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道源法师

佛堂讲话 第二辑 五、念佛与随喜功德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五、念佛与随喜功德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闲岔:

昨天讲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四大愿「忏悔业障」,今天接着讲第五大愿「随喜功德」。诸位留心听着!下面分三段来讲:

1.随喜功德的释义

随是顺从,喜是欣悦,功是力用,德是道行。致力用功,所得之道行,谓之功德,这里乃通指一切善法而言。十法界四圣六凡一切功德善法,皆当发愿随顺喜悦,故曰「随喜功德」。

先说随喜佛的功德:如本师释迦牟尼佛,贵为太子,富居皇宫,娇妻婇女,常随承事,五欲之乐,任其享受。而本师竟不为环境所迷,因观察众生受苦,遂即舍弃国城妻子,毅然出家!这出家的功德,我们应当随喜。本师出家之后,为成佛道而在最荒凉的雪山,修了六年苦行。每日只食一麻一麦,瘦得皮骨连立,终不退道心。因未成佛道,又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重发大愿:「若不成正觉,誓不起此座!」遂于七日之后,夜睹明星,而成正觉。这种不惜身命,而求佛道的功德,我们应当随喜。本师成佛之后,即将自己所证的佛法,讲给一切众生听,「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直至双林树下,临入涅槃的时候,尚且问诸弟子:「吾将涅槃,汝等对于佛法,若有所疑,可速来问!」这种说法度生,诲人不倦的功德,我们应当随喜。本师涅槃之后,留下很多的舍利,使供养舍利的众生,灭罪生福。这种身虽入灭,仍留「身分」以泽被众生的功德,我们应当随喜。

次说随喜菩萨的功德:菩萨是佛果的「因位」,在发菩提心之后,成妙觉果之前,历劫所修的六度万行,都是菩萨的功德,都应当随喜。菩萨修「布施」时,一切身内之财、身外之财,皆须布施。身外之财,不但衣服饮食,金银珍宝须布施;即家园国城,妻子眷属亦须布施。身内之财,不但眼耳手足须布施,即身命亦须布施。《法华经》上说:「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菩萨舍身命处。」菩萨所舍身命之多,可想而知了。菩萨为甚么要舍身命呢?一则为佛法,二则为众生。且说一个「雪山童子为半偈而舍身命」的公案,给诸位听听。这个公案,出在《涅槃经》,经上说:「我住雪山,天帝释为试我故,变其身为罗剎。说过去佛所说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我于尔时,闻半偈心生欢喜!四顾唯见罗剎。乃言:善哉大士!若能说余半偈,吾当终身为汝弟子。罗剎云:我今实饥,故不能说。我即告曰:但汝说之,我当以身奉大士食,罗剎于是说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闻此偈已,于若石,若壁,若树,若道,书写此偈,即时升高树上,投身于地,以奉罗剎。」这就是为半偈而舍身命的公案。我们想想看:世尊为菩萨时,是如何的轻视身命,重视佛法!现在《大藏经》中,何止半偈一偈,直有无量数的偈。这都是世尊在过去劫中,用身命换来的,可是我们竟把这些希有珍贵的法宝,束之高阁,不肯一读,未免太对不起世尊了!所以不但对于为法舍身的功德,应当随喜;即是菩萨所修的一切难行难忍的功德,都应当随喜。

复次说到随喜二乘圣人的功德:二乘即是声闻、缘觉。「声闻」所修的是苦集灭道四谛法。他们能以「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所以他们能证阿罗汉果。「缘觉」所修的是十二因缘法。他们能以观察众生之生死轮回,皆由于十二因缘之流转,因之用功而将十二因缘还灭。所以他们证得的果位,称为「缘觉」。二乘人所修的法门虽然不同,但其结果都能以了生脱死,超出三界,所以二乘人亦称为圣人。这二乘圣人的功德,我们亦当随喜。

现在再讲随喜六凡的功德:六凡即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凡夫。天道分三界:欲界天修十善法,色界天修四禅定无色界天修四空定,这些功德,都应随喜。阿修罗此云「非天」,他们有天之福,无天之德,虽似天道众生而实不是,故曰非天。阿修罗既然无德,我们随喜他的甚么呢?我们应当注意:随喜功德,不是随喜罪过。阿修罗既然「有天之福」,这就是他的功德,我们即应随喜。至于「无天之德」,这是他的罪过,我们切勿随喜。人道的众生,佛教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为其善法。儒教以仁、义、礼、智、信为其善法,其意义颇相同。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即是随喜他的功德。其不善者而改之,即是不随喜他的罪过。畜生道的众生,亦有其善法,如犬能守夜,即是负责。鸡能司晨,即是守信。又如鸦能反哺,即是孝顺。雁不二配,即是贞节。如是功德,皆当随喜。鬼亦有善有恶,如《地藏经》中所说的「主命鬼王」「坚牢地神」,其功德亦当随喜。地狱道的众生,作恶多端,乏善可述,有何功德,可资随喜呢?须知地狱众生,受苦极重!为苦所逼时,必生后悔。每一念悔过之心,即其功德,即应随喜。又者阎罗王亦属于地狱道,如《地藏经》中所说,他能以亲近地藏菩萨。又如公案中所讲,他能以礼拜永明禅师之像,这都算是地狱里功德。既是功德,自应随喜了。以上所讲的是十法界四圣六凡一切功德善法,都应当随顺喜悦,故名随喜功德。

2.随喜功德的利益

随喜功德能除「嫉妒障」,能起平等善,能得大眷属。前一是对治的恶法,后二是生起的善法,能灭恶生善,故须发此大愿。

昨天曾讲到三障,即是烦恼障、业障、报障,那是约三世因果配的。若就现在一期之中,尚有三重障的名相,即是:一、我慢重障。二、嫉妒重障。三、贪欲重障。按大乘百法中说:「根本烦恼」有六种,贪欲与我慢居其二。「随烦恼」有二十种,嫉妒居其一。如是说来,则根本烦恼中,除了贪欲、我慢之外,尚有其他四种:为甚么只将贪与慢列为「重障」,而不将其他四种列为重障呢?再说随烦恼中,除了嫉妒之外,尚有其他十九种,为甚么只将嫉妒列为「重障」,而不将其他十九种列为重障呢?这就是因这三种恶法障碍善法最重之故。其他的烦恼法,虽然同是恶法,同能障碍善法,但是比较起来,都没有这三种恶力厉害,故特标重障之名。比方说,有二十六个坏人,其中有三个最坏的,因为他们害善人,害得最凶!故特标其名,以便预防,而利缉捕。

我慢重障,须用第一愿王礼敬诸佛之法,对治除灭之,这在打七的第一天,已经讲过了。贪欲重障,须用第三愿王广修供养之法,以及第四愿王忏悔业障之法,对治除灭之,这在第三天和第四天,亦已讲过了。现在专讲嫉妒重障,必须用随喜功德之法,以对治除灭之。

所谓嫉妒者,即是不喜他善,不耐他荣。见到他人作善事,自己心中便感觉着不欢喜;见到他人荣华富贵,自己心中便感觉到不能忍耐,这便是嫉妒心现前了!我们要知道嫉妒是二十种「随烦恼」之一,不论出家人、在家人,只要你是凡夫,统统有的。不过学佛的人,既然知道有这种烦恼心,就得好好的用功夫降伏它,不能让它生起来。设若嫉妒心生起来,就要忌害贤人,障碍善事了!若约世间凡夫之法来讲,假使他人要来害我,我也要来害他,这种报仇之心,按世俗的情理,尚有可原。然而嫉妒心奇怪得很!他人既不曾害我,所作的事,亦与我不相干,但是因为他人有光荣之事,便忍耐不下,嫉妒之心,油然而生,一定要害他一下,心里才觉着痛快!这不是很奇怪吗?有一本世间书,记一个故事:说是清朝时代,有一个人,性好嫉妒。他的邻居,中了「举人」,把大门重新油漆一遍,以表示庆贺之意。这个嫉妒成性的人,听说邻居中了举人,心里就觉着不好受,及至见到人家油漆大门,他心里更加生气,直气得不能入睡!半夜起来,把水沟里的臭泥,抹在人家大门上,心里才觉着安然。

诸位想想看:邻居中了举人,对自己不是亦有光荣吗?纵令没有光荣,亦没有害处呀!为甚么这样放不下呢?这就是「不喜他善,不耐他荣」的嫉妒心在作祟啊!

佛书上亦有这样一则公案:说是有一座大寺院,请一位法师来讲经,为尊重佛法之故,全寺的比丘,都手持香花,到寺外迎接,因此招来许多看热闹的人。内中有一青年,看见迎接法师的仪式太隆重了,他气不过,跑出来拖着法师打了一顿!

诸位想想看:寺院里请法师讲经,即使礼节有过于隆重之处,亦是佛教内部之事,与这个青年有何相干?有何害处?他为甚么把法师打一顿?这只是「不喜他善,不耐他荣」的嫉妒心在驱使他啊!

现在再讲到我们自己身上,比方说:我们看到某一寺院很兴隆,就要说他几句坏话。听到某一法师讲经讲得很好,也要说他几句坏话。试问:某一寺院很兴隆,某一法师讲得好,对于佛教不是很光荣吗?为甚么要说他的坏话呢?此无他故,只是嫉妒心现前而已。

嫉妒虽不是根本烦恼,但确是重障!因为它能以「忌害贤人」,它能以「障碍善事」!作善事的人,就叫贤人。设若不喜他人作善事,而加以毁谤,加以破坏,不但障碍了善事,而且忌害了贤人,其罪过不是很大吗?佛门中有句成语,说某人「嫉妒障碍」。嫉妒是嫉妒他人,障碍当然也是障碍他人了。但要知道,障碍他人即障碍自己,因为忌害贤人,自然会亲近恶人。障碍善事,自然会做恶事。近恶人,做恶事,不是障碍自己吗?所以名曰「嫉妒重障」。

对治之法,要用随喜功德。见到他人作功德之事,无论是大功德小功德,都要随喜。或以身业随喜助成之,或以口业随喜赞叹之,或以意业随喜而发欣悦之心。如是用功,久而久之,成了习惯,乐善之心常常现前,嫉妒之心自然伏断了。嫉妒之恶法,既已伏断,自能「生起平等善法」。将来度脱很多的出家弟子和在家弟子,「得大眷属」亲近拥护,这都是随喜功德的利益啊!

3.念佛与随喜功德

如前几天所讲的:礼敬诸佛的功德,应当随喜。称赞如来的功德,应当随喜。广修供养与忏悔业障的功德,均应随喜。乃至拭佛前桌,扫佛堂地,都是功德,都应随喜。如是拭桌不碍念佛,念佛不碍扫地,便将随喜功德的行愿,与念佛法门融而为一了。

打念佛七,是以念佛为主,话说多了打闲岔,诸位还是打起精神来念佛吧!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