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禅师

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人物 > 汉传佛教人物 > 白云禅师 >

环境的适应性

浏览: 次 

环境的适应性

── 摘自白云老禅师著作《白云深处》

常有人,抱怨环境,叫人难以适应。

有识之士,教人适应环境,不要教环境适应自己。

学佛的行者,强调不要带着规矩行脚参方,尤其是不可反对他人的规矩。

无论如何,任处何时何地,少不了都有“环境”问题;唯一不相同的是“处环”时的“心境”如何?而生起抗拒、容忍、改革等分别意识,表现每一“自我”的差异性。

因此,佛法中开示有“调适”的道理和方法,针对吾人的“身、语、意”三者造作行为的修养,使其:

于过犯之时,能做到不犯,是谓之戒。

于散乱之时,能做到不乱,是谓之定。

愚痴之时,能做到不痴,是谓之慧。

修,具改正义。

养,具培育义。

修养,依吾人的身之作、语之言、意之动,难免缺乏“修养”的功德力;以至于造作行为时,多过犯、多散乱、多愚痴,所得后果,总不离“人、我”伤害的缺憾。

基于“人、我”离不开环境的相处,而环境的构成要素,恰巧又离不开人与人及人与事;于是,相处中的实际利害,便有“为人、处事”的不能避免的问题。

因此,环境的大前提,建立于“人、事”两个重点;于是,人生的道途上,为人与处事,便成了必须学习的两大课题;或者说,就是生命与生活所组成的人生哲学。

众所议论,为人、处事,何者最难?

有的说;做事容易做人难。

亦有说:做人容易做事难。

但是,深刻的探讨“人、事”二者,互为因缘,关系紧密;也就是说,有人便有事,有事便有人,因人而缘事,因事而缘人;人与事,原本是分不开的,就像是生命与生活。

如果,分别“人难事易”或“人易事难”,则如同“生”的“命、活”或“活、命”,其互为因缘的事实,任谁、任何道理,也不可能使其分立,或是辨别难易。

因此,构成环境的“人、事”两大要素,既然是如此的休戚相关;身为“人”的你我,就不可能隔离环境,或者不跟环境打交道。于是,环境的适应性,便成了必须修养的课程;就像是如何维护自己的生命与生活,使得人生的道途,如何跨越坎坷,如何行的稳当。

前面提到环境的分别,在于心境的差异,这里举一禅门往事,述说在于“心境”的机要;思虑看,有何感想?可能发生甚么心得?!

从前,佛印禅师与苏东坡居士,二人相交甚密;有一天,东坡居士与佛印禅师共习禅坐于方丈室;彼此“较劲”一番之后,遗留了如下的一段对话。

东坡:禅师,认为我坐的怎么样?

佛印:居士坐的很好!

东坡:好到甚么程度?

佛印:有似如来模样!

未久。

佛印:居士,认为老衲坐的如何?

东坡:禅师模样,就像一堆牛粪!

佛印:因你心境好。

东坡:禅师败下阵来。

事后,苏东坡回到家中,兴高采烈的告诉苏小妹;说、今日禅坐,胜了佛印,当浮大白(酒),以资庆祝。

然而,苏小妹闻言,不以为然,反评乃兄败了,不与东坡酒喝。

东坡不服,诘问败由。

苏小妹答言:“佛印禅师的心境如佛,故说如来;兄长的心境高傲,故说牛粪;试想看?是否败了!”

东坡闻言,愧然不语。

行者大德!你说:

环境的适应性,是否在于心境?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