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入门知识

善知识具备的八种德相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学佛的人,要想趣入正法,解脱烦恼证得无上菩提,首先就得亲近善知识。古德说:

  总摄一切授首,不舍离善知识。

  学佛的人,亲近善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末法时代,相似善知识,到处都有,如果不明了善知识应具有的德相,便去亲近善知识,对行者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所以,学者寻求善知识时,在未亲近和依止之前,可以尽量观察其有德无德。

  关于德相,在经论中有不同的说法,通常所说圆满的善知识,必须具足八种德相。《瑜伽师地论》二十五卷说:“云何名善友性?谓八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何等为八?谓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

 

  第一 安住禁戒

所谓安住禁戒,是说善知识必然持戒清净。不是说,我有一点戒律,那还不行。安住禁戒,就是能够守护别解脱律仪。身语意三业在戒律上没有亏损,持戒清净。因为,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上)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

  戒的内涵是调伏烦恼。作为师长,要调伏弟子,首先自己必须能够调伏,自己都没有调伏而去调伏他人是不可能的事情。如《华严经》说:“如佛所说,自不持戒令他持戒,自未调伏令他调伏,无有是处。”

  末法时期,以戒为师。这不光是佛陀提出的要求,祖师也是这么要求的。虚云老和尚说:他一生就讲了一个字,就是“戒”,没有讲其它任何法。

  若是有智慧,也有慈悲,但是善知识自己三门不清净,持戒不清净,慢慢地就会把弟子带坏,故不能依止。

 

  第二 具足多闻

  具足多闻,是说这个善知识对佛教的经典,佛法的道理非常通达,可以讲述很多正确的知见。虽然这个善知识不一定能把经典背下来,但他能把经典里面的正确知见讲出来,符合佛意。

  经论中解释:“云何名为具足多闻?谓若有法宣说开示,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独一圆满,清白梵行,于如是类众多妙法能善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如是名为具足多闻。”

  多闻,就是对很多的佛法都能够通达,能够受持。因为要教别人,跟单单自修不一样,自修只要摸清楚修行的路就可以了,要想教别人的话,就要广泛地了解所教的对象,要博通三藏,对佛道次第的总相、别相要有清楚的把握,那时候才能帮助别人。

 

  第三 能有所证

  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能有所证?谓能证得胜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厌逆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有过患想、断想、离想、灭想、死想、不净想、青瘀想、脓烂想、破坏想、胖胀想、啖食想、血涂想、离散想、骨锁想、观察空想,复能证得最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最后非想非非想处,又能证得慈悲喜舍,或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或神境通,或宿住通,或天耳通,或死生通,或心差别通,或阿罗汉,具八解脱静虑等定,有大堪能,具大势力,能善为他现三神变教授教诫。三神变者:一、神力神变,二、记说神变,三、教导神变。如是名为能有所 证。”

  简单说来,能有所证就是在佛法上,特别是在禅定、智慧上面,要有一定的证量,这样才能引导别人深入。若是不精通佛理,没有修证,没有智慧,就不能帮助众生获得解脱。

 

  第四 性多哀愍

  性多哀愍,就是身心寂静,常起慈心摄化一切众生,对众生常常起悲悯心。有悲悯心才会去帮助众生、救度众生。

  佛在世的时候,有个鸽子躲进佛的影子里。一位尊者就问佛,为什么鸽子在我的影子里它会发抖,为什么在佛陀您的影子里它就感到安全,不发抖。佛陀说,这就是慈悲的摄受力。

  善知识对于一切众生都能平等给予哀愍,希望所有的众生皆能走向解脱之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不会说这个人不能成佛,或这个人如何如何,他对谁都有一种慈悲心,这种慈悲心是油然而生的。若是只精通佛理,有一点智慧与修证,却没有无伪的慈悲心,是不能依止的。

 

  第五 心无厌倦

  心无厌倦,就是对弟子们的教导不怕麻烦,不辞辛苦,能够善于引导、鼓励,宣说正法,内心里面从来都没有舍弃过弟子,没有厌倦。教导精勤修持佛法,令众生永不退转。

  一般人,学修佛法也好,做事做人也好,常常会犯厌倦的毛病。如果我们做一做就觉得辛苦了,不想做了,学一学就不想学了,修一修就不想修了,这就是厌倦。做为善知识要教导弟子,对弟子的法身慧命负责任,就不能有厌倦心。

 

  第六 善能堪忍

  修习诸忍辱行而成就无生法忍力。只有善能堪忍,才能做到瞋不报瞋、打不报打、骂不报骂。人家骂你,你不还口,人家打你,你也不还手。《梵网经》里面讲难忍能忍,也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种种苦难事、麻烦事,都能够想到是自己的业力所感,不去责怪别人,只有这样才能度众生。

  善能堪忍,是一种自在,明白对境之所在。因为要度六道有情,豺狼虎豹等等都要度,那些暴恶的有情要把你吃掉时,你不仅不恨它,还想着要度它,这才是菩提心的体现。

 

  第七 无有怖畏

  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无有怖畏?谓处大众说正法时,心无怯劣,声无战掉,辩无误失,终不由彼怯惧因缘,为诸怖畏之所逼切,腋不流汗,身毛不竖,如是名为无有怖畏。”

  无有怖畏是指随其大众问难,悉能酬答,无所畏惧。宣说正法的时候内心没有怯劣,因为这是为了弘法,弘法为家务,利生是事业。

  善知识于四威仪中无有缺犯,令人敬仰。在大众面前,对于大众所不了解的事,能够无畏的宣讲。因为,他了解佛法的真相,尝到了佛法的喜悦。善知识宣说正法,不是照本宣科,是自己的体验,所以,他能无畏地作狮子吼,有大势力。

 

  第八 语具圆满

  在精进修行学佛的过程中,智慧自然也在不断地深入进步,具足善巧方便。

  善知识以无碍智,善知一切诸法要义。以智慧辩才广为众生宣扬如来妙法。说法辩才无碍,相续不断。善巧方便,随机说法,令众皆得通解。说法令众如法修行,随顺无违修诸胜行。

  善巧辩才,能够令世人发心向学,趋入佛乘,这样的善知识可遇不可求。

  善知识宣达佛法,在语言上有善巧的辩才,能够巧妙地将佛法的道理宣说出来。

  以上八个方面,是《瑜伽师地论》论述的具足善知识的八种德相。对一个善知识的抉择,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持戒清净,一个是具足正知见,这两点是我们修行的保证。持戒清净是修行的基础,知见清净是引导我们前往正确方向的依靠。

 

  善友八性

  云何名善友性?

  谓八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何等为八?谓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
 

  云何名为安住禁戒?

  谓安住禁戒,善能守护别解律仪,如前广说。乐沙门性,乐婆罗门性。为自调伏,为自寂静,为自涅槃,修行正行,如是名为安住禁戒。

 

  云何名为具足多闻?

  谓若有法宣说开示,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独一圆满,清白梵行。于如是类众多妙法,能善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如是名为具足多闻。

 

  云何名为能有所证?

  谓能证得胜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厌逆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有过患想,断想,离想,灭想,死想,不净想,青瘀想,脓烂想,破坏想,膀胀想,啖食想,血涂想,离散想,骨锁想,观察空想。复能证得最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最后非想非非想处。又能证得慈悲喜舍,或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或神境通,或宿住通,或天耳通,或死生通,或心差别通。或阿罗汉,具八解脱静虑等定。有大堪能,具大势力。能善为他现三神变,教授教诫。三神变者,一神力神变,二记说神变,三教导神变。如是名为能有所证。

 

  云何名为为性哀愍?

  谓于他所常起悲怜,乐与其义,乐与其利,乐与其乐,乐与猗触,乐与安隐,如是名为为性哀愍。

 

  云何名为心无厌倦?

  谓善能示现,善能教导,善能赞励,善能庆慰。处于四众宣说正法,不辞劳倦。翘勤无堕,起发圆满。为性好乐,发勤精进,如是名为心无厌倦。

 

  云何名为善能堪忍?

  谓骂不报骂,嗔不报嗔,打不报打,弄不报弄,堪耐椎杵,于诸逼迫、缚录、禁闭、捶打、毁辱、迫胁、斫截,众苦事中,自推己过,以业异熟,为所依趣。终不于他,发生愤恚,亦不怀恨,随眠不舍。如是虽遭轻陵毁辱,而其本性,都无变改。唯常于彼,思为义利。又能堪忍寒热饥渴蚊虻,风日蛇蝎恶触。他所干犯碜毒语言,身内所生猛利坚劲,辛楚切心夺命苦受,为性堪忍能有容纳,如是名为善能堪忍。

 

  云何名为无有怖畏?

  谓处大众说正法时,心无怯劣,声无战掉,辩无误失。终不由彼怯惧因缘,为诸怖畏之所逼切。腋不流汗,身毛不竖,如是名为无有怖畏。

 

  云何名为语具圆满?

  谓彼成就最上首语,极美妙语,甚显了语,易悟解语,乐欲闻语,无违逆语,无所依语,无边际语,如是名为语具圆满,言词巧妙。

  成就如是八种因缘,善能谏举,善作忆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诫,善说正法。

  ——摘自《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

  (来源:弘化社)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