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观世音菩萨专题文集

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观音信仰与观音文化(刘丙辰)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观音信仰与观音文化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刘丙辰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在人类实践活动和自然科学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时代中,作为上层建筑的宗教便成了一种原始文化。所谓“圣人以道设教”。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后,儒、释、道三教逐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汉唐时期,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由于受宫廷的青睐和推崇,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后来观音菩萨在大众心间扎根,具有本土特色的观音文化随着逐渐形成,在中国文化史上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绽放出佛教文化一束瑰丽的奇葩。

观世音菩萨在历史上有许多传说,其详细资料还未见入正史。但能在民间流传一千五百多年的观音神话不能不令人敬佩和折服。尤其是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为主题的观音文化的形成,为中国佛教史的发展增添了新的一页。经有关专家学者考证,观音菩萨的原型妙善公主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确有其人。南北朝北周末期,冀南,即今河北省南和县郭平、段村瓦砾岗一带曾建立过一个百里为王的小国,名叫兴林国。国王妙庄王,三公主妙善从小笃爱佛教,长大后出家修行,终成正果,修成了南海观世音菩萨,在南海普陀山建立过道场。

兴林国的建立正处在我国南北朝动乱复杂,分合频繁时期,公元550年,北齐灭东魏,北齐文宣王高洋登基后大封同姓王,不久,主荒政谬,内讧不止,朝纲失序,民不聊生,天下大乱。南和一带原归北齐,属任城王管辖。任城王死后,形成割据,黄河以北出现百里为王的局面。南和和阳城西南五里远处有个砖瓦固村(现叫瓦固村),村里有个农民出身的武士妙世天趁天下大乱,在众人的拥护下起兵造反。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夺得百里地盘,大约公元570年左右在澧水东岸旧朝平城(所谓的风水宝地)废墟的基础上建起了兴林国京城,辖方圆百里疆土,妙世天被推崇为兴林国妙庄王。他一生无子,三公主妙善从小修经念佛,十五六岁就出家白雀庵,后到苍岩山苍岩寺修行。她勤奋修持,广览经书,知识渊博,被佛界尼僧尊为大师。她曾为医治父王所患怪病主动献出手眼,感动了天下,一度成为忠孝楷模。但她圆寂后被神化了,传说西天佛祖封她为千手观世音女菩萨,册封后又回到了人间。从此,在中国原来随佛教传入中国的留着小胡子的男观世音形象逐渐被妙善汉族仕女形象所代替,(古代莫高窟、双林寺等各座寺院多有女观音菩萨造像)受到民间广泛敬仰。以至观音菩萨的名号逐渐从河北邢台传向全国,甚至世界许多地区都有敬仰观音菩萨的。千百年来,作为中华民族广泛敬仰的传统女神,以她的光芒所形成的观音文化,在佛教历史的长河里绽放出了禅心璀璨的光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因此,研究和探讨观音文化乃今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观世音菩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位美丽、善良、慈悲的女神,菩萨秉承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宗旨游说天下,表现出来的“爱人如己,鼎力相助”的慈善之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远远超出佛界,成了神圣,令人鼎礼膜拜。从神话角度审视,《观音济渡本愿真经》卷里讲到,兴林国妙善公主是西天慈航大士下凡转世,释迦牟尼佛言:“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妙善既是古佛转世,修成观世音菩萨之后又回来到人间,自然是为拯救众生而来。可是从理性和客观上认识,观音菩萨回到人间,从来没有以救世主自居,而总是以普通教师身份游教,不厌其烦地将如何觉醒和完成人格道路的哲理清清楚楚的指给大家。至于如何去做,如何去走一个完美的人生,还要靠自己努力来完成,她强调唯有自己的力量才是无穷的。那诲人不倦的科学理念,形成了观音文化的主体要素。观音菩萨在我的心中不仅是一位尊敬的大师,同时她还是位身体力行,克勤克俭的实践家。她在未成道之前身为王宫闺秀出身的比丘尼,不贪荣华富贵,为寻找真经,甘愿清贫。她行走在山野间,往往披星戴月,结草为庵,克己修行;她那布衣寒士形象和平民一样的生活,感召了世人。这些简约而高尚品质给后来观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无不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现在的时代和生活条件变了,物质和文化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作为观音菩萨的原型妙善公主的求学欲望及严以律己的精神仍可借鉴。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夯实了因果报应观的根基,为今后的弃恶扬善理念奠定了思想基础。观音菩萨的报应观通俗了佛书上的因缘和合轮与因果规律。将一个十分深奥的佛教哲理以浅明的老百姓人人能听懂的语言说的通俗易懂,甚至成了民间一种口头禅。善恶报应观,一度被视为迷信,陷入唯心论的解释。实质上这种劝世良言朴素的反应了事物的一种普遍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凡是常做好事的人饭菜吃得香,觉也睡得好,一生平安。凡是做了亏心事的人半夜也会做噩梦,甚至今天他在台上还高谈阔论,明天或许就成了阶下囚。现象表明,因果报应也是人间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不是不报,是时候不到,时候到了,一定会报”。古人讲的许多话记住的不多,观音菩萨的善恶报应观在民间流传上千年了,而且至今还是许多人心灵里的座右铭。

释教提倡修炼慈、悲、喜、舍四种人生心里素质,儒家讲仁义、忠孝,道家讲“三宝”,第一宝就是慈善。观音文化传承和发展了儒、释、道里的许多精华,形成了自己的言行。菩萨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审视天下,表现出的弃恶扬善的宽大胸怀为观音文化注入了人格的魅力;那为他人治病,甘愿主动献出自己手眼的义举将古代所倡导的忠孝推向了至高境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行为虽然常人难以所为,但在关键时刻勇于献身或为救他人一命伸出援助之手,主动献出自己人体器官者还是屡见不鲜的,从这一点上看古人的行为就情在理中了。诚然,时代变了,前后虽然不可相提并论,但甘为人梯的精神实在是一种历史的永恒。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一封《戒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静而言,静就是心境宁静,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专一。志就是志向,没有远大的志向,学问是学不到的。妙善在未获正果之前,提倡静坐修道,他在草庵静坐修行时往往入定得达到四大皆空,旁若无人的心境,为精读佛经,创造了一条成功之路。静以修身,不光是学习的问题,也是强壮身体的法宝。过去一些所谓隐士选择名山大川学习佛法静养,无不是为了强身壮骨,寻找生死之道的。南怀瑾大师的一本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从七支坐法入手,将静坐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讲得十分清楚,了了分明。他本身就善于静坐,把静坐当作健康法宝。已是九十多岁高龄的老人在讲台上还是郎朗有声,滔滔不绝,妙趣横生,人们称他为活佛老头。妙善公主常年静坐行持,不仅完善了自我,同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功法,丰富了观音文化的内涵。

观音文化是一种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中国佛教文化。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