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佛教名山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安徽九华山简介

  九华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它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南境,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74平方公里。中心位置九华街地理坐标为东经117°,北纬30°。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九华山风光

  东南第一山据唐代费冠卿《九华山化成寺记》载:“九华山古号九子山, 崛起大江之东, 揖潜庐于西岸,俨削成于天外,旁临干余里,高峰峻岭臣焉,连岗走陇子焉。自元气凝结, 几万斯年,六朝建都,此为关辅。人视山而天长,山阅人而波逝,其间圣后贤臣,歌咏叠 兴 ,言不及者,兹山屈焉。”这段话,不仅道出了九子山得名的原由,同时更描绘出它的峻美。就今而言,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方圆百余平方公里,北邻长江,南隔太平湖与 黄山风景胜地相望。《青阳县志》谓九华山山峰“得名者四十八”(或谓有九十九峰,大概 是附会金地藏活九十九岁而来),主要者如天台峰、莲花峰、天柱峰、十王峰、玉屏峰、观音峰、老鹰爬壁峰、九子峰等。其中,十王峰海拔1342米,是九华山的最高峰。 天台峰俗称天台正顶,与十王峰紧连,海拔1325米,虽略低于十王峰,但却是九 华山的主峰,此峰顶上又分出两峰,东为龙头峰,上有平台,平台上有捧日亭;西为龙珠峰 ,两峰有拱桥连接,谓“渡仙桥”,颇有道教色彩。桥中间阴刻“中天世界”四字。天台峰 的最高点为“云峡”,云峡由两巨石狭峙而成,空间下宽上窄,仰视唯见一线天。这里是观云海日出的最佳处,“天台晓日”是九华山“十景”之一。天台峰上有寺,名天台寺(或称地藏禅林),这是香客朝山必到之地,也是旅游者可以登临的九华山最高点。天柱峰南距 天台峰三点五公里,海拔千余米,峰头如鳌,峰上有峰,状如石柱,直插云天。峰旁五石环立如五叟游山,俗谓“天柱仙踪”。九子峰又称九子岩,在九华山后山,海拔八百米,离青阳县城只有20公里,也是峰上有峰,其数为九,如小儿环列向背,团聚嬉闹,故名九子 。 九子峰上有寺,名九子寺,寺左有七布泉,音如钟鼓;寺右有垂云涧,声如环佩,俗谓此为 “九子听泉”。九华山原名九子山,自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第一次称“九华山”,并喻之为“ 秀出九芙蓉”之后,俗乃随之,但作为九华山诸峰之一的“九子峰”则仍依旧名不改。

  峰之外,九华山又有16岭、14岩、22石、12洞、18泉、10溪等。岭之著者如神光岭,在平 田冈下、新罗僧地藏塔前,相传地藏寂后于此起塔而现圆光,故名;天香岭,在少微峰北 、 卧云庵前,费冠卿拾遗曾隐居于此,诏而不就,使臣恐其逸去,即于岭上焚香谕旨;呈凤岭,在协济祠南,传说岭上有凤,樵人得之,群鸟争扑而夺之。岩之著者如邃谷岩,在山深处 ,人迹罕到,岩户高迥,炎热不生,纵夏秋亦有冰雪;双石岩,昔净居院址,双石峭耸,一瀑悬流,诗云“旧日禅扉松竹幽,寺移西去几经秋。谁知一币枯茅地,曾是谈经石点头”;观音岩,布帻峰西,仄石合成裂磔雄关,深如石室,上透天光,唐末有高僧结庵于此,感观 音菩萨现身,故名;透碧岩,又名透壁,在滴翠峰侧,高、宽各约2丈,深倍之,与五老峰 相映成趣;三斧岩,在九子山东北,石上有类似大斧所劈三痕,故名;东岩,在化城寺东, 又名东峰、东崖,崖北有崖,深覆如屋,传说僧地藏曾卓锡于此,异僧周经、王阳明亦曾栖止于此;宝陀岩,在莲花峰北,岩户高峻突兀,迥然楼阁,上垂莎罗花、菩萨线,内如仙人 居室,石床丹灶,宛然真实。洞之著者如金光洞,在香林峰下,洞有穴,可望而不可入,入则 有金色神光充塞洞口,传说有致敬者若见金人像于其中,或谓僧地藏曾居于此;鱼龙洞,去 南阳五里许,共7洞,洞中有涧水屈曲流转,又有绿鱼白鸟,还有洲渚,岩壁嶙峋,如玉笋、莲花,如攒戟,有玉柱、芙蓉冈、钟鼓石、仙人棋盘、出龛仙翁、狮子仙蛙,奇形异状, 皆 钟 乳形状,洞尽处有一孔通外,日光照射,洞中五彩顿生,光芒难以名状;云岩洞,在云门峰北,广如厅堂,可容数百人,洞中有石像,若菩萨、仙子,又有钟乳石如幢盖,如瓶罂,洞 前有溪流,云径幽僻。

  溪与泉在九华山也很美、很有名气。溪有黄石溪、澜溪、缟溪、龙溪、缥溪、舒溪、双溪 、 濂溪等。其中,龙、缥、舒、双、濂5溪之水于六泉口处汇合成为一溪,俗称这一段溪流为 “五溪”,其水经五溪桥流至梅根,然后进入长江,可见,五溪实为九华山之门户。传说5 溪是5龙爬行留下的痕迹,站在五溪桥头仰望,5溪从九华群峰中奔流而下,象银蛇蜿蜒,淌漾有声;远山近树,流水行云,“五溪山色”,美不胜收。元代文宗皇帝游九华山至此,面对此景,不觉动情,于是吟诗一首云:“昔年曾见九华图,为问江南有也无?今日五溪桥上望,画师犹自欠功夫。”清人王泽弘也有诗曰:“出门朝日望溪明,忽有诸峰入眼惊。但识夜寒同气候,如何天半异阴晴。山含微雪苍然白,水带残冰分外清。到此倍知身世幻,九 华真有故人情。”九华山的名泉共有18眼,三角泉、天泉、巴字泉、七布泉、目露泉、龙女 泉、白龟泉、璎珞泉,碧玉泉,温泉、双泉、派派泉、金沙泉、炼丹泉、戛玉泉、岩泉、虎跑泉、六泉等是也。金沙泉有两处,一在地藏塔前,有石刻“金沙泉”三字遗存;一在无相寺南,大不盈瓯,四时不竭,黄沙铺底,闪烁如金,传说僧地藏常以此泉水沏茶。七布泉在 福海寺西,夏雨秋霖时,泉水分为7股, 散落崖谷,一似云边野鹤穷来、石上寒猿见落,有诗云:“一泉分七布,胜在夏秋时。猿鹤 常窥影,尘缘那许知?”龙女泉,在东崖西下,泉水澄碧,喝之甘洌,水中游鱼可数,费氏 《化成寺记》谓是九子神献给僧地藏之泉,后人附会为“龙女献泉”,无论如何,此泉与地 藏的确有着一段动听的传说,所谓“栖托先依水,泉从龙女开。空明飞镜下,皎洁弄珠来。 洗茗寒香出,烧铛活火催,素磁方外话,斟酌胜春醅。”就是叙说地藏僧与此泉的关系。九 华山的自然形胜与佛教文物构成了诸般美景,“五溪山色”之外又有“龙池飞瀑”、“天台 晓日”、“东岩宴坐”、“化城晚钟”等,俗称“九华十景”。十景之中,既有浑然天成者 ,也有人工雕凿、刻意追求者。正是此天地之灵气、人间的鬼斧神工成就了这“东南第一山 ”!


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形成

  九华山的灵山秀水引来了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南端)僧人的驻锡修道,地藏菩萨信仰专门道场的历史于是翻开了它的第一页。

  最早记录新罗僧地藏事迹的历史文献是前面提到的《九华山化成寺记》。此文载,唐玄宗开元(713—741)末年,“乡老胡彦”曾请僧檀和尚至九华山开演佛法,广度男女有情,但为时豪所嫉,官府于是焚其居,废其教。当此之时,新罗僧金地藏渡海入华,并来至九华山,就“面阳而宽平”的谷中之地“岩栖涧汲”,虔诚行道修习。不久,金地藏在南陵人俞荡等帮助下,写成四部佛经归山供养。此后几十年中,足不出山,“迹绝人里”,在石洞中昼夜 闭目端坐,修禅入定,以白土和米烹煮而食。至德初(756),有青阳人诸葛节等人入山,至于深处,见和尚苦行若此,不忍失声哭泣,并发愿“出帛布买檀公旧地,伐木筑室,建成禅 宇,请其居之。继而又有上首僧胜谕等进一步增建台殿,凿溪涧,辟稻田,造放生池,又于 “当殿设释迦文佛像,左右备饰;次立朱台,挂蒲牢于其中;立门楼,以冠其寺。”于是乎 ,“丹素交彩,层层倚空,岩峦队起于前面,松桧陈横于后岭,日月晦明以增其色,云霞聚散而变其状,松声猿啼,相与断续,都非人间也。”建中(780—783)初,郡守张严仰藏师高风,厚加施舍之外,又奏请朝廷敕赐新额,是谓“化成寺”。此后,富商大族倾财以献之,牧贤豪右合礼而敬之,新罗僧俗也追风渡海投其门下,礼而师之。至此,化成寺广宇崇崇, 僧徒济济,俨然一大名刹。尽管如此,金地藏和他的众多弟子仍然过着清苦的修习生活,“ 夏则食兼土,冬则衣半火,无少长余由田采薪自给”。岁中,地藏本人自领一 徒移居南台,亲手编织麻衣,“其重兼钧”,既当衣穿,又当被盖,除此之外便一无所有了 。此外,地藏又于寺内放生池旁建台,安置四部经于其上,终日焚香,味其深旨。贞元十年 (794)夏,地藏坐灭于本寺,时年九十九岁。

  《宋高僧传》中又有地藏传,实据《化成寺记》而作,故文多类同,唯将卒年讹为贞元十九年而已。《佛祖统纪》指地藏为成都静众寺金和尚无相禅师,清代仪润所撰《百丈清规证义记》称地藏“姓金,号乔觉”,这些都是无典无据之说。

  传说金地藏入寂时,颇多瑞兆,其一是寺钟坠地,堂椽三坏,预告师之将灭;二是寂后按坐势敛于函中,三年后开函入塔时,颜状鲜活如生,升动骨节,其声若撼金锁,正符于“菩 萨钩锁,百骸鸣矣”的经文;三是建塔之后,塔址发光如火,光成圆状。

  当地僧俗根据金地藏生前的事迹与死后的祥瑞,把他神化为佛经所说的地藏菩萨应世,对其住过的化城寺寺宇文物、肉身塔等加以保护,进行供奉,宣传“施一金钱,报一重果,下 为轮王,上登圣地”和既“不能立殊绩以济众,又不能破余财崇胜因缘,啄腥犭、顾儿妇而生为人非、死为鬼责”的善恶报应轮回生死思想。这样,至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九华山作为地藏菩萨信仰的专门道场宣告开始形成,这无论是从唐代的社会政治形势还是中国佛教发展形势来看, 它的出现都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

  有关地藏菩萨的经典并不很多,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唐代玄奘法师所译的《地藏菩萨十轮经》。此经的中心内容可以概括为这样三个方面:(一)佛说十种法轮,一一与世间帝王治 世 能力相譬,说明佛威力之大及其救度众生的方法步骤;(二)显彰地藏菩萨的种种神力以及有 情众生至诚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所能获得的种种福德利益;(三)备述五浊恶世 中一切僧尼、居士及其它有情众生的种种善恶业报,以及地藏菩萨渡尽众生,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地藏菩萨成了释迦佛灭后、弥勒佛未生前这一时期内来到人世间 执行教化众生任务的“特使”,因此具有比文殊、普贤、观音三位菩萨更大法力和福德的菩 萨,因此不仅在平民百姓中,而且还在帝王将相、豪族巨富中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九华山此一地藏菩萨信仰的专门道场在中晚唐相交之际形成后,又经过宋、元、明、清各代的扩充、 增建,更加兴旺发达起来。特别在明代和清代前期,此一道场发展到了他的鼎盛时代。这与 帝王的护法“功德”是分不开的。明万历十四年(1586),明神宗朱翊钧的母亲慈圣宣文明肃 皇太后命工刊印续入藏经41函,并旧刻藏经637函,由皇帝敕谕通行颁布于九华 山地藏地(即化城寺),令寺僧庄严持诵,尊奉珍藏;二十七年,万历皇帝更亲自下令印造大 藏经,颁施于京寺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并谕九华山地藏寺僧众“各要虔洁供安,朝夕礼诵 ,保安眇躬康泰,宫壶肃清,惭已往愆尤,祈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 ,同归仁慈善教”云云。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圣祖南巡,驻跸江宁府,准两江总督阿山 、安徽巡抚喻成龙、兵部侍郎胡曾恩等奏请,遣包衣昂邦赫奕、内侍李环、太仆寺少卿格尔芬至九华山进香,赐银三百两供养;四十四年,圣祖又于南巡途中应安徽巡抚刘光美奏请, 御书“九华圣境”四字匾额赐化城寺,而将真迹收藏于寺后藏经楼;四十八年,复敕内务府 广储司员外郎乌尔胡至九华山进香,并赐银百两供养。乾隆三十一年(1766),高宗应两江总 督高晋奏请,御书“芬陀普教”四字匾额赐化城寺,真迹收藏于藏经楼。咸丰七年(1857), 兵扰九华,寺、塔、僧寮悉遭劫焚,藏经楼内所藏明代赐藏亦多遭损毁,独清圣祖、高宗所赐匾额的“宸翰真本”(即御书真迹)仍完好如故。当此蒙恩承泽的全盛时代,九华山寺庙发 展至三百余所,僧众达四、五千人,晨钟暮鼓、早诵晚唱、香烟纸火,四时不绝。又传说农历七月十五和七月三十日分别为地藏生日、传道日,因此,每年但逢此两个日子,朝山进香 的善男信女便成群结队,络绎于途,进山后,僧寮容纳不下,于是便随地坐卧,自肉身塔殿至山门,摩肩擦背,几无隙地。因此诸端,俗称九华山为“佛国仙城”,诚不过分。

九华山灵迹与寺刹

  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形成以后,吸引了四方释子前来游参朝拜和驻锡修道,因此,山 上除地藏和尚的旧有灵迹之外,后来又增建了许多寺庵。明、清两代修建者尤多。截止于民国中期以前,全山佛寺(庵)已达150处左右,其中的9处为丛林,它们是:金地藏塔、化城寺 、祗园寺、万年禅寺、甘露寺、上禅堂、东岩禅寺、乐善寺和慧居寺。其余为较小的寺庵,其分布情况是:以化城寺为中心,其东序(东寮)有6处,即九莲庵、旃檀林、通慧庵、天然 庵、菩提阁、立庵;其西序(西寮)有7处,即佛陀里、宝积庵、长生庵、龙庵、永庆庵、天 池庵、拱金阁;天台路有21处,即回香阁、华云庵、吉祥寺、长生洞、兴添寺、朝阳庵、翠 云庵、崇兴寺、圆通庵、拜经台,地藏禅林、中常住(招隐庵)、正常住(德云庵)、老常住( 护国寺)、真如庵、华严洞、接引庵、地藏庵、大悲庵、普济庵、延寿寺;化城东路有6处,即法华寺、沙弥庵、黄金庵 、心安寺、伏虎洞、西天地;化城南路有7处,即净慧 庵、三天门、转身洞禅室、二天门、正天门、一天门、崇觉寺;化城西路有3处,即小天台,建松树庵、西来庵;化城北路有24处,即聚龙寺、华天寺、万寿寺、半霄亭、龙池庵、燕 子洞、二天门、大桥庵、西竺庵、一宿庵、无相寺、二圣殿、华阳亭、会龙庵、心庵、观音阁、回龙庵、小甘露庵、永丰庵、狮子林、观音庵、万缘庵、德云庵、通华庵。以上为当时 “现存寺”,此外还有“废寺”67处。昔日九华山佛教之盛,由此可窥一斑。

九华山现存寺庙仍然不少,主要者有:

  化城寺,这是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开山祖寺,位于九华山的中心谷地,即今之九华街上 。此谷地南有芙蓉峰,北有白云山,东为东崖,西为神光岭,四山环围,俨如城池。寺院始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寺成,金地藏应请自石室迁来居住。不久后,上首僧胜谕进一步扩 充寺域,增建台殿、山门、放生池、供经台等。建中初(780),唐德宗敕赐寺额名“化城寺 ”。明宣宗(1426—1435)、神宗(1573—1620)、清圣祖(1662—1722)、高宗(1736—1795)或 颁藏经,或御书匾额,并赐金修葺。咸丰七年(1857),除藏经楼外,寺宇皆毁于兵火。光绪 年间(1875—1908)重建。殿宇依山而建,由低向高递进,“丹素交彩,层层倚空”,十分壮 观。今寺分四进院,除藏经楼外,余均清代光绪年间建筑。以前,藏经楼不仅收藏有经书、诏书、宸翰真本,而且有据说是地藏穿过的袈裟、高约五尺的毗卢佛铜像、定光佛铁像、数 枚铜质方印、重约数百斤的铜质独角兽(地听)、刻有地藏菩萨像的紫黑色石碑等珍贵文物。 “文革”中,寺中佛像文物多被毁坏,今存者有古钟一口,重约二千余斤,藏经楼内又有白 玉佛像、明版《涅般木经》、血写《华严经 》等。寺前广场上有一千年古塘,当是《九华山化成寺记》中所说的“相水攸 涿者,为放生池”的放生池。

  祗园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全山佛寺之冠。原名祗树庵、祗园,位于九华街化城寺东,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清代多次重修、扩建。嘉庆年间(1796—1820),隆山禅师在寺内开坛传戒,自此成为十方丛林。九华溪绕寺流过,溪上有“迎仙桥”。寺前甬道颇具特色,由雕刻着莲花、金钱图案的一百多石条铺设而成。寺内主要建筑大雄宝殿高约 13丈,金黄色琉璃瓦屋顶,飞檐画栋,金碧辉煌。殿内像设庄严,所供的三尊金色佛像各高 3丈,是九华山上最大的佛像,此外又有海岛观音像和刻着唐僧取经故事的7面浮雕。寺内又有八口大锅,其中最大一口口径丈余,一锅可供千人斋饭。

  万年禅寺,俗称百岁宫。名列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中,位于九华山摩空岭上。寺碑载,明万历年间(1573—1620),有僧海玉,号无瑕,由五台山至九华,在此岭摘星亭旁结茅而居 ,因亭而名庵,百岁而终,时人称其为“百岁公”,同时在旧庵处改建成宫室,以兹纪念。 崇祯皇帝封海玉为“应身菩萨”,又御笔亲书“护国万年寺,钦赐百岁宫”10字赐之。寺名 因此而来。现存寺宇依山势建为五层楼阁,东傍悬崖,西临幽谷,危岩宝殿,气势非凡。寺 内肉身殿供奉着海玉和尚的装金肉身(木乃伊)。

  东岩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位于化城寺东三里许的东崖上。峭壁如削曰崖,崖中洞室曰岩。相传地藏和尚初至九华山,即在此东崖的岩洞中习定修法,洞名东岩,又称地藏 洞、金光洞、舍身岩、舍生岩等,都是就地藏在此修习的不同传说而命名。明弘治十五年( 1502),王阳明第一次来此游玩;正德十四年(1519)再次入山,并于此岩洞中晏坐读书。此外还有异僧周经也继地藏之后幽栖于此洞。万历间(1573—1620),将崖顶上祭祀地藏和尚的 晏坐堂改建成寺院,并因洞而名寺。1933年,寺毁于火,唯存钟亭及幽冥洪钟。寺附近有巨 石似艨艟巨舰,故名“云舫”。站在东崖上,东望天柱五老诸峰,西顾古仙岩诸胜,南瞻天 台,北览长江,天然图画,尽收眼底。

  甘露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位于九华山北半山腰上。此地山水环绕,茂林修竹,遮天蔽日。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国师奉旨到九华山进香,行至此地,见风景奇秀,乃说 :“此处筑兰若,必代有高僧”。伏虎寺(即东岩寺)和尚洞安据此建议募缘集资建寺,动工 之日,满山林木翠竹尽挂甘露,佛经以“甘露”为诸天不死之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 ;又以“甘露法门”譬喻为“最上之法”,因此,洞安和尚遂兼取祥瑞和经义取名甘露寺。寺因山势而建,殿宇五层,皆金色琉璃瓦顶。万绿丛中,红柱金光隐约,颇富诗情画意。寺 旁有“定心石”,传说地藏和尚曾趺坐石上入定,蛇来不惊魂,女诱心不动。

  肉身塔殿,位于九华山神光岭上,神光岭即古之“南台”。费冠卿《九华山化成寺记》载 ,地藏和尚在化城寺建成后,仍坚持苦修,每岁夏季皆率一徒居于南台自织麻衣。他入寂之 后,弟子们即在这里建立肉身塔供养。塔成,发光如火,圆形,称“圆光”,后人遂改南台 为神光岭。原塔为三级小浮图,后人复以木塔笼护,外建高殿以挡风雨、壮观瞻。千余年来,塔殿兴废相替,屡有修葺。其中,明万历间,皇帝曾赐名“护国肉身宝塔”,并赐金修建。清代也有多次维修。同治年间(1862—1874)塔殿毁于山洪。光绪年间(1875—1908)复作大规模整修,至今基本保持原貌。现存肉身殿成方形,宽长各5丈,高约6丈。殿顶用铁瓦覆盖,并由回廊内外20余根石柱支撑。重檐斗拱、画栋雕梁,风铎丁当,十分壮美。殿前廊 下高悬“东南第一山”金字匾,前后门 门楣上方竖挂“肉身宝殿”青花古瓷匾。殿内中央肉身塔,笼护木塔为七层八角形,高约17 米,内壁用赤金贴写《地藏本原页经》,外壁涂以朱 漆,每层每面均设佛龛,龛龛供奉地藏 和尚金色坐像。木塔内即石砌的三级肉身塔。殿内两侧分列十王金色立像。殿内地面、塔基、神座皆用汉白玉或铺或砌,浑然一体,既给人圣洁之感,又用极强的反差衬托出朱塔、金 像的辉煌庄严。塔前悬挂的镂空八角琉璃灯长明不灭。肉身殿是九华山的开山祖坟所在地,与化城寺同为此一地藏菩萨道场的法事重地和中心建筑,是进山僧尼、信士乃至一般游客必 到之处。每逢地藏和尚的生日和成道日,僧尼、信士便蜂拥至此上供,不舍昼夜守塔、绕塔诵经礼拜

  上禅堂,位于九华山神光岭肉身殿下。原名景德堂,清康熙年间,玉琳国师弟子宗衍扩建 寺宇,并改名上禅堂,从前后的名字看,应为禅宗寺院。此寺山门不大,但殿宇宽广,环境清幽,在九华山寺庙中,此寺香火最旺,风景最佳、殿宇最丽。寺旁的金沙泉、洗砚池、九 华三宝之一的金钱树传说多与唐代诗人李白有关。

  天台寺,位于天台峰(即天台正顶)捧日亭北,另名地藏禅林,明代创建,清代光绪间重修,与百岁宫、甘露寺一样,依山势建为五进楼阁,主要建筑有万佛楼,楼内 梁、壁间雕有无数小佛像,故名。此外又有地藏殿 ,殿内供奉地藏和尚像。明清时期,默安禅师住寺,僧尘尘子在寺旁结茅而住,名活埋庵。民国九年(1920),僧彻德住持,重建佛殿,新订规制较昔整齐。民国二十七年前后,由僧明 辉住寺。

九华山高僧与宗门

  凡佛教圣地,必有高僧大德,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亦不例外。据有关 志书记载,九华山自唐迄于民国,高僧大德、耆宿总百余辈,其中唐代12人、五代1人、宋 代7人、明代48人、清代41人,民国3人。这批人中之佼佼者又有:

  胜谕,唐僧,地藏和尚的上座弟子,曾主建化城寺台殿,立朱台、挂蒲牢,措置像设庄严 ,开渠辟田等,是化城巨刹的奠基者。道明,也是地藏的弟子,闵公舍地为地藏建寺后,其子亦从地藏出家,即道明其人。

  性莲,明代僧人。俗性王,太平仙源人。22岁出家,投金陵 摄山栖霞寺,受具后,曾一度研习诸经论,以此不能了生死大事而还归故乡躬事田种。后复至清河谒法堂,受念佛三昧之旨,并从此深信之。闻妙峰开法于芦芽,又前往求见,颇受淘 冶,数年后终于悟道,于是在池阳杉山卓锡建刹。任 九华山丛林主后,精苦忘身,委曲化人,时达20年。所到之处,悉事兴建。万历二十五年(1 59 7)入寂,终年54岁。其事迹见《憨山大师梦游集》。

  周金,明正德间(1506—1521)僧人。曾游少林寺,后还居九华山东岩。值王阳明游九华 山,周金前往造访,与之谈心,甚契。阳明以偈、诗赠之。其偈曾刻于东岩悬石倒覆处。时在正德十五年(1520)三月八日。周金既是禅僧,又尚念佛法门,有偈为证:“千圣本不差,弥陀是释迦,问我还乡路,日午坐牛车。”卒年无考。

  古涧,清初僧人。四川峨眉人,出家后住燕京三教庵,继而游访天下名山,自普陀来至九 华山,驻锡于华严洞数十年,归依者众。其教化,不凭文字,志以棒喝接引禅徒;又立规制,不行募化,以躬耕种植以易衣食,有盈余,尽散去。顺治八年(1651)入寂于住庵。

  智旭,字藕益,明末清初僧人。俗姓钟,苏州木渎(吴县)人。少学儒术,以“圣学”自任 ,曾作辟佛论文数十篇,后读云栖莲池大师《自知录叙》及《竹窗随笔》,悟入佛乘,固焚辟佛之文。20岁时,读《地藏本愿经》,遂发出世心。天启二年(1622)出家,先后听讲《首楞严经》、《唯识论》,继入径山参禅,受菩萨戒后,复遍研律藏。不久后转而求生西方 净 土。亦曾一度以弘律自任。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住九华山华严庵(即回香阁)。此间,曾 到地藏塔前发愿,文中述其原由云:“智旭夙造深殃,丁兹末世,虽受戒品,轻犯多端;虽 习禅思,粗惑不断;读诵大乘,仅开义解;称念名号,未入三摩。外者见魔党纵横,痛心疾首;内见烦恼纷动,愧地惭天。复由恶业,备受病苦。痛娑婆之弊恶,叹沉溺之无端,由是扶病入山,求哀大士, 矢菩提于永劫,付身命于浮云……”后归寂于灵峰,时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一生撰述达 40余种,尤其提倡念佛往生净土,故被净土宗人推为本宗第九祖。

  洞庵,亦作洞安,生卒年和藉贯皆不详。略知其为清康熙时(1662—1722)僧人。住伏虎洞 20余年,终日默坐石窟,传说有虎侍卫。康熙六年(1667),玉林国师至九华山进香,洞庵依其嘱募地筹建丛林,即甘露寺。郡守喻成龙敬其苦行,请登堂说戒,律学因此盛于一时。

  圣传,俗姓王,安徽洞城人。6岁时出家,19岁发大心,求受净戒。不久后游访九华山,在此研究大乘经典达4年之久。随后应请为甘露寺住持一年。继又在无相寺旧址结茅而居。 经营6年,终使废寺重成巨刹,并于此开坛传戒,三次剃度弟子达400余人。后来,又将大通镇大士阁改建成普济寺,如前开坛传戒,弘宣律学。光绪十五年(1889)入寂,终年61岁。无 相寺以其为中兴之祖,普济寺以其为开山祖。

  果建,字法幢,俗姓严,安徽桐城人。20岁出家,至九华山无相寺礼圣传为师。受戒后, 先后充无相寺副寺、监院等职。以苦行称著。大力协助其师中兴无相寺。后又应请充大通镇普济寺寺主,观察机宜,专以净土法门广化有缘,开莲社,以净土宗始祖慧远为模范,四方 士女归依者众。辛亥革命后,佛教被当成“迷信”、“神权”而受到冲击,果建于是命其徒妙珑组织佛教会,以保护佛教、阐扬佛教要旨为己任。民国十六年(1927)入寂,终年80岁。

  九华山作为地藏菩萨的专门道场,始终以地藏菩萨为信仰对象,以新罗僧地藏和尚为地藏 菩萨的化身来供养,以地藏和尚的苦修为行道榜样,以“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 誓不成佛”为终极目的。这是九华山佛教最 大的特点。基于此一特点,九华山又崇尚“肉身装金供养”。所谓的“肉身装金供养”,就是将某一高僧大德的遗体经过特殊处理、风干后,通身裱贴金铂,然后供奉于寺院的殿堂里 ,供僧俗永远瞻仰礼拜。这一肉身装金习俗,无疑与地藏和尚寂后被建立肉身宝塔供养有关,或者说是由肉身塔发展而来的。这是僧俗给与道行突出的僧人的一种殊荣。据《九华山志 》载,这里前后有装金肉身像4具(或说7具)。这些死后遗体装金的僧人是明代之海玉(宗无 瑕)、清代之隆山、法龙和民国的定慧。这4位僧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修行清苦、高 寿。如海玉,在九华山东岩摩空岭摘星亭长期禅栖,寿 百余岁,死后敛缸三年而颜色如生;如隆山,在伏虎洞清修达20余年,远近咸称其有道;如 法龙,在天台翠云庵静坐习禅达于数十年,寿96岁。在这些人身上,都可以看到地藏和尚当年入山修道时的影子。

  除地藏菩萨信仰之外,由于住僧师承、志趣、体验的不同,致使九华山佛教也同时存在着不同的门户,有的以“清高了悟禅理”,“以棒喝接引禅徒”;有的“以弘律自任”,数开戒坛 ,剃度弟子;有的亦教亦禅,禅净双修,专志求生西方净土;有的研习天台教观,主唱三谛圆融学说,如此等等。很明显,这与普陀山佛教有着颇为相似之处,究其原因,这与所处时 代佛教的总趋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教同山佛称盛

  儒释道三教,九华山都有。若论先后,则道在前,儒佛其次。志载,九 华山之“仙道”始自汉。相传西汉武帝世,窦伯王(字子明)止陵阳山百余年后骑白龙仙去,其二女亦化凫飞升。九华山在汉代称陵 阳山。至晋代,又有葛洪(字稚川)炼丹于九华山,卧云庵北曾有“葛仙丹井”,双峰下又有 “葛仙洞”。唐代,张果老曾骑驴至拾宝岩看花。开元年间(713—741),九华山始建道观,名开元观,在云门峰下,三级泉西,今雪潭后之观冲即其遗址。乾宁中(894—898),赵知微 又建延华观于凤凰岭,后知微于此羽化仙去。今沙弥庵即其故址。明代,有蔡蓬头善谈仙道,弘 治十四年(151),王阳明游九华山,曾与之谈。蓬头以王阳明“终不忘官相”,不与言谈, 唯一笑而别。此后至清,还有宁成、邓羽在九华山遇仙的二则传说,或为不经之谈。自汉至 清,时间达2千年左右,九华山之所谓“仙道”不过这寥寥数事,道观不过两所,其力量的薄弱不言而喻。即使在唐代,其影响亦不能比于佛教。

  儒学之传于九华山,约与佛教同时。这从名贤、隐逸、文苑在九华山的活动及书堂(院)的 兴建二项可以看得清楚。九华山的第一位隐逸之士是青阳人费冠卿。他于元和二年(807)登进士第,未及拜官即奔母丧,结庐墓侧15年。长庆二年(822),朝廷赞其孝节,诏拜右拾遗。冠卿以“禄以养亲耳,亲没何以禄为”为由,不就职,终生隐于九华少微峰下,此处有费拾遗书堂。唐代九华山的隐逸尚有王季文、李昭象,他们的隐居处也都建有书堂,前者在头 陀峰下,即无相寺址;后者在碧云峰下。据说李太白诗魁也曾游九华,故在化城寺东、龙女泉侧也有太白书堂。此后至明代,山上又先后建起8所书堂(院),即宋隐士滕宗谅的滕子 京书堂(在云外峰下)、宋文士汤允恭的汤侍郎书堂(在文殊峰下)、宋文士程鹏飞的双峰居士 书堂(在福安院前)、元隐士陈岩的九华书院(不知所在)、明名贤邹元标的首善书院、明隐士施达的天柱书堂(在天柱峰下),明隐士吴钟的云波书院(在刘冲)、明文士程懋(鹏飞子)的闳 肃书堂(在天柱峰下)。这些书院无疑都是传播儒家思想文化的场所,但由于多为私人所办,往往以隐居者读书自娱为主,并无更多的人就学,故影响似乎不大,这从历代记载语焉不详 的情况也可看得出来。相对地说,儒学在九华山传播与影响较盛较大的时期是明代。除上面提到者外,此时活动于九华山的名贤尚有王守仁(阳明)、湛若水、吕楠、张元忭、罗赐祥、毕以范等辈。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王守仁,他曾于明弘 治 、正德年间二游九华山,据说山上之宴坐岩因其于此静坐而得名。山中之高僧曾有与之交游 者,如弘治中守仁来游时,僧实庵曾与语,意趣甚契合。王守仁题赠曰:“从来不见光闪闪 气象,也不知圆陀陀模样。翠竹黄花,说什么蓬莱方丈。看那九华山地藏王,好儿孙,又生 个实庵和尚。噫,那些妙处,丹青莫状。”又有周金僧,当王守仁于正德间游九华山时,亦 曾 与之谈心,言旨相契。守仁也书偈赠之,曰:“不向少林面壁,却来九华看山。锡杖打翻龙 虎,只履踏破山召比兔岩。这个泼皮和尚,如何容在世间。呵呵,会得时 ,与你一棒;会不得,且放在黑漆桶里偷闲”。此外,又赠之以诗。嘉靖七年(1528),郡令于九华山建仰止祠,内祀王阳明。后祠圯,僧慧庵曾竭力修复,使祀典大兴。慧庵所学者佛,所慕者儒,在他身上体 现了儒佛一致的特点。王守仁之所以和僧人交 处,僧人之所以与他友善,反映了阳明学说与佛学有着相通之处,而主要是通禅。阳明哲学是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主观唯心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即“致良知”说, 认为“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不假外求”;“良知”是先天就有的,人人皆有的;“ 天下万事万物不外于吾心”,故“君子之学唯求得其心”。这与禅宗关于佛性本具,万法尽 在自心,成佛不假外求,但证于自心,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的说教如出一辙。所不同的 是,阳明哲学思想的终极目的是要“求得其心”,即所谓“致良知”,得其心即可得“天理 ”;禅宗的终极目的是明心见性,见性即成佛道。在一定程度上说,王守仁的哲学思想是受了禅宗思想影响的结果,而王守仁对于禅宗思想的采撷和认同则使儒、佛两家靠得更近。
 

九华山肉身菩萨

   九华山有三座肉身殿,分别在神光岭、百岁宫、双溪寺。神光岭肉身殿是安葬金地藏金乔觉肉身的地方,亦称“地藏塔”。

  九华山肉身宝殿金地藏像金乔觉(696—794年),系新罗僧人,俗称“金地藏”,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24岁时,削发为僧,于中国唐朝玄宗时来华求法,经南陵等地上九华,遂于此山深无人处,择一岩洞栖居修行。当时九华山皆为青阳县居士闵让和属地。金乔觉向其乞一袈裟地,不意展衣后竟遍覆九峰。闵让和十分惊异,由惊而喜,先让其子拜师,后自己亦随之皈依。至今九华山寺殿中地藏圣像左右的随侍者,即为闵让和父子。

  唐至德二年(757年)寺院建成,金地藏有了栖身之地和收留徒众常住寺内的条件。金乔觉声闻遐迩,连新罗国僧众闻说,也相率渡海来华随侍。唐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99岁,忽召众徒告别,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众佛徒认定他即地藏菩萨示现,遂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石塔中,尊为“金地藏”,嗣后配以殿宇,称“肉身殿”。从此九华山名声远播,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峨眉普贤、普陀观音相并称的地藏菩萨应化道场。

  明万历年间朝廷赐银重修塔殿,赐额“护国肉身宝塔”。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殿宇。咸丰七年(1857)大部分殿宇遭兵燹。光绪十二年(1886)肉身塔大规模重修,移殿门正南向,门额悬挂“东南第一山”横匾。1914年殿宇重修。1917年黎元洪书赠“地藏大愿”匾额。1955年和1981年又两次重修。

  该寺殿宇宏伟,是塔殿式建筑,上盖铁瓦,四角有宫殿式翘檐。殿内汉白玉辅地,塔基上建有七层八方木塔,里面置放三级石塔,内藏金地藏肉身。每层木塔有佛龛供地藏菩萨佛像。木塔外为汉白玉神台,上面站着双手捧圭的十殿阎罗立像,朝奉“幽冥教主”地藏菩萨。全寺建筑面积705平方米。

  肉身殿是典型的宫殿建筑,殿宇高15米,山门西南,红墙森严,巍峨雄壮。入殿须登八十一级台阶。站在台阶之下,举目仰望,可见南门厅上有两块匾额。上额书“肉身宝殿”,下额书“东南第一山”。塔东侧有明刻松枝花石碑《地藏圣迹碑记》,为明万历年间刘光复所撰写。与塔基相平处横一巨石,似人工洞顶,南面横刻“磐石常安”四字;北面刻着“神光异彩”四字。

  殿前四周回廊上方雕栋画梁,其仙鹤、麋鹿、牡丹等珍禽异卉雕饰,鲜艳夺目。立有石柱20根。南北檐下石柱上均刻有对联,北边是:“誓度群生离苦趣,愿放慈光转法轮”楹联。南边两联,一曰:“福被人物无穷尽,慧同日月常瞻依”;另一联曰:“心同佛定香火直,目极天高海月升”。两联的首字,连读是“心目福慧”,表示僧尼心目中依靠地藏、修到“福慧”。殿宇面阔三间,进深16米,地平铺汉白玉石。中央为1.8米高的汉白宝塔基,上矗七层八方木质宝塔一座,高17米。塔的每层八面皆有佛龛,每龛均供奉金地藏金色坐像,供五十六肉身殿外景尊大小不一,塑造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塔基四角有回柱顶梁。塔内是金地藏肉身所在的三级石塔。南北前后均供奉金地藏像。肉身殿内有塔,构造罕见。塔前悬着镂空八角琉璃灯,不分昼夜,终年灯火长明。

  塔北门廊下,有黑底、金字的小篆横匾,写的是地藏誓言:“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为北洋军阀政府总统黎元洪所书。晨曦中,台下云层如海,称为“云铺海”胜景。多雨季节,低云布雨,云层含有细微水珠,在日光照耀下,银光闪闪,又为“银铺海”奇观。

  佛经记载,农历七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为地藏菩萨圣诞日,传说也为金地藏成道日,九华山僧侣都要在肉身殿举行重大活动,称“地藏法会”,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守地藏肉身塔。法会一般历时七天(夏历七月三十至八月初六),圆满之日设斋供众,广结良缘。法会期间,民间有“百子会(团)”等朝山进香,凡人数满百人即可组一会,称“百子会”。百子会设香首和副香首。朝山途中香首口诵“南无幽冥教主本尊赦罪地藏王菩萨”,余众接诵“阿弥陀佛”。每逢地藏菩萨诞期,僧众及香客于肉身塔诵经拜菩萨通霄达旦,常见僧尼和信士一步一步跪拜塔不止,求其超度亡灵,赦免罪孽,消灾延寿。与此相应,各地还有类似会(团)朝山进香,如“万胜老会”、“香山胜会”、“同人老会”等。

九华山旅游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城西南20公里处,距长江南岸贵池市约60公里。方圆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为黄山支脉,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九华山主体由花岗岩构成,以峰为主,盆地峡谷,溪涧流泉交织其中。九华山有名峰70余座,千米以上高峰30余座,最高十王峰海拔1342米。唐代刘禹锡观山时赞叹:“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山间遍布深沟峡谷,垂涧渊潭,流泉飞瀑,气象万千。“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九华山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处处有景,移步换景,清代概括有“九华十景”。对外开放后,新辟八大景区,百余处新景点。新老景点交相辉映,自然秀色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加之四季分明的时景和日出、晚霞、云海、雾凇、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观,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素有“东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之誉。

  九华山共有99座山峰,以天台、十王、莲华、天柱等9峰最雄伟,群山众壑、溪流飞瀑、怪石古洞、苍松翠竹、奇丽清幽,相映成趣。名胜古迹,错落其间。

  九华山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九华山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是旅游避暑的胜境。九华山现有寺庙80余座,僧尼300余人,已逐渐成为具有佛教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独领风骚,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

  唐代大诗人李白三次游历九华山。见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写下了“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江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美妙诗句,后人便削其旧号,易九子山为九华山。

  “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王安石《答平甫舟中望九华》)。九华山不仅以佛教人文景观著称,而且山水雄奇、灵秀,胜迹众多。在全山120平方公里范围内,奇峰叠起,怪石嶙峋,涌泉飞瀑,溪水潺潺。鸟语伴钟鼓,云雾现奇松。自然风光十分迷人。

 天台九华胜景在天台。天台峰是九华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于没来”的说法。从九华街上天台,约15里山路,沿路经过很多风景点。当你气喘吁吁,到达天台正顶,眼前的景色,将使你胸襟开阔,疲劳顿消。四周群山匍伏,远望九华街,只有巴掌那么大了。极目远眺,天地浑然一体,长江如练隐隐可见。清冽的山风送来阵阵松涛、使人陶醉。周围的岩石,奇形怪状,多呈黝黑色。有一巨石上刻“非人间”三字。此时此刻,真使人有身临蓬菜仙境之感。在天台上看日出,据说其瑰丽景色不亚于在泰山日观峰看日出。因此“天台晓日”被列为“九华十景”之一。

  在九华山中心,北依白云山,南对芙蓉峰,西为神光岭,东有东悬崖,四山环绕如城。古人有诗赞曰:“内外峰围涌玉莲,过桥崖塔迥诸天。”为九华山开山祖寺,著名丛林,依山而建,前后四进,随地势逐级升高,古朴庄严,气宇轩昂。《九华山志》记载:唐至德二年(757年)青阳人诸葛节等建寺,请金地藏居住、修行。唐建中二年(781年)辟为地藏道场,皇帝赐额“化城寺”。明宣宗、神宗,清康熙、乾隆帝,均亲书匾额并赐金修葺。寺多次毁于兵火,现除藏经楼为明代建筑外,其余均为清代建筑。寺内藏有经藏古籍、明代谕旨等珍贵文物。

  旅游服务上九华山游览的路线,一是搭乘长江航船至芜湖或贵池,改乘汽车直达九华街。贵池磁口港至九华街52公里,芜湖至九华街167公里。从安庆也有班车通九华山,路程约122公里。轮渡载车过江,旅客不用自己摆渡。二是从南京乘火车到铜陵市,改乘汽车直达九华街,92公里。三是从杭州乘汽车至黄山,从黄山转乘汽车至九华山。从合肥前往,路程约311公里,亦有班车可通。交通还算方便。

  九华山的管理工作,几年来一直为人所称道,九华管理处,统管全山的资、源、规划、开发、保护、旅游接待等工作,并鼓励当地人家庭办旅社。现在宾馆、饭店、旅社床位数千张。较好的旅馆,在九华街有九华旅社、九华山2所、佛教协会招待所;东崖宾馆,中国国际旅行社都设在东崖宾馆内;中闵园有九莲社;祗园寺有祗园寺招待所;天台有天台招待所等。

  游览九华山最好的季节是3月至11月。

  游九华山,首先到九华街,这里海拔600多米,是九华山的中心,寺庙也主要集中在这里,因此有“莲花佛国”之称。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山上的村镇,除了庙宇外,还有商店、学校、旅店、农舍,游人可以在这里住宿,并以此为起点,游鉴山上的名胜。九华街上的化城寺,是九华山历史最悠久的晋代古寺,也是九华山的主寺,寺的建筑依山势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从九华街往东走不远,有一建在悬崖上的殿堂,就是著名的“百岁宫”,其匾额上书有“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十个金字。据说,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无瑕的和尚,26岁来到九华山,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里苦修了100年。死后3年,人们才在洞中发现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认为他是活佛转世,遂将尸体装金供奉。明崇祯皇帝知道后封他为“应身菩萨”。于是供奉他的小庙香火日旺,寺庙扩展,成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游人可以在寺里的肉身殿看到这具头戴僧帽,身披红色袈裟,端坐莲台之上的无瑕和尚的装金肉身。

  九华山溪水清澈,泉、池、潭、瀑众多。有龙溪、缥溪、舒溪、曹溪、濂溪、澜溪、九子溪等,源于九华山各峰之间,逶迤秀丽,闪现于绿树丛中。龙溪上有五龙瀑,飞泻龙池,喷雪跳玉,极为壮观。又自弄珠潭,激流直下,浪花似珠玉四处乱弹。舒溪三瀑相连,注入上、中、下雪潭,断崖飞帘,如卷雪浪。

  九华山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其次为七贤峰(1337米)、天台峰(1306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三十余座,云海翻腾,各展雄姿,气象万干。险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大鹏听经石”,传说有大鹏听地藏菩萨诵经而感化成石。

  险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大鹏听经石”,传说有大鹏听地藏菩萨诵经而感化成石。观音峰上观音石,酷似观音菩萨凌风欲行。十王峰西有“木鱼石”,钵盂峰有“石佛”,中莲花峰有“罗汉晒肛皮”,南蜡烛峰有“猴子拜观音”等等,惟妙惟肖,越看越奇,耐人寻味。

  又有幽深岩洞,堆云洞、地藏洞相传金地藏最初来九华时曾禅居洞内。还有老虎洞、狮子洞、华严洞、长生洞、飞龙洞、道僧洞等,均为古代僧人居室,清静雅致,极利禅修。

  九华山山水风景最著者,旧志载有九华十景:天台晓日、化城晚钟、东崖晏坐、天柱仙踪、桃岩瀑布、莲峰云海、平岗积雪、舒潭印月、九子泉声、五溪山色。此外,还有龙池飞瀑、闵园竹海、甘露灵秀、摩空梵宫、花台锦簇、狮子峰林、青沟探幽、鱼龙洞府、凤凰古松等名胜。

  1978年以来,九华山佛教协会每年都举行“地藏法会”或“祈祷世界和平法会”,悬挂“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法会”飘幡。来山参加地藏法会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四众弟子及十方善男信女,逐年增多。今日肉身殿,成了朝山进香的香客和游览九华山的游人所必到之地。

九华山交通住宿

  九华山交通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北俯长江,南望黄山,西接池州,东临太平湖,方圆120平方公里,是以悠久的佛教文化和奇丽的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游客游玩九华山,可选择多种方法,如果乘坐民航班机,可乘飞机至南京、合肥、黄山机场,然后乘汽车直达九华山。南京距离九华山240公里,合肥距离九华山220公里,黄山距离九华山120公里,其中南京至九华山,合肥至九华山均建设有高速公路,目前黄山到九华山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据悉建成后的高速公路,将会将行程缩短在一个小时内。

  如果你乘坐火车游玩九华山,你可以乘火车至铜陵、安庆、屯溪、南京,然后转乘汽车直上九华山。目前九华山火车站正在建设中,今年下半年将开通上海到九华山的直达旅游列车。

  如果你乘坐轮船游玩九华山,乘轮船至池州、铜陵、芜湖港,然后转陆路直达九华山。

  九华山住宿九华山旅游服务业比较发达,住宿条件舒适、齐备,高级宾馆、饭店、普通客栈或招待所,遍布全山景区,达100多家,有高、中、低档次的床位近万张,食宿之所遍布全山,尤以九华街区为最。设施齐全,服务上流,并处于温润、阴凉的小区气候。游客、香客无论下榻哪家馆堂客栈,都倍感舒适。仅涉外饭店就有东崖宾馆、聚龙大酒店、上客堂宾馆等数家。除此以外,还有国营、集体旅社20余家,个体旅社70余家。全山共有高、中、低各档次的床位4000余张,游客、香客可自由选择,价格合理,随到随住,十分方便。其中含有专供香客住的净地和食用的素斋。

  各大寺庙均设有接待香客的客房,荤、素餐兼供,游客、香客可自由选择,价格合理,舒适方便。

  [周边景点]杏花村秋浦仙境齐山蓬莱仙洞大王洞升金湖牯牛降黄山庐山天柱山齐云山[编辑本段][九华茶史]九华山产茶历史悠久。《青阳县志》载:“九华为仙山佛地,竹卉鱼禽,间为他方所未有。……所产金地源茶,为金地藏自西域携来者,今传梗空简者是。茗(闵)地源茶,根株颇硬,生于阴谷,春夏之交方发萌,茎条虽长,旗枪不展乍紫乍绿……天圣初,郡守李虚已,太史梅询试之,以为建溪顾渚不及也”南宋周围必大游九华作《九华山录》云:“献土产茶味敌北宛”。北宛茶为建州(福建建阳)名茶,可见九华山茶之名贵。

九华山旅游注意事项

  1、九华山风景区风景区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莲花佛国”之称,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到佛教圣地游览,要入乡随俗,尊重宗教信仰,进入寺庙切不可出言不逊,在街上如果遇到僧侣请让他们先行,以示尊敬。不要随意向僧侣打听他们出家的缘由、日常的生活等敏感问题,这是很大的忌讳。
   2、九华山风景区名寺名庙,分布较广,是旅游者颇爱光顾游览的重点,但旅游者在游历寺庙时有四忌需牢记心头,以免引起争执和不快。
   (1),忌称呼不当:对寺庙的僧人、道人应尊称“师傅”,对主持僧人称其为“方丈”、忌直称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称呼。
   (2),忌礼节失当: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双手合十,微微低头,或单手竖掌于胸前、头略低,忌用握手、拥抱、摸僧人头部等不当之礼节。
   (3),忌谈吐不当:与僧人交谈,不应提及杀戮之辞、婚配之事,以及提起食用腥荤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4),忌行为举止失当:游历寺庙时不可大声喧哗、指点议论、妄加嘲讽或随便乱走、乱动寺庙之物,尤禁乱摸乱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动应静立默视或悄然离开。同时,也要照看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无知而做出不礼貌的事。
   3、进门:游客应当从左右两边的庙门进去,因为从中间的门槛跨进去,甚至站在或坐在门槛上,都是对佛祖菩萨的大不敬。
   4、礼佛:拜佛时先双手合十,然后在佛像前右手蒲团跪下,然后将双手掌心向上与肩同宽,头叩下至蒲团,头抬起来时手掌翻过来伏在地,起身再合十。   5、上香:如果是信徒,不必多说,自然是在香炉里插三根香,所谓“烧三炷高香”。如果仅仅是随缘,也一定要插正,否则会被视为对佛祖不敬的。
   6、登山:不要穿硬底皮鞋,较轻便的运动鞋、旅游鞋和胶底布鞋才是正选,最好再穿一双厚袜子,防止磨出水泡来。九华山风景区的索道共有两处,百岁宫缆车和天台索道,如果步行上百岁宫则需要一小时,步行下来只需要30分钟,基本上只选择上行就可以了;天台景区主要是为了观赏山顶的天台禅寺,如果完全走上去会非常消耗体力,大约会比乘坐索道多走3.5个小时的上山路,如果乘坐索道,就可以节省时间和体力,剩下的一千多个上山台阶就不那么困难了。
   7、用餐时先问清价格再点菜,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8、九华山风景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雾天气较多,景区内酒店条件有限,有条件不好及潮湿之状况,要敬请客人体谅与谅解。
   9、九华山风景区内景区交通车属于公交性质,一般是车满才走。如果车没满就是十五分钟一班。
    10.,九华山住宿要仔细了解情况,有些地方的质量还是较好的,有些地方就不一样,只能说这么多了,建议网上订房较为方便安心。

九华山重要佛事节日

  九华山重要佛事节日活动很多,最主要的有佛诞节、佛成道节、观音会、地藏法会、九华山庙会和自恣日六种。

  佛诞节:释迦牟尼诞生日,佛教徒在这一天过佛诞节,是佛教最大的节日。

  时间:农历四月初八;景点:祗园寺寺庙活动:释迦诞生时,有龙喷出香雨浴其身。因此,逢佛诞节,九华山寺院僧尼齐集大殿供佛、诵经,并以香汤洁洗释迦佛像,称为浴佛法会。浴佛法会期间,寺院除施素供僧外,还举行超度亡魂(放焰口、烧法船)等活动。

  佛成道节:意为释迦牟尼成道之日。

  时间:农历腊月初八风俗习惯:九华山民此日有喝腊八粥的习惯,用红棘、桂圆、香菇、豆类煮粥,或自食、或施舍,以示对佛祖的感恩

  观音会:时间:观音诞日(农历二月十九)、成道日(农历六月十九)、涅磐日(农历九月十九)

  风俗习惯:逢这三个日子女子们就相邀成群,到附近的寺庙烧香拜佛,求签许愿,祈求母子平安。

  地藏法会:地藏菩萨诞生日,传说新罗僧金乔觉亦于此日成道。

  时间:农历七月三十(月小为廿九);景点:化城寺、肉身宝殿。

  法会活动:九华山各寺庙要举行隆重仪式,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守地藏肉身塔,称地藏法会,一般历时七天(七月三十~八月初六)。法会期间,香客们还组织百子会,朝山进香。百子会是说善男信女自动组织起来,虔心素食,挑担举旗,敲锣诵经,结伴进出。人数满百组成会、团,称百子会;达到两百人,则称双百子会。但也有二、三十人一组的,称小百子会。

  九华山庙会:起源于唐代,相传唐开元(713~742)末年,新罗国高僧金乔觉来九华山开辟地藏道场,苦行禅修七十五载,于农历七月三十日这天圆寂,终年99岁。金乔觉遗体置缸三年后,全身不坏,容貌如生,撼其骨节有金锁般响声。依佛经所说,金锁骸鸣,乃是菩萨应世,因而弟子们视其为地藏王菩萨转世,尊其为金地藏,在神光岭建肉身塔供奉。

  时间: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景点:天台峰庙会活动:四方信徒、香客云集九华朝山进香、拜塔,朝拜天台,许多山民和手工艺者趁此机会互做买卖,民间艺人也来此献艺。

  自恣日:意思是自行检查一年来的修行情况,是佛教又一重大节日,又称盂兰盆节。

  时间:农历七月十五节日活动:每逢此节,九华山寺院僧侣及信徒不仅供佛、拜忏、自恣,还会拜“梁皇忏”、拜“地藏忏”,祭祀祖先和超度十方饿鬼。

  九华山寺院建筑位于安徽南部的九华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藏菩萨道场所在之地。走进这莲花佛国的山门,极目所望,发现这里所有的寺院与普通的皖南民居几乎没有什么分别。寺院、尼庵与民居好像只有用颜色才能区分。在这里的寺院中也总能找到黛瓦、天井、马头墙,木雕这些鲜明的徽派建筑特点。九华山的建筑,是典型的徽派建筑。这里有一种窗户叫做槛窗,一般的大型建筑上面,或家庭建筑上面都有这种槛窗。寺庙也结合了徽派。为了采光的需要,寺庙窗户比较大,有玻璃。还有一种窗户,这个叫裙板、腰板。上面是采光用的槛窗,再一个典型的特征是天井,在徽派建筑中叫做泗水归明堂,一、二、三、四就是四个屋檐落下的水仍然归到明堂里,天井的作用是通气、采光肥水不流到外面去,仍然留在自己的家里,所以虽然是寺庙,但也把儒家的思想和徽派建筑融会在一起。九华山的建筑,除了粉墙、青瓦之外,还有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墙体高大的马头墙。在邻家房屋失火时能够阻挡外面的火势,保护自家的安全,因此也叫封火墙。

  当地民俗进香——九华山居民农历春节为了祈求新年里平安幸福,会备齐香烛到肉身宝殿、或住家附近寺庙进香。在进香路上,即使彼此熟识的人,也相顾无言。只有在进香完毕之后,才可以彼此致意,问候新年。

  荤年素年——为了表示对寺庙僧侣的尊敬,当地居民于春节之际,会先过荤年,后过素年。荤年,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八日,当地居民吃荤食,是为荤年。但到了第二天,人们就会用草木灰将锅碗瓢勺洗得干干净净,准备素食——在腊月三十日除夕那天吃斋过正年,是为素年。素食会一直持续到大年正月初三。

九华山地理气候

九华山的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不是很高,但是景点众多,山路艰难;此外九华山春来迟,秋偏早,夏短冬长,有着典型的高山小气候特点,海拔越高,这种四季变化的规律就越明显。

九华山特产

  特产有九华云雾茶、黄精、天竺筷、纸扇等。以山笋、冬菇、野菜为原料做的“九华素食”,很受游客欢迎。

  九华山茶始于唐,兴于宋由寺院而至民间,“仙铛气味冷芝耳,僧碗芳香点茗芽”,山,寺,茶三者联袂成趣。清代刘銮在《五石瓠》中所述:闵茶有二:一为休宁闵茶,万历末年闵文水所制;一为九华山闵园茶即“唐闵,长者地也,产茶不多,僧熔之岁数斤耳,用山中之泉烹之,真味殊绝。有闵茶引不知何僧作,其词变腾空而去云,今年称闵公是也,其宅今梵殿,其畦今虽闵园,茶出于此,故以名之。园在九华之颠,东岩之侧,一坞半弓,四周峭壁,数百丈危峰之上,复有山焉,下瞰龙池,上疏石涧,林蔽石流,交映终日,沉雾团风不见山麓,人仰视之,烘然一混沌也,其钟气于胜地者既灵,吐含于烟云者复久,一种幽香,自尔迥异。此坞方园径尽许所产更佳,过此则气味又别矣。然盛必锡器烹之清泉,炉必紧炭,怒火百沸,彼其沸透,急投茶于壶,壶以宜兴砂注为最,锡次之,又必注于头青磁钟,产于天者成于人,而闵茶之真味始见,否则水火乖宜,鼎壶不洁,虽闵公所亲植者变无用矣,有识者知其味淡而气厚,瓶贮数年,取而试之,又清凉解毒之大药云”,真可谓详尽之至。

  九华山区制茶可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起源期:据最早传说唐时在九华天台山北(今陵阳乡黄石村)的——石洞——道僧洞中修行的一僧一道在采集草药治病时开始用茶。“先是生煮羹饮,继而晒干收集”,日久天长僧道用以晒茶的石块也留下了斑斑黄渍,是谓“黄石”,“黄石”之毛峰因此得名而沿用至今,九华菩萨金乔觉也在“送童子下山”后以“烟霞”为伴,亲自“煮茗瓯中”可见九华山制茶之起始也是道循由野生茶树——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团茶,这一规律,并且以佛教为主,道教为辅,开创了九华山区茶叶制作的先河。

  发展期:自宋至元,历经三百余年,由蒸青团茶——蒸青散茶——炒青散茶。九华山相传宋代始有“天台云雾”和“九华龙芽”的制作。是由晒青(或蒸青团茶)发展到炒青散茶的阶段。制茶工艺“究极而精巧”花色品种也随之增多,宋时的“云雾”和“龙芽”均是“毛峰”茶的前身,前者因地命名,泛指天台山背道僧一带所产之茶。此间茶树朝迎晨雾,晚沐露霖,叶质柔嫩香高味浓故名,后者因茶种而乐谓,系指用金地源和闵地源之茶树采制而成,香味均列上乘的茶叶。宋时九华“贡茶”开始面世,周必大于1167年在《九华山录》中称赞九华之茶“味敌北宛”。当时“北宛”已为贡茶,可见其品质出类拔萃。除此之外,当时还有仙,嫩蕊,福合,禄合等花色,宋代陈岩云:“春山细摘紫英芽,碧玉瓯中散玉花”此之谓也。

  丰盛期:自明至清,九华山茶由炒青散茶到烘青绿茶花色品种面貌一新,历经三百多年。明吴仁有诗云:“犬吠披云客,花迎看竹翁,山家供玉乳,一碗便生风”。清代白元亮在《登九华》一诗中描述更详,“频年飘泊在天涯,又信萍踪上九华,云拥奇峰天欲滴,泉春乱石涧生花。傍林鸟语捣灵药,隔岸人声摘闵茶。今日探幽具乘兴,不知何处谪仙家”。明清时九华山已有“东崖雀舌”,“肉身仙茗”,“龙池云雾”和“南苔空心”等花色,分别产于四大丛林之王的东崖,神光岭前的肉身宝殿,下闵园的龙池和小天台的南苔庵,均属绿茶之烘青类,茶叶制作刻意求工,外形多姿多采,内质别具一格,视为佛门珍宝。据1933年李非所撰《青阳风土志》记载:“茶种类有龙眼茶,云雾茶,雀舌茶,毛尖茶,旗松茶。用于手采摘,置于锅内以火炕干,山乡所产地,用蔑萎或布袋装好,舟运至县城,再运住大通,南京等地销售”。可见九华之茶由佛教而至民间,到明清,民国已是花色品种齐全的丰盛期。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