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经论讲记

第一百一十八课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音频 视频下载 文本     《中观庄严论释》当中,前面已经宣讲了声闻缘觉证悟法无我的问题,下面继续对此分析。     大家通过上述所说的教证、理证,可以断定声闻缘觉已经证悟人无我的空性,然而,这种智慧大乘远离一切边之入定智慧相比较,存在着非常悬殊的差距,就如同牛蹄迹水与无边无际的大海,或者像芥子为昆虫所食之空间与广大无垠的虚空。正因为能对治的智慧有如是差别,才使小乘道与大乘道出现了高低之分,从而宣说了圆满证悟二无我的大乘道。     倘若像格鲁派有些大德所说的那样,声闻缘觉、菩萨、佛陀所证悟的二无我无有任何差别,三乘智慧同一,会有什么过失呢?他们之间不应该存在有些断了人我执、有些断了法我执的差别。所断与证悟的智慧之间应该是随存随灭的关系,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存在,其所断除的障碍就不会存在。     此处所说的随存随灭,与原来讲的因果关系有点差别。意思是说,随着证悟越来越增上,它的所断会越来越薄弱,它们之间就像火与水一样是相违的。     如果承许智慧与所断没有关系,在这个世界上也就找不到二者相违的正量了,如此一来,所有道果的安立都将无法建立。这对大乘宗来讲,实在是非常大的一种损减以及莫大的侮辱。为什么呢?如果大乘的五道十地和小乘沙门四果等一切道果全部毁于一旦,我们建立宗派又有什么用呢?毫无用处。因此,你们说所有圣者的证悟完全相同、所断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也只是你们自己建立宗派而已,根本没有可信的教理。     格鲁派的很多论师虽然引用了许许多多的教证,说明声闻缘觉圆满证悟了法无我。但是对每一个教证详详细细观察,虽讲到声闻缘觉已经证悟法无我,却并没有说圆满证悟,更没有说声闻缘觉与佛菩萨证悟的境界完全相同。既然经论中都未宣说,我们为什么要曲解佛经的意义呢?前译派很多高僧大德,对后译派个别论师的观点不太认同的原因也在这里。     可见,所断障碍明明存在的同时,如同无有障碍一样证悟,或者所断根本不存在,却像具足障碍一样未证悟,这两种情况都不合理。只要证悟就一定会断除所断,未证悟则说明它的所断仍然存在。因此,就像承认存在黑暗的同时太阳升起,或者在太阳高挂时见不到色法,这些现象不可能出现。对于讲求真理的人来说,承许这种观点实在是不宜之举。     《定解宝灯论》、《如意宝藏论》等很多论典中,都以光明和黑暗这一比喻说明了对方观点,因为所断和对治是完全相违的两个法,所断存在时,智慧必定没有生起;智慧存在的话,说明该断的所断已经断除,这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如此,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中讲到一地菩萨时,专门引用《十地经》的教证,说一地菩萨从种性的角度已经胜过声闻缘觉,但从智慧来讲不能超胜,以此论证声闻缘觉已经证悟法无我。并且运用了一个比喻:如同刚刚降生的小王子,虽然种姓超胜一切人,但是智慧还不能胜过他们。同样,一地菩萨在种性方面胜过声闻缘觉,而智慧的力量只有到七地以后才能胜出。月称论师如此宣讲的依据是什么呢?     实际上,不同的论师对此都有不同的解释。尤其在讲《入中论》中“彼至远行慧亦胜”这一颂词时,萨迦派、格鲁派等各个宗派都讲了自己的观点,麦彭仁波切以前在《入中论浅释》中也讲过。那么,声缘只是证悟了一点法无我的话,月称论师为什么会在《入中论自释》中,引用七教三理论证声缘证悟法无我的道理呢?     对此,麦彭仁波切解释说:对于《十地经》或者月称论师的观点,我们应该理解,声闻缘觉必定会证悟大乘所宣讲的缘起空性的道理,如果连这一点也没有证悟,就与离贪的仙人无别了。月称论师在三种理证里也讲到,声闻缘觉未证悟的话,与世间离贪者没有差别,到有顶以后仍会堕入恶趣、转生轮回,有这个过失。外道的离贪者虽然通过世间法制压了相续中的烦恼,但因缘聚合时,烦恼还是会再次出现,声闻缘觉若也如此,就不能称为圣者,应与凡夫无有二致。     实际上,《十地经》的教义应该这样解释:声闻缘觉圣者们对出定入定存在执著。有些人想:一地到六地的菩萨怎么会具有能取所取的执著呢?《现观庄严论》讲到十种修治时,其中一地到七地之间尚未断除俱生烦恼障,入定和出定时仍然具有所缘的勤作。而在这一点上,一地到六地间的菩萨与声闻缘觉完全相同,所以说六地菩萨仍未超胜声闻缘觉。     七地菩萨虽然仍属不清净七地,但已获得第八地的能力,即使俱生烦恼障没有断除,对入定出定不存在能取所取的执著,以无行入真实灭尽定的方式,使得智慧也超胜他们。当然,有些人说是七地开始已超胜声闻缘觉,有些人说到七地末尾才超胜,在这方面有很多辩论。     所谓的灭尽定,有些说是已经灭尽了受想,就像小乘《俱舍论》所说的一样;也有人说是入于法界,有两种说法。一般来讲,大多数论师都认为,大乘所入定的对境法界与小乘阿罗汉所入定的法界,从入定角度来讲完全一致,只是大乘入定的范围非常广大,如同海水;声闻缘觉入定的范围十分渺小,因此,并不是从对境角度来说六地菩萨不能超胜声缘。之所以说不能超胜,只是从同样具有能取所取执著的角度而言。     对于《十地经》中提到的这一问题,藏传佛教辩论非常激烈,各种观点各说不一。格鲁派的克珠杰、甲曹杰等,在不同论典中都按照仁达瓦和宗喀巴大师的观点作了宣说,宗喀巴大师《善解密意疏》中说:《十地经》里说一地到六地的菩萨不能胜过声缘的原因,就是六地之前的菩萨在入定时尚未成熟刹那入定、刹那出定的能力,到七地以后才具足这种能力,以此说七地以后胜过声闻缘觉。其理由是,一地到六地菩萨入定时心与法界无二无别。     智者索朗桑给,也即萨迦派的全知果仁巴,在《入中论·遣除邪见论》中以理证驳斥此观点:这样一来,到佛地时就连凡夫也无法超胜了,因为此时已经将一切能取所取融于法界,以心和智慧无二无别的缘故,佛的境界不应胜过凡夫……。果仁巴自己持何种观点呢?之所以六地之前无法胜过声缘,是因为只有到七地才无有相的执著,而六地之前仍有相的执著,由于七地菩萨已经获得八地照见一切、任运自成的智慧力,由此可以超胜声缘。     下面麦彭仁波将对全知果仁巴、宗喀巴大师以及自宗观点融合为一体,解释说:佛陀在经中已经说明了其中意义,各自宗派不必在这里说他宗观点不合理、自宗观点合理,实际三种观点并不矛盾。     如佛在《圣楞伽经》中云:“大慧,自六地起,诸菩萨大菩萨及诸声闻、缘觉入灭尽定,七地心为刹那刹那性,诸菩萨大菩萨遣除诸有实法之体相而入定,诸声闻、缘觉并非如是。此等声闻、缘觉入灭尽定堕入具现行之能取所取相中。”     佛陀对大慧说:从六地开始的诸菩萨以及声闻缘觉入于灭尽定,到七地则以刹那刹那之心出定入定。又说:七地开始,诸菩萨和大菩萨遣除有实之体相,也即灭尽一切执著相,诸声闻、缘觉并非如此。而且,声闻缘觉入灭尽定时,堕入一种现行的缘行当中,具有能取所取,一地到六地之间也是这样,到七地以后不再出现具缘行之入定。以上分别讲述了全知果仁巴、宗喀巴大师以及麦彭仁波切所承许的三种观点。因此,佛陀在《十地经》中所讲的道理,已经在《楞伽经》中解释得清清楚楚,藏地的各大教派不必再作过多的辩论,一切疑惑自然而然就可以解开了。     《俱舍论》里讲到的“共同灭尽定”,菩萨在六地之前并不希求,到六地后圆满智慧波罗蜜多,人无我对治的一切烦恼障习气已经基本上断除,此时开始入于此定。     以前经常会有人说:声闻缘觉在短暂时间中证得的无我,即使第一地菩萨也不能胜过,为什么会这样呢?实际并非如此。当然,从总的智慧范畴来讲,一地菩萨肯定会胜过阿罗汉。但因为前者并未从根本上断尽烦恼障,而后者已经完全断除,故而说一地菩萨不能胜过声缘。所以,在解释佛经的时候,不要紧紧抓住一个理由不放,这不是公正的一种态度。     在这里,对七地为什么会超胜等,还有很多需要分析的地方,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中引用过这一教证后,也讲了菩萨了知对境方面的差别。藏地印度的高僧大德们对此都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无畏论师在解释《入中论》时好像说:了知对境是指心是否动摇。不过,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讲并不是特别重要,只要清楚藏传佛教几大宗派对《入中论》第一地菩萨的不同说法,知道应该如何建立自宗就可以了。     总之,正像前文所说,法无我属于总相,人无我是它的一部分,属于别相。人我虽然包括在法我当中,但主要转生轮回的因就是人我执。人我相当于种子,属于根本因;业和烦恼等就像肥料和氧气,是缘,一旦因和缘全部断除,不可能再转生于轮回当中。由于人我执已断,依靠“我”造作的善业、恶业就不存在,依靠业出现的各种贪心、嗔心等烦恼也就不会有了。因此,首先打破我执相当重要。     大家平时修行的时候,有些人觉得修菩提心非常困难,其实所谓的“我”没有空掉之前,想要圆满利他也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都是“我”在作怪,执著“我”对修行的道路是一种非常可怕的障碍,只要通达“我”的本体,利他等其他修法也就轻而易举了,大家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               《中观庄严论释》当中,前面已经宣讲了声闻缘觉证悟法无我的问题,下面继续对此分析。     大家通过上述所说的教证、理证,可以断定声闻缘觉已经证悟人无我的空性,然而,这种智慧与大乘远离一切边之入定智慧相比较,存在着非常悬殊的差距,就如同牛蹄迹水与无边无际的大海,或者像芥子为昆虫所食之空间与广大无垠的虚空。正因为能对治的智慧有如是差别,才使小乘道与大乘道出现了高低之分,从而宣说了圆满证悟二无我的大乘道。     倘若像格鲁派有些大德所说的那样,声闻缘觉、菩萨、佛陀所证悟的二无我无有任何差别,三乘智慧同一,会有什么过失呢?他们之间不应该存在有些断了人我执、有些断了法我执的差别。所断与证悟的智慧之间应该是随存随灭的关系,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存在,其所断除的障碍就不会存在。     此处所说的随存随灭,与原来讲的因果关系有点差别。意思是说,随着证悟越来越增上,它的所断会越来越薄弱,它们之间就像火与水一样是相违的。     如果承许智慧与所断没有关系,在这个世界上也就找不到二者相违的正量了,如此一来,所有道果的安立都将无法建立。这对大乘宗来讲,实在是非常大的一种损减以及莫大的侮辱。为什么呢?如果大乘的五道十地和小乘沙门四果等一切道果全部毁于一旦,我们建立宗派又有什么用呢?毫无用处。因此,你们说所有圣者的证悟完全相同、所断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也只是你们自己建立宗派而已,根本没有可信的教理。     格鲁派的很多论师虽然引用了许许多多的教证,说明声闻缘觉圆满证悟了法无我。但是对每一个教证详详细细观察,虽讲到声闻缘觉已经证悟法无我,却并没有说圆满证悟,更没有说声闻缘觉与佛菩萨证悟的境界完全相同。既然经论中都未宣说,我们为什么要曲解佛经的意义呢?前译派很多高僧大德,对后译派个别论师的观点不太认同的原因也在这里。     可见,所断障碍明明存在的同时,如同无有障碍一样证悟,或者所断根本不存在,却像具足障碍一样未证悟,这两种情况都不合理。只要证悟就一定会断除所断,未证悟则说明它的所断仍然存在。因此,就像承认存在黑暗的同时太阳升起,或者在太阳高挂时见不到色法,这些现象不可能出现。对于讲求真理的人来说,承许这种观点实在是不宜之举。     《定解宝灯论》、《如意宝藏论》等很多论典中,都以光明和黑暗这一比喻说明了对方观点,因为所断和对治是完全相违的两个法,所断存在时,智慧必定没有生起;智慧存在的话,说明该断的所断已经断除,这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如此,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中讲到一地菩萨时,专门引用《十地经》的教证,说一地菩萨从种性的角度已经胜过声闻缘觉,但从智慧来讲不能超胜,以此论证声闻缘觉已经证悟法无我。并且运用了一个比喻:如同刚刚降生的小王子,虽然种姓超胜一切人,但是智慧还不能胜过他们。同样,一地菩萨在种性方面胜过声闻缘觉,而智慧的力量只有到七地以后才能胜出。月称论师如此宣讲的依据是什么呢?     实际上,不同的论师对此都有不同的解释。尤其在讲《入中论》中“彼至远行慧亦胜”这一颂词时,萨迦派、格鲁派等各个宗派都讲了自己的观点,麦彭仁波切以前在《入中论浅释》中也讲过。那么,声缘只是证悟了一点法无我的话,月称论师为什么会在《入中论自释》中,引用七教三理论证声缘证悟法无我的道理呢?     对此,麦彭仁波切解释说:对于《十地经》或者月称论师的观点,我们应该理解,声闻缘觉必定会证悟大乘所宣讲的缘起空性的道理,如果连这一点也没有证悟,就与离贪的仙人无别了。月称论师在三种理证里也讲到,声闻缘觉未证悟的话,与世间离贪者没有差别,到有顶以后仍会堕入恶趣、转生轮回,有这个过失。外道的离贪者虽然通过世间法制压了相续中的烦恼,但因缘聚合时,烦恼还是会再次出现,声闻缘觉若也如此,就不能称为圣者,应与凡夫无有二致。     实际上,《十地经》的教义应该这样解释:声闻缘觉圣者们对出定入定存在执著。有些人想:一地到六地的菩萨怎么会具有能取所取的执著呢?《现观庄严论》讲到十种修治时,其中一地到七地之间尚未断除俱生烦恼障,入定和出定时仍然具有所缘的勤作。而在这一点上,一地到六地间的菩萨与声闻缘觉完全相同,所以说六地菩萨仍未超胜声闻缘觉。     七地菩萨虽然仍属不清净七地,但已获得第八地的能力,即使俱生烦恼障没有断除,对入定出定不存在能取所取的执著,以无行入真实灭尽定的方式,使得智慧也超胜他们。当然,有些人说是七地开始已超胜声闻缘觉,有些人说到七地末尾才超胜,在这方面有很多辩论。     所谓的灭尽定,有些说是已经灭尽了受想,就像小乘《俱舍论》所说的一样;也有人说是入于法界,有两种说法。一般来讲,大多数论师都认为,大乘所入定的对境法界与小乘阿罗汉所入定的法界,从入定角度来讲完全一致,只是大乘入定的范围非常广大,如同海水;声闻缘觉入定的范围十分渺小,因此,并不是从对境角度来说六地菩萨不能超胜声缘。之所以说不能超胜,只是从同样具有能取所取执著的角度而言。     对于《十地经》中提到的这一问题,藏传佛教辩论非常激烈,各种观点各说不一。格鲁派的克珠杰、甲曹杰等,在不同论典中都按照仁达瓦和宗喀巴大师的观点作了宣说,宗喀巴大师《善解密意疏》中说:《十地经》里说一地到六地的菩萨不能胜过声缘的原因,就是六地之前的菩萨在入定时尚未成熟刹那入定、刹那出定的能力,到七地以后才具足这种能力,以此说七地以后胜过声闻缘觉。其理由是,一地到六地菩萨入定时心与法界无二无别。     智者索朗桑给,也即萨迦派的全知果仁巴,在《入中论·遣除邪见论》中以理证驳斥此观点:这样一来,到佛地时就连凡夫也无法超胜了,因为此时已经将一切能取所取融于法界,以心和智慧无二无别的缘故,佛的境界不应胜过凡夫……。果仁巴自己持何种观点呢?之所以六地之前无法胜过声缘,是因为只有到七地才无有相的执著,而六地之前仍有相的执著,由于七地菩萨已经获得八地照见一切、任运自成的智慧力,由此可以超胜声缘。     下面麦彭仁波将对全知果仁巴、宗喀巴大师以及自宗观点融合为一体,解释说:佛陀在经中已经说明了其中意义,各自宗派不必在这里说他宗观点不合理、自宗观点合理,实际三种观点并不矛盾。     如佛在《圣楞伽经》中云:“大慧,自六地起,诸菩萨大菩萨及诸声闻、缘觉入灭尽定,七地心为刹那刹那性,诸菩萨大菩萨遣除诸有实法之体相而入定,诸声闻、缘觉并非如是。此等声闻、缘觉入灭尽定堕入具现行之能取所取相中。”     佛陀对大慧说:从六地开始的诸菩萨以及声闻缘觉入于灭尽定,到七地则以刹那刹那之心出定入定。又说:七地开始,诸菩萨和大菩萨遣除有实之体相,也即灭尽一切执著相,诸声闻、缘觉并非如此。而且,声闻缘觉入灭尽定时,堕入一种现行的缘行当中,具有能取所取,一地到六地之间也是这样,到七地以后不再出现具缘行之入定。以上分别讲述了全知果仁巴、宗喀巴大师以及麦彭仁波切所承许的三种观点。因此,佛陀在《十地经》中所讲的道理,已经在《楞伽经》中解释得清清楚楚,藏地的各大教派不必再作过多的辩论,一切疑惑自然而然就可以解开了。     《俱舍论》里讲到的“共同灭尽定”,菩萨在六地之前并不希求,到六地后圆满智慧波罗蜜多,人无我对治的一切烦恼障习气已经基本上断除,此时开始入于此定。     以前经常会有人说:声闻缘觉在短暂时间中证得的无我,即使第一地菩萨也不能胜过,为什么会这样呢?实际并非如此。当然,从总的智慧范畴来讲,一地菩萨肯定会胜过阿罗汉。但因为前者并未从根本上断尽烦恼障,而后者已经完全断除,故而说一地菩萨不能胜过声缘。所以,在解释佛经的时候,不要紧紧抓住一个理由不放,这不是公正的一种态度。     在这里,对七地为什么会超胜等,还有很多需要分析的地方,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中引用过这一教证后,也讲了菩萨了知对境方面的差别。藏地印度的高僧大德们对此都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无畏论师在解释《入中论》时好像说:了知对境是指心是否动摇。不过,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讲并不是特别重要,只要清楚藏传佛教几大宗派对《入中论》第一地菩萨的不同说法,知道应该如何建立自宗就可以了。     总之,正像前文所说,法无我属于总相,人无我是它的一部分,属于别相。人我虽然包括在法我当中,但主要转生轮回的因就是人我执。人我相当于种子,属于根本因;业和烦恼等就像肥料和氧气,是缘,一旦因和缘全部断除,不可能再转生于轮回当中。由于人我执已断,依靠“我”造作的善业、恶业就不存在,依靠业出现的各种贪心、嗔心等烦恼也就不会有了。因此,首先打破我执相当重要。     大家平时修行的时候,有些人觉得修菩提心非常困难,其实所谓的“我”没有空掉之前,想要圆满利他也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都是“我”在作怪,执著“我”对修行的道路是一种非常可怕的障碍,只要通达“我”的本体,利他等其他修法也就轻而易举了,大家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