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宽运法师

宗教与全球伦理──「人性尊严」的价值与意义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宗教与全球伦理

──「人性尊严」的价值与意义(一)


香港六宗教领袖座谈会每年均举办「宗教思想交谈会」,本年度六宗教领袖座谈会通过以「宗教与全球伦理」作为交谈会主题,四个范畴包括:人性尊严、个人诚信、经济问题或男女问题。交谈会日期、时间为2011年12月3日,下午2:30至5:00;地点在跑马地乐活道圣玛加利大堂;宽运法师代表佛教界发表讲话,其余五位代表,分别为基督教龚立人博士,讲题为〈全球伦理与道德社群──一个基督教伦理视野〉;孔教汤恩佳博士,讲题为〈昌明孔教儒家思想.培育世界人伦道德〉(代读);中华回教梁广成教长,讲题为〈道德伦理──信仰的根本〉;天主教薛君浩神父,讲题为〈全球伦理宗教交谈〉。

以下是宽运法师,當日于大会上之发言,现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非常高兴有机会能代表佛教参加「六宗教」的座谈会,来发表有关「宗教与全球伦理」的讲话,以表现人性的尊严。我们都知道,一般来说,西方世界人们都是信奉上帝的信仰,当一个人回到主耶稣那里去,这一期的生命就结束了;而我们东方人则信奉祖先信仰;祖先信仰即是詩禮傳家,慎终追远;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然在儒家里面更提倡所谓的「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种人倫从属关系;「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最终达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辅忠;朋友有信,乡党有益;这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关于家庭道德的理想境界。是以,「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最终实现所谓的「世界大同」,从而彰显人性的尊严。

而佛教对这种社会伦理的关系,其看法又是如何呢?佛教里头有一部《善生经》;「善生」是古代印度王舍城一位婆罗门长者的儿子;婆罗门临命终时,遗命要儿子必须恭敬礼事六方众生;婆罗门死后,善生童子遵从亡父遗命,每天早上在城外河边礼拜东、西、南、北、上、下六方,恭敬供养礼事恭敬供养。礼敬六方众生,本是传统婆罗门教祭祀仪式之一,但如此礼敬六方的仪式,究竟有什么意义?善生童子并不明白,他只是遵照父亲的遗命来实行而已。

当时佛陀正好在王舍城传播佛法教化众生,看见善生童子虽然遵从父亲遗嘱,每天恭敬礼拜六方,但并不明白其中的意义,于是便以佛教教义为他解说,同时也向他讲述了佛教在家修行者如何修身善己的道德规范。

据经中所说,上下四维六方,代表了众生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所接触的六种伦理关系。具体地说,即是:东方代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南方代表师弟子关系,西方象征着夫妻关系,北方代表主人和奴仆的关系,下方代表亲友关系,上方则表示世俗者与出家行者之间的关系。这六种关系,概括了人生在世,经常会遇到的一些人际关系。特别是其中以东方为代表的父母与子女关系,以西方为代表的夫妻关系,更是家庭伦理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由此可见,佛教透过这六种的人伦关系,把儒家的「三纲」、「五常」;立體地開展为「六伦」,使整个人伦关系,更为和谐,更为彻底、更为圆满

当然我们说,所谓「人性的尊严」,实在是一个新的名词,因为以前是从没有提倡过的;不过,我们都知道这「人性的尊严」,从字面上的解释,就是我们人人原来具有的本性;《三字经》也说了:「人之初性本善」;而杨朱、墨翟也说,人的本性是善的。虽然荀子提出,人性是恶;但依佛教的说法,人性是非善非恶的;人的色身固然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而宇宙也是由四大结合,而有成、住、坏、空;生、住、异、灭,其实一切都是没有自性的;人没有自性,法也没有自性,一切都是缘起性空;但人既无自性,又何有尊严可言呢?然,无自性是空,但空中却有「有」;因为若以佛眼看众生,则一切众生都是佛;若以众生眼看众生,一切众生还是众生。所以,应该怎么讲呢?以现今的语言来说,人性的尊严就是人民基本生存的一种权利;这种民主权利、完整个体之权利,还有人生存的价值观等等,就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普世价值、人性尊严。

在德国,它把人性的尊严分为不可侵犯的「七分法」的地位;认为我人应尽全力,尊重并保护这种尊严,如此才能让人性的尊严得以彰显。而在佛教里头,太虚大师提出「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就是说,我们通过人格的培养,以达到基本五戒的完成,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当然,完美的人格,必须从五戒进一步提升到十善;十善就是我们身上不犯三种过错,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上不犯四种过失:即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而意念上更要做到不贪、不瞋、不痴,这个「五戒十善」,就是将来我们做人、升天的基本尊严的实现。

当然佛教的最高追求是成佛;佛教把整个的宇宙分为十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试想,如果这个宇宙之间没有地狱,没有饿鬼,没有畜生,没有所谓的「六道轮回」,那么一切的众生都可以成佛了;当我们大家都已成佛的时候,人性的尊严才能得到真正的彰显;现在为什么不能彰显呢?因为我们同情弱者、保护弱者,我们提倡人的基本权利和普世的价值;这个价值好像成佛的道路一样,它是一个漫长的历程,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才能成就;我们都知道,菩萨修行必须经过五十二个阶位,所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到最后才圆满成佛,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那么,人性的尊严该如何彰显呢?即是通过佛教所谓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广修六度万行,确切地实行布施持戒,忍辱、禅定、从而获得真正的智慧;也就是说,通过内在、外在的提升,来把自己的完美人格,彻底地彰显与体现;正如刚才所说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格实现了,佛才能实现;人性的价值、人性的尊严才能真正的彰显。

我们众生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因为成佛的机会是一样的,所以说,人的出生就是起步的第一点,首先从人出发,首先要做一个好人,然后做一个贤人、圣人、罗汉、菩萨、直至成佛,如此才能「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四恩,即是佛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三涂,即是地狱、饿鬼、畜生,如能真正做到四恩皆报,三涂均济,就是理想大同世界的实现;如是,从「三纲」的关系到「六伦」的关系,才能完整的建立;唯有这样的建立,整个的普世价值、人生价值才不会是遥不可及的,這樣,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都能一一实现,所以说,我们必须从「五戒」、「十善」为基础,来逐步体现这个价值,层层提升,直至最后达到佛的境界,如此的话,整个人性尊严与全球伦理的和谐思想,才能完整地建立起来。好了,今天我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宗教与全球伦理 

──「人性尊严」的价值与意义(二)


一、 引言

末法时代,淳风渐浇,人欲炽盛,物欲横流,众生颠倒,以自私为必然;求索日增,以人权为口号,均皆似是而非。

此时欲匡时救弊,返素还淳,古之礼训,佛之明晦,实宜重力宣扬。如无佛无法,人不知远恶以修善;无礼无教,世不识尽忠以养亲。是故礼教不可一日而亏,佛法不得暂时而废。

佛教十善五戒,开平等之化,扇慈悲之风,止贪残而去杀,以和睦对怨亲,更制戒律以惩治作恶,无非欲众生息妄归真,返本还源而已。

或说,周礼孔教已明,何须佛教?盖因周孔所言乃世间之法,释教则极备幽微。佛以佛眼所观,宣诸金口,载于三藏十二部,使十界情况,展露无遗,善者登天堂,享受长乐;恶者入地狱,求出无期。地狱天堂,皆由心造,善恶果报,由心而生。是以佛理极于法界,教体通于外内,布化五戒,则万国同归,国国同修,则兵戈停息,家家行十善,则民无不治,皆大欢喜,神佛赞叹,风雨因而顺时,世界因之而太平矣!

二、 何谓「人性尊严」?

近年兴起「人性尊严」一词,而此名词,蕴含人类固有权力之义,惟古文未见运用,故推测应是近年新兴。

何谓「人性尊严」?依字义解,「人性」是人与生俱来之本性,孟轲、杨朱、墨翟言人性善,荀卿言人性恶。我佛则说:「人无自性,法无自性,诸法皆由因缘所生,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毕竟空。」

人既无自性,何有尊严可言?然,无自性是空,但空中有「有」,例如世界确实存在,你我现在亦确实存在,但总会缘尽此期而尽灭,你我此生亦终会老死,故说空;而现在之生存是「有」,故说「真空妙有」。如果没有「有」,菩萨之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亦无法成就。

是故,今天本人选取「人性尊严」为题,向诸位报告如何以佛教慈悲、忍辱、看破、放下之世间胜义谛,戒除杀、盗、淫、妄、酒,孝养父母、尊敬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以获得世间之「人性尊严」;愿我同仁舍除贪、瞋、痴、慢、疑等习性,以「愉快平静」之心态,渡过人生,创建和谐幸福之生活,发掘真正之「人性尊严」。

三、「人性尊严」之是与非

在世法而言,「人性尊严」一词十分抽象,学术界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现仍未能得出确实结论。

一般人认为,「人性尊严」乃人民基本生存之权利、民主权利、完整个体之权利、人生存之价值观等等。

西方国家则另有定义,确立「人性尊严」不可侵犯,提倡每人均有自主、自决及自治之权力,同时应受到充分尊重。惟此自主、自决及自治以何为标准?却无具体说明,内涵大都与自身利益相关。佛教则以「诸恶莫作」为自主、「慈悲忍辱」为自决、「严持戒律」为自治,以自我具备完美人格,趣向佛道,为「人性尊严」。佛子「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之菩萨精神与世人拚力「争取权利」之行为,可谓大相径庭。

德国设定「人性尊严」不可侵犯为基本法第一位,国家一切权力均有义务尊重,并保护人性尊严」;此理念逐渐被多国采纳为宪法之最高指导原则。于是学校老师体罚学生可被家长控告,父母管教稍作体罚可被邻居投诉虐儿、医生检查病人身体不慎,会被控非礼、未得事主同意,公众场所拍摄可被告侵犯私隐权,凡此种种皆以损害「人性尊严」为理由而大肆传播,甚至有丈夫向妻子稍为动粗,被妻子以此名堂向法庭提出离婚;更有人藉此名换取另类利益,或动辄上街游行,扰乱公安。此等「人性尊严」之扰乱,令老师教导学生时有所保留,父母管教子女时不敢造次,对人说话不可率直。于是人性渐变冷漠,真性渐被掩埋,社会渐趋变异。弘一大师之高足兼文学家及漫画家丰子恺曾说:「人生最可怕者乃『渐』,因它隐藏于不知不觉中。」

西方国家提倡民主,鼓吹民权,创立所谓「人性尊严」,实有哗众取宠,硬销所谓文明及普世价值观之嫌。其实,世界最早之形成,均由民作主。佛说人从光音天来,住于此间,由于贪食地上梗米,生二根而有男女,其他宗教亦以天地乾坤为始;乾为男为阳,坤为女为阴,阴阳配合,繁殖人类,当时世界并无统计者,真正以民为主,后因人心转变,纷争日多,遂有王出现于世,为人行善积德者,来世为佛为神,为贤为圣;为人作恶,但又修行布施者,来世为具大势力之妖魔,为怪为妖。正邪俱倒装娑婆,各显神通,正者劝人修行归真,邪者利诱群迷作恶,科学之极速发展,对人类好坏参半,或利益人,或损害人,都是正邪之门,各有因缘。

然而,世之所谓「尊严」,实乃「体面」与「自尊」之结合,受人奉承尊重时,感觉很有尊严,被人奚落、侮辱、讥讽时,感觉无颜面、没尊严。自尊心强之人,最易因此受困,对不好听之话,耿耿于怀,觉得难忍,非但障碍成功,更损害健康。如能了知「自尊」为假,看破世情,放下尊严,才是真正具足「尊严」。动辄与人口角相争,或逞匹夫之勇,或以武力相对,两败俱伤时,何有尊严?因作恶而死堕地狱、饿鬼、畜生,受无量苦,更无尊严可言。

宋朝文学家苏轼之《留候论》云:「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所不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鬬,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倘若古之英雄豪杰,处处讲「人性尊严」,则文王被逼食子肉、越王勾践为吴王尝粪探病、韩信受胯下之辱、张良拾鞋得兵书、范睢忍辱装死、孙膑被断足装疯、蔺相如退避廉颇等,以忍辱成就之史实不可能发生。而历史人物之忍辱,只为生存及个人得失而废,孔子「天下为公」之大同理念,及佛教之五戒十善,则是生起「人性尊严」之正因。


宗教与全球伦理

──「人性尊严」的价值与意义(三)

1.孔子之大同理念

西汉戴圣编修之《礼记.礼运篇》,讲述孔子藉参加国君年终举行之祭典后,对学生言偃(子游)感慨说出「天下为公」之治国理念,表现迫切期盼太平盛世之来临。

孔子以夏、商、周三代比喻为大道之行,三代以选举具备德行之贤能善士管治国家,以人民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子有合适之工作,妇女有美满之归宿,货物资产不被遗弃于无用之地,亦不必藏于自家。体力怕无能为大众奉献,却不为已而付,是故常怀阴谋诡计之人无法得逞,盗窃、乱贼无法施展其披,老百姓之大门可以不关,此之谓「大同」。

2.佛教之慈悲忍辱

世界倘无战争杀伐,百姓安居乐业,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日不关门,夜不闭户,而不担心会被盗贼打劫,不防范被骗,没有邪淫不正充斥社区,人人心存三好(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行五戒十善,才是值得向往及追求的「人性尊严」。

反之,社会大众尽皆追求自私,尔虞我诈,为利益而争夺不休,是为不慈不忍,是为恶人。

佛告诫弟子修行持戒、忍辱外,更主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尊重性灵、爱护生命,而忍辱乃慈悲之本。何谓慈悲?慈是予乐,悲是拔苦,给人欢乐是予乐,济拔人之困难苦恼是为拔苦。简言之,修忍辱得慈悲;得慈悲才能成佛道。当人盛怒,情绪无法自制时,怒骂于我,此时,我若与他理论争执,势成火上加油,增长愤怒。是故理当思惟,彼愚昧无知,应施怜悯于他,是故由他毁骂;更应念彼发怒是苦,倘我再以威力相迫,令彼苦上加苦,不名慈悲。或问:「世间小人,贡高我慢,无理取闹,为何要忍?」的确,此类小人确实颇多,昔日韩信受胯下之辱便是例证。惟是与他计较而不忍,变成与他同类,便为贤圣善人之所轻蔑;宁忍辱为小人所慢,不欲不忍而为圣贤所轻。况古人云:「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又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大智度论》亦云:「忍辱之人,虽不行布施禅定,而常得微妙功德,生天上人中,后得佛道。何以故?心柔软故。」


学佛之人,既发心成佛,应学菩萨行,救护一切众生,要当大医王,治一切众生之心病。瞋恚乃众生之重病,此时,行忍辱柔和以对治,便是上妙良方。其次, 菩萨养育一切众生如己子女,蒙童幼子未懂事前,胡闹任性,对父母及师长不知敬畏,为父母者,定怜悯他年少无知,耐心教导,不会以瞋恚相对。学佛之人,是中纵有骨血皮肉之躯体,可譬如为木人,为机关动作,有去有来而已,明乎此理,不应有瞋,若仍有瞋,是则愚痴,自受罪苦。明乎此理,不必事事计较,威力相对,争取所谓「人性尊严」,损己善根

3. 常不轻菩萨

佛教著名经典《妙法莲华经》中,有常不轻菩萨,若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皆悉礼拜赞叹说:「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这位常不轻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四众之中,有生瞋恚心者,恶口骂詈:「汝无智比丘,不须汝为我授记。」说毕便以杖木瓦石掷向菩萨;菩萨不瞋不恚,边走边说:「我不敢轻汝,因汝是未来佛。」

这位常不轻菩萨便是释迦佛之前身,若以现代眼光看,此菩萨太无「人性尊严」矣!殊不知此菩萨正在修行无瞋、无相法,来生即当成佛。

4. 佛陀五百世为忍辱仙人

又如《金刚经》云:「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经中所说之忍辱仙人,乃往昔波罗奈国羼提波梨仙人。仙人在林中修行禅定时,歌利王带同宫中妃缤及彩女入林中游玩,王疲极歇息小睡;彩女们则到花丛间嬉戏,见一仙人独坐一处,容貌和善,威仪端正,宫女们心生敬仰,上前向仙人礼拜;仙人即为彼说慈忍功德,仙人音言美妙,听者无厌,彩女们久而不去。王醒后不见宫女,拔剑四处寻找,至仙人处,见宫女围绕,听法入神,即起无明憍妒之心,愤然怒目以剑指仙人说:「你是谁?在修何法?」仙人答:「我是忍辱仙人,在此修忍行慈。」王不屑说:「你说修忍行慈,我今试汝,当以利剑截汝耳鼻,斩其手足,若不瞋者.知汝修忍。」仙人答言:「任意。」王即拔剑截仙人之耳鼻,斩其手足。再问:「汝心动否?」答言:「我修慈忍,心不动也。」仙人虽手足被斩,耳鼻被割,仍口称忍辱,心无瞋恨。王仍不罢休说:「汝现无法反抗,虽说心不动,谁当信汝?」是时仙人即说誓言:「若我实修慈忍,血当为乳。」实时血变白乳,霎时雷电霹雳,歌利王大惊,与彩女慌忙回宫。此忍辱仙人,即是释迦佛前身;世尊五百世修行忍辱,是羼提波罗蜜满相。

俗世凡人可能以此为无稽之谈,但仙人修慈忍力,了达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皆空,非但无苦,且能令身体恢复正常。一念起是境,若无一念,便是境忘;境忘心自灭,心灭无境心,是为离相。

四相皆空,是不取于相,即不受外境诱惑。凡夫身体若被割截不能忍受,更不能回复正常,因凡人心为五欲六尘所闭塞,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外面之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时,即生起六识;六识起则贪、瞋、痴、慢、痴心动。倘修行至外不受境诱惑,内不起念动心,便是真功夫,纵然手足耳鼻被割,都能如如不动,心无一念。此非天方夜谭,近代虚云老和尚之遭遇,可证一斑。(未完待续)


宗教与全球伦理

──「人性尊严」的价值与意义(四)

5.虚云老和尚四相皆空

据《虚云年谱》载,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一生吃尽苦头,惟不动于心,坚持以苦为师;老和尚活至一百一十二岁时,仍受「云门事变」折磨,被诬寺内藏有军械、金条、白银及发电机等,于是被囚禁一室,门封窗闭,绝其饮食,大小便利,不许外出;弟子妙云被活活打死,悟云、体智两弟子亦被毒打至手臂断折;行凶之十余大汉苦逼大师交出黄金、白银、军械等;老和尚说没有,便施毒打,先用木棒,继用铁棍,打至老和尚头面血流,肋骨折断;随打随问;老和尚即跏趺入定,是日连打四次,凶徒以为他死了才走;侍者扶师坐起来;第三天凶徒闻师未死,再来毒打,仍未能把师打死;几天后,凶徒见大师道行加特,奇怪老家伙怎么打不死的,渐生畏惧,才不敢再来打。侍者见老和尚仍活,惊喜万分,立即扶师起坐,并告以入定已八日整。老和尚说:「我觉才数分钟而已。」即令侍者法云速执笔作记录,然后从容叙说神游兜率天见弥勒菩萨事。

由此可知,不起心动念即能入定;入定能摆脱肉身,身纵受酷刑而不知苦。

以下再说一则体悟《金刚经》而空四相,治愈重病之真实事例。四相皆空,得福甚多,是为真实之「人性尊严」!

6.离四相治愈重病

台湾大学土木学士、加州大学工程博士兼台美基金会理事林宏容先生,于1998年医生对他说,脑中有块两公分直径之血块,压住视神经致令整个左边视线箱围丧失视觉能力,是典型之中风现象,应尽快进行脑部手术,否则后果严重。

林博士乃虔诚佛教徒,特别喜欢研读《金刚经》,悟解《金刚经》之精神在于扫三心、破四相,明白离相生心之道理。扫三心是过去心、现在心及未来心皆不可得;破四相是不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着四相则不会生瞋恨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则有无量功德。林居士了知空性后,以《金刚经》之人生观来渡过此病,住院期间保持非常「快乐与平静」心态,对一些怨天尤人之念头,皆以默念《心经》来克服,更要求医生不可轻易动脑部手术;三天后医生再检验,发现血块明显缩小,医护皆啧啧称奇。

林博士出院后,一直保持「愉快与平静」,一个月后,回医院再检查,结果视力不但几乎全部恢复,连两年来所患之远视「老花眼」同时消失,更奇怪者,林博士本来是B与C肝炎带原者,但检验报告说长久之肝炎病亦没了,医生直呼此事乃不可能之事。

近代科学家对很多所谓奇迹式之治疗绝症案例进行研究,发现其实是由病人自己脑下腺分泌酵素秉治疗。研究结果,人在平静、快乐且满足时,脑下腺自然会分泌该种物质,使疾病不治而愈。以离相心治愈恶疾,获得真实之「人性尊严」。

一般人要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非是易事,因凡夫之心,得好处便生欢喜,利益被侵损即起瞋恨;处恐怖则生畏惧;菩萨则无瞋恚或喜恶心,只为众生而兴起大悲,众生受苦,菩萨便愁苦;众生快乐,菩萨便乐。是故修行先要灭瞋,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瞋心一起,便障碍修行。佛教常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透悟因果,不种恶因;众生愚迷,念念造业而不自知,苦果现前才生恐惧,为免吃苦,不能瞋恨,须知瞋能毒害一切,能吞灭一切菩业,是消灭慈悲之毒药;没有慈悲心,不名菩萨,故不应生瞑;别人骂我、打我,污蔑我当是治瞋之良药。譬如炼金,金上污垢会被烈火除去,而真金保存。瞋垢之灭除,亦是一样。思维别人加害于我,皆是先世罪菜因缘,今生必须偿还,故应忍辱而不起瞋恨,拥有一颗善良忍辱之心,即是拥有最佳之「人性尊严」。

佛说相貌庄严,端正美丽,是从忍辱中来,丑陋从瞋恚中来,身形高大从恭敬中来,富贵从布施中来,贫穷从悭贪中来,下贱从憍慢中来。

若修得庄严相貌、高大体形、富贵生活,已在散发「人性尊严」。

五、结语

世界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佛法有兴衰相替,故世事无常,人命无常,法运亦无常。

佛教曾遭遇过四之法难,其一是北魏太武帝,听信司徒崔浩等人之言,压迫佛教,杀害出家人,破坏一切经典佛像。其二是北周武帝,信纳张宾、卫元嵩之言废佛。其三是唐武宗时,由宰相李德裕等人排佛,并令僧尼还俗。其四是周世宗灭法,史称「三武一宗」法难。清末民初,又再次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时.遭遇法难,湖广总督张之洞作了《劝学篇》上奏光绪,极力主张把寺庙祠堂改为学校,即获光绪帝批准;国学大师章太炎,发表《告佛子书》,唤醒僧众须与时并进,迎头赶上;太虚大师遂召集全国佛教徒开会,与谛闲、圆瑛及王一亭等成功解决「庙产兴学」风波,更推行改革佛教,大师亦因此而成为中国近代佛教改革之始创人。尔后,佛教扩大社会慈善事业,修行小乘欲作自了汉之僧伽亦投入建设人间佛教,普度众生。于是佛教之学院、学校、医院、护理院等应运而生。

佛教遇难,僧人并没有摇旗吶喊,更没有上街示威游行,只默默由解脱自我演变为投入社会、服务大众、讲经说法、劝人念佛,实践大乘菩萨道,更以经忏梵呗,接引不同根性之众生。佛教每遇法难,迅即复兴,全因佛子自强不息,故知要创立「人性尊严」须靠自力行持。

实行佛陀出世本怀,开权显实,圆满菩提,与众生共成佛道,普度有情,是为真实拥有「人性尊严」。诚如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为真现实。」日常生活中,若能注意我们之言行举止,起心动念,有完美人格,便是臻向菩提,离佛不远矣!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