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茶道文化

禅与茶的关系(戒法记)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禅与茶的关系

    这两天楼宇烈老师来杭州参加一个研讨会,受院长光泉法师的邀请,便来我院讲座,以下是笔者听讲座的笔记,就顺着楼老师所讲的内容整理而成,供大家参考。


    茶与禅

                      ——茶禅一味 

    一、开场白

    在杭州佛学院未落成之前,来过这里两次,落成之后这还是第一次来。这个新校区主要以佛教艺术为特色,其实宗教许多是通过艺术为载体来传达他的理念,给人一种很具体的从感官上得到体会。

 

    二、茶也是一种艺术

    其实“茶”也是一种艺术,中国文化中常常会谈到“艺”和“道”,或者“气”和“道”。艺术一般人认为是唱歌、跳舞等等,当然这也是一种艺术,但不完全是这些。一般来讲有三种艺术:分别是文艺、武艺、技艺三种。但我们要把“茶艺”提升到“茶道”。过去佛教也讲五明,分别是声明、因明(有关逻辑学,有现量、比量,大前提、小前提等等)、工巧明(技艺方面)、医方明(这个在佛教当中是很受重视)、内明(指佛法的理论)。

    由于经济的发展,现在全国各地开了不少茶馆,茶馆里常常挂着一幅字叫“茶禅一味”。“茶禅一味”的来源最早应该是来自日本著名禅师一休的师父,后来传给了一休,一休又传给了珠光。据说后来就作为了传法印证的东西。

  

    三、吃茶去

    禅宗有个著名的赵州禅师“吃茶”的公案(笔者注:据《景德传灯录》卷十所载,赵州从谂禅师在南泉和尚那里彻悟以后,曾杖锡云游,“芒鞋踏破岭头云”,直至晚年方驻锡河北赵州观音院。有一天一位禅僧来向赵州参学,赵州问他:“曾到过这里没有?”其僧云:“到过。”赵州说:“吃茶去。”那僧去后,赵州又问另一位禅僧:“到过这里没有?”这位新到禅僧说:“不曾到。”赵州同样说:“吃茶去。”院主听见后便疑惑不解,他问赵州:“为什么曾到这里的吃茶,不曾到这里的也吃茶?”赵州立即叫院主,院主应诺,赵州说:“吃茶去!”这就是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

    首先对“吃茶去”要好好的思考思考,其实起“疑”也不是一件坏事,那么佛教不是重视信吗?为什么还要起“疑”呢?要知道佛教讲的是“正信”,不能盲信、迷信。只有怀疑了,才能进一步去追求、探究。所以禅宗讲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就是这个道理。

 

    四、赵州禅师“吃茶去”的目的——破除对法相的执著

    一般我们要通过坐禅来观想宇宙人生的真相,通过坐禅来体会真理。像早期佛教的坐禅,目的让我们开启慈、悲、喜、捨四无量心,从而懂得生命意义所在。慈,给别人快乐;悲,拔众生痛苦;喜,给众生欢喜;捨,捨去分别心,养成平等心。四无量心,就是能包容一切,遍一切。

    现在赵州禅师的祖庭柏林寺举办了一个叫“生活禅”的活动,这也是展现赵州禅师的禅法精神,他们对“生活禅”提出了理念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就是“禅”的精神。佛教的根本精神就是“智慧”与“慈悲”,“觉悟人生”这是智慧的能力,“奉献人生”这是慈悲的表现。“禅”能开启我们的智慧与慈悲。

    如果我们不能通过“禅”来开启“四无量心”(智慧与慈悲),那这个“禅”反而成为你的障碍,所以赵州禅师的“吃茶去”,目的在于破除学人对“禅境”的执著,不能透视背后的真相,如果是这样,那坐禅也会成为“觉悟人生”的障碍。

  

    五、中国禅宗的特色

    中国的禅宗更重视从生活中来体会“禅”,体会禅的精神。赵州禅师“吃茶去”,就是将“禅”还原到生活中去。要将所谓“禅”就像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样,也将我们的日常生活如“禅”一样,结合在一起。

    《坛经》中有这样的一首偈子:“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早期佛教的特色是以出世为根本精神,所以将生死与涅磐看似一对立法,离了生死才能得到涅磐。到了大乘佛教兴起,将二者进行统一,并不是在生死之外有个涅磐可得,就如《心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即”就是“不离”的意思,意思说“色法”不能离开“空”而谈“色”,同样的,“空性”也不能离开“色法”而谈“空性”,而不是将“色”与“空”看成是两阶段,或两方位的东西,这是大乘佛教的特点。比如缘起法,不是缘起了就是有,缘灭了就是空,而是当体即空。

    中国的佛教特别是禅宗继承了这种思想,所以在实践上也产生了变化,按此说法,也可以说世间不离出世间,出世间也不离世间的不二理论,生死与涅磐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如《中论》所说:“诸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不落有,不落空,这是中道义,不落二边。离空讲有,这“有”就成了实有。离有讲空,这空就成了实空。所以生来有人提出说,我们要以出世的心来做入世的事。

    禅宗有个公案,有人问禅师如何修行,禅师回答说:饥来吃饭,困来睡觉。但一般的人吃饭不好好吃,百般思想。睡觉不好好睡,千般计较。

    禅宗有一首偈子: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四季的各种景色是多么的美好,但也要有一种心境才能体会到。

    佛教是一种智慧,他是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真正的开启智慧。所以禅宗强调处处是道场,道道是禅,不是靠外在的力量,或者特殊的禅,但借助一下是可以的,主要的还是靠自力。

 

    六、做本份事

    我们要将任何的外境当做是在考炼自心,磨炼自心,在磨炼中才能真正的开启智慧。生活太安逸,太快乐了,不能磨炼,很难成就。磨炼的过程须要坚持,比如东晋葛洪的《抱朴子·极言》里说:“非长生难也,闻道难也;非闻道难也,行之难也,非行之难也,终之难也。”也就是说的要坚持到最后是很难的。  

    有人问赵州禅师如何修行,禅师告诉他:“做本份事”。学人又问:“如何是学人本分事?”禅师说:“树摇鸟散,鱼惊水浑。”

 

    七、破相显性,转识成智

    茶禅一味的核心是无分别心,如果用分别心,那已经是离开禅的精神了。我们的器官缘外境而产生认识,这是一个正常的认识过程,分别是一个正常的事情,但人的那些痛苦就是来源于这些分别上,就是这么一个分别心。我们满眼看去都是差别,人所有的器官都是用来分别,眼睛分别颜色,耳朵分别声音,乃至意识用来区分事物的好坏美丑。而我们的痛苦就来源于这些上,我们要超越这一切的分别。

    佛法教我们,人活着不要为过去添彩,也不要为未来添彩,好好的把握当下,活在当下,事来则应,事去不留。所谓“千姿万态皆虚幻,一念悟空即真实。”

    超越世间诸相须要智慧,唯识学中讲“转识成智”,大智慧才能消除分别。

  

                                                                戒法记

                                              2011年4月24日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