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道坚法师

答居士问见思二惑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答居士问见思二惑

道坚法师

什么是见思惑呢?众生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之一,略称见思。即迷于宇宙事、理的见惑与修惑。见修二惑为三界分段生死之因。其中,迷于界内之理者,称为见惑;迷于界内之事者,称为思惑。

关于见惑的品数,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识立百十二。八十八者于一切烦恼中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禁戒取见之十惑,名为本惑,余悉名随惑。此中小乘贪嗔痴慢之四,通于见修二断,疑与五见者,唯见断也。此见断之十惑,就所迷之谛理而差别为八十八使也。又大乘贪、嗔、痴、慢,与身见、边见之六,通于见修二断,余四者唯见所断也。即苦集灭道之四谛为所迷之真理,迷其真理而起,于欲界为三十二,于色界为二十八,于无色界为二十八,通三界而为八十八也。欲界之三十二者,先迷于苦谛之理而起十惑:一身见,以五蕴假和合之苦果迷执为常一之我见也。二边见,以为此我体死后常住,或以为死后断绝,各执一边也。三邪见,此现在之身对于过去业因之果报拨无道理也。四见取见,迷执前三见为正见也。五戒禁取见,迷执现在苦身作种种邪戒苦行,为此身生于人天乐处之因也。六贪,爱以前五见为可者。七嗔,嗔以前五见为非者。八痴,不知五见之理非也。九慢,以五见为是而生慢心也。十疑,疑苦谛之理也。以上十惑中五见与疑,直以谛理为所迷,故谓为亲迷之惑。他之贪嗔痴慢四者,以其五见为所迷,故谓为疏迷之惑。此亲疏之十惑为迷于欲界苦谛真理而起之烦恼,故入于见道,观欲界苦谛时,一时断之。次,迷于集谛之理而起七惑。前十惑中除身边戒之三见。集谛者业因也,无以业因而迷执我体者,故无身见,无身见故无边见。戒禁取见,为非人天之业因而谬为人天之业因者,虽有迷于集谛之理而起之道理,然实际外道修种种戒禁时,迷执其现于吾身上,自以其苦行之身为人天之生因,故摄之于苦谛,而不入于集谛。其七惑中第一邪见,拨无惑为生死之因之道理也。第二见取见,迷执其邪见为正见也。第三疑,疑集谛之理也。其他贪嗔痴慢四者以前三惑为所迷而起,如前之苦谛下,次迷于灭谛之理而起有七惑,如集谛下。灭谛者,涅槃也。拨无无涅槃者,邪见也。以此邪见为正见者见取见也。疑涅槃而无决定之信者,疑也。以此三见为缘而起者,贪嗔痴慢之四也。次迷于道谛之理而起,有八惑。于前之七惑加戒禁取之一。有一类外道,修无想定误为入涅槃之正道,是由迷于道谛之理而起之非道计道之戒禁取见也。余七惑如集谛例。已上总为欲界之三十二惑。然色界与无色界各有二十八者,于四谛下之惑各除嗔之一故也。上二界为定地非如欲界之为散地,故不起如嗔恚之粗动烦恼。于已上三界通计四谛下之惑而为八十八也。于见道十五心之间断之,故云八十八使之见惑。见俱舍论十九,止观五下,大乘义章六,同十六,四教仪集注中,七十五法。大乘之百十二者,欲界之四谛下各有贪、嗔、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惑,合为四十。于色界无色界之各四谛下各除嗔(上界总无嗔毒)为九惑,故合为八九七十二。即合欲界之四十而为百十二。唯识述记九末曰:‘见所断欲界四十。上界各三十六。’

思惑品数,小乘有十,大乘有十六。小乘之十者,于欲界有贪嗔痴慢之四,于上二界各有贪痴慢之三,合而为十。大乘之十六者,于欲界有贪、嗔、痴、慢、身见、边见之六惑,于上二界各除嗔,而余五惑,故合为十惑。又合欲界之六惑而为十六惑。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故合见思,则小乘为九十八,是谓之九十八随眠。大乘为百二十八,是谓之百二十八根本烦恼。

佛法修学,总以断惑证真为要,即断此见思二惑,成阿罗汉果。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