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证严法师

三十七道品讲义:五根篇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三十七道品讲义:五根篇
 
 
第一、信根
 
第二、精进
 
第三、念根
 
第四、定根
 
第五、慧根
 
 
 
  要入佛门决对不可欠缺“信”,“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有“信”才能产生力量,有了这股力量才能成就我们的道业,所以我们必定要以“信”为入门根基。
 
 
但是“信”一定要“正信”,若是稍有偏差则容易误入歧途,走上邪道,入了邪道就有邪思,有邪思就有邪行;所以若要心无邪念,就必须避免接受偏邪不正的道理,以免做出恶行。
 
  很多人对正确的佛法还不了解,他们所谓的“信仰”就是见“神”就拜,见“公”便磕头,不论是什么神、鬼、公、婆??????,凡是拿香拜拜的,他们都将其纳入佛教;因此常常在邪、正的十字路口徘徊,不知所从。
 
  有一位高级知识份子,他是个医生,常常为病患看病,他跟我说:“有一个患者在某家医院看过病之后,跑来我的诊所让我医治,我帮他急诊后,他就离开了。但是过了两个钟头以后,他又跑回来跟我说他已经去问了某某公,并指示他一定要来让我治疗。”那么这位医生信以为真,以为他所信的某某公、某某婆非常庇护他,还会指点患者到他的诊所来看病,所以无比兴奋。
 
  连知识份子都分不清公、婆、神、鬼????到底是不是真正的佛教,只因为有人去占卜问卦,碰巧卜中他的名字,使这些患者都来找他看病,他就认为某某公非常照顾他,更以为这是由于自己平时虔诚地信奉,所以才有神通感应。像这种情形,他的思想与精神都会永远在那里盘旋逗留。所以我昨天就对他说:“真可惜啊!虽然你是一个知识份子,却沉沦于鬼道之中,实在太可惜了!你若再继续下去,必定会迷惑不能自拔。”
 
  他听我说了这几句话,眼睛睁得大大地说:“咿!师父啊!你所说的话,我已经深深体会到了,因为我有时后受到某某公、某某婆的指点,连头脑都转不过来了。我现在已经开使迷惑,难道我将永远依靠这些公、婆、神、鬼来指示吗?目前我做任何事情都要去占卜问卦才能安心,才敢放手去做,而且动不动就紧张兮兮、惶恐不安。如今我才恍然大悟。”
 
  诸位,同样是信,假使我们的思想稍有偏差,就不能在正、邪之间,清楚地分辨何者为正确的道路,那么,我们的精神、思想、心理状态,就永远会停留在迷图中,无法找到出口绕出来。所以我们选择一个正确的信仰是非常重要的。
 
  宁愿无信也莫“邪信”
 
  人不能没有宗教信仰,一个人若没有宗教信仰,就好像在茫茫大海中一只漂流的舟船,没有指南针,不知何去何从。若是在风平浪静时,还觉得平安无事,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没有指南针指示方向,分不清东西南北时,就会经惧惶恐,不知所措。所以我们在茫茫人海中,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宗教信仰;如此,即使突然遇到危险或坎坷的环境,仍然能够庄敬自强,处变不惊,在茫茫无际的惊涛骇浪中,稳固地掌握住人生之舵,认清方向,即能平安地渡过人海的风浪。
 
  所以,信仰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同样是信仰,却有不同的目标,现在的社会,人心非常复杂,有许多迷惑人心的教团,我们若不能选择事理究竟圆满的宗教,也是一样会迷失,无法走出邪道,趋向光明正大的康庄大道。所以我常常说,“无信”与“迷信”两者,宁愿“无信”也不要“迷信”。无信的人,心中对宗教全无概念,一片空白,只要用理事圆融的道理来感化他,就能使他依正道而行;就像一张洁净白纸一样,写上端正的字体,则字字分明、清析可见。若是迷信的人,他已经误入歧途,即使以正信去教育他,他的心仍迷惑不清,徘徊不定。
 
  现在出现许多非正信的宗教,也就是没有究竟教法的新教团。若有人想要入教,就必须立愿发誓,例如说:“我既然入教,就必须遵守教归,否则会遭????责罚”等等,各种毒誓。如此,他的心理就会受到束缚,尽管他知道自己的信仰并非真正究竟的宗教,而且已了解佛教的教法是透彻、明朗的真理,是人生正确的方向;但是他却心存畏惧邪教毒誓?????。虽然他非常崇仰敬重佛教的真理,却不敢接近,这就是因为他的内心已经被迷信所缚,无法自在解脱
 
  所以,我才常常说,与其迷信不如无信,无信的人接受了佛教的教理之后,自然会萌发正念的道苗;而迷信的人,若要他转迷入正,则必须再花费一番工夫。因此我们一定要谨慎地选择自己的信仰,不可因一念之迷而步步皆错。
 
  有一对年轻的夫妻到精舍来,他们是现今台湾社会上许多大企业家的其中之一。
 
  这对夫妻问我说,他们想入佛门,但不知入佛门的初步基础。我就告诉他们:“你们若想入佛门,首先在心灵上先要有正确的了解:佛教是生活化的宗教,教育我们的精神,能净化人们的心灵妙法,它能教导我们如何预防自己心中存有自私不净的欲念,这必须从个人的的修养做起,然后感化自己的家庭,使社会和睦安详,若能做到这些,就已经进入佛门的初机阶段了。”
 
  “最怕的是你误以为佛法深奥难懂,而不敢去亲近。佛教的深奥是后世人为的,并非佛教本身的教理多么深奥,因为佛陀在世时,他教导弟子也是依照日常生活一切的行动准则,以及待人接物的道理为基础。那为什么现在我们总觉得佛法很深奥呢?是因为它源远流长,经年累月下来,由于人们对其尊仰崇敬,难免有各种精深的描述。如此代代相传,无非是要使众生了解佛法是无上的妙法,是高深的道理,然后众生才会加以珍惜而保存下来。这只不过是为了适应世人的心理,所以学者、专家才费尽心思,将简易的道理化为深奥的文字。事实上,若往上推溯到佛陀的时代,佛法并不是那么深奥的,而是真正平易近人、浅显易懂的教育,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人的道理而已。”
 
  最后,我又对他们说:“若能抱持着佛教是日常生活心灵教育的心念,那么你们进入佛之后,就自然能得到佛教的人生真理了。”
 
 
没有根那里有树
 
  与此同理,“信”的初步非常重要,若初入佛们就想要信仰很深奥的道理,那就难了,我们应该信仰佛法是人间所适用的道理,如此才是真确的“正信”。所以,“信根”的基础一定要正确无误。“根”,是一棵树的根本,一棵树苗能生长茁壮成枝叶茂盛的大树,必须靠树根的作用,树根若健康强韧而且有力,则可以吸收水分、养料,使树木顺利地生长,长成枝叶茂盛的大树,并且牢牢地固定于地上,不怕风吹或雨打。所以,要有正确的“信”仰,“根”本必须往下扎扎深,打好基础,唯有正信才是进入佛门最重要的道路,此即所谓“信根”。
 
  第二个是“进”根,这也是很重要的,有信而无进,则永远停滞不能进步。从凡夫地要到佛的境界,是一段非常遥远的距离,我们选择了自己信仰的目标之后,一定要努力精进,绝对不可停留下来,若一停留则会故步自封,永远无法进步。
 
  “修行”,就像人的双脚走在道路上,“千里之路使于初步”,即使走多么远的路,都必须从第一步开使。走路靠着两只脚,前脚踏地的同时,一定要将后脚提起,不可一直踩在地上;如此重复,前后交换,才能够前进,否则前脚落地而后脚不提起,就无法向前“进一步”了。
 
  人生非常短暂,所以我们要加紧脚步,快速前进,不可拖泥带水。时间的累积可以使我们在路程上更进一步,增长我们的业功德与道业,所以要好好把握时间,向前进步。如一棵树最初从一粒种子开使发芽,然后长出小树苗,再由树苗长成大树,一定要依赖树根来吸收水分、营养,才能逐渐往上生长。同样的,要成就任何事业或道业,都必须以努力精进为发展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的“进根”。
 
  第三是“念根”,念即心念。我们既然有了正确的信仰,就要时时刻刻地培养这份仁厚的道德观念,也就是培养爱心。一个人若缺乏爱念,则万事都无法于精进中成就了。我们看看佛陀,他能够放弃个人的私爱,就因为他对普天之下的众生有大爱,有了这份大爱的“念”,他才能毅然决然地提起勇气,创造人间真善与美的康庄大道。所以,这份心念非常重要,学佛就是要培养这份正确的爱念。根是“根本”,也就是慈悲与正确的“根”本心念,故称“念根”。
 
  第四是“定根”。众生之所以不能解脱、不得自在,只因迷执痴爱,而易被牵动以致心失定力,所以常停滞于过去的杂念,及未来的虚幻妄想,因此而颠倒、而造业,不得自在。学佛者重在定力,若有定根则能解脱自在了。
 
  信念一定要正确,人一定要努力精进,从凡夫到圣人的境界,必须“前脚走,后脚放”,不要常常徘徊于过去之念,要好好把握今日应该精进的道心,不要再有计较过去的种种杂念。过去之念称为杂念,最好是把握今日此时的道念。
 
  第五是“慧根”。就是离妄念的平等慧,也就是没有污染的清净本性。“慧”能体证真理而不被事相迷惑,且能理事圆融,运作无碍,常以平常心以处“理”行“事”,则是净慧功能具足。
 
  前面已经分析过的道法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而四念处以下还得再一步修五法(五根),以加强其道法。
 
  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生,故以为名。
 
  今修五法使善生
 
  “修四念处观”──“四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一切事物都是无常、苦、空、无我。世间万物皆不离色法与无色法,这就是“法”。若能看开有色法,放下无色法,则是修了四念处观,了解世间法;如此自然会将执着于占有的小爱看开。人的欲念是无底深渊,为了这个欲念,造了无数的罪行。这就是因为人不能看开色法,也无法抛下无色的心法,若能看得开、放得下,自然能使善根萌发。
 
  “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我们看开万法之后,虽然已经萌发善种,但是幼芽细弱微小,容易受损折断,而且根须尚未生长,所以不够强壮坚固,以致刚萌发的善芽易受损坏,这就是“根未生故,善萌易坏”。
 
  我们以前曾经种过稻谷、大豆、花生??????等各种农作物,这些植物发芽的时候,新芽都非常幼弱微嫩,很容易就折断损坏。我们的心就像一畦田地,当善种撒播在这块心地上后,便开使慢慢萌芽,这初生的幼芽非常脆弱,很容易被破坏,又加上树根尚未生长,所以不能牢牢地固定于土中,更加显得嫩芽的脆弱与易损。
 
  要如何使善种茁壮生长呢?“今修五法使善生”──就是要修“五法”。五法是“五根”和“五力”。世间一切都是无常、苦、空,虽萌发善心,但是必须使善念更加坚固,继续增长。“四正勤”内容是: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速生;已生恶令速断,未生恶令不生。已萌发的善念必须使其更加茁壮,而“五根”、“五力”就是要使微发的善萌往下扎根、往上生长。根部茁壮后才能稳定牢固地附着于泥土中,吸收水分及养分以供植物幼苗的成长,然后长成枝叶茂盛的大树。这两种五法就是帮助善种、善根的增长,使其更加坚强壮大。
 
 
 
第一、信根
 
  “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
 
  人的信念必须循乎正道。目标方向若稍有偏差,就很容易走入邪道,入了邪道之后,便会受邪法的影响,一旦接受邪法就无法解脱了。现在有很多人非常热心于学佛求道,如果他的信仰与所接受的教法不正确,那么,尽管他非常用功地拜佛、打作,却容易走火入魔。一走火入魔就很可怕了,常常会心不由己、神不能定 ── 不能控制自己的心念,也不能安定自己的精神,这是求道时最危险的一件事;不但邪魔会来扰乱,而且心虚不能成道。所以,我们的信仰绝对不可偏差,一定要以明净的心态来接受佛陀的教育。
 
  人都是因为有所求,才会走入偏差的道路,如果无所求,则精神会非常明朗,心灵无比安定。
 
 
无相之相是实相
 
  佛陀曾经举一个例子来譬喻:
 
  以前有一位商人,用驴子拉了一整车的宝物,想越过山岭到另一个城市去。这座山的路途非常险峻陡峭,一边是断崖,一边是峭壁。他战战竞竞,非常小心谨慎地拉着驴车,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一面保护驴儿,一面又要保护整车的宝物。这只驴儿吃力地拉着大货车走在岐岖坎坷的道路上,没多久就已经筋疲力竭,爬不上去了,这位商人只好暂停下来。一回头,远远看见后面有两个过路者,心中生起一股期待与盼望的欢喜心,于是赶紧招呼他们,请他们帮忙推车,以减轻负担。
 
  然而,这两个人却先问他:“我们付出劳力为你推车,你用什么来报答我们呢?”
 
  商人回答:“无物!”这两个人把各自背着的包裹行囊解下来,帮忙商人推车;终于在三人的合作下,离开了险阻的山路,到达宽敞的平地。这两个人又问了:“你究竟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做为报酬的?”这位商人还是回答同样的话:“无物!”
 
  其中一人便说:“我们付出那么多力量,又放弃自己的包袱为他推车,怎么可以说无物呢?”另外一个人就告诉他:“那位商人不是已经将“无物”给你了吗?“无物”的意思,就是“无相”,世间一切万物皆无相,无相之相就是实相啊!没有给你东西,其实已经真正给了你欢喜心了。”
 
  索取酬劳的人一听到这些话,马上明白这就是“道理”,因而不再要求什么。
 
  佛陀于是告诉大家:这就是明智之人──能够体解大道,深明道理。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佛教有三宝,即佛、法、僧三宝。佛陀为了教育众生而来人间,单单只有佛陀一人,仍无法施行教法,惠及众生,必须凭借源远流长的佛法,才能流传万世以教导人们。有一句话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唯有靠人才可以弘法利生,延续佛陀的慧命,而这个责任就在于僧伽(出家人)的身上。
 
  出家人为了追求佛陀的真理,一定要放下自己的小包裹;就如同刚刚所说的这两个过路人一样,商人请他们帮忙推车,但是一开始便先声明“无物”可报答他们。最初,这两个人高高兴兴地抛开自己的包袱,自愿帮忙推车。但是到达目的地时,其中一人却又开口向商人索求报酬,另一个人马上对他说:“无物”已经给你了!这就是表示“法”原本即为“无相”,“无相”之理才是实实在在的真理。世间“以有易有”者,其情非常短暂,因为这是以劳力来换取物质,以时间来求取报酬;所以感情不能持续常久,而且这种爱也是非常狭窄的。
 
  法,就是要教导我们无相、无始、无终;所以,我们一定要抱持著“无所求”的心态来追求佛法,在追求时若对佛法有所体悟与了解,就必须多付出,存有这种心理就是正信 ── 在正法的理念之中。所以这段文说:“信于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无漏”就是无烦恼,无烦恼是因为无所求,无所求的佛法就是静定。因为人的心中若无烦恼,心就能常在“定”中,精神也会时时明朗静寂。
 
  学佛就是要如此,有如佛陀在前面拉车一样,后面必须有人帮忙推车,人与法一定要合一。为了推行佛陀一乘之道,我们要放掉私我的包袱,专心一意为这“无物”回报付出力量;这就是“五根”之首──信根。每个人都必须相信佛陀的教法是正确的,并且以无所求的心态来求佛的道苗;若能如此,心中的善念才能往下扎根。
 
 
无所求心乃是道根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某些人,学佛学到走火入魔,真是可怜?????。他们虽然有一份求道的善心与善念,但是方向一偏差,就困扰了心思、动乱了精神,实在是令人同情。佛法并非那么深奥,最重要的事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学习待人接物的礼节,以及做人的道理,修养自己的心性,清净我们的心思,并接受佛陀“无我”大爱的教育。
 
  若能如此,就可以常常神清心定,不会被外界的魔法及动乱的环境扰乱心神,不偏向邪知、邪见,如此才能产生正确的道根。
 
  “信”一定要正信,请多多体会正信、正道,以产生这种无漏禅定的解脱。“漏”即烦恼,烦恼就是欲念,欲念就是有所求。在学道期间若有所求、有所得,就会有烦恼,求学时也不可求有所得,我们要学的是求清净心地、无所求、无所得;如此才是真正正信的道根。
 
 
第二、精进根
 
  “谓既信四念处正观,及助道善法,倍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精进”,所谓“精”即精粹而不杂,“进”乃前进不退;专心一意前进就是精进,“专”是心无杂念。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道路,而修行即修道,也就是走路的意思。佛陀讲经便是讲“道”,道就是路啊!我们既然在这条道路上修行,就是跟走路一样。一个人的双脚若很健壮,则可以行走长远的道路,而且可以走的非常安稳。
 
  走路,必须在前脚落地时,放开后脚,否则无法前进一步。一个人在日常生活里必定要“行兹在兹”──作任何事都要专心一意于正在进行的事上,无论是说话、走路?????都必须专一心思,贯注精神。总而言之,言谈语默、举手投足,一定要专心。“前脚走、后脚放”的意思就是说:昨天的事就让它过去,要把心神专注于今天该作的事上。如果还不断地回顾或怀念昨日之事,就叫作杂乱心,也可称为烦恼心。若能将心念放在今日此时此刻,则称为专心正念,如此就可以进步了。
 
 
说食数宝奈饿何
 
 
修行最主要的目的,无非是要修得我们这一念心能专一不散乱,所以想要更加精进进步,就必须先修专心之念。做事业的人,定要专心做事业,积极发展才能成功;求学者更要专心念书,学业才会进步;而道业要想有成就也是一样,能然必须靠专心,绝对不可能有你修我得的道业。
 
  佛陀在世时阿难陀尊者有一天问佛陀说:“佛啊!我是您的弟弟,也是您的弟子、您的侍者,我每天跟随在佛陀的身边,我什么时候才能够智慧开窍?什么时候才能与佛一样呢?”佛陀手捧着钵,沿路托钵得了一些饭,就和阿难坐在一棵大树下,一面拿起钵,一面叫阿难看,便开始吃饭了。佛从阿难问话开始,到佛陀吃饱饭为止,都没有回答任何话。吃饱饭后,他就跟阿难说:“阿难啊!我现在吃饱了,而你饱了吗?”
 
  阿难回答:“佛陀!我还没吃饭,怎么会饱呢?”佛陀就说:“阿难!与此同理啊!我修行是我所得,你用心是你所得,天下间没有我修你得的事。所以,你要赶紧用心啊!好好地用这专一的心念去精进。”
 
  这是佛陀与他弟子平时的说法,由此可知佛陀教导弟子修行的方法。佛陀的责任只是教导,而实践的道路,还是必须自己去走。因此,我们一定要专心求道,这样才能够精进,这就是所谓的“精进根”。
 
 
修行必须有道路
 
  “既信四念处正观,及助道善法,倍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四处正观”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也是用心的意思。除了四念处外,还有四如意足、四正勤?????等等,是帮助我们成就道业的“助善道法”,我们必须每一项都专心思考,不只听听法就好了,一定要身体力行去体验善巧,如此便可以倍策精进,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修行必须懂得纲领。佛法如大海,究竟要选择那一个法们呢?实在说,这是相当困难的事,佛陀的三藏十二部经,到底那一门才是初机呢?根本毫无头绪。但是若能了解四圣谛的“道谛”,也就是说从“三十七助道品”着手,那么将可以事半功倍,倍策精进。所以,只要认清佛法的纲领去精进,用功就不会白白浪费了,而且更可以鞭策我们精进的道心,勤求不息。
 
 
善行原自涓滴起
 
  就如我们慈济的工作一样,许多尚未了解慈济的人,对慈济总是抱以敷衍、应付了事的心理,认为委员向他劝募善款是件好事,而且每个月乐捐五十元、一百元,对他的生活不会有什么影响,于是看在委员的面子上,以及做善事的缘故参加。
 
  但是,只要亲自来到这里的人,就会了解自己每个月所捐献的一百、五十,甚至三百、五百元,原来是在做这么多救人的好事情。了解之后,不但本身加入长期会员,还将慈济精神宣扬传布,让亲友及更多人知道。若是再多接近、多接触我们的工作,就会更进一步了解慈济,主动去探望贫病、孤苦无依的阿公、阿婆们,看看他们生活如何艰难与困苦。身历其境的感动是笔墨难以形容的,许多会员便是这样发心投入委员阵容。
 
  只要亲身去做、去体会,自然对慈济这项事业能勤求不息,能真正殷勤地去付出、长期劝募善款,从事救贫教富的工作,而且愈做愈觉得有意义,这是因为已经了解慈济全部的精神。就像我们二十多年来,委员们只要一踏入慈济之门,就终身不懈怠、不退转,这便是因为他们身心皆已经投入慈济之中,并体会到个中的意义,所以能精进不息。
 
  修行就是要这样,先坚固信心后,才能稳定精进。什么叫做菩萨道?若只在文字上论菩萨,根本无法体会到菩萨那份付出的快乐与法喜。例如处在慈济的世界里,日常的工作无比辛苦,我相信每个人虽然身躯疲劳,但是心中一定不会厌烦,而且越忙越高兴、越快乐。看看我们的委员,在医院做了整天的义工,已经非常辛苦了,回到精舍,一看精舍的工作还这么多、做不完,也不顾身体的劳累,一样发心继续帮忙赶夜工,这是他们的一份喜悦与欢喜心,这种欢喜心能够消除身心的疲劳。
 
  通常我们做事做累了就要休息,对我来说,休息的意义,应该是换另一种方式工作,这样才是最适当的休息,并非静静地坐着不动。当我们做一件事或固定一种姿势的时间太久,容易使身心产生疲劳现象,若感觉疲惫时,可以站一站或换个姿势,更可以做做其他的工作,这才是消除疲劳的最加方法。
 
  我们要多多利用人生,你若能体会人生真正的意义,自然不忍心浪费生命与时间;多一份活动,就能多成就一份工作。我们修行时也是如此,能体会人生真正的道谛,自然就不会常常抱怨身体疲累,心神疲乏。所以说“倍策精进,勤求不息”,真正地殷勤不停息、不懈怠,则称为“精进根”。
 
 
第三、念根
 
  “谓仁念正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
 
  我们一切的举动都是出自于内心的一“念”,对于喜欢做的事,心中一念就能推动身体去行动,我们若能常常培养一份仁德之心,我们的念就能时时在正道中。大家要专心一意,好好地观想:仁者人也,身为一个真真正正的人,与禽兽之间的差别便是在此“仁”字。佛陀示现人间是为了救济众生,“众生”不只是指人而已,其他的畜生类也是众生之一,我们人类是各种蠢动含灵中的一种,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异于禽兽的没有多少;说句更坦白的话,就是说人与禽兽实在很类似,差不了多少,能异于禽兽的没有几人。
 
  而佛陀来世间教育人们,就是希望人们能够远离禽兽之心,返回原来的人性。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说每个人生下来时,本性都是非常善良的,善性就是仁心──仁爱的心;有善的性,就有仁爱的心。只可惜我们从小生长在人世间,受到种种杂念、物欲的引诱,使心中的仁念逐渐地淡泊了;欲心侵占仁心,欲念代替了仁念;欲心逐渐增强,因此仁念就慢慢薄弱了。
 
  所以,我们现在学佛,最主要的是希望我们能“反观自性”。平时我们的心都是向外追逐,在社会上追逐人我是非及五欲,人性一直散放在外界,无形中与禽兽之性混在一起。佛陀来人间就是要教育我,返回“人之初,性本善”的这份良知和灵性,希望我们心存仁念(仁爱的意念),时时走在正道上,常常一心观想,这就是“反观自性”。
 
  我们若能时时刻刻反省自我,好好来“反观自性”,邪妄的念头自然不会侵入自性。这里所谓邪妄的念就是欲念、无明的念、人我是非的念,我们若能一心观自性,自然会看开人我是非,心无私念。无私念就不会分别人我,就不会生出是非,所以说“不令邪妄得入”。若能如此,就能时时保持观照仁念之心,此即称为“念根”。
 
 
治心守意于未萌
 
  过去的圣人非常谨慎注意自己的心志,所以能治心于未萌──在恶念还未生起之前,就要善加治心,保护心念,并且防情于未乱──好好预防情绪的动乱。若能如此,就可以称为“觉有情”──“菩萨”了。
 
  所以,贤哲“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古圣先贤有一辈子的忧虑,却没有一日的错误;这里所谓的忧虑,是说贤哲之人非常谨慎,不敢稍微放松心志,时时战战兢兢,保护自己的心念。所以说,古之圣贤有终身之忧,这个“忧”是“忧道不忧贫”──只忧虑自己是否终身都能行于仁道之上,而不烦恼自己今日是贫穷或是富有。人如果忧虑自己失去正道,自然会谨慎小心,而不致发生错误。
 
  总之,请要多多小心,专心一意,要有这份仁心正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此即是“念根”监固。万法皆出于一念,所以我们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心念,先贤治心之道,是在于未生恶之前令其不生;对于感情,也是在情绪未乱之前防患未然。总而言之,学佛也是一样,必须时时刻刻保持警惕,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
 
 
第四、定根
 
  “摄心正道,一心寂定,相应不散,是名定根。”
 
  摄,即统一的意思。我们必须将心念统一起来,使其专一;若能专一心思,力求正道,则能达到寂定、心不散乱的境界。学佛有三无漏学,即“戒、定、慧”,要使自己的心念寂定,必须先守持戒律,也就是在未生恶念之前,要防患未然,守戒令其不生;在感情尚未动乱之前,要事先预防,这就是“戒”。我们能令心不生恶念,当然就不会去造恶业;能使情绪不乱,自然心能安定;心若静定,就会产生智慧。
 
 
所以,此处所说的“寂定”,就是心思专一的意思,也就是佛陀慧命的最高境界。
 
 
心不散乱就是定
 
  学佛有许多门径可遵行,比如说净土法门,专心念佛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的心念专一。禅门中的打坐、参禅也是要训练我们的心智一如,使心与智合一。智即对事理的分别与决断,若能使心思专一,则可以同智一心,这就称为“寂静”,也叫做“寂光”。心静则能回光返照,也就是说,将我们这一念在外游荡分别之心,收摄回来反照自己的本性,称为“常寂光”,又可称为“涅槃境界”。
 
  何谓“涅槃”?有的人可能会以为往生就是涅槃。其实不是的,涅槃是常寂光的境界,也就是说心念无生灭,没有烦恼的染着。内心可产生慧性,并彻照本来的心地风光,这也可称为寂定、寂光──寂静光明的意思。
 
  因为凡夫的心地散乱、黑暗,所以修学就是要反暗为明,使黑暗的心性反照,重见光明;那么,就必须先使心念一致。若能如此,则寂定相应,心不散乱,心不散乱就称为“定根”。
 
 
大家乐的怪诞
 
  现代的社会极需这个“定”,因为现在的人都欠缺“定心”,所以社会形态变成“怪、力、乱、神”到处充斥氾滥的情形。最近几年,泰半的宗教也是常常都在谈论怪诞、鬼神。。。。。。,尤其是这两年来,社会大众沉迷于“大家乐”,说什么“明牌”,必须求神问卦指点中奖号码,又有人传言说,只要打电话拨一串数字,就可以在阳间和地狱阎王殿联络通话。那天我听到一位会员跟我说个传闻:
 
  “有一个妇人第一次赌大家乐就中了五万元,她觉得这么容易就得到五万元,简直比辛辛苦苦地做生意赚钱好多了,所以从此着迷似地开始玩大家乐。结果一直沉迷下去,无法自拔,甚至倾家荡产,还不知回头;直到债台高筑,无法还债时,她竟跑去请问“明牌”。有人告诉她,只要到墓地找个坟墓,然后向着墓碑磕头跪拜,请死者保佑,指示“明牌”,就能够如愿以偿。
 
  “她果真跑到墓场里找坟墓跪拜,求坟里的死人保佑她。拜完后,返头回家,这时忽然出现一位老伯伯,看着她问道:“你来这里做什么啊?你拜的是谁?”她回答:“我想求明牌,所以来此求拜。”老伯伯就跟她说:“这还不简单!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回家后,晚上打电话拨。。。。。”
 
  “这个妇女到了半月,真的拿起电话开始拨。。。。。,结果电话接通之后,对方传来阴森森的声音说:“你找我有什么事?”她回答:“我请你指示一个明牌的号码。”对方真的给她一个指示,她就赶快记下此号码,却忘了问对方是谁。后来,她真的幸运地中了大奖──两千万。她乐得不可开交,还没去领钱之前,就跟她先生说:“我中了两千万,真是高兴死了,我们开始来计画如何利用这两千万。”
 
  “那天晚上就寝前,她心里想着:“那位不知名的人帮了我的大忙,使我中奖两千万元,我应该好好报答他,并且请教他尊姓大名。”于是赶紧又拿起电话筒开使拨那个神秘的号码。电话的那一端同样是那个人接的,他就问说:“你是谁啊?我想报答你给我带来这么大笔的财富。”对方传来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我不需要你报答,我只要你来──跟我作──伴”这妇女一听,吓得抛开电话筒,急得叫醒丈夫,一五一十地把事情说给他听,他先生在睡梦中被摇醒,就对她说:“你根本是在作梦嘛!”未予理会,一翻身,又继续睡自己的觉。
 
  “第二天早上,他先生醒来后,见太太尚未起床,就叫她起来,没想到转头一看,她竟已七孔流血,一命呜呼!就这样,钱还没领而人已经死了。”
 
  这个故事到底是真实的,还是人家编造的,我并不清楚。不过这种传闻,大多是人所捏造,然后一传十,十传百。。。。。。不断扩大。佛教中有一句话说“一人吐虚,万人传实”,就是形容只要有一个人打妄语、说谎话,就会人人口耳相传,弄假成真。
 
  这就是“怪诞之说”,无中生有,这种“怪”会使人沉迷,虽然刚刚这位妇女的传说不一定真实,但是现在的“大家乐”真的使人沉沦堕落,而且许多家庭都发生凄惨的悲剧。最近,新闻报导又有一家五口死亡,原因不明。据说,这家主人平时迷于“大家乐”,沉迷到不愿照顾事业生意,而且全部钱财都耗费殆尽,到处告贷,债务累累。所以有人猜测,他因为无法偿清债务,而下毒把全家人都毒死,此案仍在调查之中。
 
  像这种情形,就是因为财迷心窍,导致“怪、力、乱、神”扰乱社会,不得平安宁静,这是社会上“怪”的现象。
 
 
怪力乱神入邪道
 
  还有一种是“暴力”问题。现在的社会,动不动就比刀动武。人与人彼此相处,别人对他的恩惠感情不论有多大,只一下子的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万一那一天稍稍使他不如意,就会以暴力来报复。现在的人真是为了一点芝麻小事就要打人、杀人,连无怨无仇的陌生人,他觉得看不顺眼,或是不如意,就动手动脚,使出暴力,横行霸道,这就是“力”。
 
  不只是民间社会常有暴力现象,连国家官员、政治团体,都发生这种暴力情形。在电视新闻报导里,可看见他们在会议中,若有几句话不投机,就动手打人,或跳到会议桌上抢夺麦克风,这不是动武的现象吗?不是“力”的问题吗?当然,这也是“乱”的现象。
 
  现在的社会,人心乱成一团;而宗教大部份都谈神论鬼,虽然拜佛却不能接受正确的思想及宗教的教育。一般人入佛门便想求神通感应,心存这种念头则容易走入邪道,使精神散乱;所以,心有所求的感应,不但不能修成正道,还会扰乱心神。这些都称为“怪力乱神”。
 
  孔子是一位教育社会世人的圣人,他也禁止学者及人们谈论“怪力乱神”,以免人心惶徨,社会不安。今天一大早我看了一篇文章,不只是台湾有这种情形,连先进国家都有怪异的现象:美国有位女学者,担任某大学的教授,她为了探讨灵魂的问题,也跟着人家去研究催眠术,相信催眠术能够引出人的灵魂,得知过去生的种种情形。这种方法有点像台湾民间的乩童法术一样,当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时,其面容形貌都完全变形走样,全身扭动,坐立不佳,摇摇摆摆地说:“我的前生是一个农夫,因为国家发生战争,被征调出征,结果死在战场,堕入地狱。”
 
  当她清醒的时候,还不断地强调其前世是一个农夫,使旁观的学者信以为真,认为催眠术确实可以使灵魂出窍,得知过去世的种种。此举还掀起美国学术界的一阵风波,许多学者及民众就一窝蜂地沉迷于催眠术。其实说好听一点是催眠术,若以台湾的世俗话来解释,就是“牵亡”、“问乩童”这一类的道术,都是所谓的“怪力乱神”。
 
 
行住坐卧皆是禅
 
  学佛并不是要学这些(怪力乱神),而是要修养本身的灵性,希望我们学得“戒、定、慧”──“戒”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规矩,“定”可以使人专心一意,如此自然能产生智“慧”。所以,我常说要“念兹在兹”、“行兹在兹”,做事情的时候,若能够专心做事,就是所谓的禅功。例如有一天大家在赶工作,五六个人挤在工作房里,而屋外也有许多人继续在工作,这种连贯式的作业,第一步骤若做不好,后面的人就得再多花一番功夫。
 
  我走上前教他们怎么做,怎么拉直、抚平,一下子就完成工作,而且产量比五六个人做得多。为什么已经进行了两三天的工作,还没有想到这个方法,让工作做得又快又完美呢?那就是心不在焉啊!所以常常有人说,每次师父来指导过的工作,都会更加快速、更加完美,那就是因为我做事都是“念兹在兹”,手在工作时,心思就在手上;双脚走路时,心念就在脚上;开口说话,精神就放在嘴上。总而言之,就是我们的精神要统一,心念要一致,绝对不可分神,心神不分散就称为禅。所以过去的禅师曾说:“挑柴运水无非道,行住坐卧皆是禅。”吃饭、喝茶无不是禅。诸位,一切举动若能将心念常常统一专注起来,就称为禅定。我们学佛就是要学这些,若能如此,“定根”才能发挥作用,稳固定力。如果在安静无人打扰之处打坐,心思稳定不散乱,但是一离座位,与人交往谈话,就开始起烦恼,或是一工作就不能定心,那么,这种短暂的“定”是没有用,即使打坐的功夫非常高深,也是没有用的。
 
  真正学“禅”练“定”,是在挑柴运水等一切举动之中,精神统一、心念一致、不受影响,这就是“定根”。“定”并非为了求神通,而是为了心思能统一,简单地说,心若能定,则做什么事都顺利通畅,一个人可抵过四、五个人的工作量,而且做得事事完美无疵,这不是“神通”吗?我们若能将佛法生活化,则举手投足无不是在禅定中,所以,我们一定要多用心,要专心一念、精神统一,不可为求怪力乱神而学佛。
 
 
第五、慧根
 
  “四念处之慧为定法所摄,内性自照,不从他知,是名慧根。”
 
  这里所说的慧是“四念处之慧”,“四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若能细心深思这些道理,并且加以研究分析,便能得智慧了。
 
  而慧“为定法所摄”──必须要有定心,才能够产生慧根。学佛一定要专心,若能专心一致,自然可以精神统一,精神统一则无事不通。定能生慧,所以慧为定法所摄。也可以说,慧即内性,学佛者大多求明心见性,要明心见性必须反观观自性。
 
 
智为分别知解心
 
  平时我们的心思对外界的事物,会起分别认知的作用,这就是智,“智慧”二字虽常合称并用,但是这二字的意思有所不同,“智”是分别智,社会人士及学者专家,都属于智者;而“慧”是宗教家所具有的特性。“智”是有分别心的,能将世间的色法分辨的一清二楚,例如“智”能分离组合物理,尤其是现代的科技发达,生活水准提高,人类不仅可以从地球到达月球,还可以远抵其他的星球,这些都是社会上的科学家及学者,专心致力研究宇宙的真象,积极发展科技所得到的成果;又例如牛顿,因为一颗苹果落地,而发现地球的地心引力。这都是“色法”。
 
  总而言之,许多发明家、科学家,皆以智慧来分离组合物理,能专心探讨最基本的物质元素,也能够将各种元素组合成各种物质,这就是分别智。虽然能使人类的知识扩展,但是却在人间潜藏着各种危机。
 
  例如科学的发达,对社会的知识水准有提高的作用,对物质生活的享用也有所帮助,但是它却造成许多后遗症,更潜伏着破坏自然环境的高度危机。现在的战争已经不像古代一样,人穿着战甲、骑在马上,一刀一剑互相击杀。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发明了手枪来代替过去的刀剑,刀剑必须在短距离才能杀伤对方,而枪只要在远距离瞄准目标,就可扣板机,所以它的威力比刀剑更大。但手枪一颗子弹只能射中一个目标,于是更进一步,人类还发明炸弹,一颗炸弹就会毁灭许多生命,破坏无数的家圆。而现在更进入核子时代。人类所生存的世界,能够保持和平无战乱,是人们最大的幸福,而如今世界的生灭大权已被少数人所操纵。这世界上几个大国的少数人,若是在心理上稍不平衡,就可能控制整个核子武器,而使世界毁灭;因为现在的核子武器,只要轻轻地按个钮,就能够发挥无比猛烈的威力,足以毁灭整个世界。
 
  科学虽然能增加人类的知识,但是却给人间带来许多大危机。除了国际间的战争之外,每一个家庭中也埋藏一颗不定时的炸弹。因为现在的家庭,三餐都靠瓦斯炉来作饭,不像以前,都是用柴火木炭及炉灶来烧菜煮饭。瓦斯的危险性极高,一不小心就可能发生爆炸,并且带来许多灾害。不只瓦斯容易爆炸起火,电视也会爆炸燃烧,甚至还有冰箱、冷气机等电化产品爆炸着火的。这些物品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东西,而科学发达虽汰旧换新,却也将原本较具安全性的物品换成高危险性的产品。
 
  这都是人类的聪明智识所带来的危机,这些“智”是属于社会科学性的“分别智”。
 
 
一个猎人与大象的故事
 
  此外,一般人大多数都自以为聪明,这也是属于智。社会上因为有太多聪明的人,才会导致一些怪、力、乱、神的充斥与氾滥。聪明是“世智辩聪”,并非单纯的智识。这种“世智”会制造许多社会问题,也会发生许多暴力现象。例如有一则新闻报导说,嘉义地区发生一件“智慧型”的偷窃案,一个窃贼利用某医生到北部旅游时,闯空门将其钱财宝物都偷光。
 
  这个医生与全家人出门之前,在诊所门前贴了一张公告,说他某日要出门,直到那一天才回家,请他的病患这几天不要来看病。有一个人看到这张告示后,得知医生家这几天都空无一人,于是费尽心思打造了一把钥匙,开门进到里面,安心地搜寻财物,连保险柜也被他打开,所有的贵重宝物都被他搬走。
 
  另外一个个案是发生在银行的职员身上,这个职员利用他值班时保管钥匙,监守自盗,偷运出银行里五百多万元的现金,然后逃逸无踪。这些做案者都是非常聪明的,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这种世智辩聪,不仅误了自己,也毁了他人,而且小则毁灭自我,大则毁灭整个地球。
 
  因此科学家、社会学者、世智辩聪者,这一类皆属于“智”,而“慧”是属于宗教的特色,因为宗教是提倡道德、爱心的。不论是什么宗教都如此,例如基督教、天主教所提倡的是博爱──针对人类的“博爱”。只要有爱,当然都是好的人生,至于其教义的深浅还在其次。而佛教所谓的爱,还要更深入一层,即“平等的爱”。
 
  “博爱”与“平等的爱”并不完全一样,“博爱”是对“人类”的爱心,佛法的“平等爱”是“爱众生”的心,众生与人类不同的地方是──人类只是众生之中的一种生命体而已,佛法中对众生的爱是“蠢动含灵皆有佛性”的爱;不但是爱,而且尊重所有的众生。所谓的“尊重”,在佛教中除了尊重人之外,也尊重其他的生灵,六道众生皆有佛性,堕落地狱的人将来也可以成佛,甚至在饿鬼道的人,也是可以当菩萨的。
 
  佛的本生经中说:佛陀在三大阿僧祇劫行菩萨道之时,偶而会现身于畜牲道中感化同类;佛不只示现人身在世间化导众生,他有时候也会到地狱去教导地狱的众生,并且代替他们受苦。例如他到地狱中替人拖“火”车,这种“火”车不同于人间的“火车”,这是整辆被烧红烤热的火铁车,必须由犯罪的人拖着走,这是地狱中的刑罚之一。
 
  有一位老人在人间造罪业而堕落地狱,受“拖火车”的酷刑,一位青年在地狱中看见这个老人已年老体衰,还拖着这辆又红又热、又重又烫的火车,非常不忍心,就过去帮忙老人拖火车,请他在旁边休息。结果被狱卒发现了就告诉他:“各人的罪由个人受,为何你替他拖车呢?”狱卒起了嗔心,举起手上的棍子就打这位青年。青年就是过去生中修菩萨行的佛陀。
 
  佛陀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不去地狱度化众生,那谁要去呢?他替罪人受刑罚,又被狱卒责打,仍然心甘情愿地要为众生入地狱。
 
  佛陀也曾经现身畜生道中。在佛教的鹿母经里就记载佛陀现身为鹿的故事;他也曾经现身为象王,并且长有六只象牙。象牙是非常有价值的珍贵宝物,一位猎师见此象比普通象多了四根牙,于是起了贪婪之心,将毒药抹在箭上,朝着此象射去。象王中箭之后,周围的象群全部都围拢过来,象王马上用象鼻子绕住猎师保护他──有如一个人用双手环抱他人一样,使他不受象群的伤害,象王对周围的象群说:“我发心行菩萨道,既然是菩萨心,就绝对不能对人起嗔恚,即使人来伤我,也不能发嗔怒恨意,一定要以宽大的心量来包容,要有平等的心,有透彻的大爱。”
 
  说完之后,便问猎师:“你为什么要用毒箭来射我呢?”猎师答说:“因为我需要你的象牙啊!”象王一听,就以牙撞石壁,让象牙断落下来,送给这个猎师。
 
  象王一点也不起嗔恚之心,还宽容大量地对待猎师,结果感化了猎师。从此以后,他彻底悔悟,并且现身说法,感化所有从事狩猎的猎人,保护了山林中全部的象群。
 
 
慧光遍彻天与地
 
  菩萨的爱心就是如此,他的爱心普及众生,所以“慧”除了能分别透彻了解一切道理之外,还能发挥人性平等的智慧,所以此处说的“慧根”,是四念处之慧,因为他透彻了“观身不净”之法,不会为了保护自己的身躯而起嗔恨的怨心,如此自然就能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所以,四念处是我们产生智慧的根源,欲透彻四念处观,一定要专心、有定力,不使心散乱,若能做到这样,就可以从“内性自照”而知:身乃不净物、受是痛苦、心为无常、万法无我。能透彻这些事理,自然慧性自照──反观观自性。我们的性与众生的性都源自平等,而智慧必须自己去体会,并非求佛就能赐给我们智慧,或开启我们的智慧,天底下绝对没有这种事。
 
  佛的责任只是教导我们,智慧还是必须靠自身去修取,我们接受佛陀的教法,并非我们少了佛陀所拥有的东西,而请他送给我们;人人皆与佛平等。所以,每个人都必须自我要求,若能做到“内性自照,不从他知”,就称为“慧根”。“五根”产生之后,“五力”就自然能够坚固,若“根”不生则善萌易被破坏,所以我们要坚固各种“根”,使“五根”具足。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