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华严经

华严经真空观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华严经真空观

  华严经真空观

  第一章  华严胜会

  此章是《行愿品》第五、六、七部分。原经前面的第一到第四部分,主要是研习此经的先哲讨论教起因缘、教门权实等问题,属于总体性理论。此简释本以原经的修持实证为主,故未涉及前面的四部分,直接从阿难尊 者昔门亲自闻佛说法开始。

  (一)菩萨五千向佛聚会(行愿品第五)

  如是我闻(阿难自称)一时佛在宝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与菩萨摩诃萨五千人俱。普贤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按普贤菩萨行愿所生,则有下列152位菩萨)

  十类胜智菩萨,十类幢菩萨,十类光菩萨,十类藏菩萨,十 一类眼菩萨。

  十类冠菩萨,十类髻菩萨,十类焰光菩萨,十类聚菩萨,十类声菩萨,十类出生菩萨,十类吉祥菩萨,十类自在王菩萨,十类音菩萨,十一类觉菩萨。

  (以上总共菩萨位数是51+101=152。其中51位菩萨是总表五位,101菩萨则别表十地。普贤与文殊为总称,152则为别名。圣人无名,为物强名,名虽千差,德行则一。德行皆俱,不可备举;随宜标名,具有深义。)?

  简释

  如是一部经典为昔日阿难尊者亲自闻佛所说。真不违俗,名之为《如》:俗顺于真,称之为《是》。《如》即《真空》,《是》即《妙有》。《一时》意谓说法时多,不能别举;一言略周,故称一时。佛有三身,即法身佛名为毘卢遮那佛,居于寂光土;报身佛名为卢舍那佛,居于实报土;应身佛名为释迦牟尼佛居于方便土。此经所称之佛为毘卢遮那佛,是以净土寂光徧照一切处。室罗筏城为中印度古代仙人修道处。逝多林给孤独园是精舍之园名,给孤独者救济所用之基地。大庄严楼阁意谓:所证法界,体无不周,故称为大;德无不备,名为庄严;依体起用,二智重成,故名楼阁。?

  菩萨意谓菩提萨埵:菩提为所求佛果,萨埵为所化众生;就悲智所缘之境,从境立名故称菩萨。摩诃萨意谓四大:愿大求菩提,行大利众生, 时大阿僧祇,德大功无量。

  五千人源于五方,各有十位,共10×5=50位;每位各有十度共10×50=500度;每度各摄十人,共10×500=5000人。如是修因,证入果海。?

  普贤与文殊二大圣为佛之助化者,故居上首。普贤意谓:体性周徧名为普,随缘成德名为贤;德周法界为普,至顺调善为贤。文殊师利意谓妙德:文殊为妙,师利为德;因主于般若,了了见性,故称妙德;凡所施为, 无不吉祥。

  如是等上首菩萨摩诃萨,一切皆从普贤菩萨行愿所生:(1)所行无碍,普遍一切诸佛刹故;(2)现身无量,亲近一切诸如来故;(3)离诸盖障,如净月轮,普现一切诸佛神变故;(4)得现觉智,悉见诸佛所现自在神通境故;(5)得无量明,照—切佛大法教海智慧光故;(6)具无碍解,以洁净辩,于无量劫,说佛功德无穷尽故;(7)住最胜智,犹若虚空,所行清净无染着故;(8)无所依止,随诸众生心之所乐,现色身故;(9)离诸翳障,了知众生、我、人、寿者,皆非所有故;(10)智慧普遍,犹如虚空、依大光网、照法界故。??

  简释

  (1)与(2)合释:徧一切诸佛刹,即知所行无碍;近一切诸如来,始知诸佛无量。(3)与(4)合释:离却所有障盖,净月轮光照徧;现觉十眼圆明,始见诸佛大用。(5)与(6)合释:照彻佛法大海,始得无量光明;说佛功德无量,具四无碍辩才。(7)与(8)合释:所行清净无染,胜智犹如虚空。(9)与(10)合释:了知众生本空,方离诸翳 业障;光網普照法界,始悟智周如空。

  复与五百声闻众俱,其诸声闻有威德:(1)悉觉真谛,皆证实际;(2)深入法性,永出诸海;(3)依于如来,虚空境界;(4)离结解缚,不着依处;(5)其心寂静,犹如虚空;(6)于诸佛所,永断疑惑;(7)于佛智海,深信趣入。

  简释

  依声悟道,故称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是真正声闻。(1)于真四谛,悉皆了觉;正性离尘,皆证实际。(2)所学已穷,深入法性;由阙大悲,出自有海。(3)依佛功德,是谓如空;一切诸法,无生无灭。(4)舍分断因,离结解缚;凡所约束,悉皆断离。(5)舍种子识,无有依处;心善解脱,寂如虚空。(6)心定于一,恒居佛性;慧善解脱, 永断疑惑。(7)明非定性,皆可迴心;于佛大智,以信得入。

  复与无量诸世主俱,(1)已曾供养无量诸佛。(2)常勤利乐一切众生,与诸众生为不请友。常勤守护无归向者,不舍世间殊胜智。(3)(此智)从诸佛教境界而生,护持如来所有正法。(4)起大誓愿,不断佛种。(5)从行、愿、力,生如来家。(6)专求如来一切智智 。

  简释

  无量意谓:无量色类,一一各有无量眷属。

  (1)无量世主曾经供养无量诸佛。

  (2)无缘普应,故不待请;愿悲深切,护念初心,遍救无归。不舍世间,意谓悲心常在人间;入殊胜智,意谓不滞空有,又具空观,名为方便 智。依空涉有,名殊行胜;度而无度,故常不舍;亦无爱见,处而无厌。

  (3)此智名为根本智,依如来教,从真境界(真空态)而生,但生而无生。後来智是从佛教兼事境而生。二智即生,则生菩萨。护持如来正法,意谓:如有邪徒扰乱正法,则立身护持,此谓权智。心冥至理,理法周全,就是实智。修理趣果,在护行果,则通权实。护即守护,持谓任持。离佛 大智,则无正法;故说护持如来正法。

  (4)修持行者应起大誓愿,不断佛种。应将佛学种子栽于众生心田,愿尽生物界,教化不断。

  (5)生如来家,其位有四:(一)菩提心家,初住发心,即名为生;(二)生圣教家,从圣教而得生;(三)生理体家,初地证如,理体不变,开始往生;(四)无生忍家,八地以上,方为得生。今论行愿为因,生家为果。 义通四种,正在後二,就是生理体家与无生忍家。

  (6)专求意谓一心一意,毫无余想。一切智就是根本智,此智之後,所加之智为後得智,故称智智。

  (二)大众念请,净土现相 (行愿品第六)

  时诸菩萨及大声闻、世间诸王,并其眷属,咸作是念:(1)如来境界,(2)如来智行,(3)如来神通,(4)如来力量,(5)如来无畏,(6)如来三眛,(7)如来所住,(8)如来最胜,(9)如来三身,(10)如来种智。(此十智),一切世间、诸天及人,(1)无能通达,(2)无能趣入,(3)无能信解,(4)无能遍知,(5)无能分别,(6)无能思惟,(7)无能观察,(8)无能拣择,(9)无能开示,(10)无有能令众生悟入。

  简释

  (1)如来境界,广则无量,各有二种:一为所缘境,即真俗二谛;二为分齊境,即佛大智与诸功德。《准瑜伽论》指出,如来境界有五:一是有情界,二是无情界,三是法界,四是所调伏界,五是调伏加行 界。此五界唯佛能知,唯佛能具,称为佛境。

  (2)如来智行意谓以智为体,任运而行。《深密经》指出,文殊问佛如来,所行与境界二者如何区别。如来答云:“如来所行谓一切种,如来共有不思议无量功德庄严净土;如来境界谓五界差别。”在此处,境界多明所缘,所行唯属佛德。总之,不外两行:一为智行,一为悲行。真实行是如来行,谓之智行;无碍行是如来行,谓之悲行。如来游法性空,观生死海,悲摄众生。《涅槃经》说:“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 槃。”亦通体用,不出悲智。

  (3)如来神通意谓:所为不测,名之为神;所作无碍,称之为通。此经论述畧有三种神通:一为法智通,二为神足通,三为幻化通。

  (4)如来力量,广大无边。文殊告诸比丘说:为欲成就一切众生,修一切刹极微尘数、波罗密门,成就圆满如来一切力。如是次第,为一切 众生成就如来一切智力,心无疲厌,是为如来力。

  (5)如来无畏意谓无所畏惧。一般为四无畏:(一)一切智无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四)说尽苦道无所畏惧,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 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6)如来三昧意谓《等持》,即此心住于一境,平等而久持,故与定散二心相通。《唯识述记》指出:“等持者,平等持心;但于境转,故名为 等持,兼通定散。”

  (7)如来所住,即初会(法会)佛地,意谓地德分位。根据此经,通收万德,广则无量。如来大乘同性经说:“体不出五:清净法界,四智菩提。以斯五法,摄大觉性。”佛地论说:“要唯有二,即真理、妙智,融而

  无碍,是诸佛地;并有生成、住持意义”。或谓常住大悲,也是—义。

  (8)如来最胜,意谓所作任志,无碍成就,所谓摄无能摄;凡所施为, 无所不摄。最胜自在,又无能摄。

  (9)如来身摄及六根与身、口、意三业。以身为总,有总必有别。身通十身,智导根业,所以相合。

  (10)如来智即是意业。依《唯识论》,果位智强,故《意》名《智》。 若按此经,佛心、意识,均不可知,故名为种智。

  以上如来十种实相,玄妙难思,凡圣莫测:(1)智慧不能通畅,故无能通达;(2)心行不能实证,故无能趣入;(3)玄妙莫测,故无能胜解;(4)广大无边,故无能遍知;(5)深奥无底,故无能分别。(6)玄而又玄,故无能思维;(7)寂静无形,故无能观察;(8)圆融无碍,故无能拣 择;(9)法义玄妙,故无能深解;(10)词辩渊博,故无能悟入。

  唯除(1)诸佛加被之力,(2)佛神通力,(3)佛感德力,(4)佛 本愿力。(5)自宿世善根力,(6)亲近善友力,(7)深净信解力,(8)广大志乐力,(9)趣向菩提清净心力,(10)求一切智广大行愿力。唯愿世尊以方便力,随顺我等及诸众生:(1)种种心量,(2)

  种种信解,(3)种种智慧。(4)种种言辞,(5)种种名字。(6)种种证得,(7)种种地位,(8)种种根清净,(9)种种意方便,(10)种种心境界,(11)种种依止如来功德。随能听受诸所说法。

  简释

  唯愿佛之法力加持,六自根力欣然承受,这就表示前缘後因, 有佛加被力,则能通达;乃至广大行愿,则能悟入。

  在前缘後因的基础上,接着一段是诸佛以缘随器,共11句:前五句 通达凡圣,後六句偏重菩萨。最後总结,随能听受所说诸法。

  显示如来(1)往昔趣求一切智道,(2)往昔所趣菩萨大愿,(3)往昔所净诸波罗密,(4)往昔所证诸菩萨地,(5)往昔圆满诸菩萨行,(6)往昔所乘智庄严道,(7)往昔所行诸清净道,(8)往昔出离殊胜法海,(9)往昔所起游戏神通大庄严海,(10)往昔所集无量本事相应行海。

  普徧显示(1)如来现前成正觉门神通智海,(2)如来自在转法轮海,(3)如来神通净佛刹海,(4)如来调伏一切众生善巧方便海,(5)如来开示一切智城,(6)如来显示诸众生道,(7)如来善入一切众生、生死之处,(8)如来普为一切众生最上福田,

  (9)如来普为一切众生、说施功德,(10)如来所说一切众生种种心行,(11)如来普为一切众生演说教诫,(12)如来能收三昧神通,现众影像。??

  简释

  (1)此处之智道意谓原因,总明求佛加持之因,即趣求智海;(2)所起大愿就是菩提心愿,也就是回向大愿;(3)波罗密就是所行之行,净除障碍;(4)诸菩萨地就是通常所住的十地;(5)诸菩萨行就是波罗密行,菩提法分行神通海,以及成熟有情行;(6)所乘智庄严道就是乘海,也就是一乘无量乘,运诸菩萨从因到果;通达万行,智为上首;(7)所行诸清净道,就是助道海,聚积一切菩提资粮,无量助道;(8)出离殊胜法海,就是消除业惑,证契真理。不断而离为殊胜出离法海;出离是用,殊胜是体;(9)游戏神通大庄严海,就是神通海,以神通为庄严;(10)本事相应行海就是宿智海,因为宿住大智,今请本师往昔所行,持加本事, 本事涉及往昔。

  上面十句偏重往昔本事,是为善因:下面十二句则说今果。果之为用,深广无边。(1)成正觉门就是佛海,或神通智海:不离一毛端,于一切毛端成正觉。一一毛孔所有刹海,佛都于中坐道场。(2)如来自在转法轮海,即演说海。一毛端处所有佛,于一切刹土极微数菩萨众会中,皆为宣扬普贤行。(3)正必有依。净刹有二:一为方便净,修万行因,得净土果;二为神通净,能以神通力令法界染习皆能清净。(4)依正既具,必化众生;随众生根,教化调伏。(5)教化众生,须开菩提及涅槃城;城意谓防非,是解脱海。(6)众生道就是众生海,显示众生行业为正果之因。(7)徧入化处,常处生死随物寿限,即寿量海。(8)欲得依正,须作福因,即安立海,安立法式。(9)令成因行,须说功德。(10)意业心行轮,令心意清 净。(11)语业教诫轮,令语言道断。(12)身业神通能,令转大法轮。

  如是等法,惟垂大悲,普为开演。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一切大众心之所念:大悲为身,大悲为门,大悲为首。以大悲法而为方便;充满虚空,徧周法界。入于师子,频申三昧。

  简释

  频申意谓奋迅,师子奋迅时,张开诸根身毛如树,现威怒哮吼之相。借此表象,佛入此三昧(大定),即奋大悲法界之身,开大悲之根 门,现应机之威力,使外道二乘慑伏。详述于下。

  神以知机,领众请念;故入大定,正显以心传心。文中四悲各有二义:入定所依之身;欲入深定,全依大悲为体。佛有大智大定等门,数过尘算;今欲利生,唯依悲门。凡所益物,皆以大悲为先导。悲智相导,互为方便。于是充满虚空(真空),帝网重重;周徧法界,无处不入。?

  涅槃经《师子吼品》指出:师子王自知身力,牙爪锋利,早晨出穴而吼。《离世间品》指出:菩萨师子王,白净法为身;四谛为足,正念以为愿;慈眼智慧首,项系解脱绘。胜音空谷中,吼法怖众魔。?

  本段先以十法,合彼师子;然後归依涅槃,共为十一事。十法是:(1)以同体大悲为身,身就是本体;(2)以增上大悲为首,首就是上首;(3)以大智大慈为眼,此眼遍视;(4)纯以智慧为牙爪,穿彻一切;(5)以大悲方便为振尾,震动十方;(6)总取四悲为足,足行万里;(7)以法界三昧为窟,潜藏万法;(8)以无缘大悲为门,出入方便;(9)体、用无碍为

  频申,一切自在;(10)以四无碍广演、证入法界法门,以为哮吼,决定宣说—切众生本体,与如来同一法界。(11)—证已见,一切皆证;如此 师子,足真师子。

  下面解释上述十一事:(1)摧破一切魔军及于法界诈为师子;(2)示众神力以及十智等无量力,如来威力不可思议;(3)现净法界土,佛所住处;如逝多林给孤园,见佛国土清净庄严;如是十方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悉皆得见;(4)引导邪见诸凡夫等能知归宿处;(5)安抚生死恐怖群党,告知世间皆如梦幻;复能具足普贤行,得佛功德而能无坏;(6)让

  无明众生觉悟,得清净光明,于一切法,离诸暗障;(7)为行恶法者能舍去而放逸,生起十种无疲厌心,能摧破一切外道及邪论;(8)有诸菩萨皆来归附,十方菩萨,悉皆云集;(9)调整二乘舍却憍慢,举失顯德;(10)教诲诸菩萨悉能顿悟,生起大用,广说其相;(11)以庄严正见教诲四类众海,不怖一切邪魔党侶,此党侶悉皆畏退。

  入三昧已,一切世间普皆严净。(以下就是净土现相)??

  简释

  入三昧意谓入大定,方能现相;精义入神以致用,寂然不动无不通。三昧就是法之体;依体起用,一切世间普皆严净。?

  下段全文则敍述此园林有二严境界:首先是以正显严,即器界严;接着说明严之所因,即智觉严,所谓智正、觉严。器界严有三,即重阁严,园林严,虚空严(真空严)。这就是从狭到广,说此三严;实际上指出三缘表象:阁表自体缘起,林表有为缘起,空表无为缘起。三缘互补是有为与无为:既无 障碍,即是自体;又显差别,三不相离。

  于时,此大庄严楼阁,忽然之间,高广严丽,徧周法界。金刚为地,众宝严饰;如意宝網、无能胜幢列布其中。无数宝华及众摩尼,普散其上。一切实聚,处处盈满。毗瑠琍宝以为其柱;光明照世摩尼宝王,以用庄严。阎浮檀金及诸摩尼,用徧严饰。一切众宝、门闥牕牖,含辉交映,相望间列。阶梯轩槛,一切皆以妙宝庄严。奇形异像,如诸世主。一切众生,种种相海,摩尼宝网以覆其上。于诸门侧,悉建幢旛;一一严事,各各流光,徧周法界。于楼阁外,阶塔栏楣,其数无量,不可称说;无不咸以摩尼所成;众雜妙宝,周徧严饰。

  简释

  此段说明楼阁庄严,高而无上,广而无边;严饰严丽,備如下说。徧周法界,语广分量,定契心体,不见内外。即事会真,破情显法:自内而观,同真性故;自外而观,不坏相故。阁外有林,林外有空;三重广狭,庄严各异。此即事理交彻,十方三际,无不圆融。金刚为地,心地坚故;众宝严饰,性功德故。如意寶网,无心而现;交络隱映,不相碍故。

  无能胜幢,一切最胜,超物表故;列布其中,无不周故;无数宝华,万行因故。

  尔时,复以佛神力故,令逝多林忽然广博,与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界,其量正等。一切妙宝间错庄严,以不可说宝,庄严其地。无数摩尼实以为垣墙。宝多罗树,庄严行列。其间复有无量香河,香水盈满,湍激洄复。一切寶华随流右转,演出一

  切佛法音声。不可思议、宝芬陀利华,菡芳芬敷。一切妙宝、波頭摩华、鲜荣布护。不思议数、妙宝华树,高显荣茂,列植其岸。不思议数、种种杂宝、台榭楼观,于其岸上次第行列。摩尼宝网之所弥覆,阿僧祇摩尼宝放大光明。阿僧祇、众杂妙宝,庄严其

  地。蕴众香藏,腾出香云,香气氤氲,普熏法界。

  复建无量种种宝幢:所谓无量宝香幢,无量宝衣幢,无量宝旛幢,无量宝缯幢,无量宝华幢,无量宝璎珞幢,无量宝鬉幢, 无量宝玲幢,无量威德宝网幢。

  无量摩尼宝王伞盖幢,无量光明普照摩尼王幢,无量演出一切如来名号、圆满音声摩尼王幢。无量师子游步摩尼王幢,无量说一切如来本事相应行愿海、摩尼王幢。无量普现法界差别影像、 摩尼王幢。如是一切诸妙宝幢,周徧十方,处处严饰。

  简释

  此段说明园林庄严:佛以神通力令逝多林庄园忽然广阔无边,有不可说极微尘数佛刹及诸佛世界,有不可说宝、庄饰其地。地下有无量香河,香水湍激,演出种种佛法音声;有不可思议数妙宝华树列植河岸。 岸上有不可思议数杂宝台榭楼观,摩尼宝网覆盖其上,放大光明。

  又建有无量种种实幢:宝香幢、宝衣幢、宝旛幢、宝缯幢、宝华幢、宝璎珞幢、宝鬘幢、宝铃幢、威德宝网幢、摩尼宝王伞盖幢、无量光摩尼王幢、如来名号圆满音声摩尼王幢、师子游步摩尼王幢、如来本事相应行海摩尼王幢、法界差别影像摩尼王幢,如是等宝幢周徧十方,处处严饰。

  尔时逝多林上空之中,有不可思议天宝宫殿诸楼阁云,复有无数香树云不可说,须弥山云不可说,技乐云出美妙音、歌赞如来不可说,宝莲华云、徧覆庄严不可说,宝师子座云、敷以天衣、菩萨座上、嘆佛功德不可说,天王形象摩尼宝云不可说,白真珠

  云不可说,赤真珠宝楼阁云、徧覆庄严不可说。一切坚固金刚珠云、雨庄严具,如是一切宝庄严云、皆悉尽于虚空法界,周徧严饰。?

  简释

  此段说明逝多林上空周徧严饰。此真空有不可说各种宝庄严 云,尽于真空,周徧法界。

  何以故,(1)如来所种清净善根不思议故,(2)如来所成白净法聚不思议故,(3)如来威力秘密加持不思议故,(4)如来神变能以一身普遍一切诸佛世界不思议故,(5)如来能以神力、普令十方一切诸佛及佛国土皆入其身不思议故,(6)如来能于一极微尘中、普现一切差别世界不思议故,(7)如来能以一一毛端、现过去际、一切诸佛出兴次第不思议故,(8)如来能于一一毛孔放大光明、一一光明悉能显照一切世界不思议故,(9)如来能于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变化云、充满一切诸佛刹土、不思议故。(10)如来能于一一毛孔普现十方一切世界,成住坏劫、不思议故。

  简释

  此段说明前三段庄严之原因,足由于如来之德归纳有十种不可思议力:(1)宿善根力,(2)无漏智力,(3)众福威力及加持力。(4)到(10)为神通自在力:(4)止徧于依,(5)依正入正,(6)依中现依,(7)正中现正,(8)出光普照,(9)出用周徧,(10)成坏相依,正中现

  依;成处有坏,坏处有成,是为显深;于一毛孔中各见成坏。以上共十力不可思议,以显无尽。

  如于此逝多林、给孤独园见佛国土,清净庄严。如是十方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亦如是见。所谓见如来身徧逝多林菩萨众会,各各圆满。(1)见普雨一切庄严具云,庄严建立;(2)见普雨一切宝威力光明云,照耀法界;(3)见普雨一切摩尼宝云,周徧庄严;(4)见普雨一切庄严盖云,覆一切刹;(5)见普雨一切天空变化云,皆妙严饰;(6)见普雨一切华树云,其花开敷,犹如海藏;(7)见普雨一切缯彩云,盘旋宛转;(8)见普雨一切衣服云,缤纷而下;(9)见普雨一切华鬘璎珞云,相續不绝;(10)见普雨一切烧香云,其云旋转如众生身;(11)见普雨一切宝华网云,周徧庄严,相续不断;(12)见普雨一切末香云,香气周流,弥布十方;(13)见普雨一切众宝幢旛云,天女执持,周旋

  空界;(14)见普雨一切宝蓋云,其界周圆,众宝所成,微妙莲花庄严其上,流出乐音,声闻法界;(15)见普雨一切宝师子座云,如诸众生。所有形象、杂宝鬘网,璎珞庄严。

  简释

  最後总结说明逝多林佛国土、清净庄严扩充到十方一切法界、真虚空界;所谓如来身徧逝多林菩萨众会,能于一切世界见到,处处圆满。具体说来又有上述十五种庄严云。普雨意谓佛之说法如雨,普度无量众生;云表示众多聚集之貌,又如云之聚集于无心。所谓“多数大身,重重无碍,是为云象”。或谓“浮云无心,龙吟则起;菩萨无住,佛现如来”。这就隐喻十五种云,各显妙化:流出法音,声闻法界;显现形象,庄严无量。

  (三)远集新众,十方显佛 (行愿品第七)

  《远集新众》涉及三大内容:集彼同证,各方仰慕大会;显三昧力,菩萨都来聚会;显大作用,如来十方现相。此三大内容,从方法论来说, 是陈述大会起因;从认识论来说,是佛力显示十方。

  尔时毗卢遮那如来,住此师子频申三昧(前面敍述到世尊入于师子频申三昧,此处则扩充到法身如来、通达三千大千世界内外,住此师子频申三昧。)

  简释

  当时每个世界各有诸佛与菩萨。由于法身如来,光照十方世界,各方菩萨感应道交,以智慧光明,分途从各自佛土道场,来到娑婆世界逝多林上空、毗卢遮那佛所;各以神通力兴起各方的十种供养云(此云是真空寂照,重重无碍),充满法界。既至佛所,既顶礼佛足。供养毕已,即以神通力于各方上空,化现出庄严楼阁。十种楼阁中,各有真空寂光照耀十方与莲花师子座。诸菩萨众各于其上结跏跌坐,以大如意摩尼宝网覆盖其身。

  十方世界景象与诸佛菩萨智慧功能,属于超常的心灵形态,与自性真空有关,不涉及物质成分,只能自证,非语言文字所能说明。有远见的科学家已提出两种理论:多世界设想与心灵光子。美国学术界已成立心灵学会,日本开始研究心灵文化。飞登月球的指挥长康拉德,当时脱离地心引力,感到自己不存在;然而思路清楚,看到宇宙空间奇光异色的彩云。回到地球后他研究“开放的宇宙与开放的心灵”。超导理论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约瑟弗逊研究“超觉静坐”(高层次的入定)与“超常智能”的关系。当然这些前沿科学理论不是针对十方世界与诸佛菩萨智慧提出的,但可以用来作为“比量”,体会华严经关于三昧大定中的各类现象。

  三昧大定是诸佛菩萨坚持不懈修证的结果,目的在于开发自己固有的智慧德相,从而帮助众生反回自性真空。看来佛法不离世法,所以将华严经行愿品列入“中国自然哲学基础丛书”,是有现实意义的。诸佛菩萨皆从无量劫修来,华严经又指出内心真如还徧外,就是诸佛菩萨脑内的自性真空连通到十方世界与众生脑内的真空态。这说明华严经伟大精深是无与比伦了。

  即时,位于东方,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金沙灯云幢,佛号毗卢遮那、吉祥威德王。于彼如来大众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毗卢遮那焰愿藏光明,与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菩萨俱,受彼佛教,从彼佛土道场众海,而来向此娑婆世界毗

  虑遮那佛所;悉以神通力、出兴种种诸供养云(总括为十),皆悉充满虚空法界。既至佛所,顶礼佛足,以为供养。修敬毕已,即于东方以神力化现实宝庄嚴楼阁,摩尼宝網弥覆其上。于楼阁中化出光照十方、摩尼宝王大莲花藏师子之座。诸菩萨众,各于其上结跏跌 坐,以大如意摩尼宝网,覆其身。

  十种供养云是:天华云、天香云、天宝莲香云、天鬘云、天宝云、天璎珞环钏云、天宝盖云、天妙衣云、天宝幢旛云、天一 切妙宝庄严俱云。

  位于南方,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金刚海藏,佛号普光徧照吉祥藏王。于彼如来大众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难摧速疾精进王,与不可说世界海极微尘数诸菩萨俱, 从彼佛会向如来所。悉以神通力夹持种种微妙宝鬉(共十种),诸

  供养具,交络庄严;悉以神力充满一切诸世界海。既至佛所,顶礼佛足,以为供养。修敬毕已,即于南方以神力化现毗卢遮那众宝庄严胜妙楼阁,摩尼宝网弥覆其上。于楼阁中,化作普照十方摩尼宝莲花藏师子之座。诸菩萨众各于其上结跏跌坐,以天拘苏摩妙宝 华网覆其身。(鬘相当于璎珞,编玉而悬了身)

  十种供养宝鬂为:妙宝香华鬘 、妙宝轮网鬉,宝华璎珞鬘,金刚宝璎珞鬘,摩尼宝网云,宝缯綵鬘,形象璎珞鬘,吉祥光摩尼宝璎珞鬘,毗盧遮那摩尼荘严宝網鬘,师子游步摩尼宝璎珞網鬘。

  位于西方,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须弥山幢毗卢遮那摩尼宝灯,佛号法界智燈王。于彼如来大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普遍出生吉祥威德王,与不可说世界海极微尘数 诸菩萨俱,从彼佛会向如来所。悉以神力出兴种种须弥山云(共

  十种),一一充满虚空法界。既至佛所,顶礼佛足,以为供养。修敬毕已,即于西方以神力化现一切香王楼阁,真珠宝网,弥覆其上。于楼阁中,化作种种因陀罗差别光幢、摩尼宝王妙莲花藏师子之座。诸菩萨众各于其上结跏跌坐、冠以如是摩尼宝冠,以妙色差别、 摩尼珠网覆其身。(因陀萝意指天帝)

  十种须弥山云为:种种色幢须弥山云,种种色、涂香、烧香、末香须弥山云,种种色、金光庄严、摩尼宝王、众妙资俱须弥山云,种种焰光圆满庄严、星宿幢须弥山云,

  种种妙色、金刚月藏、摩尼宝王、庄严境界须弥山云,种种光明普照法界阎浮、檀金摩尼王幢须弥山云,种种法界差别、光明普照、一切摩尼王幢须弥山云,一切如来差别相好、摩尼宝王须弥山云,一切如来本所修行、诸菩萨行、本事因缘相应行海、微妙 音声摩尼王幢须弥山云,一切如来徧坐道场、摩尼宝王须弥山云。

  位于北方,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宝衣光焰幢;佛号吉祥大光明,徧照一切虚空法界。于彼如来大众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无碍吉祥胜藏王,与不可说世界海极微尘 数诸菩萨俱,从彼佛会向如来所。悉以神力出兴一切妙宝衣云(共

  十种),周徧庄严,尽虚空界。如是等云,一一充满虚空法界。既至佛所,顶礼佛足以为供养。修敬毕已,即于北方以神力化现大海,出生摩尼宝王楼阁及毗瑠琍宝胜莲花藏师子之座。诸菩萨众,各于其上结跏跌坐,以星宿幢、妙庄严藏、摩尼宝王为髻明珠,以师 子游步、妙威德王、摩尼宝网覆其身。

  十种摩尼宝王衣云是:黄色光明云,香薰云,净妙日幢云,金焰炽盛、吉祥光照云,杂宝流光云,一切上妙星宿形象云,白玉光焰、因陀罗网云,毗卢遮那殊胜赫奕、吉祥光焰云,光照诸境、能令一切法界、皆出光明、互相涉入毗卢遮那云,大海庄严 云。

  位于东北方,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一切大地王,佛号放宝光网、徧照法界无相王。于彼如来大众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妙变化徧法界、愿月王,与不可说世界海极微尘数诸菩萨俱,从彼佛会向如来所;悉以神力化作种种妙宝、

  严饰诸楼阁云(共十种),一一弥覆虚空法界。既至佛所,顶礼佛足,以为供养。修敬毕已,即于东北方,以神力化现一切法界门、妙宝山峯、摩尼宝王楼阁,及无比香王、摩尼宝莲华藏师子之座。诸菩萨众各于其上,结跏跌坐,冠以种种杂色摩尼宝王妙庄严冠, 以拘苏摩华如意宝网覆其身。

  十种云是:宝幢楼阁云,香王楼阁云,烧香楼阁云,白栴檀香楼阁云,拘苏摩华楼阁云,摩尼宝王楼阁云,金刚宝王楼阁云, 阎浮檀金楼阁云,缯彩衣服楼阁云,众妙莲华楼阁云。

  位于东南方,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香云庄严幢,佛号龙自在王。于彼如来大众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法慧光明威德王,与不可说世界海极微尘数诸菩萨俱,从彼佛 会向如来所;悉以神力,出兴种种上妙宝色、圆满光明云(共十

  种),一一充满虚空法界。既至佛所,顶礼佛足,以为供养。修敬毕已,即于东南方以神力化现离垢摩尼拘苏摩华、毗卢遮那吉祥摩尼宝王楼阁,及金刚摩尼宝莲华藏师子之座。诸菩萨众各于 其上结跏跌坐,以众宝光焰、摩尼宝网覆其身。

  十种云是:金色幢圆满光明云,无量宝色圆满光明云,如来顶髻色圆满光明云,如来眉间毫相色圆满光明云,种种宝色圆满光明云,莲华藏色圆满光明云。宝树垂枝色圆满光明云,摩尼宝王色圆满光明云,阎浮檀金色圆满光明云,日月星宿色圆满光明云。

  位于西南方,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日藏光明摩尼宝王,佛号普智光照法月王。于彼如来大众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摧碎一切魔力、智幢,与不可说世界海极微尘数诸菩萨俱,从彼佛会向如来所;于一一毛孔,出等虚空界种 种焰云(共十种),徧虚空界。既至佛所,顶礼佛足,以为供养。修敬毕己,即于西南方以神力化现十方法界种种光明摩尼宝王楼阁,及香焰灯光摩尼宝王胜莲华藏师子之座。诸菩萨众各于 其上,结跏跌坐,以离垢藏、摩尼宝王妙光明网覆其身。

  十种云是:拘苏摩华宝焰云,种种音乐寶焰云,一切色宝焰云,金刚宝焰云,种种香薰众宝衣焰云,如龙电光宝焰云,毗卢遮那摩尼宝焰云,腾辉摩尼宝焰云,吉祥炽盛光藏摩尼宝焰云,三世如来普光教海摩尼宝焰云。

  位于西北方,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毗卢遮那愿藏,佛号普光徧照须弥山王。于彼如来大众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毗卢遮那愿智星宿幢,与不可说世界海极微尘数诸菩萨俱,从彼佛会向如来所。于念念中,各于其身,一切相好, 一切支分,一切毛孔,一一皆出三世一切诸影像云(共十种),一一充满虚空法界。既至佛所,顶礼佛足,以为供养。修敬毕己,即于西北方以神力化现十方毗卢遮那摩尼宝王,及楼阁庄严藏师子之座,诸菩萨众各于其上,结跏跌坐,冠以普焰光明摩尼宝冠,以无能 胜光明真珠网覆其身。

  十种云是:如来影像云,菩萨影像云,如来众会影像云,如来变化轮影像云,如来本事海、相应身影像云,声闻辟支佛影像云,如来菩提树种种光色影像云,如来神通影像云,世主身影像云,清净佛刹影像云。?

  位于下方,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一切如来圆满普焰光,佛号无著智星宿幢王。于彼如来大会众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破诸蓋障勇猛智、自在王,与不可说世界海极微尘数诸菩萨俱,从彼佛会向如来所。悉以神力于其身上一一毛

  孔出、演说种种法海妙音声云(共十种),一一充满虚空法界。既至佛所,顶礼佛足,以为供养。修敬毕已,即于下方以神力化现一切如来宫殿,光明種種色藏宝楼阁,及一切妙形象、宝莲华藏师子之座。诸菩萨各于其上,结跏跌坐,普现一切菩提场影像、 光幢摩尼王冠,以严其身。

  十种云是:一切法义、众生语言陀罗尼海音声云,一切三世菩萨修行方便海音声云,一切菩萨誓愿方便海音声云,一切菩萨圆满清净、波罗密海音声云,一切菩萨徧一切刹、圆满行海音声云,一切菩萨成满种种神通轮海音声云,一切如来往诸道场、破魔军众、销竭烦恼、成等正觉、神通轮海音声云,一切如来转妙法轮、种种名句修多罗海音声云,一切如来随应教化、调伏众生方便行海音声云,一切如来随时随善根、随其愿力、普令获得一切智智,善巧方便海音声云。

  位于上方,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无尽佛种性,佛号普智圆满差别、光明大声王。于彼如来大众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普徧法界大愿际,与不可说世界海极微尘数诸菩萨俱,受彼佛教,发彼道场而来向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所。

  悉以神通力,各于其身,一切相好、一切身分、一切支节、一切毛孔、一切言音、一切名句、一切衣服、一切装严具中,现毗卢遮那等。尽过去际一切诸佛、尽未来际一切诸佛、尽现在际一切诸佛,并其众会十方刹土,清净杂染,广狭大小,靡不皆现。如 是所现一切如来本事、影像、相应行海(共十种),悉皆遍满广大法界。既至佛所,顶礼佛足,以为供养。修敬毕已,即于上方以神力化现一切金刚宝王、种种庄严藏楼阁,及帝青金刚宝王莲华藏师子之座。诸菩萨众各于其上结跏跌坐,演说三世如来名号,以大音声海摩尼宝王明珠为庄严宝冠,以一切妙宝光焰炽盛、摩尼 光网覆其身。

  所现十种相应海是:彼佛过去所行檀那波罗密、随顺積集一切施行受者财物、本事影像相应行海;彼佛过去所行尸罗波罗密、随顺积集、本事影像相应行海;彼佛过去所行羼提波罗密、断截支体、心无动乱、随顺积集、本事影像相应行海;彼佛过去所行

  毗利耶波罗密、勇猛不退、随顺积集、本事影像相应行海;彼佛过去所求一切如来禅那波罗密、随顺积集而得成就、本事影像相应行海;彼佛过去所求般若波罗密、一切如来所转法轮、所成就法、发勇猛心、一切皆舍、本事影像相应行海;彼佛过去所成方

  便波罗密,乐见一切佛、乐行一切菩萨道、乐化一切众生界、本事影像相应行海;彼佛过去所发愿波罗密,一切菩萨广大誓愿、清净庄严、本事影像相应行海;彼佛过去所成一切菩萨力、波罗密、了种种行、清净和合、本事影像相应行海;彼佛过去所修一切菩萨智波罗密、圆满清净、种种差别、证悟法门、本事影像相 应行海。

  如是十方一切菩萨、各以种种神通,与种种供养云,来会道场,普周法界。此诸菩萨并其眷属,皆从普贤行愿所生。以净智眼,普见三世一切诸佛众、所乐见种种相海;得无碍耳,普闻十方一切如来所转法轮修多罗海;已得至于一切菩萨最胜自在究竟彼岸。于念念中现大神变,能徧亲近十方诸佛;一身充满一切世界,普现诸佛道场众会。

  简释

  十方世界所有菩萨,以自性真空演化各种供养云、云的意义深广:滋润动植,保护万物;既无心念、又无障碍;变化无尽、持之不得;来无所从、去无所踪。诸菩萨众虽然会聚于道场,但其自性真空“寂照波”之光,周遍法界。

  净智眼说明五德:上近诸佛,下化众生,智慧深广,说法无碍,大用自在。十耳圆听一切法门:三世竖穷,十方横徧。一身容有多身,因为“法 性真空”,无所不至;故亲近十方诸佛,充满一切世界。

  光明徧照一切世界,于一塵中,普现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世界。于彼世界现种种身;随诸众生应变化者,调伏成熟,未曾 失时。一切毛孔出大音声,周闻十方,演畅如来妙法、轮云、广大境界。?

  简释

  寂光徧照一切世界,真空零点散现十方世界;各世界有光热演化出各种众生,随机调伏,不失时宜。寂光既能徧照显出色身,能演出音声;所以毛孔演法是化生教门,即正中现正,周闻十方。广大境界即是 所演;如来境界,量等虚空,则为能演。

  知诸众生,悉皆如幻,知诸如来悉皆如影;知诸界趣业行受生,悉皆如梦,知诸世间所现果报如镜中像;知诸世间、诸有生起,如热时焰;知诸国土依心想住,皆如变化,通达如来十种智力 。

  如来威德自在如大牛王,得无所畏,能狮子吼,深入无尽辩才大海,了知众生诸秘密海,深入文字语言智海,了达法界,犹如虚空。

  简释

  众生缘成,故云如幻。论云:“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如幻不实,故空;如幻不无,故有。此二不二,就是中道。若说空门,了幻无幻,方为见幻;若说有门,幻法不无,方名为幻。故幻具自性,不可 思议。

  诸佛随机,故云如影;真佛如(寂)光,故无形质。既如虚空,惟有真心一念,映光而能感佛。见佛如影,无质无形;长短相异,随心而变,报化不同。

  三界六趣,因业受生;犹如梦境,因思所起。随质不同,智有高低;随因善恶,胜劣报生。世间生起,皆想所持;热焰非水,渴必思水。世间 无生,妄起生想。

  因是依报,妄心想生;心变影像,故依想住。心净土净,心染土染。今而忽有,有已还无;要无变化,惟有通达十种智力。

  说法之身,威德蔽众;牛王奋迅,映蔽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等大众。 说法之德,具四无畏,具四辩才,即辩无碍,义无碍,词无碍、法无碍。

  得诸菩萨神通智慧,威力勇健,摧伏魔军,智力明彻,了达三世。知一切法无有违净,而常趣求一切智地;以无断智入诸世间,以法界智流出教海。得神通力,能令十方一切世界展转相入。得善根力,于诸世界自在受生;得周徧法眼,普见十方一切世界

  广狭大小。得无碍智,于微细境现广大刹,于广大境现微细刹。以自在力于一佛所,得一切佛功德智慧、威神所知。普现十方, 无有碍惑。于一念顷,能以神通普遍十方一切刹海。

  具足如是无量功德诸大菩萨满逝多林,皆是如来威神主力。

  简释

  菩萨神通智慧共有八力:(—)威德力摧邪;(二)智慧力穷法,即法智通,是权实双行;智了其有,慧了其空,真空非空而不坏相,故求智地。不断烦恼,于世间而证法界,故流教海;(三)神通力融摄;(四)善根力受生;(五)普眼力无碍;(六)自在力應变;(七)普智力决断;(八)无念力週徧十方一切刹海。诸大菩萨聚会逝多林,皆由佛力。

  第二章  佛光普照

  (一)如来胜德,声闻难知?(行愿品第八)

  举失显德又名举失显胜,意谓举二乘之不知为失、为劣,显菩萨之胜德难量。二乘身在祇园,目覩勝会,而于大用不见不知。例如日月丽天,盲者莫观;雷霆震地,聋者莫闻。此章初举迷失之人,二明所迷之境,三 释迷失之由。

  于时上首诸大声闻:大智舍利弗,神通目犍连,摩诃迦叶,离婆多,须菩提阿兎楼驮,阿难陀,劫宾那,迦旃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等。

  简释

  舍利弗之母,其目明利,类似鶖鹭鸟;弗意谓子,从母立名,称为舍利弗。目犍连是上仙人,居山食豆,有大神通。摩诃迦叶意含,身有金光,遮蔽日月。离婆多又名空生,意谓悟身无我,实即《假和合》。阿兎楼驮意谓无灭,或名无没。阿难陀意名欢喜,性极聪明,音声绝伦。劫賓那或名黄头,属于黄头仙人族。迦旃延意名剪剃种。弥多罗尼意名满 慈子,心甚慈善。

  在逝多林皆悉不见如来神力、如来庄严、如来境界、如来神光、如来神变、如来最胜、如来妙行、如来威德、如来加持、如来刹海。亦复不见不可思议菩萨境界、菩萨集会、菩萨徧入、菩萨亲近、菩萨神通、菩萨神光、菩萨眷属、菩萨方处、菩萨师子座、菩萨宫殿、菩萨威仪、菩萨三昧、菩萨周徧观察、菩萨师子频申、菩萨勇猛、菩萨供养、菩萨受记、菩萨成熟、菩萨业身清净、菩萨智身圆满、菩萨愿行显示、菩萨色身普徧、菩萨相好具足、菩萨常光圆满、菩萨放大光网、菩萨起变化云、菩萨普徧光网、菩萨诸行圆满。如是种种,悉皆不见。

  简释

  上述十大声闻在逝多林中不见如来十大胜德,又不见诸菩萨 不可思议二十七种境界、原因是心意不明、六根皆眛。

  何以故,以善根不同故。彼于过去本不修习求见一切佛种种神通妙善根故,本不赞说十方刹海、普遍庄严净功德故,本不称 叹诸佛世尊、种种神通变化事故。

  本不能于生死之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本不劝发一切众生,令住广大菩提心故,本不能令如来种性不断绝故,本不精勤摄受一切诸众生故,本不勤修一切菩萨波罗密故,本于生死不劝众生求智眼故,本不修习顺一切智诸善根故,本不觉了如 来出世胜善根故,本不获得普遍严净一切诸佛刹神通智故。?

  简释

  声闻昔日只有小善,而无大因。蒲柳之芽安有松桂之质。因善根不同,故不能于过去从三方面称赞诸佛善根、功德、神通变化。进而不能于生死中从九方面勤修佛智,结果是:首先二方面阙大心,其次是二方面 阙大悲,最後是五方面阙大智。所以不见如来十大功德。

  本不获得菩萨所知广大境界清净眼故,本不欣求超出世间究竟不共大善根故,本不发起一切菩萨广大誓愿出离智故,本不从于一切如来威力加持之所生故,本不能知一切诸法皆如幻故,本不能知菩萨所知思想执持皆如梦故,本不能得菩萨勇猛广大智、乐深欢喜故。如是种种皆是普贤智眼境界,不与一切二乘所共。

  简释

  二乘不见菩萨的原因有七:阙十眼,阙性相无碍不共善,不修出离智,不修如来加持力,不知诸法如幻,不知菩萨思想持执皆如梦,不能得勇猛广大智。根据以上原因,我们研习华严经,也应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经常不断 检查自己,加强修持,以开大智正智。

  以是因缘,彼诸上首大德声闻,不能闻,不能信,不能知,不能见,不能忆念,不能观察,不能筹量,不能思惟,不能证入, 不能分别。

  何以故,诸佛菩萨神通境界非诸二乘狭劣境故。是故虽在逝多林中,不能见如来广大神变。

  简释

  进一步说明二乘耳不闻,心不信,智不知,眼不见;闻慧不 能忆念,修慧不能观察,思慧不能筹量,知慧不能证入。

  复次彼诸声闻,无如是菩萨所修最胜善根故,无如是见佛神通清净智眼故,无如是甚深三昧微细观察故,无如是广大神力所加持故,无如是不可思议解脱门故,无如是神通自在故,无如是广大势力故,无如是广大威德故,无如是最胜住处故,无如是智眼所行境故。

  简释

  此段十句进一步指出二乘没有功德见佛境界。

  是故于此、不能知,不能见,不能入,不能得,不能徧解,不能出生,不能观察,不能忍受,不能修持,不能安住,不能開示,亦复不能广为人说,不能赞叹,不能指示,不能授与,不能摄取,不能劝进,不能教诲,令其修习、令其安住、令其证入诸

  佛境界。

  简释

  此段继承上段,从各方面指出二乘不能证入诸佛境界。

  何以故,彼诸声闻无有如是大智慧故,依声闻乘而出离故,依声闻道得智慧故,修声闻行求满足故,住声闻果为究竟故,悟解声闻宝谛智故,住于差别真实际故,乐住寂静为涅槃故,于诸世间舍大悲故,远离救护诸众生故,恒住自事、趣寂灭故。是故虽在逝多林中,不见如来种种神变。?

  简释

  此段十一种情况说明二乘无大智慧,安住自乘、不进修,不救度广大众生。只住涅槃,但不能不住涅槃。阙大悲心,不能化度有情。只有声闻智,修声闻行,住声闻果,悟解声闻宝谛,与真正实际(大乘)有大差别,只住寂静以为涅槃;只为自己生死,不能不住生死。总之只是住于自利,阙少利他行为,教、理、行、果与菩萨大不相同,故不能见如 来种种神变。

  何以故,对于如来一切智性,不能志求、不能積集、不能樂欲、不能出生、不能修习、不能清净;对于如来三昧神通,不能 入、不能行、不能知见、不能证得。(二乘对如来智性与三昧神通,不能从十方面修证。)何以故,如来境界,唯诸菩萨广大智眼乃能见知,非诸声闻 所行境故。(如来勝境,唯菩萨大智慧眼能见能知,不是声闻所能经行之境。)以是因缘,诸大声闻虽然住在逝多林中,不见如来种种神变、种种加持、种种佛刹、种种严净,以及大菩萨普遍众会微妙神通, 悉皆不见。(由于上述因缘,总结诸大声闻不能见如来种种神变、诸菩萨种种神通。)譬如恒河,于其两岸多有百千万亿无量饿鬼,倮露(赤身露体)、饥渴、赢瘦、憔悴,皮肉筋骨内外焦然,风飘日曝,徧体乾枯;鳥鷲豺狼、诸恶禽兽竞来搏撮。为渴所逼,欲求水饮;虽住河侧而不见河。设有见者,见其枯涸,或见流火,或见烈焰。何以故,深厚业障之所覆故。诸大声闻亦复如是,虽复住在逝多林 中,不能见如来广大神变。何以故,不乐种智(不乐于研求根本大智),无明翳膜蔽其眼故,不会种植一切智地胜善根故。

  简释

  此段比喻是饿鬼与恒河对比。恒河清流,通喻佛及菩萨,润益甚深功德;别喻如来神力、菩萨境界。鬼意谓生分已尽,《无生忍衣》不得名为倮,《法界行食》不得名为饥,真解脱未得名为渴,行苦所逼为焦體。身居法会,虽住河侧,但不观神变,不见恒河。无常所烧,是谓流火;无明翳 膜,喻为业障。

  譬喻有人,于众会中假寐昏寝,忽然梦见须弥山顶,帝释所住,善见宫城,殊胜宝殿,园苑庄严。王子、天女千百亿万;柔软宝地,普散天华;种种衣树,出妙衣服;种种华树,开敷妙华。诸珍宝树,出诸珍宝;诸庄严树,出诸严具;诸音乐树,奏天音

  乐。无量诸天,于中游戏,其人自见;着天衣服,住止周旋,受诸快乐。其众会中一切人众,虽同一处,(有)不见不知,不能观 察,何以故。此人梦中所见境界,非彼众会所能见故。

  一切菩萨及诸世主现前,所见广大庄严神通变化,亦复如是。以得一切佛力加持故,以久积集善根力故,发一切智广大愿,修习如来胜功德故,善住菩萨庄严道故,圆满一切总智门故,成就普贤诸行愿故,趣入菩萨一切智地清净解故,游览菩萨一切三昧神通海故,观察菩萨一切境界、智无碍故。是故悉见如来世尊不可思议自在游戏神通境界,能入能知。一切声闻诸大弟子,虽有智慧,具胜神通,皆不能见、皆不能知;何以故,以无菩萨清净眼故。

  简释

  此段以梦境与觉相对比为喻。此处之觉相表示进入“寂光世界”,意指菩萨;梦境属于二乘。文中天宫比喻佛及菩萨高显广大德行,对此境界有不见之人,意指二乘。因为二乘自己既未发大心,也不劝他人 发心,从而没有菩萨清净智慧之眼,所以不见诸佛、菩萨庄严境界。

  譬如雪山多诸药草,犹如种植,处处出生;有大良医成就明智,知诸药性差别功能,隨病所需,于中采取。其诸捕猎放牧之人,游止其中,不见不知,何能采取,此亦如是。但诸菩萨,普 入如来智慧境界,出生菩萨种种智慧,能了知如来三昧境界。(二

  乘)诸大弟子,本不修习一切种智(真空妙有大智),不能利乐一切众生,虽复住在逝多林中,不见、不知如来三昧广大神变。?

  简释

  雪山良药隐喻如来智慧境界,菩萨意指良医,能对病采此良药、进行医治。实际情况是菩萨能了知如来三昧境界,协助诸佛普渡众生。二乘则指猎人、牧人,虽进雪山,也不能见到良药;意指虽住逝多林中, 也不能淂见如来三昧广大神通境界。

  譬如大地,众宝所依,多诸伏藏;百千万亿珍奇杂宝,处处盈满,一一庄严,无不备足。有一丈夫,聪慧明达,善知宝藏所在之处,及其众宝功能、势力。其人复有大福德力,能随所欲自在而取,奉养父母,赈济宗亲;老病穷乏,靡不均赡;诸友所求,咸令充足。其余无福、无智慧人,虽于宝处行住坐卧;以无智故,不见不知,此亦如是。

  诸大菩萨以有清净普徧智眼,于逝多林,能入如来不可思议甚深境界,能见诸佛广大神变,能知诸佛一切法门,能入无边佛三昧海,能勤供事一切如来,能以胜法开悟众生,能以四摄,摄受群品。彼诸声闻虽住逝多林中,不能得见如来神力,亦复不见菩萨众会。!

  简释

  此段比喻潜伏之事,难以知晓。宝藏通喻如来秘密难知大德,别喻如来神通表象。因妙用难测,故云藏伏;但菩萨供养诸佛,受记成熟,福德圆融。薄福之人,因为不修诸行,又不劝他人求大智慧眼,故不见如来神力及菩萨众会。

  譬如有人,以缯(布)蔽目,至大宝洲,行住坐卧,不能得见宝树、宝衣、宝香、宝果、众宝形色、贵贱功能。复有一人开目至彼,一切皆见,悉能了知;诸菩萨等亦复如是,至于如来大 法宝洲,最胜功德庄严之处,悉皆明见。

  诸大(声闻)弟子,虽在逝多林中亲近世尊,不见如来自在神变与三昧境界,亦不得见普徧庄严菩萨众会。何以故,以诸声闻与佛智慧不相应故,无明障蔽其目故,无诸菩萨无碍智故, 不能次第入法界故。以是因缘不见如来自在三昧差别神变。

  简释

  此段以盲人不见诸宝为喻。宝洲通喻如来因果难测,别喻如来尊胜庄严。众宝会聚宝洲比喻菩萨身业清净、智身圆满。二乘蔽目而盲, 由于在因地不修一切善智,不知出世善根,故无不可思议解脱门。

  譬如有药,名“无垢光”;若复有人用涂其眼,眼得清净;一切暗色不能为障。其人有时处于夜暗,无量百千人众之内,悉见彼众形相、威仪、行住坐卧。此人所有威仪形相、进退往来,彼诸众人(隐喻二乘)皆不能覩,此亦如是。

  彼诸菩萨成就如来清净智眼,悉能明见一切世间,无有障碍(菩萨自性寂光普照一切世间本体为空)。其有显示三昧神通广大境 界,大菩萨众所共围绕,诸大声闻悉不能见(从比量来说,如来法身寂光无量波形,显现千万庄严境界,为诸菩萨在深定中能见能知)。

  简释

  净眼无障通喻智照“难量德”;别喻如来妙行、威仪进止,二乘不能见知。二乘在因地不修广大境界清净智慧眼,故在逝多林中不见 如来三昧神通境界。

  譬如比丘,于众会中入徧处定:所谓地徧处定、水徧处定、火徧处定、风徧处定;青徧处定、黄徧处定、赤徧处定、白徧处定;天徧处定、种种众生徧处定、一切音声语言徧处定、一切所缘徧处定。入此定者,见其所缘地水等相,光明周徧,乃至一切所缘定境。其余大众悉不能见,不住此三昧者,亦复如是。如来所现不可思议三昧神通、广大境界,一切菩萨能入、能知;一切二乘不知、不见。

  简释

  徧处定境涉及地水火风四象、青红黄白四色,以及人天、种种众生、音声语言一切所缘、无所不包。入此三昧之比丘与一切菩萨能入、能知如来三昧神通境界。其余大众及一切二乘皆不能见,因为此二者在因 地不求出世究竟大善、不求一切菩萨广大誓愿,故在缘中无如是广大势力。

  譬如有人,得翳形药,用以涂眼,身则隐蔽;(此人)于众会中,行住往来,无能见者,但却能悉观众会中事。应知如来成就智眼,超出世间,能普见世间,无有障碍;所现三昧神通境界, 非诸声闻所能知见。惟有趣向一切智境,诸大菩萨乃能得见。?

  简释

  妙药涂眼,能隐蔽身形,通喻“隐、显超伦大德”;别喻如来加持,如同药力加持,得大自在。又喻菩萨常放定光,变化自如,照见一切。二乘在宿因中未蒙如来加持之力,故不能知诸法如幻;在现缘中无 有威德,故不见如来三昧神通境界。

  譬如世人初始生时,有二(个)天,(与人)同时而生:一曰同生(智慧),二曰同名(德相)。彼(二个)天与人互相隨遂;天常见人,人不见天。如来亦尔,住不思议一切智智、广大三昧神通境界,以及诸大菩萨众会庄严,彼诸声闻悉不能见。

  简释

  这二个天隐喻微妙不坏之德与如来刹海,实际上是指如来一切智智与三昧境界,以及诸菩萨庄严;二乘不能见知。人初生时就具有这 二个天,但生下来後,因逐妄迷真,就见不到这两个天。上述二个天时也可以看作内因与外缘,人的生死、见佛不见佛均与内因、外缘有关。在因地不修菩萨行,则无缘见到佛。如来三昧境界,与生具 来,就在自己心中,没有菩萨智慧就不能开发。

  譬如比丘得心自在,入灭盡定,受想皆灭,六根作业皆悉不行;亦非涅槃。世变正流,不知不觉。何以故,由此定力所加持故。彼声闻则反是,虽复住在逝多林中,具足六根;而于如来自在神变、广大境界不见、不知、不解、不入;亦复不见菩萨众聚 会三昧神通。

  何以故,如来境界微细甚深(比量是真空零点能量场)、秘密广大(真空零点能量场是无限大),难见难知、难量难测;超过一切世(间)、出世间,不可思议、无能坏者,非诸声闻及辟支佛所知境故。是 故如来自在神力所现境界(法身真空自性孤立波、所现千万境界)、不可思议眷属(自性真空波伴随的境界)、庄严菩萨众会、及逝多林普徧 一切“无量阿僧祇”清净世界(真空寂照世界)、如是等事,一切二乘悉不能见。何以故,以非菩萨广大器故。

  简释

  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世俗乞人但乞衣食,不乞佛法,故不名比丘。比丘得心自在,入“灭盡定”。此定又名“灭受想定”,灭尽六根;心及心法一切俱亡,名为灭尽。但仍有第八识种子之心,故非涅槃。此中喻意是:比丘有定力加持;声闻则无 大定力,故不见神通。

  简释

  此第一部分举佛境界,有十种比喻,总结如下:

  (一)以恒河一水随见而异,比喻佛菩萨境界甚深细微;

  (二)以秘密比喻觉梦,与梦同处而不知;

  (三)以雪山处处药草比喻佛境广大;

  (四)以伏藏比喻佛境难见;

  (五)以宝洲比喻佛境难知;

  (六)以净眼比喻佛境难量;

  (七)以徧处比喻佛境难测;

  (八)以妙药翳形比喻佛境超过一切;

  (九)以二个天,比喻佛境不可思 议;

  (十)以大定力比喻佛境无能坏者。

  (二)十方颂偈,称赞佛德 (行愿品第九)

  此单元内容是介绍十方菩萨颂偈,称赞佛德,共100偈;其中20偈赞颂道场。最後部分介绍普贤菩萨开发如来师子频申三昧。这些内容可以借用真空作比量,给以说明。

  尔时东方毗卢遮那、焰愿藏光明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

  汝等观佛智,微妙难思议;于此逝多林,神变无能胜。?

  大觉威神力,显现无数行;迷惑诸世间,不解佛法深。?

  甚深法王法,无量难思议;所现诸神通,举世无能测。?

  诸佛所现相,称扬不可尽;虽以相严身,所现皆无相。?

  佛德诸神变,显现逝多林;所现皆甚深,言辞莫能及。?

  不思议亿刹,具德诸菩萨;众会广庄严,奉佛故云集。?

  大愿悉皆满,威仪无所著;难思心境界,举世莫能知。?

  利智辟支佛,及彼大声闻;皆悉不能知,菩萨行境界。?

  菩萨智甚深,最胜难超越;建立精进幢,一切无能动。?

  已入无量定,已得大名称;显现大神通,徧周于法界。??

  (初偈总赞佛智,二三偈赞如来内德深广,四偈赞如来外相寂用无碍,五偈赞如来大智用于今会。六偈赞菩萨云集,七偈赞菩萨行愿深广,八偈 赞菩萨对浅显深,九偈赞菩萨对他显胜,十偈赞菩萨定用周徧。)

  尔时南方难摧伏、速疾精进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汝观诸佛子,妙智功德藏;能集菩提行,安乐诸世间、?

  三昧妙威神,智慧无边际;彼心及境界,一切皆甚深。?

  今此逝多林,正徧知住处;菩萨众云集,普现大庄严。?

  汝观无所著,菩萨众大海;各坐莲华座,安处于道场。?

  无去亦无来,无依无所着;究竟无分别,普现于十方。?

  勇猛大智幢,坚固无能动;能于无相海,现相满十方。?

  十方诸亿刹,一切诸佛所;普诣不分身,悉离由无相。?

  汝观释师子,种种力神通;能令大威德,菩萨皆云集。?

  法界无分别,诸佛身亦然;世间唯假名,佛子咸通达。?

  诸佛住真空,寂灭平等际;常轮差别轮,无动无分别。?

  (前七偈赞菩萨,後三偈赞如来;赞菩萨是为了赞佛。初偈赞利乐世间,二偈赞定智甚深,三四偈赞外相,五六七偈赞寂用无碍。八偈赞佛威力,九偈赞佛境界,十偈總赞佛德。)

  尔时西方普徧出生、吉祥威德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而说偈言。?

  汝观无上士,广大智圆满;不择时非时,演法恒无尽。?

  能摧诸外道,种种差别见;普随众生心,为现神通力。?

  正觉非有量,亦复非无量;若量若非量,牟尼悉超越。?

  汝日处真空,光明恒徧照;佛智亦如是,能除三世暗。?

  譬如静满月,一切皆乐见;佛德圆满时,见者咸欣悦。?

  譬如空中日,周行无暂已;诸佛现神通,相续恒无尽。?

  譬如十方空,不碍于诸刹;智灯照世王,无碍心如是。?

  譬如世间地,一切同所依;诸佛于众生,为依亦如是。?

  譬如迅疾风,行空无所碍;佛智亦如是,不碍于世间。?

  譬如火水轮,世界所依止;三世佛亦然,恒依智轮住。??

  (前三偈演法,後七偈明喻。初偈揭示:长时演说法德;根熟为时,不熟非时,故常说不尽。二偈标明:摧诸外道,普现通德。三偈指出:正觉非有非无,佛德深广,应持不穷。四偈喻“根本遣惑”,五偈喻“前圆後益”,六偈喻演法无尽,七偈喻智灯无碍,八偈喻随众生心,九偈喻化 而无染,十偈喻总依佛智。)

  尔时北方无碍吉祥胜藏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譬如大宝山,普益诸含识;见佛亦如是,能生出世智。?

  譬如大海水,深广净无垢;见佛亦如是,能消诸渴爱。?

  譬如须弥山,高出于大海;智山亦如是,安住深法海。?

  譬如深大海,众宝之所生;觉海亦如是,能生诸智宝。?

  世雄甚深智,无数亦无量;所现诸神通,无能测量者。?

  譬如巧幻师,幻作种种相;佛智亦如是,现化量难思。?

  譬如摩尼珠,所欲皆随意;佛宝亦如是,能满诸净愿。?

  譬如光净宝,徧照于虚空;佛宝亦复然,普照于群有。?

  譬如八面宝,照现于诸方;无碍大智灯,徧照于法界。?

  譬如水清珠,能清诸浊水;见佛亦如是,诸根悉清净。??

  (初偈揭示佛德度众生出世,二偈说明佛德能断众生渴爱,三偈指出佛德生智慧。四偈说明依德生智;五六偈说明深广智,依体起用,难测难量;七八偈说明佛德满诸净愿,照诸群生;九十偈说明佛光徧照,契理净 根。)

  尔时东北方妙变化徧法界、愿月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譬如帝青寶,照物皆同色;众生见佛时,同佛菩提色。?

  一一刹尘中,诸佛现神变;念念常不断,所化皆清净。?

  甚深希有智,不可得思议;菩萨乃能知,群生莫能入。?

  佛身极清净,具足相庄严;普入于法界,成就诸菩萨。?

  不可思议刹,皆现成正觉;降魔坐道场,菩萨众围绕。?

  释迦无上尊,于法恒自在;一切极微刹,神通不可量。?

  菩萨种种行,无碍妙光明;佛力不思议,一切皆能现。?

  佛子应善学,甚深诸佛法;证入诸法中,无着智境界。?

  法王大威力,常转妙法轮;所现诸神通,能净十方界。?

  甚深圆满智,世间真实宝;佛智大龙王,随心即能济。??

  (初偈明法同一,二偈明法净障,三偈明智益深;四偈明法益徧,五偈明道益广,六偈明神通徧,七偈明力行徧,八偈明证诸法,九偈明净十方,十偈明心能济。)

  尔时东南方,法慧光明、威德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尽十方三世,一切大声闻;不能知如来,所有微妙法。?

  复尽彼三世,十方诸缘觉;亦不知如来,所有神通事。?

  况复处流转,盲瞑诸凡夫;结使之所缚,无能测佛境。?

  如来无碍智,过量及非量;离于语言道,一切无能说。?

  佛以相严身,凝光如满月;囊昔因修忍,化现于十方。?

  谛观诸佛力,三昧及神通;亿劫共思量,不能知少分。?

  谛觐诸佛智,自觉妙难思;一一功德门,无能测边际。?

  若有发大愿,受乐于佛法;于斯难见境,通达不为难。?

  若以清净心,精勤集福智;具足大功德,闻教能随人。?

  若人依佛慧,志愿亦弘深;是向佛菩提,当成一切智。??

  (初、二偈说明二乘惑尽尚不能知如来,三偈说明凡夫更难知如来。四愒离言,故不可说;五偈说明佛光如月满,忍果为庄严,化现如光照;六偈说明神通量广大;七偈说明佛智深广,无边之德唯有自觉。八偈说明愿乐佛法,九偈说明集福智,十偈说明依佛智。)

  尔时西南方,摧碎一切魔力、智幢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

  智身无所着,远离于身相;难思佛境界,众圣莫能知。?

  不思议净业,生此微妙身;相好及光明,三世无能碍。?

  徧照于世间,法界恒清净;开佛菩提门,常生一切智。?

  体净无诸垢,远离一切障;犹如世间日,普放智光明。?

  永绝三界流,能除生死怖;成就诸菩萨,令满菩提愿。?

  显现无量色,此色无依住;所现虽无量,一切难思议。?

  佛于一念中,普现难思事;菩提深境界,无有能测知。?

  佛于一念中,显现三世佛;所现虽无尽,念性曾无异。?

  智者应善思,念念恒相续;唯智无别业,专向佛菩提。?

  是法难思议,性离于言说;亦非心境界,诸佛从此生。??

  (初偈说佛境难知,二偈说净业能成;三偈说常生佛智,四偈说普净业障,五偈说菩提愿成,六偈说色无依住;七偈说一念普现(横说),八偈说一念三世(竖说),九偈说善思无倦,念念相续;十偈说佛性离言,非心 境界。)

  尔时西北方,毗卢遮那、愿智星宿幢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

  净念离癡乱,勇猛恒持法;圆满智能观,无尽菩提海。?

  若得决定解,则能入佛境;自在智从生,永断诸疑惑。?

  念念心增进,所行无懈倦;于法常志求,究竟诸佛法。?

  从彼诸善根,能生广大信;常乐常观察,无相无依住。?

  亿劫常修集,圆满诸善根;皆为佛菩提,证于无上道。?

  行于生死中,不着于生死;于法无疑惑,常乐佛境界。?

  于诸有为法,世间虚妄乐;永离贪着心,专求佛功德。?

  凡夫迷佛智,没溺生死流;菩萨无着心,普救咸令出。?

  菩萨无动行,举世无能测;普现随类身,等与群生乐。?

  已净菩提智,于世起慈悲;如日出世间,光照无边际。??

  (初偈说寂照双流行。二偈说决定断疑惑。三偈说志乐无倦行。四偈说积善离相行。五偈说长时修证行。六偈说不住生死涅槃行。七偈说不住有为无为行。八偈说由生到惑,常处生死;处而不染,方能普救。九偈说普现无动,方弃有为而能徧修。十偈总释不具所以,具悲(仁)智故。)

  尔时下方,破诸盖障、勇猛智、自在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无量亿千劫,佛境难见闻;何況于现前,见佛除疑惑。?

  如来无尽智,照世圆满灯;三世流福河,能令众清净。?

  如来妙色身,清净无过失;亿劫常瞻仰,其心无厌足。?

  佛子善观察,如来妙色身;智净恒无着,能成自他利。?

  如来深智力,无尽妙辩才;开佛菩萨门,所说皆无碍。?

  牟尼徧照尊,导彼难思众;授胜菩提记,令登解脱门。?

  广大福德聚,出興于世间;开示诸群众,令集菩萨行。?

  曾供养诸佛,智度恒清净;能破诸惑网,永除恶道怖。?

  能观两足尊,发大菩提愿;获佛自在力,能生大智光。?

  若见人中尊,求佛心决定;常知如是人,必获如来智。??

  (初偈表明佛境难见闻,二偈指明福智净众益,三四偈指出色身二利益,五六偈启示说法授记益,七八偈揭示集善除疑益,九十偈说明起愿成果益。)

  尔时上方,普徧法界、大愿际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牟尼殊胜尊,众德皆圆满;见者心清净,回向大菩提。?

  如来兴出世,寂静大慈悲;普转妙法轮,利益诸含识。?

  佛于无量劫,勤苦为众生;云何诸众生,能报大师恩。?

  宁受三涂苦,備经无量劫;终不舍如来,而求于出离。?

  宁代诸众生,永受轮回苦;终不舍如来,而求于正觉。?

  宁经恶道劫,受苦能见佛;即使不往生,时间可推移。?

  宁经地狱劫,受苦常见佛;不愿离三涂,生无佛法处。?

  何故于恶道,而无厌离心;由于见法王,智慧在增长。?

  见佛自在力,能除一切苦;得入诸如来,甚深智境界。?

  若得见佛时,灭除诸恶趣;增长佛智芽,必獲菩提果。?

  众生若见佛,能破种种疑;世间出世间,所愿皆圆满。??

  (初偈总举佛德,二偈说明佛利众生,三偈说明佛恩所由,四、五、六、七偈指出宁愿受苦而能见佛,八、九、十、十一偈解释见佛的重大意义。)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普观一切菩萨众会,欲为开发如来最上“师子频申三昧”故,以等虚空界方便、等三世方便、等法界方便、等一切世界、等一切业、等一切众生心、等一切众生欲、等一切众生根、等一切众生成熟时、等一切法光影方便,告诸菩 萨言:

  佛子,我今为汝以十种法门清净名句,开示演说师子频申广 大三昧、神通境界。何等为十,所谓:等虚空界、如来所现徧法界、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中,一切诸佛出兴次第、及一切刹成坏次第法门名句;等虚空界一切佛刹,尽未来际一切劫中,赞叹如来殊胜功德 法门名句:等虚空界一切佛刹,如来出世显现无量菩提门、海法门名句;等虚空界一切佛刹,如来所坐最胜道场、菩萨众会,圆满境界法门名句;一切毛孔、于念念中,出等三世一切诸佛变化身云,充满法界、法门名句;以神威力,能令一身普现十方一切刹海、光明徧照诸佛世界法门名句;以神威力,能于一切诸境界中,普现三世一切诸佛种种神变,如观掌中明了、显现法门名句;能令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塵中,普现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 佛、显现种种神通境界、经于劫海相续、不断法门名句;能令一切毛孔出声,演说三世一切诸佛大愿海音、尽未来际加持、出生一切菩萨法门名句;能令所处师子之座,量同法界最胜觉解、大菩萨众庄严道场 徧一切处、尽未来际转法轮无间、成熟相续不绝法门名句;佛子,此十法句、以为其首,由不可说佛刹极微数、清净名句、微妙法门,皆是如来智慧境界,非我及汝所能证知。

  简释

  十种法门清净名句简释于下:

  (1)净佛刹海、诸刹成坏,佛于中兴,即是佛土。一切刹尘,都有佛土,皆佛所净,则土无边,就是真空无边净土;

  (2)为一切众生最上福田,故赞叹如来殊胜功德;

  (3)如来出世显现正觉门(菩提门);

  (4)调伏众生善巧方便,安坐一刹,顿现诸刹,境界圆满;

  (5)为一切众生现众影像(变化身云);

  (6)普现十方一切刹海,意谓入一切众生所住处;

  (7)以神威力,开示一切智法城;

  (8)显现种种神通境界,为一切众生演说施功德,施德为万行之首;

  (9)为一切众生演说种种教诫,是诸佛大愿海音;

  (10)自在转法轮海,相续不绝;文有所 主,显法无边;法有所本,其用无尽。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此如来所入师子频申广大三昧、少分境界。承佛神力,一心瞻仰、观察如来不可思议菩萨众海,观察如来不可思议三昧神通种种变现,观察如来不可思议、入出一切诸世界海,观察如来不可思议、入一切法幻智境界,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普现三世一切诸佛悉皆平等,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无量无边 诸语言道、开悟一切诸法门海,而说偈言。

  一一毛孔中刹海,等一切刹极微数;佛悉于中坐道场,菩萨众会共围绕。?

  一一毛孔所有刹,佛悉于中坐道场;安处最胜莲华座,普现神通周法界。?

  一毛端处所有佛,一切刹土极微数;悉于菩萨众会中,皆为宣扬普贤行。?

  如来安坐于一刹,一切刹中无不现;十方无尽菩萨云,普共同来集其所。

  (真空无限关聯,故如来坐于一刹,刹刹皆现。从而感通十方菩萨同来佛会。)

  功德光明菩萨海,百千亿刹极微数;俱从会起赞如来,徧往十方充法界。

  自在游于深法界,悉住普贤无等行 ;现一切刹放光明,普入无边诸佛会。

  普于十方一切刹,安住最胜诸佛所;聽闻正法具修行,一一土经无量劫。

  菩萨常修种种行,皆入普贤行愿海;住佛境界德无边,法海光明无不徧。

  (诸菩萨从各方面勤修六度万行,都入普贤行愿大海;故住于佛之境界, 功德无边,光明徧照。)

  通达普贤广大行,出生诸佛无尽法;赞佛功德海无涯,现众神通充法界。

  (普贤广大愿行,普度三途六道,所生之佛法无穷无尽。故佛德无边,神通十方法界。)

  身云普现如尘数,念念恒周一切刹;甘露法雨润群生,普徧法界令开悟。

  (菩萨身云如同自性真空波,层层无尽。自性真空只有一念,无限关联,故徧一切刹土。如来法雨普润众生,令周法界均能开悟,返回自性真空,认知诸佛境界。)

  第三章  毫光示益(行愿品第十)

  此章在行愿品为第十,根据原经,先明如来毫光普照,接着指出大众得益;然後介绍文殊述德,大用无涯。故此简释采用标题为毫光示益。

  尔时世尊以最胜、甚深、广大意乐,正念思惟,欲令众会诸菩萨等安住如来师子频申大三昧故,从眉间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普照三世法界门;以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光明而为眷属,普照 一切刹海。

  时逝多林菩萨众会,悉见十方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所有极微(真空零点)、一一极微各有一切佛刹极微尘数(无穷大)诸佛国土、种种名字、种种色相、种种庄严、种种清净、种种依住,种种形状。如是一切诸国土中,皆有最胜菩萨道场;一一道场皆有庄严师子座,一一座上皆有菩萨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所共围绕 ,一切世主,恭敬供养。

  简释

  第一段,眉间放光表示事窮邊际、理徹真空,故称普照。三世表示时间,法界则通事理。界有门则入三世,悉皆平等。说明因果、染净、事相昭然,故互为门;若执门为门,则非真门。法界、三昧,无二无别;能所双亡,是为真入。智门无量光,皆属根本,同入法界,是为眷 属普照一切刹海。

  第二段说明大众得益:依光见法,证见因缘,明得证益,荷(蒙)恩兴供。

  或见处在不可说佛刹大众会中,转正法轮,其声无碍,周徧法界。或见处在天王宫中、龙王宫中、夜叉王宫、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緊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诸王宫中,及余人间村营、城邑王都聚落,乃至种种众生住处。现种种神力,说种种法门。所谓生种种族姓,受种种色身,住种种威仪,示种种相好,珮种种圆光,放种种光网,处种种众会,入种种三昧,起种种神变,现种种威力,发种种音声,出种种言辞,以种种名句、演种种教法。

  简释

  此段揭示刹中摄化种种现象。

  如此会中菩萨大众见如来甚深三昧、广大神变。如是尽法界、虚空界、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偏一切处,种种方、转变中,种种方、法门中,种种方、相住中,种种方、出生中,种种方、分齐 中,种种方、解起中,种种方、深海中。

  皆依于众生心想而住,始从前际至今现在,所有一切国土身、—切众生身、一切毛孔中、一切极微尘中、及彼一切虚空中、一一毛端量处,皆有一切刹土极微尘数、种种刹海、种种业起,相续不断次第而住,其中所有道场众会,见佛神力悉亦如是。?

  简释

  第一段中的“方转变”,意谓随一世界,西望为东,东望为西,以及其余等等。“方法门”意谓随方各有仪式,“方相住”意谓东西等方随物而住,“方出生”意谓一刹生出多刹、多刹皆有方所,“方分齐”意谓至小至大皆有十方,“方解起”意谓方随顺行、亦即方之道路是所行之处,“方深海”意谓总显深广。

  第二段说明第一段中的种种感应均随众生心想而住,竖穷三际,横徧十方,国土、身毛、微尘、虚空,皆有微尘数刹土、刹海、众会道场,佛神 通力亦复如是。

  以得见佛神通力故,悉能徧入十方三世一切世界众生心中,现其影像;遀诸众生种种乐欲,出妙言音,隨其所應,演说诸法,普入众会中、普现众生前。色相有别(用)、智慧无异(体)。徧一 切刹,尽未来际;自在示现,常无休息,教化调伏众生。

  其有见此神通力者,皆是毗卢遮那如来过去、修集愿力善根之所摄受,或昔曾以四摄善根之所摄受;或是往昔见闻、忆念亲近供养之所成熟,或是往昔令其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或昔曾于如来所修菩萨行时、经游之处勇猛精勤,善根所摄;或昔曾于一切佛所,与佛同种相似善根;或是如来于过去时、为求无上一切智故、种种方便教化成熟。

  简释

  第一段说明见佛神通力,指出所见相。这些影像现于有福德因缘的众生心灵之中,例如妙言音演说诸法,教化调伏众生。这涉及到科学比量的“心灵生态”。归根结蒂是色相有别(千万影像,穷盡未来)智慧无異(佛智是真空自性,无二无别。)?

  第二段说明能见佛智与神通力的因缘,那就是如来的弘大愿力、过去的供养;往昔所发的菩提心,修菩萨行,教化成熟。犹如草木早含和气, 逢春则生。

  是故皆得入于如来不可思议、甚深三昧,尽法界虚空界、广大神变。或有得见入佛“法身”,或有得见入佛“色身”,或有得见入佛“智身”,或有得见入于如来过去所修清净行海,或有得见入于如来究竟圆满功德彼岸,或有得见入于菩萨庄严行轮,或

  有得见入于菩萨所证诸地,或有得见入于如来成正觉智,或有得见入佛所住诸三昧门、平等神变,或有得见入于如来十种智力、四无所畏,或有得见入于如来四无碍解、辩才大海。入如是等十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如来种种大神变海。

  简释

  此段指出有因缘之众生心灵、所呈现之如来种种大神变海。如来十智是:法界智、无边智、成坏智、所化智、法门智、三昧智、知根欲智、辩才智、身徧智、圆音智。四无畏是:佛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佛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说诸障法而无畏心,说尽苦道而无畏心。四无碍 解是:法无碍(教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

  彼诸菩萨以种种信、种种解、种种道、种种门、种种入、种种教、种种随顺、种种方所、种种根器、种种国土、种种世界、种种智慧、种种法聚、种种神变、种种方便、种种三昧。以如是 等入于如来神变大海。云何菩萨种种三昧,所谓入一切菩萨普徧庄严法界三昧。(总共一百,说明于下。)?

  (1)菩萨光照三世无碍三昧,

  (2)菩萨法界无断智光明三昧,

  (3)菩萨住一切佛境界三昧,

  (4)菩萨光照无边虚空际三昧,

  (5)菩萨入出游戏如来自在力三昧,

  (6)菩萨勇猛无畏奋迅庄严三昧,

  (7)菩萨入一切法界方便漩涡藏三昧,

  (8)菩萨徧法界如月普现、以无碍音演一切法三昧,

  (9)菩萨种种法云、平等庄严三昧,

  (10)菩萨离垢缯系顶法王幢三昧。?

  ((一)十种三昧:(1)三世无碍,(2)佛智光明,(3)住佛境界,(4)虚空无边,(5)大自在力,(6)无畏庄严,(7)漩涡藏海,(8)无碍天音,(9)平等庄严,(10)系 法王幢。)

  (11)菩萨观一切佛、智慧海三昧,

  (12)菩萨无分别光幢、照一切世间差别身三昧,

  (13)菩萨入如来无分别境界身三昧,

  (14)菩萨大悲藏随一切世间转三味,

  (15)菩萨安住一切法、无依迹威力三昧,

  (16)菩萨照一切法最极寂静、圆满智三昧,

  (17)菩萨知诸法空、巧能化现徧一切世间三昧,

  (18)菩萨威力平等、普出生一切佛刹三昧,

  (19)菩萨于一切佛刹、现成正觉庄严相三昧,

  (20)菩萨观一切世间色空三昧。?

  ((二)十种三昧:(1)智慧海,(2)无分别光幢、照分别身,(3)无分别身,(4)大悲藏,(5)无依跡威力,(6)圆满智,(7)法空化现世间,(8)威力出生佛刹,(9)正觉庄严相,(10)世间色空。)

  (21)菩萨不着一切世间、最胜圆满空三昧,

  (22)菩萨出生一切如来威力母三昧,

  (23)菩萨修行入一切佛究竟功德海三昧,

  (24)菩萨观察一切境界、出生神变、尽未来际威力三昧,

  (25)菩萨入一切如来次第本事海三昧,

  (26)菩萨能以威力尽未来际、护持一切如来种性三昧,

  (27)菩萨以决定解力、令现在十方一切佛刹皆清净三昧,

  (28)菩萨一刹那中、普照一切佛差别住处三昧,

  (29)菩萨深入观察无碍际三昧,

  (30)菩萨能以威力、令一切世界为一佛刹三昧。

  ((三)十种三昧:(1)最胜圆满空,(2)如来威力海,(3)究竟功德海,(4)尽未来际威力,(5)如来次第本事海,(6)护持如来种性,(7)一切佛刹皆净,(8)普照诸佛差别住处,(9)观察无碍际,(10)一切世界为一佛刹。)

  (31)菩萨生出一切佛变化身三昧;

  (32)菩萨以金刚智,知一切诸根海三昧;

  (33)菩萨知一切如来同一胎藏身三昧;

  (34)菩萨知一切法界随所安立、悉住心念际三味;

  (35)菩萨于一切法界广大刹中,现成正觉及涅槃大威力三昧;

  (36)菩萨令住最上威力处三昧;

  (37)菩萨照一切佛刹众生、无分别威力三昧;

  (38)菩萨入一切佛智慧、旋转藏三昧;

  (39)菩萨知一切法性相差别三昧;

  (40)菩萨一刹那中,以无分别智,普见三世法三昧。?

  ((四)十种三昧:(1)佛变化身,(2)诸根海,(3)如来同一胎藏身(真空),(4)法界住心念际,(5)正觉涅槃大威力,(6)最上威力处,(7)佛刹众生无分别,(8)智慧旋转藏,(9)知性相差别,(10)普见三世法。)

  (41)菩萨念念中,普现法界藏身三昧;

  (42)菩萨以勇猛智如师子王,随顺悟解一切如来种性三昧;

  (43)菩萨观一切法界圆满智慧眼三昧;

  (44)菩萨正勇猛,趣向十力三昧;

  (45)菩萨以普徧眼观察一切圆满功德三昧;

  (46)菩萨徧照生出一切众生相色圆满三昧;

  (47)菩萨旋转不动藏三昧;

  (48)菩萨演说一法普入一切法三昧;

  (49)菩萨于一法,以一切言辞差别,训释辩才三昧;

  (50)菩萨演说一切佛无二法句威力幢三昧。                                ((五)十种三昧:(1)法界藏身,(2)悟解如来种性,(3)智慧眼,(4)趣向十力,(5)圆满功德,(6)色相圆满,(7)旋转不动藏,(8)一法入一切法,(9)训释

  辩才,(10)一切佛法无二。)

  (51)菩萨知三世无碍际三昧,

  (52)菩萨随顺悟解一切劫无差别三昧,

  (53)菩萨入微细十力方便三昧,

  (54)菩萨以金刚智起一切菩萨行三昧,

  (55)菩萨能于十方,随心速急,普现身云三昧,

  (56)菩萨显徧法界成正觉身,种种神变三昧;

  (57)菩萨受一切触安乐幢三味;

  (58)菩萨出一切庄严具、庄严虚空界三昧;

  (59)菩萨念念中出、等一切世间数变化形象云三昧,

  (60)菩萨如来无垢月光照虚空三昧。

  ((六)十种三昧:(1)三世无碍,(2)一切劫无差别,(3)微细十力方便,(4)一切菩萨行,(5)身云随心,(6)正觉身神变,(7)一切触安乐幢,(8)庄严虚空 界,(9)变化形象云,(10)无垢月光照虚空。)

  (61)菩萨一切如来加持三昧;

  (62)菩萨一光照一切法根本差别庄严三昧;

  (63)菩萨广演一切法义灯三昧;

  (64)菩萨照十力境圆满三昧;

  (65)菩萨三世诸佛星宿幢三昧;

  (66)菩萨一切佛、一密藏三昧;

  (67)菩萨观一切相皆究竟三味;

  (68)菩萨无尽福德藏三昧;

  (69)菩萨见尽无边佛境界三昧;

  (70)菩萨见一切法如金刚师子吼威力三昧。

  ((七)十种三昧:(1)如来加持,(2)诸法根本差别,(3)一切法义灯(4)十力境圆满,(5)诸佛星宿幢,(6)一切佛一密藏,(7)一切相皆究竟,(8)无尽佛 德藏,(9)无边佛界,(10)師子吼威力。)

  (71)菩萨现一切如来变化、正见平等三昧;

  (72)菩萨观一切如来变化、正见平等三昧;

  (73)菩萨一切佛日、念念周行三昧;

  (74)菩萨一念普照三世法三昧;

  (75)菩萨普音演说净光等,照一切法自性清净三昧;

  (76)菩萨见一切佛力差别三味;

  (77)菩萨见一切佛,觉一切差别法界如莲华开敷三昧;

  (78)菩萨观察诸法如虚空、无住处三昧,

  (79)菩萨一方普出十方海旋转藏三昧,

  (80)菩萨入一切法界门三昧。

  ((八)十种三昧:(1)现正见平等,(2)观正见平等,(3)念念周行,(4)一念照三世法,(5)净光照法性清净,(6)见佛力差别,(7)法界差别如莲华,(8)诸 法虚空无住,(9)出十方旋转藏,(10)入一切法门。)

  (81)菩萨一切法海差别藏身三昧;

  (82)菩萨以寂静身放差别光,照一切众生身三昧;

  (83)菩萨一刹那心、以大愿力生出一切神通三昧,

  (84)菩萨常于一切处,正觉威力普徧三昧;

  (85)菩萨随顺悟解,以一庄严入一切法界三昧;

  (86)菩萨正念一切佛身,普照三昧;

  (87)菩萨悟解最胜神通智,徧一切世界三昧;

  (88)菩萨一念令无量教字本母,普徧法界三昧;

  (89)菩萨以一教法庄严,一切法界法光明三昧;

  (90)菩萨一切佛威力光明圆满轮三昧。?

  ((九)十种三昧:(1)差别藏身,(2)各种光照众生,(3)愿力出神通,(4)正觉威力普徧,(5)一庄严入一切法界,(6)佛身普照,(7)神通智徧世界,(8)无 量教字本母(文字般若)徧法界,(9)一切法界法光明,(10)佛威力圆满轮。)

  (91)菩萨以行愿网,摄一切众生界三味;

  (92)菩萨见一切世界不断绝三昧;

  (93)菩萨莲华吉祥种种神变,普游步三昧;

  (94)菩萨知一切众生身旋转智三昧;

  (95)菩萨威力普现一切众生前三昧;

  (96)菩萨悟解一切众生音声言词秘密海三昧;

  (97)菩萨观一切众生差别智三昧;

  (98)菩萨无分别大悲藏三昧;

  (99)菩萨入一切如来际三昧;

  (100)菩萨观察一切如来解脱处师子频申三昧。?

  ((十)十种三昧:(1)行愿网摄众生,(2)世界不断绝,(3)莲华神变,(4)众生旋转,(5)威力现众生前,(6)知众生音言,(7)观众生智差别,(8)大悲藏无分别,(9)入如来际,(10)观师子频申。)

  彼诸菩萨以如是等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菩萨三昧而为方便,入毗卢遮那如来、过去所修广大功德,念念充满一切法界诸佛三昧大神变海。

  简释

  此段总述上述一百三昧,犹如百川滙入大海;因为进入毗卢遮那如来过去所修广大功德,故念念充满诸佛三昧神变大海。

  其诸菩萨住逝多林、不离如来道场众会,各各自见普于十方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世界、坐于种种宝莲华藏师子之座,皆己 具足广大智慧、普现种种神通境界。己住寂静诸菩萨地,自在出身明利智慧,己得随顺普徧智行,从佛智慧种性而生。己证现前一切智智,得无癡翳、清淨智眼;善巧调御一切众生;住一切佛平等法性,于一切法随顺悟解;已能观察一切诸法自性清净,知诸世间究竟寂灭无有所依。

  简释

  诸大菩萨在逝多林,得如来加持之力,住寂静诸菩萨地。明利智慧即根本智,普徧智行即後得智;十地法身依此智成,皆从佛智慧种性而来。一切智智涉及清淨智眼的大圆镜智,善巧调御的成所作智,住平 等法的平等性智,深知诸法的妙观察智。

  上面的成所作智是诸大菩萨修大定转眼耳鼻舌身五识而来,妙观察智是转第六识而来,平等性智是转第七识而来,大圆镜智是转第八识而来。人脑的八识涉及到易经的八个卦象,故四大智慧与八个卦象相关。常人没有开发四大智是因为没有修持三昧大定,只是在八识中流转。故将华严经愿品列入自然哲学,以便研究生命科学新动向。

  普诣十方一切国土而无所着(执着),常勤观察一切世间而无所住,普往十方一切刹土而无所去。己入一切妙法宫殿而无所来,徧于诸法了达性空,知无积聚而恒教化、成熟众生,示诸众生安乐行处,开示智慧解脱境界 。恒以智身住离贪际,超越一切生死苦海,普示众生诸蕴实际。智光圆满照彻一切,定力坚固,无能倾动。于诸众生常起大悲,了一切法悉皆如幻,知诸世间悉皆如梦;观一切佛现差别身,悉皆如影;知所说法音声、语言,悉皆如響;现见诸法、生成住持,悉皆如化。

  简释

  对于十方国土是诣而不执,对于一切世界是观而不住。了达真空自性,知无聚积;教化成熟众生,示诸安乐。超越生死,智光寂照。 于诸众生,常起大悲。诸法如梦、如幻,非有非无。

  善能积聚最胜行愿、普徧智慧圆满清净;善巧随顺,究竟寂静;善入总持种智境界,具足无畏诸三昧力;勇猛精进,徧修诸行。

  住法界际、获明智眼,到一切法无所处;修习无边智慧行海,到智波罗密究竟彼岸;得般若波罗密之所摄持,以神通波罗密度诸众生;依禅波罗密得心自在,证一切佛真实境界。?

  简释

  前一段中,积聚就是过去所行圆满清净。善入总持就是总摄诸行,具无畏力、勇猛精进,则徧修诸行,广利他行。第二段说明,由住 法界际,得明智眼,到达彼岸,神通度生即大用彼岸,禅定自在是所依彼岸,证一切佛境界是究竟彼岸。

  以善巧智开示法藏,以明了智训释文词,以辩才力说无尽法。雄猛无畏、能师子吼,常乐观察无差别法。以净慧眼普观一切,无生智月、等照世间,观诸众生、见真实谛;福智坚固如金刚山, 一切譬喻、说不能及。

  增长一切智慧根芽,勇猛精进,摧诸魔众。无量智慧、威光圆满。身相特殊,超诸世间;得一切法无疑智慧,了解诸法,尽无尽际。智慧清净,住普徧际;能徧随顺,入真实际;无相观智,常现在前,善巧圆满诸菩萨行。

  简释

  前一段的精神是:普观一切无生,利他行满;福智如同金刚,自利行满。後一段的意旨是:增长一切智慧根,证入诸地德行。

  以无二智观诸世间,知诸众生往来所趣、徧诸佛刹;得圆满智,于一切法、离诸暗障;普放法光、照十方界;为诸世间、最胜福田;广大愿轮,如月普现。福德超胜、如须弥山;一切世间,无能过者。摧伏一切外道邪论,于一切刹普现其身。以微妙音演

  说诸法,普见诸佛、心无厌足。

  简释

  以菩提智,普觉法界:诸众生徧诸佛刹,觉他己满;普放法光,如月普现;福德超胜,普见诸佛。

  已得诸佛自在威力,随所应化,现种种身。乘大智舟,泛生死海,周旋普济,所往无礙。智慧圆满,身光映徹,如日輪出、普照世间。随众生心、现众色相。知诸众生根性,欲乐入于无尽清净境界。知一切法,自性无生;以自在智、能令一切小大境界互相涉入。

  简释

  从真空自性来看,一切法本无生灭;其所以生灭无常,是由于自性受诸暗障,外道邪论所致。

  觉了佛地甚深理趣,知诸世间文字句义。以无尽句、说无尽法,于一句中演出一切修多罗海,具足获得广大智慧陀罗尼身,随所受持;尽未来劫、初无忘失。一念能忆不可说劫、宿往之事。?

  简释

  修多罗是梵音,意谓教能贯穿法义,使不散失。陀罗尼是梵音,意谓总持、能持、能遮;持善法不使散、遇恶法不使起。

  一念能知三世一切诸众生心,與诸众生一切诸佛总持法藏。常转清净不退法轮,令诸众生、生大智慧;入佛境界、具一切智,常善安住甚深三昧。巧能分别一切法句,而于诸法悉无所着。最胜智慧、自在运用,于诸境界,皆得解脱。观察一切净庄严身,

  其身普入十方法界,随所应化,悉能徧往。知诸刹海所有极微,悉于其中现成正觉。于无色性、现一切色,能以一方入一切方。

  简释

  诸菩萨了知众生根器,明授正法,令其生出四大智慧:法无礙智;分别法句,即辞无碍智;于法无着,即义无碍智;最胜智慧、自在 运用,即乐说无碍智。知诸刹海,指出说法处;现成正觉,是说法益生。

  其诸佛菩萨具足如是无量智慧功德之藏,十方一切诸佛悉共称扬、说其功德不能令尽。靡不咸在逝多林中,悉见于佛、光明所照,深入如来功德大海。?

  简释

  由于诸佛菩萨具足无量智慧功德,故在逝多林中诸菩萨大众皆见佛光普照,深入如来功德大海。下面说明诸菩萨从十大念念中、出现种 种庄严云,充满十方法界。

  尔时彼诸菩萨得不思议正法光明照故,其心欢喜安稳快乐,各于其身及师子座、众宝楼阁、诸庄严具徧逝多林,凡所受用一 切物中,化出种种大庄严云,充满十方一切法界。所谓于念念中,普放一切微妙广大光明网云,充满法界;徧能开觉一切众生,咸令欢喜。于念念中显出一切摩尼铃云,充满法界;出微妙音,称扬赞三世诸佛一切功德。于念念中,出现—切天音乐云,充满法界,出微妙音,演说众生诸业果报。于念念中,出现一切诸大菩萨种种行愿、身色相云,充满法界;悉以妙音说诸菩萨所有一切广大行愿。于念念中,出现一切如来自在种种神通、妙变化云,充满法界;以随类音徧众生界;演说诸佛广大言音。

  于念念中,出现一切种种庄严诸相随好、菩萨身云,充满法界、徧一切刹,说诸如来普于十方一切国土、出興次第、相续不断。于念念中,出现一切三世如来菩提场云,充满法界,显示诸佛成等正觉;普徧观察,显示成佛庄严功德。于念念中,出现一切诸大龙王相似身云,充满法界;一一身云徧诸佛刹,普雨一切诸上妙香。于念念中,出现一切诸世间主、相似身云,充满法界,一一世主普徧观察演说普贤菩萨之行。于念念中,出现一 切妙宝光明净佛刹云,充满法界,显示十方一切诸佛所转法轮。

  是诸菩萨以得如是不可思议光明所照,入于广大不可思议神通境界。應如是興出此等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种种神变大庄严云。?

  简释

  以上十种庄严云是由于诸菩萨得佛光普照、由念念中而生。这象徴菩萨自性真空心光演化万象,充满法界,显示如来庄严功德。

  尔时文殊师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欲重开示逝多林中诸神变事。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汝应观此逝多林,广博庄严量无际;一切身云皆示现,以佛威神充法界。?

  清净色相庄严身,十方无量诸佛子;咸来影现道场中,众会普观无不见。

  (此四句启示我们应该发心作为佛子,其心灵返回到逝多林的境界,蒙佛力加持,开显自性真空光明。)

  从诸佛子毛孔中,演佛法音若雷震;焰云种种庄严相,普徧十方一切刹。

  (能作佛子,则毛孔中有法音如同雷震;焰云身相普徧十方。)

  又于宝树华葉中,出现梵释庄严相;动止威仪恒寂静,从禅定起而游步。

  佛身一一毛孔中,常见难思众菩萨;相好庄严甚微妙,悉与普贤菩萨等。

  (此八句揭示逝多园林依、正互存:前四句是依中有正,後四句是正中有正。)?

  逝多林上诸严具,充满虚空发妙音;赞说三世诸菩萨,种种庄严功德海。

  逝多林中诸宝树,亦出无量妙声音;演说一切诸群生,种种业报差别海。

  林中所有诸境界,悉现三世诸如来;十方刹海极微中,皆起神通无不徧。

  (前四句揭示真空妙音,赞说三世菩萨庄严;中间四句指出一切众生业报差别,我们自己也在其中;最後四句归结为佛境界,神通妙用无不徧及。)

  一切刹海极微中,所有十方诸国土;于佛一一诸毛孔,普徧庄严皆显现。

  宝焰香云皆现佛,等众生数徧世间;一一咸起大神通,方便随宜而化度。

  如虚空量等宫城,盡妙荘严如日现;宝藏以及菩萨树,靡不普徧于十方。?

  (前四句说明诸佛毛孔显现庄严净土,中间四句指出诸佛神通、随宜度化。後四句揭示宝宫量等真空,如日显现;菩萨宝树普徧十方。)

  十方三世诸如来,所有道场菩萨众;劫海修行功德相,一切于此林中现。

  普贤大行诸菩萨,已于刹海具庄严;其数无量等群众,于此林中无不见。

  (前四句直指三世如来及诸菩萨,无量劫海修持,林中呈现诸功德相。後四句说明普贤诸菩萨己具庄严宝相,无量群众皆己得见。)

  尔时彼诸菩萨,蒙佛三昧光明照故,一一皆得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大悲门。

  以得如是大悲门故,摄受利益,安乐众生。即于其身一一毛孔出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量光明。一一光明各各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菩萨身云;复出一切世主相似身云,充满十方一切法界,普现一切诸众生前,随诸众生身相、言音种种方便,教化、调伏,令其成熟。

  简释

  此两段意旨是:化所依为大悲门,安乐众生;化出之处为一一毛孔;化身就是毛现多光,光有多身;化境为一切众生,说明佛不离众生;化仪为随类调伏。

  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诸天宫殿,退墮无常门;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众生随業受用门;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梦中境界,令心觉悟门。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菩萨圆满诸行门。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菩萨圆满大愿门。

  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震动世界门。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如来悉舍内外檀波罗密门。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如来修诸功德正行圆满广波罗密门。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菩萨断截支体、心无动乱羼提波罗密门。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菩萨勤修种种智慧神通、毗黎耶波罗密门。或 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修诸静慮等持(离诸沉掉、平等持心,趣向一境)、等至(平等持心,达至一境)神通解脱、禅波罗密门。(以上共十一门)

  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智光照世般若波罗密门。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勤求佛法,为一一名句、一一文义,皆舍国城、妻子、财物、无数身命门。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于诸如来亲近供养、谘求请问一切法要、心无疲厌门。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随诸众生根欲往诣其所、开发示导,令其悟入智海光明门。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菩萨大福智聚、摧伏众魔、制诸外道、胜幢威力门。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知一切工巧技术明智门。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知一切众生心行细微差别明智门。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知一切诸法种类差别殊胜明智门。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知一切众生种种心乐差别明智门。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知一切众生根行差别、烦恼习气、令其除灭、明智门。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知一切 众生品类差别业报、明智门。(以上共十一门)

  简释

  前十一门着重诸佛、菩萨功德正行圆满诸波罗密门;後十一门指出众生、诸法、工巧技术等明智门。前者开发後者,说明佛法不离世法。我们应该认识到诸佛皆从无量劫修来,从逝多林法会开始,直到未来际都在说法度生。华严经的重大意义也就是如此,以逝多林法会为现场教 育,更有利于开发自己的正智,返回自性真空,寂照万有。

  以如是等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诸方便门,诣往一切众生住处,摄受调伏而成熟之。所谓或往梵王宫,或往帝释宫,或往天龙、夜叉、乾闥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阎摩羅界诸王宫中,或往畜生、饿鬼、地狱之所住处。?

  以平等大悲、平等大愿、平等智慧、平等三昧教化摄取而调伏之。彼诸众生,或有见已而调伏者,或有闻己而调伏者,或有忆念而调伏者,或闻音声而调伏者,或闻名号而调伏者,或见圆光而调伏者,或见光网而调伏者。随诸众生心之所乐,皆诣其所,令其获益。

  简释

  诸佛、菩萨以不可说方便门,对于四生、六道,均以平等大悲之心而调伙教化之。被调伏的途径是:眼见、耳闻、忆念、光照、光网。 随众生心之所乐令其获益。这就进一步、具体地说明了华严的现实意义。

  此林中一切菩萨为欲成熟诸众生故,以神力或时现于种种严饰诸宫殿中,或时示现住自楼阁中师子座。道场众会所共围绕,充满十方一切刹海,普徧示现,皆令得见,然亦不离此逝多林如来之所。

  简释

  菩萨前化、後化,皆不离此逝多林道场。故昔人云:“虽游行于法界,而未动足于祇园”。这也就是:寂而恒照,去而恒畱;事理本 末,非即非离。

  又此菩萨为欲成熟诸众生故,示现无量变化身云:或现其身眷属庄严,或现其身独一无侣。所谓或现沙门身,或现婆罗门身,或现异道出家身,或现苦行身,或现充盛身,或现医王身,或现商主身,或现女人身,或现技乐身,或现毗沙门身,或现世主身,或现奉事诸天身,或现工巧技术身。?

  简释

  此十三身中的沙门即德云等,婆罗门即寂静等,异道出家即徧行等,苦行即胜热等,充盛即不动等,医王即弥伽等,商主即无上胜等,女人即婆须密等,技乐、毗沙门即来听法等,世主即大光王、夜神、地神 等,奉事诸天即大王等,工巧技术即自在主等。

  现如是等变化身往诣一切诸众所,随其所应,起如幻智。于诸世间,犹如帝网,行菩萨行,以种种形相、种种威仪、种种音声、种种言论、种种住处演说诸法。所谓或说一切世间工巧事业,或说一切福德智慧照世明灯,或说一切所证真实威力加持,或说一切业力所持庄严世趣,或说一切建立十方清净乘位,或说一切 圆满智灯照法界境。

  如是菩萨虽普周徧十方法界,教化调伏、成熟众生,而亦不离此逝多林如来之所。

  简释

  显现上述诸变化身,以便到诸众生所,随机说法,教化调伏众生。故如来在逝多林说法,启示诸菩萨变化身,以度众生。逝多林法会之作用,万古如斯。四生六道之精神支柱就在于此,这种隐序的心灵生态需要由此建立。

  第四章  文殊胜德

  (一)文殊菩萨现身说法 (行愿品第十一)

  尔时文殊童子从善住楼阁出,与无量同行大菩萨众及常侍卫的诸金刚神,普为世间现大威力的“身众神”。久发坚誓,供养诸佛的“足行神”;念昔大愿,乐闻正法,相续不断的“主地神”;清净大悲,庄严法界,普润众生的“主水神”;智慧威力光明,光明徧照的“主火神”;摩尼宝冠,以严其首的“主风神”;光照十方、差别仪式的“主方神”;专精除灭无明黑暗的“主夜神”;一心开现如来智日的“主昼神”;普徧庄严虚空法界的“主空神”;能行方便、拔济众生出生死海的“主海神”;常勤集聚、超过心量、趣一切智、胜幢善根的“主山神”;发大誓愿、广度众生、称赞诸佛勇猛无倦的“主河神”;常勤守护一切 众生菩提心城的“主城神”。

  常勤守护一切众生的诸大龙王,常勤守护一切智城的、诸夜叉王,常令众生增长欢喜、乾闼婆王,常勤除灭一切饿鬼、所有饥渴的鸠槃荼王,恒愿拔济一切众生、度生死海的迦楼罗王。愿诸众生普得成就、超诸世间如来力身的阿修罗王,鞠躬恭敬、乐见诸佛种种功德的、摩睺罗伽王,深厌生死、常乐瞻仰诸佛相好的诸大天王,尊重于佛、恭敬供养、称扬赞叹的诸大梵王。?

  文殊师利与如是等种种色相、威德庄严大菩萨众,及诸世主前後围绕,从自住处来诣佛所。右绕如来,经无量帀、以诸供具、种种供养。供养毕己,顶礼辞退,右绕而出,往于南方。??

  简释

  “尔时”正表明众会大用之时,不离逝多林而游法界;此法界相当于南方(在须弥山南方咸海中之大洲,即人类所住之处)。文殊师利本是童子,前面称菩萨表示悲智;此处称为童子表示深入佛法“童真行”。 悲智相依,互为大用:悲住生死,不住涅槃;智住涅槃,不住生死。由于既往生死,又住涅槃,故名善住;从此利生,故称为出(出来度众生)。

  尔时尊者舍利弗承神力,见文殊师利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诸世主种种神通、威德自在、众会庄严,从逝多林安详而出。作是思维:我今当与文殊师利俱往南方。时舍利弗即与眷属六千比丘、前後围绕,出自住处,往诣佛所。到己、顶礼, 一心观佛,具白世尊(请示世尊);世尊听许。右绕三币,作礼辞退;往文殊师利童子所。此诸比丘,皆舍利弗之所化度;出家未久,自所同住。所谓海觉比丘、妙德比丘、福光比丘、大悲比丘、大德比丘、净行比丘、天德比丘、宝慧比丘、梵胜比 丘、寂慧比丘。

  与如是等六千人俱,曾于过去供养诸佛,深种善根。于甚深法,悉能悟解;深信趣入最极清净、志行宽博、等佛境界。 于佛教法能正修行,悉能了知诸法本性(真空寂照);能大饶益、成熟众生,常乐勤求诸佛功德;皆是文殊师童子之所教化。

  简释

  此诸比丘是小乘之智,但可助大;出家未久,未证实际,但可回心;信心尚微,仍须化诱;自所同住意谓同居法界。六千人意谓:六根清净,千表无尽果海。此六千比丘具有宿因,过去供佛,故显七德:悟理甚深,信心清净,志行向佛,依教修行;智明本原,悲能成益,胜 进趣求。此七德皆文殊菩萨之所教化。

  尔时尊者舍利弗与诸比丘随路而行,告海(海就是大)众言:

  (1)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清净相好庄严之身;诸天及人莫不思议。

  (2)汝可观察文殊师利圆光映彻,普照十方;能令众生心生欢喜。

  (3)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放光明网;微妙庄严,除灭众生无量苦恼。

  (4)汝可观察文殊师利众会威德,皆是菩萨往昔善根之所摄受。

  (5)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所行之路;左右八步清净平坦,众宝庄严。

  (6)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所住之处;周回十方、常有道场,显现庄严、随遂而转。

  (7)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所行之路,具足无量福德庄严;左右两边皆有伏藏种种珍宝,自然而出。

  (8)汝可观察文殊师利由昔供养诸佛善根,随其所在有杂宝树;于其树间宝藏开敷,出庄严具。

  (9)汝可观察文殊师利随其所在,一切世主兴供养云;雨诸供具,周布陈列,以为

  供养。

  (10)汝可观察文殊师利、十方诸佛将说法时,悉放眉间白毫光明,来照其身,从顶上入。

  简释

  可以观察文殊菩萨有十种胜德:(1)身相胜,(2)常光胜,(3)放光胜,(4)众会胜,(5)行路胜,常依八正、八步平坦,顺逆不离,(6)住处胜,举足下足,无非道场,随心顺转,万德庄严,(7)福严勝,常观空有,一异等边;心地之下有如来藏故名为伏:恒沙性德为

  种种宝;无心亡照,任运寂知,显现自然,(8)林树胜:树立万行,如来藏从其流行,法身庄严,(9)自在胜:于我无我,得不二解,自在主中是为最尊,(10)上摄胜:就“事”说,心常上摄诸佛法:就“法”说, 诸佛显扬皆依般若究竟。

  尔时尊者舍利弗为诸比丘、称扬赞叹开示演说文殊师利、如是无量种种功德、具足庄严。时诸比丘闻是赞已,心意清净,信解坚固,踊跃欢喜,不能自持。形体柔软,诸根和悦,垢障咸尽,忧苦悉除。常见诸佛,恒闻正法;回向趣求一切智智,成就菩萨无碍善根;速得菩萨无量诸力,出生无尽圆满大悲;发起无边广大志愿,深入广度究竟彼岸。十方佛海皆悉现前,于佛境界恒生信乐。即白尊者舍利弗言:惟愿和尚将导我等亲

  近于彼胜妙丈夫。

  时舍利弗即与俱行、诣文殊师利童子所,见已、顶礼、白言:“仁者,此诸比丘,愿得奉觐”。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与无量自在菩萨围绕,并其大众、种种眷属,如同象王,观诸比丘。

  简释

  诸比丘闻舍利弗赞文殊十大胜德,即得十八胜益,己获法门;亲承法音,必成大利,故愿亲近文殊菩萨。文殊与诸菩萨眷属如同象王(象中之王,以喻诸佛)观诸比丘法器。

  时诸比丘,头面礼足,恭敬合掌,白如是言:“惟大圣文殊师利、和尚舍利弗、世尊释迦牟尼,悉当证知:我等今以得见大士胜妙丈夫,奉觐瞻礼,恭敬信乐。所有善根,以及我等过去所集福智善根,以此善根愿令我等于仁者所,有如是色身、如是相好、如是音声、如是自在,一切功德悉当具得。”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诸比丘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十种大乘法,无疲厌心,则能速急深入如来究竟之地,况诸菩萨地 。

  何等为十,所谓见诸如来,以广大心亲近供养,心无疲厌。积集成就一切善根、究竟不退,心无疲厌。勤求一切诸佛正法,心无疲厌。勤行一切菩萨殊胜诸波罗密,心无疲厌。普徧修习一切菩萨甚深三昧,心无疲厌。次第趣入三世流转一切诸法,心无疲厌。庄严十方一切刹海,悉令清净,心无疲厌。教化调伏一切众生,皆令成熟,心无疲厌。于一切刹,行菩萨行,经一切劫,心无疲厌。为欲成熟一切众生故,修一切刹极微尘数波罗密门,成就圆满如来一切力;于是次第为一切众生成就如来一切智力,心无疲厌。??

  简释

  十种大愿是:(1)供养诸佛,(2)三业不空,修菩萨身口意三业,(3)勤求正法,(4)修行二利,(5)不离胜友同修三昧,(6)坚穷三际趣入诸法,(7)发净土大愿,(8)成熟众生,(9)徧刹随佛转 诸法轮,(10)成正觉愿;众生无量,此心无疲。

  比丘当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深信、发此十种无疲厌心,则能长养一切善根,舍离一切生死流转;悉能超出一切世间,不堕声闻、辟支佛地;成就如来一切种性,满足菩萨清净大愿;积聚一切如来功德,修行一切菩萨诸行;获得如来力、 毫无所畏、摧伏众魔及诸外道,灭除一切烦恼习气,入菩萨地,近如来地。

  简释

  此段是举益劝修,共有五大方面:长养善根,舍离生死; 超凡(世间)越小(二乘);成就种性,满足大愿;习果修因;摧邪入正。

  时诸比丘闻此法己,即时同证广大三昧,名“见一切佛境界无碍眼。”得此三昧威神力故,悉见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及其所有道场众会,亦悉见彼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趣类、各 各差别(既见彼岸又见此岸),亦悉见彼一切世界同异、染净各各差别,亦悉见彼一切世界所有极微尘相差别,亦悉见彼诸世界中一切众生所住宫殿种种庄严、种种成就、及所受用种种资具、各各差别。

  及闻彼佛诸音声海、演说诸法种种名句、文词,顺释(认识)性相秘密、悉能了解。亦能观察彼世界中一切众生心行、根欲、各各差别。亦能忆念彼世界中一切众生过去、未来各十生事。亦能忆念彼诸如来十本生事、十成正觉、十转法轮、十种神通、十种记心、十种教诫、十种说法、十种辩才。?

  简释

  以上两段总括为(1)天眼用,(2)天耳用,(3)他心用, (4)宿住用。凡所神境、漏尽等现象都在其中。

  又由得此三昧力故,即时获得十千真实菩提之心,成就十千甚深三昧,具足十千诸波罗密,圆满十千智慧光明,发起十 千自在神力。

  以得如是菩萨三昧、种种威神无碍势力所庄严故,令其身心柔软微妙、增长信乐。住菩提心,坚固不动。

  简释

  上文中的十千就是一万,表示“多”。(1)定中发大心,意谓真实;(2)千万三昧意谓“一多难行之定”,(3)千万波罗密意谓“多 度门”,(4)千万智照,意谓光轮圆满,(5)千万神力意谓内心任持。

  既得菩萨三昧、无碍势力,则身心微妙、菩提心固而不动。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具足安住真实、吉祥、微妙功德、普贤胜行,劝诸比丘令其安住胜德普贤行;住胜行己,入于甚深广大愿海;入愿海已,普徧成就甚深大愿。以得成就大愿海故,得心清净;心清净故,得身清净;身清净故,得身轻利;身轻利故,则得广大不退神通。以得如是大神通故,不离文殊师利足下、普于十方一切世界诸如来所,悉见其身,具足成就一切

  佛法。??

  简释

  文殊菩萨安住普贤胜行,即劝诸比丘令其安住胜德普贤行,普发大愿、成就大愿,使身心清净,得不退转神通,不离文殊菩萨足下、 普行十方;见一切世界如来身,成就一切佛法。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渐次南行,经历人间城邑聚落,至福生城。于其城东住庄严幢婆罗林中、往昔诸佛曾所止住、教化成熟一切众生大塔庙处;亦是世尊毗卢遮那于往昔时、行菩萨行,能舍无量难舍之处。是故此林名称“普闻无量佛刹”。此处常为天龙夜叉、乾闥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供养。

  简释

  此城意谓真法界,城中人有多生福德。东为四方之首,啓明之始。婆罗林意谓高远,当起万行庄严法身。能摧魔障故称为幢。此城在南天竺,城东大塔是古佛之塔。佛在世时已有此塔;其塔极大,东 面鼓乐,西面不聞。城人有善念,堪为道器;往昔诸佛曾所止住。

  时文殊师利与诸眷属到此林已,即于其处坐师子座、说修多罗名,普照法界,圆满光明;百千亿 那由他修多罗以为眷属。说此经时,有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大龙王、并其眷属闻此法己,自厌龙趣;于佛功德深生爱乐,咸舍龙身,生人天中。一万诸龙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复有无量无数众生、于三乘中各得成熟。

  简释

  那由他是数目名,相当于中国的“亿”。“修多罗”意谓千经万法的总名,互相贯穿,形成眷属,使不散失。说此真法界大经,有 一万诸龙、于无上正等佛法而不退转,并有无数众生于三乘中各自成熟。

  (二)善财说偈,请示文殊 (行愿品第十二)

  时福城人闻文殊师利,住庄严幢婆罗林中大塔庙处,皆从城出来、诣其所。有优婆塞名曰大慧与其眷属五百人俱,所谓须达多优婆塞、宝德优婆塞、圆光优婆塞、名称天优婆塞、月吉祥优婆塞、月喜优婆塞、月智优婆塞、大智优婆塞、贤护优婆塞、贤吉祥优婆塞,如是等众、前後围绕,来诣文殊师利童子所。到已礼足,右绕三币,却坐一面。?

  复有优婆夷,名曰大慧与其眷属五百人俱,所谓妙圆光优婆夷、梵德优婆夷、吉祥优婆夷、妙臂优婆夷、贤光优婆夷。贤吉祥優婆夷、月光優婆夷、星宿光优婆夷、贤德优婆夷、妙眼优婆夷。如是等众,前後围绕、来诣文殊师利童子所。到已礼足,右绕三币,却坐一面。?

  复有童子名曰善财与其眷属五百人俱,所谓善禁童子、善戒童子、善威仪童子、善行童子、善思惟童子、善智童子、善慧童子、善眼童子、善臂童子、善光童子。如是等众前後围绕,来诣文殊师利童子所,到已礼足,右绕三币,却坐一面。?

  复有童女名妙贤,与其眷属五百人俱,所谓大慧童女、善贤童女、端严面童女、坚善慧童女、吉祥贤童女、吉祥智童女、供善德童女、吉祥圆光童女、妙觉童女。如是等众,前後围绕,来诣文殊师利童子所,到己礼足,右绕三币,却坐一面。?

  简释

  优婆塞意谓“近事男”,即亲近比丘而承事;优婆夷意谓“近事女”,即亲近比丘尼而承事。此二者受五戒,故立近事名。童男、童女,各有本名,表示各有本缘。四方面,各有五百,共有500×4=2000,表示五位百法通入四众,成就二千普贤。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知福城人悉已来集会,普徧观察、随其心乐;即以神力现自在身,威光赫奕,蔽诸大众。以大慈力令其众会皆得安稳、清凉、快乐;以大悲力起说法心,普徧成就;以大智力令其开悟,灭除一切烦恼、心垢;以无碍辩、将说甚深广大佛法。??

  简释

  文殊菩萨身示威光、意流慈智;为说法方便,故起说法心。

  复于是时观察善财,以何因缘而立此名。知此童子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而出七宝楼阁,其楼阁下有七伏藏。于其藏上生七宝芽:所谓金、银、瑠璃、玻璃、赤珠、硨磲、玛瑙。善财童子处胎十月,然後诞生。形体端正,肢体具足。其七伏(宝)藏、纵横高下、量各七寸。忽自开现, 光明照耀,内外家族视之无厌。复于宅中自然有五百宝器;珍奇杂宝,各各盈满。所谓金刚器中盛满诸香,于香器中盛种种衣;美玉器中,盛满饮食;摩尼器中,盛满杂宝;黄金器中,盛满银粟;白金器中,盛满金粟;金银器中,盛满琉璃;琉璃器中,盛满金银及摩尼宝;玻璃器中,盛满硨磲;硨磲器中,盛满玻璃;玛瑙器中盛满赤珠;赤珠器中盛满玛瑙。星幢摩尼器中,盛满水精摩尼;水精

  摩尼器中,盛满星幢摩尼。如是等五百宝器,自然出现。复于宅中徧雨种种珍宝财物及诸资具。一切库藏悉皆充满。以此事故,父母,父母亲属及善相师共呼此儿名曰善财。

  简释

  此段说明文殊菩萨以大智慧对于善财童子,观外缘、观内因,而立此名。财多属“依”,善通“依正”;生而财现是其善相,称为善财。小圣尊空,生而室空;大士贵德,生而多财。由过去之业而受我 之心身,谓之正报;身心所依止之世间一切事物,谓之依报。

  又知此童子已曾供养过去诸佛,深种善根;信解广大,常乐亲近诸善知识,身语意业皆无过失,勇猛精进,净菩萨道,求一切智,成佛法器,心行清净,犹如虚空。?

  简释

  进一步从内因观此童子,宿种善根;同心顺理曰善,积德 无尽曰财。今生回向菩提,无有障碍。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是观察善财童子殊胜相已,熙怡微笑,安祥开谕,广为演说一切佛法。所谓说一切佛积集法,说一切佛相续法,说一切佛次第深入法,说一切佛众会清净法,说一切佛法轮化导法,说一切佛色身相好清净法,说一切佛法身普徧成就法,说一切佛无碍辩才法,说一切佛圆满庄严法,说一 切佛平等无二法。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为善财童子及诸大众说此法已,复以种种善巧方便殷勤劝谕,令其开觉,增长佛力,生大欢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令善财忆念过去所种善根。复为福城一切人众、随其根欲、显现神通,如所应度,广为说法。

  简释

  文殊菩萨为善财童子及诸大众广说十法,然後又以善巧方便开谕大众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令善财童子发大心,求佛果; 回忆宿业,不自错过;对于其余大众则随其根器,广为说法。

  尔时善财童子从文殊师利童子所闻说、诸佛如是种种胜妙功德大威力已,勤求爱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遂文殊师利 瞻恋不舍,一心归向,合掌谛观,而说偈言:

  有大智慧威神力,行菩提行利众生;无量境界誓当求,唯愿仁慈哀听许。?

  (第一句赞文殊德,第二句赞广利众生,第三四句发誓求佛法,请菩萨救度。)

  爱水深潜为池堑,憍慢高举为垣墙;诸趣出入为门户,三有难超作城郭。

  癡暗无明常所覆,贪恚炽盛火恒烧;魔王自在处其中,愚童凡夫依止住。       (初二两句揭示:爱水深为池塘,憍慢高如城墙。三四句表示坠入苦果, 五六句说明无明炽火恒烧不停,故七句以魔王为主,八句为受苦之人。)

  谄诳忿恨惑乱戏,贪欲所缠如绳索;疑惑所蔽若生盲,恒行险趣诸邪道。

  常为悭嫉所束缚,入于三途八难中;五趣轮回不觉知,恒受生老病死苦。?

  (三涂就是三途:(1)火途——地狱趣、猛火所烧之处,(2)血途——畜生趣、互相食肉之处,(3)刀途——饿鬼趣,以刀劎逼迫之处。八难是地狱、饿鬼、畜生、北拘卢洲(想乐天)、想夀天、聋哑天、世俗天、无佛法之天。维摩经方便品指出:菩萨成佛时,国土无三涂八难。五趣 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天。)

  灭惑大悲清净日,智光普照圆满轮;能竭生死烦恼海,愿降慈光稍观察。

  圆满大慈清净月,福德光明无垢轮;一切众生咸施安,愿赐清凉稍观察。?

  (愿日光圆满轮,降以慈光,月光无垢轮,赐以清凉,对我稍加观察。)

  一切法界功德王,白业成就为轮宝;所向导前无所碍,愿顺我心垂教勅。

  广博福德大善主,普利一切诸众生;勇猛不退求菩提,唯愿垂慈拔济我。?

  (白业是相对于黑业而言,白业意谓善业,以善为清白之法。白业白报,黑业黑报。此八句要旨是愿功德王与福智主垂教拔济)

  身被最胜忍辱甲,手提明利智慧剑;常能自在破魔军,愿雄猛者守护我。

  安住妙法须弥定,绕以三昧诸护法;摧灭业惑阿修罗,真实帝释愿观我。

  (常能自在,破魔军、灭业惑,愿雄猛者与帝释给以守护与关照。)

  三有昏闇凡愚宅,烦恼轮回地趣因;仁尊永灭尽无余,照世真灯示我道。?

  (此偈提示总求真道,但三界九地六趣,苦果烦恼滋生,请仁尊以真灯照我而无尽。)

  众生恶趣行已除,修治善道咸清净;度诸有海桥梁者,示我真乘解脱门。

  常乐我净颠倒想,厚重邪执常迷覆;明利智眼悉能除,开我真乘解脱路。?

  (此二偈求涅槃道:前偈求清净道,後偈求智照道。)?

  善了真谛无迷惑,于诸法中无所畏;调伏众生自在人,愿示于我菩提道。

  安住如来正见地,增长诸佛功德树;雨一切佛妙法华,愿速示我菩提道。?

  (此二偈是求菩提道:前偈求根本智,以见法原;後偈求後得智,成诸功德。)

  去来现在一切佛,如日光明照世间;为众能开甘露门,彼所得道愿宣说。

  能善解除诸业缚,巧转诸乘妙法轮;智慧决了自在人,示我普焰摩诃衍。

  (此二偈说明求见道缘,解除业缚,转妙法轮。)

  大悲为毂行愿轮,信念深固坚忍轴;净功德宝真实辕,令我载此菩提乘。

  一切总持圆满箱,慈悲普覆庄严盖;妙辩才音铃震响,令我载此最上乘。

  (前四句内涵有五:(1)一切佛法均依大悲,如同众辐凑于一毂;(2)行愿相扶,运至菩提;如同两轮,方能致远;(3)深信入法如辖贯定;(4)坚忍不动如轴居心轮;(5)净德居前,如辕为引。依斯五义,可证菩提。後四句有三义:(1)总持摄法,如箱辖物;(2)慈荫清凉,如张 华盖;(3)四辩演唱,如呜铃响。具此三行,乃为最胜。)

  清净戒品为茵褥,诸妙三昧为深定;法鼓洪音警有情,令我载此摩诃衍。

  具足四摄无尽藏,庄严璎珞功德宝;自他惭愧为羁鞅,令我载此无上乘。?

  (前四句有三义:(1)净戒严潔,如净茵褥;(2)三昧適神,趣入深定;(3)法音警物,如击鼓声;具此三法进入大乘。後四句有二义:(1)四摄蕴德,如藏含宝;四摄悦物,如璎周垂;(2)牛有羁鞅,可以引车; 人有惭愧,方能导行。)

  常放大智圆满光,恒涂净戒真实香;永灭烦恼无疮疣,令我载此最胜乘。

  三业调伏不退轮,六根寂静三昧箱;最胜智慧方便轭,令我载此妙法乘。

  大愿回向善御者,总持诸法坚固力;智慧周旋常徧转,令我载此速疾乘。

  (初偈三度:(1)有光圆满悦物,(2)掩破、戒垢,令法身清净,(3)消除烦恼,如灭疮疣。从而道生上乘,故为最胜。次偈三度:(1)调伏三业如轮速进,(2)善守根门,六处常寂 ,(3)方便成事,般若成度,事理相望,故为妙法。末偈三度:(1)牛若有御,随心能到;行若有愿,无事不成;(2)车能有载,实由坚持;诸法不散,在于总持;(3)御者 有智,能随水曲;行者有意,回转普周。)

  交络普贤诸行网,悲心广运能随转;所行无畏得安祥,令我载此无上乘。

  任持坚固等金刚,妙智巧成如幻事;一切障碍皆能断,令我速载普贤乘。

  大慈无垢等群生,普与世间贤圣乐;净智如空照法界,愿速令我载此乘。

  能净一切业惑尘,亦断世间流转苦;摧伏诸魔及外道,令我载此妙法乘。

  智慧境界等虚空,行力庄严徧法界;普载一切群众欲,愿速令我载此乘。

  志乐清净量难穷,无明爱见皆除灭;利益一切心无尽,愿速令我载此乘。

  愿力如风速疾行,定心安住恒无动;普运一切诸含识,愿速令我载此乘。

  坚誓如地永无倾,大悲如水恒饶益;勇健荷担无疲倦,愿速令我载此乘。?

  (以上八偈都是善财童子发愿,望能乘载大乘。初偈三义:(1)以普贤行笼一乘体,以网交络,徧于一车;(2)广运慈悲,随机转化;(3)不疾而速,故行无畏,不畏众生教化之难。次偈三义:(1)以无垢智,如车坚固;(2)幻智如意,运用巧成;(3)断灭二障,如车无碍。第三偈三义:(1)取清净,(2)取安乐,(3)取广博如空。第四偈三义:(1)净惑尘,(2)断众苦,(3)摧诸魔。其余四偈的意义是:以上述四偈的乘 载功能,普载一切众生与诸含识——六道有情之众。)

  普照众生智慧日,四摄光明圆满轮;总持胜妙清净光,显示于我咸无尽。

  能除劫海勤修学,一切种智圆满因;摧灭坚执有为城,与我如是金刚智。

  仁于诸佛大智海,获是智海广无涯;一切佛德靡不充,善哉大圣当宣说。

  己入法王妙法城,己冠智王大智冠;己系诸佛离垢缯,最胜智眼广观察。?

  (以上四偈,总赞请说。)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观察善财,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欲亲近诸善知识,行菩萨行,问诸菩萨所行之道。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集一切智、最初因缘。由乐观亲近善知识,故令一切智速得圆满;是故于此,勿生疲厌。??

  简释

  文殊师利菩萨告诉善财:首先亲近善友,请说佛法:法无 人说,虽慧莫知。凡事靡不有初,鲜尅有终。历事多时,故宜勿懈。

  善财白言:圣者,唯愿慈悲,广为我说,我应云何学菩萨行,应云何修菩萨行,应云何起菩萨行,应云何行菩萨行,应云何满菩萨行,应云何净菩萨行,应云何转菩萨行,应云何深入菩萨行,应云何出生菩萨行,应云何观察菩萨行,应云何增广菩萨行,应云何成就菩萨行,应云何令普贤行速得圆满。??

  简释

  善财对菩萨行有十三问于文殊菩萨,初、二句为总向;其余十一句为别问:(1)始起趣向,(2)即事造修,(3)令心圆满,(4)治障离过,(5)转劣向胜,(6)证达分明,(7)出生未得,(8)观察性相,(9)增广令多,(10)具足获得,(11)究竟圆满。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为善财童子而说偈言:

  善哉清净功德海,佛子能来至我所;发起广博大悲心,勇猛智求无上觉。?

  为欲度脱诸有情,消除世间流转苦;已发大愿深如海,勤修一切菩萨行。?

  (初二句总赞善财;余六句则赞大愿;第三句是大悲下化,第四句是大智上求,第五、六句解释大悲,第七八句解释大愿。)

  若有菩萨心坚固,久处生死无疲厌;彼当具足普贤行,得佛功德无能断。

  (菩萨具坚固心,为度众生,虽久住生死亦无疲厭;这就是普贤行,佛德始终不断。)

  福德威光福德量,福德生处福德海;汝能普为诸众生,誓修普贤清净行。?

  (有智之福,如列星宿,能生诸福,深广如海。普为众生,就是普贤。)

  汝见无边诸佛土,去来现在一切佛;亦闻所转妙法轮,念力忆持无忘失。

  汝于十方一切刹,普见无量诸如来;愿海清净悉皆成,具足菩萨尘沙行。

  汝入方便大法海,安住如来功德地;导师胜行汝当修,当成一切无师智。

  汝于一切广大刹,所有刹土微尘劫;于中修习普贤行,成就最胜菩萨道。

  汝于无边劫海中,普徧十方一切刹;为欲成满诸大愿,修持普贤诸愿行。

  (以上五偈含有五义:近佛听法,立愿净障,入方便海,徧一切刹,经一切时。此五无疲,就是普贤行满,得如来地大圣。)

  此中无量诸众生,闻汝愿己皆欢喜;悉发广大菩萨愿,专心愿学普贤乘。       (此偈是文殊菩萨总结:诸众生听善财发愿,皆大欢喜,专心愿学普贤乘。)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此偈已,告善财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有众生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其事甚难。能 发心己,复欲勤求、行菩萨行,倍更为难。善男子,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隨顺,不应违逆;于善知识、善巧方 便,应当恭敬,不能错过。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曰胜乐。其国有山名曰妙峯;彼有比丘,名吉祥云。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菩萨云何修菩萨行;乃至菩萨云何于普贤行速得圆满。善男子,彼善知识当为汝说:具足圆满普贤愿行。

  简释

  真善知识具有五行:

  (1)知世间善恶因果而令修“断”,

  (2)厌世乐而勤求涅槃,

  (3)有悲心而用心修度,

  (4)以无相慧,坚持修行,

  (5)无障碍修圆满普贤行。

  山名妙峯具有二义:(1)寂静不动,(2)高出周览。依定发慧,寂然不动;智鉴无遗,彻见果原。下观万类,山以表之。云有四义:普徧、润泽、荫覆、云雨。吉祥四义:定、福、悲、智。

  时善财童子闻是语已,心生欢喜,踊跃无量。于彼比丘,深生渴仰。于文殊师利殷慰恋慕,顶礼双足:绕无数币,悲泣流泪,辞退而去。?

  第五章  比丘开示?(行愿品第十三)

  行愿品第十三的标题是吉祥云比丘与海云比丘;此简释本根据此二比丘先後对善财童子的开示,合成为比丘开示;因为两部分的内容不多,故未另立小标题。

  尔时善财童子渐次南行,往胜乐国、登妙峯山。于其山上、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周徧求觅。经七日竟不能见;由为勤求 善知识故,捐弃身命,无饥渴想,正念观察,心安无退。

  过七日已,见彼比丘在别山上徐步经行。即前往诣,顶礼双足,右绕三币,合掌而住;白言:圣者我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行,云何起菩萨行,云何行菩萨行;乃至云何于普贤行、速得圆满。我闻圣者善能诱诲,唯愿慈哀,为我宣说,云何菩萨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简释

  经七日于法无得,而竟不见;必须忘怀,断绝诸想。寂不失照,为正观察;离却杂念,心安不动。离七觉相,为过七日;忘所住位,方为得旨。见在别山,见即定慧双流;经行徐步,徐即止住乱想, 行即观自在心。文中四问,显为法来;发心问行,正入法界。

  时吉祥云比丘告善财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己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事为难;复能请问行菩萨行,是难中之难。所谓(1)勤求菩萨道,(2)勤求菩萨境界,(3)勤求菩萨广博净行,(4)勤求菩萨出现神变,(5)勤求菩萨示现广大诸解脱门,(6)勤求菩萨示现世间种种作业,(7)勤求菩萨随顺众生种种心行,(8)勤求菩萨示现入出生死涅槃,(9)勤求菩萨于为、无为,心无所着,(10)勤求菩萨除断众生种种烦恼、细微过失。

  简释

  此文中的十种勤求,意义如下:(1)勤学、勤修菩萨道是总纲;(2)由菩萨行趣入菩萨境;(3)菩萨净行包括三道,即出离道,清净道,清净广大心道;(4)菩萨行现神通;(5)深入广大解脱门;(6)生出种种作业能力;(7)观察众生心行千万变异;(8)行不住道,方能增广;不住涅槃即生死门,不住生死即涅槃门;二者不住,出入自然;(9)为而无为,心无所

  住,何行不成;于有为界示无为法,于无为界示有为法;(10)唯有圆满,方能除尽众生细微过失;方圆并用,是为大用。)

  善男子,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智光照耀;普眼明彻,具清净行。慧眼徧观一切境界,善巧方便,离一切障;以清净身普诣十方一切国土(显态),恭敬供养一切诸佛(隐态);以信解力常念十方一切诸佛,以总持力受持十方一切佛法,以 智慧眼常见十方一切诸佛。

  所谓见于东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亿佛、百亿佛、千亿佛、百千亿佛、那由他亿佛、百那由他亿佛、千那由他亿佛、百千那由他亿佛,乃至见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佛。(法身佛象微无限真空)

  乃至见阎浮提极微尘数佛,四天下极微尘数佛,小千世界极微尘数佛,中千世界极微尘数佛,大千世界极微尘数佛;十佛刹极微尘数佛、百佛刹极微尘数佛、千佛刹极微尘数佛、百千佛刹极微尘数佛、亿佛刹极微尘数佛、百亿佛刹极微尘数佛、千亿佛刹极微尘数佛、百千亿佛刹极微尘数佛、那由他亿佛刹极微尘数佛,乃至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如见东方一切诸佛,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所有诸佛,亦复如是。

  随其所见,一一方中所有诸佛、种种色相、种种形貌、种种神通、种种受用、种种变化、种种众会庄严道场、种种光明无边照耀、种种宫殿庄严国界、种种寿量示有修短、随诸众生种种心乐,示现种种成正觉门。于大众中广现神变、作师子吼、度脱众生。

  简释

  慧眼徧观是普眼用,善巧方便是智光照,离一切障是清净 行。以慧眼、智光、净行三者合一功用,故见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说佛,乃至见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以种种变化境界,显示种 种成正觉门,作师子吼,度脱众生。

  善男子,我唯得此意念一切诸佛平等境界、无礙智慧、普见法门。如诸菩萨摩诃萨、无量智慧、具足圆满清净行门,岂能了知所有边际。

  (1)所谓智光普照、差别境界念佛门,常见诸佛种种国土宫殿、庄严悉现前故;

  (2)令安住种种增上意乐念佛门,随诸众生心之所乐,皆令见佛得清净故;

  (3)令安住究竟佛力念佛门,令入如来十种力中、随顺行故;

  (4)令安住种种如来究竟正法念佛门,见一切佛演说正法咸听闻故;

  (5)徧照十方无差别藏念佛门,普见一切诸世界中、等无差别诸佛海故;

  (6)入不可见极微细处念佛门,彻见一切细微境中如来神变自在事故;

  (7)住种种劫念佛门,于一切劫常见诸佛施作佛事咸亲近故;

  (8)住一切时念佛门,于一切时常得见佛与佛同住不相离故;

  (9)住一切刹念佛门,一切刹土咸见佛身、超过世间无等比故;

  (10)住一切世念佛门,随于自心所有乐欲、普见三世诸如来故;

  (11)住一切境念佛门,普见一切诸境界中诸佛、相续咸出现故;

  (12)住一切性寂灭念佛门,于念念中见一切刹、一切诸佛示涅槃故;

  (13)住一切时处念佛门,于一日中见一切佛从其住处而化故;

  (14)住一切境广大念佛门,见一切佛结跏跌坐、一一佛身满法界故;

  (15)住一切法细微念佛门,于一毛孔见不可说诸佛出现,咸至其所而承事故;

  (16)住刹那际庄严念佛门,于一念中见一切刹皆有诸佛成等正觉、现神变故;

  (17)住一切法念佛门,见一切佛出现于世,以智慧光转法轮故;

  (18)住自在心念佛门,随其自心、所有欲乐一切如来现其影像,咸得见故;

  (19)住一切业念佛门,能随法界一切众生所修行业为现其身令觉悟故;

  (20)住一切神变念佛门,见一切佛住于广大香水海中,坐莲华台、普现神变,满十方故;

  (21)住等虚空界念佛门、观察如来所现身云、庄严法界、虚空界故。

  简释

  吉祥云比丘说:“菩萨胜行、无量无边,我唯知一;如一念佛,即有多门,我但知一,余不能知。”上述全文共21门:前20门各以二门念于一佛;后1门是总结成为一虚空门。在前20门中,(1)、(2)门是愿佛,亦名愿身:(1)门为天宫,(2)门为乐意,正是愿体。(3)、(4)门是本性佛,佛以智慧为本性:(3)门十力智,(4)门无碍智;智则明了,所有尽见。(5)、(6)门是法界佛,名为法身:(5)门表示一切界中无有差别;(6)门表示入不可见,细微难知。(7)、(8)门是住持佛,名力持身:(7)门多劫,(8)门多时。(9)、(10)是随乐佛,名意生身,随众生乐意而生:(9)表示徧一 切刹现身;(10)表示徧一切世界随心皆现。(11)、(12)门表示涅槃佛:㈠为化身,㈡为涅槃;化即有灭,故说涅槃。(13)、(14)即三昧佛,名威势身:(13)是三昧用,(14)是三昧相。(15)、(16)为正觉佛,名菩提身:(15)是一毛顿显,处于细微;(16)则住刹那际,显时甚深。(17)、(18)是心佛,名福德身:(17)表示心所住法;(18)则表示自在心。(19)、(20)是业报佛,名相好庄严身:(19)应现业报,(20)则为真业报身。(21)总结前述十身,故名身云等虚空界,即十身皆等于虚空(自性真空),并合乎法性,为庄严法界、虚空界。是则随门说异,举一圆收,于是方为华严念佛。

  如是等无量、无数念佛门,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善男子南方有国,名海门。彼有比丘名为海云。汝往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海云比丘(1)能善分别、开发广大善根、因缘;(2)当令汝入广大助道位;(3)当令汝成广大善根力;(4)当为汝说发菩提心因;(5)当令汝生广大乘光明;(6)当令汝得广大波罗密;(7)当令汝入广大诸行海;(8)当令汝转广大誓愿轮;(9)当令汝净广大庄严门;(10)当令汝起广大慈悲力。??

  简释

  海门国正当海南口岸,表示观心海、治心地深广门。海云比丘意谓:海为法门,普眼法云,深广覆润诸众生。上文中的十句意义是:(1)开发广大善根因缘,(2)见进得益,(3)闻华宿因,(4)叹发大心,(5)闻受持法,(6)、(7)、(8)均指普眼功效,(9)闻依正庄严 ,(10)发大慈悲心。

  时善财童子礼吉祥云比丘足,绕无数帀,殷憨瞻仰,恋慕而去。

  尔时善财童子闻善知识教,一心正念:(1)随顺思惟所有智慧光明门,(2)随顺通达所有甚深解脱门,(3)随顺忆持所有自在三昧门,(4)随顺敬奉所有清净教海门,(5)随顺观察所见诸佛威德门,(6)随顺欣乐所见诸佛住处门,(7)随顺了解所见诸佛轨则门,(8)随顺思念所见诸佛出现门,(9)随顺趣入所见诸佛法界门,(10)随顺安住所见诸佛境界门。?

  简释

  文中十大正念:(1)思前观境自在,(2)达前作用解脱,(3)持前一行三昧,(4)敬前闻佛说法,(5)观前所见诸佛,(6)乐前十方住处,(7)知前寿命神通,(8)见前佛成正觉,(9)入前所诠法界,(10)往前诸佛境界。

  渐次南行,向海岸国。诣海云比丘所、顶礼双足,绕无数帀。于前合掌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欲入甚深最上智海,而未知菩萨(1)云何能具菩萨行,长养菩提种;(2)云何能舍凡夫家,生于如来家;(3)云何能度生死海,入佛智慧海;(4)云何能离凡愚地,入佛最胜地;(5)云何能断生死流,入佛净行流;(6)云何能坏生死轮,成就大愿轮;(7)云何能灭魔境界,显示佛境界;(8)云何能竭爱欲海,增长大悲海;(9)云何能闭三涂八难门,开人天涅槃门;(10)云何能出三有束缚城,入种智解脱城;(11)云何能弃舍一切珍玩资具,饶益摄受一切众生。唯愿慈哀为我宣说。

  简释

  上述十一问之中,归根结蒂在于生死轮。此轮如汲井轮,循环无已。大愿轮涉及尽众生界、穷无穷际。惟有众生界尽,大愿方尽,故对生死以立轮称述。

  时海云比丘告善财言:“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耶?”善财言:“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海云告善财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发菩提心者,不可得闻,何况 自能深心发趣。善男子,若诸众生未曾修种深固善根,则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故菩萨(1)要得平等无碍境界,普门善根光明照故;(2)要得真实巧方便藏、正道三昧光明照故;(3)要得积集功德海藏、广大福聚庄严身故;(4)要得增长种种白法,念念出生,无休息故;(5)要能供事真善知识,谘问法要无疲厌故;(6)要舍悭悋、无所藏积于身命财产、无爱着故;(7)要离憍慢心无高下、安住不动如大地故;(8)要恒慈愍,随顺众生平等,饶益无违逆故;(9)要处生死于恶趣中,度苦众生心不舍故;(10)要恒观察如来境界、心求修习至究竟故;(11)要恒利益安乐一切诸众生故,如是乃能发菩提心。??

  简释

  (1)宿植普贤无碍法门,以成种性;(2)得真如三昧智光,普照一切;(3)功德如海藏,福聚庄严身;(4)念念增长白法,而无停顿;(5)供养真善知识,求法无厌,(6)救度众生,不惜身命财产,(7)心性安住,如同大地,(8)随顺众生,而无违背,(9)置自身于恶趣,救度众生, (10)心同真空,达终极境界,(11)恒常利乐一切众生。能如上述十一方面修持,是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者,所谓:(1)拔济苦恼诸众生故,发大悲心;(2)平等福佑诸众生故,发大慈心;(3)除灭众生诸苦蕴故,发安乐心;(4)为息众生不善心故,发饶益心;(5)救护怖畏诸众生故,发哀愍心;(6)舍离执着障碍法故,发无执着心;(7)普徧法界诸佛刹故,发广大心;(8)等虚空界、无不住故,发无边心;(9)见一切佛妙色身故,发无垢心;(10)观三世法智无尽故,发清净心;(11)为欲普入一切智甚深海故,发大智心。

  发如是等种种心故,是名菩萨发菩提心。?

  简释

  此段指出发十一种心,是前一段十一方面的进一步说明。

  善男子,我初止住此海门国十有二年,常以十事观察大海而为境界。所谓(1)思惟大海,宽广难量;(2)思惟大海,深难得底;(3)思惟大海,同一咸味;(4)思惟大海,出生众宝;(5)思惟大海,吞纳众流;(6)思惟大海,水色差别不可思议;(7)思惟大海,种种众生之所依住;(8)思惟大海,容受无量大身众生;(9)思惟大海,能受大云所施之雨;(10)思惟大海,究竟恒满无有增减。

  简释

  海有法海、智海、悲海、生死海等等不同。此文中的大海有十大意义,总括为佛智海;十表示十地,发十种心:(1)利益心,利益宽广难量;(2)大悲心,大悲甚深难测;(3)安乐心,人口五味以咸为主;人需副食不离咸味,故心乐于此;(4)安住心,令恶行众生安住善行,以善为宝;(5)怜悯心,包纳众流;(6)摄受心,令种种外道趣入正信,如多色水同在海中;(7)守护心,凡发心者皆有依住而守护;(8)同己心,如同大海,可容大量众生;(9)尊师心,对大乘道,尊之如师,如受大雨;(10)导师心,敬师如敬佛,趋于究竟,而无增减。以此十心,对此十喻,完全符契而无虚妄。

  善男子,我复思念世间之中,颇有深广过于此海不?乃至容受常无增减过于此海不?

  善男子,我作如是思维之时,从大海中有大莲华众宝庄严,焕然出现,以无能胜帝青玻胝迦、金刚摩尼王宝为茎,毗琉璃、摩尼王宝为臺,无垢清净阎浮檀金为叶,随时芬馥白栴檀香,沉水妙宝而为其藏,黄色映彻玛瑙宝王、以为其须,百万摩尼宝庄严网罗布其上。凡所庄严,周圆无际,光荣四照,弥覆大海。

  百万欲天王普雨种种天宝、天华、天鬘、天香、天烧香、天涂香、天末香、天妙衣服,天幢旛盖,如云而下;百万龙王起大香云,雨众香水;百万夜叉王献以种种珍奇宝藏;百万罗刹王各以慈心,合掌观察;百万乾闥婆王以妙乐音、歌咏赞叹;百万阿修罗王执持其茎、鞠躬而立;百万迦楼罗王,衔诸璎珞妙宝缯带,四面垂下;百万紧那罗王起饶益心,欢喜爱乐;百万摩睺罗伽王起清净心,恭敬礼拜;百万人王起尊重心,合掌

  瞻仰;百万转轮圣王各以七宝庄严供养;百万梵天,头顶礼敬。

  百万净居天,恭敬合掌;百万主海神俱时出现,恭敬作礼;百万主火神,各持种种妙宝庄严;百万味光摩尼宝,光明普照;百万净福摩尼宝,布散庄严;百万徧照摩尼宝,为清净藏;百万离垢藏摩尼宝,其光赫奕;百万吉祥藏摩尼宝,放妙光明;百万妙藏摩尼宝,光照无边;百万阎浮幢摩尼宝,周布行列;百万不可坏、金刚摩尼宝,清净庄严;百万日藏、摩尼宝广大清净圆光普照;百万可爱乐摩尼宝、显现众色具足庄严;百万心王、摩尼宝,放杂色光、雨无尽宝。?

  此大莲华所有庄严、皆从如来过去积集出世、广大善根所生,令诸菩萨各于此华、信愿圆满,普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不显现。从如幻观香王所生、以无生法所庄严故,从如梦观离相法生、以无作法之所由印(证)故,从无染着、离诤法生、随境观察无所着故,恒出妙音演说如来广大境界,其声充满一切诸佛清净刹土。假使无数百千亿劫、以妙词称赞,此华功德无尽。??

  简释

  上述第一段内容表示深观心海、悲海,则心华、行华自然敷荣;性德无漏,一时齐观(从心灵中显现)。第二、三两段,从百万欲天王到百万心王共同表现外相千万庄严。第四段指出此大莲华举因显胜, 如来说法妙音充满诸佛净刹;即使无量百千亿劫,此华功德无尽。

  善男子,我时于此莲华之上,见有如来,结跏跌坐,相好具足,形象高广,上至无顶。如来所处宝莲华座不可思议,道场众会不可思议,圆满智慧不可思议,圆光照耀不可思议,威仪随现不可思议,光明炽盛不可思议,诸相随好不可思议,变现自在不可思议,神通调伏不可思议,清净妙色不可思议,无见顶相不可思议,舌相长广不可思议,辩才善巧不可思议,圆音普演不可思议,无量智力不可思议,清净无畏不可思议,无

  碍解智不可思议。忆念彼佛往昔修本行不可思议,菩萨自在不可思议,法雷震吼不可思议,普门显示不可思议,种种庄严不可思议,随其左右、见各差别、不可思议,普徧饶益、咸令成熟、不可思议。??

  简释

  此段表示正报,二十四种不可思议瑞相,显示本觉如来自然出现。

  善男子,时彼如来于莲华座上,即伸右手而摩我顶,为我演说普眼法门。

  显现一切菩萨诸行,开演一切如来境界,阐扬一切诸佛妙法,光照一切诸佛刹土,圆满一切诸佛相好。摧伏一切外道邪论,散灭一切诸魔军众,能令一切众生欢喜;调伏一切众生 烦恼,能照一切众生心行。善了一切众生根性,能以威力普转法轮,随众生心,悉令开悟。??

  简释

  上述第一段中,提出的普眼法门的意义深广:诸缘发现,缘各为根;因没果中,缘皆号眼。故全色为眼,恒见色而非缘;全眼为色,恒称见而非我。非我离于情识,非缘远于寻求。收万象于目前,全十方于眼际;以是缘义,无尽随见,见而不穷。故法普即眼普,义通乃见通。体之而寂寂,照之乃重重。此眼所见,名为普眼法门。第二段说 明普眼之用:无处不开,无境不照,无德不具,无用不周。

  我从彼佛得闻于此普眼法门,受持读诵,忆念思惟。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此无尽广大海藏普眼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乃至少分尚不 可得;何况尽能具足书写。

  善男子,我于彼佛千二百岁,受持如是普眼法门,相续不断。于每日中常以十种陀罗尼门、领受记持无数品 。

  所谓(1)以闻持陀罗尼光明领受无数品,(2)以寂静门陀罗尼光明趣入无数品,(3)以无边旋陀罗尼光明普入无数品,(4)以随地观察普徧照耀陀罗尼光明分别无数品,(5)以具足威力陀罗尼光明普摄无数品,(6)以莲华庄严陀罗尼光明引发无数品,(7)以微妙声音陀罗尼光明开演无数品,(8)以虚空藏陀罗尼光明显示无数品,(9)以光聚山陀罗尼光明增广无数品,(10)以海藏普持陀罗尼光明辨析无数品。

  简释

  普眼法门在于受持诵读、忆念思惟,也就是观照、实证。此法灵通变化,非靠文字书写而能得到。众所周知,陀罗尼的基本意义是心灵牢固掌握不散,而能力行。十种陀罗尼门是:(1)闻持不懈,方能颁受;(2)契《本寂智》(真空智)、方能趣入;(3)旋转无量、方能普入;(4)各地意义不同,分别成用得果;(5)普摄在怀,方有德用;(6)如华引果,开发于教;(7)声音总持,生起大用;(8)如空包含,名虚空藏(真空藏万有);(9)以多智光,集而高显;(10)如海无心,含容万类。

  善男子,是时十方一切世界,各有无量诸众生等为听法故,而来我所。所谓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如是诸王并其眷属来诣我所,谘问我法。我悉为其次第开演,分别解说;咸令欢喜,心生爱乐;深信趣入,悟解成就;安住于此诸佛菩 萨光明妙行、普眼法门。(以真空作为比量来说,此门就是自性光明寂照十方一切世界。)

  善男子,我唯知此普眼法门,如诸菩萨摩诃萨(1)深入一切菩萨行海,随其愿力皆清净故;(2)深入一切广大愿海,尽一切劫住世间故;(3)深入一切诸众生海,随其心行普饶益故;(4)深入一切众生心海,出生无碍十力智故;(5)深入一切众生根海,随时调伏令成熟故;(6)深入一切同异刹海,为满本愿悉严净故;(7)深入一切无尽佛海,常愿承事兴供养故;(8)深入一切正觉法海,能以智慧咸悟入故;(9)深入一切佛功德海,于真实道具足修故;(10)深入一切言辞海,徧一切刹转法轮故;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简释

  此段从十海说明华严佛法无穷无尽;不离世法,对诸众生多方教化。海意谓深广难测,由此说明诸佛、菩萨摩诃萨功德无量无尽。 海云比丘自说惟知普眼法门,不能知、不能说彼诸菩萨功德圆满行。

  善男子,从此南行六十由旬,楞伽道边有一聚落,名为海岸。彼有比丘,名曰妙住;汝诣彼问:菩萨云何,速 得清净。

  时善财童子礼海云足,右绕、瞻仰、辞退而去。

  简释

  六十由旬意谓修六度行、净六根。楞伽是梵音,意谓“难住”。象徴居南海中,四面无门,非智慧通者不能住此。以门为门则为言说,然而“门无门”才是通宗,故说难住;并非不住。居此海者表示“修行住”是入智海真心、绝相之正道。妙丘住者表示身住真空、而不着相;在此住中,观一切法本体如同真空、无所分别。

  第六章  长者开示

  (一)妙月诸位长者开示?(行愿品第四十七)

  尔时善财童子渐次前行(根据行愿品第四十六)诣婆怛那城,有义聚落,到达贤胜优婆夷所,顶礼其足,绕无数币。合掌恭敬,于一面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贤勝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无尽处、无尽轮。既自解脱,复为人说。我住于此大三昧中出,生诸法无尽、无住。所谓(1)出生一切智性眼,无尽无住,(2)出生一切智性耳,无尽无住,(3)出生一切智性鼻,无尽无住,(4)出生一切智性舌,无尽无住,(5)出生一切智性身,无尽无住,(6)出生一切智性意,无尽无住,(7)出生一切智性波涛,无尽无住,(8)出生一切智性光明,无尽无住,(9)出生一切智性照众生智,无尽无住,(10)出生一切智性速疾神通,无尽无住。??

  简释

  优婆夷意谓承受五戒。无住处意谓“本体”,无尽轮意谓“事用”。无住是“实相”之异名,心之本体。众生迷真,起于妄惑,执一切 法。菩萨体真,具恒大德,有无尽用,故无所住则无所不住。

  转六根成为“智性六根”,从而生出“智性四无根”,智光照耀功德、光音、众生、神速通。此十智性总括为本体无尽,如同真空;事用无尽, 如同真空生出万物。体用无碍,二者无尽;用无穷尽,不失智性。

  善男子,我唯知此无住处、无尽轮解脱门;如诸菩萨摩诃萨、一切无住功德、智行无尽法门,而我云何能知、能说。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大城,名为沃田。彼有长者坚固解脱,炼金为业。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尔时善财礼贤胜足,绕无数币,殷慰瞻仰,一心恋慕,辞退而去。?

  简释

  沃田意指南天竺近水沃润,表示水无念,能滋润万物。长者炼金,以金刚不坏,意谓坚固、解脱。

  尔时善财童子渐次南行,到达彼城,诣长者所,礼足、右绕,合掌恭敬,于一面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 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长者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无着念、清净庄严”。我自得自解脱以来,于十方界一切佛所,勤求正法,无有休息。善男子我唯知此无着念清淨庄严解脱门。如诸菩萨摩诃萨,获无畏犹师子吼,安住广大福德、智慧殊胜之聚,以大音声开悟群品。如是菩萨功德智行,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善男子,此城中有一长者名为妙月,其所住宅常有光明。汝诣彼 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礼长者足,绕无数币,殷慰瞻仰,辞退而去。?

  简释

  无着念、清净庄严意谓:无着约境,无念约心。心体离念,内外无着,障惑不生,是名清净;显现法身,是为庄严。此外无着是智,智明性空,无所执着;无念是定,旷若真空,一无所起。定慧二力,合为庄严。

  尔时善财童子即诣妙月长者所,礼足右绕,合掌恭敬,于一面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 诱诲,愿为我说。妙月答言:我得菩萨解脱,名无垢、智光明。??

  简释

  妙月涉及性月恒明,真空寂照。冥智廓真,名为无垢;大智照法,称为光明。无垢是断灭二障,光明是智照事理;权实双照,智慧齐圆,故称此名。

  善财白言:圣者,云何修行得此解脱。长者告言:善男子,若诸菩萨能行十法,则能具足,得此解脱。何等为十,所谓(1)常不舍离诸善知识,(2)常不舍离忆念见佛,(3)常不舍离乐闻正法,(4)常不舍离诸佛、菩萨善知识所、诚意问讯、恭候供养,(5)常不舍离多闻智慧善友、法师、能说法者,(6)常不舍离听闻一切波罗密行,(7)常不舍离听闻一切菩提分法,(8)常不舍离三解脱门,(9)常不舍离四梵住法,(10)常不舍离一切智体。善男子,若诸菩萨常不舍离如是十法,则能得此无垢智光解脱门。

  简释

  以上十法,皆不舍离,说明心无间断,杂念不生;无垢智光,方能解脱。三解脱门就是空门、无相门、无愿门,即三种禅定,为 涅槃之门户。四梵住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此为梵天之所住。

  善财复言:圣者,此解门,云何现前、而能证得。长者答言:善男子,现前、当作般若波罗密心,即令相应,随所见知, 皆能证入。

  善财复言,圣者为由听闻般若波罗密、言说章句而现证耶?答言,不也。何以故?般若波罗密是见一切法真实体性、而现

  证故。?

  简释

  上述第一段意谓:前面所说十法,广结胜缘;一切智体必须亲证。关键是:般若相应则能现证。?

  第二段意谓:所证实相,由于能证观照而得;观照不需文字般若。所谓“言说别施行,真实离文字。”心冥至理,并非文字所能解释。故龙树云:“般若波罗密是实法,远离颠倒念想,观己除言。”语法既灭,无量罪业悉皆除尽。心常如一,是真妙人,则能见般若。既忘观照,何况语言。

  善财白言:岂不由于从闻生智,思念智性,得见真如而自证悟。长者答言:不也,若从闻思、得自证悟,无有是处。

  善男子,我于此义应说譬喻,汝当谛听。如大沙碛中,无泉井。春夏热时,有人从西向东而行;遇有丈夫从东而来,即问之言:我今热渴,何处有水、清凉树阴;我欲于中饮浴休息,除其热渴。彼大丈夫善知、善说而告之言,从此东行,有其二路,一左一右,宜从右路勤力而行,决定当至甘泉及所庇清隂。??

  简释

  上述第一段善财指出:圣智所说,闻思修慧,为现证之因;现在又认为闻思不是证悟之因,豈不矛盾。长者答言:闻为胜缘,智须 内发;执言求解,真智难生。

  第二段意谓:(1)生死长远,犹如沙碛;迷于理智,如无井泉。(2)生死增长如同春夏。从迷将悟,如西向东。东方有明,故冥机叩圣;圣必相应,如遇丈夫。丈夫象徴诸佛、菩萨,依智而应,如从东来。众惑逼恼,故称为热;五欲境牵,犹如思渴。机能感法,义如问法;法能断惑,如除热渴。(3)诸圣示导,内自亲证,故名善知;如行而说,是为善说。从此东行,指明向智。二路表示世出、世因。世逆法理,故名为左;涅槃之因,随顺理智,故称为右。行出世道,必获果证;如得泉阴,涅槃真味。止生死渴,如彼甘泉;菩提树立,能荫自、他,如得阴庇。

  善男子,于意云何,彼热渴者虽闻如是泉及树名,思惟趣往,能除热渴,获清凉不??

  (善财)答言,不也。何以故?要依示道,至彼泉池,沐浴饮用,方能除热渴,乃得清凉。?

  善男子,菩萨亦尔,不是唯以闻思慧解,而能证入一切法门。善男子,言砂碛者,即谓生死。西来人者即众生。热谓众惑,渴即贪爱。东来知“道”,大丈夫者,即佛菩萨住一切智,得法真性平等实义是也。得清净水无热渴者,即自证悟、真实

  是也。

  简释

  第一段,闻泉树之名比喻闻慧;思惟趣往象徴思慧。第二段,善财答言,要自亲证,方除惑热。只是思惟,不能得水。第三段长者指明,菩萨也不能以闻思慧解而证一切法。第四段长者继续指出:非 以多闻能得如来道,必须如诸佛、菩萨住一切智,方能自证而悟真实。

  复次,善男子,我今为汝重说譬喻,汝应谛听。

  善男子假使如来住寿一劫,种种方便,可以巧言辞为阎浮 人说“天苏陀”,具足众德:柔软、妙触、色香、美味。

  于意云何,彼诸众生如是听受、思惟之时,知天味不。善财白言,不也。妙月告言,此亦如是;不是闻思而能证入般若真性。

  简释

  天苏陀意谓甘露,即使如来以巧言为众生说甘露之四德,众生听受,并不能知天味。同理,对于般若真性,只是闻思,并不能证 入。必须从实践中修德,然後从理体中证道。

  善财复言:云何菩萨善巧宣说,令诸众生真实得证。妙月告言:善男子,菩萨所证般若真性,是彼言说,决定正因。为 由证得此解脱故,能为众生善巧宣说。

  复次菩萨具足十法,得此解脱。何等为十:一者远离诸不善法,二者不违如来制戒,三者远离一切慳嫉,四者供养一切如来,五者勤修一切福业,六者具足智慧,七者具足方便,八者具足大愿,九者具足厌离,十者具足精进。若诸菩萨具足十法,则证此解脱。??

  简释

  言既非证,证又非言。菩萨亲证,依证发言:非同凡夫不证而说。言虽非证,却是证因,并非离言,而在解脱。证虽非言,要寻言到;若行左道,不可得至。菩萨所证般若真性,要由言说而为正因;由此正道(十法),便能真证解脱。

  善男子,我唯知此无垢智光解脱门。如诸菩萨摩诃萨修种种菩萨智门:(1)常勤作意,行无上业,其心正直、志性调柔,(2)常乐寂静、安住大悲,不离世间,心无染着,诸所施为,不望恩报,(3)常念诸佛广大境界,(4)常思诸佛真实妙法,(5)常乐亲近诸菩萨僧,(6)常行菩萨诸波罗密,(7)常住菩萨所证诸地,(8)常观如来力而不畏惧不共佛法,证入无量大三昧海、究竟解脱真实法门。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城名“广大声”。彼有长者名无勝军。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菩萨常修上述八大功德行,故证菩萨道;这也就是修德证道。)?

  是时善财礼妙月足,绕无数币,殷勤瞻仰,一心恋慕,辞退而去。?

  (二)最寂静婆罗门开示?(行愿品第四十八)

  尔时善财童子思维所得智光解脱,渐次南行,向彼大城。诣(无胜军)长者所,礼足右绕,合掌恭敬,于一面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 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长者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无盡相”。我以证此解脱门故,见无量佛、得无尽藏。

  简释

  无尽有二义:外见无尽,为用无尽;内见无尽,为体无尽。诸心、诸境,无非佛法,皆无有尽。无尽的意义,借用科学比量,就是 无穷大;就是时空无尽,其中的能量与信息也是无尽。

  善财复言:菩萨,云何得此解脱。长者答言:善男子,菩萨若能勤修十法,则能证得如是解脱。何等为十:一者应处闲静,深观五欲,为欲修习诸禅定故;二者应勤方便,入诸三昧,普现色身、化众生故;三者应以智慧平等、观察生死涅槃同一相故(真空),四者应勤修习坚固念力、知善、不善无忘失故;五者应勤积集菩萨功德波罗密道、无厌足故;六者应勤种植净 戒林树于法园苑K〗(心灵生态),常悠游故;七者应勤救护恶见众生、令超邪径住正见故;八者应勤给施种种法药,除灭众生烦恼病故;九者应勤观察三世诸法如梦幻等无染着故;十者应勤摧伏外道邪论,不令异见损众生故。若诸菩萨勤求修习,具此十法,即能证得如是解脱;亦于无数百千法门,入出自在。

  简释

  以上十法是从正面修持,能证解脱。下面则说远离反面十法。

  复次,善男子,菩萨若能远离十法,得此解脱。何等为十:一者远离一切破诸禁戒“补特伽罗”,二者远离一切破诸正见“补特伽罗”,三者远离一切破正威仪“補特伽罗”,四者远离一切破正活命“补特伽罗”,五者远离一切杂说世论“补特伽罗”,六者远离一切懈怠懒惰“补特伽罗”,七者远离一切贪着欲乐“补特伽罗”,八者远离一切常乐、亲近在家白衣“补特伽罗”,九者远离一切乐修邪福、不住正行出家、在家“补特伽罗”,十者远离一切深重烦恼、身心放逸不可谏止“补特伽罗”。

  简释

  “补特伽罗”是梵音,意义是众生取五趣而轮回。

  若诸菩萨常能远离如是十种诸不善人,而亦于彼不怀厌舍,亦不于彼生下劣心。但应慈念、摄受、调伏。菩萨复念一切众生处生死中,由(接)近如是不善人故,坏诸善根、堕于恶趣;常当远离一切恶人。善男子,是为菩萨远离十法,即能证得如是解脱。

  简释

  菩萨常离如是十种不善之人,是指身体远离;但不厌弃,终可教化。因为众生皆有佛性,故应慈念;只是他们性无常定,习以缘 成,如云从龙,如火就燥;近恶则恶,丧失善因。

  善男子,我唯知此“无尽相”解脱门。如诸菩萨摩诃萨,大悲为首,发起众生行;过去愿力悉皆现前。坚固勤求一切智智,聚积庄严种种佛土;甚深观察一切诸法、一切体性;常乐勤求一切如来、不畏住不共佛法相,而随好圆满音声,乃至一切增上功德、无不现证。于诸如来甚深解脱,能随顺解、方 便善巧,皆能悟入。

  知诸众生、我、人、寿命、士夫、养育、补伽特罗、蕴处界等。性皆空寂,无所执着。常能利乐一切世间,令其安稳,无诸烦恼;常勤爱乐一切智智;常勤救护一切众生;常勤尊重一切正法,闻法爱乐随顺修行;能以正说饶益众生,咸令安乐,不入世趣;住胜精进,相续不断;住不退转,无杂染行。具足广大平等智道,誓度众生无能制伏。如是菩萨功德、智行,而我云何能知、能说。

  简释

  第一段的精神是无胜军长者指出:诸菩萨过去发大愿,勤修佛法,对于一切增上功德,均能现证:对诸如来甚深解脱,能随顺解,方便悟入。对于第二段的要旨,长者继续指出:诸菩萨深知人空(七类众生,性皆空寂) 又知法空(指蕴界处);具足广大平等智道,誓度众生。长者自称不能知、不能说菩萨功德、智行,下面告诉善男子向最寂静婆罗门请示。

  善男子,于此城南,有一聚落,名为达磨,有婆罗门名最寂静。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时善财童子 礼无胜军足,绕无数币,殷勤瞻仰,恋慕而去。

  尔时善财童子思惟忆念“无尽相”解脱门,渐次前行。诣彼聚落,向最寂静婆罗门所。见即礼足,围绕恭敬,合掌而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时婆罗门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诚愿语。”一切菩萨由此诚愿真实语故,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退转者。无己退、无现退、无当退。善男子,我以住此真实威德“诚愿语”故,于诸世间、出世间法一切所作,无不成就;随所顺求,皆令满足。??

  简释

  婆罗门是天竺奉事大梵天、修淨行的一个种族。“诚愿语”有四方面的意义:㈠称理无失,若乖理则为虚妄;㈡始终无违,从初心立弘誓愿,言行不违誓愿;㈢自己行为真实,例如忍辱仙人被害,便立誓言,“我实不瞋”;(四)利他不虚,非如世人空愿。

  善财白言:圣者,今此解脱真实威德,名“诚愿语”,是何义耶?婆罗门言:善男子,诚愿语是如如义、不变异义、无二 体义、胜义谛义、三世如来法身体义。

  善财复言:一切菩萨云何修习,得此法身。答言:善男子,菩萨若能修十种法,具足圆满,得此法身。何等为十,所谓平等身、清净身、无尽身、修集身、法性身、离寻伺身、不思议身、寂静身、虚空身、妙智身。若诸菩萨具此十身,则得如来清净法身。??简释

  上文第一段中,如如有二重意义:(1)真如为法身体,即理如与事如,事理同如,故名如如;(2)理智契合为法身体,即智如与理如,智同如理,故曰如如。以上两种如如,同为法身之体。下面四句为法身之义:(3)不变异意谓恒常;(4)无二体意谓不可分,不仅染净无殊,而且自他平等;(5)胜义意谓于佛体中最为尊胜,于诸法最为第一;(6)以上总括即为三世如来法身之体的意义。?

  第二段中,菩萨修证如来清净法身的因果关系是:修得十地因中身,即得果位佛法身。

  善财复言:圣者,诸菩萨等住此解脱,于何等位得此十身。

  婆罗门言:善男子,菩萨初地住此解脱,得平等身;何以故?通达法性,离诸邪曲,见法平等故(万法本体为真空,一切平等);菩萨二地住此解脱,得清净身;何以故?离犯戒垢,于一切戒,性常清净故;菩萨三地住此解脱,得无尽身,何以故?离欲瞋恚、悭嫉恶法,住诸胜定故。菩萨四地住此解脱,得“修集身”;何以故?常勤修集一切诸佛菩提分法故。菩萨五地住此解脱,得法性身,何以故?观察觉悟一切谛理,证法体性故;菩萨六地住此解脱,得无“寻伺身”;何以故?观缘起理、难解难知,非寻伺境界故;菩萨七地住此解脱,得不思议身,何以故?集诸佛法,方便善巧,智行圆满故。菩萨八地住此解脱,得寂静身;何以故?一切烦恼不复现行,离诸世间戏论等事故。菩萨九地住此解脱,得虚空身(返回自性真空);何以故?身相无边,徧满一切故。菩萨十地住此解脱,得妙智身;何以故?一 切种智、微妙境界普集圆满故(自性真空,空而不空)。??

  简释

  初地通达法,见法平等;二地离犯戒垢,三地性净;三地增忍离瞋,住居胜定;四地菩提分法,修集道侣;五地诸谛相应,慧证法性;六地念想观除,寻伺境绝;七地集诸佛法,功用智满;八地烦恼 不行,思念皆息;九地最胜无碍,身相无边;十地已得总缘,种智圆满。

  善财复言,如来法身与彼菩萨十种法身,有何差别??

  答言:善男子,当知法身体性无异,功德威力有差别耳(本体均为自性真空,但真空的功用波能有所不同)。

  善财复言,是义云何??

  答言:善男子,谓佛、菩萨所有法身(本体),等无差别。所以者何?以一切法,性相平等,同一体故;如是乃至凡圣迷悟、染净因果、去来进退,皆同一相。所言功德威力异者,即如来 身功德圆满,具胜威力;菩萨不尔。

  由此事故,我当为汝宣说譬喻,开示其义。善男子,譬如摩尼妙宝真珠,未经巧匠雕饰、磨莹,无有光彩;凡所见者,不生爱重。若经磨莹,光彩炽盛,人天贵重。珠体无异,相差别故。

  简释

  未磨莹珠宝比喻菩萨,已磨莹珠宝象徴诸佛。磨莹情况,经过十地:(1)从大海出,如同初地发一切智心;(2)巧匠治理,如同二地持戒,正行明净;(3)圆满无缺,如同诸禅圆满;(4)清净离垢,如同道行清白;(5)内外莹彻,如同方便神通;(6)善巧钻穿,如同缘起智慧;(7)贯以宝缕,如同智力方便;(8)置于高幢,如同自在高胜;(9)普放光明,如 同法雨普降;(10)灵明洞彻,如同佛智常恒。

  虽诸菩萨与如来身同一体性,俱名法身,不可言说,难思清淨;功德智宝,神通威力,同于如来。所以者何?以诸如来于无数劫,净修一切微妙功德;究竟圆满,无边无量;如太虚空,满十方界;妙善清净,离诸惑垢;广大光明,无所不照;殊胜威力,曾济众生。其诸菩萨,虽具法身,功德未圆,有不足故。?

  譬如明月,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各体虽同,光相有异。何以故?满不满相,有差别故。善男子,菩萨法身与佛法身,亦复如是,满不满相,有差别故。以菩萨身如从月初至十四日,所有光明不能圆照。如来法身如十五日,白月圆满,光明普照,无有限碍。而彼菩萨十种法身与如来同一体性,无有二相;但由所修功德有异,不可言一。

  是故善男子,若诸菩萨住此解脱,具足十身,则能证得诸佛功德圆满法身。?

  (十身如下段,菩萨在修十身,能证诸佛功德圆满法身。)

  复次,菩萨由十种义得于金刚不可坏身。何等为十:一者,一切烦恼贪瞋痴毒,不能坏故;二者,我慢、悭嫉、邪见、颠倒,不能坏故;三者,一切恶趣、苦恼、逼迫,不能坏故;四者,利弊毁誉、好坏苦乐,不能坏故;五者,生老病死、愁叹忧恼,不能坏故;六者,一切异见、外道邪论,不能坏故;七者,诸烦恼魔、蕴魔、死魔,不能坏故;八者,一切天魔及魔眷属,不能坏故;九者,一切声闻及诸独觉不能坏故;十者,一切世间可爱欲境,不能坏故。菩萨若能具此十义,则得诸佛犹如金刚不可坏身。

  简释

  法身、智身俱名金刚不可坏身:性法体坚,故不可坏;智符于理,亦不可坏。不同法相,智是无常;以体收用,无非法身;体用二者皆不可坏。

  善男子,复有十种善巧正道,能证了知无邪谬说。何等为十:(1)若诸众生,应以大乘而调伏者;为说种种菩萨乘道,不为演说声闻乘道;(2)若诸众生应以声闻乘而调伏者,为说种种声闻乘道,不为演说菩萨乘道;(3)若诸众生应以佛乘而调伏者,为说如来一切智道,不为演说独觉乘道;(4)若诸众生应以独觉乘而调伏者,为说种种独觉乘道,不为演说一切智道;(5)若诸众生执着我法,为说无我及诸法空,不说我、人、众生、寿命、士夫、养育、补特伽罗假我法道;(6)若诸众生执着有无,为说处中,离边际法,不说有无、堕边际法。(7)若诸众生,其心散乱,为说寂静诸奢摩他(禅定七名之一,意谓止)、毗鉢舍那(观见事理)不说种种散乱道法;(8)若诸众生爱乐世法,为说出世如如智道,不说愚癡之道;(9)若诸众生乐处生死,为说涅槃出生死道,不说住世化众生道;(10)若诸众生执法空等,不行正道,为说正直无棘刺法,不说棘刺诸邪险道。善男子,若诸菩萨具此十法,得入正道,善能了知无邪谬说,所言诚实。(利它不虚;自行不虚;凡所说法,皆成善巧,称机说法,毫不虚妄。)

  善男子,我唯知此、住诚愿语、无尽威德菩萨解脱。如诸菩萨摩诃萨,与诚愿语、行止无违。心常随顺,无有退转。被本愿力坚固甲胄,大慈悲心不舍众生。增长福智,心无厌足;善巧方便,相续现前。勤修增上光明地智,随顺觉悟诸蕴界处。 深入众生,善知正道、菩萨地智。

  安住过去佛法平等清净心,安住未来佛法平等清净心,安住现在佛法平等清净心,安住戒性平等清净心,安住心性平等清净心,安住见性平等清净心,安住能断自他疑性平等清净心。安住一切正道、非道、智性平等清净心,安住修道灭惑、智行性平等清净心。安住一切菩提分法增上、修习平等清净心,安 住调伏一切众生,广大悲化平等清净心。

  (我)言必以诚,未曾虚妄。(菩萨)出生无量功德智门,而我云何能知、能说。??

  简释

  此文第一段指明婆罗门开示善男子,菩萨主要勤修增上光 明地智;接着于第二段开示菩萨安住十一种平等清净心。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城名“妙意华门”,彼有童子名为德生,复有童女,名为有德。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 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于此,大发起尊重心,礼婆罗门足,绕无数 帀,殷勤瞻仰,一心恋慕,辞退而去。(妙意就是悦意,南方意指南天。童子表示净智,万德由此而生;童女表示净悲,众德之本所在。悲智相导,故同一会。会缘之终,将见慈氏 《弥勒佛》绍隆佛位。)

  第七章  两德相导

  (一)依善知识增长菩提?(行愿品第四十九)

  尔时善财童子,于最寂静婆罗所,得此大法,薰习其心,渐次南行,诣妙意华门城。见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顶礼其足,绕无数帀,于前合掌。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唯愿慈哀,为我宣说。?

  时童子、童女告善财言:善男子,我等证得菩萨解脱,名为幻住。得此解脱,具足圆满,以斯净智,徧观诸法,无非幻住、幻所成就。

  所谓见一切世界皆幻住,因缘所生故。见一切众生皆幻住,业烦恼所起故;见一切世间皆幻住,无明、有爱等展转缘生故;见一切诸法皆幻住,我见种种等幻像所生故;见一切三世皆幻住,我见等颠倒智所生故;见一切众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恼皆幻住,本(体)无今有、虚假不实,妄想分别所生故。

  见一切刹土皆幻住,想心、见倒、无明所生故。

  见一切声闻、辟支佛皆幻住,智断、分别所成故;见一切菩萨皆幻住,能自行调伏、成熟众生诸行愿法、相续现前之所成故。见一切诸佛及诸菩萨众会变化神通威力、诸所施为皆幻住,种种解行、广大愿智薰习所成。

  善男子,幻境自性不可思议。??

  简释

  自性通于性相,幻境自性不可思议意谓:事广不可思议,理深不可思议。事理双融,亦深亦广,不可思议。幻法非有,体不真实;幻法非无,相不泯灭。若依真空,见幻无幻,方了幻相;若按有门,幻化非无,性相不失。故幻法不一(波形各异),性相各异;幻法非异,本无二体。空有相即,一异两立;既离二边,亦忘中道。由斯交彻,故能一中现多(真空不碍妙有),多中现一(妙有不碍真空)。重重无碍,不可思议。

  我等二人但能知此幻住解脱。如诸菩萨摩诃萨,善入无边诸幻事网,随顺了知幻所成智。而我云何能知能说。?

  时德生童子、有德童女,说自解己,以不思议诸善根力,令善财身、速疾增长,柔软光泽。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此南方近海门处,有一国土,名为沃田。彼国有园,名大庄严;其 中有一广大楼阁,名毗卢遮那庄严藏。

  从菩萨种种善根果报生,从菩萨种种念力、愿力、自在力、神通力生,从菩萨种种善巧方便生,从菩萨种种福德智慧生。

  善男子,住不思议解脱,菩萨以大悲心为诸众生普徧显现, 如是境界;广大集起,如是庄严。

  弥勒菩萨摩诃萨,安止其中,为欲摄受本所生处父母、亲属、及诸人众,令成熟故;又欲令彼同受生、同修行、同类众生于大乘中,得坚固故;又欲为汝显示菩萨解脱门故;显示菩萨徧一切处,随本愿力受生自在故;显示菩萨以种种身、普现一切众生之前,开示觉悟,常教化故;显示菩萨以大悲力、普摄一切世间资财,惠施众生,而不厌故;显示菩萨具修诸行,知一切行离诸相故;显示菩萨处处受生,了一切生皆无相故。

  简释

  沃田隐喻众生福田;海门象徴智海;大庄严园表示万行圆满,果德庄严;大楼阁虚如真空,光明徧照;楼阁包括事理:二智相依,绿起相由。智包万德,即庄严藏;华严万行,不离于此。?

  弥勒本义为慈氏,共有三缘:(1)由本愿过去因,值大慈如来,立大愿救度众生;(2)得慈心三昧;(3)生具相好,万德庄严。慈氏是姓,名为 阿逸多(意谓无胜)。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行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云何学菩萨戒,云何净菩萨心,云何发菩萨愿,云何集菩萨助道具,云何入菩萨自在地,云何满菩萨波罗密,云何获菩萨无生忍,云 何具菩萨功德法,云何事菩萨善知识。

  何以故?善男子,彼诸菩萨摩诃萨,深入一切菩萨行;随顺一切众生心性,徧一切处,常现其前,教化调伏。彼菩萨已满一切波罗密,已住一切菩萨地,己证一切菩萨忍,已入一切菩萨位,已蒙授与具足记,己遊一切菩萨境,已入菩萨解脱门,已得一切佛神力,已蒙十方一切如来、以一切智甘露法水,而灌其顶。善男子,彼善知识能润泽汝诸善根,能增长汝菩提心,能坚固汝广大志,能发起汝一切善,能增长汝菩萨根,能示教汝无碍法,能令汝入普贤地,能令汝住菩萨愿,能令汝行普贤行,能为汝说一切菩萨无量行愿所成功德,令汝显示普贤菩萨自在法门。

  简释

  第一段告诉善财向弥勒菩萨请示十一大问题,关键是如何行菩萨行、修菩萨道。第二段指出,弥勒菩萨已经德圆位满,机缘成熟;善财童子将蒙受益,能修普贤行。

  善男子,汝今不应(只),修一善根,照一法门,发一大愿,受一记,别住于一忍,生究竟想;不应以限量心,行于最胜诸波罗密;不应以限量心,住于菩萨圆满十地;不应以限量心, 严净一切诸佛国土;不应以限量心,承事供养诸善知识。

  何以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应种无量诸善根,应集无量助道具,应修无量菩提因,应学无量巧回向。(初,共四无量门,揭示上求菩萨行。)

  应化无量众生界,应照无量众生心,应知无量众生根,应解无量众生业;应觉 悟无量众生,应调伏无量众生。(二,共六无量门,揭示下救众生。)

  应断无量烦恼,应净无量业习,应灭无量邪见,应除无量杂心,应发无量清净心,应拔无量苦毒箭,应渴无量爱欲海,应破无量无明暗,应摧无量我慢山,应解无量生死缚,应度无量诸有流,应渴无量受生海,应令无量众生出五欲淤泥,应使无量众生离三界牢狱,应置无量众生于圣道中。(三,共十五无量门,揭示断缘出离。)

  应消无量贪欲行,应灭无量瞋恚行,应摧无量愚癡行,应破无量魔绢网,应舍无量魔事业,应净菩萨无量心乐欲,应长菩萨无量巧方便,应生菩萨无量增上根,应起菩萨无量决定解,应悟菩萨无量平等体,应净菩萨无量胜功德,应治菩萨无量诸行海,应满菩萨无量清净行,应显菩萨无量世间行,应顺菩萨无量方便行。(四,共十五无量门,揭示自净欲根。)

  应生无量净信力,应住无量精进力,应净无量正念力,应满无量三昧力、应起无量净慧力,应坚无量胜解力,应集无量福德力,应增无量智慧力,应发无量菩萨力,应满无量如来力。(五,共十无量门,揭示力用自在。)

  应分别无量法门,应深入无量法门,应清净无量法门;应生无量法光明,应作无量法照耀,应照无量品根类,应知无量烦恼病,应集无量妙法药,应疗无量众生疾。(六,共九无量门,揭示摄法治惑。)

  应办无量甘露供应,应往无量佛国土,应供养无量诸如来,应入无量菩萨会,应受无量如来教,应忍无量众生烦恼,应令无量众生离恶趣,应与无量众生胜安乐,应以四摄、摄无量众 生。(七,共九无量门,揭示供佛摄生。)

  应入无量总持门,应生无量大愿门,应修无量慈悲力,应求无量诸佛法,应起无量思惟力,应起无量神通事,应净无量智光明,应住无量众生趣,应受无量诸有生,应现无量差别身,应受无量诸苦恼,应顺无量凡夫法,应知无量众生苦,应说无量诸佛法,应舍无量内外财,应施无量福田境,应护无量诸善根,应近无量善知识,应调无量自种族;应修无量佛法,应说无量佛法;应赞无量持戒,应觉无量破戒;应回向无量善巧法,应了知无量梦幻法;应令无量众生住清净戒,应与无量众生金刚定,应令无量众生舍有见,应令无量众生速离三界,应令无量众生观无我,应令无量众生悟三乘,应入无量差别心。(八,共三十一无量门,揭示悲愿深广。)

  应思菩萨大境界,应住菩萨大宫殿,应观菩萨甚深法,应知菩萨难知境,应行菩萨艰难行,应严菩萨尊重德,应践菩萨难入位,应知菩萨种种行;应现菩萨普徧神力,应受菩萨平等法云,应广菩萨无边行网,应满菩萨无边诸度,应授菩萨无量记别,应入菩萨无量忍门,应具菩萨无量智通;应入菩萨无量诸因缘,应示菩萨无量难解法,应显菩萨无量所作功,应断菩萨无量三毒苦,应尽菩萨无量惑根本,应净无量菩萨地,应说无量诸法门,应净无量诸佛刹,应被无量菩萨甲胄;应承事无量如来,应发不思议菩萨愿,应修不思议菩萨行,应受不思议菩萨教,应知不思议菩萨顺烦恼行,应知不思议菩萨离烦恼行,应净不思议菩萨有为过。(九,共三十一无量门,揭示证入圆满。)

  应知不思议菩萨称赞涅槃甚深利益,应知不思议如来功德;如是不思议如来赞叹,不思议如来名称,不思议涅槃名称,不思议种种世法,不思议除灭世法,不思议妙行,不思议语言,不思议杂烦恼行,不思议灭烦恼行;不思议妙行金刚句,不思议语言金刚句,不思议杂烦恼金刚句,不思议灭烦恼金刚句;不思议妙行秘密句,不思议语言秘密句,不思议杂烦恼秘密句,不思议灭烦恼秘密句,如是一切悉应修学。(十,共十八无量门,揭示入佛境界。总共150门为菩萨行,均应 普修。)

  善男子,举要言之,应普修一切菩萨行,明法平等故;应普化一切众生界,善巧调伏故;应普入一切无边劫,愿力广大故;应普生一切诸有趣,示现受生故;应普知一切三世智,随顺觉悟故;应普行一切诸佛法,究竟体同故;应普净一切诸佛刹,平等庄严故;应普满一切菩萨愿,圆满一体故;应普供一切诸如来,胜愿现前故。应普同一切菩萨,愿一性平等故;应普事一切善知识,志求种种诸菩萨行,为令彼心生欢喜故。(此段是举要言之,共11句,可以说是上述150门的总结。)

  复次善男子,汝因此故求善知识,勿于身心而生疲倦;见善知识,勿生厌足;请问善知识,勿惮劳苦;亲近善知识,勿怀退转;供养善知识,勿令间断;随顺善知识教诲,不应违逆;于善知识所有功德,不应疑惑;闻善知识演说,出离门应生决定;见善知识,随顺烦恼行,勿生嫌怪;于善知识所生深信心,不应变故。

  简释

  全文10句,在于劝诫事友;其意义为四:(1)畧明诫劝,(2)广释所以,(3)教事有方,(4)结德无尽。善友有两种情况:一实,二权。“权行”非道,内外生熟,善巧难知,故不应怪,“实”显为二:一行,二解。今但求解,不应观行。所谓:“有目跛人,犹能示道。”什公常言:“譬如泥中,生出莲华;智者观华,勿覩于泥。”解行全具,人中之宝。

  何以故?善男子,菩萨(1)因善知识闻一切菩萨行,(2)因善知识成就一切菩萨功德,(3)因善知识出生一切菩萨大愿,(4)因善知识引发一切菩萨善根,(5)因善知识积聚一切菩萨助道法,(6)因善知识开发一切菩萨法光明,(7)因善知识成就一切菩萨出离门,(8)因善知识修学一切菩萨清净戒,(9)因善知识安住一切菩萨功德法,(10)因善知识清净一切菩萨自在心,(11)因善知识发明一切菩萨坚固志,(12)因善知识具足一切菩萨陀罗尼辩才门,(13)因善知识能生一切菩萨清净藏,(14)因善知识出现一切菩萨智光明,(15)因善知识获得一切 菩萨增上愿。(16)因善知识得与一切菩萨同一愿。(17)因善知识得闻一切菩萨殊胜法,(18)因善知识得到一切菩萨秘密处,(19)因善知识得至一切菩萨法宝州,(20)因善知识得增一切菩萨善根芽,(21)因善知识增广一切菩萨智慧海,(22)因善知识守护一切菩萨深密藏,(23)因善知识任持一切菩萨福德聚,(24)因善知识清净一切菩萨受生道,(25)因善知识领受一切菩萨正法云,(26)因善知识遊入一切菩萨出世间道,(27)因善知识发起一切菩萨大欢喜,(28)因善知识获得一切如来菩萨果,(29)因善知识摄取一切菩萨妙行,(30)因善知识开敷一切菩萨功德,(31)因善知识往一切方听受妙法,(32)因善知识演说一切菩萨心,(33)因善知识成就一切菩萨大慈力,(34)因善知识出生一切菩萨大悲力,(35)因善知识摄持一切菩萨自在力,(36)因善知识出生一切菩萨菩提分,(37)因善知识能作一切菩萨利益事。(此二段共37句,基本要旨是:法由人弘,友多助益。其内容有三 方面意义:(1)能成胜行,(2)因善离恶,(3)结益无尽。)

  善男子,一切菩萨(1)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2)由善知识成就,自在受生;(3)由善知识显示,得宿住智;(4)由善知识开发,知一切劫;(5)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6)由善知识观察,不毁犯菩萨戒;(7)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遂恶知识;(8)由善知识养育,不退失菩萨法;(9)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10)由善知识教悔,不入二乘地;(11)由善知识引发,得出离世间;(12)由善知识覆护,能不染世法;(13)由善知识抚育,修一切菩萨行、心不散乱;(14)由善知识发起,辦一切助道具,心不退出;(15)由善知识势力,不为业惑之所碎坏;(16)由善知识任持,不为诸魔之所恐怖;(17)由善知识被忍辱甲,能受一切恶言毁辱;(18)由善知识安慰,于世苦 乐,心无忧喜。(19)由善知识生长,能灭诸骄慢,常爱乐法;(20)由善知识守护,能令菩萨净戒圆满;(21)由善知识威力,能了诸法心无所得;(22)由善知识安慰,能于三界心无恐怖;(23)由善知识示教,能知善巧出三界道;(24)由善知识劝修,信甚深法,心无厌足;(25)由善知识教导,不为名利骄慢逼迫;(26)由善知识演说,得“宿住智”,知过去因;(27)由善知识加持,于未来际而得善巧;(28)由善知识能生得善巧智,知三世等;(29)由善知识摄受,能转众生依正业报;(30)由善知识普守护,能内怀惭愧,具足众善;(31)由善知识随顺力,能和颜软语,引导众生;(32)由善知识修行力,能离一切断常诸见;(33)由善知识随顺守护,能远离利弊、毁誉等法;(34)由善知识显示,不说己能,而赞他功德;(35)由善知识巧示,能勤修菩提分法;(36)由善知识抉择,能演绎经典理趣;(37)由善知识劝修,能爱乐成就头陀功德;(38)由善知识先导,于诸空法而

  得善巧。(此大段共38句,基本精神是进一步说明友能成益,菩萨由真善知识多方开导,于诸空法而得善巧;诸空法涉及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由 真空产生;前者是生灭无常,後者则超越生灭,而随机变化,所谓神通。)

  善男子,由依正承事善知识故,能增长—切菩萨摩诃萨、 无量无边法分。何以故?善男子,善知识者能清净诸恶法,能退舍诸盖障,能散灭无明黑暗云,能解散一切诸见缚,能引出生死大苦城,能舍离决定住着处,能裂坏一切恶魔网,能拔除一切苦毒劎,

  能出离无明深林,能超过邪见旷野,能越度诸有瀑流,能拔出爱欲淤泥,能不入诸邪恶道。能显示菩提路,能安住不放逸,能引至修行处,能清净一切智性道,能令增长智慧眼,能令长养菩提心,能令发起大悲意、说一切菩萨行,能诲示一切波罗密,能安置一切菩萨地,能令获得诸忍门,能出生一切诸善根,能成辦一切助道具,能施与一切大功德,能令普到一切如来所,能显示一切功德法,能勤修一切胜利益,能策勵一切所修道,能显示永出生死门,能杜绝一切诸邪径,能令趣入真实道,能以法光普照耀,能以

  法雨普润泽,能令尊重师长、离诸懒惰,能令白净法、心无厌足。

  简释

  本文前一段指出善知识能止诸恶趣,後一段说明能成胜行。二者互补,相形益彰。这也就表示:由依正承事善知识,能增长一切菩 萨摩诃萨、无量无边法分,无量无边涉及真空态。

  善男子,善知识者,如轨范师能以善语而诲示故;善知识者犹如伴侣住“阿兰若”不舍离故;善知识者如胜神通,能现种种诸自在故;善知识者如金刚劒,能截烦恼及休眠故;善知识者如亲教师,能为忏除五犯罪故;善知识者如胜静虑、能灭一切“随烦恼”故;善知识者如摩尼镜令现前证“宿住智”故;善知识者犹如桥梁,能令超度诸有流故。?(以上8门主要比喻光明。)

  善知识者能断疑网业、异熟(果报)中、善决断故;善知识者能善安处,令速入于不退地故;善知识者能令深信微细业果,如自见故;善知识者善能劝修、毁除一切不善法故;善知识者是智慧眼,一切法中不执着故;善知识者心如明灯,顺本觉性而觉了故;善知识者如说道者,为大丈夫处会说故;善知识者能舍恶友、不入恶人之处故;善知识者舍“不律仪”,能令增长“善律仪”故;善知识者能教时语,随众生根而发言故;善知识者劝随顺修,令舍衣食摄众生故;善知识者为先导师,令如所说而修行故;善知识者令其深入等持、等至、皆深入故;善知识者犹如良医,能于饮食知节量故;善知识者如瑜伽师,能令趣入相应行故;善知识者能为显示,令见菩萨境界故;善知识者能为觉悟,令顯诸法顯本性故(本性是真空);善知识者能为安慰令诸众生无忧恼故。?

  (以上18门主要宣说善知识者能断疑惑网、开智慧眼。)

  善知识者犹如绢索,能摄众生入佛智故;善知识者如得王印于一切法无障碍故;善知识者为能引发,令诸众生趣种智故;善知识者为法园苑,是诸菩萨爱乐处故;善知识者如威猛将,摧伏一切诸魔军故;善知识者为大明咒,能除一切诸苦厄故;善知识者犹如大船超过生死、至彼岸故(真空寂光世界);善知识者如“如意珠”,能令所愿皆圆满故;善知识者能为救护于诸恶道,救众生故;善知识者为先导相,修佛十八不共法故;善知识者如庄严具,庄严一切净法身故。善知识者如妙璎珞,庄严发心成诸佛故;善知识者犹如道者,能绍佛种使不断故。善知识者如贤德瓶,圆满诸佛智功德故;善知识者如净摩尼,能清一切垢浊心故;善知识者如清净戒,能令三业皆清净故;善知识者犹如关锁,能开一切解脱门故;善知识者犹如大路行佛智,行所行处故。善知识者是佛境界,非诸二乘境界故;善知识者如正智教,非是二乘所知境故。

  善知识者如等流果,从诸种智同类生故;善知识者如明净眼,能示众生夷险道故;善知识者如陀罗尼,能持修、度诸众生故;善知识者为能发起、发起一切智慧明故;善知识者为能断灭、断灭一切无明暗故;善知识者如最胜药,能除众生诸惑病故;善知识者如无尽藏,充满众生种种愿故;善知识者如善方便,善巧证得诸佛地故;善知识者犹如门户,少欲知足所行道故;善知识者如能作功,能令勤修清净道故;善知识者如引道者,远离险难诸因缘故;善知识者犹如止观、息灭一切渴爱法故;善知识者为说慧者,令入甚深无生义故;善知识者能为照明、令见因果不失坏故;善知识者如闲净地,能净其心修习道故。善知识者为示道者,引诣如来集会所故。善知识者犹如日月能为照明甚深法故;善知识者如轨范师,能为分别微细智故。(上述两段共35门主要隐喻光明。)

  善知识者为能觉悟,令悟诸法如梦幻故;善知识者能知世智、去来语默、心无乱故;善知识者厌不善心性,自觉悟、远愚迷故;善知识者承事尊长无我、无人无懒惰故;善知识者销灭诸惑,观自他身不可得故;善知识者具觉悟智,随顺觉知(入)世、出世故;善知识者离无益事,能令自他超诸有故;善知识者为真实智,普知一切生灭(本)体故;善知识者无得、无忧、观察过去自业(本)体故;善知识者住头陀行、以菩萨法常洗涤故;善知识者得义无碍、觉悟差别真实体(性)故(义无碍:知 诸法之义,了了通达而无滞,四无碍之一);善知识者不求赞美,不显己德、益尊敬故;善知识者具妙忍智,于自业果深觉故;善 知识者住远离行,舍无义语,近真实故;善知识者修行正境,常勤修习四念住故(四念住又名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为苦,观心为无常,观法为无我)。

  善知识者善巧回答于诸问答、无不知故;善知识者能摧异论,善能安立摧邪见故;善知识者不厌贫穷,于彼能生慈悲心故;善知识者能为法,摄真实法中、令深入故;善知识者能以法摄令诸众生、修善行故;善知识者常修知足,厌离守护诸过失故;善知识者赞叹净戒,于诸种种甚深果戒、能体解故;善知识者诃责破戒,对于种种破戒过失、深觉悟故;善知识者能具足戒、谓无谄狂如理受持正念知故;善知识者能为先导、劝

  诸众生于佛菩提、令勤修故;善知识者具不退转、舍四颠倒,知倒性故(于生死之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而执常乐我净,为凡夫之四颠倒:于涅槃之常乐我净而执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为二乘之 四颠倒);善知识者住真实相,普知诸法皆无相故。

  善知识者住真实解,谓知识灭、名色等法皆不生故;善知识者得无所畏,谓觉诸佛甚深法门体、相、用故;善知识者净戒住处,谓于菩萨戒、身戒、相智、普知故;善知识者深入定门,谓离欲泥、住三昧故;善知识者,心无垢浊,谓离盖缠、住净心故;善知识者得诸总持,谓如实演说、心无着故;善知识者知甚深法门,谓能普入法本性故;善知识者信心住处,住诸善法根本处故;善知识者住寂静教,谓普除灭诸渴爱故;善知识者住正直道,谓能普知苦无我故;善知识者住菩萨地,谓于十地、普了知故;善知识者是智慧地,谓于诸法无迷惑故;善知识者是诸佛地,谓能出生菩萨法故;善知识者住真实道,一切二乘不能知故;善知识者得无尽辩才,说如实知见(本)体故;善知识者善能忧恼,知生死苦、本无我故;善知识者非文字境、知语言道不可得故;善知识者住无生法,谓知识性不可得故;善知识者是能寂静,谓能除灭诸烦恼故;善知识者能灭邪见,谓能安住正见中故。(以上两段共49门,第一段说明善知识者常修四念,舍四颠倒;第二段说明善知识者住正直道、真实道、寂静道。)

  复次,善男子,善知识者犹如慈母,出生一切佛种性故;善知识者犹如严父,广大利益亲附属故;善知识者犹如乳母守护、不令作恶法故;善知识者犹如教师,示诸菩萨所应学故;善知识者犹如善导,能示甚深波罗密故;善知识者犹如良医、能治种种烦恼病故;善知识者犹如雪山增长一切种种智药故;善知识者犹如勇将,殄除一切诸恐怖故;善知识者犹如船师令度生死大瀑流故;善知识者犹如商主令到一切智宝州故。?

  (最後一段共10门,以比喻说明善知识者之德的重要性。)

  善男子,汝今若能如是作意,正念思维,当得亲近诸善知识。

  复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平等荷负,无疲倦故;汝应于善知识,发如“金刚心”,平等志愿,不可坏故;汝应于善知识起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汝应如善知识起“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汝应于善

  知识起“弟子心”,所有训诲无违逆故;汝应于善知识发如“僮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汝应于善知识起如“大火心”,焚烧一切诸烦恼故;汝应于善知识生如“傭作人心”,随所教命无 违逆故。

  汝应于善知识生“清道夫心”,舍离一切憍慢心故;汝应于善知识起如“大水心”,洗除—切烦恼垢故;汝应于善知识发如“大风心”,摧坏众生我慢山故;汝应于善知识发如“虚空心”,于五欲境无障碍故;汝应如善知识发如“巨海心”,诸功德宝皆圆满故;汝应于善知识发如“满月心”,令满清凉白净法故;汝应于善知识,发如“师子心”,游行住处搏噬诸魔恶、禽兽故。

  汝应于善知识发如“良马心”,随人到远离恶性故;汝应于善知识发如“牛王心”,利益众生无厌倦故;汝应于善知识发如“沙门心”,正命自居,离邪谄故;汝应如善知识发如“莲华心”,戒慧清净,不染欲泥故;汝应如善知识发如“商王心”,引导令至佛智城故;汝应于善知识发如“大车心”,运载重担、忘恩报故。汝应如善知识发如“调顺象心”,恒事伏从,无卒暴故。?

  汝应如善知识发如“山王心”,任持一切无倾动故;汝应于善知识发如“良犬心”,常于本主无瞋害故;汝应如善知识发如“栴茶罗心”,常自轻贱,无人我故;汝应于善知识发如“辖牛心”,恒思顺行,无威怒故;汝应于善知识发“近住心”,随顺师长、常尊重故;汝应于善知识发如“舟船心”,运度往来无疲倦故;汝应于善知识发如“桥梁心”,济度众生到彼岸故;汝应于善知识发如“孝子心”,承事供养,顺颜色故;汝应于善知识发如“王子心”,遵王教令,无违犯故。?(此四段指示善男子,要发如上诸大心,谦恭精勤。)

  复次,善男子应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识生医王想,于所说法生良药想,于所修行生病除想。又善男子应于自身生远行想,于善知识生导师想,于所说法生正道想,于所修行生远达想。又善男子应于自身求度想,于善知识生船师想,于所说法生舟楫想,于所修行生到岸想。又善男子应于自身生农夫想,于善知识生龙王想,于所说法生时雨想,于所修行生成熟想。

  又善男子应于自身生贫穷想,于善知识生毗沙门想,于所说法生财宝想,于所修行生富饶想。又善男子应于自身生弟子想,于善知识生良医想,于所说法生技艺想,于所修行生了解想。又善男子应于自身生恐怖想,于善知识生勇健想,于所说法生宾仗想,于所修行生除怨想。又善男子应于自身生商人想,于善知识生导师想,于所说法生珍宝想,于所修行生得宝想。又善男子应于自身生儿子想,于善知识生父母想,于所说法生家业想,于所修行生绍继想。又善男子应于自身生王子想,于善知识生大臣想,于所说法生王教想,于所修行生智慧想、住王城想、冠王冠想、系王缯想。??

  简释

  此二段引出各种比喻,每一喻表示一个胜念,即自身寻求善知识教导,以便修持胜益。每喻各有四想:(1)借假修真,设想自身是世俗法的一个对象;(2)设想一个善知识为自身修持的一个导师;(3)对所说的法认真思惟;(4)在正念思惟的基础上精进不懈地修持。

  善男子,汝应发如是心,作如是意,亲近承事于善知识。何以故?一切菩萨以如是心,近善知识,令其志愿永得清净故。复次,善男子,菩萨因善知识常能增长一切善根,譬如雪山生长药材;因善知识成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纳众流;因善知识成功德处,譬如大海出生众宝;因善知识净菩提心,譬如猛火能炼真金;因善知识出诸世间,如须弥山出于大海;因善知识不染世法,譬如莲华不着尘水;因善知识不受诸恶,譬如大海不宿死尸;因善知识增长白法,譬如白月渐次圆满;因善知识照明法界,譬如盛日照四天下;因善知识,增长大愿,譬如父母养育婴儿。(此段列举十个譬喻说明菩萨因为善知识启示,增长道行,超出世 间)

  善男子,我今畧说对于菩萨若能勤求,随顺善知识教,即得成就。十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功德。清净十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深心。增长十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菩萨根。具足十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威德力。断除十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菩萨障碍。超越十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魔境。深入十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法门。圆满十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助道。修习十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行。发起十不可说、不 可说、百千亿阿僧祇大愿。

  善男子,我复畧说一切菩萨行:一切菩萨波罗密、一切菩萨所住地、一切菩萨安忍门、一切菩萨三昧门、一切菩萨神通智、一切菩萨总持门、一切菩萨回向智、一切菩萨四无量、一切菩萨广大愿、一切菩萨普徧成就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识力而得圆满,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从善知识来,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上面前一段有四方面的不可说、不可说那由他门与六方面的不可说、不可说阿僧祇门,根本意义在于其门无数。第二段说明一切菩萨有十行,从善知识来、生、长、住。总之以善知识为因缘,由善知识而发起。)

  (二)菩萨十二头陀功德?(行愿品第五十)

  尔时善财童子白言:胜者,我今已知一切善法从善知识生,云何能于诸善识、善法之中,速得圆满、速得清净、得不退失。于是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告善财言:有二种戒,具足受持,则得圆满善知识法。何等为二:(一)菩萨戒;(二)别解脱戒。持是二戒,则能圆满善知识法。如佛所说:自不持戒、令他持戒,自未调伏、令他调伏;无有时处。若诸菩萨具足圆满头陀功德,如是二戒,悉得清净,不失善法。善财童子白言:胜者,云何名为头陀功德。童子、童女告善财言:善男子,言头陀者,谓菩萨十二头陀(12头陀是:(1)纳衣,(2)三衣,(3)不随染惑;(4)常乞食,(5)坐食,(6)一食,(7)住阿 兰若,(8)树下坐,(9)露地坐,(10)依止冢间,(11)常坐,(12)随坐。)

  简释

  善友胜行,无量无边;欲总圆满,住持不失,唯有净戒。戒如平地,万善依生。《梵网经》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 萨由是成正觉。故成万行,先须持戒。菩萨戒意谓:不共小乘,兼防意地;三聚圆满,先人为功。别解脱戒意谓:分别解脱,大小通修,但制身口;宗明止恶,防断自身。菩萨能成二戒之行,即是头陀。头陀是梵音,中文意义是“抖擞”,就是抖擞 烦恼。世人贪图饮食、衣服、用具,必须抖擞尽净,才能进修梵行

  (一)缝纳破布,以为法衣?

  善男子,云何纳衣。若诸菩萨具十种法,则得圆满成就纳衣。何等为十(关于纳衣):一者,勤修令得坚固;二者,令心常自谦下;三者,于身心无有疲厌;四者,于衣服,心不染着;五者,常乐坚固远离;六者,成就坚固功德;七者,不自显殊胜德行;八者,于他人不起轻慢;九者,护持净戒圆满;十者 堪任一切亲近。

  善男子,此是菩萨住净信心,具足圆满。由此心故,闻说如来清净言教,不惜身命,勤修佛法,不破不坏;以勤修故,身心不动;令于所得,坚固成就;以心坚固,常自谦下;心谦下故,成就无我;得无我已,心无憍慢;得无慢心、谦下力故;人所弃者,悉收取之。浣染成衣,远离烦恼,心无厌恶,亦无贪着。但取资身,以御寒暑,修行道业,余无所顾。于此纳衣, 不见过失,不念粗弊;但见纳衣所有功德。离貪欲者乃服此衣;服此衣者,心无烦恼。是诸圣种、顺菩萨行;诸佛如来之所赞叹。由此因缘,不自贡高;不贡高故,不嫌他人。离高嫌故,净戒圆满;戒圆满故,堪任亲近诸佛菩萨之所护念。诸天人王及刹帝利、婆罗门等城邑聚落、一切见闻,无不欢喜恭敬,礼拜,咸共赞美,称扬其德而作是言:我等有福,感如是人居此国土。同梵行者咸皆欢喜。善男子,是为菩萨具足十法圆满,成就纳衣功德。(上述第一段说明通过纳衣的修持十法,第二段指出纳衣功德,第三段说明纳衣圆满。)

  (二)三种衣着,远离取舍

  复次,善男子,菩萨有十种法具足圆满,成就三衣(见附注)。何等为十:一者成就知足,二者成就少欲,三者离于多求,四者离诸积聚,五者远离丧失,六者远离身苦,七者远离心忧,八者远离烦恼,九者远离取舍,十者向漏尽道。

  善男子,如是菩萨心少欲故,趣得三衣;无所拣别,成就喜足。得喜足己,远离多求;离多求故,无诸积聚;离积聚故,不怖丧失;无丧失故,身得无苦;身无苦故,心亦无忧;心无忧故,远离于恼;恼不生故,远于取舍,远取舍故,向漏尽道。善男子,是为菩萨具足十法,圆满成就三衣功德。(三衣为僧人所着之袈裟:(1)大众集会所着之衣,(2)上衣,在安陀会上着之,(3)衬体而着之衣。已得不贪,名为知足;未得不求,名为少欲。菩萨心知足故,趣得三衣;无所拣别,成就少欲。无所拣别,即知足行;成就少欲,则心圆满。)

  (三)心不随顺诸染惑行

  复次善男子,菩萨有十种法,具足圆满而得成就不随染惑。何等为十:一者不随贪欲所行,二者不随瞋恨所行,三者不随愚癡所行,四者不随忿怒所行,五者不随很戾所行,六者不随嫉妒所行,七者不随悭吝所行,八者不随憍慢所行,九者不随名称、赞誉眷属所行,十者不随亲近供养财利所行。

  善男子,由此不随贪等行故,不为四魔之所屈伏;遇诸毁辱,心不怯弱;设有尊重,亦不贡高。由此名为心不随顺诸染惑行。善男子,是为菩萨具足十法,圆满成就不随染惑、妙行功德。(第一段中的前面4法是根本烦恼,後面6法是小随烦恼。第二段中的4魔是:烦恼魔,五蕴魔,死魔,自在天魔。自在天魔为魔之本法,其它三魔由此而生。)

  (四)依常乞食,具足圆满?

  复次善男子,菩萨有十种法具足圆满,则得成就,依常乞食。何等为十:一者慈心摄取,二者次第行乞,三者不自生恼,四者成就知足,五者普其分食,六者不嗜美食,七者饮食知量, 八者速得善法,九者愿满诸根,十者离和合相。

  善男子,云何菩萨慈心摄取,乃至远离诸和合相。善男子,(1)若时菩萨见诸苦恼,逼迫众生,乏少善根。为欲圆满彼善根故,随顺众生,慈心摄取。(2)菩萨为顺平等慈心,次第行乞;于行乞时,若至城邑,整齐威仪,善摄诸根,一心不乱,谛视徐行,无踰七步。正念安住于善法中,不選高门,不弃微贱,除恶律仪、栴茶罗等。为护讥嫌,悉不应往。(3)若以慈心平等摄取,究竟不舍,菩萨随顺次第乞时,不自生恼。(4)设不得食,亦不生瞋。(5)菩萨如是成就知足,随与而取,不择精粗。(6)菩萨如是次第乞已,持至佛前或塔庙前,以尊重心恭敬供养。供养毕,还本所居,分为四分:取第一分待同梵行,以第二分施诸贫苦,以第三分施诸囚系,以第四分作自充食。(7)于所食中亦不贪嗜;但念于身作除病想,乃至为令身得安住。(8)受饮食时,不令太少,以自虚赢,妨修善业;亦不过多,令身睏重,增长睡眠。(9)因此食故,能勤精进,速

  得善法。(10)菩萨为欲圆满一切菩提分法、诸善知根故,又应远离和合相。(离是相已,离于我执,成就无我;乃至自身内外、血肉、一切财 物不生吝惜,能与众生共所受用。)

  善男子,是为菩萨具足十法圆满成就,依常乞食,妙行功德。

  简释

  此段主要内容分10方面说明于下:(1)显明慈心,(2)菩萨为顺平等慈心,次第行乞;(3)不自生烦恼;(4)设不得食,不生瞋言;(5)不择粗精;(6)供养诸佛,普其分食;(7)于所食中,不嗜美味;(8)饮食知量:多食增疾病,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秤无高下;(9)速得善法;(10)愿 满善根,离和合相:不聚合在一起互相共食。

  (五)常一坐食,妙行功德

  复次,善男子,菩萨有十种法,具足圆满,则得成就“常一坐食”。

  何等为十:一者如诸菩萨,(稳)坐道场;二者降伏魔怨,心不移动;三者于出世定,成就不动;四者于出世慧,成就不动;五者于出世智,成就不动;六者于诸法空,成就不动;七者如证真道,成就不动;八者于真实际,成就不动;九者于如如性,成就不动;十者于一切智,成就不动。善男子,此一坐者,谓一法坐。菩萨依彼而得不动,故说菩萨成就一坐。?

  善男子,是为菩萨具足十法,圆满成就;常一坐食,妙行功德。(常一坐食,意味常坐道场,如如不动。)

  (六)成就一食,性无杂染

  复次,善男子,菩萨具十种法,则得圆满成就一食。何等为十:一者成就食时,性不贪求;二者成就食时,性无杂着;三者随得食时,常知止足;四者恒依食时,不堕非时;五者若为利养,悉不应食;六者若得甘美,亦不应食;七者若见他食,亦不生瞋;八者见他食时,亦无悭妒;九者乃至命尽,亦常一食;十者于所食时,当起药想。善男子,是为十法,成就一食、妙行功德。(一食的要义在于治贪多食。)

  (七)阿兰若法,乐于独处?

  复次,善男子,菩萨具十种法、则得圆满阿兰若法。何等为十:一者成就久修梵行,二者成就清净律仪,三者成就诸根不乱,四者成就常乐多闻,五者成就一切处力,六者成就远离我执,七者成就不计着身,八者成就常乐远离,九者成就正法现前,十者成就乐于独处。(阿 兰若是寺院之总名)

  善男子,云何菩萨久修梵行,乃至成就乐于独处。(1)善男子,如是菩萨得出家已,于诸如来所说教中,具足三轮(神通轮、记心轮、教诫轮)戒印清净。(2)于诸戒中获得善巧,不由 他教,能自开解(至关重要,心灵顿悟),所谓随义善巧,而能修行;随文善巧,受持不忘;于出要道,善巧随顺;于五犯聚、善巧悔除;随所行住,离诸犯境;于诸恶人,心常怖畏;乃至小罪,亦能覆藏;于诸学处,有罪无罪,悉能了知。知如是等业之远近,不堕三恶趣,复生人天。(3)如是菩萨善调六根,令无动乱;以是方便,住阿 兰若。居无恼害,无过难处;不亲一切,居人境界;不远城邑,乞食便易。药草滋茂,清净泉流;远离禽兽,空间寂静;依于是处,而为居止。(4)于所习诵, 应自精勤;讽诵之时,调其气息;声音高下(声音不大不小)心不外缘,专想忆持,思惟文义;离诸昏掉,止观相应。(5)若见大臣婆罗门等来其所,对于来者起爱敬心。先问来意,给以 安坐,观其根性为说正法;咸令欢喜,信受修行。

  (6)若见国王,应善迎奉;方便承意,作如是言:唯愿大王,就此敷座。王既坐已,请其所欲,一切供给。或时彼王

  心无信乐,应以善言赞美王德:我观大王妙得善利,今王境内,有持戒多闻一切沙门及婆罗门。良祐福田,悉于中住;以王威力,一切盗贼不来侵扰。由王德王化,一切恶兽,悉皆远离。王闻语己,欢喜踊跃;诸根调伏,其心寂静,堪任法器,当为宣说种种正法。或为演说厌生死法,或为演说如来功德广大自在、甚深妙法;如是一切皆令欢喜。(7)菩萨成就如是多闻一切处力,堪修正行;菩萨成就自利利他、远离一切我执烦恼。(8)菩萨成就不计着身,于阿 兰若,心无恐怖。(9)菩萨成就,常乐远离;住阿兰若,其心寂静。菩萨成就,正法现前,于诸世间,悉皆舍离。(10)菩萨成就,乐于独处;犹如野鹿,无诸 恐怖。

  善男子,是为菩萨具足十法圆满,成就住阿兰若妙行功德。??

  简释

  (1)三轮意谓:能持之人,所修之事,所持之戒。三轮无阙,名为具足;照三轮空,即是清净。如足持戒,合于实相,名为戒印。以实相印,即印万法。(2)于诸戒中,获得善巧。至复生人天,即清净律仪。(3)菩萨善调六根,诸根不乱。(4)精勤习诵,常乐多闻。(5)见大臣来访,即说正法,皆令欢喜,显现法力。(6)上自国王,下至黎民,随其来访,

  方便说法。(7)菩萨住阿兰若,寂静现前;犹如野鹿,成就独行。(8)心态寂静,是谓远离;如野鹿常远离人,是为独乐。(9)舍离世间,呈现正法。(10)菩萨成就,乐于独处。

  (八)树下入定,治屋宇贪?

  复次,善男子,菩萨具十种法,则得成就,树下而坐。何等为十:一者不近村邑聚落,二者不依太远城邑,三者不依荆棘之处,四者不依多毒草处,五者不依无枝叶树,六者不依多猿穴处,七者不依众乌集处,八者不依恶兽住处,九者不依近怨贼处,十者不依造作非法、恶律仪处。如是等处,悉不能依。能令身心安稳独乐,可修善行,即应安住。善男子是为菩萨具足十法,圆满成就,树下而坐,妙行功德。?

  (九)露地而坐,亦治屋贪

  复次,善男子,菩萨具足十种法,则得圆满露地而坐。何等为十:一者随寒热雨,不择温凉,二者不依墙壁,三者不依树林,四者不依草积,五者不依危险,六者寒不覆障,七者雨不覆障,八者热不覆障,九者风不覆障,十者若有病苦,得居 房舍。

  菩萨应当作如是念:若于露坐,正念现前;随所修行,速除烦恼。随顺佛说头陀功德,我当勤求而得圆满。设住房舍,不生贪着,亦不应言此好彼恶,应作是念:我居寺舍,利益一切修福众生。露坐不能为大利益;又露地坐但能自利,不能利 他。而彼菩萨虽居房舍,昼夜常作露地坐想。

  善男子,是为菩萨具足十法、圆满成就,露地而坐妙行功德。

  (十)依止塚间,治贪滛欲

  复次,善男子,菩萨具十种法,则能成就住止塚间。何等为十:一者厌离世间想,二者死相现前想(重要),三者初死未坏想(呼吸停止,思维仍有活动),四者青瘀现前想(面青血瘀),五者脓胀现前想,六者脓流败坏想(七孔流血),七者禽兽食噉想(禽兽食自己的死尸肉),八者火焚半燃想,九者肢节分离想,十者骨琐现前想。

  简释

  (1)知是苦,(2)知无我,(3)死前,千头万绪涌上心头,痛苦不堪,(4)气血不通,心肌堵塞,(5)全身脓肿,(6)腐乱不堪,(7)禽兽争食死尸,(8)应知无常想,(9)肢节分散,(10)枯骨现前。由此应起大悲心,加强修持,争取无疾而终,到时火化。

  善男子,若诸菩萨住塚间时,于诸众生恒住慈心及利益心,坚持净戒,摄护威仪,澡洁其身,不应食肉。(不应食肉有五大意义:(1)具慈悲心,(2)住利益,菩萨之义,利

  益为先;六道众生,互相吃食,既不利己,又不利人,(3)坚持净戒,从根本上戒杀、放生,(4)维护律仪,食肉之人,贪图口服,心作恶业,(5)洁净其身,食肉之人,口无净气。)

  何以故,止住寒林,应防二过,一离外道所讥毁故,二离非人道共食故(一应防止外道食肉的不正行为;二应防止非人道的共食:人吃猪肉,猪吃死人)。

  善男子,若彼菩萨入僧伽蓝,先礼佛塔及诸形像。上中下座随应礼拜。如是毕已,应当守护威仪法式。为住塚间诸菩萨等逆生死流、顺圣法故。善男子,若彼菩萨入僧伽蓝,归住比丘应以牀敷请令就座。菩萨審观,若有妨难,随事思维。若无

  妨难,乃可就坐,应当如是谦下其心。(僧伽蓝为众僧所住之园林)

  善男子,是为菩萨具足十法圆满,成就住止塚间妙德功行。

  (十一)成就常坐,除倚卧乐?

  复次善男子,菩萨具十种法,则得成就圆满常坐。何等为十:一者不为己身疲劳,二者不为其心烦恼,三者不为懒惰睡眠,四者不为久立不安,五者为满菩提法聚,六者为修心一境性,七者为求正道现前,八者为欲坐菩提场,九者为欲利益众生,十者为欲灭除烦恼。(前四句为了遮过,故云不为;後六句为了显德,故云所为:所为中, 前三句修因,第八句得果;第九、十两句通因果,显示二利。)善男子,是为菩萨具足十法,成就常坐妙行功德。

  (十二)随缘而坐,心不贪图

  复次,善男子,菩萨具十种法,则得圆满成就随坐。何等为十:一者随所遇坐,心不贪图;二者随旧敷坐,不自施设;三者亦不教人敷设牀座;四者于诸敷具不作因缘;五者遇草叶等,随时而坐;六者多毒虫处,应当远离;七者若卧时,右脇着地;八者念当起时,心无放逸;九者系想在明(观想月光),顺法寝息(默念弥陀);十者为欲修行,令身安乐。(前五句顺其自然,随遇而坐;六七两句开缘;後三句约心。)善男子,是为菩萨具足十法,成就随坐妙行功德。?

  (十三)总结

  善男子,此十二种头陀功德,菩萨修行具足成就。能令—切善知识法,圆满清净;能于一切善知识法,永无退转。尔时善财童子得闻如是清净妙行、头陀功德,种种赞叹诸善知识,种种随顺菩萨行门及能显示一切佛法,身心柔软,欢喜踊跃。速疾增长爱敬之心,顶礼童子及童女足,绕无数币, 殷勤瞻仰,一心恋慕,辞退而去。?

  第八章  弥勒胜德

  (一)一心不二,大智显真  (行愿品第五十一)

  尔时,善财童子闻善知识教,润泽其心;正念思惟诸菩萨行,渐次前行,向海岸国。(第七章中的德生童子与有德童女已经指示善财向往南行,沃田海岸国中有毗卢遮那楼阁,弥勒菩萨安止其中,将指示善财修菩萨道。)

  自忆往世,经多生死,不修礼敬;于是即时发心,深自尅责,勤力而行。复忆往世,久处轮回,身心不净;即时发心,专自治洁,愿达彼岸(重点中的重点)。复忆往世,随顺世间,作诸恶业;即时发心,正念观察诸菩萨行。复忆往世,烦恼覆心,起诸妄想;即时发心,恒正思维诸法实性。复忆往世,所修诸行,但为自身;即时发心,令心广大,普及含识。复忆往世,追求欲境,常自损耗;即时发心,修行佛法,长养诸根。复忆往世,起邪思念,颠倒相应;即时发心,生正见心,起菩萨愿。复忆往世,日夜劬劳,作诸恶事;即时发心,起大精进,成就佛法。复忆往世,受五趣生,于自他身皆无利益;即时发心,愿以其身,饶益众生,成就佛法。发起一切众生善根,承事一切诸善知识,恒与正愿,心共相应。如是思惟,生大欢喜。(此段说明善财回忆过去多生错误;现在发心,起菩萨愿,修佛 法僧。今天修持者,可以对照检查自己。)

  复观此身从无始际,常是一切生老、病死、恩爱、离别、众苦之本;愿尽未来修行一切菩萨之道,教化成熟一切众生,见诸如来,成就佛法,游行一切诸佛刹土,承事一切善说法师,住持一切如来正教;寻求一切正法伴侣,见一切善知识,集一切诸佛法,与一切菩萨愿智身而作因缘。(此段说明善财观无始以来众苦之本,愿尽未来际修菩萨道,教化众生,住持如来正教。)

  作是念时,速疾增长不可思议无量善根。即于一切诸菩萨所、发起深信尊重之心,生希有想、生大师想;诸根清净,善法增益。对一切菩萨恭敬供养,对一切菩萨鞠躬合掌;生一切菩萨普见世间眼,起一切菩萨普念众生想;入一切菩萨无量平等门,现一切菩萨无量愿化身,出一切菩萨清净语言。愿作庄严一切佛土想,愿见过(去)、现(在)一切诸佛及诸菩萨威德圆满,于一切处示现成道、神通、变化,乃至无有一毛端处、佛

  菩萨身而不周徧。

  愿得清净一切菩萨智光明眼,见一切菩萨所行境界:其心普入十方刹网,其愿普徧虚空法界,随顺一切,尽无余处;普修一切三世平等无分别行,相续不断,无有休息;普入一切甚深法门。如是一切,皆以信受善知识教之所致耳。(最後两段说明善财思想境界提高,见一切菩萨普修三世平等法门。)

  善财童子,以如是尊重、如是供养、如是称赞、如是观察、如是加持、如是愿力、如是想念、如是随顺、如是思惟、如是出生、徧满无量智慧境界。很快到达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前,即五体投地,恭敬礼拜。暂时欲念,思惟观察,发起甚深广大信解、广大愿力。(此段说明,大楼阁前是入定处。善财五体投地,先以身敬;暂时歛念,是止思惟、观察。此足随顺正观,证明定相,契理甚深,体周广 大。广大愿力,是显定因。)

  当时善财顿感自身变化,徧一切处;入智慧身,住平等门(自性真空寂照,是为智慧身,真空处处平等)普现其身,在于一切如来前、一切菩萨前、一切善知识前、一切如来塔庙前、一切如来形像前、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住处前、一切法宝堂宇前、一切声闻、辟支佛及其塔庙前、一切圣众福田前、一切父母尊者前、一切十方众生前。徧一切处皆如上说,尊重礼赞。如是充满一切缘中,无尽愿力,加持变化,尽未来际、徧一切处,无有休息。(此段说明善财深入无障碍法界;入智慧身,能证智体周徧法界。)

  等虚空无边量故,等法界无障碍故,等实际徧一切故,等如来无分别故。犹如影随智想现故,犹如梦从思等起故,犹如像表示一切故,犹如响善缘所发故。无有生、更递、兴谢故,无有相应心迁动故,无有性随缘转变故。(此段共11句:前4句,法说体周;中间4句,喻明体相;後3句,法说体妙。)

  又决定知:甚深信解,如是如是一切诸报皆从业起;甚深信解,如是如是一切诸果皆从因起;甚深信解,如是如是一切诸业皆从习起;甚深信解,如是如是一切如来出兴于世,皆从信念起;甚深信解,如是如是一切化现诸供养事,皆从决定解起;甚深信解,如是如是一切如来所变化佛,皆从尊重爱敬心起;甚深信解,如是如是一切佛法皆从善根起;甚深信解,如是如是一切化佛皆从方便起;甚深信解,如是如是一切佛事皆

  从大愿起;甚深信解,如是如是一切菩萨所修诸行皆从回向起;甚深信解,一切法界广大庄严皆从一切智境界而起。??

  简释

  本段全文共11句:(1)报酬善恶,均由业起;(2)果自种生,均由因起;(3)善恶之业,均由习染;(4)自有信心,佛力出世;(5)决定印持,供养云起;(6)从佛化佛,由自敬心;(7)佛因佛果,由种善根;(8)万类佛身,是方便智;(9)一切佛事,皆愿为因;(10)菩萨诸行,起于回向;(11)佛智周徧,严于法界。

  甚深信解,离于断见,知回向故;离于常见,知无生故;离无因见,知正因故;离颠倒见,知如实理故;离自在见,知不由他故;离自他见,知从缘起故;离诸邪见,知因果力故;离边执见,知法界无边故;离往来见,知如影像故;离有无见,知不生灭故;离一切法见,知空无生故,知不自在故,知愿力出生故;离一切相见,入无相际故。??

  简释

  此段说明善财童子离12知见:(1)今知回向,则离断见;(2)今知无生,则离常见;(3)今知正因,则离无因;(4)远离颠倒,则定于实;(5)离开自见,也就不由他见;(6)今知因缘,自、他并遣;(7)今知因果,一切都灭;(8)既不执邊,则法界无边;(9)是身如影,从业缘显;(10)既无生灭,则离有无;(11)知空无生,是约理遣法;知不自在,是约缘遣法;知愿力出生,是约因遣法;(12)相即无相,名无相际。

  知一切法,(1)如种生芽,不失坏故;(2)如印印文,相续起故。(3)知质如像故,(4)知声如响故,(5)知境如梦故,(6)知业如幻故。(7)了世(法)心现故;(8)了果起(于)因故;(9)了报(由)业集故;(10)了知一切诸功德法,皆从菩萨善巧方便之所流故;(11)了知一切法、非法性,平等现前,增长成就真法界。

  简释

  此段共11句说明善财童子对世间法、出世法的因果关系从整体认知:(1)一切法如种生芽,从水土等缘所生;(2)如印、印文,此印成文,彼印续生;(3)譬如净明镜,随其所对质,现象各不同;业性亦如是;(4)声从寻等缘所生故;(5)梦由思等之所起故;(6)业亦从缘之所生故;(7)了知万法、唯心所观;(8)了知果起于因;(9)了知报应由业力所積;(10)

  功德唯依净染;(11)真如实观,法与非法,悉皆平等。

  善财童子,入如是智、如是思惟、如是作意,端心洁念。于楼阁前,举体投地,殷勤顶礼;不思议善根速疾现前,流注身心,清凉愉悦。然后安徐从地而起,一心瞻仰,目不暂舍,合掌围绕毗卢遮那普庄严藏、广大楼阁,经无量币思维,作意发起深心,鞠躬恭敬。?

  作是念言:此大楼阁是解甚深空无相、愿三解脱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于诸法了达、法性无分别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了法界本际平等、无差别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知一切诸众生界不可得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知一切诸法无生、住、灭者之所住处。(善财说,此大楼阁是了解诸法不生、不灭这一类型哲理的功德者之所住处。)

  此大楼阁是不执着一切世间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不执着一切窟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不爱乐一切聚落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不依着一切境界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远离一切相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能坏散一切妄想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知诸法无自性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断一切分别业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离一切想心、意识者之所住处。(继续说,此大楼阁是远离诸相这一类型问题的功德者之所住处。)

  此大楼阁是于一切不来、不去、不入、不出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入一切甚深般若波罗密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能方便安住一切普门法界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能寂静息灭一切烦恼火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以胜慧除断一切见爱、慢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出生一切诸禅解脱等持、等至三昧通明而悠游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观察一切诸大菩萨三昧境界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安住一切诸如来所亲近依止者之所住处。(继续说,此大楼阁是无入出、无去来等大功德者之所住处。)

  此大楼阁是以一劫入一切劫,以一切劫入于一劫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以一刹入一切刹,以一切刹入于一刹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以一法入一切法,以一切法入于一法而不相杂乱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以一众生入一切众生,以一切众生入于一众生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以一佛入一切佛,以一切佛入于一佛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继续说,此大楼阁是一法与一切法互相介入而不杂乱者的住处。)

  此大楼阁是于一念中而知一切三世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于一念中往诣一切国土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于一切众生前悉见其身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心常利益一切世间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得自在力能徧至一切处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虽已出一切世间、为欲教化诸众生故,而恒于中,普现其身、不舍离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不依着一切刹土,为欲供养一切佛故,而游一切诸佛刹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不动本

  处,能普往诣一切佛刹而庄严者之所住处。(继续说,此大楼阁是恒常利益一切世间者之所住处。)

  此大楼阁是能徧亲近一切诸佛,而不起佛想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能徧依止一切善知识,而不起善知识想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住一切魔宫,而不耽着欲境界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知一切心意、识法,而永离一切心想见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虽于一切众生中而现其身,然于自、他不生二相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能普入一切世界而于法界无差别相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愿住未来一切劫、而于诸劫无长短想者之所住处;此大楼阁是不离一毛端处而普现身、随顺十方一切世界者之所住处。(继续说,此大楼阁是能普入一切法界而无差别相者之所住处。)

  此大楼阁是能演说难遭遇法者之所住处,是能安住难知解法者之所住处,是能安住甚深法者之所住处,是能安住无二法者之所住处,是能安住无相法者之所住处,是能安住无对治法者之所住处,是能安住无所得法者之所住处,是能安住无戏论法者之所住处,是能安住大慈大悲者之所住处。是已越度一切二乘所知境者之所住处,是己超过一切魔境界者之所住处,是已能于一切世法无所染者之所住处,是已能到一切菩萨所到岸

  者之所住处,是己能住一切如来所住处者之所住处。(继续说,此大楼阁是能安住甚深法者之所住处。)

  是虽已离一切诸相,而亦不入声闻正位者之所住处;是虽已了诸法无生,而亦不住无生法性者之所住处;是虽已观贪欲不净,而不证离贪法、亦不与贪欲俱者之所住处;是虽修于慈而不证离瞋法、亦不与瞋垢俱者之所住处;是虽观一切十二缘起而不证离癡法、亦不与疑惑俱者之所住处;是虽住四禅而以大悲愿力不随禅生者之所住处;是虽住四无量,为化众生故,而不生于色界者之所住处;是虽修四无色定,以大悲故,而不

  住无色界者之所住处;是虽勤修止观、为化众生故,而不证明(解)脱者之所住处;是虽行于舍、而以大悲不舍一切、化众生事者之所住处;是虽观于空,然不起空见者之所住处。(继续说,此大楼阁是舍弃一切、但不舍弃教化众生的功德者之所 住处。)

  是虽行无相,而常教化着相众生者之所住处;是虽行无愿,而不舍菩提一切行愿者之所住处;是虽于一切业烦恼中而得自在,为欲教化成熟众生、而现随顺业烦恼者之所住处;是虽无生死,而为化众生示受生死者之所住处;是虽已离一切诸趣,为化众生示入诸趣者之所住处;是虽行于慈,而于诸众生无所爱恋者之所住处;是虽行于悲,而于诸众生无所取着者之所住处;是虽行于喜,而观苦众生心常哀愍者之所住处;是虽行于

  舍,而不废舍利益他事者之所住处;是虽行九次第定,而不厌离欲界受生者之所住处;是虽知一切法无生无灭,而不于实际作证者之所住处;是虽入三解脱门,而不取声闻解脱者之所住处;是虽观四圣谛,而不住小乘圣果者之所住处;是虽观甚深缘起,而不住究竟寂灭者之所住处;是虽修入圣道,而不求永出世间者之所住处;是虽超凡夫地,而不堕声闻辟支佛地者之所住处;是虽观取五蕴,而永不灭诸蕴者之所住处;是虽超出

  四魔,而不分别诸魔境界者之所住处;是虽不着六处,而永不灭六处者之所住处;是虽安住真如,而不堕实际者之所住处;是虽说一切乘而不舍大乘者之所住处。(总结)此大楼阁是住如是一切无量诸功德者之所住处。

  尔时善财童子合掌瞻仰,恭敬一心而说偈言(赞叹慈氏):

  (1)此是大悲清净智,利益世间慈氏尊;灌顶地中佛长子,随顺思维入佛境。

  (请慈氏灌顶。)

  (2)一切名闻诸佛子,住大智境解脱门;随行法界心无着,此无等者之住处。

  (住大智而解脱。)

  (3)施戒忍进禅智慧,方便愿力及神通;如是大乘诸度法,悉具足者之住处。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4)智慧广大如虚空,普知三世一切法;无碍无依无所起,了诸有者之住处。

  (智慧如真空,徧知三世与十方。)

  (5)善能了解一切法,无性无生无所依;如鸟飞空得自在,此无所畏之住处。

  (诸法无性、无生、无依,如同真空。)

  (6)了知三毒真实性,分别因缘虚妄起;亦不厌彼而求出,此寂静人之住处。

  (三毒由因缘虚妄而起,故不厌而求出。)

  (7)三解脱门八圣道,诸蕴处界及缘起;悉能观察不趣寂,此善巧人之住处。?

  (统观解脱、圣道、诸蕴、缘起。)

  (8)十方国土及众生,以无碍智咸观察;了性皆空不分别,此寂灭人之住处。

  (国土众生,本体皆空,并无分别。)

  (9)普行法界悉无碍,而求行性不可得;如风行空无所行,此无依者之住处。

  (法界无碍,同真空无一物,亦无风所行。)

  (10)普见恶道群生类,受诸楚毒无所归;放大慈光悉除灭,此哀愍者之住处。

  (恶道众生诸苦,惟有慈光消除。)

  (11)见诸众生失正道,譬如生盲践畏途;引其令入解脱城,此大导师之住处。

  (引失道众生,令入解脱。)

  (12)见诸众生入魔网,生老病死常逼迫;令其解脱得慰安,此勇健人之住处。

  (解脱众生的生老病死苦。)

  (13)见诸众生婴惑病,而兴广大悲愍心;甘露智药以除灭,此大医王之所住。

  (以智药除减众生婴惑病。)

  (14)见诸众生没于海,沉沦忧迫受众苦;大悲法船以救之,此善度者之住处。

  (以大悲法船救渡沉沦众生。)

  (15)见诸众生在惑海,能发菩提妙宝心;悉入其中而拔济,此慈航人之住处。

  (以菩提心救度惑海众生。)

  (16)恒以大愿慈悲眼,普观六道诸众生;从诸有海而拔出,此妙翅王之住处。

  (以大愿慈悲力拔出苦海众生。)

  (17)譬如日月在虚空,一切世间靡不照;愿智光明亦如是,此照世者之住处。

  (以智慧之光照耀世间各处。)

  (18)菩萨为化一众生,普尽未来无量劫;如为一人一切尔,此救世者之住处。

  (菩萨尽未来无量劫,普化众生。)

  (19)于一刹土化众生,尽未来劫无休息;如于一刹十方然,此志坚者之住处。

  (菩萨尽未来劫,为化众生无休息。)

  (20)十方诸佛所说法,满坐普受咸令悟;尽未来劫志无厌,此智海人之住处。

  (诸佛尽未来劫,无厌说法度生。)

  (21)徧游一切世界海,普入一切道场海;供养一切如来海,此修行者之住处。

  (修行者徧游各界,普入道场,供养如来。)

  (22)修行一切妙行海,发起无边大愿海;如是经于众劫海,此功德者之住处。

  (功德者修持妙行,发无边大愿,经历众劫。)

  (23)一毛端处无量刹,佛众生劫不可说;如是明见靡不周,此无碍眼之住处。

  (功德者得无碍眼,于一毛端见无量刹。)

  (24)一念普摄无边劫,国土万类及众生;福智无碍波罗密,此具德人之住处。

  (功德之人,福智无碍,一念普摄无边劫,以及国土、万类、众生。)

  (25)十方佛刹碎为尘,一切大海似毛滴;菩萨发愿数如是,此无碍者之住处。

  (菩萨发大愿类似于:十方佛刹如微尘,一切大海如毛滴。)

  (26)成就总持三昧门,大愿诸禅及解脱;一一皆住无边劫,此真佛子之住处。

  (真佛子成就三昧,住无边劫。)

  (27)无量无边诸佛子,种种说法度众生;亦说世间众技艺,此修行者之住处。

  (无量无边佛子,说种种法度众生。)

  (28)成就神通方便智,修行如幻妙法门;十方五趣悉现生,此无碍者之住处。

  (方便智修妙法门,能现十方五趣生。)

  (29)菩萨始从初发心,具足修行一切行;化身无量徧法界,此神力者之住处。

  (菩萨初发心,修一切行,故化身无量,徧及法界。)

  (30)一念成就菩提道,普作无边智慧功;世情思虑悉发狂,此难量者之住处。

  (一念成就菩提道,则智慧无边。)

  (31)成就神通无障碍,游行法界靡不周;其心未甞有所得,此净慧者之住处。

  (神通无碍,行游法界;其心无得,净慧之功。)

  (32)菩萨修行无碍慧,入诸国土无所着;以无二智普照明,此无我者之住处。

  (菩萨无碍智慧,入诸国土,一无所着;此无二智属于无我。)

  (33)了性如空平等智,本来寂静无所依;常行如是境界中,此离垢人之住处。

  (平等性智,如同真空;一无所依,是为离垢。)

  (34)普见群众受众苦,发大仁慈智慧心;常愿利益诸世间,此悲愍者之住处。

  (众生受苦,悲智双运;利益世间,无有止期)

  简释

  以上34偈是七言举德叹(住)处。其中(1)偈说行位,(2)偈说明德,(3)一(9)共七偈说自行,(10)一(19)共十偈说利他,(20)一(27)共八偈说功德,(28)一(34)共七偈说方便。下面以五 言21偈继续赞叹慈氏。

  (1)佛子住于此,普现众生前;犹如日月轮,徧除生死暗。?

  (2)佛子住于此,普顺众生心;变现无量身,充满十方刹。

  (3)佛子住于此,徧遊诸世界;一切如来所,无量无数劫。

  (4)佛子住于此,称量佛境界;无量无数劫,其心无厌倦。

  (5)佛子住于此,念念入三昧;一一三昧门,阐明诸佛境。

  (6)佛子住于此,悉知一切刹;无量无数劫,众生佛名号。

  (7)佛子住于此,一念摄诸劫;远离诸妄想,随顺于众生。

  (8)佛子住于此,修习诸三昧;一一心念中,了知三世法。

  (9)佛子住于此,结跏身不动;普现一切刹,诸趣利众生。

  (10)佛子住于此,饮诸佛法海;深入智慧海,具足功德海。

  (11)佛子住于此,悉知诸刹数;世数众生数,佛不思议数。

  (12)佛子住于此,一念悉能知;一切三世中,国土之成坏。

  (13)佛子住于此,普知佛行愿;菩萨所修行,众生根性欲。

  (14)佛子住于此,见一极微中(真空零点);无量刹道场(无穷大),众生及诸劫。

  (15)于一极微内,一切微悉然;种种咸具足,处处皆无碍。

  (16)佛子住于此,普观一切法;众生刹及世,无取无所有。

  (17)观察众生等,法等如来等;刹等诸愿等,三世悉平等。

  (18)佛子住于此,教化诸群生;供养诸如来,思维诸法性。

  (19)无量千万劫,所修愿志行;广大不可量,道扬莫能尽。

  (20)彼诸大勇猛,所行无障碍;安住于此中,我合掌敬礼。

  (21)诸佛之长子,圣德慈氏尊;我今恭敬礼,愿垂顾念我。

  简释

  上面21偈,每句5言,其总精神是指住处明德。分别来说,1—2两偈说明下化,3—4两偈说明上观,5—9共5偈说明三昧自在,10—16共7偈说明智慧深广,17偈显示平等,18—21共4偈说明佛德 无尽,请求加持。

  (二)弥勒说偈,指示善财?(行愿品第五十二)

  尔时善财童子以如是等一切菩萨,无量称扬赞叹之法,赞毗卢遮那庄严大楼阁中诸菩萨己,于楼阁前恭敬顶礼住立,一心鞠躬,合掌渴仰,欲见弥勒菩萨,亲近供养。当时即见弥勒菩萨从楼阁外、别处而来。无量天龙夜叉、乾闥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释梵护世;及本生处内外亲戚无量眷属婆罗门众,及余无数百千众生,前後围绕而共来向大楼 阁所。

  善财见己,欢喜踊跃,即前作礼,五体投地。

  时弥勒菩萨观察善财,指示大众,叹其真实无量功德而说偈言。

  (甲)23偈赞善来学佛

  (1)汝等观善财,智慧心清净;为求菩提行,而来亲近我。

  (2)善来圆满慈,善来清净悲;善来寂灭眼,修行无懈倦。

  (3)善来清净意,善来广大心;善来不退根,修行无懈倦。

  (4)善来不动行,常求善知识;了世心无染,调伏诸群生。

  (5)善来行妙道,善来住功德;善来趣佛果,与世为依怙。

  (6)善来德为体,善来法所滋;善来无边形,世间难可见。?

  (7)善来离迷惑,处世如莲华;利衰毁誉等,一切无分别。

  (8)善来施安乐,调柔堪受化;谄诳瞋慢心,一切悉除灭。

  (9)善来真佛子,普诣于十方;增长诸功德,调柔无懈倦。?

  (10)善来三世智,徧知一切法;普生功德藏,修行不疲厌。

  (11)文殊德云等,一切诸佛子;展转令汝来,示汝无碍处。?

  (12)具修菩萨行,普摄诸群生;广大不思议,今来至我所。?

  (13)为求诸如来,清净之境界;问诸广大愿,而来至我所。

  (14)去来现在佛,所成诸善道;汝欲皆修学,而来至我所。

  (15)汝于善知识,欲求微妙法;欲受菩萨行,而来至我所。

  (16)汝念善知识,诸佛所称叹;令汝成菩提,而来至我所。

  (17)汝念善知识,生我如父母;养我如乳母,增长菩提分。

  (18)如医疗众疾,如天洒甘露;如日示正道,如月转净轮。?

  (19)如山不动摇,如海无增减;如船师济度,而来至我所。

  (20)汝观善知识,犹如大猛将;亦如大商主,又如大导师。

  (21)能建正法幢,能示佛功德;能灭诸恶道,能开善趣门。

  (22)能显诸佛身,能守诸佛藏;能持诸佛法,是故愿瞻奉。?

  (23)欲满诸佛智,欲具端正身;欲生尊贵家,而来至我所。

  简释

  初1偈说明善财来近弥勒菩萨;2—10偈赞德善来;11—12偈说明来因;外由善友,内由德具;13—23偈说明来到我所的意图。

  (乙)27偈赞趣向正觉?

  (1)汝等观此人,亲近善知识;随其所修学,一切皆顺行。

  (2)以昔福因缘,文殊令发心;随顺无违逆,修行不懈倦。

  (3)父母与亲属,宫殿及财产;一切皆舍离,谦下求佛学。

  (4)净治如是意,永离世间身;当生佛国土,受诸胜果报。

  (5)善财见众生,生老病死苦;为发大悲意,勤修无上道。

  (6)善财见众生,五趣恒流转;为求金刚智,破彼诸苦轮。

  (7)善财见众生,心田甚荒秽;为除三毒刺,专求利智犂。

  (8)众生处癡暗,盲冥失正道;善财为导师,示其安稳处。

  (9)忍铠解脱乘,智慧为利劒;能于三有利,破诸烦恼贼。?

  (10)善财法船师,普济诸含识;令过尔焰海,急至净宝洲。

  (11)善财正觉日,智光大愿轮;周行法界空,普照群迷宅。

  (12)善财正觉月,白法悉圆满;慈定清净光,等照众生心。

  (13)善财胜智海,依于直心住;菩提行渐深,出生众法宝。

  (14)善财大心龙,升于法界空;兴云注甘露,生成一切果。

  (15)善财燃法灯,信炷慈悲油;念器功德光,灭除三毒暗。

  (16)觉心羯逻篮,悲胞慈为肉;菩萨分支节,长于如来藏。

  (17)增长福德藏,清净智慧藏;开显方便藏,出生大愿藏。

  (18)如是大庄严,救护诸众生;一切天人中,难闻难可见。

  (19)如是智慧树,根深不可动;众行渐增长,普荫诸群生。

  (20)欲生一切德,欲问一切法;欲断一切疑,专求善知识。

  (21)欲破诸惑魔,欲除诸见垢;欲解众生缚,专求善知识。

  (22)当减诸恶道,当示人天路;令修功德行,速入涅槃城。

  (23)当脱诸苦处,当于安乐处;但除诸系着,永灭三有趣。

  (24)当度诸见难,当截诸见网;当枯爱欲水,当示三有道。

  (25)当为世依故,当作世光明;当成三界师,示其解脱处。

  (26)亦当令世间,普离诸想着;普觉烦恼睡,普出爱欲泥。

  (27)当了种种法,当净种种刹;一切咸究竟,其心大圆满。

  简释

  (1)—(4)偈总赞善财,由文殊令发真心;(5)—(8)偈说明善财悲智双运,发愿度诸众生;(9)—(15)偈称赞白法圆满, 照众生心识;(16)—(21)总赞诸德;(22)—(27)赞妙果当成。

  (丙)67偈赞成就菩提

  (1)汝行极调柔,汝心甚清净;所欲修功德,一切当圆满。

  (2)不久见诸佛,了达一切法;严净众刹海,成就大菩提。

  (3)庄严福智海,解脱众生海;圆满诸行海,汝当成觉海。

  (4)当到功德岸,当生诸善品;当与佛子等,如是心决定。

  (5)当断一切惑,当净一切业;当伏一切魔,满足如是愿。

  (6)当生妙智道,当开正法道;惑业诸苦道,不久当舍离。

  (7)一切众生轮,沉迷诸有轮;汝当转法轮,令其断苦轮。

  (8)汝当持佛种,汝当净法种;汝能集僧种,三世悉周徧。

  (9)汝当断爱网,汝当裂见网;汝当救苦网,当成此愿网。

  (10)汝度众生界,当净国土界;当集智慧界,当成此心界。

  (11)当令众生喜,当令菩萨喜;当令诸佛喜,当成此欢喜。?

  (12)当见一切趣,当见一切刹;当见一切法,当成此佛见。

  (13)当放破暗光,当放息热光;当放灭恶光,涤除三有苦。?

  (14)当开天趣门,当开佛道门;当示解脱门,普使众生入。

  (15)当示于正道,当绝于邪道;如是勤修行,成就菩萨道。

  (16)当修功德海,当度三有海;普使群生海,出于众苦海。

  (17)当于众生海,消竭烦恼海;令修诸行海,速入大智海。

  (18)汝当增智海,汝当修行海;诸佛大愿海,汝当咸满足。

  (19)汝当入刹海,汝当观众海;汝当以智力,普度诸法海。

  (20)当见诸佛云,当起供养云;常听妙法云,当兴此愿云。

  (21)普游三有室,消除众惑室;普入如来室,当行如是道。

  (22)普入三昧门,普游解脱门;普住神通门,周行于法界。?

  (23)普现众生前,普对诸佛前;譬如日月光,当成如是力。

  (24)所行无动乱,所行无染着;如鸟行虚空,当成此妙用。

  (25)譬如因陀罗,刹网如是住;汝当悉往诣,如风无所碍。

  (26)汝当入法界,徧住诸世界;普见三世佛,心诚能感应。

  (27)汝于诸法门,已得及当得;应生大喜跃,无贪亦无厌。

  (28)汝是功德器,能随诸佛教;能修菩萨行,得见此奇特。

  (29)如是诸佛子,亿劫难值遇;况见其功德,所修诸妙道。

  (30)汝生于人中,大获诸善利;得见文殊等,无量诸功德。

  (31)已离诸恶道,已出诸难处;已超众苦患,善哉勿懈怠。

  (32)己离凡夫地,已住菩萨地;当满智慧地,速入如来地。

  (33)菩萨行如海,佛智同虚空;汝愿亦复然,应当往前进。

  (34)诸根不懈倦,志愿恒决定;亲近善知识,不久悉圆满。

  (35)菩萨种种行,皆为调众生;普行诸法门,慎勿生疑惑。?

  (36)汝具难思福,以及真实信;是故于今日,得见诸佛子。

  (37)今见诸佛子,悉获广大利;一一诸大愿,一切咸信受。

  (38)汝于三有中,修行成妙器;是故诸佛子,示汝解脱门。

  (39)非是法器人,不与佛子住;已经无量劫,莫知其境界。

  (40)汝见诸佛子,得闻如是法;世间甚难有,应生不懈心。

  (41)诸佛护念汝,菩萨摄受法;能顺其教行,善哉住寿命。

  (42)己生菩萨家,己具菩萨德;已长如来种,善哉应坚持。

  (43)诸佛等慈父,菩萨等天伦;菩提分亲戚,长养真实意。

  (44)已具菩萨种,增长法王种;已具法王德,智光充徧身。

  (45)已成最胜事,奇特不思议;不久汝皆得,当升灌顶位。?

  (46)如下如是种,必获如是果;我今庆慰汝,汝自有所觉。?

  (47)无量诸菩萨,无量劫行道;未能成此行,今汝皆获得。

  (48)信乐坚进力,善财成此行;若有敬慕心,亦当如是学。?

  (49)一切功德行、皆从愿欲生;善哉已了知,常乐勤修习。

  (50)如龙布密云,必当注大雨;菩萨起愿志,决定修诸行。

  (51)若有善知识,示汝普贤行;汝当好承事,慎勿生疑惑。

  (52)汝于无量劫,为欲妄舍身;今为求菩提,此舍方为善。

  (53)汝于无量劫,具受生死苦;不曾事诸佛,未闻如是行。?

  (54)汝今得人生,值佛善知识;听受菩提行,此路方正确。

  (55)虽遇佛兴世,亦值善知识;若心不清净,亦难闻是法。

  (56)若于善知识,信乐心尊重;离疑不疲厌,乃闻如是法。?

  (57)若有闻此法,而兴誓愿心;当知如是人,已获广大利。

  (58)汝今入此行,最胜难思议;善来于人中,功德必然成。

  (59)如是心清净,常得近诸佛;亦近诸菩萨,决定成菩提。

  (60)若人入此门,则具诸功德;永离众恶趣,不受一切苦。

  (61)不久舍此身,往生佛国土;常见十方佛,以及诸菩萨。

  (62)往因今净解,迂事善友力;增长诸功德,如水生莲华。

  (63)乐事善知识,勤供一切佛;专心听闻法,常行勿懈倦。

  (64)汝是真法器,当具一切法;当修一切道,当满一切愿。

  (65)汝以信解心,而来礼敬我;不久当普入,一切诸佛会。?

  (66)善哉真佛子,恭敬一切佛;不久具诸行,到佛功德岸。

  (67)汝当住大智,文殊师利所;彼当令汝得,普贤胜妙行。

  简释

  (1)-(2)两偈总明果德,(3)-(26)共24偈从各方面说明果德,(27)-(33)共7偈指出显德,(34)-(41)共8偈指出遇善知识功德,(42)-(48)共7偈指出速成位行功德,(49)-(66)

  共18偈总结诸功德,(67)偈指出往文殊、普贤菩萨处。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在众会前,称赞善财无着境界,圆满庄严大功德藏。善财闻彼随顺教诲,显示最胜方便,慰谕、欢喜、踊跃,身毛皆竪,涕泪交流,悲泣哽噎,起立合掌,恭敬瞻仰,绕无数币;以文殊师利心念力故,众华璎珞、种种妙宝,不觉忽然自盈其手。善财欣庆,不自胜任,即以奉献弥勒菩萨摩诃萨。

  简释

  善财闻弥勒菩萨称赞,身心悲敬。以心念文殊之力:华因德立,璎珞行成。妙宝盈手说明信坚智深;奉献弥勒,表示因成果满。

  时弥勒菩萨,摩善财顶为说偈言:

  善哉善哉真佛子,普策群根无懈倦;不久当具诸功德,犹如文殊及与我。

  时善财童子闻是赞已,以偈答曰:

  我念善知识,亿劫难值遇;今得咸亲近,而来诣尊所。

  我以文殊故,见诸难见者;彼大功德尊,愿速还瞻觐。

  尔时善财童子合掌恭敬,重白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大圣,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我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大圣善能诱诲;唯愿慈哀,为我宣说。大圣,一切如来授尊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一生当得无上菩提,则已超越一切菩萨所住处;则己出过一切菩萨离生位;则己圆满一切波罗密;则己深入一切诸忍门;则已具足一切菩萨地;则己游戏一切解脱门;则已成就一切三昧法;则己通达一切菩萨行;则已证得一切陀罗尼辩才;则己于一切菩萨自在中,而得自在;则已积集一切菩萨助道法;则已神游一切菩萨智慧方便;

  则己出生一切善巧大智神通;则已成就一切菩萨所应学处;则已清净一切菩萨所兴妙行;则已满足一切菩萨所发大愿;则己领受一切佛所记;则已了知一切诸乘门;则己堪任一切如来所护念;则已能摄一切佛菩提;则己能持一切佛法藏;则已能受一切诸佛秘密教。则已能转一切菩萨秘密轮;则已能为破烦恼魔军大勇将;则己能作出生死旷野大导师,则己能作治诸惑重病大医王;则己能于一切众生中为最胜;则已能于一切世主中得自在;则己能于一切圣人中最第一;则己能于一切声闻、独觉中最增上;则已能于生死海中为船师;则已能布、调伏一切众生网;则己能观一切众生根;则己能摄一切众生界;已能守护—切菩萨众;则己能谈议一切菩萨事;则已能往诣一切如来所;

  则己能住止一切如来会;则已能现身一切众生前;则己能知一切诸法如幻焰;则已能观一切诸法如影像;则已能于一切世法无染着;则已能了一切诸法无生性;则已能净一切菩萨身口意,则己能以金刚定、破一切魔;则己能知一切白净法本生处;则己能悟一相不动性;则已能行波罗密不退转;则己能观一切法无常、苦空、无我;则己能起一切佛地诸善根;则己能修三十七品瑜珈行;则己于一切菩萨境界到彼岸;则己普知一切烦恼性寂灭;则已能住金刚三昧不可倾动;则已能了住三世心皆不可得,则己能证不动如山菩提心;则己能于一切世法无所着,则已能超越一切魔境界;则能住一切佛境界;则已能到一切菩萨无碍境;则已能精勤供养一切佛;则己与一切佛法同体性,已系一切佛法缯,已受一切佛灌顶,已住一切法王位, 已入一切智智境,已生一切诸佛法,已践一切种智位。

  大圣,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随所修行,速能证得一切佛法;云何菩萨悉能了解一切佛法,速能度脱所念众生,咸令究竟到达彼岸。普能圆满所发大愿,普能究竟所起诸行,普能安慰一切天人:不负自身,不断三宝,不虚一切佛菩萨种;能持一切诸佛法眼。如是等事,愿为我说。

  简释

  上述第一段善财对弥勒菩萨说,尊者受如来记,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圆满波罗密、—切三昧法等等。接着在第二段中说,出生善巧大智神通,了知诸乘门,能转菩萨秘密轮;能观一切众生根,诣往如来所等法。接着在三段中说,能知一切诸法如幻焰,能与一切佛法同体性等等。最後一段则请弥勒菩萨指示,如何速证 佛法,能速度脱众生达到彼岸,如是等等。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普观一切道场众会,指示善财,而作是言:诸仁者,汝等今者见此童子来于我所,问菩萨行、普欲成就诸功德不。诸仁者,今此童子勇猛精进,志愿无杂,深心坚固,恒不退转,具胜希望,心无厌足,如山不动,如救头燃。爱乐亲近诸善知识,处处寻求,承事供养。请问法要,受持无失。诸仁当知,今此童子,曩于福城,受彼菩萨文殊师利教化示導,令其发心,展转询求,经由一百一十城善知识已。然後而来至于我所,曾无暂起一念疲懈。(此段所说的110城意谓取其证位:十地等觉,总共110,是为了 欲显位住,皆相融通。)

  诸仁者,此善男子,甚为难有;趣向大乘,往佛境界;乘大誓愿,修同类行,发大勇猛,披大悲甲;以大慈心,救护众生;起大精进,修波罗密;作大善主,护诸众生;为大法船,度诸有海。普集一切福智法宝,修诸广大助道之法,增长 成就一切功德。如是之人,难可得闻、难可得见、难得亲近,难与同行。何以故,此善男子为欲救护一切众生,超诸恶趣,离众险难;破无明暗,出生死海;息诸趣轮,度魔境界;舍住着处,

  不染世法。出欲泥,断贪鞅;解见缚,坏想宅;绝迷道,摧慢幢;拔惑箭,撤睡盖。除障山,裂爱网;解诸结,出有流。离谄幻,净心垢;断疑惑,到涅槃。

  诸仁者,此大丈夫为被四流飘泊者,造大法船;为被见泥没溺者,立大法桥;为堕愚癡黑暗者,燃大智灯。为行一切生死旷野者,示以圣道;为医一切惑业、重病者,与其法药。为遭一切生死遇难者,饮以甘露;为入一切贪瞋癡火者,沃以定水。多忧恼者,慰喻令安;系有狱者,晓诲令出。为见缚者,授以智劎;住城界者,示解脱门。在险难者,导安稳处;惧盗贼者,与无畏法。堕恶趣者,授以法手;拘害蕴者,示涅槃城。毒蛇缠者,解以圣道。着于六处、空聚落者,以智慧光,引之令出。住邪道者,令入正路;近恶友者,示其善友。乐凡法者,诲以圣法;乐着生死、诸有城者,令其趣入一切智城。

  简释

  上面最後一段中的“四流”就是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泊意谓急流之貌。城界意谓三界,害蕴意谓五蕴。界蛇意指四大毒蛇,即地水火风。六处是在母胎内具足眼等六根。出母体之位,则是12处,为六根、六尘之通称。根尘为生“六识”之依处。无着则不为六尘

  大贼所劫;常人是乐于生死,住于六城。

  诸仁者,此大丈夫如是勤求种种方便,誓当救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相续不断。于清净行、未曾休息,求大乘道、曾无懈怠;受持一切大法云雨,恒勤积集助道之法。圆满一切、不舍善道,常乐一切、清净法门。修菩萨行、勇猛精进;念念勤求,无有退转;所有诸行,大愿圆满。见善知识,自然尊敬;事善知识,身不疲懈;闻善知识、所有教诲,常思顺行,未曾违逆。(此段是弥勒菩萨称赞善财为大丈夫,誓愿救护一切众生,因此发 菩提心,勤修大道;对于善知识教诲,尽力顺行。)

  诸仁者,此善男子,最为难得。若有众生,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于世间是为希有;况发心已复能如是、为利众生,勇猛精勤,集诸佛法,当知是人甚为稀有。又能如是勤求、爱乐诸菩萨道,又能如是增长清净诸菩萨行;又能如是亲近、承事诸善知识,又能如是、如救头燃,如山不动;又能如是随顺一切善知识教,又能如是坚固修行一切佛道;又能如是积集一切菩提分法,又能如是不乐一切名利、享受,又能如是

  不舍菩萨纯一之心。又能如是不乐家宅,不欣富贵;不贪受用,不着欲乐;不恋父母、亲戚知识,不顾世间一切财物,但乐追求菩萨伴侣。又能如是不顾生命,唯愿勤修一切智道,应知展转,信更难得。(弥勒菩萨称赞善财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利众生,更为稀有。又能勤求菩萨道,增长菩萨行,积集一切菩提分法,不舍菩萨纯一之心等等一切善行。又能不顾生命,勤修一切智道,展转增倍,更为难 得。)

  诸仁者,其余菩萨经于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乃能满足菩萨愿行,乃能亲近诸佛菩提。此善男子于一生内(1)能严净一切佛刹,(2)能教化一切众生,(3)以智慧深入法界,(4)能成就诸波罗密,(5)能增广一切行网,(6)能圆满一切大愿,(7)能超出一切魔业,(8)能承事一切善友,令生欢喜,(9)能清净诸菩萨行,令其具足,(10)能修习

  普贤诸行,令其成就。

  (弥勒菩萨说,菩萨经无量劫,乃能满足菩萨愿行,亲近诸佛菩提;

  此善男子于一生中就能达到菩萨地:(1)-(2)句总明具诸行位,(3)句说明《入十住》,(4)-(5)句说明《入十行》,(6)句说明《入十向》,(7)-(9)句说明《入十地》,(10)句说明《入等觉》。

  十住是: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入于如来种),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十行是: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瞋恨行,四无尽行,五离癡乱行,六善现行,七无着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十向是:一回自而向他,二回少而向多,三回自之因行向他之因行,四回因而向果,五回劣而向胜,六回向自性,七回事而向理,八回差别之行而向圆融之行,九回入世而向出世,十回逆理之事行而向理所成之事。

  十地是: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意地,十法云地。

  等觉就是佛称:等者平等,觉者觉悟;诸佛觉悟,平等如一。)?

  (三)弥勒菩萨说菩提心?(行愿品第五十三)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如是称赞善财童子种种功德,令众会中无量百千众生,坚固无上菩提之心。告善财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为利乐一切世间,汝为救护一切众生,汝为 勤求一切佛法,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提心为总称,即悲智之相。)

  善男子,汝获善利,汝善得人身,汝善住寿命。汝善值如来出兴于世,汝善见文殊师利大善知识,汝身即是真法器,为诸善根之所润泽。汝为白法(一切善法)之所资持,信乐广大慧解清净,已得诸佛之所护念,己为善友所共摄受。(善财得丈夫身,值佛出世,又遇文殊;故其身是真法器,诸善根 能被润泽。从而得到白法资持,具大智慧,诸佛护念,善友摄受。)

  何以故,为能发大菩提心故。(下面分甲、乙、丙三部分说菩提心)

  (甲)二十五门?

  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水,能涤一切烦恼垢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风,普行世间无所碍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

  菩提心者,犹如净日,普照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犹如盛月,普能圆满白净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明灯,能放种种法光明故;

  菩提心者,猶如净目,普见一切夷险处;

  菩提心者,犹如大道,普令得入大智城故;

  菩提心者,犹如正济,令其得离诸邪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车,普能运载诸菩萨故;

  菩提心者,犹如门户,开示一切菩萨行故;

  菩提心者,犹如宫殿,安住修习三昧法(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

  菩提心者,犹如园苑,于中神游,受法乐故;

  菩提心者,犹如舍宅,安稳一切诸众生故;

  菩提心者,实为所归、利益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作为所依诸菩萨行、所依处故;

  菩提心者,犹如严律,引导一切诸菩萨故;

  菩提心者,犹如慈恩,生长菩提诸善根故;

  菩提心者,犹如乳品,养育守护诸菩萨故;

  菩提心者,犹如善友,成益一切诸菩萨故;

  菩提心者,犹如君主,胜出一切二乘人故;

  菩提心者,犹如帝王,一切愿中得自在故;

  (乙)二十八门

  菩提心者,猶如大海,普生一切诸功德故;

  菩提心者,如须弥山,于诸众生心平等故;

  菩提心者,如铁围山,摄持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如大雪山,长养一切智慧药故;

  菩提心者,犹如香山,出生一切功德香故;

  菩提心者,如太虚空,诸妙功德广无边故;

  菩提心者,如妙莲华不染一切世间法故;

  菩提心者,如调慧象,其心善顺,不犷戾故;

  菩提心者,如良善马,远离一切诸恶性故;

  菩提心者,如调御师,守护一切大乘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良药,能治一切烦恼病故;

  菩提心者,犹如阬阱,陷没一切诸恶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金刚,悉能穿彻一切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香箧,能貯一切功德香故;

  菩提心者,犹如妙华,一切世间所有乐见故;

  菩提心者,如白栴檀除众欲热,使清凉故;

  菩提心者,如黑沉香,能薰法界,悉周徧故;

  菩提心者,如善见药王,能破一切烦恼病故;

  菩提心者,如毗笈摩药,能拔一切诸惑箭故;

  菩提心者,犹如心识,能与诸根作依止故;

  菩提心者,犹如帝释,一切主中,最尊胜故;

  菩提心者,如毗沙门,能断一切贫穷苦故;

  菩提心者,如功德天,一切功德所庄严故;

  菩提心者,如庄严具,庄严一切诸菩萨故;

  菩提心者,如劫烧火,能烧一切诸有为故;

  菩提心者,如无生根药,长养一切诸佛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龙珠,能消一切烦恼毒故;

  菩提心者,如水清珠,能清一切烦恼浊故;

  (丙)七十门

  菩提心者,如“如意珠”,周给一切诸贫乏故;

  菩提心者,如贤德瓶,满足一切众生愿故;

  菩提心者,如“如意树”,能雨一切庄严具故;

  菩提心者,如鹅羽衣,不受一切生死垢故;

  菩提心者,如白毛线,从本已来,性清净故;

  菩提心者,如快利犁,能治一切众生田故;

  菩提心者,如那罗延,能摧一切我见敌故;

  菩提心者,犹如快箭,能破一切诸苦恼故;

  菩提心者,犹如利矛,能穿一切烦恼甲故;

  菩提心者,犹如坚甲,能护一切如理性故;

  菩提心者,犹如利刃,能斩一切烦恼首故;

  菩提心者,犹如利劒,能断一切憍慢铠故;

  菩提心者,犹如利镰,能翦微细惑故;

  菩提心者,如勇猛幢,能伏一切诸魔军故;

  菩提心者,犹如利锯,能截一切无明树故;

  菩提心者,犹如利斧,能伐一切诸苦树故;

  菩提心者,犹如器仗,能防一切诸厄难故;

  菩提心者,犹如善手,防护一切智、度身故;

  菩提心者,犹如好足,安立一切功德身故;

  菩提心者,犹如金錍,能除一切无明翳故;

  菩提心者,犹如钳镊,能拔一切身见刺故;

  菩提心者,犹如卧具,息除生死诸劳苦故;

  菩提心者,如善知识,能解一切生死缚故;

  菩提心者,如好珍财,能除一切贫穷事故;

  菩提心者,犹如导师,善知菩萨出要道故;

  菩提心者,犹如伏藏,出功德财,无匮乏故;

  菩提心者,犹如涌泉,出智慧水无穷尽故;

  菩提心者,犹如明镜,普现一切法门像故;

  菩提心者,犹如莲华,不染一切诸罪垢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河流,引一切度摄法故;

  菩提心者,如大龙王,能雨一切妙法雨故;

  菩提心者,犹如命根,任持菩萨大悲身故;

  菩提心者,犹如甘露,能令安住不死界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纲普摄一切诸众生故;

  菩提心者,犹如绢索,摄取一切所应化故;

  菩提心者,犹如鈎饵,出有渊中所居者故;

  菩提心者,如阿伽陀药,能除惑病,永安稳故;

  菩提心者,如除毒药,悉能消歇贪爱毒故;

  菩提心者,如善持明,能灭一切恶寻伺故;

  菩提心者,犹如疾风,能散一切诸障雾故;

  菩提心者,如大宝洲,出生一切觉分宝故;

  菩提心者,如好种子,出生一切白净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住宅,诸功德法所依处故;

  菩提心者,犹如市肆菩萨、佛学交流处故;

  菩提心者,如鍊金药,能治一切烦恼垢故;

  菩提心者,犹如好蜜,圆满一切功德味故;

  菩提心者,犹如正道,令诸菩萨入智城故;

  菩提心者,犹如好器,能持一切白净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时雨,能灭一切烦恼尘故;

  菩提心者,犹如住处,一切菩萨所依住故;

  菩提心者,犹如磁石,吸引一切解脱果故;

  菩提心者,如净琉璃,自性明洁,无诸垢故;

  菩提心者,如青帝宝,出(超)过世间二乘智故:

  菩提心者,如更漏鼓,觉诸众生烦恼睡故;

  菩提心者,如洁净水,惟本净洁,无垢浊故;

  菩提心者,如阎浮金,映照一切有为善故;

  菩提心者,如大山王,超出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则为所归、不拒一切诸来者故;

  菩提心者,则为义利,能除一切衰恼事故;

  菩提心者,则为妙宝,能令一切心欢喜故;

  菩提心者,如大施会,充满一切众生心故;

  菩提心者,则为尊胜诸众生心,无与等故;

  菩提心者,犹如伏藏,能摄一切诸佛法故;

  菩提心者,如善讽诵,普摄菩萨诸行愿故;

  菩提心者,如能守护、随顺长养一切法故;

  菩提心者,如能利益,能回一切不善法故;

  菩提心者,如因陀罗网,能伏烦恼、阿修罗故;

  菩提心者,如婆楼那风,能动一切所应化故;

  菩提心者,如因陀罗火,能烧一切诸惑习故;

  菩提心者,如佛支提,一切世间应供养故。

  简释

  上述(甲)25门摄十住德,如种,如田,如地等,其意义人多相似。(乙)28门摄十行德,普生长养诸功德行;《毗笈摩》是梵语,意谓《普去》或《远离》。(丙)70门摄回向德,大愿周给,离相等故;《婆 楼那风》意谓《迅速风》或《水风》。《支提》意味诸佛功德聚积。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无边、最胜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菩萨行轮;三世十方一切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 普能摄取一切智道。(以上分甲、乙、丙三门论菩提心;下面分十一地论功德,每地各

  有不同门数。)

  初地功德,共10门?

  尔时,弥勒菩萨复告善财童子言:善男子,譬如有人得无畏药,离五恐怖。何等为五:所谓火不能烧,毒不能害,刀不能伤,水不能淹,烟不能薰。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得一切智,菩提心药,离五怖畏。何等为五:不为一切三毒火烧,不为五欲毒中惑,刀不能伤,有流不淹诸觉观,烟不能薰害。善男子,譬如有人得解脱药,终无困难。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得菩提心解脱智药,永离一切生死困难。善男子,譬如有人持摩诃应伽药,随其方所;一切毒蛇,闻此药气,即皆远去。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持菩提心大应伽药,一切烦恼诸恶毒素、迂其 气者,悉皆散灭。

  善男子,譬如有人持无能胜药,一切敌怨者无能胜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持菩提心无能胜药,悉能降服一切魔军。善男子,譬如有人持毗笈摩药,能令毒箭自然堕落。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持菩提心毗笈摩药,令贪瞋癡诸邪见自然堕落。善男子,譬如有人持善见药,能除一切所有诸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持菩提心善见药王,悉除一切诸烦恼病。善男子,如有药树名珊陀那,有取其皮以涂疮者,疮即治愈,平复如故,亦无瘢痕;然其树皮随取随生,终不可尽。菩萨摩诃萨从菩提心生大智树亦复如是。若有得见而生信者,烦恼业疮,悉得消 灭;一切智树,毫无所损。

  善男子,如有药树名成就根,以其力故,令阎浮提一切树 根、枝叶、华果增长成就。菩萨摩诃萨菩提心树,亦复如是;以胜威力能令一切声闻、独觉、学无学等及诸菩萨所有善根增长成就。善男子,譬如有药名阿蓝婆,若用涂身,身之与心,咸有堪能(有力能克服困难,不废修学)。菩萨摩诃萨得菩提心阿蓝婆药,亦复如是,令其身心有胜堪能、增长善法。善男子,譬如有人得念力药,能令其心念力清净。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得 菩提心念力妙药,心无障碍,念力清净。

  (此十门摄初地功德,离五怖畏,能灭分别见惑、诸烦恼怨,无胜等故。《大应伽》过去翻译为“身”,也称为“分”。《珊陀那》意谓“和合”或“相续”。)

  二地功德,共九门

  善男子,譬如有藥,名大莲华,其有服者,住寿一劫。菩萨摩诃萨,服菩提心大莲华药,亦复如是;于无数劫,寿命自在,修集种种波罗密行。善男子,譬如有人执翳形药,一切世间人及非人悉不能见。菩萨摩诃萨,持菩提心翳形妙药,亦复如是;于诸境界种种游行,一切诸魔不能得见。善男子,如海有珠,名普集众宝;此珠若在,一切众宝常不散失。假使劫火焚烧世间,能令此海减一滴者,无有是处,况至乾竭。菩萨摩诃萨心珠,亦复如是,住于菩萨一切智智大愿海中,若常忆持,不令退失,能坏菩萨善根者,终无是处。若退其心,舍一切智,一切善法即皆散灭。善男子,如有摩尼,名普集光明,有以此珠璎珞其身,映蔽一切宝庄严具,所有光明悉皆不现。菩萨摩诃萨,菩提心宝,亦复如是;庄严心性,映蔽一切声闻独觉所 有心宝,诸庄严具悉无光彩。

  善男子,如有宝珠,名曰水清;若以此珠置浊水中,以珠威力,水即沉清。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珠,亦复如是,能清一切烦恼垢浊。善男子,譬如有人得住水宝,系其身上,入大海中,自在遊行,不为水害。菩萨摩诃萨亦复如足,得菩提心一切智智、住水妙宝;入于一切生死海中,游戏自在、终不沉溺。善男子,譬如有人得龙宝珠,持入龙宫,遊此人海;以珠威力,—切龙蛇及诸水族,悉不能害。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得菩提心一切智智、大龙宝珠,入于欲界癡爱水中,惑业龙蛇不能为害。善男子,譬如帝释着摩尼冠,庄严其顶,映蔽一切诸余天众。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着菩提心一切智智、大愿宝冠,系其心顶,超过一切三界众生。善男子,譬如有人得如意珠,除灭一切贫穷之苦。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得菩提心一切智智、 如意宝珠,出生菩萨善法资具,远离一切邪命怖畏。(此九门摄二地德,主要讨论菩提心一切智智,以净如莲华、珠宝等为喻;不生妄念,世无能见。)

  三地功德,共七门?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日精珠,持向日光,而生出火。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得菩提心亦复如是,得菩提心一切智性、日精宝珠,持向智光而生智火。善男子,譬如有人得月明珠,持向月光而生于水。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得菩提心月精宝珠;持此心珠,鉴回向光而生—切善根愿水。善男子,譬如龙王,首戴如意摩尼宝冠,远离一切怨敌怖畏。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着菩提心大悲宝冠,远离一切恶道诸难。善男子,如有宝珠,名一切世间庄严藏;若有得者,令共欣赏,悉得充满;而此宝

  珠用无穷尽,体不损减。菩萨摩诃萨、菩提心实亦复如是;若有得者,令其所愿,悉得圆满;而菩提心、用不穷尽,体无增减。?

  善男子,如转轮王,有摩尼宝,置于宫中,放大光明,破—切暗。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菩提心一切智智、大摩尼宝住于欲界,放大智光,悉破诸趣无明黑暗。善男子,譬如帝青大摩尼宝,若有为此光明所触,即同其色。菩萨摩诃萨发菩提

  心,一切智宝亦复如是;观察诸法回向善根,趣一切智,靡不即同一切智智、菩提心色。善男子,如琉璃宝于百千岁、处不净中,不为臭秽之所染着,最极无垢、性本净故。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一切智宝亦复如是;于百干劫住欲界中,不为欲界 过患所染;最极无垢,如法界性本清净故。(此七门摄三地功德,主要阐明:发诸智光,增强善根。)

  四地功德,共七门?

  善男子,譬如有宝名净光明,悉能映蔽一切宝色。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一切智宝亦复如是,悉能映蔽一切凡夫有学、无学、二乘功德。善男子,譬如有宝,名为火焰,悉能除灭一切暗冥。菩萨摩诃萨一切智宝亦复如是;观行相应,能灭一切无明黑暗。善男子,譬如海中有无价宝,商人探得,船载入城;其诸摩尼百千万种光色价值,无与等者。菩萨摩诃萨、菩提心宝亦复如是,住于生死大海之中,乘大愿船,深心相续,入解脱城;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所有功德,无能及者。

  善男子,如有宝珠名自在王,处阎浮洲,去日月轮四万由旬;日月宫中所有庄严,其珠影现,悉皆具足。菩萨摩诃发菩提心,一切智智,清净功德、自在王宝亦复如是,住生死中、照法界空,佛智、 日月、一切功德,清净境界、影像庄严,悉于中现。善男子,如有宝珠,名自在王,日月光明所照之处,一切财宝衣服等物所有价值,悉不能及。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自在王宝,亦复如是;一切智光所照之处,三世所有天人、二乘种种善根、漏无漏法,一切功德皆不能及。善男子,譬如海中,有摩尼宝名曰海藏;普现海中诸庄严事。菩萨摩诃萨,菩提心宝亦复如是,普能显现一切智海诸庄严事。善男子,譬如天上阎浮檀金,唯除心王大摩尼宝,余无及者。菩萨摩诃萨,发菩

  提心阎浮檀金,亦复如是;除一切智、心王大宝,余无及者。(此七门摄四地功德,主要阐明:佛智清净,慧焰普照。)

  五地功德,共八门

  善男子,譬如有人,善调龙法,于诸龙中而得自在。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发菩提心,得一切智,善调龙法;于诸一切烦恼龙中而得自在。善男子,譬如勇士被执铠仗,一切怨敌无能降伏。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被执菩提大心铠仗,一切业惑诸恶怨敌,无不摧伏,无不屈者。善男子,譬如天上白栴檀香,若烧一铢,其香普薰小千世界;三千世界充满珍宝,所有价值皆不能及。菩萨摩诃萨、菩提心香,亦复如是;一念功德普薰法界,声闻、獨觉、一切功德皆所不及。善男子,如白栴檀若以涂身,悉能除灭一切热恼,令其身心普得清凉。菩萨摩诃萨、菩提心香,亦复如是;发一切智普熏身心,能除一切虚妄、分 别、贪瞋癡等诸惑热恼,令其具足智慧清凉。

  善男子,如须弥山众生,近者即同其色。菩萨摩诃萨、菩提心山,亦复如是;若有近者,悉得同其一切智色。善男子,譬如波利质多罗树、拘鞟陀罗树,其皮香气,阎浮提中所有诸华、若婆师迦、若瞻博迦、若苏摩那及郁金等,如是诸华所有香气,皆不能及。菩萨摩诃萨、菩提心树亦复如是,所发大愿功德之香,一切二乘、无漏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诸功德香,悉不能及。善男子,譬如波利质多罗树、拘鞟陀罗树,虽未开华,应知即是无量诸华出生之处。菩萨摩诃萨、菩提心树,亦复如是,虽未开发一切智华,应知即是无数人天、有漏无漏众菩提华所生之处。善男子,譬如波利质多罗华一日薰衣,所出香气,瞻博迦华、婆利斯迦华、苏摩那华,虽千岁薰亦不能及。菩萨摩诃萨、菩提心华,亦复如是;一生所薰诸功德香,普彻十方、一切佛所,一切二乘无漏功德百千劫薰,所不能及。(此八门摄五地功德,已证出世入俗化物,不俱业惑诸境界。波利质多罗意谓周布、间错、庄严;婆利斯迦意谓三际雨时;瞻博迦表示黄 色;拘鞟陀罗意谓香徧树。)

  六地功德,共六门?

  善男子,如海岛中生椰子树,根茎枝叶及其华果,一切众生恒取受用,无时暂歇。菩萨摩诃萨、菩提心树亦复如是,始从发起悲愿之心乃至成佛,正法住世,常时利益一切世间,无有间息。善男子,如有药汁,名诃摘迦,人或得之,以其一两变千两铜,悉成真金。非千两铜能变此药,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菩提心回向智药;普变一切业惑等法,悉使成于一切智相,非业惑等能变其心。善男子,如微小火投乾草中,随所焚烧,其焰转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火亦复如是,随其所缘诸善 法聚,能令智焰展转增盛。

  善男子,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其本一灯无减无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普燃三世诸佛智灯,而其心灯无减无尽。善男子,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发起光明,普照一切。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入众生心无明暗室,能灭无量百千万忆不可说劫,积集一切诸业烦恼种种障碍,发生一切大智光明。善男子,譬如灯炷随其大小而发光明,若益膏油,明终不绝。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大愿为炷,发智慧光,照明法界;益大悲油,教化众生, 庄严国土,施作佛事,现大威德,无有休息。(此六门摄六地功德,多入无相,无有间息;般若现前,自然破暗。《诃摘迦》意谓金色。)

  七地功德,共九门?

  善男子,譬如他化自在天王冠、阎浮檀真金天冠,欲界、天子诸庄严具,所有光明,无能映夺,一切威力皆不能及。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冠(戴)菩提心一切智宝大愿天冠,凡夫二乘所有功德皆不能及。善男子,如师子王哮吼之时,师子儿闻,皆增勇健;余兽闻之,脂血销耗,则皆窜伏。师子王菩提哮吼,一切智声,应知亦尔。诸菩萨闻养育法身,增长功德,其余一切邪执众生闻皆退散,如水销释。善男子,譬如有人以师子觔而为乐弦,其音既奏,余弦悉绝。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如来师子波罗密身、菩提心觔为法乐弦,其音既奏,一切五欲及 以二乘诸功德弦,悉皆断灭。

  善男子,譬如有人以牛羊等种种诸乳,假使积集,盈于大海,以师子乳一滴投(于其)中,直过无碍,能令众乳一时变坏。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如来师子菩提心乳着(入)无始际业烦恼中,直过无碍,悉令坏灭,终不住于二乘解脱。善男子,譬如雪山迦陵频伽鸟,在卵壳中有大势力,一切诸鸟所不能及。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生死壳发菩提心,所有大悲功德势力,声闻、独觉无能及者。善男子,如金翅鸟王子,初始生时,目则明利,飞则劲捷,威势能力,超过一切,其余众鸟虽久成长,无能及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发菩提心,为诸如来金翅王子,智慧清净,大悲勇猛,具自在力,神通威势,一切二乘虽百千劫,久修道行,所不能及。?

  善男子,如有壮夫,手执利矛,刺坚密甲,直过无碍。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勇猛精进,执菩提心一切智智,铦利快矛,刺诸邪见,随诸密甲,悉能穿彻,无有障碍。善男子,譬如摩诃那伽大力勇士,若奋威怒,于其额上必生疮巴,怒若未制伏阎浮提中一切大众,但疮无能受害。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若起大悲,必定发于菩提之心。一切智疮,虽未使用;一切世间诸魔眷属惑业、恶人不能为害。善男子,譬如射师,有诸弟子,虽未惯习师之技艺,然其智慧方便善巧,余一切人所不能及。菩萨摩诃萨,初始发心亦复如是;虽未惯习一切智行、菩提事 业,然其所有愿智解脱力,一切世间凡夫、二乘,悉不能及。(此九门摄七地功德,自力超过一切二乘,能摧邪执,是因为进入方 便等无量事故。迦陵频伽意谓美音,摩诃那伽意谓大龙,其力甚大。)

  八地功德,共十门

  善男子,如人学射,先安其足,後习其法及诸劒术;一切武艺,斯为根本。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欲学如来一切智道,先当安定菩提之心,然後修行一切佛法。善男子,譬如幻师将作幻事,先当起意,忆持幻法,然後一切悉得成就。菩萨摩诃

  萨亦复如是,将起一切诸佛菩萨神通幻事,先当发起大菩提心,然後一切悉得成就。善男子,譬如幻术,无色显色,一切变化皆能显示。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相、一切智幻,亦复如是;虽无有色,不可覩见,然能普于十方法界、示现种种功德庄严。善男子,譬如猫狸,刚见于鼠,鼠即入穴,不敢复出。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亦复如是,暂以慧眼观诸惑业,皆即窜灭,不 复出生。

  善男子,譬如有人,着(穿)阎浮金庄严之具,映蔽一切众宝光明,皆如聚墨。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著菩提心一切智智、金庄严具,映蔽一切凡夫二乘功德庄严,悉无光色。善男子,如好磁石,少分之力,即能吸坏一切坚牢诸铁钩锁。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若起一念菩提之心,悉能坏灭一切邪见贪欲、系缚无明钩锁。善男子,如有磁石随所在处,铁若见之,即皆被吸,无留住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发菩提心以智观察一切世间诸业烦恼、二乘解脱,若暂见之,即皆散灭,无有住者。善男子,譬如渔人善入大海,一切水族无能为害;假使入于摩竭鱼口,亦不为彼之所吞噬。菩萨摩诃萨亦復如是,发菩提心,入生死海,诸业烦恼、一切水族不能为害;假使入于声闻、独 觉实际解脱、摩竭口中,亦不为其所留难。

  善男子,譬如有人饮甘露泉,一切诸毒不能为害。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饮菩提心一切智智、甘露法浆,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以具广大悲愿力故。善男子,譬如有人得安缮那药,以涂其目,即能自在游行人间,一切世人皆不能见。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得菩提心安缮那药,能以愿志方便,随顺入魔境界,自在游行,一切众魔,皆不能见。(此十门摄八地功德,发菩提心,能灭一切相惑。《摩竭》意谓身体 巨大,《安鳝那》是色如青黛的细末药。)

  九地功德,共十门?

  善男子,譬如有人依附于王,不畏余人。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依菩提心住一切智、大势力王,不畏世间一切障碍恶趣之难。善男子,譬如有人住于水中,不畏火焚。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菩提心善根水中,不畏一切声闻独觉、解脱智火。善男子,譬如有人依靠猛将,即不畏怖一切怨敌。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依菩提心、勇猛智将,不畏一切恶行怨敌。善男子,如释天王执金刚杵,摧伏一切阿修罗众。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持菩提心金刚智杵,摧伏一切诸魔外道、阿修罗众。善男子,譬如有人得最胜药,服之延龄,长得健康,不赢不瘦、不老不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服菩提心最胜智药,住无数劫生死之中,修菩提行,心无疲厌,亦无染着。善男子,譬如有人调和药汁,必当取好清净水于一切处,平等受用。菩萨摩诃萨亦

  复如是;欲修菩萨一切行愿,先当发起菩提之心,能令一切平等受润。

  善男子,譬如有人欲护其身,先护命根,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护持一切诸佛正法,先应守护菩提之心。善男子,譬如有人,命根若断,所务皆息,不能利益父母宗亲。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舍菩提心,一切智命所有功德,皆不成就,不能利益一切众生。善男子,譬如大海,一切毒药所不能坏。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发菩提心,对于一切智海,诸业烦恼二乘之心一切众毒,所不能坏。善男子,譬如日轮、星宿光明不能映蔽。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菩提心日大智慧轮,一切二乘无漏功德 星宿智光所不能蔽。(此十门摄九地功德,居法师位,将依佛智,教化众生,无畏无怖。)

  十地功德,共十二门

  善男子,譬如王子初始生时,即为一切耆旧大臣所尊重,以种族真正增上自在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佛法中初发菩提一切智心,生如来家为法王子;即为一切久修梵行声闻、缘觉所共尊重,以菩提心大悲种性增上自在故。善男子,譬如王子年虽幼稚,一切大臣皆悉敬礼;然此王子于彼大臣,心虽敬重,不应礼拜,以种性殊胜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虽初发心修菩萨行,二乘耆旧久修梵行,见此菩萨皆应敬礼,以得法殊胜故。善男子,譬如王子虽于一切臣佐之中,未得自在,辅相大臣无与能等,以其生处极尊胜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虽于一切业烦恼中未得自在,然其己发大菩提心,诸阿罗汉及 辟支佛无与能等,以具如来圣种性故。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眼有翳故见为不净。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大菩提心本性清净,一切众生无智、翳眼,以不信故,谓为不净。善男子,譬如有药为“呪所持”,若有众生见闻同住,一切诸病皆得消灭。菩萨摩诃萨、菩提心药亦复如是,一切善根、智慧、方便皆为愿智、共所摄持。若有众生见闻、同住、随顺意念诸烦恼病悉得除灭。善男子,譬如有人常服甘露,其身毕竟不变、不坏。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若常忆持菩提心露,令愿智身毕竟不坏。善男子,譬如有人披鹅羽衣,—切泥水不能染着。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净菩提心白鹅羽衣,一切生死诸业烦恼不能染着。善男子,譬如桴筏以绳贯穿,连缀竹木,不令分散,于河流中遊行自在。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菩提心大愿智绳,摄持诸行,不令分散;法驶流中,游行自在,随顺趣入一切智海。善男子,譬如木人,若无机关,身即离散;虽具支分,不能运动。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舍菩提心 行,即分散不能成就一切佛法。

  善男子,如转轮王有沉香宝,名曰象藏;若烧此香,王四种兵悉腾虚空。菩萨摩诃萨、菩提心香亦复如是。若发此心,即令菩萨一切善根永出三界,行如来智,普徧无尽虚空法界。善男子,譬如金刚,唯从金刚及金处生,非余宝处之所能生。菩萨摩诃萨菩提心金刚,亦复如是,唯从大悲救护众生金刚处 生,及能观察一切智境金处而生;非余众生善根处生。善男子,譬如有树名曰无根,所依住处竟不可得,而其一切枝叶华果悉皆繁茂。菩萨摩诃萨、菩提心树亦复如是,一切智性无有所依,而能生长福德、智慧、神通、大愿枝叶华果,饶益世间,普复—切。(此十二门摄十地功德,位在佛数,即为一切之所恭敬,成就佛法, 消除惑习。)

  十一地功德,共十七门?

  善男子,如金刚宝,非诸劣恶及瓦破器所能容持,唯除金银全具宝器。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金刚智宝亦复如是,非余下劣薄福众生悭嫉、破戒、瞋恨、懒惰、妄念、无智诸恶器中所能容持。亦非退失殊胜志愿、散乱恶觉众生器中,所能容持;唯有菩萨深心宝器所能容纳。善男子,譬如金刚能钻众宝,菩萨摩诃萨菩提心金刚亦复如是,悉能穿彻一切法宝。善男子,譬如金刚能坏一切坚固宝山,菩萨摩诃萨、菩提心金刚亦复如是,悉能摧坏诸邪见山。善男子,譬如金刚虽破不全,犹胜众宝金庄严具。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发菩提心,一切智宝虽复质缺,少有亏损,犹胜一切二乘功德。善男子,譬如黄金,虽有损缺,犹能除灭一切贫苦;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发菩提心一切智宝, 虽诸戒行多有损缺,终能舍离一切生死。

  善男子,譬如金刚乃至少分,悉能破坏一切诸物;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发菩提心乃至一念,即破一切无知诸惑。善男子,譬如金刚非诸凡下之所能得,菩萨摩诃萨、菩提心金刚一切智宝亦复如是,非诸劣意凡夫二乘之所能得。善男子,譬如金刚,不识宝人不知其能,不得受用;菩萨摩诃萨、菩提心金刚亦复如是,钝根无智、下劣凡夫,不了其能,不得其用。善男子,譬如金刚无能消灭;菩萨摩诃萨、菩提心金刚亦复如是,一切诸法无能消灭。善男子,如金刚杵,诸大力士皆不能持,唯除有大那罗延力;菩萨摩诃萨、菩提心杵亦复如是,一切二乘虽有大力,皆不能持;唯除菩萨广大因缘、坚固善力。善男子,譬如金刚,一切诸物无能坏者,而能普坏一切诸物、无有障碍,然其体性亦不损减。菩萨摩诃萨、菩提之心亦复如是,普于三世无数劫中,教化众生,修行苦行;一切世间声闻独觉所不能及、无能作之。然一切智、大心金刚毕竟坚固,无有损

  减,不生疲厌,亦无障碍。?

  善男子,譬如金刚非余地分之所能持,唯除坚厚金刚之处。菩萨摩诃萨、菩提之心亦复如是,声闻独觉所有行愿皆不能持;唯除趣向萨婆若道、诸大菩萨坚固智力。善男子,如金刚器无有瑕隙,用盛于水,永不渗漏而令散失。菩萨摩诃萨、大菩提

  心金刚宝器,亦复如是,体性无漏,坚固回向,盛善根水,永不散失。善男子,如金刚轮能持大地,不令散坏,亦不陷没;菩萨摩诃萨、菩提之心,亦复如是,能持菩萨一切行愿,不令坠没入于三界。善男子,譬如金刚久处水中,不烂不坏。菩萨摩诃萨、菩提之心亦复如是,于一切劫,久处生死业烦恼中,不烂不坏。善男子,譬如金刚,一切大火,不能燃烧,不能令热;菩萨摩诃萨菩提之心,亦复如是,一切生死诸烦恼火不能 燃烧,不能令热。

  善男子,譬如此界一切诸佛将成正觉,降伏四魔,证一切智,坐道场时,唯三千界金刚地际、金刚座上之所能持,非是余座所成就。菩萨摩诃萨、菩提心座亦复如是,能持菩萨一切行愿、诸波罗密、圆满诸忍,深入诸地,具足善根、种种回向,蒙佛授记;修集增长诸菩萨道,亲近供养一切如来,承顺受持大法云雨,速疾增长坚固大悲;及能成辦一切愿智,乃至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金刚智之所能持,非余善根所能成就。(此十七门摄十一地功德:以金刚智成就菩提心;始于种性,终于金刚。竪摄理明初心,横摄诸位功德。一切功德皆在最初菩萨心中住: 所摄之德,历然不乱:初心固具,方显圆融。)

  (四)弥勒菩萨开显楼阁?(行愿品第五十四)

  善男子,如转轮王遊四天下,七宝之中,轮宝先导;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为法轮王利益,一切菩提心宝最为先导。善男子,譬如世间灭除怨敌,诸器仗中,弓箭最胜;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诸一切助道具中,菩提之心最为第一,悉能灭除一切烦恼生死怨敌。善男子,譬如一切“水生华”中,优鉢罗华而为最胜:“陆生华”中,瞻博迦华而为最胜。菩萨摩诃萨、菩提之心,亦复如是;一切智体优鉢罗华、大慈悲心、薝蔔迦华最为第一,能灭众生业烦恼故。善男子,如诸乘中,船为第一,以行速疾,令身安乐,能达大海,到于彼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彼一切二乘之中,大菩提心而为第一,以能速疾 运度众生,令其安乐,达彼岸故。

  善男子,譬如世间,一切水中雨水第一;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诸一切三昧水中,菩提之心而为第一,能生一切禅定解脱甘露味故。善男子,譬如盐中,先陀婆盐而为第一,能除诸病及能明眼;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其八万四千法中,菩提之心而为最胜,以能除灭一切众生惑业、重病,生智明故。善男子,譬如乳中,牛乳第一,能除诸病,令人增寿。菩萨摩诃萨、菩提之心亦复如是,于诸正法甘露味中而为最胜,能除众生诸烦恼病及令菩萨慧命增故。(此段与前面敍述不同,从横向立论,采取相似方法,说明各情况 的相似。《先陀婆》是盐中之佳胜者。)

  善男子,此菩提心成就如是无量无边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具足圆满殊胜功德。若有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获如是具足圆满胜功德法。善男子,汝获善利具、善名称,汝今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菩萨行,已得如是难行难集大功德故。(此段指出善财童子已发菩提心求菩萨行而得大功德。)

  尔时,弥勒菩萨告善财童子言:善男子,如汝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善男子,汝可入此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中,周徧观察,则能了知一切菩萨学菩萨行;学己、能行,圆满成就无量功德。(此大楼阁就是真法界,进入此楼徧观一切,即能了知菩萨行,成 就无量佛德。)

  尔时善财童子,恭敬右绕弥勒菩萨摩诃萨己,而白言之:“唯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

  时,弥勒菩萨前诣毗卢遮那庄严藏楼阁,即以右手弹指出声,其门即开,令善财入(进入三昧大定,见楼阁种种庄严像)(以心传心,令其就法:立言会旨,佛门即开。理智门开,示令悟 入。)

  善财心喜,入已還闭。(悟入智性,心自喜悦。从迷到悟,加行趣入。入已还闭,说明善财殊胜;後有缘人,门则自然再开。)

  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真空观)。阿僧祇宝以为其地,阿僧祇宫殿、阿僧祇门闼、阿僧祇窻户,阿僧祇階陛、阿僧祇栏楣、阿僧祇道路皆七宝成。阿僧祇旗、阿僧祇幢、阿僧祇盖,周回间列。阿僧祇智宝璎珞、阿僧祇白真珠璎珞、阿僧祇赤真珠璎珞、阿僧祇师子珠璎珞,处处垂下。阿僧祇半月、阿僧祇满月、阿僧祇缯带,以为严饰。阿僧祇师子幢网、阿僧祇摩尼网、阿僧祇妙金网、阿僧祇金线网,间错庄严,罗覆其 上。阿僧祇宝铎、阿僧祇宝铃,风动流音,其声悦耳。

  散阿僧祇天诸杂华,悬阿僧天宝鬘带,严阿僧祇众宝香炉,雨阿僧细妙金屑,悬阿僧祇宝镜,燃阿僧祇宝灯,布阿僧祇宝衣,列阿僧宝帐,持阿僧祇宝竿,设阿僧祇宝座,阿僧祇宝缯以敷其上。阿僧祇宝阎浮檀金像、阿僧祇杂宝诸形像、阿僧祇妙宝菩萨像,处处充徧,威德庄严。阿僧祇众鸟出和雅音,令人乐听。阿僧祇宝优鉢罗华、阿僧祇宝波头摩华、阿僧祇宝拘物头华、阿僧祇宝芬陀利华,以为庄严。

  阿僧祇宝树次第行列,阿僧祇宝芭蕉树微妙庄严,阿僧祇宝经行路、金绳界道,阿僧祇池、香水盈满,阿僧祇宝桥、飞粱云构,阿僧祇宝地、妙砌交映,阿僧祇摩尼宝、放大光明,阿僧祇众妙音声、赞大功德。有如是等无量阿僧祇诸庄严具,以为庄严。善财又见楼阁之中,具有无量百千楼阁;一一楼阁, 种种庄严,悉如上说,广博严丽,皆同虚空(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显现分明,犹如形影互相映彻,无有障碍,不相杂乱。善财童子于一处中,见一切处;一切诸处,亦如是见。如是一切,尽无有余;一一物中,见皆如是。(此段指出善财童子悟入五门:(1)法界同如虚空,即事理无碍门;(2)一法既具,法法皆具,即同时具有相应门;(3)阿僧祇宝诸严具,即细微门;(4)阁中见阁,是依中有依,即主伴门;(5)一处中见一切处,即一 中见多,多中见一,是入重重无尽门。)

  尔时善财童子见毗卢遮那庄严藏楼阁之中,如是种种不可思议自在境界,生大尊敬,踊踊无量,身心柔软,欢喜润泽。离一切想,除一切障,灭一切惑;所见不忘,所闻能忆,所思不乱,入于无碍解脱法门。以无碍意普运其心,一切供养;以无碍眼普见一切细微境界;以无碍身徧于一切,恭敬作礼。(善财重子进入四大境界:(1)见种种不可思议自在境界;(2)生大尊敬,辨其胜益;(3)见、闻、思不忘不乱,进入无碍解脱门;(4)身心解脱 无碍,进而修观。)

  以弥勒菩萨威神力故,自见其身徧在一切诸楼阁中,具见种种不可思议自在境界。

  (1)所谓或见弥勒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时,如是名字、如是种族、如是善友之所开悟,令其种植如是善根,住如是寿,在如是劫,值如是佛,处于如是庄严刹土,修如是行,发如是愿。彼诸如来、如是众会、如是寿量;亲近供养, 悉皆明见。

  (2)或见弥勒最初证得慈心三昧,从是己来,号为慈氏;或见弥勒修习一切难行、妙行,成满一切诸波罗密;或见得忍,或见住地,或见庄严种种佛刹,或见受持一切佛教、为大法师、得无生忍;或见在于某时某处、某如来所受于无上菩提之记。?

  (3)或时见作转轮圣王,普令众生住十善道;或为护世利乐众生;或为释天诃责五欲;或为夜摩天王为彼诸天赞不放逸;或为兜率天王称叹菩萨补处功德;或为化乐天王为现菩萨变化庄严。或为他化自在天王,为说诸佛自在之法;或作魔王说一切法、皆悉无常;或为梵王说诸禅定无量喜乐;或为阿修罗王为其众会说,断一切憍慢醉傲,入大智海,了法如幻;或复见处、阎魔罗界,放大光明,救地狱苦;或见在于饿鬼之处,施

  诸饮食,济彼饥渴;或见在于畜生之道,种种方便,调伏众生。

  (4)或复见为护世天王众会说法;或复见为忉利天王众会说法;或复见为夜摩天王众会说法;或复见为兜率天王众会说法;或复见为化乐天王众会说法;或复见为他化自在天王众会 说法。

  或复见为一切魔王众会说法,或复见为大梵天王众会说法;或复见为诸大龙王众会说法,或复见为夜叉罗刹王众会说法,或复见为乾闥婆紧那罗王众会说法;或复见为阿修罗、陀那婆王众会说法;或复见为迦楼罗、摩睺罗伽王众会说法;或复见为其余一切人非人等众会说法;或复见为一切声闻众会说法;或复见为一切独觉众会说法;或复见为初发心菩萨而演说法;或复见为修行回向乃至得住不退转诸菩萨众而演说法;或复见 为一生所系、已受灌顶诸菩萨众而演说法。

  或见赞说菩萨初地乃至十地、所有一切最胜功德,或见赞说满足一切诸波罗密,或见赞说入诸忍门,或见赞说诸大三昧门,或见赞说甚深解脱门,或见赞说诸禅三昧神通境界,或见赞说诸菩萨行方便善巧,或见赞说种种出生诸大誓愿,或见与诸同行菩萨、赞说世间资生工巧,于一切处,谈议种种最胜方 便,调伏成熟一切众生。

  (5)或见弥勒与诸一生补处菩萨、赞说一切佛灌顶门;或见弥勒修行精进于百千年、身心无倦;或见弥勒经行读诵、书写经卷,未尝休息;或见弥勒种种方便为众说法;或见弥勒入诸禅定四无量心,或入徧处及诸解脱;或入三昧,以方便力,现诸神变。(以上五段说明:(1)善财童子见弥勒菩萨初发大心;(2)见弥勒菩萨最初修行淂法;(3)见弥勒菩萨随类摄生;(4)见弥勒菩萨处会说法:所处 会殊,说法各异;(5)见弥勒菩萨修行精进。)

  或见一切诸菩萨众,皆入种种变化三昧各于其身,一一毛孔出于一切变化身云;或见出现天众身云,或见出现龙众身云,或见出现夜叉罗刹、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释梵护世转轮圣王身云;或见出现小王、王子、大臣、官属、长者、居士身云;或见出现一切如来威德身云,或见出现一切众生变化身云。或见出现一切妙音赞诸菩萨种种法门:所谓或见赞说发菩提心功德门;或见赞说施波罗密净戒、安忍、精进、定慧、方便、愿力、智波罗密功德门;或见赞说诸摄、诸禅、诸无量心,及诸三昧三摩鉢底、诸通、诸明、总持、辨才、诸谛、诸智、止观、解脱、诸缘、诸依、功德门;或见赞说念处、正勤、神足根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诸声闻乘、诸独觉乘、诸菩萨乘、诸地、诸忍、诸行、诸愿,如是一切诸功德门。(此段中各种身云及所赞诸门说明诸菩萨众功德无量。)

  或复于中见诸如来种种集会大众围绕,又亦见彼一切如来生处、种性、身形、寿命、刹劫、名号、道场、众会、说法利益、教住久近、种种不同,悉皆明见(说明诸教化之德)

  尔时善财童子,又复于彼毗卢遮那庄严藏内、诸楼阁中,见一楼阁,高广殊丽,总摄诸阁;一切庄严胜妙,于前最上无比。于中悉见三千大千世界、百亿四天下、百亿阎浮提、百亿兜率陀天,一一皆有弥勒菩萨莲华藏中,降神诞生。释梵天王,捧持顶戴,遊行七步,观察十方;大师子吼,现为童子,居处宫殿,游览园苑;为一切智、踰城出家、现诸苦行,示受乳糜;往诣道场,降伏诸魔,成等正觉。观菩提树梵王,劝请转正法轮,升天宫殿而演说法,劫数寿量、众会庄严;所净佛刹、所修行愿、所现威德、所起方便,教化成熟一切众生,分布舍利,住持遣教,皆悉不同。尔时善财自见其身,在彼一切诸如来所,承事供养。亦见于彼一切众会大道场中,所有佛事,忆持不忘。加持力故,通达无碍,精进勤求,安住智地。(在诸楼阁中,见一殊胜主阁,慈氏一生安住于中;此时善财在一 切诸如来所,承事供养,安住智地。)

  复闻一切诸楼阁内宝网、钤铎及诸乐器,皆悉演畅,不可思议,微妙法音,说种种法。

  (1-a)所谓或说菩萨发菩提心,或说修行波罗密行,或说诸愿,或说诸地,或说神通、心自在行,或说恭敬、供养如来,或说庄严诸佛刹土,或说诸佛说法差别。如上所说,一切 佛法,悉闻其音,舒畅明辨。

  (1-b)又闻某处某世界中,有某菩萨闻某法门,某善知识之所劝导;发菩提心,令修妙行。于某劫、某刹、某如来所、某众会中,闻某如来如是功德。发如是心,起如是愿,愿种如是广大善根,经若干劫,修菩萨行。于尔许时,当得成佛,如是名号、如是寿量、如是国土,一切功德具足庄严,满如是愿。能以如是最胜方便、教化调伏如是众生、如是声闻,菩萨众会。佛涅槃後,正法住世,经分多劫,利益如是无量众生。或闻某处某世界中,有某菩萨广修布施波罗密行,难舍能舍如是净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如是诸波罗密。

  或闻某处某世界中,有某菩萨,为求法故,弃舍王位及诸

  珍宝、妻子、眷属、头、目、手、足、一切身分,皆无所惜。或闻某处某世界中,有某菩萨守护如来所说正法,为大法师广行法施,高建法幢,吹大法螺,击大法鼓,雨大法雨;造佛塔庙,作佛形像,种种庄严,一一殊胜,施诸众生一切乐具。或闻某处某世界中,有某如来于某劫中成等正觉,如是国土、如是众会、如是寿量,说如是法,满如是愿,教化如是无量众生, 现前觉悟、无上菩提。

  (1-c)善财童子闻如是等不可思议微妙法音,身心欢喜、柔软、悦怿,即得无量诸总持门,即得无量诸辨才门,诸禅、诸忍、诸大行愿、诸波罗密、诸通、诸明及诸解脱、诸三昧门。

  (2)又见一切诸宝镜中,出生无量种种形像,所谓或见诸佛众会道场,或见菩萨众会道场,或见声闻众会道场,或见独觉众会道场,或见清净世界,或见不净世界,或见净、不净世界,或见不净、净世界,或见有佛世界,或见无佛世界;或见小世界,或见中世界,或见大世界,或见细微世界,或见广大世界;或见因陀罗网世界,或见覆世界,或见仰世界,或见侧世界,或见平坦世界;或见地狱、畜生、饿鬼所住世界,或见

  天人充满世界。于如是等诸世界中,见有无数大菩萨众或行、或坐、或作诸事业,或见修禅,或习智慧,或起大悲,怜悯众生。或造诸论,利益世间,或教弟子,或自受持,或书或诵, 或问或答。同时忏悔,回向发愿。

  (3)又见一切诸宝柱中,放摩尼王大光明网,或青或黄,或赤或白,或玻璃色,或水晶色,或帝青色,或虹晲色,或阎浮檀妙真金色,或作一切诸光明色。?

  (4)又复见彼阎浮檀金诸童子像,及众宝像,或执华云,或执衣云,或执幢旛,或执鬘盖,或持种种涂香、末香。或持上妙摩尼宝网,或垂金锁,或挂璎珞,或举其臂捧庄严具,或 依其首垂摩尼冠,鞠躬瞻仰,目不暂舍,合掌而住。

  (5)又见于彼真珠璎珞,常出香水,具八功德,流注无穷,琉璃璎珞百千光明,同时照耀幢旛网盖、如是等物,一切皆以摩尼王藏众宝庄严,令入乐见。

  (6)又复见彼种种华池优鉢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各各生于无量诸华;或大一手,或长一肘,或复纵广,量如车轮。一一华中皆悉示现种种色像,以为严饰。所谓男色像、女色像、童男色像、童女色像,释梵护世天龙夜叉乾闥婆、阿修罗、迦楼萝、紧那罗、摩睺罗伽、声闻、独觉,及诸菩萨如是一切众生妙色像,皆悉合掌,鞠躬礼敬;亦见如来,结跏跌坐,三十二相庄严其身。?

  (7)又复见彼净琉璃地,一一步问,现不思议种种色像,所谓世界色像、菩萨色像、如来色像,及诸楼阁庄严色像。

  (8)又如宝树枝叶华果,一一事中,悉见种种半身色像。所谓佛半身色像,菩萨半身色像,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释梵护世转轮圣王、小王、王子、大臣、官长、长者、居士、童男、童女、以及四众半身色像。其诸色像或执华鬘,或执璎珞,或执一切诸庄严具,或有鞠躬合掌礼敬,一心瞻仰,目不暂舍,或有赞叹,或入三昧;其身悉以相好庄严,普放种种诸色光明。所谓金色光明、银色光明、

  珊瑚色光明、兜沙罗金色光明、帝青色光明、毗卢遮那摩尼王宝色光明、一切众宝色光明、薝葡迦华光明,从于自身三十二相出、如是等一切光明。?

  (9)又见于彼一切楼阁半月像中,出阿僧祇日、月、星宿种种光明,普照十方。

  (10)又见一切诸妙楼阁种种宫殿、众宝垣墙,周回四壁,种种宝色。一一步内,一切众宝,以为庄严;一一宝中,皆现弥勒曩劫修行菩萨道场时,或施头目、或施手足、脣舌、牙齿、耳鼻、血肉、皮肤、骨髓,乃至爪髮,如是一切悉皆能舍。妻妾、男女奴婢仆使、妓侍、婇女、一切眷属、城邑、聚落、宫殿、园林,或阎浮或四天下种种富乐、尊贵、自在、大小王位,或诸资具,随时饮食、上妙牀敷、憇息之处,或妙宝器、或驷马车,随其所需,尽皆施与。

  处牢狱中种种困厄,令得出离;身被系缚、临刑剹者使其解脱。诸有疾病所婴缠者,为其救疗,惠以医药,令得除遣。入邪径者,示其正道。或为船师,令度大海;使诸众生不失津济。或为马王救诸众生,令离一切罗刹恶难。或为种种大智仙人,善说诸论,利益众生。或为轮王,劝修十善;或为医王, 善疗众病。或孝顺父母,恭敬供养;或亲近善友,随顺听闻。

  或作声闻,或作独觉,或作菩萨,或作如来,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或示种种最胜生处、成熟生处,于所有众生。或为法师奉行如来所有言教、种种威仪,受持读诵,微细观察;如理思惟,立佛支提,作佛形像,一一珍饰,种种庄严。若自供养,若劝于他。涂香散华,灯油鬉盖,种种敷设,恭敬礼拜。如是等事,相续不绝。

  或见坐于师子之座,广演说法,劝诸众生,安住十善,一心归向佛法僧宝,受持五戒及八斋戒。出家听法,受持读诵;正念作意,如理修行。乃至见于弥勒菩萨坐师子座,讲宣法要,开示一切诸佛菩提。又见弥勒经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修行,诸度一切色像。又见弥勒曾所承事诸善知识,悉以一切功德庄严。亦见自身在彼一一善知识所,亲近供养,受行其教;乃至住于灌顶之地。时诸善知识咸以輭语告善财言:善财童子,汝今观此菩萨所有不思议事,莫生疲厌。((1—a)善财童子总闻行法,(1—b)远闻人法,(1—c)闻之得益;(2)于宝镜中见各种道场;(3)见宝柱放出各种光色,以显道场殊胜;(4)见各种宝像威仪;(5)见珍珠璎珞八德与琉璃璎珞光明;(6)

  见各种华池中生出莲华与如来三十二相;(7)见净琉璃地现出不可思议色像;(8)见宝树枝叶华果呈现佛、菩萨等半身色像;(9)见楼阁半月像中,出现日、月、星光:(10)见弥勒诸劫修行过程,度诸众生;又见弥勒曾经供奉诸善知识,并见自己参与供养而受教育。)

  (五)弥勒菩萨加持善财?(行愿品第五十五)

  尔时善财童子,得不忘失正念力故,得见“十方清净眼”故,得“善观察无碍智”故,得“诸菩萨自在智”故,得“诸菩萨己入智地广大解”故(共五智)。于诸楼阁一一物中悉见如是、及(其)余无量不可思议、自在境界、诸庄严事。(上述五智涉及到由何力见,以何眼见,用何智见,依何位见,于 何处见。)

  譬如有人,于睡梦中,见种种物,所谓一切城邑聚落、宫殿、园苑、山林、河池、衣服、饮食,乃至一切资生之具。或见一切可爱歌赞、鼓乐集会、种种游戏;或见自己父母、兄弟、内外亲属;或见大海,须弥山王,乃至一切诸天宫殿、阎浮提等四天下事,或见其身形量广大、百千由旬房舍、衣服、种种功德、一切庄严悉皆相称。(所)谓于昼日、经无量劫不眠、不寝,受诸安乐,悉皆具足一切自在。从睡觉已,乃知足梦远离一切安乐等想,亦无时节长短之相而能明记;所见之事一切随顺,曾无忘失。善财童子亦复如是,弥勒菩萨威神之力所加持故。知三界法皆如梦故,灭诸众生狭劣想故,得障碍广大解(脱)故,住诸菩萨胜境界故,入不可思议方便智故,能见如是诸大菩萨一切庄严自在境界,随顺解知,微细观察。(总明能见、所见,皆如梦事,大小无碍,一多自等。)?

  (1)譬如有人,将欲命终,见随其业,所受报相。行悲业者,见于地狱,畜生、饿鬼,所有一切众苦境界;或见狱卒手持兵仗,或瞋或駡,囚持将去。亦闻地狱一切众生,所有号叫、悲叹之声;或见灰河或见镬汤,或见刀山,或见劒树,或见猛火焰炽洞然,或扬波沸水腾注,种种逼迫,受诸苦恼。行善业者,即见一切诸天宫殿、无量天众、诸天婇女、种种衣服、具足庄严。宫殿园林、华池水河,及诸宝山、宝劫波树,随意受用,尽皆妙好。身虽未死,而由业力、见如是事。善财童子亦 复如是,以菩萨业不思议力,得见一切庄严境界。

  (2)譬如有人为鬼所持,见种种事色相,眷属随其所问,悉皆能答。善财童子,亦复如是。菩萨智慧之所加持故,见彼一 切诸庄严事,若有问者,靡不能答。

  (3)譬如有人为龙所持,自谓是龙,入于龙宫,见龙眷属,于少时间,自谓已经日月年载。善财童子,亦复如是,以住菩萨智慧想故,弥勒菩萨自在威力所加持故,于少时间,谓经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4)譬如梵宫,名一切众生庄严藏于中,悉见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诸物差别影像,不相杂乱。善财童子,亦复如是,于楼阁观中,普见一切庄严境界;种种差别,互相涉入;各各差别,不相杂乱。?

  (5)譬如比丘,入徧处定,若行若住,若坐若卧,随所入定,境界现前。善财童子亦复如是,入于楼(中)观一切庄严、所见境界,甚深随顺,悉皆明了。

  (6)譬如有人,于虚空中,见乾闥婆城,具足庄严,悉分别知,无有障碍。善财童子亦复如是,见彼一切庄严境界,甚深随顺,明了无碍。

  (7)譬如夜叉宫殿与人宫殿,同在一处而不相杂,亦无障碍;各随其业,所见不同。

  (8)譬如大海,于中印现三千世界、所有色像。

  (9)譬如幻师,善明幻法;以幻力故,现诸幻事,种种作业,一切能成。善财童子亦复如足,以弥勒威神力故及不思议幻智力故,得诸菩萨自在力故,见楼阁中—切庄严自在境界。

  简释

  上述九喻:(1)恶善两道,所见不同;互相对照,发人深思;(2)山于菩萨智力加持,善财所见,无不能答;(3)万年一念,何古非今;—念万年,何今不古;时空相对,迷悟不同;(4)梵宫广现,一多无礙;(5)徧处定境,随顺而见;(6)虚空见城,事理无碍;(7)同处异见,隐显自在;(8)海现三千,虽远亦近;(9)幻现众多,尽收眼底。总之善财童子勤

  学真修,弥勒菩萨加持,进入自在境界。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入楼阁中,摄其神力,弹指出声,告善财言:善男子,起(意谓从三昧中出来),法性如是,此是菩萨知诸法智、因缘聚集、显现之相。如是自性,悉不涉及如幻如梦、如影如像。尔时善财闻弹指声,从三昧起。(所见之相,因“法智”缘,源于自性,故非如幻梦。从缘无性,事不成就;无性从缘,理不成就。今虽从缘,但不失真性;亦是本性自 然具足,非我业用,方始有之。)

  弥勒菩萨告言:善男子,汝见菩萨自在解脱威神力不?汝见菩萨一切助道等“流力”不?汝见菩萨愿智所现聚集力不?汝见菩萨种种庄严妙宫殿不?汝见菩萨种种行力所聚集不?汝见菩萨种种庄严功德庄严刹不?汝见菩萨十地之中种种力不?汝见菩萨诸波罗密难思果不?汝见菩萨种种难思三昧力不?汝见如来种种最胜大愿力不?汝闻菩萨种种出生解脱门不?汝随顺解菩萨解脱不思议不?汝随顺受菩萨三昧能喜乐不??(此段共十三句,前十句问所见到的情况,第十一句问所听到的情 况,最后两句问其见解亲证之相。)

  善财白言:唯然,已见;是善知识加持力故、忆念力故、威德力故。圣者,此解脱门,其名何等?弥勒告言:此解脱门名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庄严藏。(三世一切境界,即所入、所见之境。不忘念知,即是能入、能现之智。三世本一如故,念劫圆融,随一世中现三际境;智入三世,知法空寂,与“如”冥契,故一念中无所不见。庄严藏有二义:(1)因法性严,故一庄严中包含无尽庄严,如一阁中能见多阁;(2)因无碍智契圆融境,庄严如来藏本具诸法故。前面谈到,法性如是,非是新成;现在所说, 智本契合,非新非故。)

  善男子,菩萨一生得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解脱门。善财白言:圣者,此庄严事何处去耶?弥勒告言:于“来处”去;善财曰:从何处来?弥勒说,从诸菩萨智慧威力中来,依诸菩萨智慧威力而住;无有少分去来之处,无集无增,无成无立;不依于地,不依于空,远离一切。(智慧威力,显相于缘;此庄严事从诸菩萨智慧威力中来,智持即 住。既无所来,亦无所去。)

  善男子,譬如龙王种种云雨,不从身出,不从心出,无有积集,建立增长。但以龙王心念力故,霈然洪霔,周徧天下,此是龙王难思境界。善男子,彼庄严事,亦复如是;不住于内,亦不住外,但由菩萨威德自在。如善根力,而非不见。善男子,譬如幻师作诸幻事,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行无入,无隐无显,而以幻力,分明显现。彼庄严事亦复如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集无成;然以惯习(真空本体自然惯性)不可思议幻智力故,以及过去大愿力故,如是显现。(龙王心念喻明无来之来,合显无住之住。不住内者,菩萨力故; 不住外者,自善力故。因缘互夺,内外两亡。)

  善财童子白言,大圣从何处来。

  弥勒告言:

  (一)善男子,一切菩萨无来无去(1),如是而来;无行无住(2),如是而去;无处无定(3),不没不生(4),不住不遷(5),不动不起(6),无恋无着(7),无业无报(8),无起无灭(9),不断不常(10),如是而来。

  (二)复次,善男子,菩萨从大悲处来(1),愍念调伏诸众生故;从大慈处来(2),救护逼迫苦众生故;从净戒处来(3),随其所乐,自在生故;从大愿处来(4),往昔愿力所加持故;从神通处来(5),于一 切处随乐现故;从无动摇处来(6),不舍如来不动体故(华严真空本体无波动);从无取舍处来(7),不役身心、使往来故。从智慧方便处来(8),随顺一切众生转故;从示现变化处来(9),犹如影像而化现故。

  (三)复次善男子,汝向所问何处来者,善男子,我从生处摩罗提国房舍聚落而来于此;彼有长者名瞿波洛迦,为化其人、令入佛法。又为生处一切人众、随其根器而为说法,亦为父母亲戚眷属婆罗门等演说大乘,令其趣入,故住于彼而从彼来。

  简释

  弥勒菩萨回答法、报、化三身的来处足:(一)法身是无来之来,来即无来,见上文(一)中的十方面回答;(二)报身从万行中来,也就是从万行道场中来,见上文(二)中的九方面回答;(三)化身从随机熟处应感而来。见上文(三)中的回答;此三身就是从体、相、用说明来处,也就是从理、行、事来说明,三身无碍,即十身圆融。通常、说事忘理,论理忘事;必须事理交徹,方为全面。摩罗提国即《摩罗耶、提数》;摩罗耶是山名,提数表示在中间,即山在国中。长者瞿、波洛迦中的瞿表示地,波洛迦意谓守护。故瞿波洛迦表示《守护土地及心地》。 瞿涉及九方面:地、方、火;眼、光、言;金刚、天、水。

  善财言,圣者,何者是菩萨生处。

  弥勒答言:善男子,菩萨有十种生处。何等为十,所谓发菩提心,是菩萨生处,生菩提家故;深心是菩萨生处,生善知识家故;诸地是菩萨生处,生波罗密家故;大愿是菩萨生处,生妙行家故;大悲是菩萨生处,生四摄家故;如理观察,是菩萨生处,生般若波罗密家故;大乘是菩萨生处,生方便、善巧家故;成熟众生是菩萨生处,生成等正觉家故;智慧方便是菩萨生处,生无生法忍家故;修行诸法是菩萨生处,生三世一切如来家故。善男子,是为菩萨十种受生处。(十种受生处;(1)行因,(2)行缘,(3)行相,(4)愿扶,(5)化地,(6)观理,(7)随事,(8)益物,(9)住果,(10)顺古。每一受生处各含二句,各有二种意义:㈠上句辨能生行,下句显所生家;若发菩提心,即是菩萨家。㈡下句为能生行,上句是所生家;上求下化,名为菩萨,即生于菩提心 家。)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以般若波罗密为母,方便善巧为父,檀那波罗密为乳母,尸罗波罗密为养母,忍辱波罗密为庄严具,精进波罗密为养育者,禅那波罗密为澣濯人,善知识 为教授师,一切菩提分为伴侣,一切善法为亲属。

  一切菩萨为兄弟,菩提心为家,如理修行为家法。诸地善法为家处,得诸忍法为家族,为家法;大愿现前为家教,以清净智满足诸行为顺家法;劝发勤修不断大乘、为绍家业,法水灌顶一生所系菩萨为王太子,成就广大真实菩提为净家族。(般若为母,方便为父有三重意义:(1)实智虚凝与阴俱静,权智流动与阳齐波;前者真空静止,後者真空波动。(2)亲生法身,实由般若;若无方便,则同二乘;成菩萨种,必由涉有。(3)般若内解,方便外济。 上文中的“檀”意谓福资,“尸”表示防护。)

  善男子,菩萨如是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住佛种姓;能修诸行,不断三宝;善能守护菩萨种族,净菩萨种、生处尊胜。于诸世间,离生死、过、恶。一切天人及诸魔、梵沙门、婆罗门中、种族具足,能得成就最胜佛种;得大愿藏,普能生出诸菩萨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尊胜家已;智了诸法,如影像故。于世生处,无所恶贱,知一切法如变化故。于诸有趣,无所染着,觉悟诸法,无有我故。调伏众生,心无疲厌,以大慈悲为体性故。不趣寂灭,摄受众生,了达生死,犹如梦故。经一切劫而无热恼,了知五蕴皆如幻故。现处生死,而无疲倦;知诸界处即法界故。于诸境界,无有疮疣;知一切想,如阳焰故。入于诸趣,不生倒惑,达一切法皆如幻故。入魔境界,自在无染;成就法身,净妙体故。一切烦恼,不能欺诳,成就一切,徧趣行故。于诸生处,而得自在。(此文有两大意义;第一善男子下所说,是总辨家族殊胜;第二善 男子下所说,是别明智慧殊胜。)

  善男子,(1)我身普生一切法界,(2)等一切众生差别色相,(3)等一切众生殊异言音,(4)等一切众生种种名号,(5)等一切众生种种乐欲,(6)等一切众生种种威仪,随顺世间教化、调伏,(7)等能显示一切众生清净受生,(8)等随顺入一切众生甚深胜解,(9)等一切菩萨大愿变化。于如是(10)等无量品类而现其身:种种相貌、种种威德充满法界。(此文第一句总明弥勒菩萨普生法界;其余八句与众生等同,以便 教化众生;最後一句指出种种相貌、威德,充满法界。)

  善男子,我为成熟与我往昔同修诸行,今时退失菩提心者,示现生此阎浮提中,为欲调伏父母、亲属以及婆罗门,令其离于种族、骄慢,得生如来种姓中,故生摩罗提国、房舍、聚落婆罗门家。善男子,我于南方,住于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中,随诸众生心之所乐,种种方便,教化调伏。?

  善男子,我为随顺诸众生故,为欲成熟兜率天中同行者故,为欲示现菩萨福智庄严变化、超过一切诸欲界故,令舍渴爱诸欲乐故,令照诸行皆无常故,令知诸天盛必衰故。为欲示现降生瑞相、与一生菩萨而共宣说大智法门故,为欲摄受一切生处诸众生故,为欲教化释迦如来所遣来者,令如莲华悉开悟故,

  而于此摄,生兜率天。(上文中如莲华开悟,畧有三义:(1)释迦佛下种,彼华未开,慈氏

  令众生解脱,如同华开;(2)昔因含果,如华未开;因亡果现,如莲华开;(3)闻薰含实,如华未开;见实亡言,故云开悟。)

  善男子,我愿满足得菩提时,汝及文殊倶来见我。(弥勒菩萨行愿满足,会聚三圣共有三义:(1)俱助教化;(2)善财表行,文殊师利、表于信智;成正觉时,俱证行愿;(3)文殊是古佛,善财 是当佛,弥勒是现佛;三世圆融,浩然大均,故称俱见。)

  善男子,汝当诣文殊师利大菩萨所而问之,言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深入普贤行门,云何出生,云何成熟,云何广大, 云何清净,云何随顺,云何圆满。善知识,彼当为汝分别显示。

  何以故??

  善男子,文殊师利,最胜大愿,非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善男子,文殊师利,其行广大,无量无边;其愿无际,相续不断。常能出生一切菩萨最胜功德。文殊师利菩萨,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子,令其证入甚深理故。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师,令其勤修深证入故。普于十方常转法轮,教化成熟一切众生;常于十方一切世界为说法师。常为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大众会中之所赞叹。住甚深智、见法实性,从久远来,深入一切解脱境界,究竟普贤所行诸行。(此段说明:主信法门,能养功德;主般若(智)法门,为诸佛子。 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善男子,文殊师利善知识,能令汝得生如来家,能增长汝诸善根,能发起汝助道法,能显示汝真实善知识,能劝发汝修习诸功德,能令汝深入大愿网,能令汝安住大愿门,能令汝闻菩萨甚深密义,能显示汝菩萨难思行,与汝往昔同生同行。(此段说明:佛缘深广,大愿网成。)

  是故善男子,汝当往诣文殊师利菩萨所,莫生疲倦。文殊师利当令汝得一切功德。

  何以故?汝先见诸善知识,闻诸菩萨行,深入解脱门,满足大愿海,皆是文殊威神之力。文殊师利于一切处,咸得究竟。善财童子,右绕弥勒,经无量币,顶礼双足,殷勤瞻仰,心怀恋慕,辞退而去。

  第九章  人天菩萨

  (一)观音菩萨开示善财?(行愿品第二十八)(善财童子曾于《行愿品》第二十七中,由鞞瑟底罗居士指示,前往观音菩萨住所请教。)

  尔时善财童子,蒙居士教,随顺思维,一心正念,入彼菩萨深信解藏。得彼菩萨能随念力,忆彼诸佛出现次第,见彼诸佛成等正觉,持彼诸佛所有名号,观彼诸佛所证法门,知彼诸佛具足庄严,信彼诸佛所转法轮,思彼诸佛智光照耀,念彼诸佛平等三昧,解彼诸佛自性清净,修彼诸佛无分别法,契彼诸佛甚深法印,作彼诸佛不思议功德。渐次前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此段共15句,总句是随顺思维,修持正法;接着14句是分别说 明所修。)

  见其西面巗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郁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种种名华,周徧严饰。观自在菩萨于清净金刚宝叶石上,结跏跌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智慧光明、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

  简释

  观自在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简称观音菩萨。“世”是所观一切世界,对于山海、诸佛、众生无所不观;声音也在世界之中,例如生老病死痛苦之音,在人间处处皆是,故总称观世音,简称则为观音菩萨,其义是既观又听。自心清净慈悲,则自然能观;智光朗燿则一切 均被所观。能所互攝,而无所执,则得自在,故又称观自在菩萨。西面巗谷是万物所归,本所事佛。智日将没,夜悲救苦;为众生能出生死,必然观听。

  善财见已,欢喜踊跃,于善知识,自然尊重。合掌恭敬,目视不瞬,作如是念:善知识者,即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善知识者,难能值遇;善知识者,十力宝因;善知识者,无尽智炬;善知识者,福德根芽;善知识者,一切智门;善知识者,智海导师;善知识者,集一切智助道之具。作是念已,即便往诣大菩萨所。

  简释

  善财童子深发大悲,薰修身心,故今见菩萨,便得胜念,说明心诚而有感应。真善知识即是如来,约有四义:(1)引至究竟,即与佛同;(2)体“如”而来,则无来相;(3)既是等觉,即是诸佛;(4)从久远来,本是正觉。

  尔时观自在菩萨见善财远来,当即告言:善哉,善哉,善财童子,汝发大乘意,普摄众生;起正直心,专求佛法;大悲心切,救护一切;住不思议、最胜之行,普能拯拔生死轮回,超过世间,无有等比。普贤妙行,相续现前;大愿深心,圆满清净;勤求

  佛法,悉能领受;积集善根,恒无厌足;顺善知识,不违其教。从文殊师利,功德智慧,大海所生;其心成熟,得佛威力;已获广大三昧光明,专意希求甚深妙法。常见诸佛,生大欢喜;智慧清净,犹如虚空。既自明了,复为他说;安住如来智慧光明,受持修行一切佛法。福智宝藏,自然而至。一切智道,速得现前;普观众生,心无懈倦;大悲坚固,犹若金刚。(观自在菩萨遥见善财,友垂赞叹;大悲深厚,随顺摄受。)

  尔时善财童子诣菩萨所,礼菩萨足,绕无数币,合掌而白言:圣者,我己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 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教诲,愿为我说。

  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放阎浮檀金,妙色光明,起无量色、宝焰网云,及龙自在妙庄严云,以照善财。即舒右手摩善财顶,告善财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萨大悲、速急行解脱门。善男子,我以此菩萨大悲行门,平等教化一切众生、摄受调伏,相续不断。

  简释

  畧显体相,即是释名;平等教化,即是大悲。同体之缘,故云平等;摄受调伏,即是行门。相续不断,义即速急。广济无遗,称 之为普;从悟神通,是谓之门。

  善男子,我恒住此大悲行门,常在一切诸如来所,普现一切诸众生前,随所应化而为利益。或以布施,摄取众生;或以法语,摄取众生;或以利行,摄取众生;或以同事,摄取众生;或现种种微妙色身,摄取众生;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或以音声善巧言辞、或以威仪胜妙方便,或为说法;或现神变,令其开悟,而得成熟。或化为种种色相、种种族姓、种种生处、种种类形,与其共修而成熟之。(观音菩萨,上同如来妙觉真心,故常在一切诸如来所;下与众生 同大悲体,故普现一切众生之前。)

  善男子,我修习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令离诸怖。所谓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离迷惑怖,离系缚怖,离刹害怖,离王官怖,离贫穷怖,离不活怖,离恶名怖,离死亡怖,离诸病故,离懈怠怖,离黑暗怖,离迁移怖,离爱别怖,离怨会怖,离逼迫身怖,离逼迫心怖,离忧悲愁叹怖, 离所求不得怖,离大众威力怖,离流转恶趣怖。复作是愿: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恐怖,灭除障难,正念现前。善男子,我以如是种种方便,令诸众生离诸恐怖,住于正 念;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至不退转。

  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解脱门义,为善财童子而说偈言:?

  善来调伏身心者,稽首赞我而右旋;我常居此宝山中,住大慈悲恒自在。

  我此所住金刚窟,庄严妙色众摩尼;常以勇猛自在心,坐此宝石莲华座。

  天龙以及修罗众,紧那罗王罗刹等;如是眷属恒围绕,我为演说大悲门。

  (此三偈赞颂前文见友依正,以自在而演说大悲。)

  汝能发起平等心,为见我故而来此;心乐至求功德海,礼我双足功德身。?

  欲于我法学修行,愿得普贤真妙行。(此—偈称赞善财童子前来学法修行。)

  我是勇猛观自在,起深清净大慈悲;普放云网妙光明,广博如空极清净。

  我垂无垢手圆臂,百福妙相具庄严;摩汝深信善财顶,为汝演说菩提法。

  (此二偈说明观音菩萨清净光明,犹如虚空;以无垢手摩善财顶,将演说菩提大法。)

  佛子应知我所得,一相三昧解脱门;名为诸佛大悲云,秘密智慧庄严藏。?

  我为精勤常救护,起诸宏愿攝众生;怜愍一切如己身,常以普门随顺转。

  (此二偈说明以大悲云、庄严藏,誓愿救护众生。)

  我于无数众苦厄,常能救护诸群生;心念礼敬若称名,一切应时皆解脱。

  (此一偈总明常念观音菩萨名号的重要性,下面从各方面说明称观音名号的大用。)

  或遭意外所禁系,扭械囚执遇怨家;若能至心称我名,一切诸苦皆销灭。

  或遇战时兵马乱,利劒毒箭将害身;称名应念得加持,弓矢锋刃无伤害。

  或有两方诣王官,诤讼一切诸财宝;彼能至诚称念我,获得公平合理分。

  或于内外诸亲属,及诸朋友共为怨;若能至诚稻我名,一切怨家不能害。

  或在森林险难处,怨贼猛兽欲伤残;若能诚心称我名,恶心自息无能害。

  或有冤家怀忿毒,推落艰难困苦中;若能诚心称我名,安处虚空无损坏。

  或有仇人怀愤恨,推落深流及火阬;若能诚心称我名,一切水火无能害。

  或有众生遭厄难,种种痛苦逼其身;若能至心称我名,一切解脱无忧怖。

  或为他人所欺谤,常思过失以相酬;若能至心称我名,如是怨仇自休息。

  或遭鬼魅诸毒害,身心狂乱无所知;若能至心称我名,彼皆消灭无诸患。

  或被毒龙诸鬼众,一切恐怖夺其心;若能至诚称我名,乃至梦中皆不见。

  若其诸根有残缺,愿得功能完整身;若能至诚称我名,一切所愿皆圆满。

  (以上十二偈指示个人在艰难困苦中,若能至心稱念观音菩萨名号,可以消灾灭罪。)

  若有愿于父母所,承顺颜色志无违;欢荣富乐保安宁,珍宝伏藏恒无尽。

  内外宗族常和合,一切怨仇不来侵;若能至诚称我名,一切所愿皆圆满。

  (此二偈指示家族经常至诚称观音菩萨名号,一切均能圆满。)

  若人愿此命终後,不受三途八难身;恒处人天善趣中,常行清净菩提道。

  有愿舍身生净土,普现一切诸佛前;普于十方佛刹中,常为清净胜萨埵。

  普见十方一切佛,及闻诸佛说法音;若能至诚称我名,一切所愿皆圆满。

  或在危厄多忧怖,日夜六时称我名;我时现住此人前,为作最胜归依处。?

  彼当生我净佛刹,与我同修菩萨行;由我大悲观自在,令其一切皆成就。

  或心清净兴供养,或现宝盖或烧香;或以妙华散我身,当生我刹为应供。

  (此六偈说明日夜六时至诚称菩萨名号,修菩提道行,命终能生净土。)

  或生浊劫无慈愍,贪瞋恶业之所缠;种种众苦极坚牢,百千系缚恒无断。?

  彼为一切所逼迫,赞叹称扬念我名;由我大悲观自在,令诸惑业皆销灭。

  (此二偈说明身心为三毒所缠,若能至诚称观音名号,则惑业可销。)

  或有众生临命终,死相现前诸恶色;见彼种种色相已,令心惶怖无所依。

  若能至诚称我名,彼诸恶相皆销灭;由我大悲观自在,令生天人善道中。

  (此二偈说明临命终时,恶相现前;若能即时称观音名号,则恶相销灭而生善道。)

  此皆我昔所修行,愿度无量群生众;勇猛精进无退转,令其所作皆成就。

  若有诚心观我身,令其应騐咸皆见;或有乐闻我说法,令闻妙法量无边。

  一切世界诸群生,心行差别无央数;或以种种方便力,令其闻见皆调服。

  (初偈说明乘菩萨愿力而能成就;二三两偈说明诚心观菩萨身,闻 菩萨法,行菩萨道,结果必然是水清月现,感应道交。)

  我得大悲解脱门,诸佛所证我已修;其余无量功德海,非我智慧所能知。

  善财汝于十方界,普事一切善知识;专意修行无懈心,听受佛法无厌足。

  若能闻法无厌足,则能普见一切佛;云何见佛志无厌,由听妙法无厌足。

  (此段说明观自在菩萨久成正觉,尚不失谦;指示善财继续请教善知识。)

  尔时观自在菩萨说此偈已,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萨大悲、速急行解脱门。如诸菩萨摩诃萨,己净普贤一切愿,已住普贤一切行;常行一切诸善法,常入一切诸三昧,常住一切无边劫,常诣一切无边刹,常观一切诸如来,常闻一切三世法,常息一切众生恶,常长一切众生善,常绝众生生死流,常入如来正法流;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观自在菩萨久成正觉,尚不失谦、故谦恭推胜,开示善财。)

  尔时善财童子闻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说此大悲清净已,欢喜踴躍,充徧其身,生尊敬心,增信乐心,发清净心,从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礼菩萨足,长跪合掌,于菩萨前,一心瞻仰以偈赞曰:

  天人大众阿罗罗,以及一切诸菩萨;以妙音言共稱赞,大圣智慧深如海。

  能于一切众生中,平等大悲同一味;一智同缘普救护,种种苦难皆销灭。

  (初偈称赞菩萨德深,无有穷尽;二偈称赞以平等机智,导无缘慈。)

  菩萨最胜神通力,倾覆大地不为难;又能乾竭诸大海,令大山王咸震动。

  (此偈赞神通力,能覆大地,能竭大海,能震大山。)

  圣者菩萨大名闻,号曰大悲观自在;云何我以微劣智,于仁胜德能称赞。

  我闻圣者诸功德,无断无尽大悲门;因是发起清净心,生我智慧辩才力。

  我今处于大众会,以大勇猛而观察;称扬赞叹妙庄严,恭敬至诚无懈倦。

  (此三偈称赞圣德广深,劣智难测;唯有至诚无倦。)

  如大梵王居梵众,映蔽一切诸梵天;菩萨吉祥妙色身,处于众会无伦比。

  菩萨顾视同牛王,妙色融朗如金焰;具足广大菩萨愿,普利一切诸天人。

  种种华鬘以严饰,顶上真金妙宝冠;光明净妙过诸天,威德庄严超世主。?

  圆光状似流虹绕,外相明如净月轮;项相丰起若须弥,端严正坐如初日。

  腰系金条色微妙,现殊胜象放光明;伊尼妙色作下裙,能令见者生欢喜。?

  妙身种种庄严相,众宝所聚如山王;腰垂上妙清净衣,如云普徧无边色。

  真珠三道为交络,犹如世主妙严身;恒放净光普照明,亦如明月遊天空。

  身色净妙若金山,又如瞻博迦华聚;以白璎珞为严饰,如白云彩环绕身。

  世主手执妙莲华,色如上妙真金聚;毗琉璃宝以为茎,大慈威力令开发。

  出过天人之所有,普放光明如日轮;显现如在妙高山,香气普薰於一切。

  (此十偈赞身相庄严,如日麗中天,普照一切。)

  如诸恶鬼等多种,黑蛇醉象及师子;癡火毒害蔽慈心,大悲观音来救护。

  重重苦难所伤迫,一切恐怖无能脱;世主一味大悲心,平等救苦众生类。

  妙宝叶石为胜座,无等莲华为所持;百千妙福之所成,众妙莲华所围绕。

  极妙身光清净色,从真胜义而成就;诸天种种上妙供,咸共赞叹仁功德。

  于尊能发清净意,速离一切忧怖心;眷属快乐共欢娱,一切妙果皆圆满。

  大海龙王住自宫,及余居处诸龙众;常惧妙翅大鸟王,搏撮伤残受诸苦。

  或有众生入大海,遇风鼓浪如雪山;若遭《摩竭》欲来吞,恐怖惊惶无所救。

  或遇醉象而奔逐,种种厄难之所缠;至心忆念大悲尊,如是一切无忧怖。

  大山石王有洞窟,其窟幽深极可怖;有犯王法锁其身,种种系缚投于彼。

  彼诸苦恼众生等,至心忆念大悲尊;枷锁解脱苦销除,一切无忧安稳乐。

  仁以大悲清净手,摄取忆念诸众生;令于一切厄难中,获得无忧安稳乐。

  (此十一偈说明德力深广:初、二两偈总赞悲济,週徧平等;其余 三偈赞依正妙严,满众生所愿;最後六偈赞悲随万类,拔苦安慰。)

  我今赞叹人天主,最胜威德大仙王;三毒翳障尽消除,福智无涯如大海。

  调伏众生无懈倦,利乐平等无怨亲;愿如菩萨妙金山,一切胜福皆成就。

  普于十方诸世界,息灭众生邪见心;速护如来无上身,普愿众生咸得证。

  (初偈赞三德圆满;二偈赞二利俱圆;三偈赞自他觉满,愿生同证。)

  (善财童子赞叹结束,观音菩萨即指示他访问其它善知识如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最后请教文殊与普贤菩萨,就是此章的(二)部分,以及 第十章的普贤菩萨接引,涉及寂光净土。)

  (二)文殊菩萨开示善财?(行愿品第五十六)

  此章论述文殊菩萨以心传心(心灵感应)对善财童子间接(遥控)说法。?

  尔时善财童子经由一百一十城已,诣苏摩那城,住立门所;思惟文殊师利,随顺忆念,普遍观察,希欲奉观。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从一百一十由旬外,遥伸右手至苏摩那城,摩善财顶,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离信根,心生疲厌,心志下劣,功行不具,退失精勤,于少善根而生知足;不善发起一切行愿,不能亲近诸善知识。由如是故,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法门,如是境界,如是住处。若普遍知、若少分知、若甚深知、若尽源底、若观察、若证入、若获得,皆悉不能。

  简释

  第八章最後弥勒菩萨告诉善财童子,往文殊菩萨所,能得一切功德。善财到达“苏摩那城”(意谓智照一性),“住立门所”说明此心已极,将入般若无二法门。由于心灵感应,文殊菩萨从一百一十由旬(天竺里数之名:上由旬为六十里,中为五十里,下为四十里)之外,遥伸右手,超越时空,摩善财头顶,告诉善财:若离信根,…,不善发起愿行,不能得见善知识。因此,不能了加法性、理趣、法门、境界、住处;更不能普遍证 入心法而获得。

  是时文殊师利宣说此法,深入示教。令善财童子具足圆满无数法门,具足无穷大智光明;深入种种念佛门、无边际陀罗尼门、无边际辩才门、无边际三昧门、无边际神通门、无边际愿智门, 深入普贤诸行愿输。(善财)称叹文殊师利本住国土,一切善巧。(善财童子以灵感闻文殊师利说法,得到上述九门法益。)

  时善财童子白文殊师利菩萨言:圣者,云何而得成就圣者国土善巧。(虽不见身,不妨问答。先求善巧国土,後求净妙国土。国土既在自 心,又徧法界。)文殊师利告善财言:善男子,菩萨有十种法具足圆满,得我国土善巧成就。善财白言:何等为十。文殊师利菩萨言:

  善男子,一者证无生法(自性真空),具足圆满;二者无灭法(无生则无灭);三者不失坏法(正反相成);四者无来去法(无背无向);五者超言辞境界法(超越语言范围);六者无有言辞道法(语言之道断灭);七 者无戏论法;八者不可说法;九者寂静法(心灵寂光静照);十者圣者法(大乘诸佛之法):若诸菩萨于此十法具足圆满,得我国土善巧成就。?

  (十法之理体为无生法,十法之事用为圣者法。)

  善财童子白言:圣者所言国土,是何义耶?文殊师利言:是一切菩萨住处义(无生法性,是真住处)。善财言:云何是一切菩萨住处?文殊师利言:善男子,“最胜第一义”是菩萨住处。(善财问)何以故(上述十法,何独提出最胜第一义)?(文殊菩萨言)善男子最

  胜第一义:不生不灭,不失不坏,不来不去:如此语言,既非言境,言说不及。不能记别,非是戏论、思度所知。本无言说,体性寂静;惟诸圣者自内所证(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简释

  上述十法,说明于下:(一)法本不生。(二)今则无灭。(三)处染不失涅槃。(四)不生故非有,不灭故非无;不失不坏辨其体常,不来不去明其体徧。(五)以理圆而言偏,故超越言辞。(六)道是行处;既无言辞,则行处断灭。(七)起心动念,都是戏论;今不动念,则无戏论。(八)本自无言,则无法可说。(九)以无性为性,则本体寂静。(十)圣者之法,唯自内证,故为无分别智;如此内证,无证无得,是为最胜第一义。

  (文殊菩萨言)善男子,因此最胜第一义故,诸佛如来出现世间。若佛出世及不出世,不可失坏(显其本体,寂然常在)。善男子,一切菩萨为欲证入第一义,故舍大豪富、年少王位,难行能行,种种苦行,弗除须发,被服法衣,正信出家,专求妙道,精勤匪懈,如救头燃。善男子,如无第一义者,所修梵行为何所用。如来出世,为何所依。善男子,以深信有第一义故,令诸菩萨具足圆满此十种法。是故应当如是知见,如是解说于我国土善巧成 就。

  善财童子白言:圣者,行何等法,当得圣者净妙国土(法性真土,寂光世界。理契无生,自他受用身,依何成立)。文殊师利言:若诸菩萨能于一切、心无憍慢;于诸众生、生平等心;于诸如来修真供养,得我国土。

  简释

  自受用身、他受用身都依自土而住。《唯识论》曾说,自受用身还依自土,就是《大圆镜智》相应净识,亦即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 际,众宝所成,自受用身常依而住。他受用身也依自土,就是《平等性智》、大慈大悲之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 或劣或优,前後改转,他受用身依之而住。以十二土并立,称为净妙国土。按自利、利他万行终能成就自他受用及变化诸土。

  善财童子白言:圣者,云何名为无憍慢心,生平等心,修真供养。

  文殊师利言:善男子,菩萨有十种法,審谛、思惟,具足圆满,则成就无憍慢心。何等为十:

  一者,一心思惟,谛观身界,作是念言:我今出家,无殊死人。所以者何,父母、亲爱朋友眷属,一切所有皆弃舍故。如是 思惟,得无憍慢。

  二者思惟,我今此身,服坏色衣,不具威仪,不同世间;如是思惟,得无憍慢。

  三者思惟,既毁形好,执持应器,乞丐于他;如是思惟,得 无憍慢。

  四者思惟,我今乞食如旃陀罗;如是思惟,令心卑下,得无憍慢。

  五者思惟,为求余食,长养我身,我之寿命,宛在他手。如是思惟,得无憍慢。

  六者思惟,所乞之食,人畜之余;彼若嫌弃,我方得食。如是思惟,得无憍慢。

  七者思惟,我今应当于师长所,恭敬供养,令生欢喜;如是思惟,得无憍慢。

  八者思惟,我今欲令同梵行者生欢喜故;一切随缘,无违法 式。如是思惟,得无憍慢。

  九者思惟,我今出家,于佛法中未得少分;如是思惟,得无憍慢。

  十者思惟一切众生,于我瞋恨,我常安忍;如是思惟,得无憍慢。善男子,是为菩萨思惟十法,具足圆满,则能成就无憍慢心。

  复次,善男子,菩萨有十种法,具足圆满,则于众生得平等心,何等为十?一者于诸众生所作平等;二者于诸众生心无障碍;三者于诸众生心无疲倦;四者为欲利益诸众生故,具足修行六波罗密;五者为诸众生集一切智,亦不依止无二之相;六者普观众 生同于如如,无所分别(自性真空完全一样,没有分别);七者了达众生体性平等,而能证入平等心性;八者愿与众生同得出离生死大火;九者自既出已,復能拔除一切众生;十者平等安置一切众生,无忧恼处。?

  简释

  上文中第—句所作平等,是总纲,表示说法教化众生,种种施为一律平等;其余九句是目,纲举则目张。关于第五句“亦不依止无二之相”,就是常于诸法不依于二,亦复不依于(一)不二。实际是两边不执。故 遣之又遣,以至于无遣。

  善男子,譬如世间长者居士,生育五子,平等爱念,受用资具,(相)等无有二(样)。而彼诸子,愚小无知,于一切处未能分别(特别对于四谛,未能分别)。时彼长者宅舍(三界生死众生所居)之中,歘然大火起(意指三毒大惑)。彼诸子等各居一处(意指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道)。善男子,于意云何,时彼长者出诸子心有先後不?善财答言:彼长者(对五子)心等无先後,随所亲近,即先济拔(在心必等,事则随缘;近者先拔,远则後拔)。

  文殊师利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一切众生在于生死舍宅之中,三毒熾火(贪瞋癡),忽然而起,其心愚暗,无所分别。各随業力,五趣受生。菩萨等心,调伏成熟,但随亲近,即先拔济,成熟安置寂静界中(寂光净土世界)。善男子,是为菩萨有十种法,具足圆满,于诸众生成就平等。

  复次,善男子,菩萨有十种法具足圆满,则得成就,修真供养一切如来。何等为十?一者以法供养;二者修行诸行;三者平等利乐一切众生;四者以慈悲心,随顺摄取;五者以如来力,随顺一切;六者不舍勤修一切善法;七者不舍一切菩萨事业;八者

  如说能行,能行如说(言行一致),九者长时徧修,心无疲厌;十者常不舍离大菩提心。

  简释

  上述十法,第一为纲,其余为目。此纲意谓对于佛法,读、诵、解、说(四大受持),修行增于法身,又全其理,是真正供养之义。九目是原文:二者勤修诸行,三正利乐,四利他心,五利他智,六利他行, 七常不舍,八则言行并举,九则坚持不懈,十则不忘菩提根本。

  若诸菩萨具此十法,则能成就供养如来。非以财宝、饮食、衣服,名真供养。何以故?如来恭敬尊法故。犹如孝子尊重父母,承顺颜色,心无暂舍。若复有人敬其父母,则此人之子复尊重此人;诸佛如来,亦复如是。若诸众生供养法者,是真成就供养如来;以诸如来尊重(佛)法故。善男子,如来从修行中来;若能修行,是则成就供养如来。诸佛出世,本为利乐诸众生故,为此慈悲摄受众生故,随顺利乐而为力故。善男子,若不勤修一切善法,是不利乐一切众生;若舍菩萨所修事业,是亦不能利乐众生;若复不能如说修行,如行能说,是亦不能利乐众生;若心下劣而生疲厌,是亦不能利乐众生;若暂舍离菩提心者,是亦不能利乐众生。?

  简释

  此段内容从五方面说明于下:㈠诸佛所师就是《法》,佛从法生。故敬一法,则十方诸佛无不皆悦。是为所敬者寡,而悦者众。㈡如来从修行中来,修行即合佛行,亦即法身;故能修行,则为真供养。㈢若能慈悲摄受,则为真供养。㈣随顺利乐,则有十力;以十力利乐,是真供 养。㈤若不勤修,则不能利乐,也就不是真供养。

  何以故?善男子,菩萨为欲利乐诸众生故,勤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无众生,一切菩萨不成正觉。善男子,汝应如是(了)解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非以世间财宝、饮食名 为供养。善男子,是为菩萨具足十法,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尔时,文殊师利显示如是无量无边微妙法义,劝教善财,令 修习已,还攝神力,忽然不现。

  尔时,善财童子即见三千大千世界极微尘数、诸善知识,悉皆亲近,承事供养,令生欢喜,于所诱诲,随顺受行。(即见三千大千世界极微尘数、诸善知识,主要说明下面第十章普贤菩萨指引善财童子归向寂光净土。)

  第十章  普贤接引

  (一)普贤菩萨直接示教?(行愿品第五十七)

  (善财童子)增长趣求一切智慧,于佛境界生决定解、大悲心海,容纳出生大慈教云,普覆一切。于毗卢遮那广大身云,增长尊敬;于诸菩萨无碍解脱,心常安住。速急出生如来普门无着净眼,观一切佛、修行圆满,功德大海。深信如来积行,所修一切智体,精勤速急增一切智、助道之法。善能回向一切菩萨清净深心。善知三世一切如来,相续不断。深入一切佛法教海,随顺了解诸佛法轮,于诸世间如影普现。深入一切菩萨

  愿海,尽一切劫,修菩萨行,得普门智,照如来镜。增长一切菩萨诸善根,得一切智,清净光明,普照十方一切法界;于一切刹,教化众生。发修行心,成就利益,能随顺解(脱)生死种类。摧烦恼业、一切障山,随顺证悟无障碍法,入法界藏、平等地中,常住寂静菩萨解脱,勤求一切如来境界、一切诸佛威力加持。(此段说明善财童子普遍觐察,普观方能得见普賢菩萨。)

  善财童子起如是等微细观察,安住普贤甚深境界。即闻普贤菩萨名号及普贤行、最胜大愿。从初发心最胜助道,最胜现前,出生功德、微细威仪。及闻普贤菩萨诸地,及地处所、地差别相,地自在行、地差别住、地勇猛、地威德、地同住。

  简释

  此段说明善财一心安住普賢甚深境界,故闻普賢菩萨名及其行、愿、助道、功德、威仪。又闻普贤菩萨等觉地,意指证十如、一真法界,有为功德、十胜行愿;十地亲证,长时无间断;神通作用,摧 邪摄正;种种差别,同归佛智。

  既闻此已,渴仰欲见普賢菩萨;即于金刚(其地坚固)海藏(蕴德深广)菩提道场、如来师子座前、一切宝莲华藏座上。(生)起等虚空界广大心,拔一切现前执着心,集一切德无染心,净一切刹无想心,了一切法欢喜心,观一切境无碍心,入一切方周徧心,行一切行无障心,净一切智境界、妙行自在心,观一切菩萨道场、庄严清净明了心,深入一切如来法海广大心,调伏成熟一切众生周徧心,净一切佛刹无量心,了(知)一切众会如影心,住一切劫无尽心,究竟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无退转心。(此段共十六心:前十心涉及自分境,後六心属于胜进境。)

  善财童子起如是心,以自善根所润泽故。一切如来加被力故,普贤同分善根力故。

  欲见普賢,有十种瑞相。何等为十?一者见一切佛刹清净、一切如来道场庄严;二者见一切佛刹清净无诸恶道、一切杂类;三者见一切佛刹清净、众妙莲华,以为庄严;四者见一切佛刹清净、一切众生身心清凉;五者见一切佛刹清净,众宝为体,形色庄严。六者见一切佛刹清净,一切众生种种形色、相好庄严。七者见一切佛刹清净,诸庄严云普覆其上。八者见一切佛刹清净,一切众生互起慈心,递相利益。九者见一切佛刹清净,菩萨道场形体庄严。十者见一切佛刹清净,一切众生心常随顺,忆念诸佛。是(以)为十。(此段说明,先见十瑞相,每瑞相呈现一切佛刹清净,种种庄严。)

  又见十种大光明相,何等为十?一者、见一切世界、所有极微、一一尘中,出(现)一切世界极微尘数、如来光纲云、周徧照耀。二者、见一一尘中,出(现)一切世界极微尘数、如来圆光轮云、无量无数、种种色相、周徧法界。三者、见一一尘中,出(现)一切世界极微尘数、种种如来宝影像云、周徧法界。四者、见一一尘中,出(现)一切世界极微尘数、种种如来光焰轮云,周徧法界。五者、见一一尘中,出(现)一切世界极微尘数种种妙香、涂香、烧香、华鬘等云、周徧十方一切法界、出大音声,称赞普贤一切行愿、大功德海。六者、见一一尘中,出(现)一切世界极微尘数、种种日月星宿光明云,皆放普贤菩萨光明,徧满法界。七者、见一一尘中出(现)一切世界极微尘数种种众生形像灯云,犹如佛光路徧法界。八者、见一一尘中出(现)一切世界极微尘数、种种如来身影像、摩尼宝云,周徧法界。九者、见一一尘中出(现)一切世界极微尘数、种种如来影像、光明身云,如大云雨,普说一切如来大愿及威德力。十者、见一一尘中,出(现)一切世界极微尘数种种菩萨圆满光明影像身云,随诸众生种种变化,普令一切皆出爱乐,如是所作, 周徧法界,(如)是为十。(此段说明,後见十种大光明相,周褊十方一切法界。以上两段说明普贤菩萨依报殊胜。)

  尔时善财童子见此十种光明相已,即作是念:我今必见普贤菩萨。于时善财住自善根、普光照力,住诸如来所护念力,能生佛法普智光明。于普贤行、现前照亮;于普贤愿,深入无际;于一切如来境界,深心信解;于诸菩萨广大境界,得决定力修集,得见普贤之想;深入如来一切种智,普摄诸根,令其寂静;起大精进,无有退转。身心普现十方世界,即以普眼观察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众会诸庄严具。一切境界,皆作得见普

  贤之想。

  以智慧眼观察普贤,从初发心所行之道,其心广大,犹如虚空;大悲坚固,犹如金刚;威德加持,尽未来际。愿不舍离普贤菩萨,以平等心,行普贤行。念念随顺,清净自在,常得安住如来境界,成就普贤种种智地。(佛智广大,如同真空;此心离念,等于真空,故能以慧眼观察普 贤行,安住如来境界,成就普贤智地。)

  善财童子具足圆满如是观已,即见普贤菩萨在于毗盧遮那、如来应正等觉前,坐莲华藏师子座。诸菩萨众、所共围绕。身相殊特,世无与等;智慧功德,种种境界,不可思议。一切菩萨,微细观察,无有边际,与诸如来平等无二。(一切菩萨与诸如来平等无二,这是从等觉相来说。)

  善财童子见普贤身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现)一切世界极微尘数、种种光明云,偏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普光照耀,除灭一切众生苦患。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种种色圆光云,令一切菩萨速急增长广大欢喜。见普贤菩萨顶及两肩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种种色香焰云,徧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众会道场,雨大香雨而以普薰。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种种华云,徧法界、虚空界、一切如来众会道场,雨众妙华。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种种庄严香树云,徧法界、虚空界、一切如来众会道场,雨于无尽香末香、众妙香藏。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种种衣服云,徧法界、虚空界,雨众妙衣,普覆庄严。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种种缯綵云、种种杂宝璎珞云、种种如意宝云,徧法界、虚空界、一切如来众会道场,普雨一切璎珞缯彩,令一切众生成就爱乐。(此段共七门,说明随心各见七种光明云。)

  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种种宝树云,徧法界、虚空界,复从一切宝树藏中,流散一切星宿光云,种种庄严,于一切如来众会道场,雨诸妙宝。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种种色界天、众身云,徧法界、虚空界菩提心。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欲界天众生云,守护受持一切如来所说妙法。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三世一切诸佛刹云,徧法界、虚空界与诸众生。无依止者而作依止,无覆护者而作覆护,无归趣者而作归趣。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清净佛刹云,徧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于中出现菩萨众会清净道场;令一切众生,爱敬信乐,皆得清净。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净不净佛刹云,徧法界、虚空界,令杂染众生,皆得清净。(此段共六门,进一步说明随心各见六种光明云。)

  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清净佛刹云,徧法界、虚空界,令纯杂众生,皆得清净。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众生身云,徧法界、虚空界,随应教化一切众生,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得成熟。见一一

  毛孔,念念中出(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种种菩萨身云,徧法界、虚空界,称扬种种诸佛名号,令诸众生增长善根。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种种菩萨身云,徧法界、虚空界,宣扬显示诸佛菩萨、从初发意严净佛刹,所生善根。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种种菩萨身云,徧法界、虚空界,一切佛 刹;一一刹中为欲清净普贤妙行,宣扬一切菩萨愿海。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普贤菩萨行云,令一切众生爱乐修习,速得圆满一切智体。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正觉身云,于一切佛刹现成正觉,显示种种智,令诸菩萨普集大法,速急增长,现前觉悟。(此段共七门,归结为无量正觉身云,显示种智,普集大法,现前 觉悟。)

  尔时善财童子见普贤菩萨、如是自在、神通境界,欢喜踊跃普徧身心。重復观察,见普贤菩萨一一身分、一一支节、一一毛孔,悉有三千大千世界。其中一切地水火风、大海四洲、须弥铁围,及众宝山国土、城邑、宫殿、园苑,乃至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界、天龙八部、人与非人、欲界、色界、无色界处,所有形色、日月星宿、风云雷电、昼夜日月,以及年劫、诸佛出世菩萨众会、道场庄严,如是等事,悉皆明见。如

  见此世界,尽于东方种种世界,亦复如是;如见现在十方世界,尽过去际、尽未来际种种世界,相续不断,亦如是见。各各差别,互相涉入,不相杂乱。(此段说明十方三际,相续不断。显示自己念念在见,各有差别; 互相涉入,性相无碍。以性融相,故相涉入;不坏本相,故不杂乱。)

  如是此毗卢遮那、如来宝莲华藏、师子座上,显示如是游戏神通。于东方莲华吉祥世界、贤吉祥如来所、显示一切游戏神通,亦复如是。如贤吉祥如来所如是,尽于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一切世界亦复如是。如是十方一切佛刹、一一尘中,皆有法界诸佛众会。一一佛所皆有普贤坐宝莲华师子之座,显示一切游戏神通,悉亦如是。又于彼一一普贤身中,皆见三世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其影像。所谓一切佛刹、一切资具、一切众生、一切佛出兴,一切菩萨道场众会。又闻一切众生种种音声、一切佛声、一切如来转法轮声、一切如来游戏神通声,一切菩萨善诱诲声、一切菩萨神通境界、菩萨智通、菩萨普集、菩萨说法、菩萨游戏,如是等声。(此段说明一一普贤身中均见三世—切境界,又闻六种全面音声, 是为普贤难思身相。)

  尔时善财童子见闻普贤菩萨如是无量、不可思议游戏神通,即得十种智波罗密,何等为十?一者于念念中,令身徧满一切佛刹、智波罗密;二者于念念中,悉能往诣一切佛所、智波罗密;三者于念念中,悉能供养十方如来、智波罗密;四者于念念中,普于一切诸如来所闻法受持、智波罗密;五者于念念中,微细观察一切如来所有法轮、智波罗密;六者于念念中,知一切佛不可思议大神通事、智波罗密;七者于念念中,说一句法、尽未来际辩才无尽、智波罗密;八者于念念中,智海现前,观一切法、智波罗密;九者于念念中,得一切法界教海、智波罗密;十者于念念中,得知一切众生、离众生想、智波罗密;十一于念念中,普贤慧行皆现在前、智波萝密。?(善财童子得十种智波罗密,是目张;最後第十—句则为总纲。所 谓纲举目张。)

  善财童子既得是已,普贤菩萨即伸右手,摩善财顶,善财即得深入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大三昧。各以一切佛刹极微尘三昧而为眷属,一一三昧悉得一切昔所未见、昔所未闻、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种种世界海、诸佛大会;增长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智助道具;出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智法门;成就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初发一切智心;深入—切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智、大愿海;出生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智出要道;修

  习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智菩萨行;圆满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智、速急力;得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智光普照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佛所。普贤菩萨摩善财顶所獲法门,如是十方所有世界,一一尘中、一切佛所,普贤菩萨悉亦如是摩善财顶,所得法门亦皆同等。(摩顶表示普法界灌其顶、开其智。摩顶内证,故得三昧;得益外 观,故得智度。到此时位,善财童子属于普贤菩萨,故处处得益。)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告善财言:善男子,汝见我此神通力否?善财白言:圣者唯然,已见此不思议大神通事;得佛智慧,方能知之。?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我于不可说、不可说劫、行菩萨行,求一切智。一一劫中为欲清净菩提心,故承事不可说、不可说如来。一一劫中,为集一切智福德具,故设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施会;一切世间最胜无比,悉皆回向一切众生。一一劫中,为求一切智法,故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财物而为大舍。一一劫中为求佛智,故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国土、王位、村营、城邑、聚落、宫殿、妻

  子、眷属、身分、支节、眼耳、鼻舌,乃至身命而为布施。一一劫中为求一切智,故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而为布施。一一劫中,为求一切智,故于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诸如来所,恭敬尊重、承事供养上妙衣服、卧具、医药、一切所需,悉皆奉施;于其法中,出家学道,受持法教,随顺修行。(此段是普贤菩萨告诉善财,他自己在无量劫中,为求佛智,修菩 萨行,布施一切,乃至身命。)

  善男子,我于所有大劫海中,自忆未曾于一念间不顺佛教。所有劫中,未曾一念生瞋害心、自我一心、自他差别心。未曾一念离菩提心;于生死中,起疲厌心、生下劣心、怀懒惰心、有障碍心,起迷惑心。唯住无上不可沮坏一切智性、大菩提心。善男子,我普严净一切佛土,我以大悲救护众生,教化成熟,令其清净。我供养、承事一切诸佛、诸善知识。于彼诸佛、善知识所,为求正法,弘宣护持。一切内外,悉皆能舍,乃至身命,亦无所悋,如是无量相应圆满所行之行。一切劫海,说其因缘,劫海可尽,此不可尽。善男子,我法海中无有一文一句不是舍施转轮王位而求得者;不是悉舍一切所有,而求得者。善男子,我所求法皆为救护一切众生,念念相续,细微观察,令最胜法速得现前。愿以智光照明,显示一切世间。愿为开示出世间智,愿令众生悉得安乐;愿普称赞一切如来所有功德。我如是等往昔圆满、相应行门,于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海,说不可尽。(此段是普贤菩萨开示善财,他以大菩提心,救护众生,令其清净;凡所求法都是救护一切众生,念念不停;愿以智光开示出世间智,令世 间众生能得安乐。)

  是故善男子,我以如是积集助道法力,增长诸善根力、广大极深信力、修行诸功德力、如实观察法力、成熟一切智慧眼力、为诸如来所加持力、种种大愿所引起力、无边大悲不可动力、悉能清净妙智通力、种种善友所摄受力。由此等故,得此究竟三世平等清净法身,及得无上清净色身,超诸世间,而随众生种种心乐,普为现形;入一切刹,徧一切处,普能随顺,示现神通;令诸众生靡不欣乐。(此段是普贤菩萨指示善财,他以十一力得平等法身、清净色身, 普为现形,救度众生。)

  善男子,汝见我此圆满广大威德身否?汝应微细思惟观察。善男子,我此妙身、无边劫海之所成就,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难得出现、难得观见。善男子,若有众生未种善根及少善根,犹尚不得闻我名字,况见我身。善男子,若有众生得闻我名,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若见、若念、若迎、若送、若暂随遂、乃至梦中,皆亦如是。或有众生一日一夜、忆念于我,随顺修行而得成熟。或七日七夜、半月一月、半年一年、百年千年、一劫百劫,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忆念于我而成熟者。或一生、或百生,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生,忆念于我而成熟者。或见我圆光,或见放光,或见色身,或见神通震动佛刹,或生恐怖,或生欢喜,皆得成熟。善男子,我以如是等佛刹极微尘数、诸方便门,令诸众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复次善男子,若有众生见闻于我清净刹者,必得生我清净刹中。若有众生见闻于我清净身者,必得生我清净身中。(见闻普贤菩萨之益有四:不退之益,成熟之益?根有利钝,障有深浅,故成熟不同?,多门之益,身刹之益?从法性来说,与刹为体,名为清净刹;与身为体,名为清净身。能依有殊,所依体一;欲显体一, 故言身刹。从相用来说,身中有刹;刹中有身。欲显身刹,相用相融。?)

  善男子,汝应观我此大威德清净之身。尔时善财童子细微观察普贤之身,见一一毛孔中有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刹海;一一刹海皆有诸佛出兴于世,徧满其中,大菩萨众海会围绕。彼诸刹海,种种建立、种种形状、种种庄严、种种大山周币围绕,种种色云弥覆其上,种种佛出、兴种种演说法。如是等事,各各不同。如一毛孔,一切毛孔中,一一相中、一一影中、一一支节中,皆亦如是。又见普贤菩萨于一一世界海中、出一切佛

  刹极微尘数佛、变化身云,周徧十方一切世界教化众生,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得成熟。(此)时善财童子随顺普贤善诱诲故,入普贤身及毛孔内、十方一切诸世界 中,教化众生。(善财细观普贤菩萨身刹奇特:初见普贤毛孔中含有三重世界,次见一一世界海中出现极微尘数诸佛教化众生,後见善财自身入普贤毛孔中于诸世界教化众生。)

  复次,善财童子所见佛刹极微尘数、诸善知识,往诣亲近,承事供养,积集增长一切善根智慧光明。比暂见普贤菩萨所得善根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百千分不及一,百千亿分、数分、算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此段说明善财首先较量自己善根增长、智慧光明。)

  善财童子从初发心,乃至得普贤菩萨、于其中间所入刹海,相续不断。今于普贤菩萨一毛孔中,一念所入诸佛刹海,相续不断,(超)过前(面)不可说、不可说倍;如一毛孔、一切毛孔,悉亦如是。(此段说明善财于普贤菩萨毛孔中显示入刹功能。)

  善财童子于普贤菩萨毛孔刹中,行一步,(经)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如是而行,尽未来际劫。犹不能知一毛孔中,种种刹海相续,种种刹海藏(深),刹海差别、刹海出生门、刹海成、刹海坏、刹海庄严所有边际。亦不能知佛海出现相续、佛海出现藏、佛海差别、佛海出生门、佛海生、佛海灭、所有边际。亦不能知菩萨众会道场海相续、菩萨众海藏、菩萨众海差别、菩萨众海出生门,菩萨众海集、菩萨众海散、所有边际。亦不能知入众生界,知众生根,教化调伏诸众生界,觉悟成熟诸众生智,菩萨所住自在神通,菩萨所入诸地、诸道。如是等海,皆悉不知究竟边际。(此段说明诸门超胜之相:一是分别揭示佛海横竖深广,二是总括彰明佛海平等周徧。全文指出七海:众生界海、众生根海、教化调伏海、觉悟成熟智海、神通海、诸地海、诸道海。这表示诸佛海无穷无尽,边 际难知。)

  善财童子于普贤毛孔刹中,或于刹中一日而行,或于刹中一年而行,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如是而行,不动不出,念念周徧无边刹海,教化调伏一切众生,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财于普贤毛孔中平等周徧。不动意谓不从此到彼,从彼到此;不出意谓非于此刹中没、彼刹中出,又非于彼刹中出、此刹中没。不动而徧一切,是谓静而恒动,动而恒静;这是华严真空属性。)

  (二)普贤菩萨说偈赞佛?(行愿品第五十八)

  当是之时,善财童子依次第得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悉皆平等。与普贤等、与诸佛等,一身充满一切世界等、诸行圆满等、正觉现前等、神通大用等、种种法轮等、清净辩才等、出生言辞等、种种音声等、诸力无畏等、种种佛住等、大慈大悲等,如是乃至不可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等。(此文中各句的《等》字,意指平等正觉,就是等觉。)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观察一切菩萨众会及善财童子,而说偈言:?

  汝等应离诸疑垢,一心不乱而谛听;我说如来满诸度,一切解脱真实道。?

  出世调柔大丈夫,其心清净如虚空;常放智日大光明,普照世间除恶暗。?

  如来难可得见闻,无量忆劫今乃遇;如优昙华时一现,是故应听佛功德。?

  随顺世间诸所作,譬如幻士现众业;但为众生心可悦,未曾一念生分别。

  尔时一切菩萨闻此说已,一心渴仰发大誓愿,欲闻如来真实义谛所有功德。咸作是念:普贤菩萨诸行已圆,体性清净,如说能行,如行而说。一切如来,共所称赞;作是念已,敬生渴仰。

  尔时普贤菩萨圆满种种功德,智慧庄严身心,犹如莲华,不着三界一切尘垢。告诸菩萨言:汝等皆当一心谛听,我今欲说佛功德海一滴之相。即说偈言:

  佛智广大同虚空,普徧一切众生心;了世妄想皆非有,不起种种异分别。

  (佛智普于一切有为、无为、广大无边,与真空相同;譬如大海潜流地下,有穿垦者,无不得水。佛智普入一切众生心中;有修行者,无不得证。了世妄想,即觉有为。不起分别,是为能觉;心如真空,无有依处。)

  一念即知三世法,亦了一切众生根;譬如善巧大幻师,念念示现无边量。

  (佛智一念了知三世因果与众生根器,故念念显示无量无边。)

  随诸众生心行异,往昔诸业愿乐力;令其所见各不同,而佛寂然无动念。

  (佛智真如、无比清净。此偈前三句表示不住涅槃,第四句不住生死。)

  或有处处见佛坐,充满十方诸世界;或有其心不清净,无量劫中不见佛。

  或有信解心无我,一念发意见如来;或有谄诳不净心,亿劫专求莫能遇。

  或一切处闻佛音,其音美妙令心悦;或有百千万亿劫,心不净故不得闻。

  (此三偈中各前两句说明心净见佛,後两句则反是。)

  (一)或见清净大菩萨,充满三千大千界;皆已具足普贤行,如来于中俨然坐。

  (二)或见此界妙无比,佛无量劫所严净;毗卢遮那最胜尊,于中觉悟成菩提。

  (三)或见莲华胜妙刹,贤首如来住在中;无量菩萨众围绕,皆悉勤修普贤行。

  (四)或有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悉围绕;悉已住于灌顶地,徧满十方无量土。

  (五)或有见此三千界,犹如妙喜具庄严;阿闪如来住在中,以及十方诸菩萨。

  (六)或见月觉大名称,金刚幢等菩萨具;住如圆镜妙庄严,普徧十方清净刹。

  (七)或见日藏世所尊,住普光明清净土;与得灌顶诸菩萨,充满十方而说法。

  (八)或见金刚大焰佛,与智幢等菩萨俱;周行一切广大刹,说法除灭众生暗。

  (九)一一毛端不可说,诸佛具相三十二;菩萨众会共围绕,种种说法度众生。

  (十)或见一一佛毛孔,具足庄严广大刹;无量诸佛住其中,清净佛子皆充满。

  (十一)或见十方平等刹,而全在一极微中;无量菩萨悉充满,不可说劫修诸行。

  (十二)或有见一毛端处,无量极微尘刹海;种种业起各差别,毗卢遮那转法轮。

  (十三)或有世界不清净,或清净刹众宝成;如来住寿无量时,乃至涅槃诸所现。

  (十四)普尽十方诸世界,种种示现不思议;随诸众生心智殊,靡不化度令清净。

  (十五)如是无上大调御,充满十方国土中;示现种种神通力,我说少分汝当听。

  (此十五偈说明佛德平等,无有差别:所依智慧同、益生乐意同、报化作事同。诸佛皆共遮那身;即三千世界,阿闪在中;无量寿月觉如来,皆徧十方。但一佛随见者之境界不同而异,而诸佛之种智、本觉并无变异。)

  或见释迦成佛道,已经不可思议劫;或见今始为菩萨,十方利益诸群生。

  或有见此释师子,供养诸佛修行道;或见人中最胜尊,显示种种神通事。

  或见布施或持戒,或忍或进或诸禅;般若方便愿力智,随众生心皆示现。

  (此三偈中,前偈指出成道利他,次偈揭示种种神通,後偈说明佛智随众生心而显示,皆随物化。)

  或见究竟波罗密,或见安住于诸地;总持三昧神通智,如是悉现尽无余。

  或现修行无量劫,住于菩萨堪忍位;或见住于不退地,或现法水灌其顶。

  或现梵释护世身,或现刹利婆罗门;种种色相所庄严,犹如幻师现众像。

  (此三偈说明佛法不可转移,但降伏一切外道也是功德。)

  (一)或现兜率始降神,或见宫中受賓御;或见弃舍诸荣乐,出离王宫行学道。

  (二)或见始生或见灭,或示出家学异行;或见坐于菩提树,摧伏魔军成正觉。

  (三)或有见佛始涅槃,或见起塔徧世间;或见塔中立影像,或随众生现色身。

  (四)或见如来无量寿,与诸菩萨授尊记;而成真实大导师,次补住于安乐刹。

  (五)或见无量亿千劫,作佛事已入涅槃;或见今始成菩提,或见修正诸妙行。

  (六)或见如来清净月,在于梵世及魔宫;自在天宫化乐宫,示现种种诸神变。

  (七)或见在于兜率宫,无量诸天共围绕;为彼说法令欢喜,一切净心供养佛。

  (八)或见住在夜摩天,忉利护世龙神处;如是一切诸宫殿,莫不于中现其像。

  (九)或于燃灯世尊所,散华布法为供养;从是了知深妙法,恒以此道化群生。

  (十)或见久远已涅槃,或见初始成菩提;或见住于无量劫,或见须臾即灭度。

  (十一)身相光明与寿命,智慧菩提即涅槃;众会所化威仪身,如是一一皆无量。

  (十二)或现其身极广大,譬如须弥大宝山;或现跏跌不动摇,充满无边诸世界。

  (十三)或见圆光一寻量,或见千万亿由旬;或照无量国土中,或见充满一切刹。

  (十四)或见佛寿八十年,或寿百千万亿岁;或住不可思议劫,如是展转无穷尽。

  (十五)佛智通达净无碍,刹那普了三世法;皆从心识因缘现,生灭无常无定性。

  (十六)于一刹中成正觉,一切刹处悉皆然,一切入一、一亦尔,随众生心而示现。

  (此十六偈说明所行无碍,即生在世间不为世法阻碍功德。以心无高下,故世风无能为碍。)

  (一)如来安住无上道,成就十力四无畏;圆满智慧无障碍,转于十二行法轮。

  (二)普知苦集与灭道,微细分别缘起法;法义乐说行无碍,因此无畏广宣扬。?

  (三)诸法无我亦无相,业性不起亦不失;一切远离如虚空,佛以方便能分别。

  (四)如来如是转法轮,普震十方诸国土;宫殿山河悉动摇,不使众生有惊怖。

  (五)如来普演广大音,随其根欲皆令解;悉使发心除惑垢,而佛未始生心念。

  (六)或闻施戒忍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智;或闻慈悲及喜舍,种种言辞差别声。

  (七)或闻四念四正勤,神足根力觉支道;诸念神通止观等,无量方便诸法门。

  (八)龙神八部人非人,梵释护世诸天众;佛以一音为说法,随其品类皆令解。

  (九)或有贪欲瞋恚癡,愤怒慳嫉及骄谄;八万四千烦恼异,令其闻说得治门。

  (十)若白净法未修治,令其闻说十学处;已闻布施调伏者,令闻寂灭涅槃音。

  (十一)若人志劣无慈愍,厌恶生死自求离;令其闻说三脱门,使得出苦涅槃乐。

  (十二)若有自性少诸欲,厌背三有求寂静;令其闻说诸缘起,依独觉乘而出离。

  (十三)若有清净广大心,圆满施戒诸功德;亲近如来具慈愍,令其闻说大乘音。

  (十四)或有国土闻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如是乃至无有量,悉是如来方便力。

  (十五)涅槃寂静无差别,智门胜劣有殊异;譬如虚空体性一,鸟飞远近各不同。

  (十六)佛体音声亦如是,普徧一切虚空界;随诸众生心智殊,所闻所见各差别。

  (十七)佛以过去修诸行,能随所乐演妙音;无心系念此与彼,我为谁说谁不说。

  (十八)如来门面放大光,具足八万四千数;所说法门亦如是,普照于世除烦恼。

  (此十八偈的前十四偈说明性相无碍之法而安立,後四偈显示不可思议功德。)

  圆满清净功德智,而常随顺三世间;犹如虚空无染着,为众生故而显示。

  示有生老病死苦,亦云住寿处于世;虽顺世间如是现,体性清净如虚空。

  (此二偈说明圆满清净人智,如同虚空而无污染;既示四苦,又能住世。)

  一切国土无有边,众生根器亦无量;如来智眼皆明见,随所应化示佛道。

  (国土与众生根器都是无量无边,惟佛智眼能明见,故示佛道。)

  究竟十方虚空界,所有人天大众中;随其形相各不同,佛现其身亦如是。

  (十方人天,生灭无常,形相各异;佛现其身,形相不同,但超生灭。)

  若在沙门大众会,拂除鬓髮服袈裟;执持衣鉢护诸根,令其欢喜息烦恼。

  若时亲近婆罗门,则为示现赢瘦身;执杖持瓶恒洁净,具足智慧巧谈说。

  吐故纳新自充饱,吸风饮露无异食;或坐或立不动摇,现诸苦行摧异道。

  (以上五偈说明佛身充满一切世间,示现受用变化身。)

  或持彼戒为世师,善达医方等诸论;书数天文地众相,身体无处无不瞭。

  深入诸禅及解脱,三昧神通智慧行;言谈讽詠共一体,方便皆令往佛道。

  或现上服以严身,首戴华冠荫高盖;四兵前後共围绕,誓众宣威不为王。

  或为听诵断狱官,惩恶劝善多方便;所有与夺皆明审,令其欣敬尽钦承。

  或作辅助诸大臣,善用诸王治政法;十方刹益皆周徧,了达世间无有余。

  (此五偈说智慧恒明,通达一切世法;为世法断一切疑惑,以利于转向佛德。)

  或为栗散诸小王,或作飞行转轮帝;令诸王子婇女众,悉皆受化奉修行。

  或作护世四天王,又作夜叉龙等主;各为其众而说法,一切皆令大欣庆。

  或作忉利大天王,住善法堂欢喜园;首戴华冠说妙法,诸天觐仰无能测。

  或住夜摩兜率天,化乐自在魔王所;居处摩尼宝宫殿,说真实行令调伏。

  或至梵天众会中,说四无量诸禅道;普令欢喜便舍去,而莫知其往来相。

  或至阿迦尼吒天,为说觉分诸宝华;无边无量圣功德,然後舍去无知者。

  (此六偈说明人、天种种行:第一偈指人道行,第二、三、四偈指欲天行,第五、六偈指色天行。)

  如来无碍智所见,其中一切诸众生;悉以无边方便门,种种教化令成熟。

  (此偈说明消除一切疑碍,当来生出妙化功德。如来能知种子所随,故云无碍智见。)

  譬如幻师善幻术,现作种种诸幻事;佛化众生亦如是,为其示现种种身。

  如净月轮在虚空,令世众生见盈缺;一切河池现影像,所有星宿夺光色。

  如来智月出世间,亦以方便示增减;菩萨心水现(佛)影像,二乘星宿无光色(二乘

  不见佛光)。

  譬如大海宝充满,清净无浊无有边;四州所有诸众生,一切于中现其像。?

  佛身功德海亦尔,无垢无润量无边;乃至法界诸众生,靡不于中现其像。

  (此五偈揭示:随物胜解而为现身。初偈幻喻,总显应缘。二、三偈月喻有四:智月出现,见无向背;湛然常身,示能延续;由器圆缺,所见有无;身智圆满,映夺二乘。四、五偈指出:海印顿现,佛德深广。金光明经云:佛德无边如大海,无限妙宝积其中。贤首品云:众生宝物及川流,普悉包容无所拒。)

  譬如净日放千光,不动本处徧十方;佛日光明亦如是,无去无来除世暗。

  譬如龙王降大雨,不从身出及心出;而能沾润悉周徧,涤除炎热使清凉。

  如来法雨亦复然,不从于佛身心出;而能开悟诸含识,尽能灭除三毒火。

  (初偈说明无碍智日,即是佛智光明;无去无来,不动而徧。後二偈揭示如来法雨,调伏众生所有加行,不从身心而出。)

  如来清净妙法身,一切三界无伦比;超出世间言语道,本性非有亦非无。

  虽无所依无不依,如是无来亦无去;如空如日亦如梦,当于佛体如是观。

  (此二偈说明如来平等法身、波罗密多、圆满功德。平等就是无二,法身表示究竟;波罗密多意谓彼岸,果极圆满得大自在。)

  三界有、无一切法,不能与佛为譬喻;譬如山林鸟兽等,无有依空而住者。

  (此偈揭示有、无等法无能喻佛。山林鸟兽未有依真空而住者,而佛则依空却又不住于空。)

  大海摩尼无量色,佛身差别亦复然;如来非色、非非色,随应而现无所住。

  (摩尼体上无有异色,名为非色,即是法身《绝对》;海珠非空名非非色《相对》,即是报身;随意映色,多种差别,即是应身《随机》。)

  虚空真如及实际,涅槃法性寂灭等;唯有如是真实法,可以显示于如来。

  (此偈揭示两大功德:《一》同于真如、法性等,即穷生死际,恒常利乐有情;《二》如同虚空,经成坏劫,性常无尽,是无尽功德。此二功德合则为一,分则为二:即等虚空界,横说无尽〈无量光〉;穷未来际,竪说无尽〈无量寿〉。)

  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人能说佛功德。

  若有闻斯功德海,能生欢喜信乐心;如所称扬悉得当,慎勿于此生疑念。

  (第一偈总结此章佛德究竟无尽;第二偈劝信令欣,一念信乐,必获佛德;一念心疑,永失大利。古师将此二偈广泛流通,普利众生。)

  (三)普贤菩萨重赞佛德 (行愿品第五十九)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借)使(用)十方(空间)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时间),相续演说,不可穷尽。(如来功德借用无限空间佛经与无限时间,相续演说,终不可尽。)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学佛,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迥向。

  (一)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愿力故,起深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 身:一一身徧,皆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 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二)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 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徧。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 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三)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鬉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 养具,常为供养。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为关键);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受)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此七供养为法供养)。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分人身—毛为百分)、算分、数分、喻分、优婆尼沙陀分(最少的分量)亦不及一。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 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 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四)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癡、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徧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後不复造;恒 住净戒一切功德。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五)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密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若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有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 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三业无有疲厌。

  (六)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 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

  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七)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若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 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 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八)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毘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

  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 是一切,我皆随学。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 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九)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 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相等而无不同)。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有所归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 一切如来欢喜。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以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因)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 业,无有疲厌。(此部分主要揭示:随顺众生种种根性,饶益成就,即利他行。)

  (十)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 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此部分揭示回向:回谓回转,向谓趣向。回己修善,向于三处:菩提与众生,除狭劣障,生广大善。)

  (总结)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 汝于此义,应如是知。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 优波尼沙陀分不及一。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般茶、若毘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嘬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一)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二)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三)若生天人,所在之处,常居胜族。(四)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五)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㈠得增上果;㈡得等流果,满普贤功德;㈢得异熟果,乘冈感果;(四)得士用果,有菩萨功用;㈤得解脱果,灭除烦恼。)

  又復是人臨命终时,最後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等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惟此愿王不相离捨; 于一切时,此愿王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到已,即见阿迩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庄严,功德具足,有所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 生心而为利益。

  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此三段说明净土果,是研习华严经行愿品的关键,是行愿品的核心。若能按照善财童子的方法认真修持,必得此果。此果就是自己亲证《无量光、无量寿》,超越时空物质,返回《自性真空》,但又广利一切众生。)

  (四)普贤愿王指引往生?(行愿品第六十)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无人知者。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 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徧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徧礼刹尘佛。

  (此二偈礼敬诸佛,一一佛所各有多身,一一己身能起多礼。所谓《一一如来所,一切刹尘礼》。)

  于一尘中无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此二偈称赞诸佛功德如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技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徧供养诸如来。

  (此三偈唯说《本行供养》,配合法供养。)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癡;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此偈忏悔恶业。)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此偈赞颂随喜功德。)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此偈赞颂请转法轮。)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此偈请佛住世,利乐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佛,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此偈总结回向。)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此偈赞颂随如来学,速证菩提。)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此二偈赞颂恒顺众生,佛坐树下为化众生。)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此二偈指出修菩提行,无垢无漏;以一切音而说诸法。)

  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著水,亦于日月不住空。

  (此二偈揭示以波罗密、菩提心除垢而得成就;入于彼岸如莲花不着于水,如日月不住于空。)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此二偈揭示消除一切恶道,成熟众生行愿;尽未来际,利生无尽。)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得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此二偈指示愿一切众生恒不离佛及诸菩萨。意业同者,平等一缘;身业同者,同得神通;语业同者,同说一法。)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广大供养有六种:心大无疲厌,供大佛法正,福大见如来,光大普贤行,因大清净道,时大常修习。)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即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一尘中有无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前偈修福智等是不空因,获无尽藏是不空果。後偈徧于一一时刹,恒演菩提行愿,利益众生。)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徧修行经劫海。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此三偈说明转法轮愿力,又名摄法上首愿;意谓佛转法轮,愿皆摄取而转受。)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即威力。

  (此二偈指出:三世一切刹,变为一念间;一切人师子,常入佛境界。解脱威力,受用清净。)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此二偈指出:一毛端极微尘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每一毛端有智深入、或身深入,承事如来;成道转法,醒悟群众。)

  速疾周徧神通力,普门徧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徧净庄严胜福力,无着无依智慧力;定慧方便神威力,普能聚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此三偈总括十二力:前九力说明业用;後三力说明成果,即内消烦恼,外降诸魔;普贤行圆,故成菩提。)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此二偈揭示八愿:一净土愿,二成熟众生愿,三转法轮愿,四受持愿,五修行愿,六诸显圆满,七供养愿,八不离同志愿。)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此偈说明三世因圆,正觉果满。)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此偈长子意指法界先生万物。普贤真身徧法界,能为世间自在主;无始无终无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这就是自性真空。)

  我为徧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居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此三偈说明:文殊意谓智,智发则愿行;普贤意谓行,依智起行。故愿与行,分属二圣;理实皆通,又表智行。)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行殊胜行。

  (此偈指示:诸愿皆属回向。)

  愿我寿命临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于乘时莲华生;亲覩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己,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徧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此四偈揭示往生浮土,蒙阿弥陀佛授记,得见无量光,自然伴随无量寿。光寿交融,智徧十方,普利众生。)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此偈总颂十门,总结无尽。)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实供如来;最胜安乐施人天,经一切刹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此二偈指出:若人于此行愿品闻而生信,渴求菩提,其功德胜过众宝供如来。)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急皆销灭。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此初偈指明增上果,次偈指明等流果,三偈指明离系果,四偈指明异熟果与士用果。)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初偈总结前面诸行,次偈重显胜益,末偈总结回向,普利众生。)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自性灵明境界)、胜法门时,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十方种种世界、 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普来集会。

  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阔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 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退。

  (我佛昔于大劫海,修持苦行为众生;证此难思解脱门,何幸得闻能赞演。

  愿此胜因皆上荐,宝祚长安帝道昌;四恩百辟及含生,同证玄门齐智海。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真空观简释终。)

  后 语

  此丛书开绐编写时,美国学术界来函讨论编写《科学与宗教百科全书》(Ensgclogedia of Sicence and Religion),提出《科学与佛学哲理》的重要性。实际上,美国著名杂志《科学美国人》早已提出《心灵光子》,成立《心灵学会》,由圣菲中心组织多学科的专家研究上述问题。因此,在本丛书后面,写一点感想于下。

  释迦佛当年本已决定继承王位,但由于亲自看到众生老、病、死、苦,就决心进山修持。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开显自性光明,认识到众生本具智慧、德相,但因后天妄念执着而未开发。于是对欲、色、无色三界众生,说法49年,有很多重要经卷。例如《华严经60品》,其中有《行愿品》记载善财童子,捨弃万贯家财,决心学佛。当时文殊菩萨指引他访问110个地区,共53个善知识。结果开发4大智慧,参与佛学助化功德。

  中国唐代以佛学治国,政治协和万邦,经济文化发达。当时开发佛智之人甚多,例如禅宗六祖,卖柴为生,不识一字,于24岁闻《金刚经》而开悟。于是说法度生37年,春秋76岁,预知时至,坐化而去。现存肉身于韶关南华寺内。天文学家僧一行学习密宗,观察到当时金牛座的恒星爆发;现代天文学家用望远镜观察,证实情况完全一样。中医学家孙思邈研习佛学,能内视人体经络路线,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这些现象说明美国字术界编写《科学与宗教百科百书》是有现实意义的。看来中国自然哲学与佛学哲理是需要问世的。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