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楞严经白话解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五 第十四章 十二处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第十四章 十二处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内容提要:

见性和色尘二处,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自然有。听闻性与声尘二处,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嗅闻与香尘二处,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尝味性与味尘二处,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身入与触尘二处,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意入与法尘二处,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一 见性与色尘二处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汝且观此只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

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

空亦如是。

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

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

佛接着说:“阿难,为什么说十二处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你看这祗陀林中的树木、泉水、池塘,你想想,是因色尘生出眼见,还是从眼见生出色相?

阿难,若说眼根生出色相,观虚空不见色相,色相既灭,就是说什么都没有了。没有色相对照,又怎能显出空相?

同理,也不能说眼根生出空相。

若说从色尘生出见性,观空时不见色,见性已灭,见性灭了,什么都没有了,又谁能分辨空与色?

由此可知,见性与色及空,都没有处所。见性和色尘二处,都是虚妄,既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而有。

二 听闻性与声尘二处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汝更听此只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

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祗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

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祗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

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若无来往,亦复无闻。

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

阿难,你听在这祗陀林中,击鼓开饭,撞钟集合。你听到钟鼓声前后相续。你说说,这是声音来耳根,还是耳根去到了声处?

阿难,若是声音,来到耳根。比如我到室罗筏城乞食,在祗陀园中,便没有我。如果说钟鼓声来到阿难耳,目连、迦叶应听不到。事实上,一撞钟击鼓,一千二百比丘都闻声一齐来到饭堂。

若阿难的耳根去到声音处,比如我回到祗陀园中,在室罗城中,便没有我。你只闻鼓声,耳跟已经到了击鼓之处,应听不到同时发生钟声。

同时发生的象马牛羊等的叫声,它不来你不往,你应都听不到。

由此可知,听闻性与音声,都无处所。听闻性与声尘二处,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三 嗅闻性与香尘二处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

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

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

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

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

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

阿难,你嗅这炉中旃檀,燃一铢檀香,室罗筏城方圆四十里都能闻到香气。

你想想,这香气是从旃檀木出?从你鼻根出?是空中生?

阿难,若说这香从你鼻根出,就说是你鼻子生的。若是从鼻出,而你鼻不是栴檀,怎会有栴檀气?

说你闻香,应当是从外面入到鼻里。鼻中出香,不应说是闻香。

若说香从空中生,应当常有香气,何须炉中燃此木才有香气?

若说香从旃檀木出,应是香质被爇成烟,烟气到鼻,鼻才得闻。烟气腾空还未到远处,何以离四十里远,也闻到香气?

由此可知,嗅闻性与香气,都无处所。嗅闻与香尘二处,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四 尝味性与味尘二处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

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

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

必其虚空若作碱味,既碱汝舌,亦碱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碱,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碱。必无所知,云何名味?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

阿难,你早晨和午间食时持钵乞食,或遇到酥酪醍醐,称这些为上味。

你想想,这酥味生于空中?生于舌根中?生于食物中?

阿难,若说酥味生于舌根,在你口中只有一条舌。你的舌根已带酥味,当尝蜜糖时,应仍然觉得是酥味。味觉不变,不能说是知味。

若味觉有变,而你的舌头没有多体,怎能一舌能知多味?

若说味生于食物,食物没有识别性,怎能觉知?

假设食物知味,是食物知,不是你知,怎能说你有知味性?

若说生于空中,你试吃一口虚空,能尝出虚空的味吗?

假设你尝到虚空的味是咸的,不单咸了你的舌,也会咸了你的面。那么,人们将像海鱼一样,永远感受咸味,不识淡味。只有一味,也就无咸淡之分,怎么知味呢?。

由此可知,尝味性与味,都无处所。尝味性与味尘二处,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五 觉触性与触尘二处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

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

若一体者,触则无成。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

阿难,早晨,你用手在头部按摩。你想想,你认为这能知触摩的,是手能知,还是头能知?

若说是手能觉知,则头不能觉知;怎能成为触?

若说是头能知触,则手不起作用。怎能说是触?

若说各各都有觉知,那么,阿难应有两个身体。

若说头和手的觉知是一触所生,那么,手与头应合为一体。

若合为一体,不能成触。

若是二体,是谁触谁?能触不是所触,所触不是能触。不会是虚空与你成触。

由此可知,觉触性与触尘,都无处所。身入与触尘二处,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六 觉知性与法尘二处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1,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

心非所缘,处从谁立。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1 善恶无记三性 世间一切法,分为善法、恶法,无记三类。非善非不善的法属于无记。到了无生佛地,观一切法性都是无记。 

白话

阿难,善恶无记等法性在心中积聚,以此为缘,生成种种法。这些法,即是你心所生的,还是离心别有出处?

阿难,若即心所生,这法就不是尘,不是心所缘,怎能成处?

若法尘离心另有出处,这法尘有没有觉知性?有觉知性则称为心,尘与你心相同,而又不是你心,难道你有另一个心?

若法尘没有觉知性,这法尘不是色声香味,不是离合冷暖,又不是虚空,究竟在何处?

除了色和虚空,不可能人间还有什么可以是心所缘之处。

心无所缘,哪里还有意处?

由此可知,觉知性与法尘,都无处所。意入与法尘二处,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