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净土文集

谈谈往生西方的关键问题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元音老人著 连载于《法音》一九九三年第三、四期

  元音老人文章内容略。

  附文:黄念祖:必须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吗?

  念佛至事一心不乱,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必须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吗?

  现在也就是著重在不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真正要念到一心不乱,一心就事一心、理一心,这就是地球上的人,能够现生念到事一心和理一心,谈何容易?可以说没有吧!到事一心,见思惑就没有了;到了理一心,就破无明了。世间的人,哪里能到这个地步?所以如果不到一心不乱便不能往生,那么净土法门就成了难行道了,不是易行道了。

  一般要是断了见思惑就出生死了,是不是?直出三界也是这么出。你净土法门也是要断见思才出,那怎么叫易行呢?还是因为你等到断了见思惑再出去的时候,你生的是方便有余土了。我们现在说容易生的,生的是凡圣同居土。四土!凡圣同居土你去还是凡夫,所以称为易行道。带惑往生,带业往生,出了个陈健民反对,都是谬论。要没有带业往生,净土法门有什么殊胜?所以我们现在要产生正信很不容易,种种的邪说。尤其学密,都还有群魔在那儿干扰破坏,中间一个迷失,还不如信净宗,所以很不容易。

  就是这个玄奘翻译的,最后不乱是佛的力量,佛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因为佛有接引之愿,凡是你念著我,我来接引你。接引,不是把你接一接,而是加持你,以佛的力量加被你,使你的心不乱,不是你要念到不乱的程度,所以蕅益大师说你只要深信切愿就可以往生。你要不是深信切愿,你念佛念得如铜墙铁壁,风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所以蕅益大师这是……。所以印光法师称赞蕅益大师,他的注解是一切注解中的第一,而且称赞说释迦牟尼佛自己写也不能超过。我过去对於印老体会得还不大够,等到看到他这句话之后,我也承认了,确实是三大德高僧之一,谛老、虚老、印老,当之无愧!

  老居士:……不知不觉中,他就自然而能念,他就自然可以听佛说法,而且自然可以听得懂,他就自然得到无生法忍,随佛往生了。所以正显这是他力,佛的力量不需要……,我们念佛总觉得念得有时候还是有妄想,没有关系,你只管你信愿对不对。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和一般信净土的人都能信理、信他、信事,但是要能信自信理,这个信才圆满

  居士敬问:您说小本阿弥陀经裏头的「一心不乱」是「系心不乱」?

  黄老居士:「一心不乱」,我这本书裏头有,是现在流行的阿弥陀经裏头缺了二十一个字,在襄阳出土的古代的刻本裏头多二十一个字,是「一心不乱,称念名号」,这四个字放在一起是八个字,八个字跟玄奘翻译的没有一心,翻译的是系念不乱,这裏「一心不乱,称念名号」和玄奘翻译的「系念不乱」,完全是同样的话,所以不需要达到一心不乱的程度。你只要是念,哪怕念得还有一些妄想……,没有关系,你只要肯念就行。

  居士敬问:在台湾,就是这一段期间念佛往生的人很多,临终有瑞相。

  黄老居士:有很多,在各处,在外国,有些老太婆,各种类型的人得到往生的都很多。所以这裏是佛力「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所以我们不要觉得还没有念到一心不乱,是否能往生?这个疑惑不必。

  居士敬问:请教老居士,一心不乱的念佛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念佛三昧

  黄老居士:到了一心就是三昧了。一心有事一心、理一心,三昧有深有浅。到了事一心这一句就老现前,你这一句没有间断。你到了这个时候,往往可以不吃饭不睡觉都可以了。(注:断见思惑相当於证阿罗汉果了。)

  居士敬问:那跟人谈话的时候……?

  黄老居士:心中朗朗,他自动的就都在内了。到了理一心破无明,那就了不起了,就破无明了。等於禅宗大彻大悟的人了,理一心了不起了。

  (节录自《黄念祖居士与忏云法师对话录》)

  黄念祖大德开示往生极乐的条件

  不具正信,不能往生。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有信有愿当然会持名,具足资粮当然就可以往生了。反之,你就是念佛念得很好,但是你信愿不具足,那就是不行,所以全凭信愿之有无。所以信愿重要,这是往生的关键。不具正信的话,你虽然念怫,不能往生,来生就会生到富贵人家,生到富贵家里就会造恶,造恶以后,再下一生就要入地狱。这个话很让我们震动。所以你修行不彻底,跟那个十恶不赦的恶人的结果,只是差一步。作恶的人的结果,这一生完了之后马上入地狱。我们没有作恶,我们也念佛,但是没有解决问题,我们来生富贵,富贵之后就要作恶,作恶之后,死了入地狱。作恶的人比我们先到一步,念佛不彻底的人后到一步,晚到一步,入地狱是同样的。结果很悬殊了,所以这个正信非常重要。

  答居士问: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否往生极乐,全看他有没有信和愿,如都有,那就能去,不管他念佛的水平和脾气的大小(当然,临终时正发脾气,则不能往生)。反之脾气很好,念佛也好,但信愿不足则去不成。所以您当前应多读《净土资粮》来增进自己的信愿。至于您的脾气,只要您是在克制,而不是放纵,发了就好好忏悔,一心念佛,仍是可以往生的。

  您问临终时是否有魔怪变成佛形来诱骗?蕅益大师说,临终时不是魔扰时。也即是说,临终时没有魔扰,见佛即是见佛。总之您只要在临终时把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只要能念就接着念,这便一定往生。

  黄念祖居士一九八九年讲于北京广济寺念佛七道场

  念佛念得多念得少,念得有妄想没妄想,那不是往生的关键。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深信切愿,所以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愿:“欣慕极乐,厌离娑婆”。看来这事很容易,实际并不容易。尤其是“厌离娑婆”这四个字很不容易。多少修行人还在争名啊,争利啊。这个名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东西吗?还不是在留恋吗?总想生活改善一些,生活不更是娑婆世界的东西吗?儿女呀,夫妇这些感情,唯恐自己的对方对自己的爱不真啊,计较我对你很真,你对我不真,很伤心!这些感情极乐世界没有。极乐世界都是男人。这些东西正是娑婆世界的缠缚,就是这些东西使得本来是佛的你,堕落成今天这个样子。所以要真正的厌离,对于这一切都不留恋。不是说都要出家,许多出家人他身出家而心在家,他又争佛教中的地位与名闻,他又有新的关系,有和他相亲的,又有相疏的,不知不觉形成帮派,团结一派打击别人。出家而在家,还是留恋娑婆。居士们最好是在家出家。先从淡开始,渐渐发展到真实厌离,毫无留恋。信心坚定,欣愿极乐,老实持名,三资粮就圆满了,这是小本《阿弥陀经》的宗要。

  莲宗妙谛——净语三则--黄念祖老居士:

  心中只管念佛,一句圣号朗朗现前,既无挂碍又不颠倒,所以寂然心安。可见安闲两字十分重要。相反若有急躁情绪,想见佛见光,想有瑞相,这样去念,念出毛病来了。并不是念佛念出毛病来了,是你那个急躁情绪出的毛病。我们很安闲,为什么能安闲?信心哪!有信心你就很安。有人说我怎么还念不好,还有妄想,还有什么什么,就往生无分了。这是他自定的规章,不是佛的意思。蕅益大师讲得好:“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你有没有深的信心,你是不是真的发愿,真的不留恋这个娑婆世界,欣慕极乐愿求往生呀?实际上很多人还是留恋,尽量想多活几年呀,听说那里有点气功,自己马上想去练一练呀。想长生不老,正是留恋这个世界。所以欣慕极乐,要发大愿。 这多劫以来曾做过自己亲眷的一切众生都在苦海中等待我去救度。但我怎么才能度众生呀,我还是在苦海中挣扎的一个人,当下毫无能力救度别人,只有往生之后,乘佛的加持力,我就有神通智慧来救度亟待我救度的这一切有亲的人。是这样的心情,这样的大愿力呀!有信有愿自然会念,就一定往生。所以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大家想往生的话,大家先在信愿上下功夫。六信,我这六信是不是具足了,我这愿是不是真切。信愿切的话,你决定是往生,你再念的话,心里就不会急躁而自然安闲了。

  莲宗妙谛——净语三则--黄念祖老居士:

  “只贵愿力强,哪怕妄想多”。《弥陀要解》:“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可见愿力是前承信念,后导妙行的关键。又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又曰:“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就是说,一个修净的人能否往生,全凭他有无信愿。若有深信(六信与正信)切愿,不怕平日念佛妄想多,决定往生。相反,纵然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若没有信愿,就不能够往生。往生的条件决定于信愿。往生后品位的高低才决定于念佛的水平。可见蕅益大师无上殊胜的开示,正与夏老师这两句——“只贵愿力强,哪怕妄想多”的偈语,是一个鼻孔通气。夏师还有偈句:“由他妄想纷扰,我只字句分明。”对于妄想,任其自来自去,自生自灭,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进一步说,于自心外实无妄念,所谓妄念只是自心妄动,如水生波。请问波是什么?波只是水。可见妄想也正是自心,妄想不断,只因自心习于散乱,若能老实念去,久久功纯,熟处变生,妄念自然不起。

  未能一心,先求专念,未能不乱,先学成片

  ‘未能一心,先求专念,未能不乱,先学成片’。这是末后一首,指出了当前修净业行人中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们看到秦译(罗什大师译)中,一心不乱,于是个人体会,就认为:不念到一心不乱,就没有资格往生。但能念到一心不乱的人极少,念了几乎一生还没念到一心的人,就悲观失望,消极苦闷。实际上这并不是释尊教法的原意。这一点《无量寿经》的功德最大了。《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所要求的根本条件只是一向专念。老念,专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没有要求你一心不乱。而且‘一心不乱’是只见于秦译。玄奘大师所译是:‘系念不乱’。这句是你念的时候很专心,没有胡思乱想,这就是系念不乱,比较容易做到。若指出一心呢,就有事一心、理一心。念到事一心,你的见惑思惑自然全消失了。念到理一心,那至少要破一分无明(无明共四十二分)。先不谈无明,只说见思二惑,见惑有十样,是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贪、嗔、痴、慢、疑。思惑是更细的贪、嗔、痴、慢、疑。谁能把这些都去掉?事一心,还有贪、嗔、痴、慢心、疑,你就没到事一心。

例如:贪心,总想得点好东西,不但贪物质,贪人家恭敬,贪名呀,贪威信。我要有地位,要有什么呀,都是贪啊,你都能去掉吗?再者嗔心,人家批评你,说你不好,你能不能不生气呀。孩子很不听话,做坏事,你不生气呀。婆媳之间好多矛盾,嗔恨呀。举个三十年代突出的实例,一位元做过将军(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员)夫人的老修行,后来与儿媳失和,她在念佛,但也压不住心中的嗔恨,决心杀死儿媳,她就下座找刀,但当她看到自己手中念佛珠时,才压住这颗杀人的心。痴,更厉害了,众生整个在痴里头,愚痴呀。还有慢,我慢贡高,妒嫉障碍,己是人非,老子天下第一,也是根深蒂固。贪嗔痴慢都破完了,这才是事一心,这很难呀。阿罗汉断见思惑得漏尽通,断人我出生死,称为竖出三界,称为难行道。如果念佛法门同样也要断见思惑,那不与竖出三界是同等的难度,为什么还称之为易行道,是捷径中的捷径呢?既称为易行,当然不须达到断见思惑,证阿罗汉的水平。也就是说,往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不须达到事一心的水平。能达到当然更好,就可往生方便有余土。若证理一心,破一分无明,就证一分法身,生实报庄严土(菩萨所居的国土),部分证到常寂光土。

我们根据玄奘大师所译‘系念不乱’,与《无量寿经》的‘一向专念’,可以肯定一向专念是往生的必备条件,‘专’字有专一不变与专心持念两方面的意义。既是专心在念,即是唐译的‘系念不乱’。

当然,达到一心不乱往生西方上三品是更好,但是未达到一心,先须要专念。专一不变是针对见异思迁的人说的。一山望见一山高,总是不能安于自修的法门,今天想参禅,明天又想学密,念了两天佛,又羡慕外道的气功,这样的人学什么都是白费事。我们是佛子,当依本师释尊的慈悲教导,末法修行,唯有念佛法门可以解脱,应该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未能不乱,先学成片’。达到一点都不散乱做不到,先叫他成片。我不能整个不散乱,但我有几十句能成一片,在这几十句中没有杂念了。这都是真实用功人的情况。那天我碰到一个人,他说他自己要能找两句念得清净的都没有。我说你这是实话。可见不容易,所以应该咬定牙根,脚踏实地,先学成片。‘真勤真专’,要真正的勤。‘若非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不到极冷的时候,梅花怎么会开扑鼻的香?由于‘寒彻骨’呀。这不是件小事,我们多少劫来在生死中流浪,释迦牟尼佛说:光说变白狗,我的骨头都有须弥山那么高。六道中轮转,无量的生死,现在要在这一生中,把他扭转,不再轮回了,这是我们不能不解决的一件大事。真正是自己本身的一件大事,别的都是儿戏,都是肥皂泡,如梦幻泡影。再好再好也是肥皂泡,非常好看,但它必定马上就要破。我就快八十了,转眼就要破了,一切苦空无常。所以要真勤真专呀!专一呀!最不好是十八般武器样样会弄,件件稀松,刀枪剑戟样样能耍,可是要杀敌制胜,哪件都不管事。有人是什么都修著一点,既在打坐又想参禅,既修净土又学密宗。又要念阿弥陀佛,又要念地藏王菩萨,还要念点观音菩萨,再加一点黄财神法,这不是真实修行,是在开玩笑。‘真勤真专’,必有功效自然可见,故云:‘功效自见。’‘无须问人,还请自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节录《莲宗妙谛—净语三则》

  黄念祖大德开示:念不到一心不乱,一样可以往生,但不能一向专念,就不能往生。

  《无量寿经》讲到“三辈往生”,不管你上辈、中辈、下辈往生,共同的都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就是一贯如此,一如即往。“专念”就是专一的念,不是又念佛号又念其它咒。或者虽然念的是佛号,可是心里总胡思乱想,这都属于不够专一。真正的专念是指你果然能够一向专念,一心不乱就能往生。不管你是不是达到“一心”了。这就比《阿弥陀经》中所要求的要低了。因为《阿弥陀经》是打一个突击,克期取证,规定一个时期内,专心的修,修到如果能达到“事一心”或者“理一心”的地步,这样最后一定能往生。而这里讲的要比《阿弥陀经》讲的要放宽了一点,只要求“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就可以了。不需要你非达到“事一心”、“理一心”才能往生。能够做得到的当然是好,可以生到“方便有余土”或者“实报庄严土”。而咱们一般往生的人都是到“凡圣同居土”,所以并不需要你非达到“事一心”、“理一心”不可。你只要一心不乱,不是想这想那,不是乱七八糟的想就行。念佛只要一心不乱、清情净净、一心一意的念就能往生。所以玄奖大师翻译的经中用的是“系念名号”这几个字,心就专念这个名号就可以。所以《无量寿经》中也是“一向专念”,一惯的念就是专念。也就是说,不管你自己能否达到“一心不乱”,你都可以往生。因为我们只要求能生到“凡圣同居土”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这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如果你能够念到“事一心”、“理一心”那更好了!所以,对于往生有很多人误解了,以为念不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这是理解不深。夏老师说过:“念不到一心不乱,一样可以往生。但是不能一向专念就不能往生”。

  相关文章链接:
  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
  带业往生的旧业范畴
  带业往生,新业与旧业以何为界限?
  带业往生再释
  带旧业,不带新业,何谓新旧?
  带业往生后,因缘果报会有什么不同呢?

  附文:念老遗稿节录
  愿力所及,非极乐不去,临终一念,起决定之果。因果报应,大慈大善,大愿为果。所思,所想应是大悲,大善,大愿,点滴于终生努力获大果,于临终一念。终生所积,没有临终正念正见仍不可去极乐。

  终生之正念,正见来自一贯持正念,正见,不断去邪见,邪念。在生中,一段时间持正念正见虽积善果,但又为邪见占上,反复颠倒,不断提高决定之果仍于终生一念。

  (按语:临终正念之说,正是鉴别本愿法门思想的关键点之一。当下国内某些净土宗法师,虽然也讲善导印光某些开示,实则弘扬的是带有极重本愿法门思想的学说,注意识别。还有些人,见念老大经解中偶尔引用日本几位法师疏钞词句,便笼统地将其划为本愿法门。其实,本愿法门也只是日本真宗的一个派系,而日本真宗也只是日本净土宗的一个派系而已。并且本愿法门如今内部也有不同派系之分。)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