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护生环保

四种环保 心灵环保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一、心灵环保      以健康、快乐、平安的身心,照顾自己、照顾社会、照顾大自然,使得你、我、他人,都能健康、快乐、平安地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之中,便是现代人的心灵环保。      「环境保护」这个名词,虽然在二十世纪之末,就已经传遍全世界,特别是科技文明发达的先进国家,凡是有识之士都已发现,由于经济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快速恶化,包括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及污染,生态资源的快速减少及消失,例如由于热带雨林遭到大面积的开垦,以及各种机械排出的废气,加上各种生产事业造成的许多污染源,以致形成了全球性的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壤污染,也使得南北极的冰帽在急速溶化,海平面的水位快速升高,绿地沙漠化的面积愈来愈大,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愈来愈接近毁灭性的危机。所以要提倡环境保护运动。      但是,由于人类的自私自利之心,根深柢固,明明知道破坏环境、制造污染是自害害人的事,一旦遇到跟自己的现实利益冲突之际,或者有机会可以满足自己的私欲之时,便会容易忘掉公益,便会不顾后果的远忧,只管得到手就好,充其量只问有没有犯法,会不会被罚,却未考虑到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对其他的人有什么不好,对自己生存的大环境有什么坏影响,对后代的子孙有什么危机。因此,我常提醒世人:今天生活在地球村中的全人类,就像是生活在同一个锦鱼缸中的许多条锦鱼,只要有一条鱼拉了屎,污染了缸中的水,受污染的是每一条鱼,包括拉屎的那一条鱼在内。      人类的自私心,原本是生物求生存的本能,可是人类以科技文明破坏自然环境的速度太快,恶化的幅度太大,也为这个地球环境带来空前的大隐忧,虽然那种隐忧的结果,也是自然规律的制衡,却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生存空间的大灾难。      因此,我们要提倡心灵环保,呼吁全人类都能以心灵环保的原则,建立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也就是自利利人的价值观,要让自己、让他人,都能得到健康、快乐、平安的身心。好象一同乘坐在地球环境的一条大船上,所谓同舟共济,各自以其不同的身分、不同的智能、不同的场域、不同的角度,来照顾自己、照顾他人、照顾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      二、儒道二家与心灵环保      古往今来的东西方各家思想,都在探索、申论人的问题,是以人为中心来探索各种问题,重要是内在心性的问题、心灵与肉体关联的问题、个人与配偶家族间的问题、个人与群体社会互动的问题,个人与自然环境及时空宇宙间的存亡生死、一元多元等问题。各家思想,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索,虽有偏重偏轻之别,都是为了个人生命及全体环境寻求出路、寻求答案、寻求平衡,乃至寻求永,目标却是相当一致的。      在东亚思想之中的儒家所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定、静、安、虑、得,便是以人的身心及其所处大环境为主题的。又由于孔子说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话,引起了孟子的「人性本善论」及荀子的「人性本恶论」的讨论。虽然孔子曾说人是「未知生,焉知死」,对于人的生前死后等诸问题,是不加讨论的,但对于人之如何成为一个健康而有健全人格的人,以及如何建立良好和乐的人际关系等问题,却是申论得非常得多。例如孔子所说「仁」字的定义有多端:      1.从语言的态度而言:「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言语不在花巧,宜于坚定诚实。      2.从内心的态度而言:以同情、同理之心「爱人」是仁。      3.从对己、对人的态度而言:「克己复礼为仁」,对自己要自制,对他人要尊重。因此又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也就是每天出门见到任何人,都要像是见到了贵宾那样地以礼相待;遣使大众之时,就要像是在祭天祭地那样恭敬他们。      4.从自利必利人的立场而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是忠心耿耿的「忠」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是宽恕的「恕」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矣。」忠恕之道,也就是孔子「一以贯之」的仁道。由于《论语》中有「臣事君以忠」之句,后人便将忠字狭义化了,好象只有臣对君忠、下对上忠,其实《论语》中尚有「为人谋,而不忠乎」,以及「与人忠」等句子,都是将己心比他心,把他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置于一条平行线上平等看待,才是把良心摆在中间的「忠」字意涵。      这种忠恕之道,也就是孔子提倡的仁道,是很难实践的吗?对于有心的人而言,并不困难,所以孔子要说:「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又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只要「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便能完成全部人格的道德。也就是说,如果你能有实践仁道的决心,不仅要把他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平等看待,甚至要将他人的利益,置于绝对优先的地步,为了求仁得仁,不但不可为了自求生存而害人,更要牺牲自身来成全他人,才算是仁道的极致。正因为孔子没有机会做到「杀身以成仁」,所以要自谦地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了。      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都是表现着一个崇高的理念,那是从个人利益的私心追求,转化到为了群体利益而放弃私人利益,甚至不惜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全「求仁得仁」的人格。这种思想,和大乘佛教的菩萨行,是很相近的,什么是菩萨?具足智慧慈悲的人便是菩萨,有智慧便不会害自己,有慈悲便不会害众生;更进一步,为了利益众生,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利益,故有「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誓愿。私利、公益的两极,或是以利人作为利己,仅在一念之间的差别,自私的利己是精神的污染,是心灵的腐败,以奉献心来利他,是精神的升华,也就是心灵环保。      道家的老子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便是自然的法则,心也只是自然的现象之一。老子看宇宙人生,都是站在相反相成的立场,老子劝人若要如何,必先居于此如何之反面。故云:「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老子对于人的私欲心,所作的建议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故又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是说,人不能无私,但宜少私,人不必无欲,但宜寡欲,那便能够知足知止而可以健康,而能够长生久视了。老子所向往的是自然主义,提倡纯朴,反对虚浮的繁华,希望人类的道德,素朴而不假巧立名目的尔虞我诈,所以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庄子观察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是「形虽弥异,其然弥同也」。这是说,万事万物之存在,并没有优劣、尊卑、高下、大小的定义,只是各是其是而已。此可使人免于「羡欲之累」,例如〈齐物论〉云:「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不是说万物之中秋毫最大,而是说泰山与秋毫不必比大小,秋毫之末的本身便是最大。如果人人不和他人比尊卑高下,各人自有自己的大小,便无所谓我不如人,或者我高于人的比较心了。      庄子的人生观,不同于儒家的「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也不同于墨子的「兼善天下」的人生追求,故有学者说:「重生」、「养生」、「保生」,是贯穿《庄子》一书的基本思想。所谓明哲保身的思想,便是出于《庄子》的〈养生主〉所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精、可以尽年。」      儒道两家对于人生的看法,虽有不同,其用心则都是为了人类身心的健康、快乐、平安,观点不一而为照顾自己、照顾社会,乃至顺乎自然的目的是相同的,所以都在心灵环保的范围。      为什么儒道两家对人生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也正是现代人应该思考和学习的重点。古人可因各自所处时代环境不同,以及对于环境所采的审视观点不同,便有不同的发明,得到不同的价值观。今人当然也可以如法泡制,站在现代人的立足点上,对于当今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衍生的各种问题,审慎观察,对症下药,给予恰到好处的因应和调适。      三、佛教与心灵环保      《增一阿含经》说:「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可知佛教的基本立场,便是为人类服务的。佛教虽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能够修道、悟道的,却只限于人类。释迦牟尼佛是以人间的肉身成道,表示凡有人身的,均有机会转凡成圣。佛在成道之后,最初用来度脱五位比丘的法门,称为「四圣谛」,那便是指出人类由于不能参悟一切现象都是变化无常的,所以生在众苦之中,竟然不以为苦,而且为了追求与保障无常虚幻的五欲享受,而造种种恶业,这便是「苦谛」及「苦集谛」。佛陀所悟的便是这个「无常即空」的事实,转告五位比丘应当以修戒定慧的三无漏学、八正道来灭除苦谛及苦集谛,便是「道谛」及「苦灭谛」。      佛法将人的身心,及其所处的时空环境,称为「果报体」,又分成两部份,人的身心是「正报」,所处的时空环境是「依报」,此正依二报,便是人生及宇宙的全部,而此果报的动力中心,乃是业所形成的心识,称为业识。由业识而形成具体的人,便是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其中色蕴是物质的眼、耳、鼻、舌、身的五根,此五根所接触的是色、声、香、味、触的五尘;至于受、想、行、识的四蕴,是非物质的心理现象及精神现象。受苦报、受乐报的是此五蕴身心,造恶业、造善业的也是此五蕴身心,因此五蕴所成的身心,是因造业而感得的果报,每一个人的五蕴身心所处的时空环境,也是由于造业而感得的果报,此即是说,每一个人的生命是业报体,每一个生命所处的时空环境,不论好或不好,都是每一个生命各别拥有的业报体,此乃是一人一宇宙的生命观及宇宙观。      不过,若从佛的智慧来看,不论是个别的身心,或者是全体的宇宙,都不离无常的自然法则,任何一物都是无常的暂有,不是长久的有,故无不变的自性,故名为「自性是空」;五蕴所成的身心及其所处的时空环境,自性亦空。五蕴既空,凡夫所以为的我及我所有的一切,当然也是自性即空。自性空,即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真谛。若能悟得此一切现象自性皆空的真谛,便证无我涅槃,便从苦、集二谛获得解脱。所以《心经》开头便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佛学的基本常识,也是以心为中心,而又抽离了一切不离一切的环保思想。      若从佛学的角度来谈心灵环保,便是基于离却贪、瞋、痴、慢、疑等的烦恼心,站在开发智慧心及增长慈悲心的立场,面对我们所处的环境。      有了智慧心,便能使自己的身心,经常处于健康、快乐、平安的状态;有了慈悲心,便能使他人也获得健康、快乐、平安的身心。      至于如何转烦恼而成悲智?便是勘破五蕴构成的身心,是空不是我,此有两个结果:一是不再造作自害害人的恶业;二是当下不受苦报,纵然处身于火宅之中,犹如沐浴于清凉池内。但是尚有无数的众生不明此理,尚被困在贪、瞋、痴、慢、疑等的烦恼火窟之中,所以要用此五蕴身心作为工具,救世救人,称为菩萨行者。      当然,东亚思想中的中国大乘佛教,号称有八大宗,那就是三论、唯识、天台、华严、净土、禅宗、密宗、律宗,每一宗都有本体论、人生论、实践论的教法,在此无暇逐一介绍。因为各宗所依据的经论不同,所持的观点,也有出入,甚至同样是依据众生的如来藏心,天台宗主张一念心性具足三千(百界千如三世间),华严宗主张理体清净不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同样是天台宗派下的学者,有的持妄心观,有的持真心观。同样是禅宗的五祖门下,北方的神秀主张渐悟,南方的慧能主张顿悟。禅宗的四祖主张「守一不移」,五祖主张「看心」和「守心」,六祖主张「不着心」、「不着净」、「亦不是不动」,他们三代之间,各有主张。同样是修念佛法门,禅宗主张「念佛心是佛」,净土宗主张专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马祖道一禅师先说即心即佛,后说非心非佛。以类似的例子看来,似乎复杂矛盾,其实他们的功能都是为了自利利人。此乃出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的状况制宜的方便;因有不同的时空及不同的人、不同的状况,就可采用多元化的、多层面的教法来应对,只要能够令人的身心健康、快乐、平安就好。      若从禅宗顿悟成佛的立场而言,乃是直指人心的,凡是用文字传流的佛经祖语,不过是修证方向的指示牌,它们本身并不代表方向所指的目的物,甚至有禅宗祖师把佛经祖语,比喻成葛藤络索,这是说,如果死执文字的经教,反让人受困扰。但是,没有佛经祖语,还是不行,所以禅宗的《六祖坛经》,教人依据《净名经》(即《维摩经》意译)的「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的开示,修行者应当「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便是「一行三昧」。禅宗六祖慧能又依据《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主张「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应无所住」是不将一切现象和自我中心的利害得失连系起来,「而生其心」是以无我的智慧心来应对处理一切的状况,所以心不住法(现象),佛道的智慧便在你的心中产生功用,心若住法(现象),自己便被此法所束缚,而智慧的功能就不现前了。      因此,在六祖以后的禅宗祖师们,主张「道在平常日用中」,主张吃饭饮茶都是解脱道及菩萨道,担水打柴也是解脱道和菩萨道,日出而作、日没而息,都是修行,百丈怀海禅师甚至要求自己「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因为若用无住的直心生活,便可时时都是身心健康、快乐、平安的时间,处处都是身心健康、快乐、平安的空间,所遇的人、所见的物、所做的事,也就无一不是好人、好物、好事了。所以,云门文偃禅师也说「日日是好日」了。      四、法鼓山提倡的心灵环保      由于有许多现代人对于物欲的刺激与诱惑,不知设置心的防线,没有布好心的保护网,所以很容易自我失控,不容易抗拒,以致绝大多数的社会大众,每天都在为了盲目追求物欲的享受和名利的拥有,以及追求莫名其妙的保障感,而忙碌、紧张、恐慌、尔虞我诈,失去了自己的尊严,混淆了人生的价值观,伤害了他人的权益,危害了社会的安宁、和谐、平衡,以及共同的安全保障,大家活得不健康、不快乐、不安全。因此,有很多人埋怨:「我们的社会人心,究竟是得了什么病?」答案应该是心灵被污染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被现代快速度的文明所形成的生存环境污染了。因此,我在一九九一年开始,积极倡导「心灵环保」,目的是在呼吁社会大众,要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过着健康、快乐、平安的生活;人心净化了,社会才能净化。现代文明不是罪恶,只要人的心灵不被污染,我们的世界便有明日的希望。以健康正确的心态,来迎合现代文明的科技生产,才能造福人类,否则,物质的享受丰富,而精神的心灵空虚,也就是物质富裕,而心灵贫穷,对于人类社会的今天和明天,都是害多于利,甚至带来大灾难。      我自己是佛教徒,相信以中国大乘禅宗的思想,来净化人心是直截了当的,尤其服膺永明延寿禅师的说法,不论是谁,只要当下的一念心与佛的悲智愿行相应,你的当下这一念心便是佛心,许多念心与佛的悲智愿行相应,你的许多念心便是佛心,若能够每一念心都与佛的悲智愿行相应,你便证得福慧两足的圆满佛果了。从佛经中看,佛果位是很难圆满的,若从禅宗的立场看,只要你能有一念心不被烦恼刺激诱惑,那一念心的当下,便和诸佛无二无别;若以无常、空、无我的人生观和宇宙观,作为观察环境、审视心境的标准,当下便得解脱。只要愿意留心,便见心念的生住异灭,是无常;肉体生命的生老病死,是无常;自然现象的风云雷雨,是无常;时间的古往今来,是无常;空间的沧海桑田,是无常;乃至花开花谢、月圆月缺、荣华富贵与潦倒落魄等,都是无声而说的无常法。      观察无常、体验无常,若能同时运用《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是积极的心灵环保,认知一切现象是无常,包括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理现象、心理现象,都是无常。因为一切都是无常,一切便可以改变,遇到楣运恶运,不必哀怨失望,如能以智慧来因应,加上时空因素的转移,恶运就会离开你;遇到好运鸿运,也不必自满得发狂,若能以智慧心及慈悲心来善于运用,还会有更上一层楼的好运等着你,如你不知珍惜、保养、培植,自然律则的成败得失,往往只系于一念之差。若能以无住的智慧心,生起利益社会大众的慈悲心,来面对无常的一切现象,观察、体验、运用无常的一切现象,便是修得解脱道及菩萨道。无怪乎当六祖慧能禅师听到《金刚经》的这句话时,便立即顿悟了,也无怪乎悟后的禅师们会看到,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事一物、任何一草一木、任何一色一香、任何一人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对于自己,不论是顺境或是逆境,无非都是诸佛的无声说法,是说的无常法。无常即无自性空,空性是不生亦不灭的,因此,凡事凡物,时时处处,都是在说无生无灭、悲智具足的实相法。一切现象既然都是诸佛的无声说法,便不会见到和自己有矛盾的事,也没有得失利害的事,但有尊重生命、珍惜资源,为众生的利益、为众生的苦难,而生起慈悲救济的事。这是心灵环保的最高境界。      照这般说来,心灵环保的工作者和实践者,是不是一定要来学佛修禅才行?答案是很明显的,能够学佛修禅,当然极好,我们却不可能要等到全人类都来学佛修禅后,才开始推动全球性的心灵环保。与现代人所谈的心灵环保,必须是在多元化的原则下,朝向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      例如本讲稿前面所举东亚思想中的儒道二家,也有着心灵环保的内容。其实,凡是有心要为人类社会提供智慧,促使全人类的身心获得健康、快乐、平安的观点及方法,而能营造出一个健康、快乐、平安的环境,都可算是心灵环保。      因此,我在国内外推动的心灵环保,分成两个层面:      一是学佛禅修的层面:是以有意愿、有兴趣于学佛禅修的人士为对象,用学佛禅修的观念及方法,使得参与者们,从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而让他们体验到有个人的自我、家属的自我、财物的自我、事业工作的自我、群体社会的自我,乃至整体宇宙时空的自我,最后是把层层的自我,逐一放下,至最高的境界时,要把宇宙全体的大我,也要放下,那便是禅宗所说的悟境现前。但那对多数人而言,必须先从放松身心着手,接着统一身心、身心与环境统一,而至「无住」、「无相」、「无念」的放下身心与环境之时,才能名为开悟。      二是「四种环保」及「心五四运动」的层面:是以尚没有意愿学佛以及无暇禅修的一般大众为对象,尽量不用佛学名词,并且淡化宗教色彩,只为投合现代人的身心和环境需要,提出了以心灵环保为主轴的「四种环保」及「心五四运动」。      所谓「四种环保」,是指心灵环保、礼仪环保、生活环保、自然环保。      所谓「心五四运动」,是指和心灵环保相关的五个类别,各有四点的实践项目,那就是:      1.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      2.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该要。      3.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4.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      5.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      以上两种层面的心灵环保,已在东西方社会引起相当令人兴奋的回响。除了我已在东西两半球,举行了三百次以上的禅期修行之外,我也在二○○○年于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世界宗教暨精神领袖和平高峰会」(UN Millennium World Peace Summit of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Leaders)中,提出了「心灵环保」这个理念;二○○一年我又在「世界经济论坛」(WEF)中再提出;到了二○○二年,我向「地球宪章」(EarthCharter)提出心灵环保的急切性,也被该组织明确地接受。我在参加每一个国际性会议中,都会提出这个议题来,与大家分享,也都获得许多正面的回应。      五、结论      由上述所知,心灵环保是应该不分古今的、不分地域的、不分宗教的、不分族群的、不分生活背景的。只要有心有愿的人,都需要做,都应该做的。      因此,我真希望能够唤起全世界的有心有愿的人士,一起挽救人心、挽救地球环境,都能投入心灵环保的工作,它的内容是极其宽广的,是可大可小的,可深可浅的。似乎也可考虑到许多不同领域,例如某某宗教与现代人的心灵环保,某某主义与现代人的心灵环保,某某哲学思想与现代人的心灵环保,某某科技文明与现代人的心灵环保,某某经济体系、某某政治体制与现代人的心灵环保,某某生产事业及建设计划与现代人的心灵环保、某某地区开发或重点拓展与现代人的心灵环保等等,凡是跟我们食衣住行、教育、娱乐等相关的一切设施,最好能与现代人的心灵环保相结合,那才能够把许多的差异性利益,汇归于全地球、全人类永续的共同性利益。      (本文摘自〈从东亚思想谈现代人的心灵环保〉)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地球到底怎么了?

    请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凉爽的夏日傍晚,你和家人散步,你能听到呦呦的蝉鸣,萤...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