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佛教人物

徐文明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徐文明
徐文明

  徐文明,1965年11月生,河南濮阳人。1987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

中文名 徐文明 性别
国籍 中国 职业 学者.教授
民族 汉族 毕业院校 郑州大学
出生地 河南濮阳人 主要成就 哲学博士学位
出生日期 1965年11月 代表作品 《中土前期禅学思想研究》(佛光出版社,2001年)

个人简介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研究员.武汉大学中国佛学及佛教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员特约研究员.河北禅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主讲课程

  2002 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项目资助计划。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佛教学.禅学专家之一。

主要著作

  《中土前期禅学思想研究》 佛光出版社--2001年,《轮回的流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入自在-王安石与佛禅》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主研领域

  佛教.中国哲学,在禅宗.佛教史方面着力较多,喜欢钻研佛教史上的一些疑难问题,对禅宗西土传承.早期禅学史.曹洞宗等较有兴趣,并有系列论文问世。

  宗教学.哲学概论.佛教哲学.禅宗公案选讲等。

主要作品

  主要论文

徐文明作品《中国佛教哲学》
徐文明作品《中国佛教哲学》

  1.《菩提达摩考》,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94,1.2期合刊,收入《达摩禅学研究》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2.《现实与超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94,4。

  3.《中台顶上大泉名称的演变与二十八祖说的始起》,五台山研究95,1。

  4.《新儒家与文化重建》,学术界96,1。

  5.《慧光法师生卒年考》 ,佛学研究第五期(96)。

  6.《论葛洪的文艺美学思想》,文艺研究97,3。

  7.《出世之教与治世之道》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97,3。

  8.《梁译 <大乘起信论序>考证》, 国学研究第四卷 (97)。

  9.《 <金刚三昧经>作者辨》, 中国文化研究97,4 。

  10.《唐代诗僧皎然的宗系和思想》,收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书,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12。

  11.《胡适<白居易时代的禅宗世系>指谬》,原学第六卷(98)。

  12.《章安灌顶大师与隋炀帝的恩怨》 ,东南文化98增刊,1。

  13.《天台宗玉泉一派的传承》 ,佛学研究第七期( 98 )。

  14.《最美的是和平》 ,佛教文化 99 , 3 。

  15.《此湛然非彼湛然》 ,世界宗教研究 99 , 2 。

  16.《“正信”才是“迷信”的天敌》,佛教文化 99 , 5 。

  17.《龙树的时代略考》 ,中国佛学第二卷第二期( 1999 年 10 月)。

  18.《慈恩宗衰亡的原因探析》 ,载《玄奘研究-第二届铜川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陕西师大出版社1999年11月。

  19.《迦腻色伽王与大月氏王系》 ,中华文化论丛第二辑,商务印书馆1999年12月。

  20.《禅宗第八代北宗弘正大师》 ,敦煌学辑刊 99 , 2 。

  21.《追星也成学界风》 ,粤海风 2000 . 1 。

  22.《富那夜奢与付法传承》 ,贵州社会科学 2000 , 2 。

  23.《洞山良价与曹洞宗源》 ,浙江学刊 2000 , 3 。

  24.《智诜与净众禅系》 ,敦煌学辑刊2000,1。

  25.《药山惟俨的宗系和禅风》 ,载《世纪之交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26.《玄高从学佛跎跋陀罗的一桩公案》,中国哲学史2000,3。

  27.《唐衡岳大律师希操考》 ,船山学刊2000,3。

  28.《吕 澄 与佛学研究》 ,载《中国当代社科精华》哲学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29.《禅门三百丈大师考》 ,佛学研究第九期(2000)。

  30.《天命五年后金国的大福晋》 ,甘肃民族研究2000.4。

  31.《慧瓒禅师的宗系和思想》 ,五台山研究2001.1。

  32.《六祖惠能的生平和思想》 (硕士论文),法藏文库第二辑,佛光出版社2001。

  33.《师子比丘与后四祖》 ,贵族社会科学2001.2。

  徐文明作品《中国佛教哲学》

  34.《论五行中的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2。

  35.《德山与洞山二支关系初探》 ,北京大学学报2001.2。

  36.《曹洞宗归宗青原一系的原因初析》,普门学报2001.2。

  37.《曹洞宗禾山一支归宗南岳之一证》,宗教学研究2001.1。

  38.《曹山本寂禅师的禅法思想》 ,世界宗教研究2001.2。

  39.《末田地与付法传承》 ,华林第一卷,中华书局2001年。

  40.《志远与<法华传记>的著作时代》,《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研究》,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

  41.《六家七宗与般若性空论》 ,少林文化研究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年。

  42.《漫话弥勒佛》 ,世界宗教文化2001.4。

  43.《通贯大小 融铸古今》 ,普门学报2002.1。

  44.《“四日并出”只是传说吗?》 ,法音2002.2。

  45.《一枝三葩 三车一乘》 ,世界宗教研究2002.1。

  46.《洞山良价与曹洞宗风》 ,普门学报2002.2。

  47.《苏洵王安石思想异同论》 ,清华大学学报2002.2。

  48.《神会早期史事及其在六祖门下的地位》,圆光学报第六期。

  49.《<永嘉证道歌>与二十八祖说的始起》,中国禅学第1期。

  50.《试论禅宗的“不说破”与西方语言教学理论“默教法”的关系》,(合著)《曹溪禅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51.《试论八宫的内在规律》,宗教学研究2002.3。

  52.《僧 叡 的生卒年代与思想》,《觉群·学术论文集》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11月第1版。

  53.《阿育王与前七祖》 ,中国哲学史2002.4。

  54.《东塔宗的传承与流布》,戒幢佛学第二卷,岳麓书社2002年12月。

  55.《涅 槃 无名论》真伪辩,圆光佛学学报第七期。

  56.《 弥勒形象的定型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载《布袋和尚与弥勒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57.《洛书与黄金分割》,社会科学研究2003.3。

  58.《付法藏经》与前二十四祖,中国禅学第2期。

  59.《禅宗戒律革命在人间佛教中的意义》,普门学报第16期(2003年第4期)。

  60.《坛经》诸版本考释与六祖思想新论,曹溪禅研究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61.《佛教与当代社会道德伦理建设》 ,载《大乘佛教与当代社会》,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62.《僧 叡 慧 叡 非一人辩》,正观第25期。

  63.《唐中期至五代时的两京天台宗略考》,宗教研究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64.《都市佛教的作用与意义》,载《都市中的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2月。

  发表著作

徐文明《中国佛教文化大观》
徐文明《中国佛教文化大观》

  1.《智 信 勇》(合著),中国青年出版社97年。

  2. 《中国佛教文化大观》(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中土前期禅学思想研究》,法藏文库硕士.博士论文集第六卷,佛光出版社2001年。

  4.《轮回的流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5.《出入自在——王安石与佛禅》,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6.《传统与超越: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合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7.《中国哲学教程》(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8.《灵魂面面观》(合著),天恩出版社2003年8月版。

  9.《六祖坛经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

  10.《中土前期禅学思想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待出版

  《曹溪原本六祖坛经校注》,中华书局(收入净慧法师主编之《中国禅宗典籍丛刊》中)

研究成果

  1.《中土前期禅学思想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轮回的流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

  3.《出入自在:王安石与佛禅》,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4.《十一世纪的王安石》,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5.《中国佛教哲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所获荣誉

  曾获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演讲摘要

徐文明
徐文明

  建设和谐社会是时代的共识,在这一方面,宗教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和谐社会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排头兵,在提升人的素质和社会文明方面起到带头的作用,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宗教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也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这是由于宗教在人类文明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人类本来和其他动物一样,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之所以能够从中脱颖而出,一方面是由于体质的进化和蜕变,更是由于道德精神的形成和跃迁,在人性和人类文明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道家强调世间有天地人三才,人居其中,地代表人类的母亲,即大自然,也代表人类的出发点,即动物界与动物性,天则代表神性与宗教,代表人类的理想和追求目标。

  人在天地之间,人性既离不开自然本能和动物性,更离不开神性的引领和提升,人性本身就是由神性改造动物性而形成的,因此也可以说是神性与动物性的混合体。如果没有神性的引领.改造和提升,人类还会停留在动物的阶段,就不能称其为人,也无法从大自然中独立出来,成为特殊的高级动物。

  无论是站在宗教立场本身或外部来看待神性,神性都代表人类的未来和理想状态,是完美的最高的人性的象征,正如动物性代表人类的过去和起源.是人性的基础一样。一棵树苗要想茁壮成长,成为参天大树,既离不开大地的滋养,大地决定了大树的深度,更离不开阳光的照射和引导,太阳决定了大树的高度,不断奔向太阳是每一棵大树的理想。要想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精神和道德的巨人,就离不开宗教的塑造和神性的引领。

  宗教代表文明的形态,宗教决定文明的程度,宗教影响社会的进步,因此要想建设和谐社会,推进人类文明,就必须首先建设和谐宗教,一个宗教要想对社会进步起到推动的作用,就必须首先完善自身的建设,先使自己成为和谐宗教。

  建设和谐宗教,首先必须实现宗教自身的和谐。佛教强调六和敬,主张身和同注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这是保证僧团内部和谐共存的法宝。由于六和敬法的实施,在佛教内部一直保持着团结和睦的传统,虽然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遍布各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多个宗派和长达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大宗教,佛教内部也曾经出现过很多见解的分歧,甚至也有激烈的争论,但迄今为止,基本上未出现过武力相向.暴力冲突的局面,更未出现宗教战争等大规模的流血事件,这正是佛教在内部和谐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例证。

  佛教在内以六和敬等实现内部和谐,在外则以四摄法等来摄护众生,实现外部和谐。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摄即以布施摄化众生,若有众生喜欢财宝则布施财,若喜欢佛法则布施法,由是令其生亲爱之心,心甘情愿地接受佛道;二爱语摄,即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以众生爱听的软善语来摄化众生,由是令其生亲爱之心,依从受道;三利行摄,即修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众生得到现实的利益,改善他们的生活,使其由此生亲爱之心而受道;同事摄,即以法眼观察众生根性,随其喜闻乐见的方式而分形示现,与其共同作务,共得利益,由是受道。总之,四摄法的原则就是依照所化众生的要求和利益,和这些众生打成一片,让他们从佛法中得到欢喜和真实的受用,从而使其心甘情愿.自觉自愿地接受佛教,而传播佛教同样是为了众生的利益,不是只为了让佛教得到扩张。

  由于佛教坚持以四摄法以摄化众生,因此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一直采取和平.劝导的方式,让大众自觉自愿地接受佛法,以佛教精神的魅力来摄服人心,从未使用暴力手段强迫他人接受。由于佛教对内对外都是采取和平的方式,因此佛教本身就是一个和谐宗教,其和谐化程度应当是最高的。

  佛教的内外和谐与其根本教义是分不开的。世界之所以不和谐,关键在于人心不和,人的三毒太盛,特别是贪欲过多,老是不满足,因此才会向外求取,大家都觉得不够,才会相互争夺,各种矛盾乃至暴力和流血冲突才会发生。去除贪欲,让众生心足,这是社会和谐的首要条件。佛教从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是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有如来藏,即是众生本心,由此本心,能够出生世间出世间一切功德善法,三千大千世界尽在其中,因此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具足一切,丝毫也不欠少,既然没有任何欠缺,又何须向外求取,又何必与人竞争!永嘉玄觉大师指出:“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悋。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樱”

  其实每人心中都具有这份无价珍宝,不仅自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还能应机利物,救度众生。每个众生都是《法华经》所说的“贫子”,并非真的贫穷,而是有无量财富而不自知,不会使用,一旦认识到自性本心,就掌握了财富的密码,就能随意使用。一旦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知道自己并不贫穷,就不必与人竞争,不会巧取豪夺,人心一平,这个世界就太平了;人心一和,人类社会就和谐了。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上一篇:杨淑芬

下一篇:沈家桢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