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疑问解答

第十八愿浅释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第十八愿浅释

序讲 第十八愿的重要

第十八愿愿文

南无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十八愿。

第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在祂还没有成佛之前,叫做法藏菩萨,发了四十八条大愿,其中的第十八条愿。

这第十八愿,是整个四十八愿的核心、目的,非常的重要。我们修学净土宗,说到底,就是要如实地了解这第十八愿的精神,把它落实下来。能够如此,可以说,净土宗就毕业了。千说万说,都归到这个地方。

第十八愿的愿文很简短,九句话,每句话四个字,总共三十六个字,希望大家能背诵,背起来并不难。下面,我们恭敬合掌,把这条愿文来读诵一遍,我念一句,大家念一句: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一、凡夫唯一的出路

好!这一条愿,对一切众生、尤其是对于我们罪业深重的生死凡夫,非常的重要,是我们脱离轮回往生净土、究竟成佛的大根大本,是我们真实生命寄托之所在,是我们离开三界火宅的唯一出路、唯一希望。

佛教的经典、法门很多、很广泛,但是,绝大多数法门对我们这样的根机来说,都是不切实际的,可以说是「说食不能饱,数宝莫济贫」(一种食品,说它 的色香味、营养成分,说得很好,但是肚子还是空空的;说银行里有多少钱,数人家的钱,自己还是一个穷汉)。所以,其它的经典固然说到诸佛菩萨的智慧神通、 苦修苦行,但对我们来说,仍然是隔离的;唯有这第十八愿跟我们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非常亲切,是我们真正能够得利──得到真实利益之处。

道绰大师在《安乐集》里面说:「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这唯一的一门、唯一的通路,就是指第十八愿。所以,他在下面就引用《无量寿经》第十八 愿的意思说:「纵令一生造恶的众生,临命终时,能够十念念佛,决定往生。」对于我们这样的「大乘曾未措心,小乘都无其分,五戒十善,持得者甚稀;起恶造 罪,无异暴风驶雨」,对这样的造罪凡夫来说,只有这一条道路。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心有旁骛,能够在这条大道上勇往直前,那么往生决定,成佛决定。

二、净土宗立宗根本

第十八愿是我们净土宗立宗的根本。没有第十八愿,谈不上净土宗。

净土宗正依经典有三部:《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但说到底,三部经归结于第十八愿。善导和尚在《观经疏》里面明确说明: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就是第十八愿的内容,所以,第十八愿叫做「念佛往生愿」。没有第十八愿,就没有净土三经。

第十八愿是我们净土宗所有教理的基础。今从「机、行、益」和「信、愿、行」两方面来进一步说明。

机、行、益

一个宗派之所以成立,它必须要说明:我这一宗法门,什么样的人可以修学?怎样修学?如法修学能得什么利益?此所谓「机、行、益」三事。「机」就是根机,「行」就是行法,「益」就是利益。净土宗的这三方面,在第十八愿当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一、根机。净土宗常说的有两句话:一句叫做「三根普被」,另外一句,「本为凡夫」。这两句都在第十八愿当中。

「三根普被」就是第十八愿所说的「十方众生」。上辈、中辈、下辈的根机,都含摄在「十方众生」之内,没有一人遗漏在外。

「本为凡夫」就本源于第十八愿最后的八个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方众生是什么样的众生?愿文里说明:是「除了造五逆罪和诽谤正法罪之外的 所有一切众生」。那么可见得:就是以罪业凡夫做为救度的正机,而不是以圣人为救度正机。因为,如果以贤圣之人为救度对象,那不可能说「唯除五逆,诽谤正 法」。贤圣之人对佛法有正信、正见、正行,怎么可能造五逆谤法重罪呢?阿弥陀佛发愿救度造罪的凡夫,深知我们的罪性之重,极有可能犯下五逆谤法的重罪,所 以事先抑止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好像说:「我发愿救度一切造罪凡夫,但至少你不能造作五逆谤法这样的极重之罪。」这就是净土宗「本为凡夫」的来 源。

二、行法。净土宗的根本行法,就是一向专称,就是第十八愿所说的「乃至十念」。第十八愿没有说到其它的行法,只是说「乃至十念」的念佛。善导大师 解释「乃至十念」是:「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永不退转。」就是专修念佛,念念不舍。

善导和尚把称念弥陀名号称为「正定之业」,解释说「顺彼佛愿故」。所谓「顺彼佛愿」,就是顺着这第十八愿。顺着这第十八愿的念佛,才称为「正定之业」。所以,净土宗的行法来自于这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四个字。

三、利益。净土宗念佛,「当生成就」、「万修万人去」,来自于第十八愿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八个字。「若」,就是假如;「若不生」,假如不往 生;谁不往生?假如前面那个「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念佛众生,他不能往生;「那我法藏不成佛」。那现在法藏菩萨已经成佛了,所以,只要我们念 佛、愿生,无一不能往生。

信、愿、行

圣道法门讲「戒、定、慧」,净土法门也有三个字:「信、愿、行」。「信、愿、行」也是来自于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当中「至心信乐」,就是信;「欲生我国」,就是愿;「乃至十念」,就是行。「信、愿、行」都包含在这一条愿当中。

所以,我们净土宗的大根大本,立宗的根本基柱,就是这第十八愿。

我们一个学净土宗的人,了解第十八愿的精神实质,可以讲就有了一双金刚眼目,就开了智慧眼。不管是什么人来说,我们自己的修学,都以第十八愿为标准。因为这一条愿是阿弥陀佛因地亲自所发的誓愿,即使是十方诸佛,也不可能背离阿弥陀佛的本愿。

比如我要到你家去,不知道路线,你告诉我怎么走;如果他人再来讲,和你亲自告诉我的不一样,我当然不能听他的,我还是要听你的,以你所说的为标准。

我们要到极乐世界去,就是要依阿弥陀佛的誓愿为标准。了解这一点,任何别解、别行、异学、异见都不能动摇我们。我们有了金刚眼,所有对净土教法的知见,正还是不正,我们就有了试金石,就能鉴别。所以,这个对我们了解教法、建立信心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释迦佛出世本怀

同时,第十八愿也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的目的,所谓「出世本怀」。《无量寿经》说:

如来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

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释迦牟尼佛所以要来这个五浊恶世成佛,目的就是要讲这一部《无量寿经》,拯救五浊恶世的造罪凡夫,给我们真实的利益。

那么,什么是「真实之利」呢?就是这第十八愿──念佛往生。

诸大乘经典,说诸法实相,是不是真实之利?

(是。)(不是。)

也是,也不是。怎么叫「也是、也不是」呢?对于能够修行的上根利智之人,他能够契入真如实相,他就能得真实之利;对我们来说,谈不上啊!给你讲真 如实相,听了半天,头都听晕了。「什么『无我无人』啊?明明我在这儿站着嘛!」所以,圣道门所讲的利益,对我们来说,因为根机不堪,我们得不到。

释迦牟尼佛来恶世成佛,对我们造罪凡夫「惠以真实之利」,不是跟我们讲那些高深玄妙的道理,那些高深的道理在我们嘴上说,就成为戏论。佛法不是戏论。

什么叫戏论呢?讲来讲去,就好像唱戏表演一样,不真实,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戏说佛法,那个,不尊重佛法。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造罪凡夫的真实利益,就是要我们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每个人听得懂、做得到、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利益。

如果把「念佛往生」拿掉,我们在座各位啊,不用学佛了,你学什么呢?有什么利益呢?大家想一想,如果现在佛法在世间流行,恰恰少了「念佛往生」,一切就没有意义啦!顶多成为学问的研究、哲学上的研究。还有什么意义呢?不能解决生死问题。

释迦牟尼佛来此世间,就是要宣说这一条愿,祂就带着这样的目的应现在这个世界。当然,这也是顺了阿弥陀佛因中的第十七愿:「我成佛的时候,十方诸 佛,莫不咨嗟,称叹我的名号。」所以,释迦佛来到这个世界,讲说净土三部经,乃至一代经教,就是为了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因此,印光大师赞言:「无不从此 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一切法门都是从第十八愿念佛而开出,而又回归到第十八愿念佛。乃至古德说:「一大藏教,原来是六字名号的脚注。」

四、阿弥陀佛的生命

第十八愿,更是阿弥陀佛的真实生命,是阿弥陀佛所以成为阿弥陀佛的地方。没有这第十八愿,大宇宙当中就没有大慈大悲救度罪业凡夫的这么一尊阿弥陀佛的存在,那样,可以说,宇宙黑暗,我们将永远陷没在轮回的大苦恼中。

别于诸佛

我们常常听说「佛佛道同,诸佛平等」,其实这只是一方面。诸佛可以说有平等、有差别。怎么平等呢?诸佛所证悟的诸法实相完全平等。但是,祂们度众生的方法、利他的方便,就有差别。阿弥陀佛这尊佛之所以有别于诸佛,就是因为这第十八愿。

大家请翻开《善导大师全集》四百七十九页,《往生礼赞》,我们来看这一段:

问曰:一切诸佛,三身同证,悲智果圆,亦应无二。

这是佛法通途的道理。

「三身同证」:一切诸佛都圆证法身、报身、化身。

「悲智果圆」:慈悲、智慧、佛果圆满。慈悲、智慧圆满,才得到佛果。

「亦应无二」:应当没有差别。

随方礼念,课称一佛,亦应得生。

这是指一个人心中的认识。认识正确不正确?没有判断,这是他这样认为。

「随方礼念」:「我随便礼哪个方向的佛──我未必礼西方阿弥陀佛,我可以礼北方佛啦、南方佛啦……」

「课称一佛」:「随便称一佛的名号。」

「亦应得生」:「也应该可以往生吧?」

何故偏叹西方,劝专礼念等,有何义也?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祂们都要偏偏、恰恰赞叹西方阿弥陀佛?劝我们专礼、专念?这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答曰:诸佛所证,平等是一;

弥陀、释迦、药师……这一切佛本身所证境界,是平等、是一。

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

但是,如果以祂们因地的誓愿、修行来说的话,都是有因缘的──别有因缘。

底下讲阿弥陀佛之所以有别于诸佛,十方诸佛之所以偏叹、偏劝我们专礼、专念阿弥陀佛,以求往生:

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

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然」是转折,前面虽然说「所证平等是一」,下面说有差别,因缘不同,度生不同,有差异。差别在哪里呢?善导大师就拿这第十八愿来说明阿弥陀佛跟诸佛的差别。可知这第十八愿正是阿弥陀佛之所以成为阿弥陀佛的地方。

「深重誓愿」:是哪一条愿?从下面的解释就知道是第十八愿。

「光明名号」:光明和名号一起说明。光明就是名号,名号就是光明,只是表达的角度不一样。光明是没有声音的名号,名号是有声音的光明。所以,我们 称念这句名号,佛光来照。我们打过这样的比喻(因为世间很难找到贴切的比喻):像雷和电,雷是声音,电是光明。声就是光,光就是声。从声的角度讲,叫做雷 ──雷声阵阵;从光的角度讲,叫闪电──电光闪烁。雷声响的时候,闪电就亮了;闪电亮的时候,雷声就响了。那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从声音讲,就是心口称 念、有声音的名号;从光明讲,就是佛的光明,所以叫「光明名号」。

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管口中有声音还是心中有声音,当下,佛的光明就在这里。《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光遍照十方,救度称念名号的众生,所以说「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摄化」就是救度、化导。

「十方」就是第十八愿的「十方众生」。

「但使信心求念」:只要你信顺,愿意往生,愿意念佛。

「但使」是只要,显明很简单、很容易。「信心」是信;「求」是愿,求愿往生;「念」,是行,称念弥陀名号。

「信心求念」就是信愿行,也就是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那么,怎样念佛呢?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

这就是具体解释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就是一辈子念佛,接触这个法门,了解弥陀誓愿,一信永信,一念永念,毕此一生,不再改变,叫「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

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因为阿弥陀佛本愿力的缘故,个个能够容易地往生。也就是第十八愿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

因为阿弥陀佛的深重誓愿,众生念佛,易得往生,所以释迦佛及十方诸佛劝导我们罪恶生死凡夫求生西方极乐净土。

「为别异耳」:「别」是不同。前面讲「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这里说阿弥陀佛特别、特异。特别在哪里?特别在这第十八愿。所以,这第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有别于诸佛的地方。

超于诸佛

阿弥陀佛因为这第十八愿而有别于诸佛,同时超越于诸佛。

在《无量寿经》里说:「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那么,有什么资格称为「超世愿」呢?因为第十八愿。如果把四十八愿一一分开,比如第一「国无三恶道愿」,如果单独就这一条愿来说,十方诸佛的净土 也没有三恶道,那这一条愿就没有超过诸佛;第二「不更恶道愿」、第三「身皆金色愿」等等,其它诸佛也都有同样的愿。但是独独这第十八愿:造罪凡夫,只要 「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这是其它佛所没有的。被十方诸佛所遗漏的众生,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像一张广大的网,把他们通 通收罗起来──这就是超越诸佛的誓愿。甚至,因为这第十八愿超过诸佛,其它各愿也超过诸佛了。为什么呢?比如,弥陀净土、诸佛净土虽然同样没有三恶道,但 诸佛净土造罪凡夫不能往生,弥陀净土因为有这第十八愿,凡夫可以去往生,这不是弥陀净土无三恶道胜过诸佛净土无三恶道吗?

五、佛教真正的大慈大悲

所以,这第十八愿才体现了阿弥陀佛的真生命,也真正体现了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或者说,体现了我们佛教大慈大悲的精神。佛教讲的「大慈大悲」,就 在这第十八愿,因为有了这一愿,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往生,我们才能体会到佛法的慈悲。如果拿掉了这第十八愿,我们内心里边就有恐惧和不安,我们也得不到 「大慈大悲」的利益。

总结一下,第十八愿的重要性,略说五点:

一、第十八愿是造罪凡夫的唯一出路。

二、第十八愿是净土宗的立宗根本。

三、第十八愿是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

四、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真实生命。别于诸佛,超于诸佛。

五、第十八愿是佛教真正的大慈大悲。


【正讲】
下面我们正式学习第十八愿,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第十八愿的大意」。在具体讲解之前,先总略地说明第十八愿的大意,让大家有一个整体性的概念。

第二,「善导大师的解释」。净土宗开宗祖师、阿弥陀佛化身的善导大师,对于第十八愿的解释。因为第十八愿是如此的重要,是佛的彻底慈悲和智慧的结晶,以我们凡夫来讲,完全两眼漆黑,必须依据祖师的解释,才不会有失误。这一部分是教理性的。

第三,用浅显、通俗的语言,对第十八愿(九句话、三十六个字)做逐字逐句的研讨。这第三部分,用语虽然是我个人的,但指导思想还是善导大师的。

 

【正讲】壹、第十八愿大意
下面我们先从两个方面来说明第十八愿的大意。

一、救与被救的约定

第十八愿,其实就是佛与众生之间救与被救的一个约定。

怎么叫「约定」呢?「约」就是预约,「定」就是决定。这两个字是从因到果贯穿在一起的。所谓预约,就是在因中,也就是事先。事先说好,应当如何兑现,到结果的时候就如何兑现,这叫「约定」。

「约」也是「约束」,既然有约,就被这个约所束缚,不能随便更改,必须兑现。

「约」不是单方面的,总是要有双方,或者是多方(自己跟自己约什么呢)。在第十八愿当中,就有相约的双方。哪双方呢?一方就是祂──阿弥陀佛的前身,法藏菩萨。另一方就是我们──广大的十方众生。这两方。

这两方约定什么事情呢?不是我们世间讲的金钱利益啦、恋爱婚姻啦。法藏菩萨与我们相约说:「十方众生,你造罪造业,不能出离,我发愿为你修行成佛,以我成佛的功德来救你!但你必须念我成佛时的名号,愿生我的净土,这样才能得救。」

这样约好之后,法藏菩萨就去修行了,经过兆载永劫不可思议漫长时间的难行苦行,祂已经在十劫前成佛,叫阿弥陀佛。祂成了佛之后,就来兑现当初与我们的约定,说:「十方众生,我已经成佛了,我来救你;请称念我名吧,你只要念我名号,就可以得救了。」

所以,我们现在念佛得救、念佛往生,并不是新鲜事,也不是难事,不过是阿弥陀佛来兑现祂的预约,把祂早就许给我们的给我们,我们接受罢了。

不平等条约

第十八愿可以讲是一个「完全不平等条约」。怎么不平等呢?法藏菩萨祂一个人,辛苦都是祂的,难行苦行,所有的责任都归法藏菩萨一人承担,而把往生 成佛的好处让给我们十方众生免费享受。所以,这个可以讲是从古到今、贯彻法界都找不到的最不平等的条约。这个只有菩萨的大菩提心才能这样做。

我们十方众生称念阿弥陀佛修好的名号,称念就往生,我们完全是权利这一方。我们念佛也谈不上是自己的修行,我们不过是享受阿弥陀佛果地功德的六字名号,祂修好六字名号给我们称念。就好像妈妈做好了米饭给孩子吃,孩子就享受啦。

慈悲的约束

不过,讲到约束的时候,念佛也是一个约束,这个是慈悲的约束:阿弥陀佛约束我们,要「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第十八愿中这三句是归我 们众生做的,这是对我们的要求和约束。如果我们不信、我们不愿往生、我们不念佛,那利益就得不到。所以,这是对我们的约束。

那剩下的,就是阿弥陀佛的事啦。

人人皆有往生权

法藏菩萨既然发愿救度十方众生,那么十方众生每一位都有往生的权利,连小蚂蚁,牠都有往生权。所谓「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连阿鼻地狱的苦众生,法藏菩萨都要救他往生,还有谁没有往生的权利?你说谁不够资格往生?谁没有权利念佛?

「你还念佛?你有资格念佛吗?你都没有吃素,你有资格念佛?」这个话是大错而特错!谁都有资格念佛,谁都有权利念佛,谁都有资格、有权利往生。这个是真正的平等慈悲的法门,不舍弃一个众生。

现在讲人权,人人平等,可是,这个权那个权,如果遇到强权不讲理,也就被侵夺掉了。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平等赋予我们十方众生往生净土的权利,所 以,极乐世界是你的、是我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善导大师在《观经疏》(《善导大师全集》二十六页)里讲:极乐依报庄严,属于法界之凡圣──极乐世界的所 有权,属于十方一切众生,圣人有份,凡夫也有份。有你的一份,你应当来享受,你有这个权利啊!

你能够往生的这个权利,不是我能给你的,我没这个权力;圣者阿罗汉也没有!诸大菩萨也没有!释迦牟尼佛也没有!这个往生权,是阿弥陀佛亲自送给你 的,以祂六字名号的果地功德,赋予我们十方众生往生的权利,所以,大家要牢牢地捍卫。要怎么捍卫呢?信心!不能被别人动摇了信心,说:「某某人,你虽念 佛,心不清净,哪有资格往生?」你信了他的,就自己「自局其分」,自己退堕了。

凡夫往生是阿弥陀佛的责任

我们的往生,是阿弥陀佛的责任,是祂的事,是祂的任务。因为在第十八愿里面,祂亲自说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假如你不能往生,我不成佛!」你看,我们的往生不是祂的事吗?

各位,我们在心中讲:「我要往生啊!我怎么往生?我不能往生怎么办呢?」不用你担心,这个问题早就有答案了,「你不能往生,我法藏不成佛」嘛!你 不能往生,你有什么办法?我们自己在这边想:「哎呀,我不能往生怎么办呀?」你不能往生还是不能往生,你没有办法。是不是?所以,往生这件事,它本来就不 是我们的事情。

有人讲:「我以前不知道佛教,不知道因果轮回,不知道念佛往生,也就胡里胡涂过日子了。现在知道六道轮回了,又想往生,人家说这样难、那样难,不 能往生。哎呀!搅得我心里面一团浑水。真的,现在怎么越学佛越苦恼呢?」不知道的时候,就胡里胡涂过了,现在知道了六道轮回之苦,又找不到办法解脱,内心 恐惧,该怎么办呢?

各位啊!往生是法藏菩萨的责任。我们十方众生在六道里边轮回,在大黑暗当中,哪里知道往生不往生这件事情?根本不知道,对不对?法藏菩萨用第十八愿,把我们的心搅动了,「十方众生,欲生我国」──「你要来!你要来!」祂一遍又一遍地呼喊,我们动心了,我们想去了。

那怎么去?「乃至十念」!

这样一定往生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所以,我们的往生,完全是法藏菩萨的事情。祂叫我们往生,祂就有办法让我们往生。我们顺应祂的誓愿,我们就决定往生。

有人讲:「做父母的,有的时候很下贱,只要儿女愿意接受父母的爱心照护,父母什么事都愿意为儿女付出,而儿女还往往不领情。」

这句话用在阿弥陀佛身上实在是很贴切。《无量寿经》说:「荷负群生,为之重担」,阿弥陀佛为了让众生答应念佛往生,什么事情祂都愿意做!

「你要往生?好啊!我把六字名号的功德给你!」

「你念佛想得长寿?我也加持你,让你得长寿。」

「你念佛想没有病?我也加持,让你病好。」

「你念佛想儿女孝顺?可以!」

「你念佛还想做生意发财?」虽然阿弥陀佛的本心是让我们去极乐世界,但你还有在这个世界想发财的心,祂也要满你愿!平生都要给你好处。

「哎呀,我临终的时候怕呀,怕业障来找我,怕冤家债主来找我啊!」

「没关系!我有光明来保护你!」

「哎呀,我有贪瞋烦恼啊?」

「没关系,贪瞋烦恼通通由我来打扫!」

众生贪瞋烦恼,污秽不净,阿弥陀佛说:「没关系,我给你洗、给你擦,通通不用你管。只要你念佛来往生,一切都由我承包。」

所以,阿弥陀佛对我们真的叫「恒顺众生」啦!我们平常讲「恒顺众生」四个字啊,只有阿弥陀佛做到了。只要你愿意念佛来往生,你怎么讲祂都答应。祂只有一个恳求──「你愿意念佛来往生就好!」

阿弥陀佛万事恒顺我们,祂只求我们顺祂一件事──念佛往生,好让我们得到最大利益;但我们卑劣的凡夫偏偏喜欢向阿弥陀佛求在这个世间万事如意,一 件又一件,求了还要求,就是不答应阿弥陀佛念佛去往生,把阿弥陀佛的热心丢到冷水里。想想凡夫是多么没良心,又多么愚痴没智慧!

往生虽然是阿弥陀佛平等赐给我们的权利,没有任何条件,但如果你不相信、不愿意、不念佛,那等于是自己放弃了往生的权利。自己放弃了往生权利,那只有死路一条──再度轮回。

唯一的救主──设我得佛

第十八愿总共有九句话,三十六个字。第一句「设我得佛」,是显示阿弥陀佛是救度十方众生「唯一的救主」。阿弥陀佛自己也说了:

心或不堪常行施,普济贫穷免诸难。

利益众生使安乐,不成救世之法王。

祂要成「救世的法王」。

「设我得佛」──「假如我法藏要成佛的话。」「我」就是唯一性,「我一个人要承担十方众生的救度,我一人来救度十方众生。」所以说是「唯一的救主」。

「我」也是主动性。因为这四十八愿是法藏菩萨主动所发起的,不经任何的乞求拜托,每一愿开头都说「设我得佛」,主动发愿成佛,来承担救度我们的责任。

被救的对象──十方众生

「十方众生」即是法藏菩萨发誓成佛所要救度的对象,所以是「被救的对象」。救主唯是一位,被救的对象是无量无边。

救度的方法──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那么,阿弥陀佛是怎样来救度我们,而我们又是怎样被救呢?就是下面的三句──「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也就是信、愿、行──信愿念佛。

这三句可以从佛与众生两方面来理解。比如说:我们在岛上,情况危急,有人开船来救我们。

船长站在船头大声喊:「我来救你们,请相信我!」这就是「至心信乐」。

「这里很危险,跟我到达安全的彼岸吧!」就是「欲生我国」。

「那么,赶快上船吧!」就是「乃至十念」。

我们听见船长说他要救我们,心中欢喜,知道有生路了,这就是「至心信乐」。

想随船长到达安全彼岸,离开险境,就是「愿生彼国」。

轻松一跳,上了船,稳稳地坐在船上不下来,就是「乃至十念」。

险岛,代表娑婆世界。彼岸,代表极乐世界。船,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船长,就是阿弥陀佛。我们就是岛民,是乘客。

听闻「念佛必得往生」,心中欢喜,就是「至心信乐」。如同初见船。

想要随佛往生极乐,就是「欲生我国」。如同想上船。

专念佛名,一生不变,就是「乃至十念」。如同稳坐船。

救度的保证──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既然上了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决定能度过生死大海,安全到达极乐彼岸,所以下面就保证我们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十方的众生,你只要念佛,愿生我的净土,如果你不能往生,则我不成佛。」法藏菩萨以祂成佛的正觉,来保证我们:念佛决定往生。

往生保证书

所以,我们念佛往生是有保证的,我们有保证书──六字名号就是我们的往生保证书。

有人念着「南无阿弥陀佛」,还担心不能往生;拿着阿弥陀佛签名的保证书,还觉得不保险,这不是太冤枉吗?还要去找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找这个找那 个,这不是太愚痴吗?拿着阿弥陀佛签字的保证书──「称念我名,决定往生!南无阿弥陀佛(签名)」,去问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您看阿弥陀佛签名的这个 保证书能管用吗?我念您的名号,您再给我在上面补签一个吧。这样我才放心,往生更保险。」观音菩萨敢吗?观音菩萨会吗?你叫观音菩萨怎么回答你?没法回 答!因为你太愚痴!

急救的慈悲──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下面「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有深刻含义的。从字面来看,是说五逆谤法的众生不救;实际上是说造罪凡夫要先救、急救。好像医院里的急救室,决定是救那个病重的。造罪凡夫烦恼病重,所以要先救、急救。这在后面,将再做详细解释。

二、念佛必生

第十八愿是佛与众生之间救与被救的约定。怎么救?怎么被救?怎么约定──

念佛必生!

在第十八愿当中,阿弥陀佛与我们约定:「你念我名号,我救你往生!」就这么简单。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的〈后序〉当中,以四十八个字来解释第十八愿的愿文和第十八愿的成就文,结论就是「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八个字。

「十方众生」简说为「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解释为「称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解释为「必得往生」。

更简略地讲,第十八愿就是──念佛必生!

 

【正讲】贰、善导大师释第十八愿<一>
善导大师为第十八愿所立之名

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正是站在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立场来看《净土三部经》,来看一代教法;可以说,善导大师《五部九卷》每文每句,都是在诠释第十八愿,这是贯穿不变的精神。在《五部九卷》当中,善导大师共立了十几个名词来说明第十八愿。

有时候讲「本愿」──「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有时候叫「弘愿」──「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有时候叫「重愿」──「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有时候叫「名愿」,就是果地的名号和因地的誓愿结合在一起说,叫「名愿」。《观念法门》说:「一切女人,若不因弥陀名愿力者,千劫、万劫、恒河沙等劫,终不可转得女身。」

有时候叫做「智愿」──「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

又叫「佛愿」、「大愿」、「本誓」、「本弘誓愿」、「深重誓愿」。

这些名词都是善导大师所用的,最普遍用的就是「本愿」、「本誓」、「弘愿」。

两种释义方法

善导大师对于第十八愿的解释非常丰富,但他不是像一般人那样,逐条逐句地解释。善导大师是弥陀的示现,他的解释慧由心出,任运自然,信手拈来,妙契佛心,言简而切要,让我们一看就能明了、透彻、安心、喜悦。

这里,我把它归纳为两类,也就是两种解释第十八愿的方法。

第一种,叫做「对文增减」。就是比对第十八愿的愿文,或者是加几个字,或者是略掉几个字,解释的文句和第十八愿的愿文差不多。这有好几处。

第二种,叫做「总显其义」。并非逐句针对愿文,而是总的揉和在一起,从总体上来说明十八愿的精神实质。这也有多处。

我们这样来学习,就发现第十八愿的内涵非常的丰富;而祖师的解释,也让我们非常的安心。

一、对文增减

我们先看第一「对文增减」。这里列了一张表,由表格的形式,会看得比较清楚。

出处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

诽谤正法

《观经疏》

三一页

一心信乐

求愿往生

上尽一形

下收十念

乘佛愿力

莫不皆往

《观经疏》

五一页

但能

上尽一形

下收十念

以佛愿力

莫不皆往

故名易也

《观经疏》

五一页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

愿生我国

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观念法门》

三五四页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

称我名字

愿生我国

下至十声

乘我愿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往生礼赞》

五三九页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第一行黑体字是第十八愿愿文,分成六节。下面是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的文句。左边第一列标明「出处」,就是所引的文出在善导大师的哪本着作,以及在我们所编的《善导大师全集》的多少页,便于大家查对原文。共有五条。

这五条文,一一对照上面第十八愿愿文,也分成小节,放在相应的位置。凡是空格的地方,说明善导大师在这里略掉,这就是「减」,最明显的就是「唯除 五逆,诽谤正法」,下面通通是空格。「乃至十念」下面解释的文字比较多,是「增」。其它各相关位置,对照愿文相应的文段,在解释上有的增加,有的减少,所 以叫「对文增减」。


【正讲】贰、善导大师释第十八愿<二>
(一)《观经疏》之文一

我们来看,《观经疏》第一条文(《善导大师全集》三十一页),整句是:

一心信乐,求愿往生,

上尽一形,下收十念,

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分为四节:

一、「一心信乐」,解释愿文「至心信乐」。

二、「求愿往生」,解释「欲生我国」。这就好懂了。

三、「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共十二个字,解释「乃至十念」,可见得是重点。「上尽一形」从「下收十念」引申,但特别加上「乘佛愿力」四个字。

四、「莫不皆往」,即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二)《观经疏》之文二

我们再看第二条文,引自《观经疏‧和会门》(《善导大师全集》五十一页),整句是:

但能上尽一形,下收十念,

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分为三节,对照愿文:

一、「但能」是「只要」,显示很容易,只要信,只要愿,只要念佛;可以看作是对应说明「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二、「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以佛愿力」解释「乃至十念」;同样加了「上尽一形」,又强调「以佛愿力」。

三、「莫不皆往」解释「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故名易也」:总体说明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易就易在第十八愿,佛之愿力。

(三)《观经疏》之文三

再下一行,引自《观经疏‧和会门》(《善导大师全集》五十一页),整句是: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分五节,对照愿文:

一、「若我成佛,十方众生」,对应愿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一样。

二、「称我名号」,用来解释「至心信乐」。很特别,值得注意。

三、「愿生我国」,就是解释「欲生我国」。

四、「下至十念」,解释「乃至十念」。

五、「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还是原文,没有动。

(四)《观念法门》之文

再看下面,这条文引自《观念法门‧摄生增上缘》(《善导大师全集》三百五十四页)。整句是: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

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分为五节:

一、「若我成佛,十方众生」,与愿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差不多。

二、「愿生我国」,即是「欲生我国」。不过次序上提前了。

三、「称我名字」,同样用来解释「至心信乐」,同样值得注意。

四、「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解释「乃至十念」;又加了四个字「乘我愿力」。可以知道善导大师是怎样地强调乘佛愿力。

五、「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原文不动。

(五)《往生礼赞》之文

好,下面《往生礼赞》文(《善导大师全集》五百三十九页),整句是: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分为四节:

一、「若我成佛,十方众生」,对应「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二、「称我名号」,对「至心信乐」。仍然是用「称名」来解释「信心」。

三、「下至十声」,对「乃至十念」。

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原文不动。

增减必有特别含义

我们把这张表格这样看了一遍,下面就来对照说明它增和减的地方。

善导大师是弥陀的化身,他增一个字、减一个字,或者改换一个字,都有必然的道理,我们不能轻易、含糊地疏忽了。之所以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来,就是为了让我们能一目了然,不至于简单地疏漏过去。

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只有「乃至十念」和「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下面每行都有解释,其它愿文的解释都有省略。可知再怎么省略,这两句不能省。

二、「乃至十念」的解释,文字最多、最丰富,是重点。

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下面全省略,这有特别的含义。

我们来看解释。其它都明白好懂,但关于「至心信乐」、「乃至十念」的解释,必须加以说明。

「至心信乐」的解释

「至心信乐」,有的人解释得很复杂、很艰难。善导大师在这里解释得很简单,有两点:

一、一心信乐。

二、称我名号。

「至心」就是「至诚心」,也就是「诚心诚意」,善导大师解释为「一心」;所以,善导大师讲「一心」,并不难,就是一心一意,诚心诚意,并不是那种要怎样禅定的一心。

为什么把「至心信乐」解释为「称我名号」?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至心信乐」本来是讲信心,可是善导大师把它解释为「称名」──「称我名号」,而且不是在一处,在《观经疏》、《观念法门》、 《往生礼赞》好几个地方都这样解释,这就有点不好理解了。「至心信乐」是讲「信」,「称我名号」是讲「行」啊,怎么把「信」说成「行」呢?善导大师为什么 这么解释呢?

因为所谓的信心,是信他所信的;离开了所信,谈不上信心不信心。所谓「至心信乐」,就是相信「称我名号,必得往生」,并不是信别的。所以,善导大师就直接依「称名」这一边来说明信心。

打个比喻说:你现在饥饿,饿得快要死了,人家拿米饭给你吃,让你解除饥饿。哎!你心中就有活下去的信心,对不对?你有活下去的信心,实际上来讲, 是因为你有米饭吃。如果没有米饭吃,你就没有活下去的信心。有米饭吃才是信心,对不对?没有米饭吃,就没有信心。你不用讲「我有信心活下来」,你只要说 「我有米饭吃」就可以了,更实在,更准确。

那我们「至心信乐」,信什么?信有「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可以称念、称念此名号必得往生,所以就直接说「称我名号」,这是本质。

善导大师的思想是一致性、贯穿性的,信和行不分开。《观经疏》里面说「就行立信」──根据称名之行,建立往生之信。这里直接以「称我名号」四个字来说明信心的内容。

依善导大师的解释,清楚明了,人人听得懂、做得到,而不会让我们在那里猜测、揣度:「信什么?怎么信?信好了没有?我的信心够吗?」想来想去,觉 得有所畏难。依善导大师的解释:信,就落实在老老实实地称名念佛,你能老老实实念佛,就是信。你如果不老老实实「称我名号」,你说你再至心信乐、再感动, 感动得都掉出眼泪来了,感动得怎样怎样,那也都是凡夫生灭不实的心。

依善导大师的解释,人不会走偏激,不会落在凡夫的体验哪、感受啊、欢喜啊、激动啊……通通不会落入这些死胡同,而是扎扎实实地落实在「称我名号」当中。

信心,以他所信的对象为本质内容;抽开所信的对象,所谓的信心只是一种空洞的主观意识,一种自以为是的观念。

凡夫的体验、心情,不是信心;称念弥陀名号,才是信心。这是很重要的地方!

「乃至十念」的解释

好!我们再来看「乃至十念」的解释(这里就有很多的讲究啦):

一、加了「上尽一形」。

二、「乃至十念」解释为「下收十念」。

三、「乃至」解释为「下至」。

四、「十念」解释为「十声」。

五、加「乘我愿力」等四字。

善导大师解释「乃至十念」,都是一辈子的念佛:只要你寿命还存在,就尽形寿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叫「上尽一形」。

「上尽一形」和「下收十念」相对。向上多到一辈子的念佛,向下少到临终十念。「下」是最少,「收」是包含、收进来,跑不出去,「下收十念」就是最 少临终十念念佛,都包含在内,收入在弥陀的救度之中。连临终十念的人都收摄在愿网当中,那何况一辈子念佛的人?那就更容易往生。所以「上尽一形,下收十 念」是显示: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愿生净土,坚持念佛,直到临终,都可以往生。也就显示这个法门容易、易行。你直到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十念、一念都能往 生,没有比这个更容易的了,也没有一个众生会遗漏掉。

「乃至」解释为「下至」。「下」与「上」是互相对应的,既然说「下至十声」,那必然地也就是「上尽一形」。不过,「下至十声」是侧重针对临终才遇 到这个法门的人,他念十句佛,甚至念一句佛,也往生。因为这个是「对文增减」的,所以,善导大师直接把「十念」解释为「十声」。「十」字就不再做别的解 释,「十」还对「十」。在别的地方,有时候解释为「下至一声、一念等」。

所以,以善导大师来说,是以闻到念佛法门开始,一直到临命终时,一生念佛,称为「乃至十念」,也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号」。

还有,「十念」说为「十声」,「念」即是「声」,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解释,成为古今奉行的标准。这在后面我们还会再说明。

为什么加「乘佛愿力」四个字?

这里有几个字非常重要:「乘佛愿力」、「以佛愿力」、「乘我愿力」。解释「乃至十念」时,善导大师处处不忘加这四个字。这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可以从四点来说明:

第一,显示乘佛愿力的方法。「上尽一形,下收十念」后面紧接着「乘我愿力」,显示「上尽一形,下收十念」的念佛,就是乘佛愿力。这个很显然,不用再做更多的解释。

当然,这是指信顺、愿生的人,你不愿往生,那谈不上。所以,愿生、称名,即是乘佛愿力,没有那么复杂。讲「乘佛大愿船」,什么叫乘佛愿船?「我感 动了,我激动了,我突然欢喜、跳跃起来了,我就是乘上了。」或者「我念佛冥想入定了,心清净了,伏住烦恼了,我就是乘上了。不然没有乘上。」那都是落入歧 途,误导众生。

直接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信顺不疑,这就是乘佛愿力。佛的愿力,毕竟就是一句名号,称佛名号,就是乘佛愿力,直截了当!

第二,令众生安心。怎么叫令众生安心呢?令我们十方众生安心自在。「哎呀!我光是念佛,这么念几句,能往生吗?」如果不明白之所以能够往生的原 理,我们心里必然怀疑、不安。现在讲出「之所以下至十声的念佛就能往生,在于乘佛愿力」,既然是乘佛愿力去往生的,那么,担心自己没有修行、烦恼重、杂念 多等种种疑虑,就像冰一样消掉了。所以,加这四个字,能令我们得大安心。我们这样称佛名号,就是乘佛愿力。既是乘佛愿力,就没有不往生的,所以说「莫不皆 往」。

第三,破凡夫执情。破我们凡夫执着的情见。有的人以为「念佛是凭着我的称念功夫,这样才能往生」。善导大师说了:「不是的!你念佛往生,乃是乘佛愿力!不是靠你称念的功夫。」称名往生,不是我们自己的功力,而是弥陀之力。

第四,说明往生容易。为什么容易?在佛的愿力──「以佛愿力,易得往生!」那大家不用怀疑了,「为什么这么容易往生呢?」「以佛愿力」嘛!

世间的事情也是一样,有难有易。你没有这个力量,难如登天;他有这个力量,就易如反掌。如果让我们自己解脱生死轮回啊,善导大师说:「若待娑婆证法忍,六道恒沙劫未期」,恒河沙劫、恒沙劫尽都没有出期。可是如果我们仰凭阿弥陀佛大愿业力,那就非常容易。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的解释

后面「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善导大师既没有文字解释,也没有原文引用,而是通通略掉。好像愿文里面根本就没有这八字似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这两句话,从字面来看,是除开五逆谤法这两种人不救,但善导大师根据《观经》下品下生,认为这只是一种方便说,真实来讲并没有除开五逆谤法的人不救。这里略掉这八个字,就是要显明:五逆谤法的人,念佛愿生,也能往生。

以善导大师的思想,能够障碍我们往生的,不是我们的罪过,乃至五逆谤法这样极重的恶业,都不能构成我们往生的障碍。能够障碍我们往生的,就是我们自己不相信、不愿意、不念佛。只要信愿念佛,没有不往生的。

关于「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们会在后面详细解释。

小结

这张表格大家回去可以复习一下,最重要的有两点:

一、把「至心信乐」解释为「称我名号」。

二、把「乃至十念」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声」,接着又加了四个字,「乘我愿力」。

这都是我们净土宗宗义最重要的地方。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上一篇:菩提问答

下一篇:念佛百问(净宗法师)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