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藏传佛教

《修心七要》略释(十二)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甲七、(修心之学处):

修心的学处和修心的誓言有什么差别呢?

修心的誓言,是从否定角度而言的——如果违背誓言,就会影响修行,所以不能不计后果地一意孤行;修心的学处,是讲修行人应当遵守的规则。如果能够达到此要点的要求,我们的菩提心就只会增长而不会退失。

诸瑜伽摄一

第一,“诸瑜伽摄一”。

所有行为,包括日常生活当中的吃饭、穿衣等等,都要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利他心。

大乘阿毗达摩》讲过,吃饭本身是不善不恶的无记业,但根据吃饭者的发心、动机的不同,吃饭也可以随之而变成善、恶、无记三种业。

譬如,吃饭的时候,假如一门心思想着吃饱以后去帮助别人、放生或者是打坐,那吃饭就成了善法;如果吃饭的时候,怀着吃饱之后要去杀生、偷盗、欺骗等等的发心,则吃饭就变成了恶业;假使没有什么特殊的想法,只是为了吃饱饭,就是不善不恶的无记业。

我们在吃饭、穿衣等等的时候,虽然不能牵强附会地标榜自己是为了众生而吃饭、穿衣,但可以这样想——我现在吃饭、穿衣是为了生存,而我生存的目的,是为了修持大乘佛法。在修法过程中,无论修的善法大还是小,我都要一心一意地回向给众生;另外,我下定决心从现在起,要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要走成佛之路。在这样的动机下吃饭,也可以变成积累资粮的方法,变成菩萨的高尚行为,故而要养成这样的习惯。

尤其在做比较重大的选择之际,更是要观察自己的动机。如果缺乏了利他心,抱着自私自利之心,则即使做的是善法,也应该放弃。

在利他心的基础上做的任何一件事,都会给众生带来利乐,如果因为种种原因一时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那也没有问题,因为我们的动机是纯良的。当然,在利他心的出发点上做出来的事,也不一定都会成功。

大家回想一下,从小到大这么多年,我们吃了多少饭、穿了多少衣,但无论吃的是珍馐美味还是残羹剩饭,穿的是绫罗绸缎还是粗布烂衫,从修行、解脱的角度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那是多么可惜的事啊!明明只需稍一转念,我们就可以将其转化为解脱之因的。所以,从现在起,我们一定要按照大乘佛法的要求去做,珍惜每一个当下,让下半辈子的所有行为都变得有意义。

如果始终保持不离利他心,就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这样菩提心也不容易忘失。

遇违缘修一

第二,“遇违缘修一”,对治自己的邪见、违缘等等,需要修一个发心。

本身违缘和邪见是各种各样的,关于菩提心学处的违缘和邪见,我们修行的时候也可能会遇到。比如说,在没有修行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比较顺利,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一开始修菩提心,就感觉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生病、破财,家庭、工作、学习等等也不顺利,还要受到其它人的欺负,或是被非人伤害等等——发生这些事情的时候,就有一个比较容易产生的邪见。有些人会认为:这么多违缘的出现,就是在提醒我不应该修行,本来按理说,在修菩提心、作善事之后,应该更顺利、更如意,但我却出了这些问题,看来菩提心修了不但没有什么好处,反而有负作用。

产生这些邪见的原因,主要是没有闻思,没有深入了解因果的前后关系。《俱舍论》第四品是专门讲因果的,如果学了其中的因果道理,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了。

汉地居士中少数人有这种情况,藏地的农牧民因为信佛程度比较高,一般不会有很明显的邪见,但从有些人的言语中,也会流露出类似的意思。

我们不能认为,一学佛以后,所有的痛苦、所有的不顺利都解决了。即使从小乘的角度来说,阿罗汉已经达到最高境界了,都会有违缘,都要承受因果报应,其它人就更不用说了。

出现这样的邪见时,该怎么办呢?此处说,应该用一个修法来对治——除了我以外,世上还有很多人也有同样的邪见,这是非常不好的念头,是阻碍修持大乘佛法的严重违缘。但愿能以我的这个邪见,来代替所有其它人的邪见,所有众生因此邪见而将承受的恶报,也由我来承担,但愿一切众生都离开这样的邪见;另外一个,就是对有此邪见的众生修慈悲心,然后修自他相换的方法。

其实,小乘《俱舍论》里面也讲过,有三种人最容易遇到违缘:

第一种,是加行道[1]四位中的第三位——忍位,因为从此以后不会堕三恶趣,故而所有曾经造过的堕恶趣的罪业都会前来作障。

第二种,是修四禅八定即将超越欲界,获得色界第一禅的时候,所有属于欲界的烦恼都会齐心合力地百般加以阻挠。因为因果是不虚的,如果不还报就离开欲界,欲界的因果就没有机会成熟了,就像一个人离开某地之前,必须要还清债务一样,那个时候,所有没有清净的罪业统统会出来阻碍,一定要让他受到报应。

同样,在超越色界、无色界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第三种,在即将证悟阿罗汉果位,超越三界六道的时候,以前没有断除的细微烦恼也会前来作障。

除了以上三种人以外,修行愈精进的人,就愈有障碍,因为有些魔鬼、非人不希望众生摆脱魔障而获得解脱。如果这些众生本来就很散乱,根本不修行,这样的结果只会在轮回中受苦,根本不可能成就,所以魔鬼、非人等也不会瞎操心,来制造什么违缘;但是,对修行非常精进的人,魔鬼就会无事生非、从中作梗;

另外,修持大乘佛法——发菩提心、修空性的人即使今生遭遇极小的违缘和痛苦,比如头痛、被人欺负等等,也会重罪轻报,从而遣除来世堕地狱等很大的痛苦,所以,修行精进的人违缘比较多,但这些违缘都可以转为道用。

初后行二事

第三,“初后行二事”,每天早上和晚上,要分别做两件事。

早晨起来的时候,就立刻发心,今天我一定要发菩提心,绝不离开菩提心,这也是前面讲的五力当中的引发力。

当然,在白天作任何事情的时候,也要随时观察自己有没有离开菩提心。

下午或者晚上睡觉之前,要观察自己一天当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菩提心的事情。如果有的话,就要忏悔并发誓以后绝不再做;如果没有做过违背菩提心的事情,而且一天当中基本上没有离开菩提心的话,那就要随喜自己的功德,并发心以后一定要继续坚持。

二境皆应忍

第四,“二境皆应忍”,就是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幸福和困难两种对境。

从世俗的角度来说,健康、长寿、发财、 有名等等,就是所谓的幸福。

如何将幸福转为道用呢?最关键的,是不能有傲慢心,要知道这些都是如幻如梦的,就像做了一场美梦一样。如果有利他心,就可以在如幻如梦的世界里,如幻如梦地利益众生。

比如说,如果有钱的话,可以拿来放生、布施;如果有权力、有名声,就利用权力与名声去利益众生,解决其它生命的痛苦等等。

一旦遇到一些困难、打击、失败等等,也不要伤心绝望乃至精神崩溃。更不能退失菩提心,即使再困难,都要以菩提心为动力和安慰,要勇敢地行持利益众生的事业。

我们的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像其它净土,除了证悟大乘一地以上的菩萨以外,所有凡夫的人生都既有巅峰也有低谷,既有快乐也有痛苦。如果在顺境和逆境中,都同样能得失两忘、宠辱不惊,我们的修行就永远不会退失。

这些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却很难做到。万事胜意、一帆风顺的时候,大家也许会有修一修菩提心的兴趣,一旦遇到一些外在或内在的困境,就没有任何修法的动力了,这样下去,我们的修行就永远不会有进步。

在动乱年代的艰难困苦中,藏地很多修行人却获得了异乎寻常的进步。很多修行人感慨道:如果没有当时那种艰苦卓绝的环境,我的修行可能不会有今天的进步。由此看来,苦难的确是一笔财富啊!

当然,在任何境遇前都能做到如如不动的人,必须要有很好的闻思修基础,否则,像我们这样的凡夫,就会时而趾高气扬,时而垂头丧气,一辈子都在患得患失的心态中过活,这样修行又怎么会有进步呢?

舍命护二事

第五,“舍命护二事”,要拼命地护持两件事。

哪两件事呢?就是一般的誓言和与修心法门特有的誓言。一般的誓言,就是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以及密宗三昧耶戒等等;修法特有的誓言,就是第六个要点里讲的誓言。即使遇到命难,也要遵守、护持这些戒律

前面也讲过,大乘修行人绝不能以修大乘法门为借口而忽视这些细节。

在因果取舍上,无论是大乘修行人,还是密宗修行人,都一定要如理如法。如果没有遵守这些戒律,来世的幸福与解脱都会化为泡影。

当学三种难

第六,“当学三种难”,要学三个难点。

三个难点是什么呢?第一,自己已经有烦恼或正在生起烦恼的时候,我们不容易发现。相对而言,嗔恨心等比较粗大的烦恼还比较容易观察到,但贪心、傲慢心、自私心等等就隐藏得比较深了;第二,烦恼产生以后,很难驾驭与控制。从无始以来,这些烦恼在我们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了,想彻底断除,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第三,即使烦恼暂时控制下来了,但却不容易完全剪断、彻底停止。

比如说,当我们心里有了嗔恨心之后,即使能马上发现并知晓它的过失,然后通过修法把它控制下来,并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生气,但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从根本上断除嗔恨心,以后机缘成熟的时候,它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所以,断除烦恼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对治第一个难点,就要随时严密监视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在想什么;对治第二个难点,就只有修法。如果有贪心,则修不净观、白骨观等修法;如果有嗔恨心,就要修慈悲心等等。当然,如果能修空性,那是最好的;对治第三个难点,就是要长期修法,经过长年累月的努力,最后烦恼还是可以断除。当我们是凡夫的时候,烦恼的力量就显得很强大,在无我智慧增强之后,烦恼也就不堪一击了。最后的胜利,终将属于无我智慧。

取三主要因

第七,“取三主要因”,要寻找三个主要的因素或条件。

三个主要条件是什么呢?首先,必须找到一个标准的大乘善知识。如果没有善知识,我们只会懂得一些生存的知识,要超越轮回、了脱生死世间的学校没有这样的教育,一般的父母也不会有这方面的言传身教,我们自己更不会主动去追寻探究,所以,首先必须要找一个善知识。

善知识的标准,以前也讲过很多次,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等宝典里面,都讲了很多大乘善知识的标准,并且引用在《普贤上师言教》当中了。但是,经书里面也讲过,要达到所有的标准,那是很难的。特别是在末法时代,具备所有条件的上师就更是凤毛麟角、万里挑一。所以,尽管从严格的要求来说,善知识应该具备所有的条件,但是,因为如今是末法时代,要具备所有的条件几乎不可能,我们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但作为善知识,最低限度也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标准:第一,从慈悲方面而言,必须要有不造作的菩提心;第二,从智慧方面来讲,就是能给我们指出一条准确无误的解脱道。

善知识的取舍、观察特别重要,这也是目前汉地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但因为以前已经讲过多次,所以此处不再重复。

第二个条件,要有一颗虔诚的心。

就像种庄稼一样,在肥沃、松软的田地里播种,庄稼才能茁壮成长,但假使在柏油路、水泥路上播种,会不会长出庄稼呢?不可能。同样是种子,同样具备长出庄稼的能力,但播撒的地方找错了,还是不能长出庄稼。

同样,即便是遇到了像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师那样的善知识,但心里根本没有修行、解脱等等的概念,天天想的都是吃喝玩乐、功名利禄,那也没有用。

据经书记载,连释迦牟尼佛身边,也有惨堕地狱、旁生道的弟子。其原因,并不是释迦牟尼佛只选了一些根机上乘的人作为传法对象,其它根机不好的就撇至一旁而没有传法。释迦牟尼佛对身边的弟子传了同样的法,但因为这些人的心还没有达到法器的要求,这种人遇到再好的善知识,也根本没有用。

如果没有修行的观念,该怎么办呢?通过修行来改变,所有的有为法,都可以改变,以前不是修行人,以后可以变成修行人。

第三个,就是修行所需要的生活条件。

这里所指的生活条件,是不堕两边的中庸之道。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处处都强调中观。中观不仅适用于空性的见解,甚至行为也要持中间的观点。

比如说,没有吃、没有喝,连最起码的生活条件都不具备,我们能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修行呢?虽然米拉日巴尊者等不可思议的成就者们觉得无所谓,但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是没有办法的。

比如说,即使有一位像佛陀一样伟大的善知识在山上,但周围没有任何生存条件,那我们最多也只能在那个地方呆两三天,两三天以后,就不得不回来,所以还是要有一些基本的生存条件。

反之,如果生活条件太优越、太奢侈,也会影响修行。

另外,佛经里说:对早期修行人来说,财产太多就是修大乘佛法的一个违缘。

当然,如果对这些财产没有任何执着,并能把财产用来利益众生的话,则没有问题,但一般修行不到位的凡夫不太可能没有执着,所以,钱财对修行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如果还有执着的话,那就是钱财愈多,牵挂愈多,这就更是修行的阻碍了。

另外,说话太多,也是修行的一个违缘。首先,话说得太多,就没有修行的时间;其次,话说得太多,则说每一句话的时候,都需要思维,思维好以后,才能说出话来,这样会使心里的念头层出不穷,心就不容易静下来。

然后,与人之间来往太多,人际关系过于复杂,也是修大乘佛法的一个违缘。

言归正传,如果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具备,也没有什么要牵挂的处理不完的事务,那就要自我随喜,因为这些条件都是自己以前的善业功德所感的。同时也要发愿:但愿一切众生也能具备这三个条件;如果自己不具备这三个条件,就要勇敢地发心:但愿以我不具备这些条件的痛苦或困难,能代替一切众生的此等困难,使一切众生都能具备这三个顺缘,然后一心一意地对不具备这三个条件的众生修慈悲心。

修三无失坏

第八,“修三无失坏”,经常都要修学三个不退失。

三个不退失是什么呢?第一,大乘佛法关于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方面大大小小的所有功德,都来自于善知识。如果我们没有善知识,会连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的定义都不懂,就更谈不上修持了,所以,我们不能退失对善知识的信心,一旦退失了信心,功德的来源也就间断了。

第二,菩提心修法是大乘佛法的精华,抛开菩提心,大乘佛法就空空如也了,所以,我们不能退失修菩提心的兴趣与精进心。

第三,不能失去护持大、小乘戒律的决心。无论是在家人、出家人的别解脱戒,还是大乘的菩萨戒,以及密宗的密乘戒,都应严格护持。



[1] 加行道:此处是指小乘的加行道。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