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法师开示

能弘法师:一切法门不离止观二门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一切法门不离止观二门

止生定,观生慧。止曰奢摩他,观曰毗婆舍那。

止:分为有所止和无所止的修法。有所止以一善法门为所缘,如呼吸、佛号或咒等。无所止即无所住,明了、如如不动的觉性现前,如禅的修法。

观:有解脱道重视的无常苦空观(四念处观)、十二因缘观;也有菩萨道重视的中观、唯识观、禅宗的见地。当然“观”是否属于菩萨道或者是解脱道还是人天善法,也要具体省察一下自己是否发了菩提心,或只是发了出离心,或只是人天善法的心,是以什么目的来修这种观法的。即使是极高的见地,但发心却只是人天善法的追求,也只能修成人天果报,不可能成菩萨道、成佛的,因果如是。

有止无观不能成就,有观无止也不能圆满,必须止观具足方可,当然人之根机不同,有的人比较易止,定多慧少故;有的人慧多定少,易观。那么修法开始有所偏重而易入手,但过程却须克服自己的弱点,而令止观互融才能圆满成就。这中间自己不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须有善知识引导方可。故此未真正着手修行前,必须先依止善知识,选择一具足戒、智、悲乃至德行圆满具足的明师(善知识)乃是修行的重要关键。

止观二门中,止是以制心一处而安定心,心安定,烦恼暂时不现行。观是以智慧透破身心世界(内外诸境)之无常、缘起本质而放下执取,若只是安定心而没有慧观还不彻底;若只是慧观而无定力的深刻培养,慧还只是粗浅的。故此必须止观互相融和。在修习止观前一般先强调戒,乃是在克制业力(主要是粗重的恶业)的主动惯性。持戒清净,能暂时克服粗重烦恼,但中等乃至微细的烦恼还是未能克服,故此必须进一步修止成就定力,但定力成就只能克服中度的烦恼,微细的烦恼还是未能透破,故此必须从定起观,透破无明,证悟本性,才能终究解脱。故此戒定慧三无漏学缺一不可。经曰:摄心为戒(即克制心之妄动,不造作身口恶业),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三无漏学也不离自心。

以慧了知色、声、香、味、触、法皆是无常生灭,刹那不停,不被假相所惑,那么生起只是生起,消失只是消失,无执取,安于正念,安于一法门,即定力现前,乃至身心中生起任何的感觉:冷暖、苦乐、得失、荣辱、美丑、善恶也只是平静的看待他们,如此又如何能妨碍自心之解脱呢?在明白妄念的当下,放下执取的心,安静地看待,即不会影响自心的解脱。照样的修行,何时何地皆可如此觉醒无迷惑地修行,修行乃是在当下转念,转变惯性执取的习气,安住智慧的觉照,平静地看待一切,如此戒定慧即同时具足。功夫在平常的时日中,不论行、住、坐、卧,任何时间懂得转念即是真正的修行,否则会修得疲累而事倍功半。起心动念并不妨碍解脱,解脱在于是否透破假相,而以无迷惑、觉醒的心面对一切。

假相无自性即是真如法性,无二无别,不执不住,即是中道,一心三观,本来解脱,高明处是如此。然而,一般的功夫还是以戒定慧次第修习中逐步成就比较亲切。持好戒,有一定的定力即可修观,不一定要达到深定;若执著于深定的状态而不能以慧观看破假相而无碍解脱,还只是一种暂时对于现象的避开,并不能由此彻证觉悟,因为执著于深定乃是在心的暂时安定状态,时间不论多长,总是有限的。而且唯有透破现象生灭无自性所达到的彻悟,彻底地看破放下才是真正的无所不定。因为他(她)再无迷惑,也不怕面对,缘起无自性的幻影又怎能障碍绝对觉醒无迷之心呢?一切悲智德行圆满具足。故此修行中顿悟渐修最终还是会归一真无妄的心地功夫的。

禅定高而缺少正见慧观,还是会陷入轮回。因为执著于定境本身即是未曾透破无明,不知平静的禅定之境与动乱的现象皆是无常、无自性的,唯透破动静假相,才彻底翻身,这需要佛法的正见智慧。

“止”乃对善法境一心专注所达到的功夫,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也。“止”有数息而止,有观想而止,有念佛而止,总在一心专注达到定之效果。外道也有止之修法, 但没有佛教正见所修之观, 故此没法解脱生死。如明身心世界皆梦幻泡影、看破放下、无所执、平常心是道、无所住修一切善,乃慧观引领方便行,属观察修法,能破邪见、邪行,破我法实执,契无我缘起真相;如了知心念念念生灭、无住无执、观照分明、省察放下、住无所住,属观照修法,契无常,直至证真如法性,成究竟觉悟;也可从观身不净、观受是苦等具体修法中落实修观之法。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