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那先比丘经 白话

那先比丘经 第六问 什么叫做慈悲?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第六问什么叫做慈悲?


  译文
  王又问那先:「什么叫孝顺慈悲呢?」那先说道:「各种善事都是孝顺慈悲。」那先说:「有四种善事。心意可以依止。」王说道:「什么是心意可以依止的四种善事?」那先说道:「第一是能够看清自身中外内的东西为不净(观身下净);第二是知道欣求乐受中反生苦的原因(观受是苦);第三是知道心的善恶之念是生灭无常(观心无常):第四是知道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无有自性(观法无我):这些便是四种善事。」
  那先说道:「还有四件事情。」 「什么样的四种事情呢?」 「第一是制伏其意念(末生之恶令不生):第二是各种带有恶意的,事情即使知道了也不要存放在心中(已生之恶令断):第三是心中如若有恶事立即驱逐出去,寻求各种善事来正心意(已生之恶令断,未生之善令生起):第四是有了善端,便紧紧握住而不放逸出去(已生之善令增长):这便是四事。」那先说:「遝有四件事情,这是自由意志所引起的。」王说道:「这四件事又是指什么呢?」那先说:「第一是除却欲望,第二是精进,第三是制伏心意,第四是思惟专一,这便是我所说的四件事。」
  那先说道:「遝有五件应该效法之事。」 「什么才是五件应该效法的事情呢?」「第一是诚信正法,第二是孝顺慈悲,第三是精进,第四是尽心以善为念,第五是要有智慧,这便是五件应该效法之事。」
  那先说道:「遝有七件事,弃除各种恶念,又叫做七善事:又叫做七觉意。又还有八种道行,也叫做阿垢。总之所有三十七品经,都是以孝顺慈悲作为根本。」
  那先说道:「大凡人身负重任走向远大目标,最终有所成就,都是由於大地的负托而促成的;而世间五谷、树木,虽仰天之中成长,但都是从地中生长出来的。」那先说道:「譬如建筑师,他要设计建筑一座巨大的城池,必然首先度量作城的地基。这些工作完毕之後,方才建造大城。」那先说道:「譬如倡伎,想要在某地表演必然先将场地打扫乾净,扫出一片乾净场地然後开始演唱。佛家弟子追求人生至道,首先学习经文戒律,种下善因,知道世间的辛勤痛苦本质,抛弃各种尘世的恩爱欲求,这样一心系念并努力实践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乃至圆满成就佛果。」王说道:「说得好哇!说得好哇!」
  原典
  王复问那先:「何等为孝顺者?」那先言:「诸善者皆为孝顺。」那先言:「有四善事,心意所止①。」言:「何等四心意所止者?」那先言:「一者自观其身中外内,二者知意苦乐,三者知心善恶,四者知正法,是②为四。」
  那先言:「复有四事。」「何等四?」 「一者制其意,二者诸有恶事不听人心中,三者心中有恶事即出③之,索诸④善;四者其心中有善,制持不放;是为四。」那先言:「复有四事,自在欲所作。」 「何等为四?」 「一者却欲,二者精进,三者制心,四者思惟⑤,是为四。」
  那先言:「复有五效事⑥。」 「何等为五?」 「一者诚信,二者孝顺,三者精进,四者尽心念善,五者智慧,是为五。」
  那先言:「复有七事,弃除诸恶,名为七善,亦名七觉意。复有八种道行,亦名为阿姤者。是凡三十七品经,皆是孝顺为本⑦。」
  那先言:「凡人负金⑧致远,有所成立,皆由地成;世闲五谷、树木,仰天之中,皆由地生。」⑨那先言:「譬若师匠,口面⑩作大城,先度量作基趾⑾巳,乃起城。」那先言:「譬若倡伎⑿欲作先净,扫地乃作。佛弟子求道,先行经戒,作善因,知憨苦,弃诸爱欲,便思念八种道行⒀。」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①止:停留、栖息。
  ②是:指示代词, 二逗些」之意。
  ③出:驱逐出去。
  ④诸:「之於」的合音词。
  ⑤思惟:即思想集中到一点上。惟,惟一。
  ⑥五效事:五件可以效法的事情。
  ⑦顺为本:此「孝顺」当与中国儒家的伦理孝道观不尽相同。它是把作各种善事看作「孝顺」,实际上乃「慈悲」之意。本义为服从。
  ⑧负金,「别本」作「负重」 。
  ⑨此段称赞「地」之重要,实乃称「孝顺」的重要。後来佛教皆称「出家人以慈悲为怀」 ,由此可知,此处「孝顺」当「慈悲」解。
  ⑩晶:即「图」字,设计之意。
  ⑾基趾,「别本」作「基址」 。当依别本。
  ⑿倡伎:「别本」译作「伎人」 。约为行走卖唱、杂耍之类的民间艺人,在公共场合表演时,先清扫出一块场地。故「别本」说「除地平,乃作。」
  ⒀八种道行:概指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