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宋智明

禅观入门 二、禅的正见研习与参学 从学佛到入禅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从学佛到入禅

学修之路是漫长的,从近一点说,要尽毕生的努力,日日胜进,方有所成;如从究竟佛道而言,则非经三大阿僧祗劫的精进修学不能圆成。因此一个学佛者应发长远心,一直进修,在艰苦的征途上,不生退怯。但是学佛者往往有这样那样的障缘,阻挡自己进步,使久已期待的菩提胜果因兹而不能即心亲证。那么,应该怎样学修,方能转化障缘,开启正道,使自己一直精进,早证道果呢?

一、无止境地培养信心

一个学佛者的修行是否成就,首先是由信心来决定的。因为信心是推动修行的主要动力,没有确立信心的修行活动,等于下了一颗带病的种子,绝不可能长出好的苗子。在培养信心方面来说,横向的有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自、信他等的六信;在其竖的一边说,则有正信、真信、深信等的层次。一个人的根性、福德智慧、因缘会影响信心所入的程度。如果一个学佛者在其修学过程中,能够亲近三宝。供事师长,结交善友,明解佛法等,均可以培养信心,增进道业。但是真正的信心是自己修行的体验从浅的是佛菩萨的感应体验,从深来说,是自心证入了三昧,获得轻安寂静或大悲寂静,于是对佛法产生了来自内心的信心,也就有了推动进一步修学的力量。

对于学佛已有一定的体验者,最好的培养信心之法是经常阅读古德真修实证的行履事迹,如《高僧传》《比丘尼传》《居上传》《善女人传》《净土圣贤录》《禅林宝训》。《发菩提心文》、《五灯会元》等。如果在传记中,觉得某大德与自己特别有缘,其行为对心灵影响特别大,那么,这大德的言行必能鼓舞信心更应经常阅读,并以此为榜样。

在培养信心时,应注意下列七点退失信心的举动:

1、不要见三宝的过错,更不可言论。

2、不要见同修的过失,也不可背后言论。

3、遇有是非及不正见的地方,如无力量化转,则不可加入其中,以免受恶见恶行的熏染。

4、在修学中遇到内外曲折时,应诚心忏悔,恳求协力加持,祈请善知识化导,不可埋怨法门及善知识,更不可因此而灰心不修。

5、不应受学与自己修行无关的佛典及世间书籍,应以自己的行持法门为中心,不断深入与开拓。

6、在未证得三昧之前,不应在法门之间跳跃,应选择与自己相应的一门深入进修,不可见师就拜,见法就修。

7、在自利与利他的事业上,凡有所成就,不可归功于门己,应把一切的功德归功于诸佛菩萨的加持与众生的缘助之力。

信心的培养是无止境的,因此整个的学佛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培养信心与开拓信心的过程,所以信解行证的修学大纲,就是围绕信心而展开的,如解者解此信,行者也是行此信,到最后的证果时,也无非证到原初所信的真实之道而已!

二、超越自我的学习之法

学习佛法不同于学习世间的学问。世间的学问重于知识性的积累,而学习佛法则重在智慧性的开显。所以学习佛法就是不断改造自我;超越自我的一大过程,把人从庸俗的世界,引人真如的世界,因而大开妙慧,彻证觉道。

学习佛法要分许多方面,如听闻正法,阅读经论,参礼善知识,生活启示,以及如理作观等。那么,在这许多学习方法中,如何才能超越自我,获得胜进呢?

1、超越自我的听闻之法:听闻正法一定要依有正知正见的法师、居士。而不能依光从理论学问角度讲述佛法的人而闻,因为从心中流出的已经体验过的佛法,才能使人进步,闻法的才有亲切感,也只有这样才能使闻法者悟入佛的知见,从而超越了原来的自我。在听闻正法时,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1)不要听与我们所修法门不相干的经论,因为从宗派的立场来说,许多观点往往是截然相反的。听了相反的观点,对修证不高的人来说,就易生起怀疑,退失信心,反而因闻法而堕落。

(2)听闻正法时,应至诚恳切,如对明医,似闻佛语,心神归一,专注而闻。把全身心全部投入正法的语音三昧之中,抛开一切的俗情凡愚,超越自我的概念与知识。这样的听闻就如入于禅定一样,法音中的有力种子,就能在刹那间开发善根种子,于是智慧朗发,悟入妙义。

(3)听闻正法时,不可带有情见,无论是语气流畅的演讲或者是不善表达的讲述,都应恭敬而听。在听闻时,不应抓住某句表述不太好的内容;尽量把精彩之处,或符合于自己修持的内容学习过来,移为己用。听闻佛法,不可贪多,每次应有欣求心为佳。听毕应欢喜而去。如果不是这样,则听闻必然无益了!

2、超越自我的阅读之法:一切佛教经论都是契理契机的无上大法,但由于我们智慧有限,因缘不同,所以真正能适合我们学修的经论还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因此要有选择地进行阅读,而不可滥学经论,盲目追求多知,这样反而因精神耗损太多,心绪纷扰而失去了宁静的学修心境,使进修之道沦失。

在阅读时应注意以下五点:

(l)要从浅至深地次第阅读,自我感觉轻松有回味为佳,不能把阅读当成负担。

(2)阅读经论应选择重点与傍带性的,应处理好两者的份量关系,不可不注重重点的茫无边际的阅读。

(3)阅读时应缓缓而阅,如遇到会心处,则应停下来作进一步的思索,以使此一灵智的启开更加深透。

(4)进人正修之后,阅读时应对照自己的修持,这里有四层的不同:①是在阅读时即是修持,以直观不动故;②在阅读时对照以往的修持,检验其正确与否;③在阅读时明了未来的进修之道,使趋向无滞;④正在阅读时,由于经论的智慧力量,可随当下心境畅开,脱出原来自我的粘滞。

(5)修持到了忘知忘我之境,除暂时对照一些关键之处外,一律应摄养心地,不去阅读。

3、超越自我的参礼善知识之法:行脚参学,寻求善知识的指点,乃是学佛的一大课题。古人说:“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善知识就是对佛法有真实体验的过来人,所指示的路必正确恰当。因此我们能遇到真正的善知识确是多生修学的善根所致,应当珍惜此一因缘。

善知识的参礼不在于多,以有缘的,令人亲切入门的即可依止。对于善知识应虚心领教,依法而行;应随力供养,尽量资给行法的须用;应体察善知识的真实道用,而不能见其过错。

4、超越自我的生活启示:(法华经》中说:“一切世间资生事业,皆是佛法;六祖大师也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由此可见,我们应该深人生活,体验生活,在人事等一切环境中不断地领悟佛法的真理,打开六尘之锁,显示心灵的无价妙慧。

一般人在生活中总是迷执不悟,随境而迁。因为把一切执为实有的缘故,所以生活是生活,佛法是佛法,如能了悟一切生活都是佛法,则在一切环境中就不受其惑,应用自在,从而超越了情感与妄见,使心地时时清净无染,自在无碍。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第一不要贪取;第二不可厌恶,第三不应迷于事理,受其动摇。在遇到生活的影响时,应观察其因果,体悟其虚妄,返照自心不随之而动,这样每一个生活中事件,都—一显现出佛法的真理,使人处处逢源,契入觉道。同时也就不断地超越自我,获得修学上的进步了。

5、超越自我的如理作观:“心智的升华与心灵的观察分不开的。邪观得邪果,正观则得正果,所以我们在学修过程中,一定要依佛法的真理为依据而作各种各样的观察,如听经、阅读、人事、修持等,—一都不离正规的指导。由于正观的深入,就可以打破妄执,启开妙慧,使修学真正体人真道。

如理作观可以从文字到义理;又从义理到实际,再从实际到无得、层层深入,最终获得超越自我。

另外,如理作观有性相二途,在性一边不离真如的体悟,在相一边则是因果的事用,两者是一体的两边,应在观察中融会贯通,使性相在一心中不即不离,空有不二,双照双亡。

三、无住的修持之道

任何一个宗派的修持都离不开般若。没有般若来指导修持,实际上就等于外道之法,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道果的。

要使自己的修持进步.除了最初要选择契合自己的法门以外,更重要地是在进行修持时要无住——般若的具体表现。

无住就象读书一样,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超过原来的水平,进人新的知识天地,如读小学的要进人中学、读中学的要进人大学,乃至进人研究院,如果停留在小学或中学大学里,那么就是满足于现状。住着现有,不求深造了。

所以修持用功,除在专心行法外,还应不住于幻相——各种的身心反映的虚幻之相;不住于妄见——过去,现在、未来的迁流之颠倒妄心;不住于妄法——对于修持的概念,无住的理论,乃至菩提涅槃的欣求,也—一都是妄法。当修持无住于以上三层妄执,就能打破我法二执,深入无生了。

要使修持进步,除了无住的般若智照外,还要注意以下七点:

l、要有定课定时修持的习惯,坚持不懈,苦心孤诣。

2、一年中要定期专修一至二次,以求克期求证。

3、要检束自己,不管他人的修行境界,既不妄说自己的境界,也不嫉妒或轻视他人的修持境界。

4、要离开不利于修持的环境,作适当的调整。

5、修持时要放下一切情见执着,一心无系,提起正念,勇猛直上,方能相应。

6、应一法深入,尽心而行;如所修法确实不能相应时,应请教善知识以求得一个适应之法。

7、对于修持中的境界,无论是好是坏,都不可执以为实,应—一透过,直到空净无相,三昧正受现前时,方是真实的开显。

使学佛进步的方法很多,因不同的修行者障碍各有差异,故对治之法也就因之而方便千差了。以上所述的信心、学习、修持的三个方面,仅就一些学佛着经常碰到的,又是比较容易忽视的来阐述一下,希望能给正修中的佛友以进一步的启发。其如有不妥之处,深望诸位大德斧正。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