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妙法莲华经文章

《法华经》是怎样的一部经?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法华经》是怎样一部经?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之一,也是中国天台宗依持的主要经典。“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即“莲花”,“莲华经”是比喻经典的洁白美丽。此经原二十七品,后增为二十八品,有多种汉译本,最为流行的是鸠摩罗什译的八卷本。异译本有西晋竺法护译的《正法华经》十卷,隋阁那崛多和达摩笈多译的《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

  《法华经》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利用譬喻,以浅显切近的事物来帮助信众了解深奥玄妙的佛法义理。所谓“法华七喻”,依次为“火宅喻”、“穷子喻”、“药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医子喻”,以“开权显实”的方式阐明大乘法门的一些重要观点。以下简单介绍一下其中比较著名的“火宅喻”和“化城喻”。

  第三《譬喻品》中,有一长者资财无量,宅居广大仅有一门,堂阁坏朽梁柱倾危,周匝俱时欲燃火起,而长者诸子于此宅内,火来逼身心不厌患,乐著游戏无意求出。这时长者心存哀悯,欲令诸子得免斯祸,遂设方便诱彼出离,告诉诸子:“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诸子闻说竞共驰走争出火宅。长者遂各赐诸子一高广大车,以珍奇杂宝严饰之。此喻以“大长者”比喻佛世尊,“火宅”比喻三界苦海,“诸子”比喻世间一切碌碌众生,“羊车”、“鹿车”、“牛车”比喻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高广大车”比喻大乘佛教。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如来善以大方便力救拔众生脱离苦海,“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实际是本经所表达的“会三乘方便,人于一乘真实”的核心思想。

  第七《化城喻品》讲述了一个与此类似的故事。“化城”意谓变化出来的城邑。这个故事的梗概是,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过险难恶道怖畏之处至珍宝处。人众半路懈退,导师以方便力,于险道中化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于是疲极之众心大欢喜,遂入化城,生已度想、安隐想。这时导师知众人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于是率领大众继续前进。此喻的意义在于“开权显实”,说明小乘只是方便假设的化城,而不是最终目的地,真正要到的地方是菩萨乘佛乘。

  《法华经》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还有第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佛为无尽意菩萨解说了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因缘、称名作用和三十二应普门示现救度众生的功德。

  《法华经》的思想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主张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就是“开、示、悟、人”佛之知见,教化众生,使之具佛之知见而成佛。二、以“久远实成”的释迦佛将大乘佛教佛身论形象化。按照大乘佛教的理论,创立佛教的释迦牟尼佛属于应身或化身佛。《法华经》中虽没有法身、报身、应身和佛性等概念,但此经诸品,特别是从卷五《从地涌出品》之后,在对释迦牟尼佛的描述中已经赋予释迦佛以报身兼有法身的意义。三、提出了“诸法实相”、“十如”等概念,成为后来中国佛教,特别是天台宗用来构建教义体系的重要观念。所谓诸法实相就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真理,在《法华经》看来就是“一佛乘”、“佛之知见”、“诸法寂灭相”、“大乘空义”等。四、宣传了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信仰,使观世音菩萨成为在中国最深入人心的菩萨形象。

  《法华经》是佛教中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被称为“经中之王”。其内容丰富,意蕴深刻,文采似《庄子》,故受到人们的喜爱,不少僧人将念诵此经作为一项重要的修行活动。历代的注疏本极多,最著名的有智顗所作的《法华文句》和《法华玄义》,与《摩诃止观》同称“天台三大部”。隋代时,智顗依据此经而创立了天台宗;13世纪,日本的日莲又依据此经创立了日莲宗。此经还被译为藏文、日文、法文、英文等多种版本。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