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养生保健

学佛的老人不痴呆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学佛是老人理想的归宿。很多老人学佛之后,精神上有了真实的寄托,对未来也有一种把握。所以,愿普天下的老人都能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善加抉择,亦有意义的方式度过。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代诗人李商隐对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的概叹,恰恰是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时下,许多老人的吃、喝、穿、用已不用犯愁,但精神生活却日益空虚。有些老人退休后,整天靠打麻将、下棋、玩扑克等度日;有些老人则靠带孙子、逛公园、忙家务、养宠物来消磨时光……英国有位百岁老人说:“无聊,是一个致命的杀手。”因无法面对无聊的生活,他就一直工作,不肯退休。

  强烈的孤独感和不知如何打发时间,是老人最大的心理障碍。许多子女认为,让父母吃好、穿好就是孝顺,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内心感受。

  人到了垂暮之年,周身体力逐渐衰退,口中的两排牙齿所剩无几,再香的食品也消化不了;人也变得老眼昏花,看不到远处或细小的东西;无论别人说话声音多大,耳朵都听不清楚。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非常健忘,总是昏昏沉沉,而且身体老化、四大絮乱,致使百病缠身,饱受折磨。

  老人们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却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再加上子女都忙于自己的事业,平时除了电话问候以外,难得有人陪在身边嘘寒问暖。所以,他们整日里郁郁寡欢,脾气越来越古怪,心里越来越忧郁。

  在日本,每年约有万余老人轻生;在美国,老年人成了自杀率最高的人群,每天仅18名老人自杀身亡……

  在这种情况下,学佛对老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老人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不容易被虚幻的欲望引诱,所以一旦接触佛法,比年轻人更容易产生共鸣。在藏地,人到了晚年,念观音心咒、绕塔、供灯……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很少有人觉得空虚难耐,反而常抱怨时间不够。

  俗话说:“学佛的孩子不变坏,学佛的老人不痴呆。”每位老人若能潜心学佛,在有限的时日里,为后世多积累善法资粮,那么,晚年不但不会空虚寂寞,还会开启智慧、获得解脱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老人学佛应放下尘缘,做到“一心”,最好不要今天挂念孙子、明天惦记女儿,什么事情都想插手。明代张守约居士也说:“物外寄闲身,诸缘任运歇,不染半点尘,唯念一声佛。”

  《净土圣贤录》中有一则故事:

  嘉庆初年,杭州有位老太太到孝慈庵问道源和尚:“修什么法门,可以一生脱离苦海?”

  和尚告诉她:“任何法门无过于念佛。然而,念佛不难,难于持久;持久不难,难于一心。你若能做到专心持名、至诚发愿,临终时佛定来接引你脱离苦海!”老太太听后,欣然拜别。

  回家后,他将一切家事交给儿媳等人,自己设了一间净室,每天在里面念佛修行。几年后,老太太又去问和尚:“蒙您开始,弟子舍弃家务、专事念佛,自问可以做到持久不懈,但苦于无法达到一心,请师父慈悲指点。”

  和尚说:“你虽抛却家务,却没有斩断对儿孙的执著,爱根未拔,如何一心?”

  老太太叹道:“师言极是!我虽管住了身体,却没有管住自己的心,从此以后,我真的要万缘放下。”

  回去以后,她时时提醒自己,摄心念佛,对什么事情都不管。久而久之,大家都称她为“百不管”。

  如是又过了几年,一日她到和尚面前说:“您确实没有欺骗我。弟子过几天就西行了。”数日后,老太太无疾而逝,异香满室,瑞相纷呈。

  可见,学佛是老人理想的归宿。很多老人学佛之后,精神上有了真实的寄托,对未来也有一种把握。所以,愿普天下的老人都能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善加抉择,亦有意义的方式度过。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