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净空法师

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三集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三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23

   请掀开经 本四十七面:

   经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经 文到此地才给我们说出「随顺净觉」所以然的道理。前面佛教我们看破、教我们放下,为什么要放下?这段经 文把所以然的道理给我们说出来。请看注解:

   讲义【首句徵,下释。】

   首句『何以故』,是徵问,下面这是解释。「何以故」,就是为什么。

   讲义【徵云:何以故,必须有无俱遣,方为随顺净觉?】

   『遣』是遣除,就是放下的意思。『有无』是代表一切法,有为法与无为法。有为、无为都放下才是『随顺净觉』,也就是诸佛如来在因地里面修行的准则。下面这个文就是解释:

   讲义【真心绝待,照体独立,不但不曾迷,亦且不曾觉!以是常住寂灭相,喻如虚空性故。】

   此地这几句经 文,我们在一切大乘经 里面常常看到,这些道理也在一切经 论里面常常可以接触到,但是,有几次我们真正的直下承当过,或者说曾经 有几次我们亲切的体会到这个境界?一时体会就是一时的契入,或者我们叫证得,这是好境界。在一个修学大乘的人,可能有极短暂的时间契入到这个境界,但是一刹那之间就失去了,虽然刹那之间现前,给诸位说,那就相当可贵,所谓是无量劫以来在无明苦中,刹那的智慧光明虽然像闪电一样,刹那就过去,也不容易多得。有一次当然就会有第二次,有短时间当然以后这个时间会逐渐的加长,体验会加深,所以是一种好境界。为什么我们在一刹那之间就把这个境界丧失?如果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其中境界,就不至於疑惑,因为真心是绝待的。绝待跟独立,在言语文字当中决定得不到,为什么?因为言语文字都是相对,不是绝对的。譬如我们说一个「绝待」,它的对面就是「相对」,可见得这个境界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境界才能现前。境界不能保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待的心从来没有舍过,不但在我们清醒的时候,我们对待的心没舍过,睡了觉,这个心还是离不开,所以你会作梦。换句话说,我们无始劫以来就生活在妄心相对的境界里。

   『照体』就是净觉的本体,虽然它不失,可是它被无明妄想障碍住,所以不能现前;不能现前,於是就产生一种错觉,净觉变成了错觉。错觉是什么?错觉就是相对的,有迷有悟,迷悟是相对的。真心净觉里面没有迷、也没有悟;迷悟都不存在,这才叫做净觉现前。可是我们现在既然堕在相对的境界里面,换句话说,我们有迷、有悟,我们要破迷开悟,这是我们现前的境界。可是诸位必须晓得,只要有迷悟概念存在,破迷是能破除一部分,不能断根;开悟是可以开得了悟,不能够彻悟。如果要把迷的根断尽,要大彻大悟,那必须要离开相对的境界才能够证得,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相当不容易。

   离开相对这个境界就是寂灭的境界。寂灭境界,我们在经 典里面所看到,在菩萨位次里面,像《仁王经 》所讲寂灭忍的菩萨,下品是法云地的菩萨,中品是等觉菩萨,上品是如来果地的境界,还在无生法忍之上。这个功夫叫做究竟证、圆满证。佛在此地用一个比喻给我们说明,说『虚空性故』,用虚空来形容法性是绝待的、是独立的,是不可以取、不可以执著。法性如是,法性所现的相,法性所起的作用,一一皆如虚空性故。所以要晓得,性体是空寂的。

   所以佛在前面才教给我们,对於一切有为法(他不说无为,说有为),像《金刚经 》所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既然如梦幻泡影,无为更不用说,这是叫我们完全放下。放下,不是说这个事我们统统丢掉,我们不要做,那你就错了;放下,是从心地里面放下,事怎么样?事要积极的去做。像诸佛菩萨,所谓「大作梦中佛事」,他做不做?做,比谁都做得积极;所谓「建立水月道场」,水中之月是空无所有,是虚空性,处处建立道场,处处大作佛事。

   这两句话又怕诸位发生误会,处处建道场是不是处处去建寺院?去建讲堂?大作佛事是不是天天讲经 说法、作法会?你要这样想法那就错了,完全都错。所谓佛事,是在一切事里面觉而不迷,那个事就叫做佛事;所谓道场,成就自己定慧的处所就叫道场。由此可知,尽虚空遍法界皆是道场,各行各业,无论做什么事情,穿衣吃饭,皆是佛事,所以要懂得这两句话的意义,不能够错会。

   每一个人在社会上无论从事某一种行业,对於你自己本分的事情尽心尽力去做,服务於社会,服务於众生,觉而不迷,就是佛事;觉而不迷,你的定慧一定增长,所以当处就是道场,为什么?与「虚空性」相应。佛常住寂灭相,我们自己也是常住寂灭相,自己的心清净,所谓在境界里面历事炼心,这才叫做「建立水月道场,大作空华佛事」,像《华严经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些善友所做的榜样。由此可知,处处都是著重在净、觉,起心动念都是清净,都是觉而不迷,这才叫「随顺净觉」。第二句,『常不动故』:

   讲义【一法了不可得,湛然清净,常自不动故。】

   虽然我们天天努力的在做,做我们自己本分的工作,尽心尽力的在做,可是自己晓得,虽然在做,是『一法不可得』。世间人拼命在工作,他迷了,他以为有所得,所以他才拼命去工作;如果他觉得什么都得不到,他就不肯做,所以他做是迷,不做也是迷。诸佛菩萨做,是觉悟、不迷,不做他也不迷,什么时候做?因缘具足的时候做,因缘不具足的时候就不做,所以他做与不做是缘分具足不具足。世间人做与不做是得失,得失在那个地方做主宰,他有所得,他就拼命做;他什么都得不到,他就不做,这是迷悟大大的不相同。觉悟的人做与不做,他心都是湛然清净的,都是如如不动的。因缘成熟(具足)的时候,他要努力的工作,服务於大众;因缘不具足的时候,就是他有障碍,虽有心,没法子做,或者能做不能够尽心尽力的去做,这都是有障缘。这障缘障谁?障众生,不障佛菩萨,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所有的障碍在众生这一边,不在佛菩萨,佛菩萨永远没有障碍,为什么?他是湛然不动,就是此地经 文里讲「常不动故」。

   世尊在《金刚经 》里面教诫须菩提尊者,弘法利生一定要记住一桩重要的教训,那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所以菩萨的心是清净的、是不动的,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就是炼不动心。这两句,我们也常常提醒同修们。「不取於相」,是知道一法不可得,所以才不取,没有一法可得,这是智慧,这是看破;「如如不动」是属於大定,是属於放下,定慧等持。

   『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本经 讲「如来藏」,《楞严》也讲「如来藏」,《楞严经 》分量大,分量大当然就讲得多,也讲得清楚;本经 简略,简略则是文字的简略,并不是在法义上有什么简略,法义跟《楞严》完全相同,在文句上是省略很多。如来藏中,无起灭故。「起灭」这个念头,是在阿赖耶里面才有。而如来藏与阿赖耶,是一不是二。我们有时候说,觉悟了叫如来藏,迷了的时候叫阿赖耶,这样讲也能讲得通,因为如来藏跟阿赖耶是一不是二。可是诸位必须晓得,其实里面只有迷悟,阿赖耶跟如来藏难道真是两桩事情吗?真的会有两个现相吗?没有。我们在《六祖坛经 》里面读过,只有两个名词,无论从体、相、作用都是一没有二,所谓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而且真妄不二。我们讲一真、一妄好懂,讲真妄不二难懂,就会把我们讲迷惑了。

   这段经 文,讲义里头一开端,「必须有无俱遣」,把有无换成真妄,是一个意思,必须真妄俱遣,必须是非俱遣,必须邪正俱遣,你才晓得万法是一不是二,这个时候才真正见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诸法实相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讲义【此一句是法,下五句是义。】

   「如来藏中」这一句是法,下面五句是意思。

   讲义【如来藏,即是圆觉真心之别名。】

   一桩事情,名称在佛教经 典里面有几十种,一桩事情建立这么许多名称,佛叫我们不要执著在名相上,道理在此地。『如来』,佛在《金刚经 》里面解释:「如来者,诸法如义」。『藏』的意思是含藏的意思。「如来藏」的意思,就是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如其性,皆含藏在法性之中,皆不离法性建立诸相,这就叫做如来藏。这个地方引用《楞伽经 》的经 文:

   讲义【寂灭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

   我们大家晓得,一心非常重要,「一心」就是如来藏,一心就是寂灭忍,像前面讲「常住寂灭相」那就是一心,在念佛人来讲就是一心不乱。所以我讲《华严》,总是把《弥陀经 》合起来讲,《弥陀经 》里一心不乱是能入,《华严》里面一真法界是所入;修净土法门,入一真法界,确实是方便当中的方便,捷径当中的捷径。可是一心的定义、一心的境界,我们必须要清楚、要明了,不能够含糊笼统的搞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那对我们修学会产生很大的障碍。所以多读大乘经 论,多听大乘经 论,对我们修净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不能够轻视一心,以为很容易,才晓得一心原来是寂灭忍,一心原来是如来藏。

   讲义【浅显言之,谓如来之性,含藏其中,故曰如来藏。如来之性即佛性。佛性,含藏在众生心中,故诸大乘经 ,皆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在这几句话当中,最关键的一个字就是『心』,这个「心」不是妄想、不是知见,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一切的知见妄想是妄心、是分别心、是执著心,真心本性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它没有知见,也没有妄想,这个时候叫真心显露,这个心就是佛性。所以我们这个妄想不是心,妄想不是智慧,知见也不是智慧,这是我们必须把它分清楚。知见、妄想,在佛法术语里面叫做世智辩聪,世间的智慧、辩才、聪明,讲的这些,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从心性里面自自然然起作用,不需要通过思惟、思考。底下紧接著几句话非常重要,怕我们读了前面几句发生误会:

   讲义【若但知是心是佛,不知佛本是而须修,未免流为狂慧。若但知是心作佛,不知但向己求,休从他觅,未免骑牛寻牛。】

   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可见得佛在经 里面所讲的义趣,我们一点都不能够误会,不能够错解。虽然佛在《华严》、《圆觉》里面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没错,那么我们是众生,我们是不是本来成佛?在佛的眼睛里面看是本来成佛,可是我们自己一天到晚生活在烦恼里面、在轮回里面,我们哪里是佛?所以晓得自己有佛性,但是必须要修行。如果以为自己就是佛,不需要再修行,那就是狂慧。所以虽然有佛性,一定要修行。

   修行怎么修法?要向自己修,不要向外求,这是正法。所以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学术,为什么?学术与宗教都是向外求。宗教是要靠外面的力量来保护自己,来帮助自己,是靠他不能靠自己,那是宗教;学术是相对的,不是绝待的,所以佛法与宗教、学术都不一样。佛法是向内求,不向外求,佛法是绝待,不是相对。佛法是同一切法为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它不相对,所以它是绝待的,它是独立的。如果我们不知道向内求,而向外面境界去攀缘,那就是骑牛寻牛,那就错了。

   向内求,求什么?诸位要记住前面所讲的,一心,净觉。所以佛法求,在一切境界里面,求自心的清净,求自心的觉照;一切境界里面觉而不迷,在一切境界里面是平等一心,求这个。这叫做功夫,这叫做学佛。学佛,佛就是自己的觉性,学这个字就是随顺的意思,所以学佛就是此地所讲「随顺净觉」,「学」这个意思有效法的意思。平常这些名词的含义,我们不能够错会。我们开始学佛,我们学释迦牟尼佛、学阿弥陀佛,我们要学「他怎样随顺觉性,我也怎样随顺觉性」,这就对了,而不是去模仿他,模仿他那就是心外求法。他因为随顺觉性,所以他成佛了,我们去模仿他,决定不能成就。如果自己晓得,一回头,「我也随顺觉性」,那自己也成佛了,学佛要这个学法!

   讲义【以如来藏,具有不变随缘二义。若随染缘,从真起妄,遂成世间,六凡法界;若随净缘,返妄归真,便成出世间,四圣法界。虽成十界诸法,不出如来藏心之中。】

   四圣、六凡、十法界,从哪里来?是自己变现出来的。真心本性随染净缘现十法界,十法界就是真心的心相,现出这个相。但是这个相,诸位要晓得,相是妄相、是幻相,像《金刚经 》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十法界的相都是虚妄。为什么是虚妄?《金刚经 》上说得很好,缘生的。你看看,是不是?四圣是随净缘而生,六凡是随染缘而生,都是缘生法。缘生就不是真实的,缘生就不是不变的,刹那刹那在变,缘有它就有,缘灭它就灭,所以缘生之法了不可得,这是说明一切色相不可得。

   讲到心相,真心是清净寂灭的,妄心是个相续相,就是我们讲念头,起心动念,是妄心,《金刚经 》里面给我们说明「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说什么?相续心不可得,这还能不放下吗?四圣、六凡统统放下,那就功德圆满,就叫做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就叫成佛。你要说成佛,原来成佛是一无所得,确实成佛是一无所得;在一无所得里面你得到的是究竟圆满,密宗里面讲的大圆满。大圆满是一无所得而无所不得,诸位想想对不对?你有所得,你只得一点,失掉的太多,像大海之水你只取一瓢,你所得是那一瓢,除这一瓢之外全都失掉,那是凡夫妄念

   真性现前的时候,尽虚空遍法界是谁的相分?自己的相分。我们常以梦境做比喻,当你在作梦的时候,整个梦境是你自己的心变现出来,如果你一下觉悟「我现在在作梦」,想起佛经 里面讲的「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是什么?是心,能变的心;妄是什么?所变的梦境,真妄不二!原来整个境界就是自己一人,你在这里面还有没有得失?还有没有好恶?所以你的心清净了,这时候二边都舍掉,证得了全体,全体就是自己一个人。

   希望诸位同学要常常从这个境界里面多想想,想一想就是观照,虽然这也是个妄想,这个妄想能帮助你开悟,帮助你看破,帮助你放下,比打其他的妄想要好得太多,其他的妄想是愈想愈迷惑,这个妄想是愈想愈开悟。然后再想想,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我们如来藏心的梦境,梦幻泡影,不是从外面来,正是佛法当中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就是如来藏心,法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如来藏心变现的。我们自己要亲证这个境界也不难,要紧的是离开染净缘,我们就证得,就亲证这个境界,就是真正的觉悟。我们今天在读经 、在听讲,只是听说而已,不是自己亲证的境界;听佛这么讲,听菩萨、祖师这么讲,只是听说而已,不是自己的境界。我们要从听说把它变成自己的境界,这就有价值。如何证得?从一心当中证得,由此可知,我们修学的功夫总在一心不乱。

   『无起灭故,无知见故』,这两句是发挥「空如来藏」的意义,也就是讲如来藏的体性,本体里面没有起灭、没有知见,这两句话非常的重要。六祖他之所以能成为祖师,他就懂这个道理,所以他在一切境界里面能够不起心不动念。他在黄梅修正神秀大师的一首偈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起有灭就是一物,本来无一物是心里一个念头都没有,动一个念头,念头生,这个念头有生就有灭;没有起灭,也没有见解、没有知见。无起灭是自性本定,就是《楞严经 》里面讲的「首楞严大定」。无知见就是无分别智,无量无边的智慧从这个地方生的,是根本智。

   你看这两句话多重要!自古以来,学佛的人学什么?就学这两句!而我们后来的人疏忽了,所以智慧不开,烦恼不能断,颠倒错乱,盲修瞎练,不知道修这两句。本来没有,无有一物,他还天天要去增加;本来没有知见,一天到晚求知见,以为知见就是智慧,这太离谱了,错到哪里去了!

   在过去佛门修学的程序,一开端五年学戒,换句话说,五年,他的目标就是修「空如来藏」。学戒律就是学什么?就是学「无起灭」,你才能够断烦恼。一天到晚起心动念,这烦恼怎么能断?无起灭就是修定。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寺院里服劳役,像六祖在黄梅八个月,天天做苦工,舂米劈柴,干这粗重之活,修什么?修定,修「无起灭」,修「无知见」,那真修行。定慧天天增长,不但定慧增长,每天做工服务大众修福报,福报也增长,真是福慧双修、定慧等持。我们现在有几个人懂得,这在佛法叫妙行、叫真实行,谁懂得?稍微做一点粗重,「这个庙里好苦,把人当牛马看待」,在里面起心动念,天天生烦恼,他不知道修福修慧。

   道场如此,住在家庭也是一样,家庭里面一天到晚家事也很忙,那不跟六祖一样!你为一个家庭服务是你修福,一个家庭和睦,一个家庭整齐,影响你的邻居,你的亲戚朋友看到,对你都尊敬、都效法、都来跟你学,你就度了别人,自行化他,无量无边的福报是这么修来的。在工作里面修一心不乱、修清净无为、修无分别智,几个人懂得?几个人晓得这个这么妙的道理、这样妙的方法?这是佛法。

   所以《沙弥律仪》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修什么?诸位要懂得这个道理,那叫修根本法。叫你背诵经 论就是修「无知见故」,求根本智,不是叫你记诵。所以一个和合僧团,大家都无知见了,见和同解,有知见当然就不一样,不一样就有分别、就有争执,所以大家都无知见,都修根本智、都修无分别智。无分别智起作用是无所不知,《般若经 》里面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我们先修什么?先修无知。六祖大师这个心就是清净,无知;他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无论什么人去问他,世出世间法你有疑难想去问他,他都给你解答,无所不知。为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他起作用就是无所不知,在他自己是无知,亦无言说。

   这两句是根本,我们不能够轻易的把它看过去,尤其是我们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或者在短时期当中得到理一心不乱,这两句就是理一心不乱的钥匙;心在一切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没有一切知见,你怎么不得理一心?

   讲义【以藏性用虽随缘。】

   如来藏性起作用的时候,虽然是随缘。

   讲义【而成六凡法界,生死染法,四圣法界,涅槃净法,而体本不变,染净诸法,无起无灭。】

   这一句话的意思很深。染净诸法有没有?有!有没有起灭?无起灭!如果诸位看到染净诸法无起灭,你要是看出来,要是体会到了,就是佛法里面所谓证无生法忍。「法」是什么?法就是四圣六凡一切诸法,「无生」就是无起灭,「忍」字当作承认、同意、认可,你自己亲自见到这个境界,当然你承认一切法不生不灭,一切法无起无灭。这是菩萨里面的高级菩萨,大菩萨,证得了无生法忍。

   实在讲,一切法的确无起灭,正因为它是无起灭,所以这一切法叫梦幻泡影,不是真实。如果有起灭,那变成真实,有生有灭;没有生灭,所以才是虚妄。这个境界很难体会、很难想像,我们以电影银幕来做比喻,没有办法比喻得很恰当,只能比个彷佛,或者我们用电视萤幕来做比喻,诸位细心去想想,萤幕上的相有没有起灭?你说起,从哪里起?有没有起的痕迹?灭,灭到哪里去?灭有没有痕迹?电影银幕上现的相,或者我们电视上萤幕现的相,我们晓得是幻影,《楞严》里面讲「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还说了一个起、说了一个灭,出生就是起,但是在当处,这是不得已而说,随顺我们凡夫错误概念而讲。

   我们拿这两句话来说明电视上、电影萤幕影像,我们很容易理解,「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没错,是这个相。要说「无起无灭」,难懂,因为它这个相是粗相,像我们现在电影影片,我们看看放映机就明了,一秒钟当中开合二十四次,现的幻相,换句话说,就是生灭相,一秒钟当中二十四次。而阿赖耶随染净缘,佛给我们讲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也是一个相续相;我们弹指一秒钟能弹几次?弹得快,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电影一秒钟二十四个生灭就把我们欺骗了,一秒钟要有二十多万个生灭,我们如何能觉察得出来?「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实在讲太快,比电的速度、光的速度还快,所以实在讲「无起灭」。理上说有起灭,事上找不到起灭,太快了,所以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本经 所讲:

   讲义【生死涅槃,皆如昨梦。】

   『生死涅槃』就把十法界都包括,讲生死是六道,讲涅槃是四圣,四圣、六凡统统包括,跟《金刚经 》里面所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没有两样。所以要晓得,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法可得,既没有得哪有失?没有得失。你要不肯放下,总是迷得太重,迷而不觉。以梦来做比喻:

   讲义【梦时诸法无起,醒时诸法无灭。】

   诸法有没有?似有非有,所以一切诸法这个相是非有非无。法性决定是有,法相非有非无,这是事实的真相。

   讲义【承上句,既无起灭,惟是一真心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所有知见,无从凑泊。即《楞严经 》所谓: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

   这是解释「无知见」的真义。我们学佛最重要就是学无知见、学无分别智。无分别智从哪里来?从定当中来,从清净心当中来。如果我们心不清净,「我们什么都不想,我什么知见都没有」,给诸位说,那错了,那变成无记性。无记性不是无知见,无分别不是无分别智,这要搞清楚。什么都不想那是无想定,无想定不能生智慧,不能生根本智。根本智是一切明了而无知见,不是说什么都不明了,样样明了而无知见,样样明了而无起灭,这是真正的定;样样明了而无知见是真正的慧,所以这里头不能错会。

   由此可知,无分别智一定从清净心得来,我们的心不清净怎么会有智慧?不是说我们读经 多了、听经 多了就能生智慧,没有这个道理。读得再多、听得再多,那是别人的智慧,你纵然记得再多、背得再多,都是属於记问之学,与自己的智慧不相干,这个是要知道,自己智慧开不开,总是在自己清净心中。所以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不清净是大障碍,要想心清净就得一切放下,真实发心,就像章嘉大师所说,一个真正学佛人一切放下,他的前途,就是修行这条道路,有佛菩萨护持,由佛菩萨安排,自己不要操一点心,什么境界逆来顺受。在境界里头不要起知见,不要起心动念,完全顺乎自然,因为那是佛菩萨安排的,在这里面修什么?修自己的清净心,修自己的根本智。心果然清净,智慧开了,一切现成。

   所以一个真正修行人没有不安於环境。这个道理不但佛菩萨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世间孔老夫子也给我们讲得很清楚,那是真正了不起的人,儒家所谓「素富贵,安於富贵;素贫贱,安於贫贱」,跟佛法所讲这个道理真是不谋而合,完全相应。世出世间圣人都是这样教诫我们,我们如果不能体会这个意思,不能够依照教诫来修学,过失是在我们自己。今天这几句话都非常重要,对於一个真正修学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开示。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今天时间到了,这几句我们留到下个星期再来细说。经 文虽然是很短,你看它这里面意思多么丰富,境界实在是博大精深,我们一定要细细去体会才能得到受用。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