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开仁法师

成佛之道讲义 第三章、五乘共法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成佛之道》

  〈第三章、五乘共法〉

  释开仁编.2006/12

  一、佛法的下士道

  发增上生心,修集生人生天的正常法门,是佛法中的下士道。这也就是出世圣法的根基,所以名为五乘共法。这是说:修出世的三乘圣法,虽不求人天果报,但不能不具足这人天功德。如但以求生人间天上为目标,就名为人乘、天乘,是佛教的共世间法。如儒家,近于人乘;道教、耶教、回教,通于天乘。

  二、归依佛教与其他宗教有何不同?

  佛法并没有说,求生人间天上,非归依三宝,修佛教的人天乘不可。可是,如归依三宝而修五乘共法,不但更为稳当,而且已进入佛乘的大门。只要向上胜进,就可直入出世法了。反之,如信其他宗教,虽也能生人生天,但没有在三宝中积集善缘,或反而引起不必要的固执(宗教的成见)。对依人天法而进入出世法的大道,不但不能贯通,反而壅塞了。所以同是求生人间,天国,归依三宝,在佛法中修行,也比归信其他宗教好得多!

  甲一、皈信正修

  乙一、总叙正修(p.64)

  正信归依者,应修于正见,及修于正命,胜进不为难。

  一、正见与正命为正信归依者修学五乘共法的下手处

  1、在学佛的「理解」方面──先修「正见」。

  2、在学佛的「行为」方面──先修「正命」。

  佛曾说:正见与正命的人难得。对这二项,如能修习成就,那胜进也就不为难了。向上修学出世法还不难,何况求生人间天上呢!

  二、何谓「正见」?

  1、「见」与「知识」不同

  正见,是正确的见解,「见」与「知识」不同,见是从推论而来的坚定主张,所以正见是『择善而固执之』1的。学佛要有正见,如开始旅行,要对旅途先有一番正确的了解,而确信这是到达目的地的正路。

  正确的认识,不一定成为正见。如现在听说地球绕日而转,可说是知识;但伽利略为了这一知识,不惜为基督教所迫害,囚禁,这才是见。所以,要将正确的知识,时时修习,养成坚定的正见。

  2、两类正见

  正见,有世间正见,出世间正见。五乘共法中,还只是世间的。正见虽只是坚定不移的见地,但力量极强,如经上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2

  三、何谓「正命」?

  1、正命的重要性

  命是生存,生活。无论是在家出家,都不能不生活;衣食住行等一切经济生活,合法的得来受用,就名为正命。正常的经济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的罪恶,都从经济生活的不正常而来。

  2、在家众的正命

  学佛的在家众,不但要是国法所许可的,而且还要不违于佛法的。如以杀生(如屠户,猎户等),盗,淫(如卖淫,设妓院等),妄语(以欺骗为生,走江湖的,多有这一类),酒(如酿酒,设酒家等)为职业的,佛法中名为『不律仪』3,是邪命,障碍佛法的进修。

  3、出家众的正命

  出家众,凡依信众布施而生存的,是正命。如兼营医(完全义务,不犯)、卜、星、相等为生,或设法骗取信施,就是邪命。

  4、与佛法相应的正命

  如法的经济来源,不奢侈不吝啬的消费态度,是正命。要这样,才能与佛法相应,否则人身也许不保,还说得上了生死吗?学佛而不修正命,也许就是中国佛教衰落的原因。学佛法,一定要职业合法,宁可短期内因职业改变而受到苦痛,决不能长此邪命下去,自害害人!

  乙二、别叙正见

  丙一、总陈四见

  丁一、总标(p.66)

  所说正见者,人生之正观。

  一、正见就是正确的人生观

  上面所说的「正见」,到底是什么?依人世间的正见来说,就是人生之正确见解;也就是正确的人生观。观察人生的意义,人生应遵循的正道,从正确观察而成为确信不移的定见,便是正见。对于修学佛法,正见是太重要了,如航行的舵一样。

  二、在家信众不容易得正见

  佛曾说:得正见的,特别是在家信众,极为难得。

  ◎如有人虔诚的信仰三宝,乐善好施,明白佛理,看来是一位典型的良好佛弟子。可是衰老到来,有的就听人胡说,为了什么营养问题,素食几十年,又重开杀戒。

  ◎有的遇到疾病缠绵,一时不得全愈,于是求神,问卜,扶乩,求耶稣…。

  ◎有的经济情形不好,就去求财神;为了想中奖券,去仙公庙求梦。

  ◎有些人修持精进,到了晚年,为了爱着身体,就去修精炼气,向外道看齐。

  这都是正见不具足,不能修成坚定不移的确信,这才身体与环境不良,就动摇而转向了。学佛的,慢谈了生死,开悟,先修成正见再说。

  丁二、别叙

  佛说的世间正见,经中说有一定的文句,现在略分为四类。

  戊一、有善有恶(p.67)

  心净或不净,利他或损他,善行不善行,佛子应谛察。

  一、正见有善有恶

  确信我们的起心作事,有善的与不善的,也就是道德的与不道德的。佛法的正见,从确见世间(出世间)有「道德的定律」着手。如坚决的否定道德,那便是邪见了,如印度的六师外道,怀疑哲学,唯物论的顺世外道等。

  二、善与不善之标准

  1、从自己的内心说

  心净是善的;如或不净,那就是不善的。

  我们的内心,经常有一些烦动恼乱(烦恼)的不净因素,如不起杂染的烦恼,而心起清净的因素,就是善。这如与贪、瞋、痴,相反的无贪、无瞋、无痴,崇尚贤善而轻拒暴恶的惭、愧,使心安定清净的信心,实现止恶行善的精进。这些,都是净的,善的;反之,如贪、瞋、痴、无惭、无愧、不信、放逸等,就是不净的不善了。

  2、从见于事行的对他影响来说

  如有「利」于他的,是善;如或有「损」于他的,是不善。

  人与人(人与众生),都有着关系,应该是互助共济的合作,遵行自他共处的和乐法则。如所作为而有害于他,那即使有利于己(损他利己),也是不善而不可为的。如有利于他,那即使有损于己(损己利他),也是善的而应该做的。

  3、从内心与对外影响,决定「善行」与「不善行」的差别。

  行──是动作,内心的动作名意行,身体的动作名身行,语言的动作名语行,这都是有善与不善的,所以说善行不善行。这一切,佛弟子,或继承佛陀家业的佛子,应该审谛的观察。不但要确实信有善与不善,而且要分别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修成坚定不移的正见,作为我们起心作事的准绳。

  戊二、有业有报(p.69)

  有报必由业,微小转广大,能引或能满,决定或不定,

  现生或后报,诸业不失坏。

  一、正见有业有报

  有善有恶,这除少数的邪见而外,一般人都是信认的。可是,善与恶,约行为的价值而说,自有他应得的果报。如不能对此有定见,那在某种环境下,善恶的信解就会动摇了。4

  二、有报必由业

  一切众生所有的一切果报,必然是由于业力所招感。有业然后有报,有种种不同的业,所以有各各不同的报;业是非常多,非常复杂的,所以果报也是极多而又是极复杂的。

  三、什么是业?什么是报呢?

  1、业──是事业,是动作。我们的内心,身体与语言的动作,凡由于思力──意志力所推动的,都是业。但现在所要说的,指从我们身口意业的或善或恶的活动,而引起的一种动力;这是道德与不道德的价值。行善作恶等事业,如农工的工作劳动。业力,如劳动所得的工价──货币。凭工作所得的货币──(代表)劳动价值,就能拿来换取适当的用品;所以有某种业力,就能感得某类的果报。

  2、报──严密的意义是异熟──异类而熟;这在因果系中,属于因果不同类的因果。如为善而得天国的福乐,作恶而堕受地狱的苦痛。依所作的业力,感受苦或乐的报,这是正见的重要项目。唯有这样,善恶才有一定的价值。

  四、关于业报的意义,应该略说几项重要的。

  1、微小转广大

  微小的业力,是可以转化为广大的。这是说,小小的善业或恶业,如不断的造作,就会积集而成重大的业力。如《法句》说:『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5。善业也如此。这与古人所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义一样。

  还有,如造作害人的恶业,本来算不得重大,可是自己对于这一恶业,时时觉得害得巧妙,害得满意。这样的不断随喜恶业,小恶的力用会广大起来,与大恶一样。同样的,虽只是小小的善业,如自己能时时生欢喜心,小善也就渐渐的成为大善了。所以,我们不应该忽略轻业,不可随喜恶业,而应该随喜善业才好。

  2、能引或能满

  种种业中,有一类特强的业力,能引我们感到五趣中的一趣报体,或生天上,或堕地狱,或堕傍生。其中又有种种类别,如傍生中或虎或鱼等。凡由强业而感得一趣的总报体(『得蕴,得处,得界』),成为某趣的众生,叫引业。

  还有一类业,并不能引我们感得生死的总报体,却能使我们对于这一报身的种种方面,得到圆满的决定,叫满业。

  如生而为人,尽管万别千差,而同样是人,人是引业所感的总报。余如六根有具足与不具足,相貌有庄严与丑陋,容色有黑白,目睛有威光或无威光,音声有优美或粗俗,嘹亮或低滞……这种人各不同的差别,都由不同的满业而感得。不过,其中还有业报与现生功力(长养)的差别:如人类的目光望远,有一定的限度(也是人各不同的),这是业力。经药物,营养,保护,训练,使达到限度中的极限,或老年而目力很好,就有赖现生功力的长养了!

  3、决定或不定

  业又有决定或不定二类;其中又有时与报的不同。

  (1)有的业,要感什么报,是决定了;而在什么时候受报,现生或来生,是不决定的。

  (2)有受报的时间是决定了;而所感的什么报,还没有决定。

  (3)有所感的果报,受报的时间都定了;这如造作五无间业──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来生一定要堕落地狱。

  (4)也有时与报都不决定的,这大致是轻业。

  依古德说:「一切业,都是不决定的。」6

  换言之,一切业都有改善可能性的。所以只要能痛下决心,什么恶业,都有化重为轻,或不定受的希望。

  ◎《盐喻经》说:犯了重大恶业的,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如老死迫近,就难了。但依《观无量寿佛经》,还有念阿弥陀佛的一法),痛下决心,『修身,修戒,修心(修定),修慧』,重业是可以轻受或不定受的。这如大量的盐,投入长江大河中,水是不会咸的。反之,虽造作较小的罪,却不知道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还是要招苦报的。这等于少量的盐,放在小杯里,水还是咸苦的。7

  这是业不决定的有力教证。

  大乘法中,观业性本空,能转移忏除重罪,也就是修慧的意义。所以,犯了重恶业的,不必灰心,应深切忏悔,修学佛法。

  4、现生或后报

  从造业与受报的时间来说,可分为三时业:

  (1)现报业,是这一生造业,现在就会感果的。

  (2)生报业,要等身死以后,来生就要感报的。

  (3)后报业,是造业以后,要隔一生,二生,或经千百生才受报的。

  所以造业受报,不能专在现生着想,如说:『行恶见乐,为恶未熟,至其恶熟,自见受苦。行善见苦,为善未熟,至其善熟,自见受乐』8。

  在这三时业中的(1)现报,可能是轻业报,也可能是重业的『华报』。因为现生的果报,是以前善恶业力所招感决定了的;没有死,是不能有根本或重大改变的。

  ◎轻业为什么可以受现报呢?因为轻业不致改变这一生的重要报果。

  ◎重业为什么现受华报(对将来的果报而说)呢?因为业力太重,对现有报体,起着重大的影响。

  至于(2)生报业及(3)后报业,都是有轻有重的。

  五、诸业不失坏

  业是有种种不同的,但有一点是绝对相同的,就是诸业在没有受报以前,如不是修证解脱,那是怎么也不会失坏的。有业,就会有果报;今生不受报,来生不受报,就是千千万万生,业力照样存在,只要因缘和合,还是要受报的。9

  戊三、有前后生(p.74)

  随业报善恶,五趣常流转,随重或随习,或复随忆念,

  由业往后有,薪尽火相传。

  一、正见有前生、有后世

  善恶有报,多数人是能信受的。

  1、有些人,只信现业现报,不信后世。可是行善作恶,现报的只是少数,那就不能不错觉为『天道无知』了。

  2、有些人,只信善恶业的报在子孙,如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中国人谈阴骘10的,大致不出此二者。

  不知世间尽多是:父贤而子不肖,父不肖而子贤的。而且,如没有子孙,那他的善恶业,岂不是就落空了。

  3、有些人,只信今生到来生,不信前生,如耶稣教等。这虽能依此使人离恶向善,但不明过去世,对于现生果报的万别千差,就无法说明,也就无法使人生起合理的正信。耶稣说:生盲的,是为了神要在他身上显现权力。其实,耶稣并不能答复这一问题,因为现世界中,生盲的人多着呢!

  所以,不但要正见善恶,业报,还要进一步的对于前生后世,有坚定的信解,发生正见。

  二、随业报善恶,五趣常流转

  1、众生造作了种种的业──善业,恶业,引业,满业,生报业,后报业等;随着这样的业力,而感到来生的果报。

  善业──报在「善」趣──人间,天上;

  恶业──报在「恶」趣──地狱,傍生,饿鬼。

  地狱,傍生,饿鬼,人,天,总名为「五趣」。

  2、众生从无始以来,就随着业力的善恶,常在五趣中流转,一生一生的延续不已。

  「趣」──是趣向,就是随业而往生的所在;有此五类,所以名五趣。或者加上阿修罗(译意为非天)为六道,道就是趣的别译。大小乘经论中,或说五趣,或说六趣。11阿修罗多住在大海中,为数不多,所以如摄在鬼趣或傍生趣,就合为五趣了。12

  「流转」──是轮回,这不是说五趣升沈,前生后生,有着一定的次序;是说上升或下坠,转来转去,总之不出这五趣的范围。

  三、随重或随习,或复随忆念

  以今生来说,造作的业,多得难以计算;而过去生中未了的业力,又积压到现在;真是前业未清,后业又来。这样的越来越多,如今生死了,那到底那一种业招受后报呢?这是不能确定的,但不出三大类:

  1、随重:

  或造作重大的善业;或造作重大的恶业,如五无间业等。业力异常强大,无论意识到,或者没有意识到,重业一直占有优越的地位。一到临命终时,或见地狱,或见天堂,那就是『业相现前』13,是上升或下坠的征兆。接着,或善或恶的重业,起用而决定招感未来的果报。

  2、随习:

  既没有重恶,也没有大善,平平的过了一生。在这一生中,虽无显著的重业,但所作的善恶业,在不断的造作状态下,对于某类善业或恶业,养成一种习惯性,这也就很有力量了。到了临命终时,那种惯习了的业力,自然起用而决定招感来生的果报。

  ◎从前,大名长者问佛:我平时念佛,不失正念。可是,有时在十字街头,人又多,象马又多,连念佛的正念也忘了。我想,那时候如不幸而身死,不知道会不会堕落?

  佛告诉他说:不会堕落的。你平时念佛,养成向佛的善习,即使失去正念而死,还是会上升的。因为业力强大,不一定与心相应的。如大树倾向东南而长大的,一旦锯断了,自然会向东南倒的。14

  所以止恶行善,能造作重大的善业,当然很好;最要紧的,还是平时修行,养成善业的习性,临终自然会因业力而向上。

  3、随忆念:

  生前没有重善大恶,也不曾造作习惯性的善恶业,到临命终时,恍恍惚惚,大有不知何往的情形。到末后,

  如忽而忆念善行,就引发善业而感上升人天的果报。

  如忽而忆念生前的恶行,就能引发恶业而堕落。

  对这种人,临命终时的忆念,非常重要。

  所以当人临终时,最好能为他说法,为他念佛,说起他生前的善行,让他忆念善行,引发善业来感果。15

  净土宗的临终助念,也就是这一道理,不过,这是随忆念的,如随重,随习的众生,到临命终时,业力最大──如重业与习业是恶的,那就很难使他忆念三宝,或施戒等功德了。学佛修行,到底平时要紧!

  四、由业往后有

  众生在生死中,是不得自在的,听由业力摆布。现在的生命,经过了死亡阶段,就转而开始一新的生命──往「后有」。这样的死而又生,前生与后世之间,不一不异,不断不常的延续,确是甚深而不容易明见的。

  1、依现量来证实

  由业感报,死生相续,在圣者是毫无疑问的。特别是得了天眼通(外道也能得到,所以外道也有多少信解业报的前生后世),对这是看得明白不过。可是一般凡夫,没有清净智,对于生前死后,不免黑漆一团,什么也不知道。虽有极少数的不昧前因,能知道前生,也被庸俗的唯物论者所抹煞。所以最好是依佛法修学,得清净智,发天眼通,去亲自证实这一问题。16

  2、依圣言量来信解

  此外,唯有仰信如来的教说,及从推理去信解了。

  五、薪尽火相传

  教理的说明,初学还是不容易,现在姑且举一「薪尽火相传」的比喻来说明。

  庄子说:『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17。

  庐山远公大师,就曾引用来比喻死生相续的道理。

  1、如前薪燃烧发光,等到薪尽火息时,又延烧到另一薪,火又旺盛起来。前薪不是后薪,后火也不是前火,而后火不能不说由于前薪的火而来。

  这等于说,前生的生命活动停止时,又展开一新的生命;前生不是后世,而后世确是依前生的业力而来。然而从死到生,时间与空间,都可能有距离的,所以死后生前的如何延续,还是需要解说的。

  依佛法的深义说,身心活动,显现为生命的形态。当死亡时,身心剎那灭去,显著的身心活动(现在的)停顿了,然而过去了的身心活动不是没有,这就是『业灭过去,功能不失』(这不妨说是生命的潜在)。等到因缘成熟时,过去的业力,就引发一新的身心活动,开始一新的生命。

  2、现在再以薪火相传来比喻:火烧物时,发为熊熊的火光,这如生命的显现活动。等到烧完了,发光的火焰没有了,这等于一期生命的结束,死亡。火息了,热灰也似乎冷了,如遇到易燃的物件,加上微风的吹拂,又会『死灰复然』起来,又重新发出熊熊的火光。

  这等于因缘和合时,过去的业力,又会引发一新的生命。死灰复然的火光,不是前火,而与前火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这如后生不是前生,而后生与前生的行业有关。从前火到后火,时间上可以有一间隔,这如后生与前生间,时间与空间,都不妨有距离的。

  3、不过,这到底是比喻而已。如约佛法来说,过去了的业力,在如幻的法性空中,本不可说有时空的间隔,只要因缘和合(如人生,要有父精母血的和合等),就能在另一时间,另一空间,忽然的引发一新生命──身心活动的又一新开始。

  戊四、有凡圣境(p.80)

  生死常相续,圣者得解脱,愚智缚脱异,深信勿疑惑。

  一、正见有凡夫、有圣人

  能正见有善恶,业报,前生后世,虽然是难得的,但如不信圣者解脱的自在境地,那人生可真苦了!五趣流转,生死死生,一直这样的升沉下去,这幕演不完的人生悲剧,如何得了!人生,决不是这样无希望的;确信圣者的自在解脱,才能向上迈进,冲破黑暗而开拓无边的光明。所以还要正见有凡夫,有圣人。

  二、生死常相续,圣者得解脱

  众生无始以来,生死死生,常在五趣中相续流转,这是一般的凡夫。经修行而得证的圣者,能得到生死的解脱。

  1、怎样才算是圣者?

  凡能现起无漏净智,体证法性──一切法的真如,就是圣人(勿与世间的假名圣者相混)。圣人也有好多阶位,但与凡夫的根本不同点,就在乎有净智,证真理。

  2、什么叫解脱?

  「解」是解除,「脱」是开脱。众生在生死中,不得自在,如在罗网中被系缚了一样。圣者得了净智,就断去生死根本的烦恼,这才从生死得解脱,得大自在,得真安乐。

  三、愚智缚脱异,深信勿疑惑

  1、凡夫与圣者,本来同样的报得『有识之身』18。

  凡夫愚痴──以无明为主,这才系缚在生死中,不得自在。

  圣人净智──以般若为主,这才解脱生死的系缚。

  这一凡圣,缚(解)脱的差异,一定要深切信受,切勿存丝毫疑惑。因为能信,就知道有圣者,有解脱;也能信圣者有真智慧,大能力;对于圣者的功德,如三明19,六通20,十力21,四无所畏22,十八佛不共法23等,都能信受。

  2、能这样,就是奉行人天乘法门,现时还不能进求出世解脱的佛法,也能渐渐养成出世法种。否则,圣者与圣者的一切功德,都不信了;这不但诽毁事实,熏成邪法种子,也障碍了自身的进修。

  3、有些人自作聪明,以凡夫的知见来衡量一切,觉得自己不是圣者,没有净智,没有神通,人就不过如此,那里会有圣者呢?这种人的愚痴,真是可怜极了。

  世间粗事,经过锻炼,还大大不同,何况自称『万物之灵』的人呢!难道依法修行,经般若智火的熏炼,还是凡夫那样的吗?凡夫与圣人的存在,一定要从深切信解中,引发坚定的正见。

  ──上来,说明(四项)世间正见的主要内容,为修学佛法者所必不可缺的见地。

  丙二、别说五趣

  丁一、总标(p.82)

  流转五趣中,身心多苦迫。

  众生在流转五趣之中,实在不大理想,身心方面,常受很多的苦迫。不过从大苦而到小苦,也会觉得轻松而舒适得多。

  三恶道苦多,不消多说;

  人间,也是『不如意事常十九』;

  诸天享福,也还有忧苦,尤其是一旦命终,自己知道要堕落时,那真是说不出来的忧苦呢!

  丁二、别叙

  戊一、恶趣

  己一、类别

  庚一、地狱(p.83)

  大地狱极热,近边遍游历,八寒及孤独,是诸苦中极。

  先说地狱趣苦。

  地狱,梵语捺洛迦,是苦处的意思。

  地狱分四类,共为十八地狱。

  一、八大地狱

  1、立名:主要而根本的,是八大地狱;由于猛火的烧然,受着极热的苦迫,所以也叫八热地狱。

  八大地狱:等活,黑绳,众合,号叫,大号叫,炎热,极热,无间。

  2、位置:依经论说:八大地狱,在此地层底下;地球中心,确是充满烈火的。如有时火山裂口,就会喷出火来。佛经与基督教的旧约,都有大地裂开,陷身地狱的记载,所以八热地狱,决在地下──地球中心无疑。

  有人怀疑:这样的火热,怎会有生命存在呢?

  不知道,众生业力不可思议!

  有的入水而死,有的却要在水里才能生活。

  有的埋在土里会死,有的一直生长在土里。

  众生不可思议,切勿专凭自己的生理情形去推想一切。

  3、两项特点:

  (1)都受着猛火的焚烧,及为烈火烧热了铜铁(近于岩浆)所迫害。铁地,铁室,铁鏊,铁槽,铁山,铁绳,铁刀,铁鍱,铁椎,铁串,铁炭,铁钉,铁钳,铁丸,这些火热的铜铁,种种的方式来苦迫罪人。

  (2)身体又大,寿命又长(无间地狱寿长一中劫),所以地狱的最苦痛事,不是求生不得,而是求死不能,在业力没有尽以前,怎么也死不了,烧成灰也要活转来。地心深处的无间(梵语阿鼻)地狱,猛火烧然,苦痛的迫身,连一丝毫的间断都没有,这是罪大恶极的受报处。

  二、近边地狱

  1、位置:近边地狱,在八大地狱的附近边缘,是热地狱的流类。

  每一大地狱,都有四门;从每一门出来,又都有同样的四种地狱。这样,每一地狱有四门,每门有四地狱,就共有十六地狱;八大地狱都如此,就总有一百二十八地狱。八大地狱的众生,受苦完了,从每一门出来,就又必然的周遍游历这四地狱,从一处到一处,增受苦迫,所以也叫做游增地狱。

  2、四地狱:

  (1)煻煨,是火热的灰坑。

  (2)尸粪,是粪泥坑,坑中有类似粪蛆的利荁虫。

  (3)锋刃,又有三处: A.刀刃路;

  B.剑叶林,这里有恶狗;

  C.铁刺林,这里有铁荁的大鸟

  ──这三处,同受刀箭的苦害。

  (4)无极河,是沸热的灰水,落在里面,如油镬中煎豆一样。

  三、八寒地狱

  1、位置:八寒地狱,或说从八大地狱──地球中心横去到外边;或说在铁围山的那边。铁围山,为这一世界──地球的边缘,据说是日月所不易照到,寒冷无比。所以推断寒地狱在南北极,大概是不会错的。

  2、八寒地狱是:疱,疱裂;

  跫哳咤,郝郝凡,虎虎凡(这三处,依寒冷的呼号声得名);

  青莲,红莲,大红莲(这三处,依肤色及破裂情形得名)。

  寿命也极长,所以也苦痛不堪。

  四、孤独地狱

  这可说是人间地狱,或在深山,或在海岛,或在旷野,或在深林,到处都有。这不是众多和集一处,而是少数,或一或二的众生,由于个别的业力,感到这地狱一般的苦报,所以叫孤独。

  五、结劝

  这四类十八地狱(八热+八寒+近边+孤独),是诸受苦的一切众生中,最极苦痛的地方。在没有解脱生死以前,人人有此堕落可能性的,应该生大怖畏,勿作恶业。

  庚二、旁生(p.86)

  旁生种种异,吞啖驱使苦。

  一、旁生趣

  旁生,或作畜生,实包括了人类以外,近代人所说的一切动物。

  1、形态:颜色24,住处,生活,寿命,是种种别异的。

  佛法分为:无足的,如蚯蚓等;两足的,如鸟类;四足的,如兽类;多足的,这又有六足,八足,以及更多的足,都是虫类。

  2、住处:原本住在大海中,后来分移到各处,这才有在水中的,陆上的,空中的差别。其中,也有两栖、三栖的。

  3、他们智力的高低,寿命的长短,享受的苦乐,都相差得很远。如龙与金翅鸟等,有的享受还胜过人类呢!然从一般来说,这是非常苦痛的恶趣。

  二、旁生趣的苦迫主要有二项

  1、互相残杀,互相吞啖。

  2、为人类所系缚,鞭策,驱使奴役,丝毫不得自在。

  旁生界的苦迫,是仅次于地狱的。

  庚三、饿鬼(p.88)

  饿鬼常饥渴,不净以为食。

  三恶趣中的饿鬼,依字面而说,就可知道是受着常患「饥渴苦迫」的众生。

  佛法中说:饿鬼有三大类:无财的,少财的,多财的。

  一、无财鬼:

  1、炬口(就是焰口),饮食入口,就化为火焰。

  2、针口,咽喉细小如针,饮食无法咽下去。

  3、臭口,满口腐烂发臭,不能饮食。

  二、少财鬼:

  1、针毛,2、臭毛,3、瘿25。都因身体的特征得名。

  有的遇到饮食,就化为脓血不净;

  或专食痰唾尿屎等不净。依这一类说,所以是吞啖「不净」以为食物的。

  三、多财鬼:

  1、弃者,专受人类祭祀而生活的;这与我国传说的神道相近。

  2、失者,是以人间遗失的物品为生的。

  这二类,有时也还要遭遇饥渴的苦迫。

  3、大势,那是夜叉、罗剎等大力鬼王,享受与天福相近。

  虽有这种种,而多数的无财、少财鬼,都是患着极度饥饿的,因此总名为饿鬼。

  己二、生因(p.89)

  悉由三不善,恶行之所感。

  一、三不善根为生三恶趣之因

  三恶趣,悉是由于烦恼的三不善根,造作杀,盗,邪淫等重大恶行之所感得的。

  「欲界」的贪欲,瞋恚,邪见(痴)──三者,为不善法的根源;由此烦恼的发动,就会做出种种邪恶的行为。恶行成为恶业,这才感到这恶趣的苦报。

  如杀生:26

  从贪欲而引发──谋财而害命。

  从瞋恚而引发──报怨复仇,或杀害对方。

  从邪见而引发──祭天杀生。

  杀生如此,偷盗,邪淫等也如此。

  二、三不善根引发的果报

  上品极重的──感地狱报;

  中品的────受旁生报;

  下品的────堕在饿鬼。

  总之,不起深重烦恼,不作重罪大恶,是不会堕落这三恶趣的。

  戊二、善趣

  己一、人趣(p.90)

  人中苦乐杂,升沉之枢纽,人本误鬼本,习俗谬相沿。

  一、人中苦乐杂

  1、受报在人中,不像三恶趣的苦迫,也不像生天的福乐,人身是苦乐参杂,有苦有乐,忽苦忽乐的。

  2、这对于修学佛法,却是良好的环境。因为恶趣苦多,没有修学的闲暇。天上太安乐,一味享受,智慧就会减损,也与佛法不相应。

  二、在五趣中,人是升沉之枢纽

  1、生天,是由于人身的积集善业,修习禅定。如由天而更向上生,或由恶趣而生天,这都是过去世中人身所作的善业。

  2、堕落恶趣,也大半由于人身的恶业。如从天而堕恶趣,这不是由于天身作恶,因为诸天是没有严重恶行的(色界天以上,仅有有覆无记烦恼),这是天福享尽了,过去未了的恶业成熟受报。如从地狱而生旁生或鬼趣,也决不是地狱的众生造了恶业;地狱众生,一味受苦都来不及,还会作恶吗?这都是过去世中,人身所造的恶业。

  3、鬼与旁生,除少数的高级27而外,大部分是不会造作恶业的。人间的无知小儿,失心的狂者,杀了人,还不负杀人的重罪,何况多数旁生,比小儿更无知,仅凭生得的知能而行动。大鱼吃小鱼,大虫吃小虫,是众生界可悲的现象,是不清净,可以有轻业轻报,但决不会因此而成引业,使众生堕落三恶道的。

  4、由业力而升沉(除少数鬼畜),主要为人类善恶业力所招感。堕地狱,是人类的恶业。断善根──极恶到连少许的善根,都暂时没有了,也唯有人类才有可能。反之,修禅定而生天,是人身的善业。能出家,持戒,修行,了生死,成佛,也唯有人类才有可能。因此,人身作恶,可以恶极;行善,也可以善到彻底。

  5、约五趣升沉来说,人身的行善作恶,是一总枢纽,一切都由此出发,上升或下坠。人身是这样的,应该警惕,不要失却人身,堕落恶道。也应该欢喜,因为了生死,成佛的机会到了!

  三、人本误鬼本,习俗谬相沿

  1、中国一般的佛教徒,不知佛说的生死流转,是「人本」的,是说由人造作善恶业,人死了,就依业力而受天,人,饿鬼,旁生,地狱的果报。大家误以为中国式的「鬼本」,以为人死了一切都做了鬼。(印度教亦然)同时,鬼与地狱不分,所以认为在地狱受苦的鬼,受罪完毕,再往人间,或旁生去受生。这真是错误极了!

  2、然而习俗的谬说相沿成风。有些学佛的,觉得要生天,生净土,而同时没有忘记『人死为鬼』的旧观念。于是口口声声说要生天,生净土,同时又作鬼的打算,冥镪28,纸屋等,还是照样的准备。做儿女的,也觉得非此不足以表示孝心。

  3、不知人死了,随业力流转,生人生天的也不少,念佛的也有往生西方。怎么一 口断定,自己的父母,死了堕落在恶趣的鬼道呢!可能是诬辱父母,不孝之至!中国一般的鬼本论,以谬传谬,由来已久,非从根本上纠正过来不可。

  己二、天趣

  庚一、分类(p.93)

  天趣初欲界,色及无色界

  庚二、福报

  身胜寿亦胜,乐胜定亦胜。

  一、天趣:欲界天、色界及无色界

  天趣,为生死流转中的善趣,比人间更为胜妙。

  1、欲界天

  最初是欲界天。不但有心有色,而且有五欲与男女欲的环境;众生的烦恼,就系缚于这些境界而不能离的,是欲界。欲界的大地──地面,地下,水中,(近地面的)空中,所有的地狱,旁生,饿鬼,人,阿修罗,都是欲界的;此外还有欲界的天。依于大地中心的须弥山而住的,有四大王众天,忉利天;此二天是地居天。从此以上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四天是空居天;一共有六天。欲界六天,都有君臣男女的国家形态,与人间差不多,只是福乐胜妙而已。

  2、色界

  欲界以上,是色界。这是有心识的,有物质(色)的身体与住处,可是没有欲乐。众生的烦恼,系缚于这些(色等)而不能离,所以叫色界。色界天,略分为四禅天,细分为十八天。初禅有三天──梵众,梵辅,大梵。这虽没有男女的差别,但还有君臣人民的国家形态。二禅有三天──少光,无量光,光音;三禅有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四禅有九天──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二禅以上,都是离群独居的;世界就是自己的宫殿,不像人间有一共同的器世界。

  3、无色界

  此上是无色界:这是连物质(色)的身体与住处都没有,仅有心识,众生就为这心心法而系着。由于没有物质,不占空间,所以不能说在那里。但依禅定(生天的因业)来说,这是比色界四禅更高上的。无色界也有四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天。

  ※三界诸天,共有二十八。

  ※五趣/六趣:

  1.地狱

  2.畜生

  3.饿鬼

  4.阿修罗

  5.人间:须弥四洲

  6.天上:A.六欲天:a.四大王众天

  b.忉利天(33天)

  c.夜摩天

  d.兜率陀天

  e.化乐天

  f.他化自在天

  B.初禅天:a.梵众天

  b.梵辅天(2)离生喜乐地

  c.大梵天

  C.二禅天:a.少光天

  b.无量光天(3)定生喜乐地

  c.光音天

  D.三禅天:a.少净天

  b.无量净天(4)离喜妙乐地(2)色界

  c.遍净天

  E.四禅天:a.无云天

  b.福生天

  c.广果天

  d.无想天

  e.无烦天(5)舍念清净地

  f.无热天

  g.善现天

  h.善见天

  i.色究竟天

  F.空无边处天(6) 空无边处地

  G.识无边处天(7) 识无边处地

  H.无所有处天(8) 无所有处地

  I.非想非非想处天(9) 非想非非想处地

  二、身胜寿亦胜,乐胜定亦胜

  天趣,是五趣中最福乐的,现在以四事来说。

  1、身胜

  身体非常高大,最下的四王天,身长四分之一俱卢舍──合九十丈。八俱卢舍为一逾缮那,依佛教说,一逾缮那即合华里十六里。色究竟天,身长一万六千逾缮那,也就是身长二十五万六千里了。不但身材高大,身体的端严,也是人间所不及的。

  2、寿胜

  天趣的寿命极长,最下的四大王众天,寿长五百岁,合人间九百万岁。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寿长八万大劫。

  3、乐胜

  欲天有种种的欲乐;色界从初禅到三禅,不再有忧愁苦恼,都有微妙的禅乐。四禅以上,心境平和而安定,比起欲界的烦嚣动乱,初禅到三禅的喜乐冲动,真是幸福极了!

  4、定胜

  空居的欲界天,也有些微定力。初禅以上,就是修四禅及四无色定的果报。一生天上,就长在报得的定中;定力尽了,他的寿命也尽了。从他的寿命悠久,可知色无色天的报得定果,是怎样的殊胜了。

  丙三、警策修善

  丁一、苦乐由业(p.95)

  诸苦由恶业,乐由善业集。苦乐随业尽,修善宜积极。

  一、诸苦由恶业,乐由善业集

  人都是厌苦求乐的,都是不愿坠落恶趣而愿上生人天的。但这不会因我们的虚愿而成功,要从止恶行善的行业中得来。如三途的苦,人间的苦,欲天也有忧苦:这诸苦,都是由往昔的恶业而来。天上的福乐,人间乐,旁生与饿鬼的乐,甚至地狱中(除无间地狱)的些微乐感:种种乐报,无不由善业的积集中来。乐报与苦报,决定依于善恶的行业,所以唯有止恶行善,才能离苦而得乐。

  二、苦乐随业尽,修善宜积极

  1、依善恶业而招感的苦乐报,不是永久的,是随着业力的限量而终尽的;这是非常重要的见地。如能切实信解,那么如遭逢苦痛逆境,不会失望悲观,因为知道这是恶业所招感,而恶业的力量有限,苦果终于要过去的(就是沦坠地狱,也是会超脱的),何必为苦痛而扰乱自己,应该努力修善,以求得当来的福乐。如遭逢喜乐顺境,也不会得意忘形,骄奢放逸,因为知道这是善业的果报;善业力是有限量的,福乐也是不久要过去的(生非想非非想天,还是不免堕落),怎么可因喜乐而放逸。

  2、所以,依于深信业果的正见,厌苦而求乐,那不要管现况怎样,而但知修善宜积极。能确立这不问现况如何,但知努力行善的人生观,才是得到了佛法的正见。

  丁二、劝修善行(p.97)

  若时能行善,而未作善业,一旦苦果临,尔时复何为?

  一、若现时不堕八难,不是幼稚老耄,又不是残废颠狂,或者有知识,有能力,有资财,有权位,有名望,着实能修行善业,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如不知自爱,浪废光阴,未能努力修作善业,岂不可惜!

  二、现在的人身乐果,是过去善业所招感的,业力有限量,不能长此维持;既没有行善,那么一旦老死到来,当然恶业成熟,苦果临头。试问:到尔时,复有何善可作为呢!所以,人生应该趁早行善,不可等待,不可因循!

  甲二、人天行果

  乙一、确立目标(p.98)

  求人而得人,修天不生天。

  乙二、三种福业

  丙一、总标

  勤修三福行,愿生佛陀前。

  一、在人乘、天乘中,修学那一乘更好呢?

  1、依福报来说:

  天报比人报要胜妙得多。

  2、从修学佛法来说:

  人有三事(忆念、梵行及勤勇三特胜),比诸天还强;佛出人间;诸天命终,也以人间为乐土29:在这适宜于修学佛法的立场,人间比天上好,人乘法也就比天乘法更可贵!

  我们以人身来学佛,切不可羡慕天国的福乐,应该修学人乘正法。为了求得人身,而修行人乘正法,当然依业受报,得到了可贵的人身。

  至于天乘法,不是完全不可修,但要不是为了生天,并且不愿生天,这样的修行天法,由于愿力,不致随业力而报生天上。愿力是不可思议的!不过,高深的天法(禅定),还是不修为妙。恐怕愿力不敌业力,为业力所牵而上生天国,这就落于八难之中,成为学佛的大障碍了。

  二、什么才是报生人天的善业呢?

  1、要修集人乘、天乘的善业,才能得生人、生天的乐果。生人、生天的正业,佛说为『三福业』,就是布施,持戒,修定。所以唯有勤修三福业行,才能得人天乐报。

  2、有些人,不明因果,不修正业,妄想生人生天。如祈求天帝,希望天帝能救度他,达到生天的目的。佛曾呵斥他们:不修善业而祈祷生天,犹如将大石投在大池中,而在池岸上祷告,希望大石能浮起来一样。30

  三、怎样才能不为人天福报所拘,或因作恶而堕落呢?

  1、修集人天善法,怎么能不为人天福报所拘,或者因作恶而堕落呢?这只要发愿求生人间,逢佛陀出世,能在佛前闻法修行就得了。如能生逢佛世,见佛闻法,就与佛有缘,与法有缘,与无量学佛法的师长道友有缘。不但熏集佛法善根,而且能广结法缘。这样,来生生在人间,当然会蒙师友的引导启发,归向三宝,见佛闻法修行,又与佛法及无量学佛法的法侣有缘。这样的展转增上,功德增长,不会因作恶而失却人身(人身而堕落,大多是不曾归依修学佛法)。而且善根增长,法器成熟,自然会由此而进入出世大乘法,为佛道作阶梯了。

  2、所以凡未能发出离心,发菩提心的学众,应励行人乘正法,日日发愿:『惟愿三宝慈悲摄受!愿得生生世世,见佛闻法』。发此见佛闻法的正愿,修人乘的正行,保证会不失人身,由此而进入佛道。

  丙二、别叙

  丁一、施福业

  戊一、布施效益(p.100)

  依资具得乐,依施得资具;故佛为众生,先赞布施福。

  先说布施福业:如来说法,不像我们现在,一开口就是了生死;生净土;即有即空;即心即佛。对于一般众生,如来总是先说:『说施,说戒,说生天(修定)法』。31如对此五乘共功德(人天善业),能信受奉行,又能透发出世善根,这才进说出世法门。在这三福业中,如来又总是先说布施。这有着非常重要的道理,月称菩萨颂32,给予明确的开示出来。

  一、依资具得乐,依施得资具

  1、人类,要依衣食住行医药等必须的资生具,才能得到福乐。这种物质生活的福乐,是众生──人类最基本的欲求;佛也从不曾反对人类这种物资欲乐的正当要求,而且是看为首先的,适应众生而说『永断贫穷根本』的佛法。

  2、物质的资具,从何而来?世人但知勤劳工作,发展科学,这是但知当前的现缘,而不知往昔的宿业。佛说:依于物质的布施善业,所以得今生种种物质的资具。如将部分的物资,布施在福田中,就能感后世物资的福乐。布施功德有大小,福乐也就有差别。自然界的一切物资,是众生共业所感的;又依往昔的业力,各摄取部分为自己的而加工享用。业力所感的物资福报,虽需要现生的功力去采集,开发,制造;但如没有施业,没有物资,如贫乏地区,或缺乏某些物资,那一切现缘的功力,也就无法可施了。所以物质的福乐,实在是依于往昔的布施善业而来。

  二、故佛为众生,先赞布施福

  如来先赞布施,是看清了物资的受用,是建立人间和乐,出世圣法的根本。如贫乏到无以为生,那人间的和乐,出世法的修学,都无从说起了。

  戊二、布施类别(p.102)

  施以舍以利,由悲由敬别,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

  一、怎样才算是布施?

  1、以舍

  自己对于该项物资,要有舍心──牺牲心。如被人借去而不能归还;或遗失了;或勉强给予而没有舍心,心痛不已,这都不能说是布施。

  2、以利

  布施给人(或畜生等),要使人得到利益。如以毒品施人,意图毒害对方等,就不能说是布施。

  所以布施的定义是:甘心乐意的,牺牲自己的福乐来成就别人的福乐。布施的真精神,就是损己利人。无怪乎利他为先的大乘法,布施功德有着重要的价值。

  二、布施的动机与对象是什么?

  1、由悲

  对人类的鳏寡33孤独,残废疾病;或者遭水火风等灾害;或者受到兵燹34;或如老牛的临死乞命等。以同情的悲悯心而布施,近于现代所说的慈善救济事业。

  2、由敬

  对父母的孝养,尊长的供奉,三宝的恭敬供养等,以尊敬心来布施,也含有报德的意味。

  三、说到布施功德的胜劣,这要从三方面来说。

  1、心不同

  或悲悯与尊敬心深重;或悲敬淡薄;或者没有悲悯与尊敬心,存心不同,那布施虽同,功德却大有差别了。

  2、田不同

  田是福田,就是布施种福的地方。如贫穷疾病等是悲田,父母三宝等是敬田。

  ◎敬田中,供养父母,胜于供养尊长。三宝中,如供养初果圣者,不如二果;二果不如三果;……菩萨不如佛。一切布施功德,不及施佛功德,这是福田尊胜的缘故。

  ◎悲田中,以可悲悯的程度来分别:如少壮不务正业,弄得衣食无着,这虽然可悲悯,当然不及残废老弱的可悲。

  3、事不同

  事是所布施的事物。如心同、田同,则要依布施事物的多寡,而功德分胜劣了。

  这三项中,佛法还是以心为重,所以贫人一钱一果的布施,不一定不如富人十万百万的功德呢!

  戊三、戒非法施(p.104)

  施应如法施,勿随至怖报,求报及习先,希天要名等。

  布施功德的大小,是依动机,对象,及布施的事物而分的。所以有些不纯的,不高尚的布施,应该避免,而修如法的布施。什么是不纯的,不高尚的,不合施福业的真意呢?略说七类勿可以的:35

  一、随至施

  不能自动的发心布施,由于乞化的,募缘的逼上门来,不好意思拒绝而勉强布施,心痛不舍。

  二、怖施

  这是发觉到自己的财产,权位,生命,危急而难以保持,怕什么都失去了,于是乎去布施,希望从布施功德中,得到现生消灾延寿,逢凶化吉的果报。

  三、报恩施

  因为受了人的恩惠,所以现在以酬谢心去布施。这不可说是种福,而只是还债。

  四、求报施

  在布施时,就希望别人报答他。甚至为了希望他帮助,希望他为我而献身命,这才时时以隆重的礼物去布施,使他感激而为自己出力。

  五、习先施

  自己并无布施的意欲,只是世代或父母传下来,每年总是布施三宝;或布施慈善机关,因而沿习下来,照例行施。

  六、希天施

  这是为了求得天神的喜悦,获得天神的护佑;或者希望上生天国而行施。

  七、要名施

  为了沽名,这才行施。有些,在大庭广众前,为了面子,不能不慷慨的施舍。

  这种种布施,当然也有多少功德,但与佛法的布施真意义,到底是相去太远了!应该出于深切的悲敬心,作如法的布施才是。

  丁二、戒福业

  戊一、要义(p.105)

  克己以利他,坚忍持净戒。

  布施,(主要)是牺牲身外的财物来利益众生,是极有价值的德行,但还不是难得的。止恶行善,达到自心的清净,为佛法的宗要,所以比施舍身外物更殊胜的,是戒了。

  一、克己以利他

  1、戒是从克制自己的私欲中,达到世间能和乐善生的德行,就是从克己以利他的。

  如持不盗戒,不是今日不盗,而是从此以后,不盗取一切人,一切众生的资具。所以持不盗戒,是对一切人,一切众生的资财,给予安全不侵害的保障。

  如不邪淫,不是限定某些人,而是从此以后,对一切异性,决不以诱惑、强暴等手段,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破坏其贞操,破坏其家庭的和好。

  2、所以,佛赞五戒为『五大施』36,这种利他功德,实在比一般布施为大,更有高上的价值。

  二、坚忍持净戒

  受持戒行,要克制自己的私欲,所以要有坚毅的决心,忍受种种的考验:忍受艰难困苦;忍受外来恶劣环境的诱惑,威胁,强迫;忍受内心的私欲而不让他胡闹,甚至要有『宁持戒而死,不毁戒而生』的决心。要这样坚忍的克制情欲,克服环境,才能持戒而保持净戒,不致毁犯戒行;不致多年的持戒功德,毁于一旦(只要一犯,就全部失败了。如人一生守法,一次犯法,就要受法律的制裁)。

  戊二、类别

  己一、戒恶

  庚一、五戒(p.107、p.111)

  以己度他情,莫杀莫行杖,勿盗勿邪淫,勿作虚诳语,

  饮酒败众德,佛子应受持,五戒尽形寿,众福之所归。

  现在说三类戒:五戒,八戒,十善戒,这是五乘共法的戒德。先说五戒。

  一、为什么要持戒?

  1、有些不了解持戒的意义,而只是羡慕持戒的功德而持戒,这虽然是好事,但不是理想的。从佛说《阿含经》、《法句》,到大乘经,都说明,这是「以己度他情」,因而自愿克制自己情欲的德行。以自己的心情,推度别人(一切众生)的心情,经中称为『自通之法』,也就是儒家的恕道。

  ◎如经上说:『我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如有破此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我之生命(此据杀生而说),此为我之所欣爱耶?若为我所不喜爱,则我去破与我同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他生命,他亦不欣爱此。不独如此,凡为自己不爱不快之法,在彼亦为不爱不快之法,然则我如何以己所不爱不快之法而害他』37!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耶稣也说过:『要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

  2、人与人间的正常道德,不难从这以己度他的意识获得(但基督教的道德,是从爱神的前提中得来)。自己厌苦求乐,别人与我一样,那怎可以夺他人的喜乐,增加他人的痛苦?怎可不同情别人的喜乐,不救济别人的苦痛?佛教『与乐拔苦』的慈悲,也就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