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白话文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白话文

(曾琦云 译注)

《印光大师说净土》译注的印光大师的文字,皆选自李净通居士所编的《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是李净通居士于1952年从《印光法师文钞》正编、续编、三编中选出的精粹部分,分为十类,一共有333则。

李净通居士说:“今为便利阅读《文钞》计,撷其至精至要之言,编此《菁华录》一书。有志净业者,如无暇详阅《文钞》,但将此《菁华录》息心研究,而净土文义洞若观火矣。”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可以说是印光大师净土思想的简要读本。

同时,该书由了然、德森两位法师鉴定。在有关印光法师的资料中,德森与了然两位法师编的《中兴净宗印光大师行业记》以及《大师史传》,是最完整的、能够多方面呈现印光大师一生的行迹的读本。他们追随印光大师日久,影响至深,比较透彻地了解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由这两位法师鉴定,自然能够符合印光大师的原意。从这个角度来说,《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又是准确反映印光大师净土思想的读本。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出版后,圆瑛法师为之作序推广,他在序言中说:“师之文钞,虽处处指归,而人事倥偬,欲求一目全豹,涵泳有得者,则以李净通居士所编《文钞菁华录》尚矣。是书都三百三十三则,理显真常,语无重见,至精极粹,世鲜其俦。而居士重道尊师之心,尤所难能。吾知一卷风行,万流蒙益。正人心而辅郅治,其在斯乎!”

台湾净土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也作序加以推广,他说:“净宗十三祖印公,以今文时言,宏此当信易行之道;被化者广,得度者众。人集其言,曰《文钞》,篇短简要,已风乎海内外;而钝根犹畏其繁,不能受之,宁非憾事耶?有先进净通开士,摘其简者之简,撷其要者之要,汇而刊之,曰《菁华录》。契机矣,利生矣!”两位大德的话,可以说是对《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的最好印证!

印光大师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而在这半个多世纪里,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文化领域。近几代人读到用文言文写的文章,总有不方便感、距离感,因而不能完全从中受益。为了让现代读者更多、更完整地了解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我直接参照《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所选的印光大师的文字,加以译注。希望,不管是今天的宗教实践者还是学术研究者,都能从中得到净土宗的真谛,佛学的真谛,获得法喜,真正受益。

第一章 广赞净土法门

导读

印光大师认为,在佛教所有的法门里面,净土法门最适合现在众生修行。它广收上,中,下根,统领律,教,禅,宗。其他一切法门,都必须依赖戒定慧的道力,断除贪瞋痴的烦恼和惑业。如果烦惑还没有断尽,不管你有多大智慧,有多大辩才,有多大神通,也不能了却生死轮回。如果依靠念佛法门,生信,发愿,念佛圣号,求生西方,则无论出家在家,士农工商,老幼男女,贵贱贤愚,只要肯依教修持,都可以凭借佛的慈力,带业往生

1、真是博大精深啊,净土法门作为佛陀的一代言教!此心作佛,此心是佛,就是直指人心的禅宗,也比不上它的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史上多少人有修有证,更加仰慕它的高妙。广收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春雨那样滋润万物,像大海那样接纳百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必断除惑业,就可以得补佛位;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此法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门,下不能普利众生。因此,华严会上所集会的大众,全部遵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法华经》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都可以证得诸法实相。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中开示,净土法门是最胜方便之行;龙树菩萨在他的论著《婆沙》中阐述,净土法门是易行速归之道;被誉为释迦佛后身的智者大师,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被誉为弥陀佛示现的永明大师,著《四料简》而终身念佛。真可以说,净土法门汇集三乘五性之人,终究证得真常;引导上圣下凡之众,同登彼岸。所以得到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宜。确实可以说是一代时教的极谈,一乘无上的大教啊!如果没有培植善根,则经历多少劫难也难以遇到;既然已经遇到了净土法门,就应当勤奋精进地去修习它!

2、我听说净土法门,是畅说佛陀本怀最彻底的大法。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简略来说,一言,一句,一偈,一书,可以包揽无余;广而说之,即使三藏十二部的玄言,五宗诸祖师的妙义,也诠释不尽。纵然让遍布大地的所有众生,同成正觉,出广长舌,用神通力和智慧力,遍布一切世界,满怀激情地说,不间断地说,难道就可以说尽吗?确实是因为净土法门本来就不可思议的缘故。请看看《华严》这样的大经,是三藏之王,到了最后一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这样奥妙的经典,群经之首,也说闻佛即往生,地位与等觉菩萨相同了。如此看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净土,就有来由了。文殊发愿往生,普贤劝我们往生;如来在《大集》中授记,告诉我们末法中,不修行此法就难以得度。龙树在《婆沙》中开示,说是易行道,速出生死。因此往圣前贤,人人都走这条道路,难道就没有道理吗?的确,所谓一代时教,都是念佛法门的注脚啊!

不但如此,举凡六根所对的一切境界,所谓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见闻觉知,声香味等,哪个不是阐扬净土的文字?寒暑代谢,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侣邪见,哪个不是提醒世人速求往生的警策?广说可以说尽吗?净土法门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一个“净”字。净极则光通达,如果不是到了妙觉菩萨的境界,此一字难道就那么容易承当吗?研读一下天台《六即佛颂》可知其中的道理。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信愿行”。非信不足以信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满所愿而证所信。净土一切经论,都是阐发这个主旨的。用一偈来概括就是《赞佛偈》。举出正报,依报的果也随之彰显,说出教化之主,徒众自然也就含摄在内了。虽然只有八句,但净土三经的大纲已经全部在里面了。一书就是《净土十要》,字字都是末法时代度人的桥梁,句句都是莲宗的宝鉴。痛哭流涕,剖心沥血,称性发挥,随机指示,即使是比喻为拯救溺水火焚之人,也无法表达出作者这样痛切的心情。舍此净土法门,则正信无法产生,邪见无法消灭。

3、众生一念心性,与佛无二。虽然众生迷惑而不觉悟,起惑造业,做尽一切坏事,但他本来具有的佛性,并没有损失。譬如一颗摩尼宝珠,掉落到厕所里面,与粪秽混在一起,看起来与粪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愚人不知道是宝,便与粪秽同等看待。智者知道是无价妙宝,不因为污秽而嫌弃,一定要从厕所中取出来,有种种办法,洗涤干净,然后挂在高处,从此宝珠放大光明,随人所求,有求必应,像甘霖一样普洒众宝。愚人在这个时候,才知道它是无价之宝。我佛世尊,看待一切众生,也是这样。即使是昏迷不觉,颠倒梦想,起惑造业,做尽五逆十恶坏事,永远堕落三途恶道的人,佛对他也没有一念放弃之心;一定会等待机缘,在有形与无形之中去感化他,与他说法,使他解脱幻妄的惑业,觉悟真常的佛性,以至于圆证无上菩提才作罢。佛对于罪大恶极的人尚且如此,对那些罪业小的,持戒修善、禅定力深的,也无一不是如此。

因为凡是在三界之中的人,虽然有修身养性,能降服各种烦恼和惑业的人,但他们的情执种子还在,因此,福报一旦享尽,降生六道,没有出离的日子。故《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如果不是业障尽了,凡情全空,断除了一切贪瞋痴等烦恼,证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就没有出离此三界的希望。因此,要想出离三界,就只有修净土法门了。只要具有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就可以依靠佛的慈力,往生西方。一旦往生西方,就进入了佛的境界,与佛菩萨同等受用。从此没有一切凡情和圣见执著了。这真是千稳万当,万不漏一的特别法门啊!现在已经是末法时期了,舍此法门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4、念佛法门,由来久远。因为我们一念心性,如虚空一样,长久不变。虽然长久不变,但又念念随缘。不随佛界的缘,便随九界的缘;不随三乘的缘,便随六道的缘;不随人天的缘,便随三途的缘。因为这缘有染缘和净缘的不同,致使得到的苦乐报应也完全不同。虽然对本体来说,并无一点改变,但是表现在外面的事相上面,就有天壤之别了。譬如虚空,太阳直照就会一片光明,如果乌云聚集了,就会遮住阳光,世界就会变得一片灰暗。虽然虚空的本体,不会因为乌云和太阳有所增减;但它显现障蔽的外相,就不能相提并论了。如来就是用这个意思,让一切众生结念佛的缘,因此经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还告诉我们,诸佛如来,是法界的身,可以进入一切众生心想之中。因此你们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此心作佛,此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都从心想生。因此如果随佛界的缘,就是此心作佛,些心是佛了。如果随众生各界的缘,那么此心作众生,此心是众生了。

知道了这个道理而不念佛的人,是从来没有的。念佛一法,是以如来万德洪名为缘。这个万德洪名,是如来果地所证的无上觉道。因为念佛人以如来果地的觉悟,作为他因地修行的心,所以就能够以因涵容于果海,果通达于因的源头。如身上染香的人,就有香气;如蜾蠃祝愿螟蛉生出小蜂,时间久了就真的化出小蜂一样。念佛往生,一生成佛,转凡成圣,它的功能力用,超过一代时教中的一切法门。因为一切法门,都是依靠自力,断惑证真,才能了生脱死;而念佛法门,自力和佛力两者都具足了,所以能够使已经断除惑业的人,速证法身,还有惑业的人,带业往生。这个法门极其平常,即使是愚夫愚妇,也能得到它的利益;可这个法门又极其玄妙,即使是等觉菩萨,也不能超出它的范围。因此,没有一人不值得修,也没有一人不能修;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快。实在是如来一代时教中的特别法门,绝对不可以用一般的教理来作评判。末法众生,福薄慧浅,障厚业深,如果不修此法,想要依靠自力断惑证真,来解脱生死轮回,则万难万难啊!

5、我佛释迦牟尼世尊,怜悯一切众生,因受迷惑背离了自己的本性,轮回六道,经历了很久的劫难,不能够解脱出来。因此生出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的心,示现诞生到人间来,成等正觉。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基,广说各种不同法门。概括来说,有五大宗。什么是五宗呢?就是律,教,禅,密,净。律是佛身,教是佛语,禅是佛心。佛之所以为佛,就因为有此三法;佛之所以度生,也因为有此三法。众生果然能够依照佛的律,教,禅来修持,就会把众生的三业,转变为诸佛的三业。三业已经转变,则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磐了。

佛又恐怕众生宿业障重,或不易转,就用陀罗尼三密加持的力量,来不断熏陶众生,好像蜾蠃祝愿螟蛉生出自己,总是说似我似我,七日后螟蛉果然变成蜾蠃了。又恐怕众生根器太劣,不能解脱,一旦再次受生,难免迷失自己,于是特别开示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要使一切圣凡,都在这一生,往生西方。圣则速证无上菩提,凡则永出生死束缚。因为这是依靠佛的慈力,所以它的功德利益,就不可思议了。须知律是教,禅,密,净的基础,如果不严持禁戒,那么教,禅,密,净的真实利益就不能得到;如修万丈高楼,地基不坚固,则未成即坏。净是律,教,禅,密的归宿,如百川万流,都要回归大海;因为净土法门,是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的法门啊!

6、《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我们叫做净土三经,专门谈净土缘起的事理。其余各种大乘经典,也都附带说净土。《华严经》这部大经,是如来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直说本性的一乘妙法。末后善财童子遍参善知识,悟证同于诸佛,普贤菩萨还为他说十大愿王,让善财童子以及华藏一切大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达到圆满佛果的目的。《观经》里下品下生的人,他们在生都曾经犯了五逆十恶的大罪,做了很多坏事,临命终时,地狱在他们面前出现了,此时有善知识,教他们念佛,他们就接受教诲称念佛名,不满十声,就看见化佛伸出手来,接引他们往生。《大集经》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因此就应该知道念佛一法,是上圣下凡的共修之道,愚者智者的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快。因为它专门依仗佛力,所以利益殊胜,超越一般的法门。古人说其他方法学道,似蚂蚁上高山;则念佛往生,而如风帆扬于顺水。这真是最好的比喻!

7、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在过去劫中,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一个是示现在秽土,用秽和苦折伏众生,让众生回归本性;一个是安居在净土,用净和乐摄受众生,让众生潜移默化。你只因为愚夫愚妇也能念佛,就藐视净土,为何不看看《华严。入法界品》,善财童子悟证同于诸佛之后,普贤菩萨还教他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且以此普劝华藏世界大众呢?华藏世界大众,没有一个是凡夫或二乘,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破无明,同证法性,都能乘本愿轮,到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再说华藏世界海中,净土无量,却一定要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知往生极乐,是出苦的玄门,成佛的捷径啊!因此自古至今,所有禅,教,律丛林,无不朝暮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8、追溯净土法门的发起源头,实际就在华严最后一会,善财童子遍参善知识,到了普贤菩萨那里,蒙普贤菩萨威神加被,所证与普贤相等,与诸佛相等,这已经是等觉菩萨了。于是普贤菩萨为了称赞如来殊胜微妙功德,劝勉善财以及华藏世界海众,同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因为华藏世界的大众,都已经是达到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的境界,四十一个位次的法身大士,已经遍游一切微尘数世界的佛国,他们对于弥陀誓愿,极乐境缘,往生因果,一切全都知道,故不须多说。然而华严会上,绝对没有凡夫和二乘以及权位菩萨,故虽大弘此净土法门,可凡夫小乘不能信受奉行。

于是,佛就在方等时的法会上,广为一切人天凡圣,说《无量寿经》,阐明弥陀往昔因行果德,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微妙以及修行人所证的品位因果。此经是说华严末后一个归趣。说法时间虽在方等时,教义实属《华严》。《华严》只局限于法身大士,而此经则普遍教化九界一切圣凡。即以《华严》来说,尚且属于特别,何况其他时间呢?假使如来不特别说出此法,那么末法众生,就没有一个可以解脱生死轮回了。

9、常有愚人,自以为根基卑劣,不敢修习净土法门;也有学者,自认为是大乘根基,对于净土法门不屑一顾。须知犯了五逆十恶大罪的人,临终地狱相现,善友教以念佛,未满十声,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自认为卑劣的人,可以有信心了。《华严》这一部大经,是佛藏之王,末后归宗,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广劝善财以及华藏海众,一致上进,求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如此看来,这样的法门,怎么可以视为小乘?何况善财已证等觉,华藏海会大众都证得了法身,他们尚且求生西方,我们是什么人呢,可以不屑修习此法门呢?难道不是自高自大,坦率一点说就是毁谤《华严》吗?

10、如来圣教,法门无量,随便依照哪一个法门,以菩提心去修行,都可以了却生死轮回,修成佛道。然而在修而未证之前,大有难易快慢的差别。要想寻找至圆至顿,最简最易,契理契机,即修即性,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成为律教禅密诸宗的归宿,作人天凡圣证真的捷径法门,就只有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了。确实是因为其他一切法门,都依靠自力;而念佛法门,可以同时依靠佛力。依靠自力,如果不断尽烦恼惑业,就不能超出三界;而依靠佛力,如果信愿真切,就可以高登九品莲花了。

当今之人,想要在有生之年了却生死大事,如果丢弃了这一个方法,就绝对没有希望了。须知净土法门,法法圆通,如一轮明月挂在万里无云的天空,所有河川都会出现它的影子,又如水银掉到地上,颗颗都是圆的。不独对于格物致知,穷理尽性,觉悟世人,引导百姓,治国安邦等,有大补益;而且对于士农工商,想要发展自己的事业,老幼男女,想要消除自己的疾苦,也无不随感而应,让大家称心满意。

11、依靠自力了却生死的法门,虽然高深玄妙,可想要依它了却生死轮回,又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劫数。就以大乘圆教来说,五品位还没有断除见惑。初信位才断了见惑,可以永无造恶业堕恶道的顾虑了,可必须渐次进修。证了七信,才了却生死轮回。到了初信位,他的神通道力已经不可思议,可还必须修到七信位,才能了却生死轮回。了却生死轮回的事情,难道就是那么容易吗?

再就小乘藏教来说,断见惑即证初果,到了这个果位则不管怎么样也不会犯戒了。如果不出家,他也会娶妻生子。若被威逼命令他犯邪淫,他宁可抛弃生命,也决不犯戒。到了初果,就只有进步,不会退步了。未证初果,就不一定了。未证初果的人,即使今生修持极好,说不定来生还会造大恶业。也有前半生好,后半生便坏的。初果以后,还必须七次生天上,七次返回人间,才能证到四果。天人寿命很长,不可以用人间年月来计算。

这就说明凭借自力了却生死是多么困难啊!念佛法门,是佛法中的特别法门,依靠佛的慈悲愿力,可以带业往生(所谓带业,是针对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而言,若还没有断尽惑业,就叫做带业;如果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即已经在西方极乐世界了,则无业可得,并非是将业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无论功夫深浅,只要具有真信切愿,至诚称念阿弥陀佛,就没有不往生的。

12、一切法门,都必须依赖戒定慧的道力,断除贪瞋痴的烦恼和惑业。只有到了定慧力深,烦恼和惑业断尽,才有了却生死轮回的份。如果烦惑还没有断尽,不管你有多大智慧,有多大辩才,有多大神通,能知过去未来,要去就去,要来就来,也不能了却生死轮回,何况其他功夫更下等的人呢?依靠自力了却生死轮回的难度,真是难如登天啊!

如果依靠念佛法门,生信,发愿,念佛圣号,求生西方,则无论出家在家,士农工商,老幼男女,贵贱贤愚,只要肯依教修持,都可以凭借佛的慈力,带业往生。一旦往生,那么定慧没有期望得到反而自然得到,烦惑没有期望断尽反而自然断尽。亲见弥陀圣众,接受佛法熏陶,在金地宝池,可以自由畅游。依靠这种胜缘,帮助成就道业。使带业往生的,直登不退,断惑往生的,速证无生。此全靠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与我们信愿念佛的力量,感应道交,得此巨益。与专仗自力者相比较,其中难易真有天壤之别啊!

13、如来说法四十九年,一切大小乘法门,都是依靠自力,所以修起来很难。只有这个念佛法门,全靠阿弥陀佛慈悲誓愿摄受之力,以及修行人的信愿诚恳忆念之力,故得感应道交,一生了却生死轮回,成就道业。

14、等到众生机缘已尽,释迦如来应化世间的使命就完成了,可佛陀大慈大悲利益众生之心,始终是没有尽头的。因此各大弟子,分布舍利,结集经藏,目的是要普及佛教,希望把佛法甘露遍洒一切众生。直到东汉时期,大教才开始来到中国,但由于学佛的风气还没有形成,所以当时只在北方流通。到了孙吴赤乌四年,康僧会尊者,特地去建业教化众生,得到如来舍利降临的感应,引起孙权虔诚信仰佛教,于是就修寺建塔,这是佛法传播南方的开始。

至晋朝时佛法已经遍布高丽,日本,缅甸,安南等各国和地区了。自此以后,蒸蒸日上。至唐朝时佛教各大宗派在中国都已经齐备了,可以说到了极盛时代。天台,贤首,慈恩,以弘教;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以弘宗;南山,则严净毗尼;莲宗,则专修净土。各宗各司其职,如六根各有所用,又不能分割。因为以教为佛语,宗为佛心,律为佛行。心,语,行三个,是绝对难以分割的;主要是因为他们修学的重点不一样,故暂且立这样一个名。

只有净土这个法门,一开始就是为了凡夫入道的方便而设立的,但它实际上也是诸宗最后的归宿。因此将要堕落阿鼻地狱的人,还能够证得末品;而证到与诸佛平等的圣者,也还要求往生。如来在世的时候,千机并育,万派归宗。佛灭度以后,各大士,各弘一法,希望一门深入,诸法相通。譬如帝网千珠,珠珠各不相混,而一珠遍入千珠,千珠又能并入一珠,参差却不杂乱,分离却又圆融。拘于表象的人,看待一切法,法法各不相同;善于体会本质的人,看一切法,法法都是融通。如城有四门,不管远近都可以进入,门虽不同,入了城就没有差别了。

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则不但诸佛诸祖所说很深的真谛和道理,是归真达本,明心见性的法,就是尽世间所有一切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也无一不是归真达本,明心见性的法。一一都是真,是本,是心,是性。因此《楞严》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都视为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来藏妙真如性,含育生佛,包括空有,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见文钞正编复海曙师书)。

如此说来,无一法不是佛法,也无一人不是佛。无奈众生,犹如宝珠就缝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却一点也不知道;身上藏着宝贝却还在四处乞讨,冤枉遭受穷困的命运。用如来的心,造作众生的业,对世出世间一切原本就清静寂灭的万法妄加分别,枉受轮回之苦,难道不悲哀吗?

15、追溯佛教东来,慧远大师就以念佛为宗。开始与同修慧永,想要去罗浮,被道安法师留住,永公就一人先去了。到浔阳,刺史陶范景仰道风,就创建了西林寺让永公住在那里,当时是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丁丑年。到太元九年甲申,远公才来庐山。开始住在西林寺,后来,因为同修的伙伴越来越多,西林寺窄小已经住不下了,刺史桓伊就为他在庐山以东建寺,叫做东林寺。

太元十五年庚寅,七月二十八日,远公就与僧俗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念佛,求生西方。让刘遗民作文铭刻于石,以表明念佛的志向。这时慧永法师,也加入进来了。永公居住在西林,在峰顶另外建立茅棚,经常去那里静坐禅思。到茅棚的人,都能闻到一种特别的香气,因此就把那里叫做香谷,这样看来永公的境界也可想而知了。当远公刚开始结社的时候,即有一百二十三人,都是法门龙象,儒宗泰斗。因为远公的道风远近闻名,所以大家都群趋而至。如果总结一下远公一生,三十多年之内,进入莲社而修净业,蒙接引而得往生的人,就多得数不胜数了。

自他以后如昙鸾,智者,道绰,善导,清凉,永明等诸位大师,没有不以此净土法门来自行化他的。昙鸾著《往生论注》,妙绝古今。智者作《十疑论》,极陈得失。著《观经疏》,深明谛观。道绰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清凉注疏《行愿品》,发挥究竟成佛之道。永明说《四料简》,直指即生了脱之法。自古以来诸宗高人,无不归心净土。

只有禅宗诸师,专门致力于密修,很少有人阐明净土法门。自永明大师倡导修净以后,禅宗大德都纷纷开坛演教,恳切劝大众修持净土了。故死心新禅师在他的《劝修净土文》中说:“弥陀很容易念,净土很容易生。”又说:“参禅人正好念佛。根机如果愚钝,担心今生不能大悟,就暂且先借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又说:“你如果念佛,却生不了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

真歇了禅师在《净土说》中告诫我们:“洞下一宗,都注重密修念佛,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凭借念佛法门,可以走修行捷径,正是按《大藏》所说,接上上根器,兼收中下根器。”又说:“宗门内的高僧大德,已悟不空不有之法,仍立志孜孜不倦专修净业,这难道不是说明修净业见佛,比宗门要简单的多吗?”又说:“不管是佛是祖,还是在教在禅,都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都能证入。”长芦赜禅师,结莲华胜会,广劝僧俗,念佛往生,曾感动普贤,普慧二位菩萨,在他的梦中要求加入这次殊胜的法会,禅师因此就以二菩萨为会首。足见此法,契理契机,诸圣都在暗中赞叹啊。

宋太,真二宗时期,省常法师在浙江昭庆做住持,追慕庐山远公的道风,结净行社;王旦(文正公),首先归依,为之倡导。一切大小官吏,学士大夫,自称弟子而加入净社的,有一百二十多人,加入的沙门有数千,而普通百姓就不计其数了。后有潞公文彦博,历任仁,英,神,哲四朝的官员,出入将相五十多年,官至太师,封潞国公。他平生笃信佛法,晚年向道更加用力,专念阿弥陀佛,晨夕行坐,从来没有松懈。与净严法师,在京师结十万人求生净土会,一时士大夫多随从而感化。有歌颂他的人说:“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自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寿至九十二岁,念佛而逝。

元,明时期,则有中峰,天如,楚石,妙叶等大师,或作诗歌,或为论辩,无不极力弘扬这个契理契机,上下通达的念佛法门。而莲池,幽溪和蕅益大师,尤其真挚诚恳。清朝有梵天寺的思齐,省庵法师,红螺山彻悟禅师,他们也极力弘扬此道。梵天的《劝发菩提心文》,红螺的《示众法语》,都可以继往圣,开来学,惊天地,动鬼神。学者果然能够信受奉行,有谁不会离开娑婆,高登极乐,为弥陀的弟子,作莲池海会的良朋呢?

16、莲宗四祖法照大师,在大历二年,住在衡州云峰寺,在他的粥钵中,屡次出现圣境,不知是何处名山。有曾经到过五台的人,说一定是五台山。大师于是就前往朝拜五台山。大历五年,到了五台县,看见远处有一道白光,大师说跟着白光往前找,到了大圣竹林寺。大师进入寺内,到讲堂,看见文殊菩萨在西,普贤菩萨在东,靠着狮子座,演说深妙佛法。大师顶礼二圣,问道:“末代凡夫,离开正法时代已经很久,智慧和根基都转劣了,污垢和业障也更深了,佛性没有办法显现。佛法浩瀚无边,不知道修行哪一个法门,最为切要?只愿大圣,消除我的疑问。”文殊说道:“你现在念佛,正是时候。各种修行法门,没有超过念佛的,此外要供养三宝,福慧双修。这两件事情,最为重要。为什么呢?我在过去,因观佛的缘故,因念佛的缘故,因供养的缘故,今天得到了一切种智。故知念佛,诸法之王。你应当常念无上法王,使这个念头不要停息。”

大师又问:“应当念何佛?”文殊说:“这个世界的西方,有阿弥陀佛,此佛的愿力不可思议。你应当连续念阿弥陀佛,使这个念头从无间断。命终之后,一定往生,从此永不退转。”说完这些话,两位大圣,各各舒展金手,按摩大师的头顶,为他授记,说:“你因为念佛的缘故,不久就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希望快成佛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念佛,如此就能速证无上菩提。”说完,两位大圣互说偈语。大师听完后,欢喜踊跃,疑问尽除。这就是法照大师亲到竹林圣寺蒙两位大圣开示的经过。五台是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文殊就是七佛之师。他说,他在过去,因观佛,念佛的缘故,得到了今天的一切种智。因此,一切诸法,般若波罗密,最深禅定,以至于一切诸佛,都从念佛而生。过去诸佛,尚且由念佛而生,何况末法众生,业重福轻,障深慧浅,藐视念佛,不肯修行,却想要马上超越轮回直入如来境界,殊不知这样正是步五祖戒,草堂清的后尘,其结局还赶不上他们呢!

17、极乐世界,没有女人。女人和畜生,往生到那个世界,都是童男的样子,在莲花中化生。一从莲花中出生,就与极乐世界的其他人一模一样,不是先小而后渐渐长大。那个世界的人,没有烦恼,没有妄想,没有造业的事,并且往生到那个世界非常容易,因为是凭借佛的慈力,只要以念佛为因。往生到那儿后,见佛闻法,必定圆成佛道。十方世界,只有这个法最为超胜;一切修持法门,只有这个法最为易修,而且功德最大。

18、你发愿要建立露地学校,露地莲社,以方便弘扬净土法门,然而这种方式却又不如随地随缘地劝人念佛更加方便易行。上而清庙明堂,下而水边林下,只要看到可劝的人,就应当劝他念佛。文潞公发十万人念佛求生西方的愿,以结莲社,我说一人以至于无量的人,都应当劝他念佛,使他往生西方,何必限定在十万人这个数量上呢?

第二章 生信与发愿

一、示真信切愿

导读

所说这个“信”字,即必须相信娑婆世界实实在在是苦,极乐世界实实在在是乐。因为我们要相信佛不会说假话。从理上说,净心必定有净土,所以阿弥陀佛必定能够以清净心成就极乐世界。同样道理,娑婆世界众生因为是污浊的心,所以就只能产生污浊的世界,也就不可能有快乐。既然我们这个世界是苦,极乐世界是乐,那么我们就应该欣然向往往生净土,发出真实的愿望来。

19、所说的这个“信”字,即必须相信娑婆世界实实在在是苦,极乐世界实实在在是乐。娑婆世界之苦,无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这八种苦,无论是富贵到了顶点,还是卑贱到了乞丐地步的人,都会有。前七种是过去世所感之果,仔细思考自然知道,不须详说,说则太费笔墨。第八“五阴炽盛苦”,是指现在起心动念以及身口意的一切行为,这一切都是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牵连,相续不断,从劫至劫,不能解脱。

“五阴”即色,受,想,行,识。色,即所感业报之身;受,想,行,识,即触境所起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等一切存在,对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起惑造业;如大火那样炽烈,不能止息,所以叫做“炽盛”。另外,“阴”是覆盖的意思,音和义都与“荫”同。因为这五阴存在,覆盖了真性,使其不能显现。如浓云遮蔽了太阳,虽然对于太阳的光辉,没有一点损失,但是因为乌云障蔽的缘故,大地就得不到太阳的光照了。凡夫未断惑业,被此五阴障蔽,真如本性的智慧,不能显现,也是这样一个道理。这第八苦,是一切诸苦的根本。

修道之人,禅定力深,对于六尘境界,没有一点执著,不起憎爱。如果在此基础上更加精进用功修行,进而证得无生,那么惑业就全尽了,斩断了生死轮回的根本。可这种功夫,太不容易,末世之中,得者实难。故须专修净业,求生极乐,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即得往生,则莲花化生,没有出生的痛苦。全是清一色的童男相,寿命等同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名字都不存在,何况还有其实吗?

追随圣众,亲侍弥陀。水鸟树林,都在演说法音。随自己的根性,由听闻而各有所证。爱的执著都一点没有了,何况还有怨吗?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都是七宝所成,不用人力去建造,都是自动化现。把娑婆的七苦,转变成了七乐。每个人的身体都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用离开自己所处的地方,就能在一念中,周游十方诸佛世界,作各种佛事,上求下化。

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中,遍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虽说世谛语言,但都能契合实相妙理。无五阴炽盛之苦,享身心寂灭之乐。所以经上说,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莫能喻。深信佛言,没有一点疑惑,才叫做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乱加猜测,说净土种种不可思议殊胜微妙庄严,都是寓言和神话,譬如心中所想,并非有实境。如果有这种邪知谬见,便失去往生净土的实际利益。危害很大,不可不知!

20、弥陀为众生发起广大愿行,接引众生往生成佛。我却违背了弥陀的行愿,因此长劫以来总是在六道中轮回,永作众生。要知道弥陀是我心中的佛,我是弥陀心中的众生。心虽然是一个,可凡圣却有天壤之别,这都是因为我一向迷惑颠倒,背离真心所致。有这样的信心,才可称之为真信。在这个信心的基础上,发今生一定要往生西方的愿,实行决定念佛的行动,这样才可以说是深入净宗的法界了,才能在一生中办成了脱生死的大事,马上超越凡夫身直入如来境界,如母子相会,永远享受天伦之乐了。

21、念佛一事,最重要的在于摆脱生死轮回。既然是为了出离生死轮回,就要对生死轮回的痛苦,自然产生厌离心,对西方的快乐,自然产生欣喜向往的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下一念中就圆融具足了。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佛,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融而显露。犹如太阳挂在天空,即使有浓霜厚冰,不久也会溶化。

22、《阿弥陀经》说:“从我们这个世界向西,经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世界,名字叫做极乐。那个世界有一位佛,名字叫做阿弥陀,现在正在说法。”又说:“那个世界为什么名叫极乐呢?因为那个国家的众生,没有一切痛苦,只有各种快乐,所以名叫极乐。”极乐世界没有一切痛苦,只是享受各种快乐的原因,是因为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成就庄严的。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则具足三苦,八苦,无法计算的各种苦,没有一点快乐,所以名叫娑婆世界。梵语“娑婆”,翻译成中文就是“堪忍”的意思,说其中的众生,堪能忍受这一切痛苦。

然而这个世界,似乎并非没有快乐,但是所有看似快乐的事情,实际上大多数都是苦事,只是众生愚昧,反以为乐。例如贪酒好色,打猎赌博等,哪一样是真正的快乐?一班愚夫,执著不舍,乐以忘疲,确实是足以令人怜愍的人。即使是真正快乐的事,也难以长久。例如父母都健在,兄弟也没有什么意外的事情发生,可这种事就能长久吗?乐境一过,悲心续起。所以,说娑婆世界其实没有一点快乐,并非是说得过分了。这个世界的痛苦,没法说尽,以三苦,八苦,包括无遗。

三苦就是:一、苦是苦苦,二、乐是坏苦,三、不苦不乐是行苦。“苦苦”的意思,是说我们的五阴身心,体性逼近,故名为苦;又加以长久受生老病死等苦,故名苦苦。“坏苦”的意思,是说世间何事,能得久长?太阳到了中午就会西斜,月亮过了十五就开始亏缺,天道都是这样,何况人事?快乐之境才刚出现,痛苦之境就已来临,当乐境坏灭的时候,苦不堪言,所以把乐叫做坏苦。“行苦”的意思是,虽不苦不乐,似乎适宜,然而这样的情形也是变化无常,不能长久保持,所以叫做行苦。此三苦就将所有的苦概况无余了。

八苦的意思,经书中有详细讲述。若知此界的痛苦,则厌离娑婆的心,油然而生;若知西方的快乐,则欣求极乐的念头,必定欣然而起。因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植往生的基础;再加上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则可出此娑婆,往生极乐,作弥陀的真子,莲池海会的良朋了。

23、肇法师说:“天地之内,宇宙之间,其中有一宝,就隐蔽在我们的肉身之内。”这句话是针对未悟未证的人来说的。实际上此宝包括虚空一切,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没有尽头,横贯古今,时常显露。正所谓:“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这难道不可悲吗?唯我释迦世尊一人,亲得受用。其他一切众生,从这一劫到那一劫,只是依靠此宝威神之力,起惑造业,轮回六道,没有出来的日子。犹如盲人,亲登宝山,不但不能受用,反而被它伤害。

因此世尊,随顺机宜,为之开示,要使大家各各就路回家。于六根,六尘,六识,七大等任一境缘之上,以般若智慧微密观照,这样就有希望亲见此宝。然而,具有般若的智照,当下就五蕴尽空,苦厄尽除的人,虽然也大有其人,可并非末世钝根众生所能做到的。于是佛就说了一个特别法门,希望上中下根,同在一生中,得到其中的实际利益。这就是让一切众生以深信切愿,专念阿弥陀佛圣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久而久之使众生业识心,熏成如来秘密藏。则由三昧宝,证实相宝,到这时才知此宝,遍满法界。然后就会发大菩提心,再以此宝,广施一切众生。因此自佛开此法门以来,一切菩萨,祖师,善知识,都遵行此法。因为具足自,他二力,比专靠自力解脱的法门,其中难易有天壤之别。

24、我们果然能够具有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即是以“大势至菩萨反念念自性”,“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则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通达于果海,果涵融于因源。有缘遇到这个法门的人,千万不要忽视。此是微尘佛,一路涅磐门;况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

二、劝祛疑生信

导读

佛陀教我们念佛求生西方,目的是要我们凭借阿弥陀佛的大慈悲愿力,也能够一同受用此不生不灭的快乐。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身体是莲花化生,无生老病死之苦;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称性功德所现的世界,所以没有成住坏空的变化。这个道理,即使圣人也有所不知,何况我们凡夫以世间的生灭之法去推断它进而怀疑它呢?所有一切众生只要用阿弥陀佛的心换取自己的心,就一定能够往生净土。

25、世间所有之物,如根身,世界,都由众生生灭心中,同业别业所感招,都有成坏,都不久长。身体则有生,老,病,死,世界则有成,住,坏,空。所谓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指的就是这个事实。因为在因地既然有生灭,那么在果地也就不可能没有生灭了。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彻底证到自心本具的佛性后,随心所现的不可思议称性庄严的世界,所以它的快乐就没有穷尽的时候。譬如虚空宽廓广大,包含一切,森罗万象。世界虽然每每形成而后又每每毁灭,而虚空毕竟无所增减。

若以我们这个世间的快乐,论说极乐世界的快乐是很难的。因为极乐世界的快乐,你没有见到。虚空你虽不能全见,但是我们这个天地之间的虚空,你曾见过改变吗?须知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故佛教我们念佛求生西方,目的是要我们凭借阿弥陀佛的大慈悲愿力,也能够一同受用此不生不灭的快乐。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身体是莲花化生,无生老病死之苦;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称性功德所现的世界,所以没有成住坏空之变。这个道理,即使圣人也有所不知,何况我们凡夫以世间的生灭之法去推断它进而怀疑它呢?

26、其余法门,小的则大根不须修,大的则小根不能修。只有这个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从上来说,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从下来说,五逆,十恶,造阿鼻地狱罪的人,也可以加入其中。假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想要即生了生脱死,便绝无希望了。然而,因为此法门如此广大,而其修法又极其简易,所以,如果不是前世有净土善根的人,便难确信无疑。不但凡夫不信,二乘都有怀疑。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菩萨,也还有怀疑。

唯独大乘深位菩萨,才能彻底承当,确信无疑。(确实是因为这个法门,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全体都是佛境界。只有佛与佛,才能明白底细,不是一般人智慧所能理解的。见文钞正编《龙舒净土文》序。)能于此法深生信心,即使是具足烦恼的凡夫,他的种性也已经超越二乘之上了。因为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能暗中与佛智相通,暗合道妙。想要讲清楚净土修法,如果不简略陈述诸法靠自力了脱生死的困难,此法靠佛力往生的容易,则学人不是疑法,便是疑自己。如果有一丝一毫的疑心,就会因疑成障,且不说不修习,就是修习也得不到根本的利益。由此说来,净土法门怎能不急急讲求这个“信”字,以期深入修行达到极点呢?

27、有人问:“阿弥陀佛,安居极乐世界。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一个世界中念佛的众生,也是无量无边。阿弥陀佛,为何可以用自己一身,一时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的一切念佛众生呢?”答:“你怎么能用凡夫的知见推测佛的境界?姑且用一个比喻来消除你的疑惑。一个月亮挂在天空上,地上所有的河川都会出现它的影子,月亮有何用心要那么做吗?天上虽只有一个月亮,然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都会映现一轮明月。甚至小到一勺一滴水中,也无不各现全月。而且江河之月,一人看它,则有一月对着这个人。百千万亿人,于百千万亿处看它,则无不各有一月对着每个人。若百千万亿人,各向东西南北行走,则月也于所行之处,总是跟着每个人,不管去什么地方,远近都是一样。若百千万亿人,安住不动,则月也安住不动,对着每个人。

但只有水清澈宁静月亮才会显现,水浑浊动荡就看不见了。月亮是没有什么取舍的,不出现的原因,是因为水浑浊奔腾,没有办法让它的影像出现罢了。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亮虽然不遗万物而自当照临,而它的影像却无法显现于水中。月亮是世间的色法,尚且有如此之妙,何况阿弥陀佛,烦恼和惑业都已灭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体量容纳周遍一切法界呢?所以,《华严经》说:“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无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佛实际上未曾起心动念,有来去相,而能使因缘成熟的众生,看见他来此接引以往西方。有这种疑惑的人,不是一,两个,因此说明大意,让大家产生正信。”

28、“事”“理”“性”“相”“空有”“因果”等这一些名相,一时弄不明白没有关系,只要肯学愚夫愚妇,老实念佛就行。必须致恭致敬,诚惶诚恐。久而久之,即可业消智现,障尽福高,以前的疑惑,彻底脱落。到那时,佛的有无,自己的有无,入佛的门径,彼岸的确据,这些问题何待问人?若不专心致志念佛,而于别人口里讨分晓,这就如同看《金刚经》,却不知实相,看《净土文》《西归直指》,却不生信心一样。因为业障在心,不能领会。如盲人看太阳,太阳固然在天空,可看须用眼睛,他看不见光明,因此,对他而言,看与未看是没有差别的。倘若眼睛恢复光明,则一眼就能看见太阳了。

念佛一法,就是复明的最切要法。想要见实相之相,应当竭诚修此法,必有大快于心的时候。想要亲见真我,非大彻大悟不可;想要证果,非断惑证真不可;想要圆证,非三惑全尽,二死永亡不可。若论真我之所在,则阁下的长劫轮回,及现今的违理质疑,都承真我之力而为之。因为背觉合尘,所以不得真实受用。譬如演若达多的头,衣服里的宝珠,从一开始就没有丢失,却妄生恐怖,妄受穷困罢了。

29、众生习气,各有所偏。愚者偏于平庸低劣,智者偏于高高在上。如果愚者安于平庸,不杂用心,专修净业,此生一定获得往生。这种“愚”是智者也赶不上的呀!如果智者不因为有知识就骄傲,还是修习这个凭借佛的慈力求生净土的法门,这就叫做大智。倘若自恃已见,藐视净土,就会从劫至劫,沉沦恶道,想要再赶上这个时候的愚夫,没有一点可能了。

那些深通性相宗教的人士,我确实也很爱慕他们,可不敢依从他们。为什么呢?因为就好像是井绳太短打不着沉井里的水,纸小不能包住大的东西一样。并非说一切人都须仿效我这样做。然而如果与我一样卑劣的人,又想要学大通家的行为,想要径直妙悟自心,掀翻我佛如来念佛的教诲,我恐怕此人大通家做不成,反而被老实念佛往生西方的愚夫愚妇所怜悯,这难道不是弄巧成拙,想腾空高升却反而掉入深渊了吗?一言以蔽之,就是自己要仔细观察自己的根基罢了。

30、当今之世,即使是已成正觉的古佛再示现,也决不会在敦伦尽分以及注重净土的法门以外,另外有所提倡。即使达摩大师出现于此时,也会教导大家修习这个依靠佛力的净土法门。时节因缘,实为根本。违背时节因缘,就如冬天穿葛衣,夏天穿皮衣,饿的时候饮水,渴的时候吃饭一样,不但不能益人,而且还会害人。

31、善导大师是弥陀的化身,特来示现专修净土。他担心修行人心志不定,被其余法门的老师接引走,就一一叙述,说假如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圣人以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甚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另外说殊胜妙法,他也都不肯接受。因为他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背自己的初愿。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这山看着那山高,没有一点定见,所以如此劝说,以死尽展转企慕的狂妄投机之心。

32、从前有一位大智律师,深通台教,戒律清净,行愿精纯,志向广大,唯独对于净土,不生信心和向往。后来因为大病一场,才知道过去不对。继后二十多年,手不释卷,专研净土,才知此法,利益超胜。于是,就敢在一切人前,称性发挥,没有一点恐惧和害怕了。

33、善于受益的人,无处不能获益。鸦鸣鹊噪,水流风动,无不指示我们的本有天真(禅宗所谓祖师西来大意)。何况我印光的文钞,文虽朴实,可所解说的都是佛祖现成的话,只不过取其意而随机变通来说,难道是我印光所杜撰的吗?我印光传言译语,只是为了让初机易于明白罢了。虽然是为了初机,然而我这样做,就是希望表明,即使修学到了极处的人,也不能舍此法门而另外修别的法门。

34、末世凡夫,想要证得圣果,不依靠净土法门,都是狂妄。参禅纵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地位,还是凡夫,不是圣人。我印光非常平庸,无学问,只死守念佛一法,不随经教,善知识,语言,文字所转。你若肯信,就从易下手,易成就的念佛法门上着力。

35、彻祖,省祖没有留下多少著作,也是他们的心愿罢了。他们道德的优劣,本来就不能用著作的多少来定。古今有示现于世间,言教不多,没有留下著作的法身大士也有很多很多,怎么可以在这个地方产生疑心呢?须知我们想要了生死,需要了解的东西实不在多,只要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就已经足够了。即使让你读尽大藏经,也只不过是为成就此事而已。

36、今为你寄《安士全书》一部,希望你在“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这一段的注释及阐述中,以及“万善先资”,“欲海回狂”,“西归直指”各书的问答辩惑处,详细研阅,才不致于自己把自己当做无根之人。如果认为人虽暂活几十年,一死便消灭,什么也没有了,持此观点者难道不是可怜到了极点吗?如果知道身死而神不灭,那么人的寿命,何止天长地久?如果肯修持,求生西方,则尽未来际作一切众生的大导师,难道这不是大丈夫吗?

37、凡有心者都能成佛,怎么可说盲聋喑哑之人不能往生?佛说的“八难”中有盲聋喑哑,只是说他们身体有残疾难以入道罢了。如果他们能够专精念佛,虽然是聋子不能听经及善知识开示,瞎子不能看经,但对于念佛究竟又有什么妨碍呢?喑者无声,哑巴不会说话,只要能心中默念,那么他们也可以现生亲得念佛三昧,临终直登九品,怎么可以说这些人不能往生?与其他人一样,这些人若不认真念佛,则不得往生;并非这些人虽念佛也不得往生。至于残废缺手缺脚的人,与这些盲聋喑哑的人情况相同。

“盲聋喑哑之人不能往生”的这种说法,是因为误会“往生论偈”所引起的。偈说:“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这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出生和聚会的世界,绝对不存在可以讥毁,厌嫌的名字。下面即列出讥嫌的对象数种,如女人,六根不具足的人以及声闻,缘觉二乘种性的人。所以《偈》中说的“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是指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女人,六根不完足的人及小乘人(西方虽有小乘人名字,但都属于发大乘心的人,绝无不发大心的声闻缘觉人),并非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修行的女人及六根不全的人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智慧的人误解为这些人不能生西方,这是大错特错啊!

38、从前西域戒贤论师,德高一世,道震四天竺国。因为前世业障的缘故,身患恶病。痛苦到了极点,不能忍受,想要自杀。正好遇见文殊,普贤,观世音三菩萨降临,对他说:“你在过去劫中,多次做国王,恼害众生,应当长久堕落恶道。因为今世你弘扬佛法,所以用这种人间的小苦,消灭长劫地狱的痛苦,你要忍受!”假使不明白宿世之因,人们就会说戒贤不是得道高僧。或者就会说这样的大修行人,尚且得这样的惨病,佛法有什么灵感与利益呢?倘若是造恶的人,现在得了福报,人们也会产生这样的邪见。不知其中都有前因后果,及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或者转现报轻报为后报重报等的缘故,种种情况,复杂不齐。

39、佛法大无不包,细无不纳。譬如一场大雨普润万物,花草树木欣欣向荣。“修身齐家,治国亲民”之道,在佛法中无不具足。古往今来,文章盖世一时,功业显赫,名震宇内的人,与那些至孝的仁人,千古受人景仰。可一般人仅仅知道他外在的事迹,而没有追究到他的根本。如果详细考察他的来龙去脉,那么就可以看出他的精神气节,都是由学佛培植起来的。其他的不必提起,暂且就说阐明发挥“圣人心法”的宋儒,尚且凭借佛法来作为楷模和规范,何况其他的人呢?只是宋儒气量狭小,想要后世人说“圣人心法”是他们自己的智慧所创造的,因此故意说一些辟佛的话,实际上是掩耳盗铃。自宋,元至明,没有不是这样的。试尽心考察,谁不取佛法以自益?至于讲静坐,讲参究,是佛法用功的发现处;临终预知时至,谈笑坐逝,是它末后的发现处。这样的各种言语,各种事迹,记载在理学传记中的,不一而足,难道学佛就给社会带来忧虑吗?

40、释迦世尊善于治疗众生身心等病,善于使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什么是心病?就是贪,瞋,痴。既有此病,则心不正,那么追逐妄情,违背天理的念头就会膨胀起来。此念既起,一定想要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杀,盗,淫等坏的念头,很快就会变成各种事实了。所谓由惑造业,由业招苦,经过微尘那么多劫,也没有了断的时期。如来怜悯众生,根据众生的病,为之下药。如来对众生说,贪瞋痴心,不是你的本心。你的本心,圆明净妙,如一块干净的明镜,完全没有一物在里面。有外物当前,没有不全部都映照出来的。物来不拒,物去不留,守我天真,不随物转。自心迷惑,追逐外境的人就叫做愚夫;远离尘垢,返回觉性,便进入圣流。

人们如果知道了这个道理,心病就会治愈了。心病治愈了,身病就无根了,即使外感寒热等症,也没有危险。心既正了,则身随之而正。因为既然没有贪,瞋,痴的情念,怎么还会做杀,盗,淫的坏事呢?人人都这样去做,则人类与万物,一视同仁,又怎么会有争地争城,互相残杀的事发生呢?因此古代聪明睿智的王臣,无不崇奉而护持佛法,因为它能治天下于未乱之时,保国家于未危之际,不知不觉,就在潜移默化中让天下太平了。

41、须知一句阿弥陀佛,只要坚持念下去,持之至极,成佛尚有余,难道还能说念弥陀经,念佛的人,便不能灭定业吗?佛法如钱,在人善不善于用。你有钱那么有什么事不能做呢?你能专修一法,有什么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岂区区持此咒,念此经,就只能得此功德而不能得其余功德?

三、勉具足信愿

导读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也会往生。因为虔诚念佛就能感佛,所以就引来弥陀的回应。如江海中的水,不可能总是没有一点动的样子,只要没有狂风巨浪,那么天上的明月,就能清清楚楚出现在水中了。凡是诵经,持咒,礼拜忏悔,救灾及济贫等种种慈善功德,都必须回向往生西方,切记不可以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这种想法,就没有往生西方的希望了。要知道,没有摆脱生死轮回之前,如果此世念佛修行,下世的福报就很大,倚仗福报,作威作福,造业也会更大,再次投胎,就难免会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去了。如果想要再得到人身,想要再遇到一生解脱轮回的净土法门,就难如登天了。

42、一定要发这样的心,临终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且莫说碌碌无为的平庸人身,下世不愿再接受,即使是成为天王身,或者是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普利众生的高僧身,也要视为毒药害虫罪恶的聚集处,也一定不要产生一念想要接受的心。如果能够这样坚决,那么自己的信愿行,才能感佛相应,佛的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了。

43、须知西方极乐世界,莫说凡夫不能到,即使小乘圣人也不能到,因为那个地方是大乘不可思议的境界。小乘圣人如果回心向大,那么他也能到。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相应,即使修其他一切殊胜的法门,并且也修持名念佛这个殊胜法门,也不能往生。因此信愿最为要紧。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是千佛出世也不会变更的铁案啊!能有如此信愿,保你往生西方有分。

44、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也会往生。为什么呢?因为虔诚念佛就能感佛,所以就引来弥陀的回应。如江海中的水,虽然未能完全平静,但只要没有狂风巨浪,那么天上的明月,就能清清楚楚显现在水中了。感应道交,如母子互相思念。那些专门看重自力,不依靠佛力的人,是因为不知道这个意义的缘故。

45、念佛人,只要能够真切念佛,自然可依靠佛的慈力,免除他的刀兵水火等各种灾难。即使前世业障牵累,有要下地狱的重报,也会转变为现生的轻报。即使偶然遭遇这些灾难,只要在平日有真切信愿,也一定会在这个时候蒙佛接引。如果现前已证入念佛三昧大定,则已经进入了圣流,自身如影子,刀兵水火,都不能奈何。即使现在遇到了灾难,实际上也没有痛苦。可茫茫世界,有几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46、凡是诵经,持咒,礼拜,忏悔,救灾及济贫等种种慈善功德,都必须回向往生西方,切记不可以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这种想法,就没有往生西方的希望了。要知道,没有摆脱生死轮回之前,你的福报越大,造业也会越大,再次投胎,就难免会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去了。如果想要再得到人身,想要再遇到一生解脱轮回的净土法门,就难如登天了。

佛陀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就是要人现在这一生就摆脱生死轮回的。如果去求来生人天福报,就是违背佛的教导。正如用一颗举世无价的宝珠,换取一根糖吃,难道不是太可惜了吗?

47、须知真心念佛,不求世间福报,世间福报却能自然得到(如长寿无病,家门请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这样一来,念佛心不专一,往生便难有把握了。

48、你要知道,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难。为什么呢?人一生中所造的罪业,不知有多少。别的罪有没有先暂且不说,就从小到大吃肉杀生的这个罪,实在多得不得了。所以一定要发大慈悲心,求生西方,等到见佛得道以后,再度脱这些众生,那么凭借佛的慈力,即可不用偿还此债了。如果求来生做人,就无大道心,即使修行的功夫好,你的功德也有限。因为这是以凡夫人我的心做出来的功德,所以不会有大功德。何况你从无量劫来,不知造了多少罪业,过去业障一出现,三途恶道,定规难逃,想再做人,千难万难。因此说求生西方,比求来生做人还容易。因为凭借佛力加被的缘故。前世恶业容易消除,即使未能消尽,因为佛力加被的缘故,也不致偿报。

49、须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这三种不可思议,如果没有信愿念佛的志诚心,就没有办法显现。有志诚求生西方的心,则这三种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就能显现。如乘大火轮,又遇顺风,不离当念,即生西方。

50《无量寿经》说“乃至十念,咸皆摄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这句话是针对已听闻到净土法门,平时修持净土法门的人说的,并非是针对尚未听闻到净土法门的临终之人说的。因为他既有五逆的极重罪,又加上邪见深重,诽谤正法,说佛所说的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及念佛往生的法门,都是骗取愚夫愚妇信教的,实际上没有那么一回事。因为有这样极大的罪障,即使平时或有一念,十念的善根,但是因为没有极惭愧,极信仰的心,所以不能往生。

《观经》下下品,是就临终阿鼻地狱已经出现时说的。经中虽未有“诽谤正法”这四个字,可既然是五逆十恶之人,具有各种不善,则一定不可能不诽谤正法。如果绝对没有谤法之事,怎么会去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呢?常常有人认为《观经》中五逆恶人临终恶相现前,念佛得生西方,没有说到谤法,《无量寿经》说了谤法不能往生,二者似乎有矛盾。但是既然不谤法,怎么又会去做犯这三种大逆不道的罪行呢?因此要知道“四十八愿”,是针对平时来说的;而《观经》下下品,是针对那些已见地狱恐怖痛苦之相的人说的。

这些人的恐怖,无法用言语表达,一听到佛的名字,哀求救护,再也没有其他想法,只有求佛救度的念头了。虽然是刚刚听闻到净土法门,刚刚念佛,可已经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了。因此虽然只有十念,或者只有一念,也能够蒙佛慈力,接引往生。四十八愿,是就平时说的;《观经》下下品,是就临终时说的,因为具体时间,具体情况不同,故对“五逆十恶,诽谤正法”者是否可以往生的说法有异。如果有人认为二本经对于弥陀接受五逆罪人的说法有冲突,这是死抠字眼,完全错解了。

51、下品下生之人在莲花中要呆十二大劫才能花开见佛,这是因为他在生罪业重而善根浅的缘故,所以他的莲花最晚才开。然而此人在花中的快乐,胜过在三禅天的快乐(世间之乐,三禅最为第一)。

52佛看一切众生,确实把他们都当成是自己的子女。对于善良孝顺的,固然能够慈悲教育,对于恶劣忤逆的,也会加倍怜愍。子女如果能够回心思念父母,父母必然垂慈摄受。再说众生的心性,与佛无二,只是因为迷背的缘故,起惑造业,遮住了本心,不能显露出来。如果能够一念回光返照,那就直同云开月现。原来真性本来就不曾丢失,月亮原本就已存在,因此历劫的情尘,一念即可使之顿断。又好像千年的暗室,一灯即可使之光明。

12345下一页
喜欢 (1)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佛教名词 更多...
赞助 留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