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准提菩萨文集

一轮明月即心池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首愚法师开示

摄心调气

记得三、四年前,南师曾教我「八字口诀」,所谓「心月孤悬、气吞万象」。我自己又加了八个字「光音交融、心光无量」。这十六个字构成一个非常完整的观想与金刚念诵的口诀。实际上,就文字而言,金刚念诵已经包含了观想和唱诵。金刚比喻般若,比喻能够把握得到佛法的实相;乃至一个人对自己心性的完全了解。换言之,实相般若即金刚,念诵即在调气,所以金刚念诵同时涵盖了摄心与调气。

金刚念诵所缘的境界可以直接从「空」下手,如果你对佛法「空」的理念很清楚,直截了当就进去了,或者你也可以凭借着观心月轮进入「虚空即我,我即虚空,亦无虚空之量可得」的圆满次第境界。心月轮虽然只是个符号,去也是我们身心的一个关键处。

观想「内空心中、升起八叶莲花,红色无根,莲花上现一满月轮,月轮上现字轮」,这是金刚念诵整个核心地方。所以说,金刚念诵要念得好,就要缘膻中穴的心月轮。

心月孤悬

所谓「心月孤悬」,即「内空心中、升起一满月轮」。你把色身都观空掉了,当然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尽虚空、遍法界都是心月轮了。所以说,心月轮只不过是个代号而已,它是文字般若、境界般若,同是也是实相般基,行住坐卧,言行举止无一不是在此境界中;开口念诵如是,闭口默念亦复如是,则身心没有不起变化的。这是个很实际的修证过程,通过不了这验证,不叫佛法。

气吞万象

《楞严经》云:「心如宝月」。禅宗亦以月表心,像「指月录」即是。所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清凉月代表非常清明、光亮,也代表温润、纯洁,「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真空妙有。所以各位要时常做这心月轮观,一面观想、一面念咒。

「气吞万象」那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当然念起来气象就不同凡响了,也不可能打瞌睡了。

光音交融

「光明」是文殊菩萨的般若慧,「音」声代表大悲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修证次第;二者要交融为一。换言之,观音法门舍离了般若即不可能相应;光音交融不了,光明也无从观想,则咒语当然念不好了。《楞严经》云:「初于闻中,人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实际上正是文殊般若慧与大悲观音耳根圆通——光音交融的修证境界。

我们一边念咒、一边观想心月轮在膻中穴的地方,等于见地与修证双管齐下,交据一处,念咒时,每个字都要念得清清楚楚。因为文字本身是光,你一念到咒语,它就放光,光与音同时合而为一,便是「光音交融」。

心光无量

光音交融之后,当然即是心光无量——阿弥陀佛无量寿、无量光的境界,亦即常寂光国土,故当下即净土了。能如果用心、持咒,欲见十方诸佛,又何难之有呢?因为你已与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了。否则你学佛,一心想见佛,佛在那里呢?佛的境界都认识不清楚,如何成佛呢?

光音不二

光明本身就是气。能证到「空」的境界,就懂得其中的道理了。同是,气也是音,一个人身体不健康,讲话有气无力。而光即音,音即光,光音本是不二的,所以说「光音交融」。上面提过「心光无量」便是无量光、常寂光。故能达到这境界,心脉轮中的那一点就化掉了,那一点是「即空即有、不即不离」的。能有这种体会,念起咒来才不会打妄想,整个生命才会展现开来,整个身心宇宙也就与金刚念诵心月轮观交融在一起了。

倘若大家真正能体会到「光音交融、心光无量」的意境,则整个身心自然进入定慧等持的境界上,所以这十六个字可说是修练法报化三身的核心。各位宜把握这口诀,修起准提法来才容易上路,则报身之日日增长、气象之月月转化,才有可期之时,希望大家好自为之,不论在家、出家、上班中、公车上、行住坐卧,时时皆在这境界中。能如此与整个佛法打成一片,则入世、出世又有何迥异?

生命的帮浦

生命的成长当然是由父精母血来的,在母胎最初形成的是心脉轮,尤其是中脉,那是我们观想心脉轮的明点,也是生命最原始的地方,我们想要解脱,也得从此处开始。

一个人紧张惊恐,或兴奋时,整个心脏必然跳得厉害,这与我们生命最初形成的心脉轮是息息相关的,也是心月轮观的可贵之处。如果你能经常作心月轮观,唱诵自然愈来愈低沉。报身从脉动轮开始慢慢熏习,对境界上——无论是恐怖的、兴奋的、悲哀的等等七情六欲上的境界,由于熏习的结果,心脉轮就会渐次平和,不受影响。

心脏是我们生命的一个「帮浦」。全身气血皆由心脏来促进循环,可说是生命的中心地带。如果从文字上来说明,「脏」字去掉肉字旁,心脏即是「藏心」——心藏在里头了,但不是「分别心」藏在心里头。

《楞严经》说到「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佛问阿难:「心在那里?」阿难几次回答:「在内」、「在外」、「在中间」……佛都把它否决掉了。那么到底心在那里呢?——无所不在。它随时随地跟着你情绪的起伏变化而狂奔乱跳,各位可从自已的七情六欲去体会它是多么不由自主。

禅宗说,我们的心叫「内团心」,但我们的「真心」是超越在这上面的,问题是如何超越呢?生命的流转既然是这样,当它要还灭时,也要按照原来的步骤去依序归元。

内空心中

准提法仪轨告诉我们「内空心中」,不要执意抓住心脏的地一点,要「不即不离」,不离开它,也不等于是它。

我们的色身本来是这么成长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如此三世起惑、造业受生,一切因果,周而复始,以至于无穷。如果想成就报身,理论上还是要靠般若智慧、扫荡一切执着。也就是要先悟毗庐法界,证到空性。如此,你对所修的缘起法才不会再执着。

修到某时候,心窝会有隐痛、郁闷的感觉,这样你也不用恐惧。我们凡夫,由于妄想的关系,色身一定不健全,在修练的过程中,难免有些毛病会爆发。只有你把握这个法则——内空心中,则万一有什么毛病,才不致于慌张,所谓「疑心暗鬼」就是这样来的。

当然,最主要的是要把握南师的两句口诀:「心月孤悬、气吞万象」。心月轮的大小由心、心月代表光明、是无相光。若是你想象它如同钱币那么大,那是你的执着,如果你想大概是尽虚空、遍法界吧?那也是你的形容,一切都是你意识的描述。要知道,从思想中所得的境界,乃鬼家活计,所以禅宗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色身的鉴度计

金刚念诵对准提法门而言,可说是一种非常殊胜的加行法。而要把金刚念诵练得很纯熟,也要经过千锤百炼,声音才会低沉空灵,报身才会转化。

我们的色身,四大变化过程是非常深邃的,一个人健康与否,和见地、情绪皆有连带关系,像温度讲一样,有时会上升,有时会下降。气温高低是促成温度升降的总关键;而观念、情绪也是让我们身心四大起变化的总枢纽。

观念是「体」,平常待人处世是「用」,体、用几乎是离不开的,「体」、「用」也影响我们的情绪起伏、四大变化,所以说这是色身鉴度计的一个原动力。

如实观照

准提法的「体」即其观想的层次。何以很多人都观想不起来呢?因为他的想象力对整个准提法,乃至对整个佛法的理念不清楚。观想就是要把心透过联想,不断的推敲与思维,去找出原因,所以这也是缘起法的一种反省与觉醒,目的在一节节打通整个身心的关键处。

「观」即观照。能透过想象、如理思维(不是妄想、妄想所致之因,何来正果呢?),则展现出来的光自然会如实观照。以禅宗而言,「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俟还我本来面目之后,就不用再去观想任何境界了。所以只要你很平实,很纯真的把它显现出来,就是「观想」。故真正的观想是要达到「圆满次第」。

本地风光

换言之,观想发挥到极致;圆满次第即展现出来了。以教理的名相来说,即所谓「实相般若」。此时,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就会赤裸裸的呈现出来。所以最初学习观想,只要有个影像,剎那之间,它就过去了,并非要你停留在那境界上。

譬如观想梵文「LA」字,你不要老是抓个「LA」字不放。这「LA」字只是在带动我们的心意识而已。观想「LA」字照自己全身,乃至遍法界,「遍法界」就是要把它融化掉,当然不能紧抓不放了!

把「LA」字化掉又是什么境界呢?你说它是真如也好,法界也罢。本来面目亦无不可,这些都只是代名词而已。其实它所展现的,就是「无我、无相」的空灵境界,只要我们的见地到达了,则连点渣滓都找不着了。

所以,种种观念都是我们的心病,执着林林总总的境界也都只是过程,唯有到达所谓「形而上」的实相般若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故不论是禅宗、净土或密教,在在皆是为要让我们回到自己的本地风光,展现自己生命最根本、最原始的面目的。

现量境界

准提法仪轨每一个步骤,旨意要我们进到这个境界。譬如「金刚密身」、「顶上放光」、「迎请本师毗卢遮那佛」等等无一不是。当然,这一切也是名相,亦即文字般若,透过文字般若,你要去想象:「何以你要观想『LA'字?」你能如实观想出来,在一片光明中,就是「境界般若」,再把有相光明化掉,到达无相光,则光明遍照法界。所以你即使能把影像观想出来,还是非常虚幻的——如梦幻泡影,不真实。

大家对「观想」二字的意义不要会错意。「想」只要个构想,譬如画山水,就先想象出水,透过你的想象力,整个画面呈现出来就是「观」,也叫「照」,这便是现量的境界。当然,这个观想的境界跟着妄想,会随时变迁,所以我们不容易观想出来。

真正的观想,严格而言,是很轻松自如的。因为这些境界每个人都有,不需要你再头上安头。也就是要还它本来面目,让它归元。如果只是停留在理论上面,碰到真正的禅师,绝对过不了关。拨弄文字、卖弄理论,毕竟派不上用场。

验收成果

一个人学佛基本的祈求,当然是希望自己的身体健康、事业顺利、家庭美满,心里少烦恼,进而慢慢认识生命的根本。所以我们学佛有时难免会对自己验收成果,看看自已打坐用功,到底有多大的受用呢?有几分改变呢?当然谈到验收成果,能否达到立竿见影,大概最困难的,还是与自己最亲、最密切的——色身和心灵,而且,我们也最不了解这些。

各位相信吗?真正了解自己,则一切问题都化掉了;对世间对自己生命的执着也自然迎刃而解了。只因为认识不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对人生有各种不同的想法、观念和追求。谈到验收成果,这问题就大了。应该以什么做标准呢?最明显的,自己心灵、情绪上,我们都可以感觉得到,身心有否改善呢?自己最清楚。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