被自己支配了,莫名其妙支配自己,一切是爱,爱世界、爱名、爱利、爱什么,拼命去抓,这三种是根本烦恼。这是把十二因缘解剖开来讲的。

   "行有二支属业道",十二因缘有个"行",有个"有",行是什么?是生命一股动力你停不了它。譬如我们睡着了,心脏照样在跳动耶,你的呼吸照样往来,血液照样流动。生命活着永远有一个行阴,像那个电能一样,像太阳月亮永远在太空里转动,这个是行阴,你要把握住这个。所以修行修行,要认识这个东西。行就是现实的世界,物理世界有个动力在后面走,这个动力究竟是精神的还是物理的?现在大科学来了,像量子力学,你们这里有学物理学的吗?某博士讲一讲。这个波跟粒的关系都是行阴,量子力学有波长,有粒子。要不要补充两句?

   博士:最新的的量子力学有那个"夸克",就是靠近这个波的时候,里面波会变动的。

   南师:双轨的透过来就是我们今天的信息、电视等等。

   某同学:我补充一点。光子、电子有时会体现粒子的状态,有时会体现波的状态。同一种物质,它有的时候是粒子,有的时候是波,以不同的形式表现,所以有一个名词叫"波粒二相性"。

   南师:波透过这里,粒子就集中了,就显现这个现象了。就是能量作用,也就是波粒二相性。两个现象综合起来才有今天这些精密科技的发明。我借用量子力学是为什么?是说这个宇宙的一切,现在已经了解到这个程度了,才有今天的精密科技。现在科学还没有到家哦!学佛是要了解这个"行"。你以为佛学是空洞的吗?它是大物理科学啊。所以"行"就构成了今天精密的科技世界,一切皆有,不是没有。

   所以十二因缘,佛说的"行"跟"有"这两个部分合拢来,就是我们讲造业。这个造业,基督教讲是上帝造的,或者说是命运使我们这样。其实办不是命运,也不是上帝,没有一个主宰,都是自己抓来的。"行有三支属业道",造业就是这个业,佛学这个"业"包括善业、恶业、不善不恶的业三种。不善不恶是中性的,修行造业造的是道业,成佛也是造业啊,造成佛的业,地狱众生造了地狱的业。后面有一个动能是业道,所以量子力学还不究竟,行有二支在十二因缘属于业道。十二个,讲了五个了对不对?"无明、爱、取"三个是根本烦恼,心理的。"行、有"二者是物理的,也是心理的,后面的是业,这个叫业道。

   然后剩下来七个。从无明缘行、行缘识,从识起名色、六入、触、爱,到了生、老死,这七个综合起来是苦报。这几句话是中国佛学把它综合的,非常高明。我们生命的痛苦是这样来的,这是大科学。你们把十二支好好学喔!将来你们讲政治学、管理学、物理学,你把它用上去,那高明得不得了。世界上的学问是一样的,你看政治上许多农村经济出了毛病,你从十二因缘给它一套,马上看出来这个经济政策发展是那么大的痛苦,也就看见好坏了。这是大学问耶!

   现在告诉你的是第三转。每一点都是大科学,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

  

   第三堂

   刚才讲到第三转四谛*轮的十二因缘。千万要记住,因为佛的一切大小乘的经论,一切修行方法,都是从十二因缘大原则出来的;八万四千法门也跳不出这个圈圈。所以你看《大般若经》、《金刚经》要破根本一切无明,如何破它?刚才叫你们背的偈子,是佛学家、大师们把十二因缘归纳起来的,非常好。

   无明爱取三烦恼 行有二支属业道

   从识至受并生死 七支同名一苦报

   后来黑板上附带写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死",是古道师在佛学院听来的,这两句话不好,只是帮助记忆十二因缘的名称,意义没有上面古人那个偈子好。譬如"触受爱取有生死","有"是一支,"生"是一支,"老死"是一支,结果变成了"有生死",好像其他的没有生死,在文字上就会误导,差就差在这里。这是讲写文章。

   第一个偈子是对的,尤其你们年轻办佛学院的,这些要搞清楚。不然一听好像都对,其实都不对。这就是老师的重要了,师道,就晓得取舍,把对与不对告诉学生,所以说写文章不可使人走上误解的路。

  

   因缘 因果

   我们这里研究是书院的办法,同学师生之间彼此讨论研究。十二因缘的重点在哪里?就是无明缘行中间这个"缘"哦,因是因,缘是缘。因果是讲大原则,有因一定有果。不过这个因果有个大讨论,譬如龙树菩萨后来写《中论》,表面上看到他把因果都推翻了,都是空的,实际上有因果哦。

   当年我在峨嵋山闭关下来到成都,一班大和尚,有八九个,都是同虚云老和尚那样威风的大老,在文殊院请我吃饭,就提佛法的因果问题。讲到禅宗百丈野狐禅的公案,说法一字之差,五百年野狐身。然后一个老和尚问,究竟成佛跳出了因果没有?我说当然还在因果之内,因果无所谓跳出,也没有出,也没有入,即空即有,证得菩提是因,进入寂灭是果,因果历然,很清楚。

   因果是一个大原则,因果的作用是因缘,所以这个因缘,中国这个"缘"字特别好,佛经中文这个翻译不得了的好。缘是攀缘,一个连锁一个的关系。比如说这是某某人的老三,他上面一定有老大老二。如果这是老四,上面一定还有三个。它一个一个连锁来的。

   刚才讲到量子力学,量里头有波长,那个波动里头就有粒子,那个粒子就是缘,那个波就是因。而这个粒子,它不会永远是粒子,它会变成波,变成因,之后变变成粒子,都是因缘连锁的关系。佛学讲因缘是一切有,也是物理世界中一切都有因缘,那么因缘的本身有东西吗?没有,是空的。等于现在讲量子力学波跟粒的关系,波跟粒两个最后的动能是什么?不知道。

   因缘的道理非常地深,所以无明起来一定缘行。譬如你累了,夜里需要睡眠,睡了之后不一个是什么?一定醒,假如睡是无明,醒来是行,无明缘行对不对?这很明显的嘛,睡好了一定醒来,你睡一万年也会醒。刚刚一醒那个就是行,你不知道怎么醒的。无明缘行,行缘识。醒了以后就有思想了,行接着就有识了,那个心意识起作用了,很清楚。思想一来就有身体的感觉。识缘名色。名色就是身体的感觉,名是精神的意识,色就是身体,色是地、水、火、风、空五大,是物理的,物质的。

   我就拿睡眠来给你们讲,你要这样去研究体会,不是讲理论。换句话说,你打坐入定,入到一念不生无明定,也会出定。出定一定缘行,接着心识作用就起来了。

   所以这个意识一醒了,你就感觉有身体。比如说有一个受阴境界,非常好体会的,你们诸位一定有经验。当你十几岁的时候,天气不冷不热,很不想去上课,懒洋洋地睡在那里好舒服啊!可是这个身体呢?有没有感觉?只觉得身体软软的,那个是名色的作用。马上就更清醒了,名色就是身体起了作用。名色缘六入,哪六入?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哗!就进来了。你一睡醒以后,慢慢感觉自己有身体了,马上去枕边拿手机,打个电话给朋友吧。色声香味触都来了。

   触,起来活动了,触就有受,就有感觉了嘛。白天忙了十个钟头、二十个钟头,吃饭、应酬、做事情,都在感受中。然后是爱,就喜欢了,喜欢做的事情拼命去做。爱就取,抓得很牢。取就缘有,一个连锁一个来。这个一动,下面是什么,你自己看得很清楚。爱缘取,取缘有,家庭啊,父母、妻子啊,名誉、财产啊,就是现有的人生。活着下一步一定有老,老就有死,死了以后等于又睡觉,又无明去了。明天早晨怎么醒的?不知道。所以我说你们参禅,了生死,看看晚上自己怎么睡着的,早晨怎么醒来,这一夜中间这一段完全无明,你搞不清楚。

   佛说这每一个动作,过程都是无主宰的,没有一个人给你做主的,也不是上帝,也不是鬼,也不是神,也不是阎王,也不是菩萨;非自然,不是空洞自然而来的,它有物理的作用,有科学性的。因为无主宰,非自然,所以叫缘起,缘生,因缘所生;性空,它的本性体空,没有实在的东西,也叫性空缘起。所以佛有个偈子:"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一切皆是缘生性空,性空缘起。

  

   十二时辰与十二因缘

   印度的释迦牟尼佛,跟中国的老子、孔子,差不多都在同一个时代。十二因缘,其实跟中国文化的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一个道理。这个物理世界的转法,与这十二个轮转次序是一样的。这个十二因缘,同我们太阳系十二个时辰连在一起,产生药师佛的修法。密宗的时轮金刚修法也是用这个。所以药师佛前面有十二神将,管十二时辰,十二因缘的一步一步的修法。这个不再深入跟你们讲了,你们学佛连显教都没有学通,更不要谈密教了,所以不跟你们讲。因为讲这十二因缘的重要同生死的关系,才连带顺便讲了一点。

  

   最重要的两个缘

   我刚才讲,平常给你们讲笑话,人生是"莫名其妙的生来",一片无明来的,"无可奈何的活着",十二个轮盘永远在转,最后又老死,回到无明,"不知所以然的死去"了。学佛的人就不甘愿,要打破这个无明,弄清楚它究竟是怎么来的。破了无明叫大彻大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开悟了。无明没有打开,都是白搞的。那么十二因缘同刚才讲的第三转*轮,中国佛学把它归成一个偈子:"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属业道。从识至受并生死,七支同名一苦报。"都说过了,把十二因缘归到四谛。后面佛分析出来,一步一步做科学的心理分析力物理的分析。

   我们下午为什么讲这个呢?因为同生死来去有关系。所以佛法传到中国,讲到如何修行成佛,最初的翻译都是讲如何用功,像《修行道地经》、《达摩禅经》。尤其《修行道地经》特别告诉你,学佛不管出家在家,如何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首先要了解生死的道理,再来谈修行。南北朝、隋唐以后学佛,专讲大话,讲大的佛学,修行基本道理都不行,所以修行人越来越少。修行道理原始是从三转四谛*轮,十二因缘生死的道理这里来的。现在我们了解了"行有二支属业道",最重要的是行、有这二样。

   我们生命从入胎以后,怎么会成长为现在的人?怎么样活到几十岁?后面的动能是什么?你说靠营养,靠医药,靠饮食,究竟靠什么呢?其实就是一个"行",有一个永远的动力在,它永远存在。这是一个大问题了。

   讲到这个问题,牵扯到全部佛学。我笑这一百多年来讲唯识的,尽管讲《楞伽经》是唯识的要典,他们却讲错了,统统没有把握重点,都忘了根本道理,只在名相上转。现在给你们漏一点消息,尤其你们年轻的这一些教授们,更要知道唯识。《楞伽经》就唯识,佛为什么提出一个阿赖耶识?他否定了世界上一切宗教,什么上帝、神、菩萨、做主的,都没有,而是缘起性空。生命有个根本,这个根本是一片无明,这个无明,照唯识大乘的道理叫阿赖耶识,非常伟大的一片无明,在你没有悟道以前,恢复不了那个光明。

  

   三种相 三种识

   在《楞伽经》上,大慧菩萨问佛有关生命是唯心唯识的,是心物一元的本体,这个说法已经脱离了宗教。你翻开《楞伽经》看,那都是大要点、大科学了。这些大菩萨们向佛问,也就是大科学家向祖师爷问。佛说识有三种相:转相、业相、真相。这个生命,万有的宇宙永远在转动,就是这个动能。你懂了这个,我们普通人也可修到成佛,也可修到死亡,也可使它成长,只看你这一转的功能,这是转相。至于业相,就是刚才讲到的行有二支,也就是现象。还有一种是精神意识的真相。

   《楞伽经》首先提出与生死关系的识,佛说有几种识呢?三种:真识、业识、分别事识这三种。详细分析就是八识。这还不算,下面告诉你修行很重要的问题。大慧问佛,整个生命的现象,物理世界与个人的生命世界,生、住、灭是怎么来的?这个世界为什么要生出万有的生命,怎么生的?住就是存在,怎么存在呢?这个宇宙万有,世界几千万亿年永远有,人的生命永远转出来,像去年、今年,昨天、今天,一切的一切都会死亡、过去,过去了怎么又来?现在要研究这些现象,都牵涉到科学。

   佛答复说,"流注生,相生;流注住,相住;流注灭,相灭。"所以拿现在科学讲量子的波、粒在动,这整个世界是量子在动,这个科学的讲法,完全符合佛的说法。"流注",像一股瀑流水,电能一样,永远不断地上来,就是行阴,这个是本体的功能。"流注住,相住",整个万有的现象就显出来了。"流注灭,相灭",现象就没有了,没有了不是断了哦,又会流注生。

  

   流注的功能决定生死

   流注的功能是什么?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有等流,善、恶、不善不恶,一齐在流动,就是等流,生命的本体是这样。所以修行是如何把这个停住,你打坐得定是"住",就是把行的功能关掉。这还不是究竟哦,刚才我们这个扩音器,杂音很大,把它一转关掉了,那个杂音没有了。怎么去关掉?这叫"定",叫"住"。这里头产生的问题很大,我只要有本事把它关掉,"住"了,我就可以把这个肉体生命停留一万年,甚至也可以把它现在毁掉,马上生出来另一个生命。基本上是这样,这叫不可思议的力量了。

   所以他说阿赖耶识的功能包括两个最大的作用:一个是等流习气,等流果,基本上没有善恶,也没有不善不恶,而是非善非恶一齐来,有物理世界一齐来的功能。为什么变出我们个别的生命呢?这个叫异熟习气,异熟果,业报来的,同心理行为有关系。所以这么一个大科学问题叫唯识。至于所谓的第六意识、分别心等等,都是小玩意儿。但是有一个大原则,要配合现在科学讲才比较清楚。

   那么这个开始怎么来的呢?后果怎么样呢?为什么宇宙会变出来这么一个现象?佛说是"不可思议熏,不可思议变",一切都在变化。所以你打坐修定,身体比较健康,比较好,这是不可思议熏不可思议变,变出来的。你如果不打坐,不修定,或者那个熏习变坏了,就变得不同了。了生死的功能也是如此啊!所以先要把这个原理搞清楚。

   我们今天开始修行,就靠自己不可思议熏,决心用功要去变它,不是变不了,是要知道变的方法。这是讲小乘的基础道理也就在大乘里头,这是个大科学的问题。

   大家听累了吧,休息一下。

  

   第四堂

   你们要学修养,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家也好,学禅也好,记住,回去生活都保持这半个钟头的精神,这是真讲学问修养了。儒家的学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的第一步,就是教子弟后辈,先学止静的功夫。

  

   诸葛亮的名言

   所以我几十年提倡诸葛亮的《诫子书》,诸葛亮不是道家,完全是儒家。他一生的学问精神,就是他那一封给儿子的信。他自己在前方,做宰相带兵,对儿子的教育是一封信。我几十年来讲了多少次!你们有谁完全可以背得出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求静是修身,现在打坐就是练习学静。"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的学问。"夫学须静也"求学问必须要练习静定,学静的功夫。诸葛亮教诫儿子,"才须学也",人生做人的本事,做生意也好,做官也好,必须要求学问才有才能。他的信、文章都很简单,诸葛亮一辈子那么大的学问,流传千古的只有两篇前后《出师表》。但是大家忘记了,他的信最重要,他这一辈子学问好,事情忙,写信都只有简单明了几句话,其中则有很大的学问。"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才能靠知识学习来的。"非学无以广才",各种知识,宗教、哲学、科学、商业、经济、金融、社会教育样样学问要懂,否则你的才能广大不了。"非志无以成学",求学问先要学静定,你们也读到了博士,外国留学回来,心境一点都不静,所以学问不大。我讲你们年轻人,其实已经是是年以上,你们这些大教授、大博士,都是我的老学生,我就骂你们了。对外面人我很客气。现在骂你们这几位老学生"慆慢则不能研精",注意这一句话,你们几十年懒惰不用功,空话谈得太多,应酬太多,吹牛太大了,懒惰轻慢、我慢,自己认为了不起。"慆慢则不能研精",注意这个"慆"字、"慢"字,自满了,得少为足,"则不能研精",没有进步了。

   这是我一二十岁背来的,用了一辈子了,我在军校、陆军大学教这些将领时,要他们严格背这一篇才可以带兵。你看一字千金,力量非常大。"险躁则不能理性",怎么叫险呢?偷巧,听一点认为都懂了,都是冒险、偷巧来的,心浮气躁,不宁静,修养不够。诸葛亮教儿子,不可犯这个"险"字。躁也是不能理性,明心见性的学问你做不到,心性修养也做不好,不能靠冒险偷巧的,要做大事必须照规矩来,不能蹦蹦跳跳地玩聪明,以为学问多了,这都不对。这个"躁"是足字旁,跳起来、虚浮。他对儿子说的都是严重的教育问题、修养问题。

   "年与时驰,"他说年龄跟着时间一下就跑掉了,人就老化了;时间像马一样跑过去,光阴把握不住的。"意与日去",我们人生的意气、志气,跟着年龄而老化,年纪大了,勇气没有了。"遂成枯落",吩咐儿子好好读书,"遂"就是现在白话"就",你马上就要老了,像枯叶一样落下去了。"悲叹穷庐",老了自己再后悔,"将复何及也",到那个时候,走投无路。

   唐人的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是根据他这个观念来的。我教大学、中央军校、陆军大学时,第一堂课一定要他们背这个,这是中国文化儒家、道家教育的宗旨。我现在还能背出来给你们听,我以为大家叫我老师,你们男女老幼总有一个背得来!想不到全体打零分,很丢人。我的书上多少次提到啊,再背背看,你们都做记录了。

  

   儒家的教育宗旨

   诸葛亮是东汉末期的人,他的文章简单、明了、清楚。最后晋兵司马炎的部队打过示,四川亡了。他的儿子诸葛瞻绝不投降,所以一门忠烈。他的孙子也是跟着父亲自杀的,三代忠孝。当然另外留下旁支的小孩,诸葛亮还是有后人的。他的教育是文武双全。

   我为什么讲这一段呢?我讲话有逻辑的,为了要讲重要的课,他们准备得不对,今天挨了骂。然后,我说你们现在静坐很好,赞叹你们静坐。这个静坐是干什么?不是说学佛做工夫,这是做人的根本。因为讲静坐,才提出这一篇。你以为我讲话天马行空,这样形容我、恭维我,实际上在骂我,说老师讲话不讲逻辑乱来的。我哪里乱来啊?每一句话题目在哪里,我讲些什么,引用那么多材料给你们听,这个叫逻辑。所以我常常骂你们讲话不清楚,主题就在这里。看到你们静坐坐得好,赞叹你们静坐的重要,连带讲到这里。

   一百多年来我们国家教育没有目标,请问中国今天负责教育的人,教育目标是什么?政治意识不是教育目标耶!国家民族整个的教育,十三亿人的后代,民族的精神在哪里啊?什么三民主义、什么主义,那只是一个方法论耶。现在教育变成赚钱了,要自己的孩子考名校,这是什么教育啊!

   诸葛亮这一篇短信《诫子书》,中中国儒家教育目标的浓缩,很清楚啊。开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我们国家民族教育的宗旨,教育的方向,教育的目标。先说如何做一个人,再谈事业。诸葛亮的儿子受的是这种教育,战斗打到最后没有办法支撑了,战死为止,绝不投降。这种文武双全忠义之举,就是受这种教育造就的。

   你们都说老师的记忆力真好,是记忆力好吗?是苦练出来的啊!当年读书的时候,一个字一句话背不来,夜里都睡不着。哪里像你们那样玩聪明啊!一看就懂了,一问你半个字都出不来;尽管博士拿到,学问没有。

   哎呀!对不起!饭吃饱了,有力气好骂人。休息一下,松松腿吧。

  

   第五堂

   今天下午讲的课,先说明我现在用的方法,这是书院讲课的方法,不像在大专学院,规定个时间、题目讲课。书院的教授方法是活的,碰到某个问题,就在那个问题上面来讲了。你们也只晓得书院,没有住过书院,所以不懂。书院是导师制的,是跟某一个师父学的,也等于禅宗祖师的讲学方法。

   禅宗的教育方法是没有方法,就是《楞伽经》上说的无门为法门。禅宗形容这个教育方法是"如珠之走盘",像一颗珠子在盘里滚,周流无所不到,也没有固定的方向。

   今天晚上为什么发了讲义,因为我们下午是讲怎么样做工夫,亲自证到生命的究竟。那个是用禅定的方法,为了讲禅定的方法,我就提出来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方法,三十七菩提道品、四谛、十二因缘这些学理,再说明这个宇宙怎么形成,人怎么生来怎么死去,从生死边际作用的问题而讲的禅定。

   我下午的路线本来照次序一步一步来,今天是第二天,第一天是你们破坏了的,有许多人当天上午才到,还有许多下午到。所以今天等于第一天的开始,可是下午讲到一个问题,我引用了《楞伽经》讲心意识的问题,从小乘一下就转到大乘。吃晚饭的时候有人告诉我,老师啊!你今天讲的《楞伽经》很多人说听不懂。我说,听不懂才是你们嘛!听懂了,那我太高兴了。我说几十年没有一个学生听懂啊!所以你们这些老同学听了惭愧吧!这是第一点。

  

   古道与禅

   第二,下午下课以后,古道跟在我旁边,提到十二因缘,一片无明,一下子调起我的兴趣来。他说,哎呀!几十年做工夫,这个无明怎么了啊!这个生死怎么了!他一路跟着我走,一边走我就拍他的背说:"古道,这一次厉害了吧?"因为古道提这个问题引起我的兴趣,方向一下转了,转到禅宗里头来。

   你们还不清楚古道,我倒蛮清楚他;他是东北朝鲜族的,很好玩的。我常笑他,你们朝鲜族的同胞,常常在中国变成祖师,九华山那个肉身不坏的菩萨是朝鲜族人,好几个禅宗祖师都是朝鲜族人,当然也中我们中国民族的人。古道从小参加部队当兵的,当军人就对武功很有兴趣。我就笑,他们当年年轻看了那部电影《少林寺》,就到少林寺出家,出家干什么?目的不是想学佛成佛!是想学武功。

   少林寺是禅宗曹洞宗的系统,这个你们不知道了。古道因为学武功以后走到参禅的路子,到处参禅,然后离开少林寺,一个人到甘肃崆峒山住茅棚。天下这些苦头他都吃过,到处去丛林寻师访道,找好的老师,想参禅成道。吹牛一点形容他是"走遍天下",由西北到东南。

   他也真用心参禅,最近他访问了江西的五大祖庭。我叫他去访问的,因为江西宜春市的市长,宜丰的县长找到宋老板,找到我们。我们还帮忙修他们市里的一条公路,也是为了江西禅宗五个祖庭。现在江西在谣传,说公路是南老师出钱修的。所以我叫古道到各祖庭都去看一下。回来后,我叫他守这里的讲堂,因为他是参禅的。今天他一下子触动我讲起禅宗来,搔到我的痒处了。

  

   顿悟渐修

   他说打坐坐了半天没有得定,想悟道又悟不了,半辈子的光阴过去了。刚才讲到诸葛亮的话"遂成枯落,悲叹穷庐"对不对?"将复何及也",怎么办?他讲的是重要的问题。譬如我们人睡着了,或者死亡了,这一段一片无明,什么都不知道。如何从无明转到明呢?讲禅宗就不跟你谈打坐了,禅宗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不一定是打坐来的哦!不从禅定来哦!由打坐到开悟这叫做渐修。南宗的五宗是讲顿悟,不是渐修这个路子。

   古人比方禅宗如一根竹子里头的虫,这条虫要爬出这个竹子时,是一节咬一个洞,咬了第一节后,爬到第二节再咬一个洞,爬了几十个节才跳出了竹子,这是渐修来的成果。顿悟的禅宗呢?竹子里这一条虫,不是一节一节爬上来,它横的咬个洞出来,就一直爬到顶,这个比方是顿悟。修禅定是渐修,修到大彻大悟,很稳当,工夫一步一个脚印。

   修南宗的禅宗呢?就是"横超顿出"四个字,从横的跳出来了叫做顿悟。所以讲禅宗,我不但回来大陆没有讲过,在台湾也很少讲。只有三四十年前,像杨麟他父亲杨管北老一辈子,少数十几个人打七,专门讲禅宗。但都过去了,这几十年我没有动这个。

   中国的文化整个衰落了,程度差了,不谈了,准备老死带走,不用棺材,跟着生命就消失了。今天古道触动了我这个,才又提出来。

   讲禅宗,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禅宗临济宗的五祖法演,宋代的大禅师,这是禅宗的公案,不叫故事。儒家叫学案。这两个名词要记得。公案是没有秘密,是公开讲的,记录古人悟道的经历。后来儒家学禅宗叫学案,所以语录啊、学案啊、书记啊,都是禅宗的名词。

  

   小偷和死囚的脱逃

   有个人来问五祖演禅师:"师父,学佛开悟,大彻大悟成道,什么是修行的方法啊?"五祖演说没有,禅宗是根据《楞伽经》来的,无门为法门,也就是没有方法的方法。当然这个问的人听了一头雾水,不懂。

   五祖演很慈悲,他说我告诉你一个故事吧!禅宗的故事很多的,都是大学问。有个高手的小偷,天下第一偷,他儿子说:"爸爸,你年纪也大了,我也想做小偷,你把偷的本事传给我。"这个小偷就讲,你不要走这条路了,好好做个人,不要学这个。这个儿子一定要学,小偷说:你真要学吗?下了决心?儿子说不了决心。"好!晚上跟我来。"这个老小偷带着儿子去偷一个富贵人家,高深大院里头进去了。

   进去以后打开人家秘密的仓库,仓库里头有个木头的柜子,一把锁锁着。这个小偷进来就把柜子打开,里头都是金银珠宝。他叫儿子进去,当然夜里不讲话,比一下手势。这个儿子一进去,小偷就把柜子关上锁起来,然后大叫"有小偷喔"!这一下全家都起来了,不得了,小偷在哪里啊?一家子夜里起来捉贼,发现仓库门开了,那个重要的柜子还锁住的,没有事啊。

   这个儿子锁在柜子里,现在不是偷东西,是要逃命啊!这个儿子恨自己的父亲害他。哦!忽然想到学老鼠叫,学老鼠在柜子里爬。吱、吱、吱,手指头在木头上面抓。家里的人听到了,不得了,珠宝柜里有老鼠,赶快点个蜡烛,把锁打开,那个小偷儿子"呼"一吹,把蜡烛吹熄就跑了。

   逃回家里,看见父亲躺在床上睡觉说:"你回来啦?你怎么回来的?"儿子说:"哎呀!你怎么搞的?把我锁在柜子里头,没有办法,只好学老鼠叫,他们打开柜子,我把他们的蜡烛吹灭就拼命要跑了。"老小偷说:"好了,你本事都学会了,做小偷没有一定的方法,能逃走就行了。"

   所以你学禅,你怎么开悟?没有方法,随便你怎么开悟都行,这就是禅宗。可是你怎么学啊?所以我说我一辈子没有讲过禅宗。

   还有个公案,用样的道理,关于学佛怎么样叫做大彻大悟成道。有两个人坐牢,都是判死刑的,想逃出这个牢狱。其中一个想办法拿个钻子,慢慢打地洞,慢慢挖了很多年,从洞里逃出了牢狱。佛说的,我们这个三界如牢狱,我们整个世界的人,就关在这个牢狱里头,成佛就是跳出地世界这个牢狱。这个打地洞的,用了多年工夫挖、挖、挖,结果逃了出来,这是小乘的,个人跳出了生死牢笼了。

   另外一个死刑犯,看他挖地洞逃出去,就笑他没出息,自己在牢里跟管牢的人变成好朋友,常常弄些好酒好肉来请这个管牢的人。我们普通叫牢头,法律的名称叫典狱长。多年下来,典狱长什么都相信他,有时候把这整个牢里的钥匙都交给他管,等于死刑的犯人变成副典狱长一样。他也管管又还给他。过了一阵子,有一天,这个死刑犯又请这个牢头大吃大喝,喝醉了。典狱长说,"我醉了,今天夜里你管吧",把全牢的钥匙都交给他,喝得醉醺醺的,把领章、阶级、军服都拿了下来去睡觉了。这个坐牢的人,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了,穿了他的衣服,带上领章,拿上钥匙把整个牢狱都打开,自己出来了,把所有的人也都放掉了,这就是大乘的菩萨。所以禅宗没有一定的方法,你看学禅宗跟你讲这些,你怎么开悟啊?

  

   说夹山

   古道讲听了下午的课,问这个一念无明,怎么样打破。你不是参了洞山吗?所以我叫你印出来洛甫见夹山这一段公案。洛甫是临济的弟子,这一个公案太长了,我先讲重点,你们去研究,不懂明天再问我。因为古道参禅的问题,我就说一下夹山悟道的公案。有人跟我认识是走这个路线来的。他参禅学禅宗,当时到上海来见我,打坐坐得很好,我就给他讲上海的禅宗祖师公案,就是华亭船子禅师。上海有个地方叫华亭镇,是湖泊填出来的。当年这个祖师是在华亭划渡船的。

   这一段公案很精彩,我跟他讲了这个故事,他就在我前面打坐。我说夹山禅师当年没有悟道以前,是个大法师,坐在上面讲经说法。有人问夹山,如何是法身?

   悟道成佛了就具备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是我们肉体生命以外的一个不生不死的生命。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是报身,一切众生的子子孙孙,都是一切众生的化身。

   当时有人问夹山,如何是法身?夹山祖师答话,就是禅宗讲法了,不像我这样啰嗦。他说"法身无相"。那人又问,如何是法眼?夹山禅师就说"法眼无瑕"。这是上千人一起公开地对话、讨论、问问题;这个法师回答是一流的。下面有个和尚叫道吾禅师,坐在最后的位置听课,他是开悟得道了,故意来教化这个法师的。他听了在后面扑哧一笑。夹山这位大法师坐在上面,看到有一个和尚在下面笑,赶快下座到这个和尚前面来说,师父啊,我的讲法错了吗?认识错了吗?就是认知的问题。道吾说:道理对,你工夫没有到,可惜没有好老师。

   夹山是大法师,学问也好,受不了了。"师父啊,那请你指点我。""不行,我不是你的老师。""那天下的名师在哪里啊?"他说有啊,有一个好老师,此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只这样讲,你要找这个老师,你找不到的。你看唐宋的知识文化,这两句话就是没有一栋房子,没有一片土地,这个家伙住在船上。夹山禅师一听,"啊,师父带我去见他!"见他就要跑上海去了。夹山是在湖南耶!那个时候走路要几个月去找名师。这一段你们自己去研究,我简化了。

   后来夹山见到船子禅师,对话妙不可言,都是最高深的哲学、科学与文学。然后夹山禅师又问问题,船子和尚拿船桨一下就把他打下水去了。夹山是个大法师耶,那还得了啊,大教授被他打不水去了,头刚刚一出来,船子和尚说"你说"。等他一开口,又一桨把他按下水去了,一共三次之多。最后一次按下水去,他头一出来,"你说,懂了没有?"点头了。就把他捞上来了。

   还有一个人也是这样参禅用功,打下水,然后问他,你懂了没有?那个头刚刚出来,又三次按下去,那个水喝得差不多昏头了,问他,你悟了没有?悟了。悟个什么?"伸足就在缩足里",这个脚要伸开就在缩脚里头。

   说是夹山,我简单地讲,不是全盘的,全盘的精彩得很。所以你讲禅宗的教育,演电影也演不出来啊,这是中国的文化,古代的精华。夹山开悟以后,大禅师全国知名,再出来讲经说法,有人又出来问,师父啊,如何是法身?"法身无相"。如何是法眼?"法眼无瑕"。还是这两句话。为什么上次讲就错误,这一下就对了?这些详细资料我不谈,你们去研究。

   后来夹山有名的一个法语,教你们怎么打坐,怎么样修行,怎么悟道。到上海来见我的这位,在这个上面得了一点好处,进门了。法语怎么讲呢?"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你们现在打坐,参这个境界看,当时我跟他讲,夹山后来的法语最精彩了,打坐得定、慧都在当中。"目前无法",眼睛前面没有东西,什么都没有,一切皆空了。"意在目前",你说一切皆空了,意在目前,等于说第二句又否定了。"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非常精彩。我现在讲到他当年来跟我见面,然后得了一点好处,现在不晓得他有没有耳目之所到,还是目前有法、无法,我都没有追问了。

  

   洛甫和夹山

   现在不管夹山,这些故事都过去了,再讲洛甫来见夹山的公案。洛甫见夹山问了两句重要的话,洛甫打坐工夫已经很好了,就是没有开悟。就像黄医师问我,现在怎么老是给气带着走呢?气究竟是什么?我还没有答复他。洛甫当时这些工夫都到的,都超过了。他从北方山东下来到湖南,住在夹山的山顶上不下来,那么傲慢。后来夹山想办法把他引下来,他下来见夹山的时候问答,中间有两句话--"朝阳已升,夜月不现时如何?"天晓了,夜月不现了,白天也是一片无明,晚上也是一片无明。你看夹山答复他的话--"龙衔海珠,游鱼不顾。"洛甫就佩服了,跪下来拜他为师了。这是什么意思?

   因为古道送我回到休息的地方,问到"夜半正明"这句话,我听了哈哈大笑,拍了他的背两次,我说你还有点像样,还问"夜半正明",你夜半还没有明呢?是一片无明。从前有禅师讲"夜半正明,天晓不露"这句,说夜里什么都看不见,一片黑暗无明的时候,自性清净最圆明的那个一片光明,反而因白天有光明看不见了。这是我把他这两句话做文字解释,是不是这个意思你们去参。"夜半正明,天晓不露"时如何啊?工夫见地到这一步境界,你说我们现在夜半正在睡大觉,一片无明。所以一辈子参禅有什么用?公案也不看,光是把一个死的话头"念佛是谁"抱着,你参得通吗?所以唐宋时代的中国文化,到禅这个阶段就到了顶尖了。

   那么我们回过来,今天晚上跟你们不是讲这个,重要的是浙江诸暨的洞山良价禅师。

  

   洞山和影子

   洞山禅师打坐用功几十年,他在浙江出家,后来到了江西,这些都是当年大英雄人物。洞山是个山名,山水不来形成一条溪水,他过溪水时,太阳照下来,溪水里头有个影子,他看到影子开悟了,写了一首偈子。

   你们注意啊,洞山是曹洞宗,你看今天日本,还有全世界禅宗都是在他的教化之下。今天全世界一提禅宗,就说到曹洞宗。洞山悟道的这一首偈子很有名:"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唐宋的国语是广东话,"渠"就是他。"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他正是我,我不是他。"应须恁么会",唐朝时候的白话,意思是如果你那么理解他,"方得契如如"你差不多懂得佛法了。好!这一首诗你们说记得。

   现在我跟你们解释一下,讲到文字我有点傲慢了,尤其是禅宗你更不懂了。先不讲洞山经过溪水,看到影子开悟的,你们读过《庄子》没有?庄子说,人在太阳下走路有个影子,影子外面还有个影子,看到过没有?你们都没有留意。尤其夜里在稻田里走过,你就看得很清楚了。月亮照到我们这个身体,身体有个影子照在稻田上,你的影子外面还有一圈发亮的,庄子叫它魍魉。那个魍魉的光圈问影子:喂!你老兄怎么一辈子没有主张啊,一下子蹲下来,一下又站起来,一下又走路,一下又睡觉,你自己没有主张吗?

   那个影子答复魍魉,你不知道啊,我做不了主,我后面还有一个老板做主的。他说走我就走,我要睡我就睡,我要站我就站,我要坐我就坐。可是我这个老板他也做不了主耶,我后面也有个东西,叫他睡就睡,叫他死他就死,,叫他走路就走路。《庄子》在几千年以前就讲过这个。你要想,我们的脑子,我们的思想,我们一辈子做事,是第六意识这个思想指挥我,要这样做、这样讲。"我"做不了主啊。"我"其实是"他"耶!这个是宾,客观的,后面有这主观的指挥。你以为那个主观了不起吗?后面还有个董事长耶,那个董事长谁也没有见过,所以这个生命是这样的。

   然后你看洞山,他从溪水上面过,看到自己的影子,开悟了。"切忌从他觅",不要跟他走,我们的情绪、感觉、思想,打起坐来,这里不舒服,那里又气动,这里有感觉,都是跟"他"在跑耶!这不是道啊!戴博士这里难过,跟他(身体)在走。你从"他"那里解决问题,解决不了,是不行的。"迢迢与我疏",你越顾虑这个身体,就离开越远,你一辈子跟不上,你要找到自己那个灵性,做主的那个东西。"我今独自往",你超越了这个肉体,超越了物质的环境,"处处得逢渠",就找到那个真正生命的老板了。

   可是现在生命这个身体是不是他变的?是他变的。"渠今正是我",今天这个身体是我吗?他是我。"我今不是渠",这个不是我的生命,后面有个老板,这个肉体是虚假的。"应须恁么会",你要从这个里头去体认,"方得契如如",差不多懂得佛学了。"切忌从他觅",如果你跟着感觉知觉在跑,都是跟"他"。所以临济宗讲宾主,这个是客观的不是主观。你那个知道感觉,知道舒服不舒服,那个生命的主体不是在这个上面。这首偈子要好好记得哦。你碰到的都是"他",都是生理,肉体、物质的作用。他现在这个生命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可是真正的我不是这个身体,不是他。

   好!现在回过来,我只好给你们讲禅。你说夜里睡着什么都不知道,一片无明。那一片无明也是他,不是我。我究竟在哪里?"夜半正明,天晓不露"。因为古道参禅参了半辈子,所以今晚送他一堂,这个课程是额外超出来的,详细没有跟你们讲,这里头的珍珠宝贝太多了。

  

   第六堂

   普茶千僧结缘

   昨晚还有今晚,郭总沙弥请诸位普茶,大家请喝好茶,是临时的奖励,这是禅宗里头的规矩。学密宗的更严重,你们只晓得到西藏去学密宗要准备很多钱,先请一千多个和尚普茶,熬酥油茶喝,先结人缘,花赞很多哦。等于现在显教五台山打个千僧斋,请一千个和尚吃饭,每个和尚还送一个红包。这个请普茶是结缘,其实也就是轻松一下,请吃点心喝茶,这是传统的习惯。我要跟大家说明一下,这只是个人发心,请大家普茶结个缘吧,是这个道理,此其一。

   第二,据说打千僧斋时,释迦牟尼佛弟子宾头卢大阿罗汉每次必到,不过不让你知道。他会变成什么样子?变成大和尚,或者尼姑,或者叫花子,都不一定,有缘的话会见到他。以前庙子上有规矩,过后才会知道,一千个人,不晓得哪一个是大阿罗汉、圣僧。走了以后,会留个影子给你。

   密宗里头的请普茶也有这个规矩,算不定他突然来参与,你也不知道是哪一个,就是这样很神秘的。所以两天晚上的普茶,我把旧文化、旧规矩讲给大家听一听,这叫请喝普茶,是"未曾成佛,先结人缘"。刚才沙弥也学会了说:"诸位菩萨,请来普茶。"

   你们大家都是菩萨,是因地上的菩萨,有这个资格,有一天成就了都是大菩萨。这就像凡是国民都有当选主席做总统的资格一样,不过看你功德够了没有。所以诸位都是菩萨,看你修持到了没有。

  

   洞山禅师的圆寂

   今天晚上忽然讲到禅宗,明天起还是要讲用功方面的啊。今天晚上算我有精神,再给你们补充一下。洞山祖师后来是在湖南江西之间.为曹洞宗的创始人。他过水看到自己的影子大彻大悟。他最后怎么走的啊?我们看看,某同学来报告一下,看你报告得好不好,也考验一下。

   某同学:我依文解义乱讲一通,报告不好的地方对不起啊。洞山良价悟本禅师的这一篇,师将圆寂这一段。洞山良价禅师看看因缘,觉得差不多了,他想走了。这个时候在堂上,就是大厅里边,大家平时都上课的,就像我们现在一样,良价禅师就说了,我这一辈子出来弘法,出头露面,留了一个很大的名声在外面,是个累赘。

   南师:他说一辈子给大名所累,现在我们通知,我们内部培养师资,将来这些要出去弘法的,你要讲好,不要照文字讲,不要依文解义。

   某同学:一般常人都喜欢这个名气,那么洞山禅师要走之前,他很希望下一代接班人出来,能够青出于蓝胜于蓝。自己这个名气已经很大了,他本身觉得是拖累,希望有人替他把名气拿掉,更有人来继承这个事业。所以他说:"吾有闲名在世,谁人为吾除得。"大家当时听了之后,就沉默了。过一会儿有个沙弥出来--所谓沙弥是没有受比丘戒的出家人,年龄大小不一定--这个沙弥出来就说:"请问大和尚法号。"你叫什么名字啊?他明明是他的徒弟嘛。现在出来问:老师你叫什么名字?

   南师:他说名气大嘛,你叫什么名字?

   某同学:良价禅师就说,好,你已经把我这个名气除去了,连我的学生都不知道我叫什么名字了。可见是无常的,已经过去了,已经空掉了。然后这个小和尚就问说,老师你这个身体不太好--"和尚违和"就是身体不舒服--那么老师你现在觉得还有一个不病的吗?

   南师:你老了,身体不舒服了,还有一个不老、不病、不死的吗?

   某同学:良价禅师说,有啊。那么这个小和尚又问了,这个不老、不病、不死的这个东西还看和尚否?它还观照着你吗?良价禅师就说了,现在不是它观照我,是我观照它了。小和尚又问,老师你是怎么观照它的?良价禅师就说,你们虽然看我现在是老了,病了,但是我观照它的时候,我看不到病,也看不到老,也看不到生,也看不到死。

   南师:你们如果认为他没有报告清楚,要问他。他报告清楚了吗?

   某同学:然后反过来了,良价禅师就问这个小和尚,你们平时都看着我,跟着我,有时候说,看老师一眼心里也舒服。那么现在离了我这个身体,你们什么地方和我相见?《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们平时都觉得这个身体就是我,现在假如我走了,我把这个身体抛掉了,或者换一个身体,假如我变成张三李四了,那个时候你们上什么地方去找我?这个小和尚就答不出来了。这个时候良价禅师就说,"学者恒沙无一悟",修行人如恒河里的沙子一样,像长江、黄河里的沙子一样,太多了,从古到今修行者,很少有悟道的。"过在寻他舌头路",就比如说问路,我这个手指这一条路往东走,那么大家都往东这边看;往西走,大家往西看,没有一个凭自己的慧眼。

   南师:讲一点佛学就跟佛学走,讲一点工夫就跟工夫走,你要这样讲话嘛。

   某同学:反正讲什么跟什么走。就是说老是跟着别人的话在跑,总是被牵着往前走,没有想到反观自照,所以"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大家之所以没有找到自己的路,就是说随时随地都在看别人的方向,看别人的脸色,或者听别人的话啊。佛讲了一《大藏经》,很多了,为什么没有人一看《大藏经》就悟道呢?或者成道了?

   南师:一般人都是传一个法给你,死死地守那个法,就不晓得透过这个法看到后面是什么。

   某同学:老师在前面一堂课也讲了两个故事,就是一个小偷的故事,还有一个坐牢的故事。这里面都没有法门教给大家,实际上我觉得也教给大家了,路是指出来了,大家自己去打开,自己像虫子一样,钻那个竹子,钻出来就对了,不管用什么办法。下面"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大家要离开这些形象的执着。包括这个身体啊、思想啊、种种的学问啊,想抛开这些累赘的话,"努力殷勤空里步"。要向那个无挂碍、无生无死、没有老、没有新旧、没有前后左右、没有古今这个地方去体会。说完这个偈子就叫学生把头发剃一下,然后洗澡换上衣服。"声钟辞众",叫寺院把钟敲响,告诉大家我要走了。

   南师:打钟就是发命令大家都来,向大家告辞,我要走了。大家来了以后,洞山禅师打坐就走了。大家一看师父坐着不动,走了,就叫师父啊,不要走啊。"时大众号恸",号就是叫起来,大家哭师父啊,师父啊,你慢些走啊,你多留一下啦。"移晷不止",一个时辰,两个钟头大家都在叫师父啊,你留下来啦,大家跪下来请师父慢一点走。

   某同学:大家一直在求师父不要走,可怜可怜我们,我们还没有得道,你千万不要走,你走了整个世间明灯就灭了,不要走,不可以走。这个良价禅师突然眼睛就睁开了,跟大家说,修行人,是真出烦恼家的人。

   南师:修行人,出家人,"心不附物",你们还被生死,被物质牵附着啊,这个心要跳出三界外,还管这个肉体死不死吗?那才是真修行啊!你们哭起来,叫我不死。他就骂人了,"劳生惜死",把这个肉体认为是真实的生命,那个真正不生不死的,你们不知道。"哀悲何益",哭叫要我留下来,有什么用啊。好啦,我答应你们,笨蛋!骂大家一批笨蛋。好了,叫厨房办好饮食,请他们吃一餐。"令主事",管饭食的,办一餐饭给这些笨蛋吃。

   某同学:"众犹恋慕不已",大家不想老师走,就"延七日餐具方备"。

   南师:这个厨房的人故意慢慢办,要师父慢一点死,拖拖拉拉地办,"延七日餐具方备",拖了七天才把这个素斋办好。

   某同学:"师亦随众斋毕",洞山这个老师就随着大众吃了这一餐饭,吃完之后就说,"僧家无事,大率临行之际,勿须喧动"。

   南师:他是出家人,已经出家了生死了,没有事情,他说我要走的时候不准伤心哭。大率是大部分,临行是要走的时候,勿须喧动,不要叫,不要闹,不要哭。"遂归丈室,就回到他自己的房间去,端坐走了。这是唐朝末年的咸通十年,公历公元八六九年。

   某同学:良价禅师走的时候是六十三岁,出家戒腊是四十二年,最后给他的谥号是悟本禅师。

   南师:这是当时的皇帝给他的封号,叫悟本禅师。这是禅宗的祖师,生死来去自由。

   某同学:对不起,报告得不好,耽误大家。

   南师:对啊,我要考验他。然后不特别指定哪-个人讲,大家要准备哦。学了半天,不要死守那个文字言句,讲文字要活泼生动,要变成一个活的屏幕出来。他是这样生死来去自由的,这叫修行成道。在古代禅宗的话,临走就现神通了,西藏有些修气脉有成就的,一下子身体就放光,变化一下给你看,然后再见就走了。现在人也不是做不到,是没有人真去修罢了。这就是真修实证,这叫做修禅。

  

   天下曹洞宗

   我们本来讲渐修法门,然后由渐修怎么一步一步修持到这里。中间因为讲了四谛、十二因缘的问题,生死来去那个科学性没有谈,由于古道提出禅宗的事,所以插过来这一段。这一段公案大家都有,可以参考,这就是中国的禅宗,也是禅修来的。所以讲洞山良价禅师最后走的情况,当年怎么见影子而悟道,最后说法几十年,名气非常大。

   曹洞宗是讲工夫,将修禅定工夫与智慧的悟道配合在一起;临济宗是不大管你工夫,沩山禅师的话--"只贵子见正,不贵子行履"。临济的教育方法,只要你智慧高,开悟了,工夫一定到。子就是你,只问你见解到了没有,不问你工夫到了没有,这是临济的教育方法。曹洞宗呢?工夫跟智慧一起到达。所以现在差不多天下禅堂,一半以上都是走曹洞宗的路线。但是留传下来到现在,像少林寺、江西云居山,都是曹洞宗的系统,只不过也只有形式了。至于有没有工夫到了的人,不知道。但你不要轻视,也许有,只是我没见过。

   今天我们偶然碰到机缘,晚上的课程忽然变了一个方向,向这一面走。明天开始还是继续原来的,明天上午找到我讲生死问题的录音带,你们一边练瑜珈,一边先听。我记得每次都讲这个问题,讲的虽简单,重点不一样。你们选一个先听,我们再来讨论。这是明天的工作。

   今天辛苦大家两个腿了,对不起!休息吧。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