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佛教知识

生命(佛教名词)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生命 (生物体所具有的存在和活动的能力)

  具有稳定的质量和能量代谢功能,能回应刺激及进行繁殖的开放性系统。生命来自于能量:能量→植物、微生物、动物等。

生命
生命

  生命个体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和死亡。生命种群则在一代代个体的更替中,依靠基因的随机变异不断地向现实作趋同演化。宇宙哲学认为生命是自发重演于现在的合律宇宙精神。

生命定义

  生命本质:过程。从宏观角度来说:一切都是生命,也就是过程,过程基本都有三个阶段:发生、存续、消亡,其基本特点是:物质不灭(核反应除外,事实上这个也符合哥德尔定理),但物质的结构发生改变(无论在哪个阶段),所以所谓的生命(我们关心的)从逻辑上来看就是物质的结构,在术语上称为信息。

  生命的三个阶段实际上是物质从无序转变为有序最终又归于无序的过程。

  其中的参与者是物质和能量(实际上都是能量),变化的是物质的结构(因为物质是运动的)。

  日常大家所谈的生命实际上专指:有机生命,但其仍然符合生命的基本定义,所不同的(类的扩展)是此类具有动态对外界做出反应的能力。

  生命就是生长变化的物质系统。有机生命是地球这样的星体环境中所特有的,以水为载体组成的,具有自行吐故纳新、精度复制、温和分裂等能力,不可逆转但总是持续不停地重复着或延续着这些能力的物质系统。一个有机生命如细胞、动物、植物等。

  根据人类的约定俗成,有机生命简称为生命。一般人不难区分什么东西是有生命的,什么东西是没有生命的。但给生命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却是千百年来的一个困难问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直接关系人类对自身的理解。

生物学定义

  生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

  现代生物学给出的一般的科学定义大致上是这样的: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的复合现象。在这里,其中任何单一的现象都不是生物所特有的。火焰也能进行新陈代谢和繁殖,但多数人不会认为它是生命。许多植物的种子能保存相当长的时间并不出现生命特征,如古莲子、缓步类动物等可能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并不进行新陈代谢,当条件适当时其就会出现生机。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复合现象,叫“生命”。

  生物个体在一些关键期根本就不会体现生命现象,比如受精的鸡蛋,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各种种子,甚至冬眠的蛇等等。它们没有新陈代谢,没有生长发育等生命特征,但是,它们同样是生命的范畴,我们不可能叫它们为“非生命”,每种生命都有其生存的方式,它们是生命的一部分,没有它们,生命就会结束。比如进食,比如人类的交流,比如动物交媾之前的一些行为。

基本属性

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是生命的一个本质属性。任何生命在其存在的每一瞬间,都在不断地调节自己内部的各种机能的状况,调整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关系。高等生物的自我调节是多层次的,其中包括分子的、细胞的、整体的调节。即使是原核生物也有自我调节,而且它也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例如,细菌有能力合成许多自身所需要的分子,而某一分子是否合成,合成的速度如何,则随自身内部状态与环境的不同而不同。细菌内部所需要的分子,既不过多地产生,也不感到缺乏,是靠自身的调节机制完成的。某一分子合成途径中的第一个酶的结构基因兼有调节的功能,即第一个酶既有酶的功能,又起着阻遏蛋白质的作用。

  在遗传学和生物化学中,这种功能被称为自我调节系统。这种调节系统最初是在沙门氏杆菌组氨酸生物合成中发现的,随后在噬菌体、霉菌、哺乳动物中也同样发现其存在。实际上,反馈抑制和诱导系统与阻遏系统的调节也可视为生物自我调节的方式。因为在反馈抑制中,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第一个酶通过与代谢的终产物相结合而发生可逆性失活,使许多化合物的合成速率得到调节。在诱导系统和阻遏系统中,甚至酶本身的产生都受到调节。其间的差别在于:在诱导系统中,只有当底物存在时,才产生出为该底物所需要的酶,其方式是底物与阻遏物相结合并使阻遏物失活,从而打开结构基因,以诱导基因活性;在阻遏系统中,终产物抑制着酶的产生,其方式则是阻遏物与终产物相结合而被活化,然后与操纵基因相结合,从而关闭结构基因,以阻遏酶的产生。生物的许多调节系统都比较复杂,它们往往同时具有正向与反向的调节作用。机体的调节机制是自我完成的过程,而调节程序或指令是遗传下来的、本身固有的,因而这类自我调节系统为生命所独有。

自我复制

  它是生命系统不同于化学系统的特征。狭义地说,自我复制是指DNA分子的解旋、两链分开,各自合成互补链,从而形成两个新的然而又相同的分子。广义地说,它包括细胞分裂、繁殖在内。就根据而言,分裂、繁殖也是在分子复制基础上进行的;就结果来说,所形成的是两个相同的个体。由于生物繁殖有周期性,同时也由于疾并杂交等原因会造成某些生物失去繁殖力,所以繁殖难以作为生命的基本属性。但自我复制则不同,只要不是处于解体状态下的生命,总存在自我复制。因此,它是贯串生命过程始终的属性。在离体实验中,细胞的裂解产物在一定条件下仍然维持 DNA的合成,某些单链 DNA在人为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变为双链形式。然而,非生命系统自身却不能实现 DNA复制,尽管在人工条件下给予各种必要的核苷酸和解旋酶、聚合酶、连接酶等,DNA也能复制,但其造成的过程是短暂的。自我复制这种功能是生命系统固有的特点。

选择性反应

  对体内外环境的选择性反应是生命系统的又一重要特征。反应是非生命物质与生命物质都具有的属性。不同的是,发生于非生命物质中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都不是自我完成的过程。只有生物有机体才独立地发生反应,而且这种独立的反应是有选择性的,它受着有机体自身的控制,并随体内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固然也存在扩散与渗透作用,但是细胞膜吸收什么,排除什么,却有高度的选择性。一个明显的实例是,在细胞膜的主动运输中,物质逆浓度梯度而运转。又如,大肠杆菌既可利用葡萄糖,也可利用乳糖作为碳源。当环境中既有葡萄糖又有乳糖时,大肠杆菌的代谢反应首先利用的是葡萄糖而不是乳糖,这时只有组成酶系在起作用,而诱导酶系则是无关的。

  生物的选择性反应也是几个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简单原核生物的反应是如此,高等生物的选择性反应更是如此。因为,高等生物体内存在各种不同的酶系,这些酶不仅以其高效率的催化为无机催化剂所不可比拟,而且具有严格的选择性。同时,生物体内酶的活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调节和控制,酶与酶之间、酶和别的蛋白质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酶的活性,而且一个酶的产物对另一个酶的活性也有正的或负的影响。

  在外部行为上,生物的选择性反应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饱食状态下的动物对食物不发生反应;新奇的动因最初能引起动物的注意,但久而久之,其反应就变得很弱,等等。事实上,任何生物对环境的反应都是有所反应,有所不反应,或者同一动因有时以这种反应形式,有时又以另一反应形式出现。

目的性

  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996)曾列举了生命的三大本能—求生、生殖和母爱 。谢平(2014) 指出,关于母爱,在低等的生命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像很多单细胞生物,它们的生命行为就是不断地一分为二,重复细胞生长—分裂—生长的简单过程。母爱应该是高等动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本能行为,在一些物种中,甚至能超越自身。

  莫诺(1977)认为动植物具有这样的本性和目的性:“植物生长、寻求阳光、死亡;动物窥伺捕猎目标,攻击敌害,饲养和保护幼仔,雄性为了占有雌性而争斗......这些生物全都有一个目标:活下去,并使自己的后裔活下去,哪怕是以死亡为代价” 。

  还有人认为,“一个生物的目的是生存、竞争和繁衍”(凯恩斯·史密斯1995) 。谢平(2014)认为,竞争可看成是求生的一种方式,当然,合作现象也可看成是一种广义的竞争,这种合作可以发生在种间(如互惠的共生现象),也可以发生在种内(如动物的群体捕猎或防御行为) 。正如威廉斯(2001)所说,由相互作用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也许以这样一种方式适应性地组织起来,即个体利益通过一种功能上的从属关系服从于群体利益 。

  因此,谢平(2014) 认为,一切生命(隶属于特定的物种)必定具有三大内禀的原始目的性,关乎食料、生存与繁衍。它们是:

  ① 享受阳光的沐浴(当然在适当的养分和水分存在的前提下)是所有植物之内禀目的性,而获取植物合成的有机物(对食肉动物来说则是间接)这是所有动物及许多异养微生物之内禀目的性。

  ② 求生(至少在繁殖成功之前)乃是所有生命个体的第二个内禀目的性,虽然许多物种的雄性在完成交配后立即死亡(这是多么残酷之生命程序啊)。求生也是个体生存竞争与适应得以存在的基矗

  ③ 繁殖或交配是所有生命的第三个内禀目的性,无论通过无性还是有性的方式。没有它,或许就没大自然中花儿和蝶儿的灿烂,就没有迷人动听的鸟语啁啾,就没有雄性间为爱之殊死搏斗……。当然,没有繁殖,任何物种都将不复存在。

  正如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所说,“那神圣的欢乐,生命的引导者引诱人去接近的那些东西。她给人们做带路的向导,目的在于通过她的爱的狡谲勾诱,叫人类永远繁殖出新的世代以免灭种”(卢克莱修1981) 。

  自我调节、自我复制、选择性反应和目的性,是生命区别于非生命的重要特征。 生命系统的这些特征,就其基础而言,无疑是物理化学过程,服从物理化学规律。可是,这些物理化学变化的结果,却转化为生命的东西,成为生命所特有的属性。虽然这四个基本属性的某一个,或某个属性的某些侧面,在无机界也可能存在,但只有在生命中这四个属性才有可能联系并相互结合在一个系统中。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上一篇:佛教中的【放下】

下一篇:孝养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