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楞严经秘密

第一卷 第十五章 若离前尘,即汝真心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第一卷 第十五章 若离前尘,即汝真心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悋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实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听到阿难的哀求,看到阿难和大众的反应,佛在叹气的同时,还是非常慈悲地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启发他们,以便让他们领悟到无生法忍。也就是希望他们能够真正领悟到佛性、心、自性,随便什么名字吧,本来就没有生灭、本来就坚固不动、同时又能元明了了的真谛。于是,佛就坐在法座之上,再次伸手抚摸阿难的头顶,安慰地说:“一切佛常常这样说:‘一切的事物,一切所谓的法,全部都是自心的显现;一切因果所能包含者,一切世界宏观的天体和微观的微尘,全部都是因为自心而存在。’”

  佛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之前的七处征心,进行了结论性的引申:我们所能够看到的这个世界,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基本粒子,所有我们认为存在的一切事物,全部都是因为我们自心的存在而存在(当然还是在在假设自心真实存在的前提下)。比如说,如果没有能够进行分别和辨认的自心,辗转反射进眼睛、经过神经传输等的信号,又怎么能够被我们辨认出来时看见了什么东西了呢?当我们不能分别光线所代表的信号的时候,我们又怎么能够通过我们的视觉来判断周围的世界呢?!

  就好像一个根本不能区分红色和绿色的红绿色盲病人一样,他天生就不能分辨这两种颜色,因此,我们对他说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红色和绿色,可是在他的世界中,根本就没有这两种颜色,有的只是灰色。如果没有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来对他强调红色和绿色的话,相信这个色盲病人终其一生,也不知道原来他的世界中少了两种颜色。那么,就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个众生的外部世界,全部都是根据这个众生的认知能力而显现的,超出了他的认知能力,就等于不存在。

  就好像对我们人来说,超声波在我们还不能利用工具进行收集、辨认和发射的时候,我们根本是不知道的;但是对于蝙蝠这样的依靠声纳来建立外界认知的众生,它们却是随时随地都在使用着超声波。根据它所接受到的超声波的回声,蝙蝠能够建立自己认知的世界模式。

  所以说,佛的这番话,其实也就从根本上点破了“心物”之间的关系: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心能够认知;因此说,一切唯心;因此说,万法由心造。赖皮一点的说:如果没有心,这个物,就连个名字都不可能出现的。这就是真正的心物关系。千万不要想偏了,认为唯心,就是随心所欲,想什么就能出现什么。那你给我想一个石女的儿子出来看看!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可是佛这么样说,是否就是最究竟、最了义的呢?还不是。就如同我们在前面反复强调的那样,佛在这部经里面,处处谈到的都是比究竟差了一点儿的正理,如果能够百尺竿头进一步的话,连心物这一对矛盾对立统一体都打破了,还真能达到究竟;如果就此打住,也算是很高的见地了。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经的当机者——阿难,实在是难以扶起的阿斗一个。对他,只能这么样讲了!

  这不,佛接着说的话,直接就降落了层次:“阿难,你看周围的整个世界,琳琅满目,无奇不有,就连一草一木,都有他们自己的体性(佛心说:这是你们所认为的),就连虚空,我们也都给了他一个名字,也都有一个大家认可的虚空的所指,更何况我们自己那清净、元明、彻底的心性,又怎么会没有自己的体性呢!。”

  佛说:“阿难,就好像你刚才坚持说的,能够分别、辨别和认知的,就是你的心。那么,这个心,就应当是超越了一切的被心所观察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对境的,也就是说心应当超越了一切六尘界,而存在的。就好像你现在能够听到我在说法,这还是因为你的心对于声音这个外尘,这个被观察者,所产生的分别。”阿难听佛讲到这里,心里不禁一动:“那我把耳朵塞上,不就什么也听不到了吗?”就好像后世很多参禅打坐学佛的人,认为妄念太多会干扰修行,就强调一定要心如石壁,不念不想,认为这样才是正确的修行方法,搞得学佛的都好像死气沉沉的木头一般。

  佛不知道是不是听见了阿难在心中的自言自语,就毫不停顿的说:“就算你熄灭了外面所有的见闻觉知,对外面的任何所见所闻都能够无动于衷,坚守着内在的那一片宁静和悠闲,那也没有逃脱法尘界的阴影啊!”这一番话,直把阿难惊得目瞪口呆。什么!就连息心绝虑、不动不摇于外界的干扰,都还是在法尘中打滚,那么说,原来我以为的那些修行方法,全部都是“煮沙成饭”的妄想了?!

  佛看见阿难呆若木鸡,震惊异常的样子,不禁安慰道:“我方才并不是真的要喝斥你对心的错误认识,而是希望你能够再深入一些,再细致一些地揣摩揣摩,到底在心的认知过程中,哪些是可以因为属于因果、属于因缘所生,而能够被摒弃的?如果你能够发现把所有的根尘境界全部都舍弃后,还有一个能够产生认知功能的,那个就是你真正的自心了。凡是那些能够被因缘、因果规律所含摄者,全部都没有自己的体性,全部都属于前尘分别的阴影而已,并不能被称作是自己的自心。”

  佛接着说出了这个结论的理由:“因为所有的根尘,全部都不能长久存在,终究有一个坏灭消失的时候,如果阿难你的心是建立在根尘基础上的话,到那个时候,这个心就会成为乌龟的毛,兔子的角,好像能够说出来,好像是存在的,其实却根本没有存在过。那这个时候,你的心,你的究竟法身,岂非成了断灭者?那到底是谁在领悟无生法忍?到底是谁能够得到究竟不生不灭的智慧?”

  佛的这一席话,把阿难和在座的大众听得浑浑噩噩,云里雾里,好像大众之前所有的修行路子,全部在今天被佛推翻了一样,大家都坐立不安,但也都没有讲话,只是默默地坐着,等候佛的进一步开示。

  佛对阿难说:“阿难,你看世间所有的修行人,不怎么样的就不说啦,就算是那些好像已经能够任意出入九种不同层次定境的那些人,为什么他们还是不能断尽一切烦恼漏失,还是不能证到阿罗汉果位?根本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刚才我所说的道理,把生生死死轮回流转的幻相,执著成为真实,因此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当然也就不能证果。阿难,你自己也是这样,即使你跟在我的身边,听过我讲给不同人的各种各样的法门,也是因为同样的执妄为真,而不能证得正果。你啊!你啊!”

  一听到佛说的这个话,阿难扑通一声,又跪倒到佛的跟前,五体投地,诚心礼拜,泪流不已,合掌当胸,跪着对佛说:“我自从跟佛出家后,一直妄想着佛具有无人能比的大威力,一直妄想着根本不用我自己去修行,只要佛愿意,一下子就可以赐给我真正的三昧定力,让我毫无辛苦地就可以脱离苦海,得到解脱。我实在是没有认识到:原来身心不能互相易位,自他不能互相交换,我并没有明白自己真心之所在。导致我虽然表现的是一个出家比丘的样子,其实内心还是平庸的凡夫一个,根本还没有进入真正的修行道路。就好像儿子并不具有自立的能力,而脱离开富裕的父亲家庭一样,自顾都不暇,更遑论教化众生了。我今天在佛的慈悲开导下,才算真正明白:学佛出家,不管你听闻了多少的佛法,只要没有仔细修行过其中的法义,就和没有听过佛法是一样的。就好像画饼不能充饥、说食不能饱腹,是一样的道理。佛啊,我阿难之所以现在还被两种障碍所纠缠,我已经知道根本原因就是我不明白自己的真正恒常、寂静、安乐、明了的心性。还请佛大发慈悲,给我明白开示我自己那玄妙、清净的自心,让我具足清净法眼。”

  所谓的二种障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欲心、嗔恨心、愚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轮回之中,因而障碍众生证得涅槃,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其实也就是不懂得自己元明真心的不正确的见地),无明邪见能覆盖智慧,令人不聪利,因而障碍众生证得菩提,故名“所知障”;第二种是事障和理障。贪、嗔、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生生不息,障碍大涅槃,因此称作“事障”;不正确的无明邪见能碍正确的正知正见,障碍大菩提,因此称作“理障”。一般常说的二障,往往指的是烦恼障和所知障。

  其实坦白一点来说,如果能够断除这两种障碍,也就是明白了自己的真心,也就是获得了大智慧,也就是证得了大菩提,也就是进入了大涅槃的意思。

  不过,大家是不是已经发现了,从事件一开始,一直到现在,在很短的时间里,佛已经几次三番地表明了究竟的见地,可是每次都被阿难打岔过去了。而且,在每一次最重要的开示后,只要阿难继续深入,当下就可以进入一个更高的认知;可是实际上,阿难每次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自己的错误上,口中虽然说着自己已经认识到依靠佛来赐予自己成就的想法不对,可是还要痛哭流涕地让佛继续给自己开示心地法门。难道在阿难的心目中,佛前面所讲的那么多话语,全部都不是在讲心地法门吗?这个阿难,悟性真的就这么差?还是阿难本着大无畏的精神,不惜把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搞臭,只为了能够让佛给后世的学佛者能够留下大秘密的开示?大家说到底是哪一个呢?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