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佛教纪念日

正月初六 恭迎定光如来圣诞纪念日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2024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六

恭迎定光古佛圣诞

恭迎定光古佛圣诞

 

名号由来

定光佛的名称由来已久。

定光佛是出现于过去世,曾为释迦世尊授记之佛。又作锭光如来、然灯如来、普光如来、灯光如来。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定光”条曰:“(佛名)梵名提洹羯佛,Dipamkara,译言锭光佛或然灯佛。有足曰锭,无足曰灯,作定非。释迦佛尝称为儒童。此佛出世之时,买五茎之莲奉佛,因而得未来成佛之别记。”

《大智度论》曰:“如然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然灯太子,作佛亦名然灯,旧名锭光佛。”

《瑞应经》卷上载:“锭光佛时,释迦菩萨名儒童,见王家女曰瞿夷者,持七枝表莲灯,以五百金钱买五茎莲奉佛。又见地泥泞,解皮衣覆地,不足乃解发布地,使佛蹈之而过。佛因授记曰:‘是后九十一劫,名贤劫,汝当作佛,号释迦文如来’。”

从上述记载可知,定光佛即然(燃)灯佛,因其点化释迦菩萨而成佛果,当九十一劫时,将转世普渡众生

 

为释迦如来授记

据《瑞应本起经》卷上所述,释迦牟尼过去世曾是虔诚敬佛的善慧童子,当时他曾重金买下一枝稀罕的五茎莲花,供养给燃灯佛。由于莲花是佛教中的圣花(《妙法莲花经》即以莲花来象征佛教教义的纯洁高雅),五茎莲花更是圣花中之珍品。因此,这个供养使燃灯如来深为高兴,佛在欢悦之余,给这位佛子(释迦的前身)授记,预言他将在九十一劫之后的此贤劫时成佛,授释迦牟尼佛。

 

《太子瑞应本起经》详细记述了定光古佛教化钵摩国时,授记儒童菩萨未来成释迦佛之缘起

至于昔者,定光佛兴世,有圣王名曰制胜治,在钵摩大国,民多寿乐,天下太平。时我为菩萨,名曰儒童,幼怀聪叡,志大包弘,隐居山泽,守玄行禅。闻世有佛,心独喜欢,披鹿皮衣,行欲入国。道经丘聚,聚中道士,有五百人。菩萨过之,终日竟夜,论道说义,师徒皆悦。临当别时,五百人各送银钱一枚,菩萨受之。

 

入城见民,欣然怱怱,平治道路,洒扫烧香。即问行者:“用何等故?”行人答曰:“今日佛当来入城。”菩萨大喜,自念:“甚快!今得见佛,当求我愿。”

语顷,王家女过,厥名瞿夷,挟水瓶持七枚青莲华。菩萨追而呼曰:“大姊且止!请以百银钱雇手中华。”女曰:“佛将入城,王斋戒沐浴,华欲上之,不可得也。”又请曰:“姊可更取求。”雇二百三百不肯,即探囊中五百银钱,尽用与之。瞿夷念华,极直数钱,乃雇五百,贪其银宝,与五茎华,自留二枚。回别意疑:“此何道士,披鹿皮衣,裁蔽形体,不惜银钱宝,得五茎华?”憘怡非恒,追呼:“男子!以诚告我,此华可得;不者夺卿。”菩萨顾曰:“买华从百钱至五百,以自交决,何宜相夺?”女曰:“我王家人,力能夺卿。”菩萨慝然曰:“欲以上佛,求所愿耳。”

 

瞿夷曰:“善!愿我后生,常为君妻,好丑不相离;必置心中,令佛知之。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请寄二华,以献于佛。”菩萨许焉。

须臾佛到,国王臣民皆迎拜谒,各散名华,华悉堕地。菩萨得见佛,散五茎华,皆止空中,当佛上如根生,无堕地者。后散二华,又挟住佛两肩上。佛知至意,赞菩萨言:“汝无数劫,所学清净,降心弃命,舍欲守空,不起不灭,无猗之慈,积德行愿,今得之矣。”因记之曰:“汝自是后九十一劫,劫号为贤,汝当作佛,名释迦文。”

菩萨已得记言,疑解望止;霍然无想,寂而入定。便逮清净不起法忍,实时轻举,身升虚空,去地七仞,从上来下,稽首佛足。见地濯湿,即解皮衣,欲以覆之,不足掩泥,乃解发布地,令佛蹈而过。佛又称曰:“汝精进勇猛,后得佛时,当于五浊之世,度诸天人,不以为难,必如我也。”

 

定光佛化现

中国也有一位被称为“定光佛”的法师,又称定光古佛、定光大师,是历史上唯一被朝廷正式赐封“定光佛转世”的高僧。

据成书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为福建仅存三部宋修方志之一的《临汀志》载:定光佛俗姓郑,名自严,泉州府同安人,11岁时出家修行皈依当地建兴寺契缘法师席下;17岁时游豫章(今江西南昌),过庐陵(今江西吉安),契悟于西峰园净大师,“由此夙慧顿发”,然后云游四方。

宋乾德二年(964年),而立之年的郑自严来到武平,立下“我愿委身此地,以度群品”的誓言,随后在武平岩前狮岩建寺庙设道场 ,弘法传道达五十多年,在当地及闽粤赣周边留下除蛟伏虎,疏通航道,活泉涌水,祈雨求阳,赐嗣送子,筑陂止水,以及屡显神异护国佑民的传奇故事。

 

因“大师生前乐为善举,有求必应,且法力无边”,故其逝后,百姓“收舍利遗骸骼塑为真相”,崇奉为佛,香火旺盛。

逢此殊胜吉日,愿诸善友悉发慈心、广行善业,回向一切有情众生业识之田晦昩逢晴,清泰平安,六时吉祥。祈愿世界和平,灾厄消除,国家富强,人民安乐!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