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佛经概说 白话文

佛经概说 三、阿含经 2 中阿含·佛说离睡经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2中阿含·佛说离睡经
 
概说
  2中阿含·佛说离睡经
  《中阿含经》卷二十<长寿王品>里,有一部经叫《长老上尊睡眠经》,又叫《离睡经》。此经乃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然而,早在西晋时,此经已有月氏沙门竺法护所译的单行本行世。竺法护西晋时来到中国,是位博通群经,又遍通西域三十六国语言的三藏法师。据《出三藏记集》载,师译有《光赞般若经》、《普曜经》 、《首楞严经》、《维摩经》、《无量寿经》、《正法华经》等大乘经典一五四部三O九卷,世称月支菩萨、敦煌菩萨,因此其在中国早期佛教译经史上的地位甚高。而《佛光大藏经·阿含藏》中所收《离睡经》乃僧伽提婆之译本,今所选之《离睡经》乃竺法护所译,并於後再辅以僧加提婆本作两经之比较。
  本经分为两部分,前半部乃敍述驱除睡魔的种种方法,後半部则说比丘之修行事,谓当观无常、兴衰等,以得至究竟等等。故今只节录与离睡有关的前半部分来作说明。
  这部经的当机众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目犍连性情刚直,护教如护命,所以在僧团中见到不如法的地方,都非常的不客气。譬如,有一次他与舍利弗出外弘法,回来感觉到僧团里的人减少了。原来僧团中有五百个弟子,被提婆达多拐走了。目犍连听到消息後,奋不顾身地前往提婆达多处,带回五百个弟子。
  又有一次,佛陀坐在说法台上准备说法,但登座後佛陀却不开口说话,目犍连运用神通观察佛陀的心里之後,走到座中揪起一个比丘的耳朵说:「出来!出来!」便把这位比丘拉到外面去,目犍连回到座位後,佛陀才开始说法。原来那位比丘正在起无明,心中犯嘀咕:「又要上课,真是麻烦。」
  佛陀的修道生活里,除了为弟子大众们开示说教,对信徒讲经说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外,佛陀更重视徒众的个别教导。因此本经乃述目键连尊者独自在寂静处经行,不堪睡魔的引诱,欲昏昏入睡时,佛陀即以三昧力得知,便现其前,并为其阐明十种远离睡眠的方法:
  第一、莫行想,莫分别想,莫多分别想:如果你听经时一直昏沈也不要一直想「我好困、好想睡觉」。也不要一直分别妄想,应用心提起精神来。如果仍然提不起精神,就用第二个方法。
  第二、如所闻法,如所诵法,广当诵习:应反覆读诵你所听闻过,诵习过的经典。如果仍然想睡,再用第三个办法。
第三、如所闻法,如所诵法,当广为他说:应为人讲说你所听闻过以及读诵了解的经典。如果仍然振作不起来,再用第四办法。
  第四、如所诵法,如所闻法,意当念、当行:应如理思惟所诵习、听闻过之经典法义,并起而力行。如果仍然想睡,再用第五个办法。
  第五、当以冷水洗眼及洗支节:站起来,用冷水洗洗眼睛或身体、手脚。如果还是想睡,再用第六个办法。
  第六、当以两手相挑两耳:用两只手去搓拉两个耳朵。耳朵是我们身体神经最细,疼痛最敏感的地方,因此用力搓拉,应当能达到离睡的效果。如果仍然昏昏欲睡,再用第七个办法。
  第七、当起出讲堂,四方视及观星宿:如果仍然想睡,那只有走出讲堂,看看外面四方的景物,或仰望天空观看星宿,以去除睡魔。假如仍然想睡,再用第八个办法。
  第八、当在空处仿佯行,当护诸根,意念诸施,後当具想:走到空旷处经行、跑香,收摄六根,意念信徒之布施供养,我等修道,怎可不精进,反倒是昏沈睡眠呢?如果这样依然想睡的话,再用第九个办法。
  第九、举尼师坛敷著床上,结跏趺坐:如果还是想睡,那乾脆就把坐具铺好,坐在床上打坐。如果仍然不支配,那只好用最後一个办法。
  第十、当还入讲堂,四叠敷□多罗僧著床上,举僧伽梨著头前,右脅著床上,足足相累,当作明想,当无乱意,常作起想,思惟住:最後只有把七衣、九衣折好放在床头,右脅、两足相累以吉祥卧的姿势躺下睡眠了。但是躺下後,仍须作光明想,心不散乱。而且常作起床之想,不可乐於睡眠。
  以上是竺法护所译离睡之十个方法,而僧伽提婆所译经中的离睡法也是十个,如下:
  1如所相著睡眠,汝莫修彼相,亦莫广布。
  2当随本所闻法,随而受持,广布诵习。
  3当随本所闻法,随而受持,为他广说。
  4当随本所闻法,随而受持,心念心思。
  5当以两手扪摸於耳。
  6当以冷水澡洗面目,及洒身体。
  7当从室出,外观四方,瞻视星宿。
  8当从室出,而至屋头,露地经行,守护诸根,心安在内,於後前想。
  9当舍经行道,至经行道头,敷尼师坛,结跏趺坐。
  10当还入室,四叠优多罗僧以敷床上,襞僧伽梨作枕,右脅而卧,足足相累,心作明想,立正念正智,常欲起想。
  由此可知,两经唯在第五、第六的顺序上恰好相反,及第八部分,竺法护特别提到当思惟檀那之布施,而僧伽提婆是无特别指出外,其余都是一样的。可见两经之译文只是表达方式及所用文字不同而已。
  睡眠是修道者的一大障碍,它会障蔽定慧止观的修习。因此在佛教里被列为五欲、五盖之一,而且被视为五欲中危害最重者。例如《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里说:此睡眠最为严重,因为「诸余盖情觉,故可除。睡眠如死,无所觉识,以不觉故难可除灭」。可见睡眠之可怕,应是修行者当提防远离的。
  佛陀对弟子们陷於睡眠的欲望中是非常呵责的,因此我们可以在诸多经典中见到佛陀对弟子打瞌睡时不客气的训斥。例如阿那律尊者曾经在佛陀说法中酣睡,佛陀便呵斥他说:「咄咄汝好睡,螺蛳蚌蛤内,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阿那律惭愧的立誓不睡,因而罹患眼疾,至於失明,後以精进修持金刚照明三昧而心眼渐开,终於成为佛弟子中天眼第一。
  因此离佛地已甚远的我们,应如本经佛陀所殷勤叮嘱的十种离睡之法来驱除随时伺机恼害我们的睡魔。而即使在种种方法尽施後而睡意仍浓得不得不躺下时,亦应如经中所说的「莫乐床、莫乐右脅眠、莫乐睡」,而发起深深的惭愧心,切莫贪著了。
  《佛遗教经》亦说:「中夜当诵经以自消息,莫以睡眠因缘空过一生。」尤其祖师们也说:「若人喜昏睡,其慧必日灭,精神亦损减,胜智常败坏。」

原典
  中间含·佛说离睡经
  闻如是:
  一时,婆伽婆①在婆祇尸牧摩鼻量鹿野苑②中。
  彼时,尊者大目乾连③在摩竭善知识村④。彼尊者大目乾连独在静处经行而睡,世尊知尊者大目乾连独在静处经行而睡。彼时世尊知尊者大目乾连独在静处经行睡已,即如其像三昧⑤正受,以三昧意犹若力士屈申臂顷。世尊亦如是,在婆祇尸牧摩鼻量鹿野苑中忽然不现,至摩竭善知识村在尊者大目乾连前。
  彼时世尊从三味起,告尊者大目乾连曰:「汝目乾连!汝目乾连!汝欲睡。」
  「唯然,世尊!为何以念而欲睡耶?」
  「莫行想,莫分别想,莫多分别,如是睡当离。汝若睡不离者,汝目乾连!如所闻法,如所诵法,广当诵习,如是睡当离。若不离者,汝目乾连!如所闻法,如所诵法,当广为他说,如是睡当离。若不离者,汝目乾连!如所诵法,如所闻法,意当念、当行,如是睡当离。若不离者,汝目乾连!当以冶水洗眼及洗身支节,如是睡当离。若不离者,汝目乾连!当以两手相挑两耳,如是睡当离。若不离者,汝目乾连!当起出讲堂,四方视及观星宿,如是睡当离。若不离者,汝目乾连!当在空处仿佯⑥行,当护诸根,意念诺施,後当具想,如是睡当离。若不离者,汝目乾连!当还离仿佯,举尼师坛⑦敷著床上,结跏趺坐⑧,如是睡当离。若不离者,汝目乾连!当还人讲堂,四叠敷□多罗僧⑨著床上,举僧伽梨⑩著头前,右脇著床上,足足相累,当作明想,当无乱意,常作起想,思惟住。汝目乾连!莫乐床,莫乐右脇眠,莫乐睡。……」佛如是说。尊者目乾连闻世尊所说,欢喜而乐。
  《出自《大正藏》第一册·八三七页)

注释
  ①婆伽婆:为世尊(bhagavat)之音译,又作婆伽梵、薄伽梵等。
  ②鹿野苑:梵名Mrgadava,为世尊成道後为五比丘初转*轮之地,即今之沙尔那斯(Sarnath,即梵名Saranganatha,鹿主之意),位於今北印度瓦拉那西市(VarAnasi)以北约六公里处。又译作仙人鹿野苑、鹿苑、鹿野园、鹿野、仙苑、仙人圆。
  ③大目乾连:即目犍连,梵名Maudgalyayana,巴利名Moggallana。为佛陀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者。又作摩诃目犍连、大目连、目连、目犍连等。
  ④摩竭善知识村:即摩竭陀国中的一个村子。摩竭陀,梵名Magadha,巴利名同。中印度之古国,为佛陀住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国主频婆娑罗王,於旧都之北建立新王舍城(即今拉查基尔Rajgir ,并归依佛陀;此後,该地成为佛陀最常说法之处。五世纪初,帝日王在此创那烂陀寺,成为印度佛教中心。
  ⑤三昧:梵语Samadhi之音译,巴利语同。又作三摩地、三摩提。意译为等持、定、正定等。即将心定於一处的一种安定状态。
  ⑥仿佯:即彷徉,徘徊来往之意。此处意指经行。
  ⑦尼师坛:梵语nisidana或nisadana之音译,比丘六物之一。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随坐衣。略称具。即坐卧时敷於地上或卧具上之长方形布。系为防御地上植物和虫类等以保护身体,避免三衣及寝具之污损而作者,即有护身、护衣、众人床席卧具之作用。
  ⑧结跏趺坐:即互交二足,结跏安坐。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而不易疲倦。此为圆满安坐之相,诸佛皆依此法而坐,故又称如来坐、佛坐。
  ⑨□多罗僧:梵语uttarasanga,巴利语uttarasanga。三衣之一、六物之一。又作郁多罗僧。意译上衣、上著衣。为礼拜、听讲、诵经、布萨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因由七条布片缝制而成,故又称七条衣。因介在九条衣(僧伽梨)及五条衣(安陀会)之间,故又称中价衣。
  ⑩僧伽梨:梵语sanghati,巴利语同。为三衣之一。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又因必须割截後始制成,故称重衣、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著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时所穿。系用九条至二十五条布所缝制,因布之条数有九种类,故又称「九品大衣」,一般就其下下品而通称为九条衣。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