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法师开示

湛如法师:浅谈《楞伽经》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浅谈《楞伽经》

福建闽南佛学院讲师 湛如法

《楞伽经》是当初达摩祖师带来,作为印证我们学习佛法心得的一部经典。尤其是在禅宗和法相宗那里,它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在法相宗里,它是“五经十一论”的中心点,其重要性表现为“性相并重”。

《楞伽经》有三种译本,一个是宋本,一个魏本,还有一个是唐本。这三种版本,古来大德都有很多注疏,藕益大师在他的注疏当中对这三本都有解释,三本虽然并重,但还是以宋本为主。

这部经,表面看来不是很难懂。但是要读这本书,必须通达因明之学。“因明”就是社会上所讲的逻辑学。印度的因明学是世界逻辑学三大家之一,可见它的地位。要通达因明,必须了解因明在佛教中的地位。佛教所讲的因明,有四个要点;现量、比量、非量和圣教量。所谓现量,比如当下见到我,没有起任何念头的时候叫现量。求证佛法,也是求证这个当下一念,不生妄想的一念。比量,就是有计较之心。比如说,我们看到门外出现一个牛角,心里会推测:这个牛角是什么东西呢?是牛吗?这就是比量。比量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不正确的叫非量。比如说,我们看到的牛角其实是假的,那就是说非量。“非”就是“错误”。还有一个是圣教量,就是真理。佛所讲的话,佛经上的话就是真理,也包括其他一些圣者所讲的话语。佛陀所讲的最重要的就是苦、空、无常、无我,也就是“三法印”。

《愣伽经》是一部哲学味很浓的典籍,读《愣伽经》需要有哲学头脑,需要运用逻辑来推证。《愣伽经》重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它是用来印证我们佛法修证的境界,印证我们修行是不是正确,是不是符合佛法最根本的东西,使我们不致于流落于外道之中。

《愣伽经》一开始,大慧大士提出了108个问题,其中有关人生的、宇宙的、人文的、物理的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佛陀把这些问题搁在一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根源上谈心的问题,本性的问题以及相的问题,说到这些的时候,佛陀提到五法、三自性、八识和二无我。二无我,我想大家可能都有所了解,一个是法无我,一个是身无我。关于五法,我想大家可能了解的比较少。五法就是相、名、分别、正智和如如,世界上的万象万物就是相。人执着于相,就有了名相概念。有了名字之后就有了分别。分别从那里来呢?从妄想中来,要断除妄想,必须要有正智。正智是有漏的,最终要达到如如的境界,也就是最高、无上、佛的境界。关于三自性,第一个是妄想自性,刚才我们讲到,我们执着于世界上的一切物质现象,起了妄想,有了分别,这就是妄想自性。第二个是缘起自性,一切万法依妄想自性执着而分为内法和外法。内法就是佛法。修法修到一定程度,要把佛法都抛弃掉,因为佛法也是一种法,到了最后的境界,一切法都不存在。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外法就是世界上的一切法,那就更不用说,抛弃了内外法,断除了执着于内外法的相之后,便是第三个如如自性,这就是我们的圆成自性,证得圆满自性之后,就是等觉、妙觉之位,到了佛位了。

在佛教内部,因为个人的证悟不同,对于“空”、“有”问题历来有两种纷争,一种是执着“毕竟空”,另一种是执着“胜义有”。“毕竟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空性的,不执着这一切东西。比如说,茶杯是因缘而生,是由泥土等烧制而成的,没有自性,这是般若方面的讲法。“胜义有”是讲妙用。这两者结合起来便是真空妙有。若偏执一边,即不能达到佛法的圆满。这两者的统一就是第一义谛,也就是中道义谛。
关于胜义有,佛陀讲过一首偈语:“阿陀罗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夫演此义,恐彼分别执为我。”这个阿陀罗识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种子就像瀑布一样迁流变化,没有间断,这相续流下来的东西,凡夫、愚痴的人把它执着为我,相信这个肉体是我,或者把意识执为我。现代心理学所能了解的,只是意识方面,关于佛教讲的“八识”中的第七识和第八识,它们根本不了解。它所讲的潜意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独头意识”。对于“八识”,人多容易执着为我。只有具有了甚深智慧,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才能了解阿赖耶识不是真正的我。如果修到“意身”的境界,我们的思想可以脱离肉体,随时可以到任何一个地方,比如我现在想去美国,我只要观想一下,人就直接到了美国,这叫“意生身”。但是修这个法门有一定的次序。如果大家观念上认错了,把中阴身当意生身,那是错误的。中阴身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灵魂出窍。出窍之后,它也有这样的功能,可以到处飞行。八识之中的第七识是思量。我们对于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要拿头脑去思量,去执着。第七识所依靠的靠山是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没有善的观念,也没有恶的观念,只分有染和无染。因为我们的阿赖耶识这个“识藏”没有打开,如果打开这个大门的话,我们的能量将是无穷的。

现在谈谈心、物的问题。关于“唯心”、“唯物”,几千年来一直争论不衰。佛门中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即我们成佛,是靠我们这个心,而不是靠这个物。物质的来源依附于我们的正报,正报就是我们的身体,物理的世界是我们的正报所带来的,这就是“唯心所生”,这是一种说法。另外一种“唯心”的说法是,如果我的观念当中有一座宝塔,这宝塔马上就出现。《法华经》里讲,在哪个地方诵《法华经》,哪个地方就会出现《法华经》。我希望大家对于这种东西不要过于唯心、唯物地执着。

修禅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可能会在某种境界当中执着一些东西。那么,打坐时执着于一种清净相会有一种什么效果呢?执着空无会达到“非想非非想”的境界,可以到达色界、无色界的境界,但是生死的根本还在,还没有完全脱离生死。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了生脱死。而为了生脱死,就要把这一切都放下,不要执着,如果执着了这种清净的境界,将来就难以了生脱死。也许几百万劫之后,还是要投胎做人,在六道轮回。宋朝有一位出家人在打坐时出现一种情况,他坐在床头这边一盘腿,一打坐,会翻一个跟头到床的那一头去。他每次打坐都是这样,无可奈何,也找不到更高明的老师来引导自己。他没办法得道,后来印度来了一位高僧给他指导了一下,告诉他这个法门应该如何确定。

禅宗有一句话叫“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大家念佛、修行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在梦中都能见到佛和菩萨。这些“佛和菩萨”,有些是魔来捣乱,有些是感应到一定层次,佛和菩萨来为你加持。禅宗的主张是,佛来了,也不要过于欢喜,到处跟人家讲。只有几个条件可以讲:一个是自己的同参道友,能够了解自己的,有修行的,另外一个是自己的上师。除此之外,对其他人不可乱讲。如果你有了这个层次到处乱讲,这个境界很快就会失去。希望大家修到了什么法门,得到了什么感应,不要到处去吹嘘,这本身就是一种虚荣心的体现。

下面谈一谈我们怎么样才能觉悟到自己的本心。这种觉悟要有一些条件,这些条件都比较严格,大家能够达到这些要求,是非常不错的。这些条件包括具足五缘,放弃五欲,放弃五盖。五缘的第一缘就是持戒清净。作为信徒要持五戒。第二缘是衣食丰足。你们当然要有一个工作来保持自己的衣食丰足。如果饭都没得吃,房子住不好,这边漏雨,那边晒太阳,我想大家的心也放不下来修行。所以,能够有吃的东西和住的地方,这个非常基本的条件要达到。第三缘是闲居净处,这是对出家人的要求。对在家居士要求闲居净处可能较难,因为大家需要工作,在这种环境当中能保持心态平衡不容易,能不起贪嗔痴非常不容易。在工作当中也许会受到上司的责骂,也许会受到同事的排挤,这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所以说,可能只是出家人才有这个条件。大家来参加夏令营,也就具备了闲居净处这种方便条件。另外男众可以来男众寺庙住几个月,女众可以住在女众道场。一年中可以安排一个时间来庙里集中修持,在短短的时间为自己提供飞跃的条件。第四缘是息诸缘务。这一点出家人可能比较容易做到。出家人早晨起来上殿过后,接着就是去打坐,去念佛,各人有各人的事情。这几天,常住法师为我们提供了这些条件。只要大家一心观想自己的心,念佛、诵咒都可以,这就是我们出家的生活方式。作为居士,要息诸缘务是比较难的。但是,如果在平时行住坐卧当中,以弥陀圣号来鼓励自己,随时随地诵阿弥陀佛,来到哪里,念到哪里,在任何时候都可念阿弥陀佛,这并不妨碍我们做事情。我们在做一些散心的事情的时候,可以一边念佛一边做事情。比如洗碗等轻松的事情不需要集中头脑去做,那么我们可以念佛,以轻松的心情来进行。第五个条件是近善知识。这里有很多善知识,大家都亲近到了,近善知识就是要向他们学习佛法。

下面讲放弃五欲的问题。“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另一种说法是色、声、香、味、触,也就是我们五官的享受。尤其是女性对爱情执着可能成为修道的最主要的问题。贪、嗔、痴之中,作为居士,容易放弃贪和嗔,但不容易放弃痴。父母放不下对子女的爱恋,年轻人不容易放弃爱情的观念。还有一个睡眠的问题。大家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修到一定程度,可以减少睡眠。减少睡眠有时候也是一种精进的表现。修到后来,只要在中夜子时睡一两个小时就可以满足自己的睡眠需要。按现在的科学来讲,大家只要在最深的睡眠当中睡一个小时,就能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

下面讲讲调节五事和行五法的问题。这属于佛门内的专业化问题。“五法”问题前面已经谈过了。“五事”就是心法、色法、心所法、不相应法和无为法。这五种法门有一百种,叫做百法。佛门中有关于百法的专论,叫做《百法明门论》,在佛学院都上这门课,百法讲得很详细,都是讲人的贪的问题、嗔的问题、痴的问题、慢心问题、疑心问题、掉举、大随、小随……这些都是烦恼的一些细节,就是说,出现什么烦恼,用什么法门来对治。烦恼是由我们的心起的,我们的心平静了,烦恼也就平静了。这里面有一些细节问题,大家如果有兴趣,去看看这本书。

“五法”是相、名、分别、正智和如如。“相”就是世界万象,比如这个话筒有一个相,我们起什么名,用什么概念,这就是名字的问题。我们也可以把这个东西不叫做话筒,也可以叫做其它名字。就是说,狗也可以叫做猪,猪也可以叫做狗。名是假的。但是人执着于名相不能自拔,所以大家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非常执着。因为我们对世界上东西太过于执着了,所以才起分别之心。有了分别,才有烦恼,有一百种烦恼,这一百种烦恼就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是是非非。所以说,我们应该以正智来断除这些妄念。断除妄念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如如的境界。我们的心如如不动,像金刚一样,我们的心非常坚利,能破一切相。

我们要调五事,行五法,还有一个问题是要防止堕入外道的法门。在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外道”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不是说它们不好,而是说它们不是我们佛法之内的。我们自称为“内”,称它们为“外”,是为外道。我们的法叫“内法”。我们要去除内外之法。内法都要去除,何况外法呢?就是说,皈依佛门之后,不再与外道的一些理论接触,因为它们的法门仅仅属于天的层次。比如说基督教——我不是诽谤它,而是从佛门的观点来讲——它最高只能达到天的境界,梵天的境界,也就是第四天,或我们所说的“玉皇大帝”的境界,可能就到此为止了。它们没有更深的理论来证明人心的问题。

除了防止堕入外道之外,还有一个声闻、缘觉的问题,在没有正法的时代,佛不在世的时候,也有圣人,这种圣人就是“缘觉”。声闻缘觉在《愣伽经》中都属于五十中阴魔之一,不属于正道。佛骂这些声闻小果是“焦牙败种”,种子如果是焦的,那怎么发芽呢?佛教导我们要以大乘佛法来修,要发菩提心。那么,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我们没有发菩提心,不能成佛。没有发大愿不能成佛。只有发大愿,福德圆满,才能够成佛。所以说,一定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要行六度,这是基本的一些条件。做菩萨有一些很高、很难做到的条件。《法华经》里讲,如果要修菩萨行,要剥皮为纸,以骨为笔,以血为墨,来书写佛经。我想大家比较难做到这一点。修学佛法在于虔诚心,不在于一些形式问题。大家放下一些形式问题,能够以诚心来修行佛法,就是最好的法门。
下面讲以圣智三相来修行。《禅宗七经》第60页讲到了关于圣智三相的问题,修习圣智三相的方便条件就是前面所讲的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防堕外道,依大乘而修,发菩提心。圣智三相之一就是无所有相。大家从字义上来想,“无所有”就是说我放弃一切,对一切东西都不执着,对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放弃。这个放弃代表我的观念和法的观念。放弃我和法,就是无所有相。无所有相就是修习声闻的层次。外道也讲放弃的问题,所以这里也提到关于修习声闻缘觉和外道上的问题。

第二是自愿处相。自愿处相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自愿处相,是绝对不能成佛的。要知道要成佛我们靠的是什么?靠发大愿心。比如说地藏菩萨发愿说,众生不尽,我不愿成佛,地狱不空,我也不愿成佛。所以大家一定要发菩提心,发大愿。我们之所以能够成佛,靠的就是发大愿。要成佛,必须要发大愿。

第三个是自觉圣智究竟相,是说他对于一切法相都已经放弃了,最后证得如幻三昧。这个“如幻三昧”就是说,我在这个地方做事情,在他方世界都在做事情,也就是说达到了化身的境界了,达到千百亿化身的这种层次。要得到这个究竟相,要依什么修行呢?要依五十五位来修行。这五十五位修下来,具体讲是五十二位,修到最后成为佛果。大家修习佛法这么久,要了解一下怎么样成佛。成佛的次第是怎么样的,成佛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这里都有说明,也就是十信次第,十位次第、十行次第、十回向次第、十地次第、等觉、妙觉有五十二个位置。这五十二个次第就是成佛的次第。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