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海启航

闻法方式三

浏览: 次 

当前背景色: 未选择

  无论是闻法的时候还是修法的时候,心态和行为都要如法。若是心不清净,有不恭敬的行为,不但没有功德,反而还有罪过。我们已经把发心和动机都讲完了,昨天讲的是所断行为的三种过患。今天讲所断行为之六垢、五不持。

  二、六垢:(一)傲慢;(二)无正信;(三)不求法(没有希求正法之心);(四)外散;(五)内收;(六)疲厌。

  依照《释明论》中所说:“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这些都是闻法、修法时存在的染污,我们要清除这些染污。

  (一)傲慢。不管是闻法时,还是修法时,都不能有贡高傲慢之心。也就是说,无论在世间还是出世间,稍微有一些功德或优点的时候,都不能生起傲慢之心,不能对同修道友有轻视的态度,不能认为自己在某某方面比讲法的上师善知识还要强,还要高明。

  这些傲慢的心态都是要去除的。若是有傲慢之心,不会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傲慢的人是不会有提高,不会有成就的。傲慢有两大特点:第一,觉察不到自己的缺点和毛病,这样永远也改正不了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就不可能有转变的时候;第二,看不出他人的优点和功德,这样永远学不到他人的功德和优点,就不可能有提高的机会。这样一来,不管是我们的功德还是福德,都不会有圆满的时候。

  闻法的时候,尤其是修法的时候,我们要去掉傲慢,把自己放在最低处。以前我在喇荣五明佛学院学习的时候,那些堪布、活佛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非常有修行、有成就的。喇荣的人特别多,有时候他们来了,根本没有座位,只能坐在大殿外面,坐在楼梯下面或门口最不好的地方。这就说明他们的相续中没有贡高傲慢之心。

  喇荣五明佛学院和其他的寺院不一样,我们的上师如意宝和其他的上师也不一样。其他寺院里的座位都是有顺序的,都是把那些有名气、有地位、有修行、有贡献的人安排在前面或上面。但是喇荣五明佛学院从没有这样的惯例,再有名气的上师或法王来喇荣五明佛学院闻法、求法也是同等对待,自己去找位子,有时候还不一定能找得到,只能坐在外面。喇荣五明佛学院没有世俗方面的讲究,上师如意宝也不要求,大家也没有这样的心态。

  我们也要这样。我们既然是上师如意宝的追随者,就要尽量学习上师如意宝的言行。上师如意宝当时怎样发愿,我们也怎样发愿;上师如意宝当时是怎样弘法利生的,我们也要怎样弘法利生。所以大家不管是闻法的时候,还是修法的时候,都要尽量放下自我,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把别人放在最高处,恭敬上师,尊重道友。我们对这些吃的、住的、穿的,包括闻法时的座位等,不能要求太高,应该把要求降到最低。吃什么都行,穿什么都行,坐哪儿都一样。

  现在我们这边的条件非常好,和以前的喇荣五明佛学院不一样。以前在喇荣五明佛学院,你若是来晚了,就要坐在大殿外面,或者坐在大殿的中间。喇荣五明佛学院以前的大殿中间是露天的,就像我们现在这个院子一样,没有遮挡物。如果坐在中间的话,冬天随时会有风雪,特别冷,夏天随时会有风雨,求法者所有的衣服都会淋湿,一堂课结束的时候,手脚常常被冻僵。即使是这样,你也不能中途离开,不能间断传承。闻法、修法的时候,无论是下雨,还是下雪,即使天上下刀子了,你也要忍耐。这虽然很难做到,但是也要尽量做,心里不要有任何的埋怨或者烦恼

  你们来学法、修行,也要学会安忍。在闻法、修法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何种磨难与坎坷,即使遇到再大的违缘和障碍,都应该忍耐。闻法、修法时,不是要享受,而是要受苦。受苦是消业,享受是消福,你们不能消耗福报,应该消除业障

  (二)无正信。信心有多大,加持就有多大;信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信心是一切加持的来源,是一切成就的根本。闻法、修法时,若是对上师、对佛法没有信心,不会取得任何成就,不会得到任何利益。

  昨天讲过,学佛修行和学习其他的学问不一样,佛法是从恭敬中,从信心中得来的。有恭敬心、有信心才能得到佛法,否则即使明白很多佛理,也能讲解很多佛理,但都是鹦鹉学舌、纸上谈兵,都不是佛法。佛法是对治烦恼的,是对治习气的!你所懂得的这些,若是没有对治自己的烦恼,没有对治自己的习气,那就不是佛法。

  现在有些人讲起佛理滔滔不绝,那他是不是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了?不一定!如果没有恭敬心,没有信心,就得不到佛法。如果没有对治烦恼、对治习气,学的就不是佛法,只是一般的学问、知识而已,只能增长知识,不能增加智慧

  佛讲过三种信心,华智仁波切在此处要求的也是三种信心:清净信心、欲乐信心、胜解信心。如果再加上不退转信心,就是四种信心。要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就要有这四种信心。佛讲的信心不是迷信,而是明信——明明白白地信!

  第一,清净信心。就是对佛法、对无漏的功德——清净的戒律、无伪的慈悲心、广大的智慧、利益众生的一些善巧方便等,生起欢喜心。喜欢这些无漏的功德,喜欢具有无漏功德的人。不管是喜欢佛,还是喜欢菩萨,都完全是清净的。因为这个对境是出世间的,是无漏的、清净的,所以这种欢喜心也叫信心。

  如果你不了解这些无漏的功德,就不会生起这样的欢喜心;如果你明白了这些无漏的功德,却没有生起欢喜心,就不是信心。只有了解了这些无漏的功德,并且喜欢,你才会崇拜那些具有无漏功德的人,才会学修这些无漏的功德,这就是学佛修行的动力。如果你对这些功德根本没有兴趣,根本不喜欢,就不可能崇拜他们;如果不崇拜他们,就不可能学修。

  这种欢喜心是修行的动力,就像发动机一样。有欢喜心,有动力,机器才能发动起来,你才能学,才能修,这种欢喜心便是清净信心。

  第二、欲乐信心。清净信心只是喜欢、崇拜,而欲乐信心则是有欲望的,自己也想成为佛菩萨那样的人,也想具足那些功德。有这样的需求与欲望,就是欲乐信心。

  第三、胜解信心。就是相信自己通过学修能圆满这些功德,能成为佛菩萨,不怀疑自己。佛讲过,一切众生都具如来智慧德相。意思是说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简单地说,福德圆满、智慧圆满就是佛。众生都可以修福报,都可以学功德。众生都有这个本能,这个本能叫佛性。一说众生都有佛性,也许有些人不理解、不明白。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简单、通俗的语言解释:福报是修来的,越修越圆满;功德是学来的,越学越圆满。当你彻底明白了这个道理,自然会生起胜解信心。

  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学会,一定可以成为菩萨、成为佛!有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退转信心!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要求的就是这种信心。不管是闻法还是修法的时候,我们应该对上师,对佛、法、僧,对自己都具足这种永不退转的信心。有了这种信心,其他的清净信心、欲乐信心,也自然就圆满了。

  我们现在要反问自己:有清净信心吗?对佛法是真的喜欢吗?应该好好地思维,比较一下。假如现在让我们在一百万元人民币与百日共修之间做出选择,我们是选择一百万,还是选择百日共修?我们是喜欢钱,还是喜欢法?如果不做这样的比较,我们对自己就不会有深刻的认识,可能以为自己喜欢佛法,对佛法有欢喜心。

  “我有清净信心,我喜欢上师三宝,对上师三宝所具有的无漏的功德有欢喜心;我也有欲乐信心,我想成菩萨,也想成佛,也想具足无伪的慈悲心、广大的智慧、清净的戒律等功德;我也有胜解信心,我明白佛讲的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都有佛性,我也深信自己能成佛;我也有不退转的信心,我参加百日共修的决心多大呀!家里有那么多事,但我还是不顾一切、跋山涉水地来到了这里。有信心就有加持,有信心就有成就,我一定会有成就的。”也不一定。我们一定要仔细观察,反复思维,认真对比,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具备这四种信心。

  对有些人来说,如果真有机会得到一百万,让他怎样都行:当牛做马也行,住猪窝里也行,吃狗食也行,不穿衣服裸体也行;有人说他、骂他,甚至打他都行。因为过了一个月、三个月,就能拿到一百万了。绝对值!

  百日共修是无价之宝,它是能让我们永久快乐、幸福的一种方法,再多的钱也比不上它。我们一定要明白百日共修的珍贵,并且下定决心,为了能圆满百日共修学业,让我们怎样都行!

  闻法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像野兽听琵琶曲一般专注?修法的时候,有没有像饥饿的牦牛吃草一般急迫?上早晚课、上座观修的时候,有没有像婴儿嗷嗷待哺一般急切?“我要上课,时间怎么还不到啊?我要闻法,时间怎么还不到啊?我要上座观修,时间怎么还不到啊?”应该这样盼望着,期待着一个接一个的修法。

  饥饿的牦牛吃草是什么状态?一刻不停地吃,前一口还没吃完,就盯着下一口,没嚼几下就迅速地吞下去了,着急呀!你们有没有这样迫切的状态?有没有这样急迫的心情?没有!很多人闻法、修法的时候,就如同在狗的面前放青草,在牛的面前放骨头一样,根本没有兴趣,不是期盼着,而是起烦恼:“是不是又要上课了?是不是又要上座了?”

  这些人在外面说绮语、散乱、放逸的时候,精神十足,一听到海螺或打板的声音立即就变成另外一种状态了,无精打采,没有兴趣。不想闻法、上课,还怕僧值或管家批评。一看他们的姿势、表情就能知道,心里不高兴、不愿意还没办法。这样的人就是没有信心——没有清净信心,没有欲乐信心,没有胜解信心,更没有不退转的信心。

  (三)不求法(没有希求正法之心)。希求正法的心有多强烈,修行的层次就有多高。希求正法的心分上中下三等,修行人也有上中下三等的差别。希求正法的心特别强烈,这种人修行的境界也高;希求正法的心中等,这种人修行的境界也是中等;希求正法的心特别弱,甚至没有,这种人的修行也差,甚至没有修行。

  (四)外散。闻法、修法的时候,心总是向外散乱。身在闻法、修法的行列中,心却不在,出去逛街了,出去看家人了。虽然身还在这里装得好好的,看起来很恭敬,在专心谛听,但是心走了,还走得飞快。不需要买汽车票,不需要买火车票,也不需要买飞机票,一会儿就到家里了,然后看看家人,一会儿又到单位看看同事,顺便还去看看亲朋好友。虽然不能用嘴说话,但是却在用心跟他们对话:“你应该这样做,那样做。”

  你到家,到单位,嘱咐他们这个那个,他们也听不到,因为心是看不到的,心说话时是没有声音的,他们没有他心通,所以也不知道,你这就是妄想、分别。经常想一些没有用的,这叫妄想;经常想一些不该想的,这叫邪思。心就是这样一个不老实的东西,闻法、修行的时候它也不老实,总是外出、散乱、放逸。无论我们的身在何处,哪怕是在闹市,在不安静的场所里,若是我们的心不散乱,我们就是不散乱的;若是我们的心不放逸,我们就是不放逸的。现在我们虽然身在寂静处,但心还是在散乱、在放逸,所以,我们还是个散乱者,还是个放逸者。闻法、修法时心不在焉,想别的东西去了,到别的地方去了,这就是外散。

  (五)内收。有的人学修的时候很精进、很用心,特别想听明白、学明白,然后一句句记,一个个字地去领悟。这就是过度执着,也是一种过患,最后也很难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有的人要求自己一定要专心谛听,却因过度专注而昏沉、打瞌睡。在外散或内收的状态下闻法、修法,效果不会太好。要把握适度的原则:不紧不松。

  佛在世的时候,有位名叫昼辛吉的弟子,出家以后跟随阿难学修,他有时过度紧张,有时异常松懈,而未能达到任何修法境界,始终没有取得成就。有一天,他来到佛祖面前,向佛祖请教。佛祖问昼辛吉:“你出家前擅长弹琵琶吗?”他回答:“极为擅长。”佛祖接着问:“你弹琵琶的时候,妙音是在琴弦松的时候发出来的,还是在紧的时候发出来的?”他说:“妙音是在琴弦不紧不松的时候发出来的。”佛祖教诲道:“那么,你修心也与之相同。”昼辛吉依教奉行,最后证果。

  现在有些人对上课、闻法、打坐都没有太大兴趣,也没有太大意乐,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适度的原则。没有进入状态就不会得到利益,时间一长便会厌烦。所以我们在闻法、修法时,既不能外散,也不能内收;既不能紧张,也不能松懈,而要把握适度。

  我们思维、观修的时候也一样,想把开示中的每句话都记住是不切实际的,每句话都要思维也是不可能的,要学会抓重点。思维、观修重点才能取得圆满的成功。

  (六)疲厌。闻法或打坐的时间长了,或遇到了一些小小的违缘和障碍时,心里就生起了疲倦和厌烦。这是闻法、修法中的一种过患。修法的时间可以调整,时间稍微短一点可以,少念几遍也可以,但是不能有疲倦和厌烦之心,若有应该及时调整。

  怎样调整?就是思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我们已经得到了,佛法难闻我们已经闻到了,还有这么好的学佛修行的机缘,实在是让人喜出望外!这是我们无数劫中积累资粮的果报,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我们的祖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仅仅为了四句正法,在自己的身上点燃了千盏灯,舍弃了无数次的生命。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求法没有那么容易,得法更没有那么容易,为了修持正法,为了今生解脱,我们应该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欢欢喜喜来听法。我们要这样调整心态而修法,不能有疲倦和厌烦之心。

  五不持:(一)持文不持义;(二)持义不持文;(三)未领会而持;(四)上下错谬而持;(五)颠倒而持。

  (一)持文不持义。倘若我们在修法时只注重受持美妙动听的词句,而没有详细地去分析其中甚深的意义,不去领会其中甚深的含义,犹如儿童追逐彩虹一般,什么也得不到。我们看书的时候只看文字,不体会其中的含义,这就是持文不持义。

  (二)持义不持文。这是指仅仅去领会和体悟其中的含义,却不考虑文字或者词句。没有词句,没有文字,又怎么能体会、领悟其中的含义呢?

  现在很多人觉得不需要理论,不用闻思,自己念咒语、学打坐就可以了;还有些人只搞理论,仅闻思但不实修。在我们这些学佛人当中,这两种现象非常普遍,这些都是错误的,都是闻法、修法的过患。若没有闻思,只有修行,就好比只有腿没有眼睛一样,没有眼睛找不到路啊!没有方向,有腿却不能走,若走则非常危险,根本不可能到达目的地;若只有闻思,没有修行,就像只有双目,没有双脚,如何能到达目的地呢?我们要想到达一个地方,既要有眼睛,还要有腿,这样才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同样,我们要想到达彼岸,解脱成佛,既要有理论——闻思的眼睛,又要有实修——实证的双腿!

  我经常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修行和生活相结合。虽然过多的理论是修行的障碍,但是如果我们连基本的佛理都不明白,根本不懂修持的方法,是不会有成就的。所以,该明白的佛理还是要明白,该证悟的智慧还需要证悟。如果我们只是明白或者能讲一些佛理而不去实修实证的话,同样也不会成就的。所以我们做早晚课的同时,还要修加行。

  我们早晚课的内容、偈颂或仪轨,相当于交通工具;我们修加行生起的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的智慧,就像燃油。有交通工具,又有燃油,才能发动机器,才能上路;有交通工具,没有燃油,无法发动机器,不能上路;只有燃油,没有交通工具,也不行。所以,我们既要闻思,又要实修,最后才能成就。

  (三)未领会而持。佛讲的法有了义和不了义的。自己没有真正领会,没有真正明白,就去实修或给别人讲解,都是错误的,这就是未领会而持。佛讲小乘大乘,显宗、密宗,这些都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小乘有小乘的了义和不了义,大乘有大乘的了义和不了义,显宗有显宗的了义和不了义,密宗有密宗的了义和不了义。很多在表面上看似有矛盾和冲突,实际上并没有。佛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为众生讲法的,自己要有智慧。无论是佛讲的法,还是上师或善知识们讲的法,都是针对不同根基和意乐的众生而讲的,在这边讲的和在那边讲的肯定有所不同。这不是有矛盾和冲突,而是因为对境不同,所化的众生的根基和意乐不同。佛教的小乘和大乘,也有共同和不共同之处,有些地方在表面上看似冲突的,但实际上不冲突,因为针对的众生不一样,站的角度不一样。自己应该有分辨的能力,好好地领悟。

  你们和藏民不一样,一般的藏民没有文化,学不了那么多的理论和知识。你们通过看光盘自学佛法,也掌握了很多佛理,但是你们所学的这些不系统、不规范,没有次第,东抓西抓,东学西学,然后自己心里产生很多矛盾与冲突,有些疙瘩也解不开。说是小乘不是小乘,说是大乘不是大乘;说是显宗不是显宗,说是密宗不是密宗。就是因为你们没有了解小乘和大乘、显宗和密宗所有的九乘次第教法的内容。

  现在是末法时期,我们想精通所有佛法的内容很难,但是最起码也要大致了解。这样,我们遇到一些问题或情况的时候,才能知道自己的修行在何处,境界在何处;也能知道修行的过程中,出现的觉受和境界是怎么回事;也能知道佛讲的这些道理,“噢,这是站在小乘的角度讲的,那是站在大乘的角度讲的;这是站在显宗的角度讲的,那是站在密宗的角度讲的。”这样,我们的心里就不会有疑惑了。

  佛是究竟圆满的,佛讲的法和一般的知识不一样。怎么领悟、怎么讲都是通的,怎么领悟、怎么讲都是对的,这是佛法特有的功德。佛讲的每句话、每个偈颂,既可以用在小乘里,又可以用在大乘里;既可以用在显宗里,又可以用在密宗里。就像橡皮圈一样,怎么拉都行,佛法妙就妙在这里,它不是死板的。佛讲的每句话,都是通达无碍的,怎么解释都是通的,怎么领悟都是对的,这才是佛法,才是智慧!佛法融入相续要有智慧!没有智慧,怎么能将佛法融入相续呢?你要映照出佛法的影像,应该有通达无碍、圆满智慧的明镜。

  如果未领会而持,都是矛盾的、冲突的。有些人说:“这个地方,我记得在某些经文里不是这样讲的,这里怎么这样讲呢?上师在有的地方是那样讲的,今天怎么这样讲呢?是不是前后矛盾、冲突啊?”不是!是针对的对象、站的角度不一样。真正讲经说法的时候,你不用担心是否有冲突、有矛盾,不会有的。若是你觉得有,说明你不是在讲经说法,你还没有这个能力。

  (四)上下错谬而持。闻法、修行是有程序、有次第的。现在有的人连出离心都没有生起来,就想证悟空性;有的人连菩提心都没有发出来,就想证悟大圆满。出离心、菩提心、般若空性智慧是有次第的。先修出离心,有了出离心,才能发出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才能生起智慧。戒定慧也是有次第的,先修戒,然后才会有定;有了定才会产生智慧。不持戒,身口意不清净,无法定下来。戒是净!

  有的人经常受戒,表面上很精进,但时刻处在散乱中。若三门不清净,就是表面功夫,持戒是没有意义的。戒是净,身净、口净、心净才是戒。没有戒,心散乱,不清净,定不下来,坐不住啊!你勉强地坐也是受罪。定不下来还刻意去定,这样是定不下来的。

  什么是定?保持自然的状态,三门变得清净。三门变清净了、自然了,这个时候就能定下来了。三门没有调整好,不清净的时候肯定坐不住,定不下来。定的前面要有戒律,有戒有净,才能有定;有定,心安住了,这时本具的智慧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了。因为没有打妄想,没有分别、执着,乌云就没有了,灿烂的天空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戒定慧是有次第的,连基本的戒律都没有受持好,还想开大智慧,别做梦了。闻、思、修也是有次第的。有听闻才有思维,有思维才有修行。这几天,每天都要上座观修,有的人根本观修不了,就是因为没有闻慧。没有如理如法地闻法,没有足够的闻慧,思维的时候会非常困难。如果没有足够的思维,修行的时候就更困难了。

  如果这样上下错谬而持,没有按程序、按次第,东抓西抓,东学西学,盲修瞎练,永远都不会有成就的,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生命!

  (五)颠倒而持。这种情况是彻底领悟错了。现在也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某某经书上讲了,我上师或师父说了,只念佛或者直接打坐就行了,不用修加行,直接修正行就行了。”这完全是错误的!这就是颠倒而持。

  求生净土要在清净、平等、自在、随缘的状态下念佛,才能往生净土。那是多高的境界啊!你能做到吗?若是你能做到清净、平等、自在、随缘,一句佛号就能往生。不要颠倒而持,一定要明白其中的含义。《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都讲要先发菩提心,然后专心念佛。连出离心都没有,怎么能发出菩提心呢?若是没有菩提心,能专心念佛吗?根本没弄明白这些道理。要先发菩提心,然后才能专心念一句佛号。一说“念一句佛号”很多人就片面地理解为,只念一句佛号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了。于是都喜欢念佛号,认为念佛号简单、容易,实际上这是懒惰的表现,就是不愿意念那么多,不喜欢做那么多。

  很多人都自以为是、断章取义,把前面的“发菩提心”拿掉了,只是按照后面的要求、表面的理解装模作样地念佛,这样念也白念,没有用。虽然禅宗没有要求修加行、打基础,但也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做基础,这是基本条件。没有出离心,连对世间的贪恋都没有断掉,怎么能生起菩提心呢?没有发菩提心,连我执我爱、自私自利都没有放下,又怎么能参禅?怎么能生起智慧呢?烦恼能减轻吗?能成就吗?不可能!这都是空中楼阁,不会有结果的。

  修密法也有类似的现象。有的人说:“上师给我灌顶,让我修本尊了。”不错,上师是给你灌顶,让你修本尊,但是你要具备前提的修法,要有出离心、菩提心啊!在昨天的开示中曾提到过,要有五种圆满的基础以及两个次第的方法,具备这两点才能成就本尊。什么基础也没有,是不可能成就的。

  有的人认为:“我在修大手印、大圆满。”实际上你连出离心都没有生起来,连菩提心都没有发出来,根本就谈不上这些,根本算不上是修行人。还说在修大手印、大圆满,别说这些大话了。

  以前那些大圆满成就者,比如我们的传承上师之一华智仁波切,在他的上师无畏如来芽面前,仅前行就修了二十五遍。华智仁波切的两大弟子之一阿琼堪布,依止华智仁波切修大圆满法的时候,修了五十遍加行。有一天,他正在修曼茶罗的时候,上师突然来了,让他先不要修曼茶罗了,先修四外加行。因为四外加行是最重要的,要修好多次。上师如理如法地摄受弟子,弟子也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师,都是负责任的。上师看他的外加行基础不牢固,就让他重新修外加行。还有一次,他在修皈依的时候,上师又说了,他只完成皈依和发心的偈颂就行了,主要功夫还是要下在四外加行上,因为基础还是不牢固,先打好基础,基础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在修行中一定不要颠倒而持,都要按次第一步一步地修,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我们已经遇到了佛法,进入了佛门,修持了佛法,随时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所以,不要着急,不要好高骛远。山脚下有山脚下的草,山腰上有山腰上的草,山顶上有山顶上的草,你现在要做的是在哪里就吃哪里的草,吃一口算一口,吃一口得一口,不要总想着吃山顶上的草。

  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是山顶上的草,而你现在在山脚下,就不要总去妄想吃山顶上的草,你现在是吃不到的。山脚下那么好的草你不吃,和你相应的法你不学不修,却总惦记吃山顶上那些吃不到的草,总想学修与自己的相续不相应的法,最后只会饿死,会断送自己的慧命。你就好好地吃眼前的草,老老实实地修与自己相应的法,最后会实现自己的目标的。

  我们开车上路要加油,没有油,汽车就发动不了。同样,嘴边的草不吃,你会饿死的。既然不想饿死,你就吃,慢慢地有力量了,就能到达山腰了;然后慢慢地就到达山顶了,那时你自然就可以吃到山顶上的草了。

  应该明白自己的修行层次在哪里,自己应该修什么样的法,哪一个法和自己的相续最相应。若是法与相续不相应,相续低法高也不行,相应才能得到利益。大家要明白这些。

  今天讲的是闻法、修法时的过患,这些都是不应该有的行为,都要断掉。闻法、修法的时候,不能有这些,这样才如理如法。这几天我们学修的闻法方式,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好好地思维、对照,去改变、调整,这样才能成为闻法、修法的法器,才能获得利益。若是闻法的方式没有做到,没有修好,再往下修就困难了,真的是寸步难行啊!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上一篇:闻法方式二

下一篇:修行与生活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