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钦老和尚开示录

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基础书籍 > 广钦老和尚开示录 > 正文

广钦老和尚行持语录 7(传生记录)

广钦老和尚开示录  2020-11-20  浏览: 次 

1981年1月11日 地点:承天禅寺 年龄:九十岁

有美国留学生施姓皈依弟子,来函请示师父,有关科学家和一些宗教家,对于宇宙的起源与未来发展的看法。施函中表示,目前科学家对于宇宙执有两派论点,其一,谓宇宙里有无量的银河,每一银河里,有无量的星球和太阳系,而这些银河不断地向外膨胀,旧的银河膨胀,又消失了,新的银河又产生出来。另一说,谓宇宙的银河向外膨胀,是会有一止境的,到一时期,所有向外膨胀的银河将会收缩,这样,一膨胀一收缩,循环不息。这两派的论点,以佛法观之,不知何者为是?

老和尚嘱弟子覆函谓:“以佛法的智慧来观这宇宙,并无所谓的大小、限量、膨胀或收缩,这宇宙的一切,都是吾人自心幻化出来的虚幻色相,是有生有灭的,是变化不定的,不是恒常如此。”

※        ※        ※

午后,狮头山某某寺的某某法师等一行四人,上山参拜老和尚。在客堂顶礼老和尚后,便对老和尚说:“请师父开示”。

念佛,修苦行,扫地、煮饭、捡柴……”老和尚答。

“师父对出家人念书的看法如何?”再问。

“出家是无色相的,是粗衣淡饭,是信愿行,没有讲求吃好、穿好、睡好或是去念书,这些是属于社会习俗的形式。我们出家就是要从衣、食、住中去掉我们的贪念,粗衣淡饭,修一些苦行来消业障。过去的佛祖、高僧,他们并不识什么字,可是他们靠他们的愿力,由这样修行过来,最后自己开悟出来的。我们学佛就该以过去诸佛、祖师修习的方式,来做我们修行的榜样,这才叫学佛——学佛的榜样。否则,只一味地念书,念到最后钻不出来,那些秀才、大学士、有学问有地位的人,他们要是进佛门,还是要从扫地、劈柴,学我们拜佛、念佛起步。”老和尚说。

“我们念佛常常昏沉、散乱,这是为什么?”

“没有愿力。如果有愿力,自然会将我们在社会中放逸惯的心,收摄起来,一心念下去,妄念自然就消失。”

“有人说,诵戒一定要在规定该诵戒的那一天诵,过了那一天便不可诵,师父认为如何?”

“诵戒,必须熟谙戒本,则自然每天都有戒,只要有愿力要持戒,自然心里会晓得自己的持犯,否则,依文诵戒,天天诵也诵不完。”

“师父认为持午是否易持?”

“易持。这要看自己的能力和愿力,如有愿力自然易持。”

“有时想,时间实在太宝贵了,所以舍不得睡觉,晚上整夜静坐念佛。”

“行不通,要睡好,精神足才好念佛。”老和尚答。

1981年1月12日 地点:承天禅寺 年龄:九十岁

老菩萨传某师由菜园挑回一堆芥菜,大伙儿在大殿旁的空地上挑捡,师父指着那堆又肥又大的芥菜说:“我们这些菜是最好的,没有洒过农药,外面卖的菜都洒过药,吃了对我们身体很不利。我们出家修行要舍贪欲,吃只吃得饱,穿只穿得暖,这样就好,并不是要贪求吃得好、穿得好、睡得舒适,要粗衣淡饭舍悭贪。自己菜园种的菜,又营养,又无农药,又不花钱,若不懂得出家生活的意义,还要贪享口欲美味,到外面去买各种形形色色的菜,煮得满满的一桌,像宴客一般,大嚼一番,不但吃了对身体不利,又花钱损福,不但不能消除口腹的贪欲业障,反而助长贪念,与世俗人无异,那又何必出家?”

1981年1月14日 地点:承天禅寺 年龄:九十岁

上午,慈航堂某法师等师徒六、七人,上山参拜老和尚,在参观三圣殿工地后,便离去。传某师对老和尚说:“现在交通发达,参学的人可真方便,古时的人要参学,就得万里行脚跋涉,沿途还要忍冻受饥,有时还遭盗寇的侵犯,到了寺庵,还要受到诸多的挑难,可是,他们却不以为苦,道心反而更坚固,像‘一梦漫言’中见月老人参学的过程就是这样。”

老和尚说:“以前的人求法,虽然受尽辛苦,但却能借此增加身心的能力,做为他们日后担负弘法度众的资本。师父年少时,参学行脚四方,也是历尽饥疲,加上病魔缠身,也是这样磨练过来的。只要有实际的修持,自然有诸天护法的拥护,否则,师父整天在这里闲坐,又凭什么每天那么多的信众上山礼拜?”

传某师道:“见月老人后来能得三昧老和尚的重委,扶树戒幢,广传律法,任劳任怨,实在得力于当初参学时的磨砺。”

老和尚说:“不错,我们参学,并不是在参别人能给予我们什么厚待好处,是要从吃别人的亏中去参,才叫做参,不吃其亏,参不到东西。所以,忍字非常重要,不但要忍一切的劳苦,更要忍一切的辱,别人怨恨我们,我们还得用一句阿弥陀佛跟他结善缘。只有能忍辱,才能启开大智慧。”

1981年1月16日 地点:承天禅寺 年龄:九十岁

圆某法师与信众十多人,上山请老和尚开示学佛门路。

老和尚说:“念佛。”

“诸位在家居士,如要你们粗衣淡饭,学做佛,那是不可能的事,大家也是走文字般若、参研经典的路,所以,诸位在家学佛,还是以念佛为根本。不要看念佛很简单,业感重的人,会念得索然无味,而起烦恼念不下去,所以,各位如果能一句佛号,一直念下去,那也是不简单的事。”老和尚又说。

※        ※        ※

八十四岁的林坦平居士,曾于去年五月间身体不适,一度心脏休歇四十多秒,全身失去知觉,又复苏醒,自谓死而复生,上山请求师父指示人生之道。

老和尚回答说:“像居士这般年纪,实应放下身心,一心念佛,不要再留恋这个假壳子。”

居士说:“当时,我是都放下了。不过,我现在还有个愿,在无量寿经里的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说,凡一切有情众生,不论蜎飞走兽,只要临终时称念阿弥陀佛圣号,便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我认为念佛靠佛力超离娑婆世界,比那些靠自力的禅宗等,更来得稳当、速捷。因为,我对无量寿经中的弥陀四十八愿很有研究,所以希望能把它写出来,这样,我便能放下,安心地走了。”

老和尚说:“放下,并不是口头上的放下,是要临终时正念现前,没有一点家庭的意识,没有亲眷家属的爱别离苦,这才叫放下,如果还存有那么一点家庭意识,那还是生死轮回。要知道,我们来到这娑婆世界,是带业来的,要在这娑婆世界中,走入佛门,找一条解脱生死苦的新路去,不要再为贪享衣、食、住的舒适,而更造一些新的恶业,再重入生死轮回的旧路中。不要贪长寿,如果不会修,不会走解脱的路,即使活了两百岁,也不过是多造一些业,两百岁一过完,还是要生死轮回。我们这个身躯是有生有灭的东西,终究要毁坏,是无法让我们永久依赖的,要看破,要放下,而我们这灵灵觉觉的灵性,才是不生不灭的。”

“我们既得人身,不要辜负这个人身,知道要走解脱的路,则成佛作祖靠这人身来修,不知道要修,还为这个身躯的衣、食、住、行等的享乐,无所不用其极,造无量的恶业,那么三恶道中、四生之内,也有我们的份,所以,这个人身实是转捩点,是个人身劫。”

居士说:“我一向是念佛,希望能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西方。”

老和尚说:“念佛要有愿力,西方怎么去?西方是靠我们这个要往生的愿力到达的,没有这个愿力,是不会达到的。但是,你不要以为西方是在多么遥远的地方,其实西方是很近,就在我们的心头,否则,西方那么远,要怎么去?临终念佛,那句佛号就在我们的心头。”

1981年1月17日 地点:承天禅寺 年龄:九十岁

清晨,有一位衣着入时的女士上山,入得大殿,四下张望一番,见到一位出家师父,即问洗手间在何处?那位师父以手指示之,女士头也不抬,便说:“带我去!”等方便回来,恰遇老和尚入大殿,即正面对老和尚说:“你就是广钦?”老和尚点点头。

“我远远一望,便知道你是广钦,听说你会看相,你看我是谁?”

“我不知道,我不会看相,你会看相?你看我是谁?”

“我看你是高僧活佛的脸。”女士答。

“噢!写在脸上!”

“你看我像什么?我的命好不好?”女士问。

“你的命很好,像有钱人的太太。”

“凭什么看?我的脸?我的气质?”女士问。

“我由你的衣着。”老和尚答。

“我的衣着?衣服是外面的东西,怎可凭据?那我这套衣服给你穿,你也变成有钱人的太太!”

“出家人不穿俗家衣服。”

“为什么你不说,我是有钱人家的女儿,而是太太?”

“我看你不像。结过婚没?”

“我是学生,在德国念书。”女士说。

“你不像学生的样子,学生应该是像她那样。”老和尚以手指向正在会客室看书的中学生。

“好!不过老和尚,佛法中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说法,但是空中还有一个妙有。”说完即起座,昂然向门外走去。

“噢!你也谈心经?喂!空即妙有,空是………”老和尚语未竟,来客已无踪影。

在旁侍候的弟子,见此情状,颇为来客的踞傲而愤愤,就说:“这位小姐真是狂傲,目中无人……”老和尚马上以手制止说:

“事情来时,我们依当时的情况,斟酌情势,当面应对,但事境已过,便须放下,若再提起,论是论非,批评好坏,便是造口业,就是我们的过失。别人好坏是别人的事,我们不必把它带到我们心里来烦恼。”

※        ※        ※

承天寺对面的南天母正在开发,起造别墅社区,某某师恐日后社区繁荣,人烟密集,承天寺遂成观光地区,而破坏这修行道场的宁静,镇日周旋在游客间,不得安宁,向老和尚说:“等此处成观光区后,我便要往深山迁移,另觅清净道场修行。”

老和尚说:“此处繁荣尚须四、五年的时间,将来若成为观光地区,对我们修行不但没有妨碍,反而更能成就我们的苦行。修苦行的人要有气魄、有愿力,不怕吃苦,各种境缘,都须亲自从其中历练出来,才晓得实际的情况,智慧才能明朗,遇事才能无碍,否则,没有愿力,怕吃苦,畏首畏尾的,身心都被束缚住了,智慧如何能开?”

“此外,我们还必须有不怕别人批评的气魄,只要心正,就不怕走歪,即使别人走歪,也不会受其影响。如果一个人做事畏首畏尾的,怕别人批评,见人私谈,心便不安而起猜疑,以为人家在说他什么,那是没有见识、没有出息的人。”

“对人普普通通就好,没有特别好,也没有特别坏,无好无坏,平平就好,这就是修行,否则便不称为修行了。”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