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法师开示

其它法师:心净国土净——浅谈佛教的环保意识(坚钰)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心净国土净——浅谈佛教的环保意识
坚钰

  内容提要:佛法是济世的良药,不但治众生的身病和心病,而且,对“国土”的严净,也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与方法。本文着重从“心净”、“国土净”的涵意去阐述佛教的理论。这些理论对解除现代人的精神压力,减缓恶性循环的外在自然环境具有良好的作用及其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心净国土净有情无情器世间
  佛法博大精深,有人称它是“杂货铺”,因为世出世间一切法皆囊括在内。大到宇宙森罗万象的构成,小到人类生理、心理的细微活动,从物质到精神,所有这些,佛陀三藏十二部中都开示过。
  佛法是济世的良药,不但治众生的身病和心病,而且,对“国土’的庄严清净,也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下面分别阐述:

  —、心净的函意

  所谓“心净”,就是心灵的自在解脱,心地的坦荡、光明。“心净”是与“心垢”相对而言的,“心垢”是佛学术语。佛教认为:烦恼为心之垢秽,故曰心垢。《无量寿经》说。“开神悦体,荡除心垢”。又《憬兴疏》上有“心垢者,烦恼之名”。(1)那么,心为什么有垢秽呢?什么是心呢?
  (一)心的释名
  首先,来看一看佛教对心的阐释。佛教把心总括为六种:(1)肉团心,即人的心脏。梵语旧译为干粟驮,新译为纪哩驮耶。《宗镜录》说:“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身中五藏心也。”又《大日经义释》说;“梵音云纥哩驮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象,”
  (2)集起心,为第八阿赖耶识。以集诸种子,又能生诸现行法故也,梵语为质多。《宗镜录》说:“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聚种子生起现行。”
  (3)思量心,梵名未那,汉译为意,是思量之义,第七识之特名。《唯识论》中说:“是识(第七识)圣教别名未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
  (4)缘虑心,又名虑知心,了别心。梵语集起心,此为通于八识之能缘作用。
  (5)坚实心,坚固真实之不生不灭心,即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真如之异名。《楞伽经》云:“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宗镜录》云:“乾粟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
  (6)积聚精要心,积聚诸经中一切之要义者。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积聚大般若六百卷之精要。(2)
  (二)心灵的净化
  佛教对心的阐释是全面的,也有其深刻含义。佛教历来就重视净化众生的心灵,因为心灵是众生解脱与烦恼的根源。众所周知,当年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时曾感叹他说:“奇哉!
  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谓妄想,就是虚妄不实的思想。由于众生无知,不明白宇宙万物的真理,故对外界产生执著,生起种种虚假不实的想法,加上贪嗔痴的习气,导致流转轮回生死
  要使“心灵纯净”自在、解脱、安祥,必须扫除众生内心的“贪、嗔、痴”三毒和破除“我执”。所谓“贪”,就是贪爱、贪恋、贪着。
  对于五欲即财、色、名、食、睡的过分追求,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甚至杀害众生;“嗔”是眼恚,对于违逆不顺之境,不能忍受,生起忿怒,或横起暴恶,损害他人;“痴”是愚痴迷昧,智慧闭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谤无因果,起诸邪见。那么,怎样去除贪嗔痴呢?佛陀教导我们,以布施度悭贪,忍辱度嗔恚,智慧度愚痴来分别对治。关于众生的烦恼佛经说有“八万四千”种,分得很细致。若想了解者,可参阅佛教经典,这里就不必赘言。
  佛教认为众生烦恼最大的根源之一是对“我”的执着,所以,必须破除我执。破除“我执”的方法有多种,最基本的方法是:对“我”
  进行一番彻底的认识。佛教经典说: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我们身体的骨节、爪、齿是属地大;汗液、唾涕、脓血、便利是属水大;热度、温暖是属火大;呼吸、气息是属风大。佛说:四大是构成根身的元素,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和合而有的假相。如果一个人四大不调,则会生病,甚至导致死亡。一旦死亡,则根身已坏,四大和合的因缘便消散,所以,佛经中常说“四大本空”。由此而知,人没有一个实在的“我”可得,只不过是由“业”而招感的果报体。
  虽然,“四大本空”,但业力不失,因果律是客观存在的,正如《大宝积经》偈云:“假使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佛教不仅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理念去净化人们的心灵,还以“慈悲喜舍”的精神去关怀所有一切有情的生命。而且,提倡“素食”,主张“不杀生”,怜憨一切有生命的众生。如此“净化内心”,推己及人,并将此慈悲之心,推广到其他种类,其它物类,以及祖先和后代子孙。这是通过对自己“心灵的净化”,提高精神修养,并且,进一步对其它的生命,乃至所有的生命,以及整个生命生存的空间——生态环境进行关怀,这才是“心净”的真正涵义。只有精神文明的升华,物质文明才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二、国土净的涵义

  (一)国土的释名
  所谓“国土净”,就是有情众生依之而住的洁净国土。“国土”也称器世间,为山河、大地、房屋及一切器用物品。因“国土…世界犹如器物,能容纳众生居住,所以,又称器世间。(3)
  (二)国土的环保
  有情依国土而住,国土的清净庄严与否,佛教认为,它直接与有情的“业”力相关。
  那么,什么叫业呢?业,印度称为“羯磨”,原始的意思是作事,有造作之义。以世间法来说,有情众生在生命历程中,身口意无时无刻不在活动。佛在《增一阿含经》中说:“诸比丘!心之意欲,即我所说业。志之所向,乃作身、语、意业。”有情的身口意只要有活动,不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不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并不是过去就算了,而是形成一股力量保存下来,这叫做“业”。业是有情所造,佛经中说到众生的业有很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善业与恶业、共业与不共业、定业与不定业、引业与满业等。虽然业构成了器世问与有情世间,但业从来就没有一个“业力规律的制定者”,而且,业力构成世界也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实体,它随众生的业力而改变。对业的认识应如《中观论?业品》中所说:“虽空亦不断,虽有而不常。
  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众生因无明起惑,因惑造业,于是,业力推动着有情一期又一期的生命去轮回受报。造什么业,受什么报,也就会有与之业报相应的国土。既然如此,如果我们喜欢清净庄严的国土,就应该做清净纯善的业。
  那么,清净庄严的国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关于“净土”,佛经中说有很多佛的净土。如: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是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中所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又有东方药师如来琉璃光净土,是佛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所说:“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彼佛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苦音声。琉琉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又有兜率陀院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等等。总之,一佛一净土,随诸佛之愿力而各现其清净国土。
  这些清净国土如此洁净、美丽、圆满,正是人们理想中的“乐园”。而“乐园”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诸佛过去生中因地发愿,功德圆满成佛时所现的清净国土。有因必有果,因果律是客观存在的。尽管,诸佛净土名称不同,有各式各样的差异,但仔细推究下来,它们给我的启迪是一样的,至少包括:1、器世界的存在都是随愿力或业力而成的;2、一切存在的都是优美而有秩序的;3、在这些彼此的共存中有其合理性,并且充满生机与和谐;4、在器世界中,有情完成自己的修行,达成人格的圆满,实现自利利他的人生终极理想。
  既然,清净的国土人人喜欢,为什么我们不在有生之年努力去改善我们的心念与我们周遭的环境呢?如果把诸佛净土的理念转化成现实国土的清净,则是地球生态环保的问题。它包括:1、如何维护生态平衡,保持良好的生态运作;2、如何建立和维持一个能够健全合理运作的共存社会。
  怎样建立一个如法、合理的“清净国土”是现代最切合实际的行动,是当务之急。自1989年起,全球性环境问题已年年列入“世界未日”的指标。环境的污染不再是“脏、乱、差”的问题,而是人类“生与死”的问题。由于人类不遵循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客观规律,盲目的开发自然资源,严重的破坏自然环境,导致生态失去平衡。人类将自食其果。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地球上。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乱砍乱伐破坏自然资源,而祸及子孙后代。
  从建立“清净国土”的角度来说,我认为:
  首先,人类对地球的生态平衡负有保护的道德、责任与义务。(4)
  人类是生活在地球上智商很高的动物,有“万物之灵”的称誉。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不仅仅是人类,还有其它很多的生物,人类只是其中之一。所以,人类无权任意破坏自然,屠杀其它的生物,这是不公正的、残忍的、不道德的。佛教历来提倡“不杀生”,主张“放生”,甚至是“护生”,这正是佛陀“众生平等”悲智的体现,也是人格圆满,道德与道义的体现。人类自以为是地球的主宰,恃强凌弱,屠杀其它生灵,乃至恣意毁坏自然,这些行为是灭绝人性的、丑恶的,人类应该杜绝它。
  第二,生态平衡是多元化的,包括了:自然与自然、自然与人类、人类与人类一系列的问题,人类应该去协调它们。大自然本身就有自己的规律,人类也有自己的规律。如何去掌握这些规律,合理的利用规律,协调彼此间的关系,达到互惠互利互存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人类应该学会节约资源、爱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佛教主张…惜福”、“惜物”,就是珍惜现存的每一份资源,选择最佳的消费方式。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种合理的经济价值观是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的。
  总之,清净的国土,要靠人们的心灵与智慧去建立。人类只有“人人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才能真正的爱护我们生存的空间。

  三、心净国土净的依据

  “心净国土净”源出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佛国品》,是释迦牟尼佛回答宝积菩萨的提问。本品在提到“菩萨净土之行”时说:“……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本文引用演绎为“心净国土净”主要是根据佛教教义中心灵与国土净化的思想来针对现实人生及其生态环境问题展开讨论。
  一般人,总是认为佛教是消极的、避世的,对生态环境漠不关心。
  其实,这些都是误解,可以说是对佛教的真正内涵不了解。须知二千多年前,本师释迦牟尼佛已提出“众生平等”,主张“不杀生”。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千百年来,佛陀的弟子们一直在努力地去实践它。君不见“天下名山僧占多”,那些名山大川中的庄严梵字佛寺是那样宁静、洁净、美好,与大自然如此协调,这不正是佛陀的弟子们依教奉行,加强自身建设——修身养性,提高道德修养,并保持生态平衡的绝好例证吗?从环保角度来说,释迦牟尼佛无疑是倡导关怀生命及环保的伟大先驱圣者。由此可知,心净国土净的思想是有依据的,不是凭空而来的。

  四、心净国土净的现实意义及作用

  心净国土净是“内心与外境”的统一。内心的烦恼要去除,才能达到“心解脱”;外在的环境污染要采取措施去治理,才能达到“境解脱”。心与境是相辅相成的,心灵的纯净与环境的清净优美是息息相关的。例如:诸佛净土清净庄严,若想去净土者,需发愿往生净土,种下净土之因才行。而且,应持五戒,修十善,发菩提心,祈求诸佛加持。因为诸佛净土是“诸上善人聚会”之处,一个恶贯满盈且不信因果的人怎么可能往生净土?除非改恶为善,消除恶业,种净土因方可往生净土。又如,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常常叹息说“活得好累”,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来自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的压力,促使人们的心理和身体感到疲倦和劳累。加上人们对自身没有真正的认识,所以,科学技术越发达,物质生活越丰富,人们就越迷失在物质中,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不知自身已成为物欲的奴隶。本来,物质生活的丰富是为了更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更好的身体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去做更有利益众生的事。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然而,人类长期以来,以自我为中心,并认为“科技万能”。因此,人类不惜一切地向大自然索取,人类社会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对其他万物而言则是“野蛮化”这种“野蛮化”的结果是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直接危及到人类自身的安危与生死。“生态的反弹”使人类自食其果。如果人类再不觉醒,那么,终有一天,自许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将变成“万物之零”。(5)
  其实,心与境的协调统一,并不是困难的事。治本之道是:改变现代世人的思考模式及生活方式。使人类清楚地认识人类自身的优缺点,即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和评价以及人类自身所处的环境乃至在“万物”中的地位。从根本入手,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如果只是在表面上做功夫,等到问题出来了,就在表面敷一敷,不找根源,长此下去,是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的。那样,人类只会更深的陷入“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因此,人类应针对问题的所在,找出根源对症下药才是良策。药方不外乎两方面:1、从心灵净化的角度来说,解除人们的心理疾病,使人们的心灵健康、正常,至关重要。据医学专家指出:在所有的疾病中,大约有50%的各种病症都是由心理或精神导致的。比如:精神紧张、长期焦虑、有沉重的思想负担等等,这些因素在暗中损害着我们的身体,导致生理发生疾病。最常见的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偏头痛、腰背痛、气喘等等,(6)如何排解消除心理疾病?我认为,除了面对现实,找出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学习佛法,了知人性的特征,找出人性自身’的缺陷与弱点,认识自我,弃除贪嗔痴这才是治理心理疾病的最佳良方。只有破除我执,拔掉贪嗔痴三毒之根,才能使心灵解脱自在。2、关于国土环保的问题。人类必须认清现实,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理噪声、废物、废气、白色污染(塑料)、垃圾污染的海洋、水土流失的山河大地等等一系列问题,重新回归大自然,建立自然保护区,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五、回归大自然迈向新世纪

  人类理应回归大自然,还青山以本来面目,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和自然界的天然“本底”。维护生态平衡,建立自然资源保护区。并进行环保的宣传教育,提高人类的环保意识,改变人类长期以来错误的思考模式及生活方式。加深人类对“自我”的了解和认识,降低量、提升质的生活,即通过最佳的消费方式,使人们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佛教所提倡的“心净国土净”的理念是有利益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我们知道,社会是持续发展的多元体。当人类面对全球性恶化的环境——生态的不平衡、自然资源耗竭以及人为的污染、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利的不平等等一系列问题,人类应该采取合理的相应的措施,使社会得到更好的、更稳定的持续发展。从而,让生活在其中的人类乃至万物都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良好的心态。
  社会的持续发展,是以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三层含义:1、生态持续性;2、经济持续性;3、社会可持续性.要想建立一个“人间净土”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因为社会是靠人类不断建立又不断的改造,逐步完善的,关键是人类对自身的建设——心灵的解脱、自在、安祥是否重视。就目前而言,人类拥有丰裕的物质生活,而精神生活——心灵跟不上,于是,很多怪异现象就产生了。从贩毒、吸毒、赌博、贪污、行贿、受赂、卖淫到嫖娼,比比皆是,令人触目惊心。
  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如果物质贪乏,但只要有人,就可以依靠人们的智慧、人的双手去创造物质文明。然而,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人们是心灵残缺不全、不健康、甚至是堕落腐败的,那么,这个民族或国家就没有希望。常言说得好:宁愿身残,不愿心残。因为当我们拥有安祥、自在、解脱、纯净的心灵时,我们的国土也就会相应地纯净起来。只有纯净的心灵才能建立纯净的国土,而纯净的国土使心灵更圆满、更安祥。
  总之,心净与国土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既要重视内心的修行,也要重视外境的环保。在二十世纪末的今天,人们更应深刻地认识到心灵的环保与国土的环保至关重要。人类应该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的生存环境。保护好自己的心灵,好好去认识自我,正确地去评估自己。同时,不要忘了保护好我们赖以生活乃至我们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希望和生机。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在二十一世纪的新纪元里,预约“人间净土”是指日可待的。

  注解:
  (1)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第七0六页
  (2)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第七0六页
  (3)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词条》第二九六页
  (4)参考《法音》一九九八年四期第二七页
  (5)参考《法音》一九九八年四期第二三页
  (6)摘自《如何消除精神压力》一文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