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典籍简介

《唯识二十论》

浏览: 次 

当前背景色: 未选择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又称《二十唯识论》、《摧破邪山论》。一卷。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大师译。

  世亲,又作天亲,梵语婆薮槃豆,北印度犍陀罗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创始人之一。与兄无着依于有部出家,无着直入大乘,世亲却入经量部,立志改善有部教义,入迦湿弥罗国研究《大毘婆沙论》。归国后,讲《毘婆沙》,并作《俱舍论》。

  师初抨击大乘非佛说,后来由于无着的指点,方才大悟大乘之理,归信大乘,研究大乘经教,弘扬大乘要义,著述甚多,有﹁千部论主﹂之称,如《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唯识二十论》、《三十唯识论颂》、《大乘百法明门论》等,都是有名之作。

  玄奘大师,唐代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褘。我国四大翻译家之一,法相宗的创始人。十三岁入洛阳净土寺出家,后因诸师所讲经论各有不同,经典中之义理亦有隐晦之处,乃于贞观三年(629)孤身涉险,备嚐艰辛,西行求法。贞观七年到印度,入那烂陀寺,以戒贤为师,学《瑜伽论》等。贞观十九年归至长安,请回梵文原典六五七部,奉敕于弘福寺翻译,主持译事二十年,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三三五卷,《二十唯识》、《三十唯识》即是其中之一。

  唯识的学统,发端于弥勒,集大成于护法。然护法的学统不行于印度,由胜军论师传至玄奘,独盛行于中国。

  唯识家主张一切诸法无有实体,其所以有法相的显现和作用的成就,都是由于有情心识所建立,离识变现之外,无有任何实在,所以称为唯识。又本论体裁取偈颂方式,每颂四句,每句五字,总举二十一颂,就之而诠释其义,最后一颂是用为结叹,并不说理,因此虽有二十一,只算二十,因之名为二十论。

  本论引用《十地经》三界唯心之义,论证外境由内识显现,显示唯识无境以破斥小乘、外道的实在论。是法相宗所依的十一论之一,瑜伽十支论之一。


    一、造论因缘


  据窥基大师的《唯识二十论述记》载,世亲造论的缘由有三:

   □令法久住,利益有情。

   □令知第三时教,契会中道。

   □为破除外道邪师等的无知邪知,遮种种异执,令于唯识深妙义理中得如实解。


    二、内容组织


  窥基大师将本论二十颂分为七大文:

  □第一─十四颂:说小乘外道四事难议境无,却征实境执。

  □第十五─十六前半颂:释小乘以现量证境有,返破忆持执。

  □第十六颂后半颂:释小乘外道以梦例觉时,应知境无失。

  □第十七前半颂:释外难二识成决定,外境非无失。

  □第十七后半颂:解外难梦觉心无异,造行果差失。

  □第十八─十九颂:释外难无境、杀等无,返诰他宗失。

  □第二十颂:释外难不照他心智,识不成失。


    三、唯识七难


  本论设七难,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义。此七难概述如下:

  □世事乖宗难:外道问,若一切法皆是唯识,无心外实境,如何现见世间情与非情等物有处定、时定、身不定、作用不定?论主举梦、鬼、地狱、天上、傍生等喻答难,证明四义皆成。

  □圣教相违难:外人问,若言一切皆是唯识,无心外实境,佛陀何故说有十二处?论主揭佛说色等十处的密意。外人又问,佛说十二处对闻者有何利益?论主答以佛陀建立十二处,以破众生我执,使学者悟入人无我,也就是数取趣无我的道理。

  □现量违宗难:外人问,色等外境,分明五识现量所证,何故拨无?论主以梦喻现前境界,解释现觉证境无一属实,并说明忆念并非实境,未醒不知是梦。

  □二识决定难:外人问,外境若属空无,何以世间圣教皆教人远离恶人恶法,亲近善人善法?论主示以展转增上的力量,是由善恶二类种子成熟时所生之识所决定。

  □梦作不受难:外人问,现前境如同梦境,何以醒时造善恶业会得到苦乐果报,梦中一样的造善恶业,何以独无果报?论主答以梦中能造的心已被睡眠所损坏,不能自主,所以梦时与觉时造业所得的果报就不相同。

  □杀生无罪难:外人问,若唯有识,而无身语业等,猪羊等畜生如何被他杀?若猪羊等畜生的死不由他杀,屠宰的人也就没有杀生罪。论主谓杀生罪完全是由于双方心识所交织而成,并非实有身命可杀,所以看似由外境所形成,实则仍摄归唯识。

  □外取他心难:外人问,若唯有识,诸他心智能知他心吗?若不能知,何谓他心智?若能知,唯识应不成。论主谓他心智所知他心,也是虚妄不实。

  本论内容并没有提到八识转变的相状,也不见有阿赖耶识的用语,更无详细的心所说明,是学习唯识思考根本态度的论书。

  本论的汉译本,除玄奘大师的《唯识二十论》外,另有二异本:

  □南朝梁代真谛译《大乘唯识论》一卷。

  □北魏菩提流支译《大乘楞伽经唯识论》一卷,又称《破色心论》。

  此三译本中,菩提流支的译本文多颂少,由二十三颂所成;真谛所译本,文少颂多,有二十四颂;玄奘译本,文颂均等,由二十一颂所成,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十七册、《碛砂藏》第十七册、《龙藏》第八十六册、《卍正藏》第四十一册、《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梵文原典由奚鲁宛.赖韦在尼泊尔发现,藏译本今亦传存于世。

  本书的注释书甚多,在印度,以世亲弟子瞿波论师为首,共有十多家注释,其中以护法所造《成唯识宝生论》五卷较为重要。我国则有唐窥基所撰《二十唯识论述记》二卷、新罗圆测的《唯识二十论疏》二卷等。


□试述本论主旨。

□试举譬喻证实唯识无境之义。

□试述佛说十二处的利益。

□梦境所作,有无果报?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上一篇:《俱舍论》

下一篇:《唯识三十论颂》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