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宽运法师

心念不空过 念佛不离心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心念不空过.念佛不离心(上)

─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今天是佛七的第二天,我们昨天讲了锭光佛舍利的出现,著实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今天,我想讲一讲,元朝时代,在江西卢山东林寺出家的一位优昙法师的故事;这个故事和江西南昌,也就是和九江有关系,所以今天把他的念佛方法和大家分享。

这位优昙法师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西元一三零八年),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于是非常忧虑的说:「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三十年了,如今净土法门要亡于我这一代吗?」于是在佛前发誓,必定竭力复兴净土之教,因此作了《莲宗宝鑑》十卷。现在为大家讲述其中特别令人警剔策励的要点。

第一点:「凡是修习净土的人,必然意志坚定而明显,是为了要与生死为敌,不是随便说了便罢。应当思惟忆念无常迅速,时间是不会等待人的,必须把生死当作一回事才行。如果还是半进半退,似乎相信又好像有些怀疑,那么到了最后临终时,又能帮得上什么忙呢?又怎么能够脱离生死轮回呢?」

意思是说,凡是修行净土的人,意志一定要坚定,要有了生脱死的心,就是说一生了办,一生解决问题,不能随随便便。为什么呢?因为时间不等人,要将生死当作一件大事来办,不能半推半就,半退半进,半信半疑,有时候很精进,有时候却很松散。如果这样的话,到临命终时,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利益。

第二点:「若是信得过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极乐净土,便从今日起,发起大勇猛心,发起大精进心,不论会佛法或不会佛法,见性还是不见性,只要坚定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同靠著一座须弥山相似的,扶摇震撼不动。专注心思,一其意念,或者参念、观念、忆念、十念,或者默念、专念、系念、礼拜而念,念兹在兹,常忆常念。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过,念佛不离心,日日时时,不要放舍。绵绵密密,如鸡孵蛋,常令暖气接连相续,这即是净念相继。更加上智慧的观照,则知道净土即是自心,这乃是上根利智之人进修的工夫。」

意思是说我们要发起精进勇猛的心,就好像今天在座各位精进念佛一样,我们很多人都想明心见性、都想一心不乱,但是我们不管会不会佛法、见性与否,都不应该急于求成;念佛数天便想见性,如何可能呢?因此,只要坚定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专注于我们的心思;由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都非常的散乱,不容易控制,所以要把心思,集中放在一个地方,专注在念佛的意念上。又或者是参念,什么是参呢?所谓「参」就是我们常常讲的「老参」;参也是悟道的意思,就是悟念。又或者是观念,即观想念,就是我们静坐的时候,观想诸佛的种种微妙庄严;以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来作观想。又或者是忆念,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如母忆子,如子忆母。」就好像母亲思念著儿子;儿子思念著母亲一样的忆念著。

再其次是十念,在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即愿十方众生,若至心信乐,欲生佛国,乃至发往生之十念,悉得往生。所谓「十念」,不只是念十声,而是一心一意的念。跟著是默念;由于我们是凡夫身,很容易疲倦,就好像我们现在累了,那怎么办呢?便应该在心里头不出声的来念佛。跟著是专念;专念就是专门念四字洪名或六字洪名,有的「念阿弥陀佛」,或者念「南无阿弥陀佛」,都是一样的;甚至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或「南无大势至菩萨」,本质上都没有差别。跟著就是系念;什么是「系念」呢?我们都知道佛教有「三时系念」;「三时系念」就是不停的、不间断的、不夹杂的来念。跟著是礼拜而念,我们念佛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不只站著可以念佛;坐著念佛也可以;以拜佛来念佛,一样可行。我们拜佛的时候,一边观想,一边口里称念阿弥陀佛,或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同样都是可以的。

我们到底要怎样念才是最好的呢?优昙法师说,首先是「念兹在兹」,就是无论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拜佛的时候,或忆念的时候,都必须专心、专注在一个地方。当念佛、拜佛时,我们脑里面就只有佛菩萨,如果我们的心念跑到其他的地方去了,就不是念兹在兹;若念任何事想任何事,都把心思集中在所念、所想的事情上,这才是念兹在兹。其次是「常忆常念」;常忆就是我们时常意念著的、想念著的,或老是挂念著的。比如说,大家到了香港,心里总是想念著家里的人,这也是忆念。第三是「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从早到晚,行、住、坐、卧都在念,用心来念;也就是说我们口里念佛,心里不要想著其他的东西;我们不要攀缘,我们口里念佛,心里也同样在念佛。若能如此,便能「心念不空过,念佛不离心」,不会白白的浪费时间,因为时间非常的宝贵;今天虽能念佛,但却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继续念佛,如果不知道能不能的话,我们心里头有就没有把握;既然没有把握,我们就应该不空过,专心用心来念。

所谓「念佛不离心」,就是用我们的心来念。日日时时不要放舍,每时每刻不要放舍,不要停顿。要怎样呢?要「绵绵密密,如鸡孵蛋」。大家都知道,北方都用老母鸡来孵蛋,要孵出小鸡,母鸡必须寸步不离,必须「常令暖气,接连相续」;现在孵蛋是用暖气孵的,同样是「常令暖气,接连相续」,中间不能间断,直至小鸡破殼而出。所以母鸡孵蛋,不能孵一天,明天就不孵了;这样的话,小鸡是永远孵不出来的,所以必须连连续续;念佛的道理也是一样,如果能念念专一、念念清净,这就是「净念相继」了。此外,还要加上智慧的观照;什么是「观照」?我们每一天都要观照自己、检讨自己──今天我做得够不够呢?正确不正确呢?所谓「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非」,就是说,我们要观照自己的举动言行,检讨自己为人处事有没有犯过失,有了这种内省的心,我们敬佛、礼佛、念佛就是发自真心、诚心;有了真心、诚心,如此我们念佛就没有成不了佛,也没有到不了极乐世界去的。所以,我们不能随便放弃,更不要懈怠松散,只要坚持,便能够到达。

第三点:「如此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稳,纵使遇到苦乐逆顺的境界现前,只是一句阿弥陀佛。没有丝毫一念的变异心,没有一念的退惰心,没有一点杂乱妄想之心,直到这一生的尽头,永远不起别的念头,决定要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真的能够如此用功,那么历劫以来的无明生死业障,自然而然消灭于无形,一切的尘劳妄想习气烦恼,自然而然清净无余。就算亲见阿弥陀佛,也不离开自己本觉的那一念,只要功业成就修行圆满,再加上弥陀的愿力资助,临命终时,必定往生上品莲台。」

意思是说,我们要把持得定;什么是把持得定呢?就是信、愿、行都具足,我们要信得恳切,念得恳切,心里不怀疑、不夹杂,这样便能自己做主。凡夫众生容易随境而转,我们学佛人自己要靠得稳,不要随著外在的境界而转。有些人听到法师开示念佛,可能即时会生起信心,但明天遇到障缘,信心就退了,这样的话,就是把持不稳,就是做不了主。所以说,我们一定要自己作得了主,不为外境所动摇;没有杂乱的心、妄想的心;念念向佛,念念相继,直到念念清净,一心不乱,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这个时候,我们还要生起自利利他的心,就是我们念佛得益了,还要让其他人同得念佛的好处,大家同生极乐,这样才是真正的念佛人。

心念不空过.念佛不离心(下)

──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第四点:「若是念佛的人,烦恼尘垢尚未清净,每当恶念生起时,必须要自己仔细检点。是否有悭贪心、瞋恨心、痴爱心、嫉妒心、欺诳心、吾我心、贡高心、谄曲心、邪见心、轻慢心、能所对立的心,以及种种逆顺境界,随着染着贪恋所生起的一切不善之心。如果恶念起来的时候,必须赶紧高声念佛,收摄心思归于正念,切不可令恶心相续,当下就要让它消灭得干干净净,永不再令它生起。」

我们如果烦恼生起、恶念生起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我们就要检点自己、观照自己:有没有悭贪的心、憎恨的心,执爱的心,也就是贪、瞋、痴的心呢?我们有没有妒嫉的心呢?看见别人好,我就不高兴;看见别人成就,而自己却没有成就,我就不高兴,这就是妒嫉心。还有我们有没有欺诳的心呢?又什么是欺诳呢?所谓「欺诳」即未证谓证,未得说得;根本没有得到,却妄说已经得到了;明明没有念佛,却说自己在念佛;这就是欺诳别人,欺诳大众,欺诳佛菩萨。所以我们要时刻检视自己有没有欺诳的心,有没有吾我心;我们总觉得自己应该走在前面,应该受尊重,应该上头炉香;一切都把自己放在最前面,这样是不正确的,这就是有吾我心。我们学佛就应该放下小我,放下自我,应该无我。跟着是贡高的心,有些人总觉得自己比别人了不起;别人应该供养我、恭敬我;试问我们有没有这种心呢?如果有的话,便要立刻改正。还有陷曲的心;什么是陷曲呢?就是专说奉承的话,对好人也说,对坏人也说,不敢刚直不诃,恐怕得罪人,这也不是学佛人应有的态度。跟着是邪见心;什么是「邪见心」呢?自己未曾真正了解三藏十二部,便对别人夸说自己通达一切佛法,这就是邪知邪见。所以佛法里有八正道,这就是要矫正我们的思想、行为。

跟着是轻慢心。有些人学了几天佛,看了一些佛经,便感到这个法师讲经不够好,那个居士也有问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认为自己是老菩萨,已经念佛几十年了,什么都知道,而且自己跟法师的关系好,法师都喜欢听自己的话。这样的话,如何能够成就呢?因此,大家也要了解,如果我们希望修行有所成就,便不能有能所对立的心,唯有超越了能所的对立,我们的脑里、心里才会只有一个阿弥陀佛,只会有念念的善心、念念的诚心、念念的惭愧心。

今天早上我跟大家说过,如果每一天我们的心里满都是贪、瞋、痴、慢、疑,这样的话是不可以的,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我们应该把这种种的心去除;我们若生起一念恶心,就立刻用念佛来对治,如是,慢慢的我们的恶心就会消除,善业就会增长。

第五点:「所有的深信心、至诚心、发愿回向心、慈悲心、谦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舍心、禅定心、精进心、菩提心,以及一切种种的善心,应当常常守护不失。」

我们都知道,往生净土要有三种心,第一是深心,也就是深信心;第二是至诚心;第三是发愿回向心。刚才已经说了,我们除了自己念佛,还要回向给父母、师长、历代冤亲债主,同生极乐,这就是回向发愿心。还有我们学佛的人,更应该要有慈悲心。所谓「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若不慈悲,就不是佛弟子;因此我们要有慈悲心,要有容人的心,要包容别人的缺点;不能说这个人我不喜欢,就针对他、排斥他。另外,还要有谦下心;什么是「谦下心」?就像我们的师父上人来了,我们对他恭恭敬敬,好像对自己的父母、长辈一般,来恭敬他、孝顺他,这就是谦卑心、恭敬心。跟着是平等心,佛说众生皆可成佛,这就是平等;因此我们来学佛,不论好丑,不论贵贱,不论贫富,彼此都要平等对待;就好像我们中午过堂一样,所吃的饭菜,都是一律的,这就是平等。

再者,就是要有方便心;什么是「方便心」?虽然在佛门里,规矩应该特别严,可是在某些情况下,可给人家一点方便,让人家生欢喜心,这样的话,就能皆大欢喜,否则便会怨声载道,不能凝聚大众熏修的力量。接着是忍辱心,前几天有个陌生居士来到我们这里参加法会,不分青红皂白的大喊大叫,我们一个护法居士上前劝止,可是一接触就被打,打得脸都肿了。这位居士没有出声,没有还手、没有争辩,没有报警,他用的就是忍辱心:你打了我,我不还手;你骂了我,我不还口。这才是学佛的榜样。以前有个常不轻菩萨,他见人就拜;人家问他为什么,他说每个人都是未来的佛,所以不敢轻视。这位陌生的居士,为什么来到西方寺大吵大闹呢?可能就是我们跟他的缘结的不太好,又或者他是来考验我们的;考验法师们的定力够不够,居士们的定力够不够,这可能是佛菩萨的示现阿!所以说,我们要做到心不散乱,还能包容他人,这样的话,忍辱心才是真正的做到了,做到了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跟着是持戒心。我们都知道,法师有比丘戒比丘尼戒;居士有五戒菩萨戒。我们经常说「由戒生定,从定发慧」、「以戒为师」,就是要以戒来要求自己;若没有戒,就没有定也没有慧,就不能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戒、定、慧具足,一句「阿弥陀佛」其实已经包含了戒、定、慧,所以念佛是非常难得的。再下来是喜舍的心;喜舍就是布施,只要大众欢喜,我们就愿意出钱出力,因为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临命终时,除了业力之外,我们什么都带不走。所以只要我们一念布施,一念给人家欢喜,功德就累积了;我们一念诚恳念佛,功德就累积了,这些都是资粮。我们一念诚恳念佛,我们在极乐世界的莲花就会盛开;我们一念瞋心,莲花就会枯萎了。为了成就佛道,我们就应该如是念、如是行,如是布施,给人欢喜、给人方便,这才是学佛的真正功德累积。

跟着是禅定的心;什么是「禅定的心」呢?就好像现在法师在开示,大家就不能打瞌睡、不能妄想纷飞;应该用禅定的心来要求自己,应该专心、专注。禅的方式有很多种,不单纯在寺庙里,即使在家里,或在其他的地方,都可以参禅。有禅定功夫的人,念佛较容易专心,较容易一心不乱。最后还要发勇猛精进心、菩提心和种种的善心,这样的话,又焉会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我们如此的踏实修行、真诚念佛,西方极乐世界又怎会没有我们的份儿呢?这就是元朝优昙法师遗留给我们后人的开示,今天我把它重新演绎,用以劝勉大家。希望大家能有所领悟,有所受惠。好了,时间又够了,阿弥陀佛!

(全文完)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上一篇:人身难得 老实念佛

下一篇:菩萨献身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